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观世音菩萨及化身简介

发布时间:2024-08-25 02:05:11作者:心经全文网
观世音菩萨及化身简介

观世音菩萨及化身简介

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据《大悲心陀罗尼经》记载,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观世音与阿弥陀佛有着特殊的关系。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也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而且还有说观世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而且,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现化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在佛教的众多菩萨中,观世音菩萨也最为民间所熟知和信仰。民间据称其生日为阴历二月十九日,成道日为六月十九日,出家日为九月十九日。在中国的江、浙、闽、广、台湾,以及南洋华侨间,观音信仰极为普及,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其影响更远及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传佛教流传的国度,有着“大半个亚洲的信仰”之誉。如今更随着佛教广泛弘传而传播到了世界各国。

“观音”这个名词,长久以来一直是争论纷纭的题目。高楠顺次郎和陈观胜都曾说玄奘是“观自在”一词的创始者,事实并非如此。高楠教授说,玄奘引进了观自在,“自行存在的凝视者”或“凝视主”这个新译名。陈教授也写道:“中国早期的译者都使用观音或观世音的称号,一直到玄奘才首次使用Avalokites/vara的正确译名观自在(旁观主)。”鸠摩罗什(344~413)在翻译《法华经》和《心经》时,因为使用‘观世音’一词,也是被玄奘批评过的一人,但他早就说过,观世音‘亦名观自在’。

虽然鸠摩罗什将此词译为‘观世音’,然而,《注维摩诘经》卷一曾列举罗什之说,云(大正38·331a):‘世有危难,称名自归,菩萨观其音声即得解脱也。亦名观世念,亦名观自在也。’依此可知,鸠摩罗什亦承认ava-lokites/vara有‘观自在’或‘观世自在’之义。法云《法华义记》卷八认为观世音之外,别有‘观世间音声、观众生身业、观众生意业’等三名,总名为观世业。其中,娑婆世界以音声为佛事,故只名观世音。

时常有人以为观音是观世音的缩写,原因是为了崇敬唐太宗(627~649在位)而避其名讳‘李世民’,事实亦非如此。太宗于西元626年被立为王位继承人时,他的父亲下令禁止‘世’和‘民’两个字合并使用,但可以依礼分开使用;而且,上述规定也只限于‘官衔、公私文书及人名。’西元650年,过份热心的太宗之子高宗继位,又把‘民部’改称‘户部’;但当西元679年,把‘世尊’代以‘圣尊’、‘世界’代以‘生界’的《最胜陀罗尼经》初译稿,呈献给高宗时,高宗读后说:‘既是圣言,不必避讳。’因此又恢复到原来的名词──世尊和世界。

事实上,‘观音’早于西元185年就出现在支曜所译的《佛说成具光明定意经》内,在那同时‘观世音’也被用于一篇‘后汉明帝译’而‘已佚失’的行法的题目上。而且,就像艾美诺教授所告诉我们的:‘Avalokitasvara绝不能分析为包含有“世”的意义在内;loki-ta绝对不是那种意义。假如鸠摩罗什的翻译有“世”这个字,可能是因为avalokita和loka(世)两个字(偶然)相似的缘故。’澄观说︰Avalokita的意思是观,Svara的意思是音。《法华经》〈观音品〉说,菩萨‘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即指观世[?]音也。并无新意。

关于观世音菩萨,《成具光明定意经》、《维摩诘经》、《放光般若经》、《光赞般若经》、《大宝积经》卷八十二及卷一百等处,皆列有此菩萨之名号,然未列本缘等事迹。至《法华经》,始设一品详说此菩萨于娑婆世界利生之相。即据《妙法莲华经》卷七〈观世音普门品〉所述,若有人称观世音菩萨之名号,则大火不能烧,大水不能漂,夜叉罗刹不能恼,对有怖畏者施无畏,令有贪嗔痴者离之,若求男女者随而令得之;又,受持此菩萨之名号,或对之礼拜供养,其福德与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之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者相等。而且,此菩萨摄化无方,随宜示现佛身、辟支佛身、声闻身、梵王身,乃至紧那罗身、摩侯罗伽身、执金刚身等,对于应得度之众悉皆加以度化。

又,《悲华经》卷三〈诸菩萨本授记品〉叙述观世音菩萨自发愿,云(大正3·185c):“愿我行菩萨道时,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堕大闇处,忧愁孤穷无有救护,无依无舍,若能念我,称我名字,若其为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是众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凡此所说,皆系以此菩萨为救一切厄难,又示现种种身以专事利生之大士。

观世音之种别,除了其本体──圣观音(或正观音)之外,另有千手千眼、十一面、准提、如意轮、不空罥索、青颈、香王等观音。凡此皆各有不同的仪轨。其他,有救世观音、救苦观音、九面观音、百济观音、梦违观音、船中涌现观音等诸尊。此诸观音之中,有不少系混入后世中国及日本等所兴起之民间信仰,其形像及名称亦纯依作者之意而无经轨之依据。但此诸形像则概以莲花为持物。

在西藏,亦有这样一位名闻遐迩的女神,她受到广大民众的热烈崇拜。这位女神就是度母,又称多罗菩萨,佛教认为她是观世音菩萨化身的女性菩萨,因此,有时经论、典籍又称作多罗观自在菩萨、多罗观音。

二十一位度母有许多不同的身色,括囊有六,即白、红、蓝、黄、绿、黑等六色。白色表度母之身,红色表度母之语,黑蓝色表度母之意,黄色表度母之功德,事业则以绿色作代表。度母是示现为女性菩萨形象的佛,度母的含义是度脱灾难和痛苦。

关于度母的起源,据《大方广曼殊室利经·观自在菩萨授记品》载,多罗菩萨由观自在菩萨眼中放大光明而生,故而光照一切众生,如同慈母一般,以怜悯之心救度众生出离生死苦海。另外有不少传说,较为通行的说法见于《度母本源记》,是说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在无量劫前每日不辞辛苦,救度大批众生。一日她睁开圣眼观察,发现六道中众生并未减少。于是菩萨不禁悲从中来,流下眼泪。泪珠滴落,化作莲花,从莲花中生出身色各异的21尊度母,纷纷对观世音菩萨立誓,表示要协助她共行救度众生之伟业。于是,观世音与众度母并肩携手,每天救度众生无数,立下无量功德,更加声名显赫。

