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黄柏霖:观音菩萨怎么修耳根圆通

发布时间:2024-11-18 02:03:03作者:心经全文网
黄柏霖:观音菩萨怎么修耳根圆通

接下来我们看下面,观音菩萨,二月份,十九日观音菩萨诞辰,我们都知道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这是观音菩萨诞辰,还有成道纪念日、出家纪念日。我们说,家家有观音,户户有弥陀,我们对观音菩萨了解多少呢?我们说,观世音菩萨是「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观世音菩萨怎么去证果的呢?怎么成道的呢?为什么观世音菩萨跟娑婆世界这么有缘呢?我今天就好好跟各位来演述一下,我也是根据祖师,根据这些高僧大德他们的开示,我就个人小小的体会,跟各位分享观音菩萨怎么修耳根圆通。

因为观世音菩萨也是在楞严会上的那二十五位菩萨里面其中一位,而且他还是表演最后一位的耳根圆通。我们看《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我们先看这一段经文,我们读这一遍经文,再从这个经文,我们再把它消文,再来解释。所以读这个经文,这一段经文非常非常重要,你就学观世音菩萨怎么修耳根圆通。你如果会修耳根圆通,往下这十二个以后,你统统不会去犯了啦,保证你不会去犯了。

我们看经文,「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非常好的一段,这一段。观世音菩萨到最后,怎么获二种殊胜,上合十方诸佛如来,「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然后又悲悯众生,是「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他为什么会闻声救苦?就是因为他这样的一个成道。

我们首先来谈「耳根圆通」,我们知道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这六根其实按照青莲法师在《地藏经科注》里面讲,其实它前五根,它是依第六根同时起的。前五根,比如说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其实它跟第六根分别是同时发作的,所以它五根是以第六根为所依。第六根是以第七识的末那为所依,第七识的末那是以阿赖耶识第八识的见分为我所见,就变成有八识五十一个心所。这个六根里面,楞严会上,这二十五圆通非常地精彩,每一个菩萨都报告他修行的一个证得圆通的经过。

所以《楞严经》里面二十五位圆通,二十五位菩萨告诉我们,可以用耳根、眼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来修,乃至于可以利用,风大、地大、水大、火大来修法门。比如说,你禅宗里面修数息,数息是什么?要算呼吸,吸气吐气,叫一呼一入,一入一呼。这样藉着呼吸进来再吐出去,这样从一数到十,再从一数到十,从一数到十这样,这个数息观里面,事实上就属于利用观这个,眼观鼻、鼻观心,这样观,事实上是在修数息法。所以说就是什么?用风大来修。呼吸嘛,这样的一个一呼一吸的话,这是依风大来修的。你又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是你听,印光大师跟我们讲说,念得很清楚,听得很清楚,心念得很清楚,嘴巴念得很清楚,耳根听得很清楚。这个是什么?

用声尘来修,也是耳根圆通。

我们知道大势至菩萨是依念佛而证得圆通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是大势至菩萨他成就的一个,因地修行的时候成就的方法。观世音菩萨他是用耳根起修的,六根里面,耳根是最容易修的。我也很想来跟观音菩萨好好地我们来学习耳根为什么是最好修的?因为它这里面有分,六根里面有分多少个功德?首先耳根它有一千两百个功德。在这个分配里面,他们定这个功德,以一千两百个功德是最高的。我们六根里面有三个根,三个功德最高,一个耳根是一千二百个功德,舌根是一千二百个功德,意根是一千二百个功德。但是最难修是意根,最好修是耳根,但是舌根不好修,因为你要讲经说法,这三根是一千二百个功德。眼根是八百个功德,耳根是一千两百个功德,最为圆满。

《楞严经》里面是以一千二百个功德最高标准,所以我们就选择最利的根来修,容易契入三摩地,三摩地就是三昧。眼根不如耳根,它只有八百个功德,为什么呢?眼根只能看前面,看后面还要转头,叫后暗前明。眼前不能见眼后,见明不能见暗,看得到前面,看不到后面,电灯打开看得见,电灯一关看不见,黑漆漆地。还有第二个,一个是后暗前明,一个是左右旁观,只能看三分之二,对不对?只能看三分之二,还有三分之一看不到,以看两边来讲只看到三分之二,还有一分看不见。所以把它打一个分数,八百个功德。

