心经全文网

杂阿含经卷第八

发布时间:2022-09-29 18:02:21作者:心经全文网

杂阿含经卷第八

六入处诵第二

一九○、本经叙说能正确观察眼等六根无常,就能生厌而离喜贪,得到正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应当正确地观察眼根的无常,像这样观察的话,就叫「正见」。由于能做正确的观察,所以就会对它生起厌嫌; 由于生起厌嫌,所以就会从喜欢出离,从贪爱出离;由于从喜欢、贪爱出离的缘故,所以我说他的心灵已获得了真正的解脱。同样地,也要正确地观察这耳、鼻、舌、身、意的无常,若能从喜欢它出离,从贪爱它出离;由于已出离了喜欢、贪爱的缘故,比丘啊!我说他的心灵已获得了真正的解脱。心灵获得真正解脱的人,就能自己记说: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如「无常」的经文一样,像这苦、空、非我等法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第一九○经注释:

1、六入处:指六根而言。所以言入者,入乃涉入之义,谓根境互相涉入,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所以言处者,处乃出生之义,谓出生六识之处,指六根缘六尘,能生起六识故。

一九一、本经叙说能正确思惟、观察眼等六根是无常,就能断除欲贪,得到正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对于眼根,应当做正确地思惟、观察它的无常。为什么呢?因为对眼根能做正确地思惟、观察它无常的缘故,所以对眼根的贪欲就能断除;因为贪欲断除的缘故,我说他的心灵已获得了真正的解脱。同样地,也要正确地思惟、观察耳、鼻、舌、身、意的无常,由于能做正确地思惟、观察的缘故,所以对它们的贪欲就能断除;贪欲能够断除的话,我说他的心灵已获得了真正的解脱。就像这样,比丘啊!心灵获得真正解脱的人,就能够自己记说: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九二、本经叙说对眼等六根若不识、不知、不断、不离欲,就不能尽苦;若能识、能知、能断、能离欲,则能尽苦。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对眼根,不认知、不了解、不能断舍、不出离贪欲的话,那么就不能正确地灭尽苦恼了。耳、鼻、舌、身、意,也是像这样。众比丘啊!对眼根如果能够认知、能够了解、能够断舍、能够出离贪欲的话,那么就能正确地灭尽苦恼了。同样地,对耳、鼻、舌、身、意,如果也能够认知、能够了解、能够断舍、能够出离贪欲的话,那么就能正确地灭尽苦恼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九三、本经叙说对眼等六根,若不识、不知、不断、不离欲,就不能超越生、老、病、死苦;反之,即能超越生、老、病、死苦。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对眼根,不认知、不了解、不能断舍、不出离贪欲的话,那么就不能超越生、老、病、死苦了。同样地,对耳、鼻、舌、身、意,如果也不认知、不了解、不能断舍、不出离贪欲的话,那么就不能超越生、老、病、死苦了。众比丘啊!对眼根如果能够认知、能够了解、能够断舍、能够出离贪欲的话,那么就能够超越生、老、病、死苦了。同样地,对耳、鼻、舌、身、意,如果也能够认知、能够了解、能够断舍、能够出离贪欲的话,那么就能超越生、老、病、死、苦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九三经注释:

1、于眼若识:此「眼」字原作「色」字,今依「杂阿含经论会编」改正。

一九四、本经叙说若于眼等六根不能离欲,则心不得解脱,不能灭尽苦恼;反之则可。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对眼根,不能出离贪欲,心灵不能获得解脱的话,那么就不能正确地灭尽苦恼了;同样地,对耳、鼻、舌、身、意,如果也不能出离贪欲,心灵不能获得解脱的话,那么也就不能正确地灭尽苦恼了。众比丘啊!如果对眼根能够出离贪欲,心灵获得解脱的话,那么他就能够正确地灭尽苦恼了;同样地,对耳、鼻、舌、身、意,如果也能够出离对它的贪欲,心灵获得解脱的话,那么他就能够正确地灭尽苦恼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九五、本经叙说对于六根与尘境若不能离欲,则心不得解脱,不能超越生、老、病、死、苦;反之,则可。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对于眼根和它所看见的色境,不能出离对它的贪欲,心灵不能获得解脱的话,那么就不能超越生、老、病、死、苦了;同样地,对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意与法等,如果也不能出离对它的贪欲,心灵不能获得解脱的话,那么也就不能超越生、老、病、死、苦了。众比丘啊!如果对于眼根和它所看见的色境,能够出离对它的贪欲,心灵获得解脱的话,那么就能够超越生、老、病、死、苦了;同样地,对于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意与法等,如果也能够出离对它的贪欲,心灵获得解脱的话,那么就能够超越生、老、病、死、苦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九六、本经叙说若对眼等六根生喜,就是对苦生喜,那么就不能解脱于苦;反之则可。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对眼根喜爱的话,就是对苦恼喜爱;如果对苦恼喜爱的话,我说那个人就不能从苦恼中获得解脱了。同样地,对耳、鼻、舌、身、意诸根喜爱的话,就是对苦恼喜爱;如果对苦恼喜爱的话,我说那个人就不能从苦恼中获得解脱了。

众比丘啊!如果对眼根不喜爱的话,就是对苦恼不喜爱;对苦恼不喜爱的话,我说那个人就可从苦恼中获得解脱了。同样地,对耳、鼻、舌、身、意诸根,能够不喜爱的话,就是对苦恼不喜爱;对苦恼不喜爱的话,我说那个人就可从苦恼中获得解脱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九七、本经叙说若能对六根、六尘(六境)生厌,即可获得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一切都是无常。为什么一切是无常的呢?我说好比眼根就是无常,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由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生的眼触,又由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都是无常的;同样地,这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无常的。多闻圣弟子能这样地去做观察的话,对眼根就会生起厌嫌;像这色境、眼识、眼触以及由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对这些也都会生起厌嫌。同样地,这耳、鼻、舌、身、意五根所接触的声、香、味、触、法五境,乃至这意根接触法境产生的意识,以及由意根、意识、法境三者和合而生的意触,又由于意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对这些也会生起厌嫌;由于厌嫌它,所以就不会去爱乐它;由于不爱乐它,所以就可获得自在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如「无常」的经文一样,像这苦、空、无我等法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第一九七经注释:

1、色:指色境,即眼根所见、眼识所分别的对境,包含显色(即颜色)和形色(即形状)两类。

2、眼识:眼根触对色境所产生的认知作用即叫眼识;但能见色,未起分别。

3、眼触:六触之一。触,即与一切心、心所法(指心所有的各种思想现象)相应能触对境的精神作用。俱舍论卷十云:「触有六种,所谓眼触,乃至意触。此复是何?三和所生,谓根、境、识三和合,故有别触生。」

一九八、本经叙说内容与前经同,可参阅。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一切都是无常。为什么一切是无常呢?我说好比眼根就是无常,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由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生的眼触,又由眼触的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都是无常的。同样地,耳、鼻、舌、身、意诸根,乃至这意根所接触的法境,意根接触法境产生的意识,以及由意根、法境、意识三者和合而生的意触,又由于意触的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也都是无常的。多闻圣弟子能这样去做观察的话,就可自眼根中得到解脱。像这色境、眼识、眼触以及由于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也都可得到解脱。同样地,耳、鼻、舌、身、意诸根,乃至这意根所接触的法境,意根接触法境产生的意识,以及由意根、法境、意识三者和合而生的意触,又由于意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也都可得到解脱;我说他已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九八经注释:

1、如是耳、鼻、舌、身、意:本句末原有「识」字,对照前后经文,应

是衍字。今依印顺导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予以删除。

2、「如说一切无常,如是一切苦……一切烧」:所举之一切法都是经名。

一九九、本经叙说佛陀作三种的示现教化,即神足变化示现、他心示现、教诫示现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伽阇尸利沙寺院,和一千位比丘在一起,这些比丘以前都是萦发的婆罗门。

那时,世尊为这千位比丘做了三种示现的教化。是那三种呢?就是神足变化示现、他心示现和教诫示现。

所谓神足示现,就是说世尊随其所应,而示现进入禅定状态。然后他凌虚而至东方的空中,作行、住、坐、卧的四种威仪;并入火光三昧,身上发出种种的火光,有青光、黄光、赤光、白光、红光、玻璃色光等;水火又同时显现,有时身下发出火光,身上流出水来;或者身上发出火光,身下流出水来。世尊在天空的南方、西方、北方等,也都做这样的示现。这时,世尊作种种的神通变化后,又回到僧众中坐着,这就叫神足变化示现。

所谓他心示现,就是说世尊能依照他人的心念、依照他人的意念,以及依照他人的心识,去指导他人应作这样的想法,不应作这样的想法,他应作这样的舍弃,他应作这样的身证住,这就叫他心示现。

所谓教诫示现,就如世尊所说:「众比丘啊!一切都在烧燃。为什么一切都在烧燃呢?我说好比眼根就在烧燃。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由于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生的眼触,又由于眼触的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都在烧燃。同样地,耳、鼻、舌、身、意诸根都在烧燃。像这意根所接触的法境,意根接触法境产生的意识,以及由意根、法境、意识三者和合而生的意触,又由于意触的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也都在烧燃。是用什么去烧燃呢?就是用贪欲的火去烧燃、瞋恚的火去烧燃、愚痴的火去烧燃,以及用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火去烧燃。」

当时,这千位比丘闻佛说法,便能不生诸烦恼,心灵得到自在解脱。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九九经注释:

1、伽阇尸利沙:旧译伽耶山。有二处,一在灵鹫山附近;一在菩提道场附近。本经未明示何者?西域记八云:「渡尼连禅河至伽耶城,城甚险固,少居人,唯婆罗门有千余家,大仙人祚胤也。」出城东南行三里,大道坦坦,直至菩提道场。或即指菩提道场。

2、支提:灵庙或塔之义,此指寺院而言。

3、正受:禅定的异名。即在定时,以定之力而使身心或身领受平等安和之相。4、陵虚:升于空中之意。

5、四威仪:佛教徒的行、住、坐、卧都有一定的规范,以保持严肃和庄重。即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的行仪。

\

6、火三昧:即火光三昧,指第四禅定。

7、身证:利根之人依灭尽定,得似涅槃法,是身得寂静乐不还果的圣者。

8、烧燃:也是「烦恼」的异名。

二○○、本经叙说若能知见眼等六根非我、非异我、不相在的话,就可获得证悟,究竟苦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

那时,罗睺 罗尊者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要怎样认知、怎样观察我这个有意识的身体,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才能使我见(妄执有我)、我所见(妄执万物是我所有)、我慢(傲慢自大)、结使(潜伏的烦恼种子)、系着(贪取的烦恼束缚)等烦恼不会生起呢?」

当时,世尊告诉罗睺 罗说:「问得真好啊!罗睺 罗啊!你能向如来请问深奥的法义」

佛陀告诉罗睺 罗说:「像我们的眼根,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我不在眼根之中、眼根也不在我之中,这些情况都要如实地认知;对耳、鼻、舌、身、意,也要像这样地去认知。

罗睺 罗啊!要这样地去认知、这样地去观察我这有意识的身体及外境的一切事物,就能使我见、我所见、我慢、结使、系着等烦恼不会生起了。罗睺 罗啊!像这我见、我所见、我慢、结使、系着等烦恼不生起的话,罗睺 罗啊!这就叫断灭了贪爱的浊恶见解,得到正确的觉证,彻底地从生死轮回的苦海里解脱出来。﹂

第二○○经注释:

1、内入处: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2、外入处: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六尘)。