西藏之观世音信仰亦颇盛行。藏传佛教“三怙主”中的观音像为四臂观音像。四臂观音,藏语称“奇木格”,在藏传佛教寺院壁画、雕塑中常见的四臂观音有两种相状:寂静像和忿怒像。其根本真言: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加持净化六道众生的恶业恶障,走向六成就悉地。至今仍在藏地广为流行。

自古以来观音信仰之盛,造立其形像之风亦告大行,尤其北魏以后,其风益盛,今大同、龙门、驼山等存其遗品颇多。隋唐以后,随着密教之传来,多造立十一面、千手、如意轮诸像。又由于笃信者之感应,而有蛤蜊、马郎妇、水月、鱼篮等诸观音像之流行。此外,有元魏·孙敬德《高王观音经》等疑伪经相继出现,凡此皆可见此一信仰在基层民间之普及化。而《观音持验记》、《观音慈林集》等持验录之出现,亦系此一信仰普及于世之佐证。

正因为观音普遍地受到广泛欢迎,中国民间也就出现了以观音菩萨为题材的小说,最有名的便是一部《观音得道》又名《大香山》的传奇小说。这部小说的内容是,有一位妙庄王,生了三位公主,大公主爱文才,招了一个文驸马,二公主爱武才,招了一个武驸马,三公主妙善爱修行学佛,仁孝贞洁,慈悲爱物,舍己为人,后来在大香山成了正果。这个故事并不为正统佛教典籍所载,也不被佛教所承认。妙善的传说最早可追溯到唐代道宣律师《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其中提到他曾经听说观音过去是妙善公主。《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13完整记载了这一传说。

或有人问:观世音菩萨何处人,他的道场究在何处?其实观音是古佛再来,不可说他有固定道场,因为他是‘无刹不现身’的。他是阿弥陀的辅弼,他的道场,便是极乐世界。但在这娑婆世界,南印度海边的普陀落伽山,是观世音菩萨的古道场,这如《华严经》等都如此说。梁·贞明年间,日僧慧锷,在中国请了一尊观音像,想带回日本供养。谁知路经舟山群岛(在浙江定海县),却被狂风恶浪阻止了归程。被迫将圣像请上了海中的一个小岛──梅岑,筑一所茅蓬来供养。观世音菩萨与此岛有缘,日子久了,朝拜敬仰观音圣像的人多起来,此岛就成为观音菩萨的道场,也就改名为‘普陀山’。此外在西藏拉萨,达赖喇嘛住持的地方,名‘普陀宫’,这因为传说达赖是观音菩萨的化身。这可见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并无一定。哪里有虔诚的观音信仰,哪里有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救世精神,那里就是普陀,那里就有观音。

观音菩萨的身像,究竟是男是女,一般人总不免这样的疑问。其实随类现身,当然可以有男相、有女相。不过约大菩萨相说,都是大丈夫相。唐代以前的观音,也总是大丈夫相的。《华严经》也说︰‘勇猛丈夫观自在。’然而观音菩萨的特殊表德,是大慈大悲。约这个意义说,他的应化,一方面是内在的悲心激发;一方面是哪一类的有情苦痛多,菩萨的现身应化就多。观世音在人类中的应化,现女身的较多,这是有两个意义的。(1)女众的苦难,从古代以来,一直多过了男人。(2)女众内心的特性,是慈忍柔和。表现在她们的日常行为中,即是爱。女众的心理,慈爱确实超过了男人。如母亲对于自己儿女的爱,深重殷切,无微不至;父亲对儿女就没有那样深重殷切的了。爱,即在私我的黑影中所表现的慈悲,是慈悲的局限化,不免带点歪曲。慈悲,即爱的无我的扩大。由于女众内在具有了母亲的特性,故以慈悲为特德的观世音菩萨,即多应现女身。扩大为无私的大爱,泛爱广大的人类,一切众生,都如慈母爱自己的儿女一样。所以观世音的应现女身,不但为了女众受的苦痛多,而就是发扬人间的母爱,使广大而无私的,成为菩萨的平等慈悲。所以我们信仰观世音,应如孩子的敬仰母亲一样。能如此的诚切敬仰,如母子的心意感通,自能得观世音菩萨的救护。

观世音──阿缚卢枳帝湿伐罗,在今日印度教中,也是有人知道的,而且还是女性。所以唐宋以来,观音像塑为女相,是有意义与根据的。在海浪滔天生存俄顷的航海生活中,最危险,安全最无把握,即最需要慈悲的救护。所以,观音在海滨一带,信仰最深。如印度的观音道场,在南海;中国方面,江、浙、闽、广、台湾,以及南洋的华侨间,观世音菩萨是唯一的安慰者。中国的普陀山,也在东海中。值得注意的,如台湾(闽广等沿海诸省都有)的天后宫、妈祖庙,都与沿海的民众信仰有关,而且都是现女相的。这些都可看作观音的一种应化,特别是今日台湾所有的天后(妈祖),我们应以观音的精神去充实他、净化他。应以天后──妈祖身而得度者,即现天后妈祖身而为说法。

关于观世音菩萨之形像,因其应化无方,故相状亦颇多,而以二臂之正观音为其本形,余者皆其示现神变自在之力用,有一首、三首、五首,乃至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啰首;有二臂、四臂,乃至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有二目、三目,乃至八万四千清净宝目。其化相有千手千眼、十一面、准提、如意轮、不空罥索、青颈、香王、阿么[齒*來]等,亦皆有个别之仪轨。又《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举出四面大悲观音、除八难仙观音、播拏目佉观音、大梵身相观音、根本莲华顶观音、广大明王央俱舍观音等。此外,《摩诃止观》卷二上举有六观音,诸尊真言句义抄揭示十五观音,又有二十五观音、三十三观音等;其中,部分并非基于经轨而来,而系至后世混合中国及日本之民俗信仰所产生。