而耳根在电灯打开的时候,听得到,电灯关掉的时候也听得到。比如说,我在这个房间里面打鼓,打鼓你本来就都可以听得到了。我在这个房间里面,有一个人在讲话,我电灯打开来,你也听得到人家讲话,我电灯关掉,你也听得到人家讲话,对不对?但是如果这个房间是很黑的话,你眼睛是看不到哪里有人讲话,但是你耳根马上听到有人讲话。所以耳根无论是明暗、动静、远近、前后、墙外、墙内,只要我们一静下来就听得见。为什么要讲耳根呢?就告诉你在在家修行,在工作场合修行,在坐公交车,在坐捷运,在走路,乃至于在佛堂念佛,在共修,各位你有没有用耳根呢?我们几乎都忘了耳根啦,都听是非啦,喝咖啡聊是非啦,都听到别人的是非,那你的耳根就变成耳识了,所以耳根是很聪利的,是有一千两百个功德。

那鼻根呢?鼻根也不好修,鼻根也是八百个功德,为什么呢?它有出有入,而阙中交,我们呼吸的时候,鼻子在闻香的时候,闻到香臭味道的时候,这个可以闻得到。可是在闻的时候,在吸气起来的时候,出入息中间产生空档,这个时候你就不知道香跟臭了。虽然一剎那很快就过去,但是还有一段时间,是闻不到味道的。所以耳根跟鼻根比起来,鼻根只有八百个功德。这样就三个了。第四个,舌根,舌根就很利了,能够宣说世间、出世间的智慧,所以在《楞严经》上,里面讲,「言有方分,理无穷尽」。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度了无量无边众生,言语从舌根流出来。所以郑石岩教授,台湾的郑石岩教授说,我们学讲经的人是用舌根在练习修三昧。如果我们舌根失去了作用,不但不知道酸甜苦辣,连讲话都不能讲。所以各位,不只是讲经就去练舌根,你口吐莲花也是练舌根,你在念佛也是用舌根,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所以舌根的功能很大,可以宣说世出世间法的智慧,使众生能够离苦得乐,超凡入圣,所以舌根功德有一千两百个。

再来身根,身根的功德只有八百,什么身根?我们坐在教室里面感觉很凉,我们比如说,我们讲堂现在开冷气,你就感觉很凉,为什么?因为你身根感触到里面有冷气。如果这里面很闷热,你身根就感觉会很难熬,你受不了,因为身根告诉你,这里面很热、很凉。然后如果你处在一个环境里面,是顺的或是逆的,你马上知道,这也是身根告诉你的。你睡在床铺很硬、很不舒服,身根告诉你的。你睡得很舒服,身根告诉你的。但是有一个原则,必须要因缘和合才知道,因缘不和合,身根就不知道了。也就是说,比如说你睡下去,你要有一个东西器材给你睡,要被这个东西配合,要因缘和合。所以外面境界如果不现前的时候,气候没有顺逆这些境界的时候,身根就不知道了。所以身根的功德还不如耳根,也只有八百。

第六个,意根,意根能够含摄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包纳十方,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上、下,十方,所以它有一千两百个功德。我们说,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意对法。所以过去、现在、未来,乃至于十方世界,无论是空间、时间,都在我们的意根中。不但如此,就像你要超凡入圣,也在我们的意根。所以意根清净就是一朵白莲花,意根不清净就是一朵铁莲花,因为意根有如此大的作用,所以它是一千两百个功德。

意根不好修,为什么?因为心猿意马,我们这个意根就像一只猴子一样,在六根门头跑来跑去的。耳根就不用跑来跑去的,它稳定,它平静。所以六根比较起来,虽都各有功德,但还是以耳根最殊胜。观世音佛,就是传授观世音菩萨用耳根来修。我们选择耳根的原因是因为耳根的殊胜。观世音菩萨他是,文殊师利菩萨赞叹观音菩萨说,「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因为众生都是往外攀缘,而不知道往里面收回起来。