3、「眼识,耳、鼻、舌、身、意识」:即六识。

4、眼触,耳、鼻、舌、身、意触:即六触。

5、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即六受。

6、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即六想。

7、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即六思。

8、眼触生爱,耳、鼻、舌、身、意触生爱:即六爱。

二○一、本经叙说若能知见眼等六根与所接触的色等六境非我、非异我、不相在的话,就能转去各种结缚烦恼,究竟苦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罗睺 罗说:「对我们这个有意识的身体,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应当要怎样去认知、怎样去观察,才不会有我见、我所见、我慢(傲慢自大)、结使(潜伏的烦恼种子)、系着(贪取的烦恼束缚)等烦恼呢?」

罗睺 罗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慈悲的世尊啊!您应当为众比丘广为解说这奥妙的法义,众比丘听闻后,当会信受奉行。」

佛陀告诉罗睺 罗说:「好地!你要仔细听!我将为你解说。所有一切的眼根,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不是我、不是我所有、我不在眼根之中、眼根也不在我之中,对这些现象要如实正确地去观察。罗睺 罗啊!对耳、鼻、舌、身、意诸根,也要像这样去观察。」

罗睺 罗啊!能像这样地去认知、像这样地去观察我这个有意识的身体及外境一切事物的话,那么我见、我所见、我慢、结使、系着等烦恼,便不会生起了。罗睺 罗啊!比丘能够这样地去认知观察的话,就可超越对识身与外相的偏执,从一切事物中出离,获得寂静解脱。罗睺 罗啊!像这获得解脱的比丘,他就能断除一切的爱欲,转去各种结缚烦恼,彻底地从生死轮回的苦海里解脱出来。﹂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罗睺 罗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如「内入(处)」的经文一样,像这外入……乃至意触因缘生受等法的经文,也像这样地广为解说。

第二○一经注释:

1、越于二:二,指此识身及外一切相。

二○二、本经叙说罗睺 罗欲求得阿罗汉果之法,佛知其时机未熟,故先示以五阴、六入处、尼陀那(因缘)等法,使其思惟。到机熟时,再告以一切法无常,使其得阿罗汉果。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罗睺 罗尊者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慈悲的世尊啊!请您为我说法,我听闻妙法后,将独自在一僻静之处,专心思考,不放逸懈怠;能独自在一僻静处,惠心思考,不放逸懈怠后,我会这样地思虑着:一个族姓子(三宝弟子、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修持清净的梵行,为的是要在现世之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当时,世尊观察罗睺 罗的心解脱智慧仍未成熟,还不能接受更深妙的涅槃法,于是就问罗睺 罗说:「你曾拿五受阴(即色、受、想、行、识受阴)去教导人了没?」

罗睺 罗回答佛陀说:「没有,世尊!」

佛陀告诉罗睺 罗说:「你应当要为人演说这五受阴的道理。」

那时,罗睺 罗受到佛陀的教导后,就在一段期间为人演说五受阴的道理。等演说完后,他便回到佛陀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已经为人演说过五受阴的道理了,希望世尊您能为我演说妙法,我听闻妙法后,将独自在一僻静之处,专心思考,不放逸懈怠;……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当时,世尊又观察罗睺 罗的心解脱智慧,知道仍未成熟,还不能接受更深妙的涅槃法,于是就问罗睺 罗说:「你曾为人演说过眼等六入处的道理没?」

罗睺 罗回答佛陀说:「没有,世尊!」

佛陀告诉罗睺 罗说:「你应当要为人演说这六入处的道理。」

那时,罗睺 罗受到佛陀的教导后,就在一段期间为人演说这六入处的道理。演说完这六入处的道理后,他便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已经为人演说过六入处的道理了,希望世尊您能为我演说妙法,我听闻妙法后,当会独自在一静处,专心思考,不放逸懈怠;……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当时,世尊又观察罗睺 罗的心解脱智慧,知道他仍未成熟,还不能接受更深妙的涅槃法,于是就问罗睺 罗说:「你已经为人演说过尼陀那法(即因缘法、缘起法)没?」

罗睺 罗回答佛陀说:「没有,世尊!」

佛陀告诉罗睺 罗说:「你应当要为人演说这尼陀那法。」

那时,罗睺 罗受到佛陀的教导后,就在一段期间为人演说这尼陀那法。说完法后,他便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然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请您再为我说法,我听闻妙法后,将独自在一静处,专心思考,不放逸懈怠;……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当时,世尊又观察罗睺 罗的心解脱智慧,知道他仍未成熟,……佛陀就这样地广说乃至告诉罗睺 罗说:「你应当对前面所说的各种妙法,独自在一静处,专心思考,观察它的道理。」

那时,罗睺 罗接受佛陀的教导指示后,就依照前面所听闻到的妙法、所演说的妙法去思考衡量,观察它的道理,这样地想着:佛陀所教导的这一切妙法都是使我顺趋于涅槃、流注入涅槃、最后安住于涅槃的方法。当时,罗睺 罗便又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已经对前面所听闻到的妙法、及所演说的妙法,独自在一静处,专心思考,观察它的道理,知道这一切妙法都是顺趋于涅槃、流注入涅槃、最后安住于涅槃的方法了。」

这时,世尊观察罗睺 罗的心解脱智慧,知道他已经成熟,能够接受更深妙的涅槃法了,于是就告诉罗睺 罗说:「罗睺 罗啊!一切都是无常。什么法是无常的呢?我说好比眼睛就是无常的,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生起的眼触等,也要如前面「眼无常」一样的广为解说。」

当时,罗睺 罗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礼敬后便退下。

那时,罗睺 罗受到佛陀的教导后,独自静处,专心思考,不放逸懈怠。他思惟着:一个族姓子(三宝弟子、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穿著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精纯的修持清净梵行,是为了在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知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证成阿罗汉,心灵获得完善的解脱。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罗睺 罗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二○二经注释:

1、心解脱:指心离贪爱而得解脱。请参阅卷一第一经注释11。

2、增上法:此指更深妙的涅槃法而言。

3、五受阴:又叫「五取阴」,即色、受、想、行、识受阴等。

4、六入处:有六内入处及六外入处二种。六内入处:即眼、耳、鼻、舌、

身、意等六根;六外入处:即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5、尼陀那法:即因缘法、缘起法。

二○三、本经叙说若能正观眼等六根无常;则能得证漏尽。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要怎样认知、怎样观察,才能依次第而快速地尽除一切烦恼呢?」

当时,世尊告诉那位比丘说:「应当正确地去观察无常。到底什么法无常呢?我说好比眼根就是无常,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生的眼触,又由于眼触的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都应当观察它的无常;对耳、鼻、舌、身、意诸根,也应当要观察它的无常。像这意根所接触的法境,意根接触法境产生的意识,以及由意根、法境、意识三者和合而生的意触,又由于意触的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都是无常的。比丘啊!要这样地去认知、这样地去察见,才能依次第地尽除一切烦恼。」

当时,那位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向佛陀行礼后,就离去了。

像这为比丘所说的经文,内容都一样。如果有差别的话,就是谘问下列诸事:「要怎样认知、怎样观察,才能依次第尽除一切结、断一切缚、断一切使(烦恼别名,有十使、九十八使等)、断一切上烦恼、断一切结、断诸流(生死之流转)、断诸轭(牛颈上之横木,为系缚不尽,烦恼异名)、断诸取(执取)、断诸触(指六触)、断诸盖(盖,烦恼异名,覆盖之义,言能覆行者清净信心,使不开发)、断诸缠(缠,烦恼异名。以烦恼能缠缚人身心,使不自在。有八缠、十缠)、断诸垢(垢,烦恼异名。妄惑垢心性,故名垢。有六垢、七垢)、断诸爱、断诸意、断邪见生正见、断无明生明呢?比丘啊!要这样地去观察眼根的无常,……乃至要这样地去认知、这样地去观察,就能依次第地断除愚痴无明,而生起智慧。」

当时,那位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感到很欢喜,欢喜之后,向佛陀行礼,告辞而去。

二○四、本经叙说若能正观眼等六根无常,即可断除我见,生起无我见。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来到佛陀住处,向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要怎样认知、怎样观察,才能依照次第地断除妄执有一实体的我,使无我的见解生起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对眼根要正确观察它的无常,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由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生的眼触,又由于眼触因缘而升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对这些都要正确观察并没有一实体的我存在;像这样地乃至由于意触的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对这些也要正确观察并没有一实体的我存在。比丘啊!能够这样地认知、这样地观察,就可依次第地断除妄执有我的邪见,使无我的见解生起了。」

当时,那位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觉得很欢喜,欢喜之后,便向佛陀行礼,告辞而去。

二○五、本经叙说如断无明,就能尽生死;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毗舍离国耆婆拘摩罗药师的庵罗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有比丘能够断除一法的话,那么他就能获得真正的智慧,能够自己记说: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

众比丘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希望您能为我们演说妙法,众比丘听闻后,当会接受,遵奉修行。」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众比丘啊!到底是断除那一法的缘故,就能……乃至于不再受以后生死轮回之苦呢?那一法就是所谓的愚痴无明了。只要出离贪欲,就可生起光明的智慧,获得真正的智慧,能够自己记说: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这时,有一位比丘从座席中起来,整理好衣服,袒露着右肩,向佛陀行礼,右膝脆地,恭敬地合掌禀告佛陀说:「世尊啊!要怎样去认知、怎样去观察这愚痴无明,才能出离贪欲而生起光明的智慧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应当要正确地观察眼根的无常,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由眼根、色境、眼识和合而生的眼触,又由于眼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对这些都要正确地观察它的无常;对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要像这样地去做观察。比丘啊!要这样地去认知、这样地去观察愚痴无明,才能出离贪欲,而生起光明的智慧。」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了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二○五经注释:

1、耆婆拘摩罗药师庵罗园:为大医者耆婆于皈依佛时所布施之芒果林。

二○六、本经叙说若能对眼等六根如实知见,则能获得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毗舍离国耆婆拘摩罗药师的庵罗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阿难尊者说:「对于我们的眼根,应当要如实地去认知、如实地去观察,像这眼根,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由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生的眼触,又由于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对这些也都应当要如实地去认知、如实地去观察;像耳、鼻、舌、身、意诸根,也都应当要这样地去认知、去观察。对那些事相能够如实地去认知、如实地去观察后,就会对眼根产生厌嫌,像这色境、眼识、眼触,以及由于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对这些也会生起厌嫌。对耳、鼻、舌、身、意诸根,也会同样地生起厌嫌。生起厌嫌后,就不会去爱乐它;不去爱乐它后,就可获得自在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作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了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二○七、本经叙说能观察眼等六根皆是无常、苦、变易、异分之法的人,就可获得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毗舍离国耆婆拘摩罗药师的庵罗园里。

那时,世尊演说一切优陀那经偈后,告诉阿难尊者说:「我们的眼根是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不定、会变异毁坏之法,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触对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由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生的眼触,又由于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也都是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不定、会变异毁坏之法。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这样子。多闻圣弟子能够这样去观察的话,就可自眼根中获得解脱;像这色境、眼识、眼触、以及由于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这些也都可获得解脱。像这耳、鼻、舌、身、意诸根,乃至意根所接触的法境,意根接触法境产生的意识,意根、法境、意识三者和合而生的意触,又由于意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都可获得解脱,我说他已解脱了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阿难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二○七经注释:

1、优陀那:是十二部经之一。指无问自说的经文,或偈颂之类的感兴语。

二○八、本经叙说为对六根与六境的接触,如实知其显现的缘故,当勤方便禅思,内寂其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毗舍离国耆婆拘摩罗药师的庵罗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应当要运用各种方法勤修禅思,使内心寂静。为什么呢?比丘啊!因为能运用各种方法勤修禅思的话,就可使内心寂静,这样就能如实地去察知事物的显现。是在何处如实地察知事物的显现呢?就是从眼根中如实地察知事物的显现,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由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生的眼触,又由于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对这些也都能如实地察知它的显现。像这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要这样地去做观察。对这一切变化无常、因缘造作之法,也要这样如实地去察知它的显现。」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了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二○八经注释:

1、有为:即有因缘造作之法。

二○九、本经叙说为如实知眼等显现,当修无量三摩提。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毗舍离国耆婆拘摩罗药师的庵罗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应当要修习无量的三摩提(即三昧,定),精勤修持,把意念系住于一处,使不散乱。为什么呢?因为修习无量的三摩提,精勤修持,能把意念系住于一处而不散乱后,那么一切就会如实地显现了。究竟在何处如实显现出来呢?就是在眼根中如实地显现出来。像这样地广为解说,……乃至对这一切变化无常、因缘造作之法,也在这当中如实地显现出来。」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了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二○九经注释:

1、三摩提:又作三昧、三摩地、三摩底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

而不散乱的意思。

2、系念:念系于一处而不思他。

二一○、本经叙说三世眼等是无常,多闻圣弟子能够这样去观察,就能对它不欣、不乐、离欲、向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毗舍离国耆婆拘摩罗药师的庵罗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无论过去与未来,眼根都是无常的,更何况是现在的眼根!多闻圣弟子能够这样地去做观察的话,就不会顾念过去的眼根,也不会欣悦未来的眼根,并且对现在眼根生起厌嫌,不去爱乐,远离贪欲,趋向厌离;对耳、鼻、舌、身、意诸根,也要像这样地去做观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了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如「无常」的经文一样,苦、空、无我等法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如「内入处」的四篇经文一样,像这外入处,色、声、香、味、触、法的四篇经文,以及内外入处的四篇经文,也是像这样地说法。

二一一、本经叙说宜如实知六触入处之集、灭、味、患、离,亦应如实如其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则心得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毗舍离国耆婆拘摩罗药师的庵罗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六种触入处。是那六种呢?就是指眼触入处,以及耳、鼻、舌、身、意等触入处。如果出家学道的沙门与婆罗门,对这六触入处的集起、息灭、爱乐、祸患、出离等,不能如实知见的话,当要知道,这个沙门或婆罗门便离我所说的正法和戒律很远,就像天空和大地一样。

当时,有一位比丘从座席起来,整理衣服后,向佛陀行礼,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弟子我已经充分如实地知道这六触入处的集起、息灭、爱乐、祸患、出离了。」

佛陀告诉这位比丘说:「我现在问你,你就随我所问回答。比丘啊!你能察见这眼触入处是我、是我所有、我在眼触入处中、或眼触入处在我之中吗?」

比丘回答说:「不能,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答得好啊!答得真好!对这眼触入处并没有一实体的我、不是我所有、我不在眼触入处中、眼触入处也不在我之中的情况,能够如实地知见的话,就不会生起各种烦恼,心里不会有所贪着,心灵就可获得解脱,这就叫已断除、已了知第一个眼触入处,断除了它的根本,就像砍断多罗树的树头一样,在未来世也永远不会再生起,所谓眼识及色境就是了。你能察见到耳、鼻、舌、身、意等触入处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触入处中、或触入处在我之中的情况吗?」

比丘回答说:「不能,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答得好啊!答得真好!对这耳、鼻、舌、身、意等触入处,能知道那些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我不在触入处中、触入处也不在我之中,像这样地去如实知见的话,就能不生起一切烦恼,心中不会有所贪着,心灵就能获得解脱,这就叫比丘已断除、已了知六触入处,断除了它的根本,就像砍断多罗树的树头一样,在未来世也永远不会再生起,所谓意识及法境等就是。」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了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二一一经注释:

1、六触入处:即六触,是根、境、识三事和合而生的一种心理作用。六

触入处,就是六种触觉发生的地点、处所。

2、初触入处:即指眼触入处。眼触入处在六触中序数第一。

二一二、本经叙说若执着六触入处,则生地狱苦;反之,则长受喜乐。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毗舍离国耆婆拘摩罗药师的庵罗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没有比这更快乐、也没有比这更痛苦了!为什么呢?因为有由于执着眼等六种触入处而感生的地狱,众生要是受生这里的话,眼睛所看到的都是不可爱的颜色,不见可爱的颜色;所看到的都是不可爱念的颜色,不见可爱念的颜色;所看到的都是不好的颜色,不见美好的颜色。因为这样因缘的关系,所以在这里一直感受忧苦;这耳朵所听到的声音、鼻子所嗅到的香气、舌头所尝到的味道、身子所触到的东西、心意所认知的一切法,也是只见不可爱的、而不见可爱的;只见不可爱念的,而不见可爱念的;只见不善的事物、不见美好的事物。因为这样因缘的关系,长久的感受忧苦。

众比丘啊!又有由于不执着眼等六触入处而感生的天界,要是众生受生在那里的话,眼睛所看见都是可爱的,不见不可爱的;所看见的都是可爱念的颜色,没有不可爱念的颜色;所看见的都是美好的颜色,没有不美好的颜色。因为这样因缘的关系,所以在这里一直长久的享受喜乐;这耳朵所听到的声音、鼻子所闻到的香气、舌头所尝到的味道、身体所接触的东西、心意所认知的一切法,都是可爱的,而没有不可爱的;都是是可爱念的,而不是不可爱念的;都是美好的,而不是不美好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了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二一二经注释:

1、六触入处地狱:指由于执着六触入处而生之地狱。

2、六触入处天:指由于不执着六触入处而生之天。其实佛陀教诫,是要

人脱离三界,并不欣受天界,此处应只是方便教导而已。

二一三、本经叙说佛为诸比丘略说自护不随五欲,诸比丘不甚解,往问阿难,阿难复为彼解说。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毗舍离国耆婆拘摩罗药师的庵罗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以前还未成正觉的时候,独自处于僻静的地方,静默地思考,自己的心思大多往那里去了呢?我观察自己的心思,大多是在追求着过去的色、声、香、味、触等五欲的利益,很少追求现在的五欲利益,而追求未来的就更加稀少了。我观察到自心大多追求着过去的五欲之后,便极力以各种方便善巧,精勤修持,保护自心,不再使它追随过去的五欲利益。

我因为这样精勤修持,保护自心的关系,所以就渐渐地证悟无上的正等正觉。众比丘啊!你们的心也大多是在追求着过去的五欲利益,追求现在或未来的情况也是很稀少。你们现在也应当要因为自心大多在追求过去五欲利益的缘故,增加对自心的保护,不久之后,也应当可以灭尽一切烦恼,获得没有烦恼的清净心解脱和智慧解脱,在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眼根看见色境的因缘,就会生起内心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同样地,这耳、鼻、舌、身,乃至意根接触法境的因缘,也会生起内心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所以,比丘啊!对这眼等六入处应当要觉知。如果能断灭眼根,那么就能出离对色境的想象;同样地,如果能断灭耳、鼻、舌、身、意等五根,那么也就能出离对声、香、味、触、法等五境的想象了。﹂

佛陀这样地宣说应当要觉知眼等六入处的经文,说完后,就进入室内静坐修禅。这时,有很多的比丘在世尊离开后,这样的议论着说:「世尊今天只为我们简略地解说佛法的要义,没有更深广地再加以分别解说,就进入室内静坐修禅了。世尊说:『应当要觉知眼等六入处,如果能够断灭眼根,就能出离对色境的想象;同样地,能够断灭耳、鼻、舌、身、意等五根,那么也就能出离对声、香、味、触、法等五境的想象了。』我们今天对世尊简略的说法仍有不了解的地方,今天在座的大众中,谁有智慧能力,能为我们在世尊简略的说法中,深广地再为我们演说正法的妙义呢?」

大众们又这样地想着:只有阿难尊者,经常亲近侍奉世尊,也经常被世尊所赞叹,说他头脑聪慧,修持清净。应当只有阿难尊者能够为我们在世尊简略的说法中再演说正法的妙义,我们今天就到阿难尊者住处拜访,向他请教精要的法义,然后依照阿难尊者的指示,都应当要遵奉修持。

当时,就有很多的比丘去拜访阿难尊者,彼此见面互相问讯后,就退坐一边,然后禀告阿难尊者说:「尊者啊!您应当知道的!世尊今日为我们简略地演说佛法的要义了。」他们就照上面世尊所说的法,一一地向阿难尊者请教说:「请您为我们广说它的妙义!」

阿难尊者告诉众比丘说:「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对世尊简略的说法,我将为你们广说它的妙义。世尊所以简略的说法,就是因为断灭六入处便足够有余,应当说示之故,所以他才说能够断灭眼根,就能出离对色境的想象;同样地,能够断灭这耳、鼻、舌、身、意五根,那么也就能出离对色、声、香、味、触、法等五境的想象。所以世尊简略地说完这段经文后,就进入室内,静坐修禅。我现在已为你们分别演说它的妙义了。」

阿难尊者解说完这个妙义后,众比丘听闻他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二一三经注释:

1、五欲功德:五欲,又译作「五妙欲」,即色、声、香、味、触。功德,

原指功能福德之义;此指福利或利益而言。

2、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

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二一四、本经叙说佛陀不为阿罗汉说不放逸行,只对有漏比丘说不放逸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不为一切比丘讲说不可有放逸懈怠的行为,也不是不为一切比丘讲说不可有放逸懈怠的行为。

我是不向那一类的比丘讲说不可有放逸懈怠的行为呢?如果比丘已证得阿罗汉果位,尽除了一切的烦恼事物,出离了所有人世的束缚重担,获得了自己的利乐,而且又尽灭所有系缚身心的烦恼,心灵已正确地得到解脱,像这一类的比丘,我就不为他们讲说不可有放逸懈怠的行为了。为什么呢?因为那些成阿罗汉的比丘已经有修持不放逸懈怠的缘故,他们不会再去做放逸懈怠的事;我现在就看见那些尊者们已获得不放逸懈怠的阿罗汉果位了,所以我不再为他们讲说不可有放逸懈怠的行为。

我是向那一类的比丘讲说不可有放逸懈怠的行为呢?如果这位比丘烦恼未断,还是处于有待修行、学习的「学地」阶段,他的心意还未达到完全安稳而依住于涅槃寂静的境地,像这一类的比丘,我就会为他们讲说不可有放逸懈怠的行为了。为什么呢?因为这类比丘虽然学习追逐诸根的欲求,心里乐于随顺各种养生之具,然而他能亲近善友,不久之后,应当就可断除一切烦恼的事物,获得清净的心灵解脱和智慧解脱,在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为什么呢?因位那位比丘的眼识里以往所感觉值得爱乐、贪着的色境,现在他看了之后,不再觉得喜欢、也不再赞叹、不再贪着、不再被它吸引束缚了;就因为不再喜欢、不再赞叹、不再贪着、不再被它吸引束缚的缘故,所以能专精修持,奋发精进,身心止息,内心极安祥而不逸失,常定于一处,充满无量的法喜,只要获得了至高无上的禅定,就是随顺着眼根接触色境,也始终不会再退减道心;像耳之闻声、鼻之嗅香、舌之尝味、身之感触、以及意之识法,也同是这样子。」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了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二一四经注释:

1、阿罗汉: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

2、学地:又译「有学」,即尚有烦恼未断,必须有待修行、学习。在声闻四果中,以前面之三果为有学,最后之阿罗汉果为无学。

3、心安极住不忘:言内心极安祥而不逸失。

4、第一三昧正受:三昧为梵语,又作三摩地、三摩提。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一般修行大都止心一处,不令散乱,而保持安静,此一状态称为三昧。正受,音译作三摩钵底、三摩拔提、三摩 。意译等至、正定现前。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的状态。亦即入定时,以定之力使身、心领受平等安和之相。又定心离邪乱称为「正」,无念无想而纳法在心称为「受」。观经玄义分说:「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

二一五、本经叙说有根与尘二法,缘二法而生识、触,乃至三受,不如实知则生纯大苦聚;反之则灭。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将为你们演说二法,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是那二法呢?就是眼根与色境二种,像耳根与声境、鼻根与香境、舌根与味境、身根与触境、意根与法境也是二种,这就叫二法。

如果有出家学道的沙门或婆罗门这样地说:『这不是二法,沙门瞿昙所说的二法,并不是真二法。』他们以自己的意思另说二法,但却空有言说,问他道理并不知道,徒增疑惑,因为并非真有这样的境界存在之故。

为什么呢?因为眼根与色境的接触,便会生起眼识,再由眼根、色境、眼识三事和合而生起眼触,又由于眼触而生起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如果对这感受的集起、感受的息灭、感受的爱乐、感受的祸患、感受的出离等情况,不能如实察知的话,就会种下贪欲的觉触、种下瞋恚的觉触、种下戒取的觉触、种下我见的觉触,也会种植增长一切邪恶不善之法,像这些纯粹大苦的结聚,都会随着生起;同样地,这耳、鼻、舌、身四根,乃至意根与法境接触的因缘而生起的意识,又由于意根、法境、意识三事和合而生起的意触,也都如上面一样地广为解说。

其次,由于眼根接触色境而生眼识,再由眼根、色境、眼识三事和合而生起眼触,又由于眼触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对这一切感受的集起、息灭、爱乐、祸患、出离等情况,都要如实地去察知;能如实地察知后,就不会种下贪欲的觉触、不会种下瞋恚的觉触、不会种下戒取的觉触、不会种下我见的觉触、不会种下一切邪恶不善之法了。像这一切邪恶不善之法断灭了,那么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跟着息灭了;这耳根与声境、鼻根与香境、舌根与味境、身根与触境、意根与法境,也是像这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二一五经注释:

1、种戒取身触:戒取,又作「戒禁取见」,指执行邪恶戒却以为是正戒。

身,聚的意思,言聚集诸法以成其身,通常附加于语尾,表示复数之

语。戒取身,即指「戒取见」而言。触,觉触之意。

2、「如是知;如是知已」:根据经文内容前后文意,此二「如是」宜作「如

实」才是。

二一六、本经叙说根、尘二法成对而无常,其引起之识、触、受、思、想,也是无常。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二种条件因素而生起识的作用。是那二种呢?就是眼根与色境、耳根与声境、鼻根与香境、舌根与味境、身根与触境、意根与法境。像这样地广为解说……(省略处指跟前篇经文一样内容,可参阅)乃至不是真有这样境界存在的缘故。为什么呢?因为眼根与色境接触的因缘而生起眼识,这眼根、色境、眼识都是生灭无常、因缘造作的有为法,是缘于心而生起;如果色境、眼根、眼识都是生灭无常、因缘造作的有为法,是缘于心而生起,那么由这三法和合而生的眼触,眼触之后的感受,感受之后的意志活动,意志活动之后的想象,这一切法也是生灭无常、因缘造作的有为法,都是缘于心而生起,所谓的眼触、想象、意志活动就是了。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是像这样子。」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二一七、本经叙说佛陀为富留那比丘说:现见法、灭炽然、不待时、正向、即此见、缘自觉等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富留那尊者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您说现法、说灭炽然、说不待时、说正向、说即此见、说缘自觉等法。世尊啊!到底什么是现法……乃至缘自觉呢?」

佛陀告诉富留那说:「问得真好!富留那啊!你能这样地发问。富留那啊!你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解说。富留那啊!比丘眼睛看见色境后,要能觉知这色境,并能觉知对色境的贪欲||在我的内处有眼根、眼识与色境和合而生起的贪欲,对这在我内处有眼根、眼识与色境和合生起的贪欲,要如实地去觉知。富留那啊!如果眼睛看见色境后,就能觉知这色境、觉知对这色境的贪欲||如实地觉知在我内处有眼根、眼识与色境和合生起的贪欲的话,这就叫现见法。

什么叫灭炽燃?什么叫不待时?什么叫正向?什么叫即此见?什么叫缘自觉呢?富留那啊!比丘眼睛看见色境后,虽然觉知这色境,但并不生起贪欲色境的感觉||虽在我内处有眼根、眼识与色境和合而生起的贪欲,但能够如实地觉知并不生起对色境贪欲的感觉。富留那啊!如果比丘眼睛看见色境后,虽能觉知色境,但并不生起对色境贪欲的感觉;像这样如实地觉知色境,如实地觉知不生起对色境贪欲的感觉,这就叫灭炽燃、不待时、正向、即此见、缘自觉了。对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是要像这样地去觉知。」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富留那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二一七经注释:

1、富留那:能善解义理,佛陀十大弟子中称「说法第一」。

2、现法:指现见法,即善于分别现法烦恼有无之法。

3、灭炽燃:炽燃,指烦恼。灭炽燃,即灭除烦恼。

4、不待时:谓行、住、坐、卧,一切时中皆可修习,言其易修习也。

5、正向:正确的方向,指涅槃解脱而言。

6、即此见:言此法不同于一切外道,故言即此见。

7、缘自觉:瑜珈师地论云:「远离信他欣乐行相,周遍寻思,随闻所起见、

审察、(安)忍,唯自证故,名内所证。」此亦即缘自觉之义。

二一八、本经叙说圣者所说海,不同于一般所说,是指六根缘六尘(六境)后,生起的爱念、染着,贪乐身、口、意业而言。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一般所说的大海,那是愚夫所说,不是圣者所说,这一般所说的大海,只不过是小水池罢了。什么是圣者所说的海呢?就是指眼睛认识色境后,生起的爱念、贪着,贪乐那身(行为)、口(语言)、意(心意)三业,这就叫海。一切世间的阿修罗……乃至天神、人类,都在此业海中贪乐沈没,有如狗的肚脏,又如乱草的积聚,在这一世与其它世之间,彼此纠结缠绕,生死不绝的情况,也是像这样子。耳朵听识声音、鼻子闻识香气、舌头尝识味道、身体触识所触之物生起的爱念贪着,在这一世与其它世之间,彼此纠结缠绕的情况,也是像这样子。」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二一八经注释:

1、身、口、意业:此即所谓的「三业」,指由言行思想所造作之业。

2、阿修罗:六道之一,华译为非天,由其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似天而

非天。又译作无端,因其容貌眼丑陋。又译作无酒,言其国酿酒不成。

性好斗,常与帝释战,国中男丑女美,宫殿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

二一九、本经叙说六根是人之大海,而六境即是涛波。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一般所说的大海,那是愚夫所说,不是圣者所说,这一般人所说的大海只算是小水池罢了。眼睛就是人的大海,而眼睛所看见的境就是海里的涛波,如果能够忍受色境所成涛波的人,就可渡过眼睛的大海,出离涛波、漩涡、各种水域恶虫、罗剎、女鬼等的危境;同样地,耳、鼻、舌、身、意等五根就是人的大海,而所接触的声、香、味、触、法五境就是海里的涛波,如果能够忍受法境等涛波,才能渡过意根等大海,出离涛波、漩涡、恶虫、罗剎、女鬼等的危境。」

当时世尊又以偈颂说:

「大海里涌现巨大的涛波,其中又有令人怖畏的恶虫、罗剎栖止;

这么难渡的大海若能渡过,便能出离所有一切险恶的集聚永无残余。

这样就能断灭一切的苦恼,不再受生死的流转;

永远趋向涅槃境地,不再会有懈怠放逸。」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二一九经注释:

1、回澓:同洄澓,水来回转动,即漩涡。

2、罗剎:恶鬼的总名,有罗剎国,在大海之中,男的叫罗剎娑,女的叫

罗剎私,或飞空、或地行,喜欢食人的血肉。

二二○、本经叙说痛苦生、灭的道理。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现在将为你们讲说痛苦生起的途径,以及痛苦息灭的途径。你们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将要为你们解说。

什么是痛苦生起的途径呢?就是由于我们的眼根与色境的接触后,便产生能认识的眼识,再由眼根、色境、眼识三事和合而生起了眼触,又由于眼触而生起了感受,由感受而生起喜爱,由喜爱而生起贪取,由贪取而招感未来的果报,由有未来的果报而有来世的再生,由有来世的再生,于是便有老、病、死、忧、悲、恼苦的产生了。这耳、鼻、舌、身、意五根接触声、香、味、触、法五境,也是像这样子,这就叫痛苦产生的途径。

什么是息灭痛苦的途径呢?由于眼根与色境的接触,便生起了能认识的眼识,再由眼根、色境、眼识三事和合而生起了眼触;如果能息灭眼触就可使感受息灭;感受息灭,那么喜爱就可息灭;喜爱息灭,那么执取就可息灭;执取息灭,那么就不会招感未来的果报;没有未来的果报,就不会有来世的再生;没有来世的再生,那么就可息灭老、病、死、忧、悲、恼苦,像这样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息灭了。耳、鼻、舌、身、意五根,也是同样地说法,这就叫息灭痛苦的途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二二一、本经叙说观察六根乃至三受之无常,即是涅槃的途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现在将为大家解说涅槃的途径。什么是涅槃的途径呢?就是要观察眼根的无常,像这色境、眼识、由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内心或觉得痛苦、或觉得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都是无常的;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与声、香、味、触、法五境的接触,也要像这样地去做观察,这就叫涅槃的途径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二二二、本经叙说欢察六根乃至三受之无常非我,即为似趣涅槃(随应涅槃)的途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一种随应涅槃的途径。什么是随应涅槃的途径呢?就是要观察眼根并不就是我,像这色境、眼识、以及由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内心或觉得痛苦、或觉得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都要观察它的生灭无常;对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是要像这样地去观察,这就叫随应涅槃的途径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二二二经注释:

1、似趣涅槃道迹:巴利本作「随应涅槃之道」,意较切合,本译文便依此

翻译。

二二三、本经叙说有趣(趋)一切取的途径与断一切取的途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趋向对一切执取的途径。什么是趋向对一切执取的途径呢?就是由于眼根与色境接触,便生起了眼识,再由眼根、色境、眼识三事和合而生起眼触,又由眼触而生起感受,由感受而生起喜爱,由喜爱生起了执取,那是为了执取所想取得事物的缘故。耳、鼻、舌、身、意五根对声、香、味、触、法五境的执取,也是像这样子,都是要执取所想取得事物的缘故,这就叫趋向对一切执取的途径了。

什么是断灭对一切执取的途径呢?就是由于眼根与色境接触,便生起了眼识,再由眼根、色境、眼识三事和合而生起眼触。如果能够息灭眼触,那么感受就可息灭;感受息灭,那么喜爱就可息灭;喜爱息灭,那么执取也就跟着息灭了;同样地,察知耳、鼻、舌、身、意五根对声、香、味、触、法五境的执取,也要像这样地把它断灭。」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二二四、本经叙说六根乃至三受都是所应知之法、所应识之法。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