六观音指化导六道众生的六种观音。略如下述︰

(1)大悲观音:主破地狱道三障。此道苦重,故宜用大悲。

(2)大慈观音:主破饿鬼道三障。此道饥渴,故宜用大慈。

(3)师子无畏观音:主破畜生道三障。此道兽王威猛,故宜用无畏。

(4)大光普照观音:主破阿修罗道三障。此道多猜忌嫉疑,故宜用普照。

(5)天人丈夫观音:主破人道三障。谓人道有事理,事伏憍慢,故称天人,理则见佛性,故称丈夫。

(6)大梵深远观音:主破天道三障。谓梵是天主标,主得臣也。

又,日本台密系以化导地狱之圣观音、化饿鬼之千手观音、化畜生之马头观音、化阿修罗之十一面观音、化人道之不空罥索观音,及化天道之如意轮观音等为六观音。东密则除去不空罥索观音,而另加准提观音为六观音。亦有合台密、东密二说,而称之为‘七观音’者。

“三十三身”指《法华经》卷七〈普门品〉所载,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三种应化身”。即:(1)佛身,(2)辟支佛身,(3)声闻身,【以上属三圣身】(4)梵王身,(5)帝释身,(6)自在天身,(7)大自在天身,(8)天大将军身,(9)毗沙门天身,【以上属天身】(10)小王身,(11)长者身,(12)居士身,(13)宰官身,(14)婆罗门身,(15)比丘身,(16)比丘尼身,(17)优婆塞身,(18)优婆夷身,(19)长者妇女身,(20)居士妇女身,(21)宰官妇女身,(22)婆罗门妇女身,(23)童男身,(24)童女身,【以上属人身】(25)天身,(26)龙身,(27)夜叉身,(28)乾闼婆身,(29)阿修罗身,(30)迦楼罗身,(31)紧那罗身,(32)摩侯罗伽身,【以上属非人身】(33)执金刚神身。

《补陀落海会轨》一书则除去此中之(19)、(20)、(21)、(22)之四妇女身,而代之以人身、非人身、妇女身、童目天女身;又,《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除去(9)、(19)、(20)、(21)、(22)、(30)、(33)等七身,另加上四天王身、四天王国太子身、女主身、人身、非人身;又分辟支佛身为独觉、缘觉二身,总为“三十二应身”。

此“三十二应身”在《楞严经》中分别是:1.佛身、2.独觉身、3.缘觉身、4.声闻身、5.梵王身、6.帝释身、7.自在天身、8.大自在天身、9.天大将军身、10.四天王身、11.四天王太子身、12.人王身、13.长者身、14.居士身、15.宰官身、16.婆罗门身、17.比丘身、18.比丘尼身、19.优婆塞身;20.优婆夷身、21.女主国夫人命妇大家身、22.童男身、23.童女身、24.天身、25.龙身、26.药叉身、27.乾闼婆身、28.阿修罗身、29.紧那罗身、30.摩呼罗伽身、31.人身、32.非人身。

但梵文及西藏译《法华经》均只列举十六身,而非三十三身。此十六身即:(1)佛形,(2)菩萨形,(3)辟支佛形,(4)声闻形,(5)梵天形,(6)帝释形,(7)乾闼婆形,(8)药叉形,(9)自在天形,(10)大自在天形,(11)转轮王形,(12)毕舍遮形,(13)毗沙门形,(14)军主形,(15)婆罗门形,(16)执金刚形。

按,罗什所译《法华经》是同经诸本中之最古本,而藏译本及梵本之年代,则被认定远在罗什本之后,故十六身说当系后世整理三十三身而成。

此外,《法华经》卷七〈妙音菩萨品〉,另为妙音菩萨之应身揭出三十六身,梵文本及藏译本则举出三十三形。其中,颇多与观音三十三身相通者。

又,印光大师云:“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慈悲广大,虽已成等正觉,而复示作菩萨。虽则示作菩萨,而复于十方法界,普现色身,寻声救苦,度脱众生。十法界身,无身不现,令彼一切称名致敬之众生,现在离所受之幻苦,将来得成佛之真乐。于此娑婆世界,因缘最为甚深。故普门品无尽意菩萨,既闻观音得名之因缘,复问游此世界方便说法之事,佛遂略说三十二应身,以明其概。三十二应身者,于十法界之四圣法界中。略举佛,辟支佛(即缘觉),声闻,等三法界身。(菩萨乃其本位,故不说。)于六凡法界中,天则略举梵王,帝释,自在天,大自在天,天大将军,毘沙门,等六身而已。人则小王,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比邱,比邱尼,优婆塞,优婆夷,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童男,童女,十五身而已。于八部中,天已前列,此则不计,则有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又有执金刚神。此八种身,修罗一种,系修罗法界,余则或属于天,或属于畜,或属于鬼。六凡法界,唯少地狱一法界耳,但是语略,非菩萨不于此处现身救苦也。须知三十二应,不过略举大概,以例其余,若详说者,数岂有尽,菩萨与无缘慈,运同体悲,随机应现,神变无方,能以意会,则妙义全彰。若拘拘然执迹而论,则失菩萨不动真际,现诸威仪了无计虑,无适不当。如一月普印千江,千江悉现全月,一春普育万卉,万卉各具春光之妙矣。然菩萨所现,尚不止唯有情身,若夫山河城池,楼台屋宇,桥梁道路,树林禾稼。随彼机缘,亦皆示现。怡山所谓疾疫世而现为药草,饥馑时而化作稻粱,足征菩萨慈悲之心矣。”——节录《印光法师文钞》之《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发隐》

另外,“三十三观音”,则是指观世音菩萨为济度众生所示现的三十三身。又称三十三体观音。由于《法华经·普门品》和诸种感应传、持验记等所叙述的大悲普益妙用,古来广为世人所赞叹随喜,因此观世音菩萨的迹相,也成为图画的题材。依此题材所绘的观音像可综合成三十三种,故称三十三观音。

三十三观音并非化现各种形象,而是观音菩萨本身不同形貌,而且不是密宗式变化形相,只是以姿态、场景与所持法器来区别。何以又成三十三身之数,这应与《普门品》、《楞严经》所述观音应化数有关。此类观音各相之间区别并不太大,很多特征也不是唯一的,有些观音图像既可作此解,亦可为彼说。