我们来看这个经文,就观世音菩萨他成道的经过,这一段非常重要。「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这个时候观世音菩萨在楞严会上顶礼佛足,因为观世音菩萨希望他们这二十五位菩萨来告诉大家,分享他们修证的经过。观世音菩萨就用最尊敬的、最恭敬的「顶礼佛足」,这是最敬礼。佛在上面说法,下面弟子听佛的开示。顶礼佛足在佛经上都有,它不是问讯,它是最隆重的礼节,五体投地接足礼。我们以最尊贵的头部顶礼佛陀最下面的脚印,如此顶礼,无形中就能够破除我们自己的我执跟我慢,这叫「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就报告佛陀了,忆我往昔无数恒河沙劫,「恒河」是印度的一条圣河,圣河里面的所有的沙来给它算。「劫」表示时间很长,没有办法用年月日来说明,所以用「劫」来代表。「无数恒河沙劫」就表示说时间非常久远,很难计算。观世音菩萨就记得,他在过去无数恒河沙劫,当时有一尊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这一尊佛也叫观世音,只是他是观世音佛,他来教因地的观世音菩萨。

「我于彼佛发菩提心」,观世音菩萨在观世音佛前面也是一样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我们直心、深心、大悲心,就上求下化,上成佛道,下化众生,希望能够成就如来种智,就是发了这个菩提心愿。有了菩提心以后,就会继续不断的修加行,修一切善法,加功用行,慢慢地业障消除,心清净了,那就有一点点契悟菩提心,菩提心现前,才是真正发心,称为「发菩提心」。

「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这一尊观世音佛教他一个法门,「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闻慧、思慧、修慧,「闻」就是听,从耳根听进去,不是说,你耳根听进去,右耳出去,不是,这不叫闻。「闻思修」的意思就是什么?就是用佛法上来讲,就教你修空观、假观还有中观,中道实相观。这个空观、假观、中道实相观,这个叫「思」。「闻」,你听进来以后,你要修空观、修假观、修中道实相观,这叫「思」。那么你观成以后就开始去落实,这个叫「修」。你体悟这个真理以后,悟了这一念心以后,你就是当下就去实践,这个修叫「闻思修」。不是说,我左耳听进来右耳出去,这个叫闻思修,不是。所以一般中下根的人听了以后马上记录下来,大概都是这样。但是上根的人听了以后马上就思惟空观、假观、中观,然后修的时候,一剎那就入三摩地了,这是上根人。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这一段是我把它归类观世音菩萨成道经过的十二个次第,前面那个是方法,从闻思修进来,从耳根进来,但是它每一个次第他悟到什么程度,我给它归类十二项。

第一项,「初于闻中。」「初于闻中」什么意思呢?「初于闻中」就是在听闻的时候,要注意喔,这个听闻的时候,比如说,你现在在用耳根的时候,我们这样拍一声,这个拍一声大家声音都听得到,这叫做闻。但是如果以耳根来说,现在拍一声大家听得到,但是不拍的时候有没有听到?一样有听到,听到一个没有拍桌的声音,怎么会没有声音呢?所以这个告诉你说,「初于闻中」的意思是说,告诉你说,这个闻性始终都在,没有失去作用。所以我们这个耳根,我们这个见闻觉知,你死掉的时候它还在,不是见闻觉知人死掉就不在,这个闻性永远没有失去,所以叫不生不灭。它跟着你神识走掉了,跟着你的魂离开了,所以它没有失去作用。所以为什么我们能够知道有声音、没声音呢?因为我们听这个这一念心在听嘛。声音过去了,我们有没有知道?我们知道没有声音,这个心还在吗?闻性还在,这个闻性跟见性一样。

以前马祖道一禅师怎么教百丈禅师?「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百丈禅师,马祖道一禅师怎么教他徒弟百丈禅师呢?有一次他们两个师徒去外面经行,一群燕子飞过去了,飞过来了,再飞走了。那这已经有相了,让你看了,见相,一群燕子这样飞过去了。等到燕子飞过来的时候,就飞过去,大家就看了。看了以后,飞过去不见了。马祖道一禅师就问百丈禅师说,燕子呢?百丈禅师说,燕子飞过去啦。马祖道一禅师用手很大力的捏,在这里,喊痛嘛,啊,在喊痛。你怎么知道痛呢?这个见性,燕子飞过去看到,燕子没飞过去也在看到没有燕子的虚空,所以这个见闻觉知始终都在,闻性也还存在。

所以有声也是闻,无声也是闻,你能够用这个闻性,那么你那个念佛就不得了,你那个念佛就一念相应一念佛,因为你有在听你念佛的声音。现在问题是你念第一声有在听,念第二声有在听,第三声就不见了,嘴巴在念佛,心不知道跑到哪去了,你就不是用闻性了,你根本没有听到自己在念佛的声音。各位不妨回去试看看,念一百声,最少五十声跑掉。好一点的可能七十声,好一点的可能三十声跑掉、二十声跑掉,凡夫一般都什么?跑掉百分之八、九十。所以我们明白闻性它是什么?你专注听一个声音,听风声、听水声,你听那个声音,专注的听,一切都不要想,就专门听那个声音,注意听这一念心所听的声音。没有声音的时候也在继续听,滴答、滴答、滴答,突然间滴答停了,还是继续听。这个时候你能听的这念心,跟所听的钟的声音,任何声音都不能听,这个叫专注,这个叫「初于闻中」,从这边开始训练。

第二步就是什么?「入流亡所」,什么叫「入流」呢?众生都是出流,心都从六根跑出去了,流入色声香味触法,往外跑掉了。就像你念佛一样,你心跟着外面跑掉了,心在想什么,它就跑掉了,这个就是众生的境界。这个六根,现在六根就把它收回来,能闻的这念心往里面流,不要往外面跑,这叫「入流」。「入流」如何修呢?你就专注听这个闻性,外面的声音就不要去听,能听这念心往里面收,叫「入流」。收到一个最高境界,外面的声音就听不见了,什么原因?因为这念心从耳根收回来了,到达「亡所」的境界,你外面讲什么我都没有听到了。「亡」就是没有,「所」就是所听的声音,声就是声尘,尘就是尘劳。所以我们要把这个闻性往里面收,就是「入流」。我们的闻性就像蜗牛两个触角,角一伸出来,忽然听到外面的风吹草动,吓得不得了,马上把那个角往里面收,这就是真正的「入流」,就是保护自己,一般人都不知道保护自己。

修行一个能、一个所,要知道有能、有所。能就是能听的这念心。所就是所听到外面的境界。如果我们用这个功夫,把心往里面收,最后是怎么样?外面的声音你就听不见,只听到你的闻性。比如说,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外面人在讲什么什么张三李四,所有你都完全,你再继续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都阿弥陀佛的时候,外面他后来在讲什么是非,什么道场怎么样,这个人怎么样,你完全没有听到,你只有听到阿弥陀佛的声音,这个叫做「入流亡所」。

这个是刚开始进入、进去的第二个阶段,就「入流亡所」了。这个时候就是什么?你心,比如说,你在念佛的时候,旁边很多人在讲话,你一直专注在阿弥陀佛的时候,外面讲什么,到后来你真的听不到,这个时候你定功就加深了。

第三个,「所入既寂。」我们的心往里面收,收到不动的时候,达到最高境界,「寂」就是不动了,「所入既寂」,「寂」就是不动。

既然已经不动了,这个时候进入第四个阶段,「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听到声音是动相,现在听不见外面的声音是静相,表示我们的心已经静下来了。但是这个时候,如果你产生执着也不对,为什么?因为你喜欢这个清净、喜欢这个安定,你执着这个静也不行,你执着这个静为实有。比如说,你打坐的时候你很舒服,但是忽然听到有一个声音,或是听到有人走动的声音,你马上就吓一跳,心就受不了,就觉得很讨厌、很可恶,这个时候就起烦恼。就像你在读经一样,旁边有人在走动,你就受不了了。这是什么?你还有一个静相、还有一个动相。那你耳根圆通要修到什么?要「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所以动是尘,静也是尘,尘就是烦恼,静也不能执着。