其中较著名的有清·卓峰完成的观音应化图三十三幅(现藏于东京帝室博物馆)。依《佛像图汇》所载,此三十三观音即:

1.杨柳观音、2.龙头观音、3.持经观音、4.圆光观音、5.游戏观音、6.白衣观音、7.莲卧观音、8.泷见观音、9.施药观音、10.鱼篮观音、11.德王观音、12.水月观音、13.一叶观音、14青颈观音、15.威德观音、16.延命观音、17.众宝观音、18.岩户观音、19.能静观音、20.阿耨观音、21.阿么提观音、22.叶衣观音、23.琉璃观音、24.多罗尊观音、25.蛤蜊观音、26.六时观音、27.普悲观音、28.马郎妇观音、29.合掌观音、30.一如观音、31.不二观音、32.持莲观音、33洒水观音。

其中,除白衣、青颈、多罗尊、叶衣、阿摩提等五观音于经轨有据,有梵名,且是密宗所奉。其他皆为唐代以后民间流传信奉之观音形像。

观音菩萨慈悲度生,随类应现。为了教化不同环境,根据不同根机众生的需求,菩萨常变化成不同身份的形象,特别是佛法传来我国并东传日本后,其显化事迹不胜枚举,从佛弟子的信仰普及为民间的信仰。三十三观音是我国唐宋时代及日本民间信仰之观音集合而成。

在民间对观音的形象一共总结出了三十三种之多,而在佛教典籍中并没有对此进行说明,可见,这是在民间的流传过程中衍生出来的。

为顺应娑婆世界众生的需求,在不同时代、地区,观音菩萨往往会形成某些固定的形象。最常见的形象是手拿杨枝净瓶,充甘露滋润悲苦众生的杨柳观音,以示能救病苦;身披白色长袍的白衣观音则能保平安,人们最喜欢的还有送子观音等。

送子观音亦是顺应民间的需要而塑造的一个观音形象,据说至诚礼拜祈求送子观音,可得菩萨帮助,求得子嗣。虽然经典上没有此形,但在一些经典中的确有相关的依据可寻。如《法华经·普门品》记载:“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又《楞严经·卷六》记载:“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因此观音菩萨随类应化,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有求必应。

观音是遍于一切、平等救济的大菩萨,当然不能用有限的身份来概罗他所应机示现的身相了。可知“千处祈求千处现,苦海常作度人舟”,所谓的千处,也仅是象征性的一个形容词,并非仅限于一千个地方求他,他就显现,多了一处求他,他便不现了。苦海也未必就在海中,而是象征众生生死之苦的如海无涯。佛经的文字,请不要用计算器来分析它,因其经义往往是在文字之外的。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人崇敬观世音菩萨,往往多为功利的交易,如向菩萨许愿,如菩萨佑助我,那么我来还愿。如:“重修庙宇,再塑金身”等等。这种贿赂式的祈求,即是毫无真实信仰,是非佛法的!信仰观世音菩萨,向菩萨祈求,应如孩子信仰自己的母亲,向母亲祈求一样;绝对信任、真诚亲切。只要与儿女有利益,母亲是会给予的。我们所祈求的,或是不合理的,或是与我们无益的,菩萨难道也会救助你?

母亲护助儿女,但儿女的光明前程,不是母亲的赐予,不是一切依赖母亲,而是自己立志向上,努力创造的成果。所以信仰观世音菩萨,切不可推卸了自己在现实人生中应负的责任,过着事事依赖菩萨的生活,自己不长进,不离恶,不行善,不知归依三宝、奉行佛法,颠颠倒倒。菩萨是大慈大悲的,但你自己罪业所障,菩萨也救不了你。所以应仰慕观音菩萨慈悲救世的精神,奉行佛法,诚切的实行,当然会得到菩萨的救护。在人生的旅程上,若遇到了无法解决的困难,如不是定业,不是罪有应得,凭着信仰的真诚,自能获得观世音不可思议的感应!

[参考资料]:《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佛光大辞典》;《百度百科》;《网络文章》;《印光法师文钞》;《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一切功德庄严王经》;《大日经》卷一〈具缘品〉;《大智度论》卷二十六、卷三十、卷三十四;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八章;蓝吉富编《观世音菩萨圣德汇编》;后藤大用着·黄佳馨译《观世音菩萨本事》;小泽宪珠、小峰弥彦編著《大乘の菩萨》;渡边大涛《解说梵文观音经》等。

前文附录:三十三观音简介

三十三观音并非化现各种形象,而是观音菩萨本身不同形貌,而且不是密宗式变化形相,只是以姿态、场景与所持法器来区别。其中,除白衣、青颈、多罗尊、叶衣、阿摩提等五观音于经轨有据,有梵名,且是密宗所奉。其他皆为唐代以后民间流传信奉之观音形像。

三十三观音是我国唐宋时代及日本民间信仰之观音集合而成。又有依民间传说故事等来诠释三十三观音之由来者。现摘录如下,仅供参考:

1.【杨柳观音】:又称药王观音。左手结施无畏印,右手持杨柳枝。若修杨柳枝药法,可消除身上之众病。表千手观音之杨柳手三昧。

又于千手观音,四十手中,其一即是杨柳枝手。也是中国民间供奉较多的观音。他的画像和塑像随处可见。杨枝观音是以手执杨柳枝为其特征的观音像。有人认为杨枝观音起源于西域,据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讲,西域习俗,每日以杨枝细条剔齿,熟嚼枝头以净牙,称齿木。当地有这样的礼节,向贵客赠齿木及净水,以表示祝人健康,及恳请之意。所以请佛菩萨,也用杨枝、净水。由此慢慢发展,逐步成为观音菩萨手中的法器。

另外,古代印度,人们认为杨枝可以消灾除病。在千手观音的四十二个大手臂中的一个手执杨枝时说。身患种种疾病者,应手执杨柳枝诵念真言。据认为,杨枝观音的出现应当与此有关。还有人认为杨柳枝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是以杨柳喻佛法的兴旺发展。