凡夫执着外面的色声香味触,如果眼睛不看就会很难过,你相不相信?耳朵不听也很难过,身体不动也很难过,为什么?因为你已经养成习惯了,养成坏习惯。所以喜欢说话的人,你叫他不说话他很难过。喜欢看美女的,他没有看美女,他很难过,会想。身体不动他也很难过,想要去拿杯咖啡来喝,泡一杯茶,因为他养成习惯了,已经造成这个习惯了。所以受到外面尘劳境界所役使,就是所奴役了。所以为什么做世间的事情,做久会身心疲劳?因为外面的境界刺激我们的六根,当刺激到一个程度的时候,就产生毛病,耳朵如此,眼睛也如此,六根都如此,做久了,看久就疲劳了。所以众生不了解,拼命在色声香味触里面攀缘,始终静不下心来。但是菩萨不是,菩萨是以禅悦为食,禅就是寂然不动,清清楚楚的这念心,这个是进入「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第五个,「如是渐增。」从闻性上这样不断用功,反闻闻自性,收摄这一念心,继续往里面听听听,这时候功夫又增加了,叫「如是渐增」。

第六个,进入第六个阶段了,「闻、所闻尽,尽闻不住」。闻到最高阶段的时候,连闻也不要执着了。我们前面离开动相、离开静相,这个时候,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寂然不动了,不攀缘了。这个境界好吗?不一定是好,要继续用功,继续渐增,渐增到六根归一,六根变成一根,「闻、所闻尽」,闻到最后尽头,六根变成一根,这个时候有些感应了、有些境界了,继续再用功,不能够执着,这个叫做「闻、所闻尽,尽闻不住」。

不住在六根上,六根归一的境界,还是不执着,不执着在这个境界上,最后只剩下什么?剩下一个觉性存在,能听的这念心存在。因为这念心不能脱离动静相,而且根也不执着,根也解结了。依根解结就是解释的解,另外一个结果的结,解结就是把烦恼解掉了,动也是一个结,静也是一个结,结就是烦恼,六根也是一个结。这六根都不执着了,不住了,又一个什么境界呢?就是一个觉,觉的境界,灵知灵觉,连这个也不能住。

到第七个,第七个阶段就是「觉、所觉空」。到「觉、所觉空」的时候,动静相,六根都没有了。这个时候还剩下一个空,刚才是一个觉也不要执着,只剩下我们这念心跟所感受的空,整个世间毕竟空寂,什么都没有。这个时候只念这念心跟这个觉性,只有这念心跟这个觉性,和所知道外面的一个空的境界。到这个境界的时候,一切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冤冤亲亲都离得干干净净。这是一个到「觉、所觉空」,只有能觉之心跟所觉空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声闻、罗汉所进入的境界。

入这个境界会有感应的、会有神通的。一般人到了这个地方都会产生执着,到这个地方什么都不想再修了,称为无学位,就是罗汉为什么他入偏空涅槃?他就住到空里面去了。他已经觉悟了,觉觉觉,觉到空里面去了,他住到空里面不出来,就是他虽然证我空真如,但是他进入那个境界不想出来,那叫偏空、偏真涅槃。佛陀说,他是偏真涅槃,到这个地方破了我执,证到人空境界,就人我空,但是他还有法执未破,所以破法执就是破除对这种空的境界的执着,这个叫做破法执。

我们以前都不懂什么叫破法执,其实把空再打破,破除了执着以后,称为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就是禅宗里面讲的虚空粉碎,大地平沉。所以没有证到这个境界的人,就觉得说,虚空怎么会粉碎?其实是不执着这个境界,继续用功,虚空就破掉了。虚空破了以后,能觉的这念心,所觉的这个空也解除了。这个空的境界,灵觉的境界最容易起贪心,一般人证到这个境界都不愿意放弃。但是禅宗祖师告诉你,还是要放弃,叫百尺竿头,百尺竿头上的人,虽然得法未为真,百尺竿头再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就是禅宗里面讲的境界,就是这个也不能执着。一般人都知道说,祝人家百尺竿头,你已经跳过一百尺了,再上去,到登峰造极的境界。这个时候再往上走就很难,为什么?跟画家一样,他画到最高境界的时候,他画不出来了。所以百尺竿头再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我们修行也是要如此,修到某一个境界的时候,产生瓶颈没有办法突破,如何突破?要虚空粉碎。

再来第八,连那个空也打破以后,「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空也不执着,觉也不执着,空觉都变成一个达到寂的境界,内外一如,能所不二,这称为「空、所空灭」,就能所合而为一了。空的境界不执着,住在空里面这念心也不执着,因为这个空只有我们自己感受得到,这是第八个阶段。