相传中州地区民风败坏,致使天怒人怨,旱灾严重。观音菩萨知道后,显现真身,前来教化民众,使民风淳朴,礼乐往来,社会井然有序,并从玉净瓶中取出杨柳枝,醮着甘露洒向四野,顿时天降大雨,解除旱情。

诗赞:大悲杨柳观世音、哀愍沦溺拔苦疾、普入诸趣恒示现、令脱流转超出尘。

2.【龙头观音】:以不同姿态乘龙显圣于祥云中,是化身天龙之身。盖以龙为兽中之王,比喻观音之威神。一般流布之像皆为跏坐或站立于龙头上。因驾乘龙头,故称龙头观音。表三十三身中之天龙身。相当于法华经《普门品》中:“应以天龙、夜叉(中略)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之观音化身。

相传东海有一种头像龙身像龟的怪物经常危害人间。观音菩萨知道后,大发慈悲之心,决定为民除害,便来到东海将怪物降伏,并跃上龙头怪物的背上现出宝相。于是,从此过上了太平日子的百姓便塑了一尊脚踏龙头怪物的观音菩萨像供奉起来。表示观音菩萨法力无边,乐于为民除害,保佑众生安居乐业。

诗赞:圣德龙头观世音、照现光华泽物种、开众蒙悋启慧光、普愿有情悟觉明。

3.【持经观音】:箕坐岩上右手持经卷若读书,表三十三身中之声闻身。

持经观音之由来,源自于唐朝末期战乱频传,苏杭一带百姓惶惶不安,临安县钱镠为人正直心善,忠肝义胆,眼见这溷乱世道,意欲起兵保东南一域,但缺乏粮械,又怕落个犯上作乱的罪名,心生忧虑,迟疑不决。

某夜,他忽梦观音对他说:「钱镠,你莫要踌躇,你既有保障东南一带,救民于水火之心,这就是一片难得的善念。天佑善人,会保你百战百胜」。

在梦中,钱镠也把自己的担忧告诉了菩萨,观音说:「你不要顾虑,不必畏缩,你须知道,为人要千臂千眼,才能做得千秋大业。你勿须迟疑,尽管放心做去,东南无数生灵惟系尔身。你起兵成功以后,望尔皈依佛门,能慈悲为怀,利益更多众生。果能如此,你可在二十年后到天竺山来找我」。

钱镠醒来,信心百倍,很快组成了一支大军,所向披靡,屡建奇功,东南半壁固若金汤,百姓安居乐业。钱镠也由苏州太守晋升为吴越王。

二十年后,钱镠照约定到天竺山寻访观音菩萨。途中遇见一位坐于岩上正持经阅读的僧人,钱镠以为此僧人是观音化身,便上前跪拜并告之原因。那僧人急忙放下手中经卷扶起钱镠,恭敬还礼,说道:「大王,我不是菩萨,吾乃贫僧一空,昨行山过路,遇见观音即坐此白岩上持经阅读,我上前礼拜。祂附嘱我在这里恭候大王,并让我传言:大王已功成名就,广受百姓爱戴,如能藉由大王的威德力来宣扬佛法,收效必大,望大王能在这方面多积功德。」

一空僧人又言:「现在还不到大王皈依的时候,祂暂不收留你,待将来机缘到时,菩萨自然就会来渡你」。钱镠一听,尤感观音关爱点拨之恩,并发愿在此山赐建一座读经庵,诚请一空僧人来主持。几个月后,佛庵落成,庵内塑造了一尊庄严的观音菩萨,其造型为趺坐看经的法相。据说那法相座下之石凋莲台,就是用菩萨坐过的那块白岩石凋成的,当时人称「持经观音」,亦称「读经观音」。

又民间流传《观世音传奇》中记载:唐朝年间,浙江临安有个叫钱廖的读书人非常用功,常常贪早摸黑地看书,但应举考试屡遭败绩、名落孙山。再一次失败后的返程中,忽遇狂风暴雨,钱廖赶紧跑进一间庙中避雨,只见庙堂端坐着一尊手持经书的观音菩萨,本已心灰意懒的他惊异天缘,受端坐的观音法像所感悟,虔诚跪拜,回家后发奋图强。若干年后,钱廖高中状元。钱廖不忘菩萨的恩泽,修庙奉供。

诗赞:声闻持经观世音、觉照内明光严饰、最胜境界微妙智、不循根尘归元真。

4.【圆光观音】:身后有火焰圆光,大放光明。表《普门品》中“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之意。

相传闽南有一山村,人们以打猎为生,但山中有一只怪兽经常趁人们进山打猎时到村子伤害小孩,专吃孩子的眼睛,以获得精气,修成妖魔。观音菩萨知道后,便化身为小孩坐在村口的城隍庙中,当怪兽来到城隍庙时,见是一胖大的男娃,喜形于色,正准备下口之时,观音菩萨现出身后烈焰圆光的宝像,将怪兽降伏。

诗赞:无垢圆光观世音、性净明露常寂光、能伏众生灾风火、普明圆照遍十方。

5.【游戏观音】:五色祥云上箕坐或漫步自在形。表《普门品》所说︰‘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之意。

相传洛阳城内有一“魏家镜铺”,生意冷清,这天观音大士正好云游到洛阳城内,天耳所闻魏掌柜对佛法的诚心,特赐他一面宝镜,并告诉掌柜只要人们拿出三文钱,便可从镜中照见自己的过去与来生。魏掌柜把这个事情公布出去之后,马上门庭若市,大家都想一睹自己“前世来生”的情景,待人们一一照过之后,惊疑不定,原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今生做的孽,来生还要偿还,于是,凡是照过观音宝镜的人都洗心革面,一心向佛,多做善事,多行功德。魏掌柜还把人们照宝镜的钱集中起来,塑了一座三面观音像供奉起来。这尊菩萨像有三面,正面是菩萨面,左面是大愤怒面,右面是含嗔面,手中则持着一面宝镜,世人称之为“三面观音”或者“游戏三昧观音”。从此以后,他的镜子也卖得好了,生意也日益兴隆起来。

诗赞:神通游戏观世音、自在幻化徧知海、千手千眼救倒悬、三十二应普现身。

6.【白衣观音】:敷草坐岩上,左手持莲花,右手结与愿印,身着白衣,处白莲花之中,或结定印。表三十三身中之比丘、比丘尼身。有二重圆相,为三十三观音的中尊。又,胎藏界曼荼罗的白处尊,一称白衣观音,但两者无关。

相传中原兵乱,无辜百姓死伤无数,到处都是孤魂野鬼,不得安宁。观音菩萨在鬼节的那天来到中原,现出一袭白衣的宝相,超度冤魂。表示观音菩萨怀有纯净的菩提之心,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诗赞:大慈白衣观世音、随缘赴感应群机、三昧辩才善诱诲、妙德圆成证菩提。

7.【莲卧观音】:双手合掌,在莲叶上作半卧姿,表三十三身中之小王身。

相传有几个盗贼偷光了众宝观音像上的宝物,便将塑像扔进了长江。金陵有个叫潘和的商人一心向佛,但身有怪疾,就是每天睡不着觉,得到观音菩萨点化的他来到江边捞起了菩萨的法像,并将一块石荷叶雕成莲花宝座,但由于观音法像已受到损伤无法直立,只好侧卧在莲叶之上。之后潘和每天睡觉都会感到自己睡在观音的莲叶上一般舒适安宁。

诗赞:合掌莲卧观世音、寂湛生光宝华开、悟心无际性常凝、圆明清净大觉海。

8.【泷见观音】:在高山倚岩而坐,坐眺望流泉飞瀑。表《普门品》中“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之意。

相传后唐时期某年,嘉兴县遭受旱灾,地面龟裂,庄稼欠收。有位胡姓农夫贫困潦倒,老母亲常年卧病在床,胡农夫与人争挖野菜,被陷入狱。一日胡农夫的妻子恍惚见一观音欹倚山崖,坐在临瀑布的岩石上做观赏瀑布状,望之既具威仪又悠闲,擦眼一看什么都没有。不久她在田泷间挖出一尊形似看见观音的石像,她立即送到寺庙供奉,天天上香跪拜。不久,现观音圣像处奇迹般流下涓涓瀑水,当年获得大丰收。不久,胡农夫也被无罪释放并过上了康庄生活。因观音像出自于田泷之间,所以又叫“泷见观音”

诗赞:庄严泷见观世音、妙香芬馥悦意常、般若真智施无畏、进趣真净妙吉祥。

9.【施药观音】:常为右手拄颊深思,左手放在膝上捻莲花,表示观音无时不在惦念世间疾苦,考虑拯救众生。表《普门品》中“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相传山东登州府瘟疫盛行,许多病人不治身亡。观音菩萨化身卖药的老翁前来救治,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把此地瘟疫全部根除。表示观音菩萨无时不惦念着世间疾苦,解救众生于病痛之中。

诗赞:寂静施药观世音、寻声救苦难思议、谛观圆照三千界、杨枝净水洗凡尘。

10.【鱼篮观音】:脚踏鳌鱼背上,手提盛鱼的竹篮,或为手提鱼篮的民间少妇形象。 表《普门品》所说︰“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渔篮观音即马郎妇观音故事,很生动。明宋濂有《鱼篮观音像赞》:“序按﹐《观音感应传》:唐元和十二年﹐陕右金沙滩上有一美艳女子﹐絜篮粥鱼﹐人竞欲室之。女曰: 妾能授经﹐一夕能诵《普门品》者﹐事焉。 黎明﹐能者二十。女辞曰: 一身岂堪配众夫邪!请易《金刚经》﹐如前期。 能者复居其半。女又辞﹐请易《法华经》﹐期以三日。惟马氏子能。女令具礼成婚。入门﹐女即死﹐死即糜烂立尽遽瘗之。他日﹐有僧同马氏子启藏观之﹐惟有黄金锁子骨存焉。僧曰: 此观音示现以化汝耳。 言讫飞空而去。自是陕西多诵经者。”

诗赞:除障鱼篮观世音、慈无能胜演圆音、精真洞然众业海、六道群迷蒙慈恩。

11.【德王观音】:趺坐岩畔,右手持杨枝,左手置于脐前。表三十三身中之梵王身。梵王乃色界之主,其德殊胜,故称德王。

唐朝年间,淮西叛乱,朝庭派兵进剿,多次溃败。当地百姓身陷战乱,民不聊生。当时任朝廷小吏的裴度,到观音庙去烧香求签,观音菩萨即现出“梵王”之身,用灵签指点裴度平息叛乱,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裴度得胜回朝后,宪宗皇帝封爵位为晋国公,勋位为上柱国。裴度为感激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恩德,在淮西建了一座德王观音庙,保佑一方苍生。

诗赞:赴感德王观世音、性净妙常香光严、慧启群萌观自在、梵王身相应现来。

12.【水月观音】:乘莲瓣,立于水中,注视水面月影,以喻诸法如水中月而无实体。或谓即胎藏界曼荼罗观音院之水吉祥菩萨。表三十三身中之辟支佛身。

由于此尊观音之形像,多与水中之月有关,故被称为水月观音。水月观音,又称水吉祥观音,或水吉祥菩萨。这是观世音一心观水相的应化身。其形像有多种。有一种是站立在莲瓣上,莲瓣则漂浮在海面,观世音正在观看水中之月。另一种是以莲华坐姿趺坐在大海中的石山上,右手持未敷莲华,左手作施无畏印,且掌中有水流出。此外又有坐相、三面六臂相等种。其所以命名为水月观音的缘由,也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因为其形像作观看水中之月状,也有说是由于其形像浮在海上,犹如水中之月云云。

一天,观音菩萨来到姑苏城(今苏州),看到因为战火,有数十万百姓遭到金兵的杀害。

观音菩萨心生慈悲,要施法力解救这些冤魂。于是,菩萨化作一个美丽的妇人,手持杨柳净瓶,来到冤魂集中的地方。她用石头叠成数丈高的高台,然后跏趺于石台之上,念诵《大悲咒经》。每念一千遍,菩萨便用杨柳在净瓶中蘸一下甘露,洒向空中;然后插好杨柳,继续诵念。

当地百姓看见一个美丽的妇人建台念经,十分不解,于是在旁围观,并且议论纷纷。观音菩萨对众人说道:“你们现在受金人欺侮,有数十万人冤死,非常可怜。这些亡魂三界不收,六道不管,流散在外。我今天有缘来到此地,决心超度他们,所以发愿筑台,诵经四十九天,遍洒杨柳甘露,使他们早日脱离苦海。我既不是要募捐,也不是要化斋。等四十九天后,我再与你们详细解说。”众人知道她是在无偿替姑苏人做功德,就不再议论了。

四十九天后,菩萨诵经期满,众人也如期而至。观音菩萨向众人详细解说了所诵经文。其中一人悟到:这个美丽的妇人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于是,他走上前拜道:“我听说观音菩萨时常云游人间,常常现出宝相,不知今天我们是否有福气得见您的真身?”菩萨说道:“可以。”然后指了指河边:“那河水中央不就是菩萨吗?”