第九个,「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前面所说的境界都是属于生灭法,动的是生灭法,静也是生灭法,六根能觉这念心,能觉这念觉心,跟所觉的空的境界,都属于生灭法。为什么?因为它是相对的,动跟静是相对的,六根也是相对的,能觉的心、所觉的空也是相对的,这个都是生灭法。「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你不执着这念心,不执着这个觉,能觉这念心,也不执着所觉空灵的这个境界,继续用功,最后生灭都灭掉,寂灭就现前。这念心真正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这个时候真正的楞严大定,真正的三昧就现前了,叫「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接下来,「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到第十个阶段,「忽然超越世出世间」,这什么意思呢?马上超越世间跟出世间。什么是「世间」?「世间」就是一个动、一个静、一个根。又如何超越出世间呢?「出世间」就是一个觉、一个空。动相没有了,静相也没有了,六根感觉也不存在了,只有觉性跟外面所感受的空性、空相,这个时候是属于出世间。

如果你经常在这里入定的话,就断了见思惑,见惑跟思惑,六根也断掉了,没有贪心,没有瞋心,没有痴心、慢心跟疑心、邪见。这是不是真正跟如来佛一样呢?不一样。还有界外的尘沙惑跟无明惑,所以称为出世间。超越三界以后,只有一个觉性跟一个空性,但是如果你执着在这个境界,叫入偏空涅槃。如果不执着这个觉性跟空性,马上就超越偏空涅槃的境界,超越二乘的声闻,所以称为超越出世间法。

到第十一个,「十方圆明获二种殊胜。」这个时候「十方圆明」就是过去、现在、未来、空间、时间都变成自己的这一念心,这个境界就三昧现前,就圆融无碍,光明遍照十方,达到这个境界,一个钟头多少滴雨都知道。就像当时外道考佛陀,当时外道考佛陀这棵树有多少个树叶?佛陀都知道。然后外道再偷偷把几个树叶、几片树叶拔下来,偷拔下来,再考佛陀说现在还剩几片树叶,佛陀一讲全部都知道,都没有错,那外道才心服口服。为什么?因为佛陀已经证得「十方圆明」的境界。

到第十二个,观世音菩萨成就,获二种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观世音菩萨跟十方诸佛本具的妙明真心变成一个,诸佛有我们也有。就是说,我们同样在虚空中,你证到这个虚空,我也证到这个虚空,那你就跟诸佛如来同样一个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了。第二种殊胜功德就是,「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不但跟诸佛同一个心,而且十方众生的心,也在我们当下这念心中,你就变成真正证到观音法门了。这是果上的观音,所有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你完全知道,这是果上观音,他能够闻声救苦的原因在这里。为什么众生只要念观世音菩萨圣号,烦恼跟苦恼马上就能够感应呢?因为人有诚心,佛有感应。和什么发生感应?和诸佛菩萨所证的法身、空性、觉性感应。

所以因地的观音菩萨以「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闻自性」,往里面听,往里面闻,一直闻到破除动相、见相、根、觉、空,到最后一切生灭都寂灭了,这念不生不灭的心就现前了。所以为什么很多人不了解说,为什么十方众生的心念,如来都知道呢?因为如来他是无念、无心,他没有内、外、中间,所有十方世界,过去、现在、未来都在如来佛心中,所有众生起心动念,如来佛都知道。不但如来佛都知道,一切鬼神、天仙、菩萨都能了解,了解什么?众生只要起心动念,声音就像打雷那么大,所以我们起心动念时时刻刻都要注意,一不注意就将来会堕入恶道,而且让一切鬼神、菩萨都知道,所以说,这个才是真正的观音法门。

我们一般讲拜观音啦、念观音啦、供养观音菩萨,这个是方便,这是一个感应,因为有三种,一个是方便,一个是究竟,一个是感应。我们现在谈的耳根圆通是究竟,我们拜观音,这是培福、培养恭敬心,这是方便、感应,观音菩萨会给你感应。以上这是因为提到观世音菩萨诞辰,我特地把观音菩萨修耳根圆通跟大家分享,这是我个人小小的领悟,供养各位。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二三五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