众人顺着菩萨指的方向望去,看见水中有一个影子,呈现出观音菩萨的宝相。众人急忙下拜。当时水中正巧有一轮月影,非常明亮,菩萨的宝相渐渐隐没于月影中,慢慢消失了。等到大家起身,发现石台上美丽的妇女也消失了。众人这才明白,美丽的妇女正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于是,众人在菩萨诵经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寺庙,庙中供奉着一尊观音菩萨诵经洒水的法像,民间称之为“洒水观音”或“滴水观音”。

在河边看到菩萨现出宝相的人中有一位擅长绘画的人,名叫丘子靖。他为了让世人看到菩萨的宝相,就将菩萨在水月中呈现的宝相用工笔画出,所绘制的画作出神入化,栩栩如生,众人无不叫绝。这幅水月中显现的观音菩萨像,世人称之为“水月观音”。后来,百姓纷纷向丘子靖求画,并在家中供奉。至今,苏杭一带的民间所供仍以水月观音居多。

三亚南山寺三十三观音堂为其设有道场。水月观音的图像在敦煌千佛洞中曾被发现。法国罗浮宫美术馆收藏有其中最古老的一种,相传是唐代中叶所作。

诗赞:吉祥水月观世音、宝光常寂照三途、解结怨瞋八难苦、周徧寂湛大悲母。

13.【一叶观音】:又作莲叶观音、南溟观音。乘一片莲叶漂浮水上,故有此名。

相传日僧道元自中国返日时,遇暴风于南溟时即默祷观音,忽见大悲尊乘一莲叶浮于海上,风浪遂止。及登岸,刻造所睹观音像奉于南溟观音寺,故有此称。表三十三身中宰官身。《法华经》云:“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众生受人恼害逼迫,或骤遇灾难险厄,若能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菩萨即闻声救苦,令其转危为安,遇难呈祥。

又相传鄱阳湖一带常遭水患,淹没农田,冲毁房屋。一年盛夏之时,连降了一月的暴雨,湖水暴涨,巨浪滔天,眼看就要冲毁湖堤,洪水直下,一泻千里,后果不堪设想,万千百姓的性命系于一发之间。观音大士救苦救难,乘一片莲叶浮于水上,风浪遂止,洪水渐退。百姓目睹观音真身,纷纷倒地跪拜,感恩菩萨消退水灾,救助苍生。洪水退后,当地百姓纷纷捐款、出力,在湖中心建了一座观音岛,供奉观音乘坐莲叶消除水患时的真身法相,后人称其为一叶观音,以保此处永无水灾。

诗赞:乘莲一叶观世音、解萦众生烦恼结、法音常转广长舌、定慧等持契果觉。

14.【青颈观音】:又称青颈观自在菩萨,其像为三面四臂,所持之物为杖、莲花、轮、螺四种,身色为红白,颈为青色。此菩萨化身颂扬观音吞噬众生身心毒性之功德,颈项因此而呈青色。表三十三身中之佛身。

青颈观音是从印度的湿婆神传说中得来的名字,传说湿婆神吞咽了龙王喷出的毒,使颈部受到烧伤而变青。将众生的苦难比作毒,青颈观音为代众人受难而吞下了毒,湿婆神的传说表述了青颈观音的慈悲之心。

形象特点是颈为青色,传为观音降魔解救众生,为不使毒药传世害人而吞食,致使颈呈现青色。又称青头观音。

相传有个叫贾一峰的商人梦见一首三面的青颈菩萨对他说了四句偈语:“逢桥莫停舟,逢油即抹头。斗谷三升米,青蝇捧笔头。”贾一峰按菩萨的指点平安回家后,头抹香油与妻子一起睡觉,晚上前来杀他的康七因闻到香油而误杀了自己的情妇贾妻。官府怀疑贾一峰杀了妻子,要将他打入死牢,就在县令落笔时,一群青蝇飞来抱住笔头。县令问明原由后,最终找到了真凶。

诗赞:勇健青颈观世音、大悲示现威猛相、晦闇长夜为灯烛、苦海波翻作舟航。

15.【威德观音】:箕坐岩畔,左手持莲花。表三十三身中之天大将军身。

相传唐太宗率军亲征高丽期间,一次与前军将领一起察看地形时,突然被早已埋伏的高延寿军20万围困。激烈突围鏖战中,突见天降威猛将军为其指路,所指之处皆系敌力量薄弱处,唐太宗率军奋勇击斩敌将,高丽将士纷纷倒伏,唐军杀开一条血路,突围成功并把高丽军被打得大败。

诗赞:摄众威德观世音、摧破邪妖镇魍魉、天大将军度沧海、普门示现降吉祥。

16.【延命观音】:倚水上之岩,右手支颐,头戴宝冠设阿弥陀佛之圣像。表《普门品》所说︰“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另外,《补陀落海会轨》有二十臂的延命观音,但与此延命观音无关。

相传太仓民间流行一种怪疾,无医可治,民可不堪言。观音菩萨闻之,化成一位癞头和尚前来送药治病,刚开始百姓们都不相信,后来一位奄奄一息的老婆婆喝了癞头和尚用赤柽柳煮的药汤之后,怪病奇迹般地好了。老婆婆奔走相告,渐渐人们的怪疾痊愈了,正当人们要感谢癞头和尚之时,观世音菩萨显现真身,驾云而去。当地人们为感谢菩萨的恩德,便塑了一尊手持赤柽柳的观音宝像供奉起来。

诗赞:息灾延命观世音、灭诸咒诅毒怨害、悬示留碍轮回种、紫金光照觉沧海。

17.【众宝观音】:趺坐地上,右手向地,左手放于弯膝上。表三十三身中之长者身。

相传江北一带百姓勤劳本分,可惜不懂营生,所以都非常贫穷。有一个姓万的老汉,信奉佛法,家里供奉一尊观音菩萨像,此观音菩萨的身上挂满了很多宝贝,尊为众宝观音,以期菩萨保佑家道兴隆,一方昌盛。万家人每天从早到晚都虔诚的跪拜三次,其真挚之心感动菩萨。在菩萨的感应下,勤劳善良的万家人日子渐渐好了起来,家道也兴隆了,四方邻里纷纷效仿,形成一带习俗,江北家家户户都供奉起一尊众宝观音像,以求菩萨保佑,合家兴旺。

诗赞:妙严众宝观世音、般若光宣示真际、寂静明心觉观照、长者身相度群迷。

18.【岩户观音】:端坐于岩洞中,静思入定。表《普门品》所说:“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燃,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之意。

相传有个叫吴璋的孝子为了寻找母亲历尽千辛万苦。有一次,吴璋在途中被毒蛇咬伤,生命垂危,观音菩萨念其纯孝,便现出大慈宝相,将吴璋救醒,并使他们母子团聚。岩户观音护佑:慈孝义全,德行满溢。

诗赞:寂然岩户观世音、净眼普观周沙界、息灭三毒贪爱苦、蚖蛇蝮蝎出窟穴。

19.【能静观音】:伫立岩畔,两手按一岩上,望海沉思。表《普门品》所说︰“为求金银琉璃(中略)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

相传开封城有一姓张的大户人家,张家有三位公子,相继取回三位儿媳,但从儿媳进门之日起,就和婆婆的关系处之不洽,经常争吵,家庭不和,吵闹至鸡犬不宁,乃至影响邻里,引起众人反感、生厌,搞得里外都不好做人。观音菩萨化作一个化缘的“比丘尼”来到张家,向婆媳们说了四句偈子:“静慧如海累难修,百千万劫化阎浮。心中常念观自在,甘露遍洒自圆融。”张家婆媳细细品味偈子意境,经观音菩萨点化之后,张家婆媳不再争吵,从此相敬如宾,家庭和睦。

诗赞:安稳能静观世音、开示法藏戒定慧、三无漏学善护念、悲智双运登觉岸。

20.【阿耨观音】:左膝倚背在岩石上,两手相交,远眺海面。佛教传说阿耨达池位于瞻部州香山以南、大雪山以北,《大唐西域记》亦有提及。阿耨观音名即由此而来。表《普门品》所说︰“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之意。

相传观音菩萨化身一个化缘的和尚来到扬州地界,看到一处煤矿即将塌方,立即告诉矿工此处危险,可矿工们都拿异样的眼光看他,不予理睬。和尚又急找工头去说,工头怕延误工期,对观音的警告很是生气,还大骂他多管闲事。观音一会应化为一个卖馒头的美丽少女,对矿工喊道:“又甜又香的热馒头呦,免费送吃。”矿工们惊奇这等好事,都争相出来抢吃馒头,刚跑出。忽听到后面轰隆一声,煤矿塌方了。矿工们都惊出了一身冷汗,再转回头来看送馒头的少女,已不见踪影,只见观音菩萨端坐云端,祥云梵音,袅袅飘去。

诗赞:观海阿耨观世音、妙善圆明不思议、销尘龙鱼诸鬼难、度脱有情出沦溺。

21.【阿摩提观音】:又作阿么提观音、阿磨[齒*來]观音、庵摩[齒*來]观音。意译无畏观音、宽广观音,即无畏观自在菩萨。常乘白狮子而身放火光之像,一首一面四臂。其中三臂分持摩羯鱼,白吉祥鸟、凤头箜篌,一手结说法印;另一种形象为提棒骑狮的宝相,不过此相阿摩提观音比较少见。表无畏之义。或释为表三十三身中的毗沙门身。

《妙法莲华经·普门品》云:“若有国土众生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此菩萨化身颂扬观音使众生无畏无惧之法力。

相传,汉时官兵进犯大理,观音大士化作一老妇,用草索背着一块大石头在路上与敌兵相遇。入侵官兵看见了,觉得非常惊讶,心想:这里的老妇竟然会有这么大的力气,更何况是青壮年呢?于是,敌兵不敢进犯,鸣金收兵。这就是著名的“负石阻兵”的传说,还有文献记载。后人为了纪念观音保境安民,便在大石上建了一座观音阁,阁内供奉观音像。位于大理与下关之间的大石庵(又称观音塘),是大理有名的佛教古刹之一。

在少林寺便供奉有提棒怒目的阿摩提观音,表示匡扶正义、惩治邪恶。象征正气凛然、无畏无敌。

诗赞:无畏观音阿摩提、毗沙门天威神力、顾盼微尘目雄毅、智慧照见离苦际。

22.【叶衣观音】:敷草坐岩上,身穿千叶衣。古印度东南部就有一个夏帕拉族,以树叶为衣。婆罗门教女神亦有此形象。表三十三身中之帝释身。胎藏界曼荼罗也有叶衣观音。

长安有一对孤儿寡母,丈夫患肺痨去世了,母子二人无依无靠,以乞讨为生,城中开米粥铺的何氏夫妇收留了他们,把母子二人留在粥铺里帮忙,何氏夫妇还经常把每天余下来的粥救济那些没有饭吃的穷人们,百姓都说何氏夫妇是大好人,一定会好人有好报。这一件件善事都被观音菩萨天耳所闻,天眼所见,于是菩萨化身一位达官贵人,赐何氏夫妇一件碧玉如意,保佑他们生意兴隆,无病无灾,修习祈祷,健康长寿。相传观音菩萨身披一件八万四千功德衣,把众生所做的每一件善事都记录下来。

诗赞:圆明叶衣观世音、三千威仪妙慈容、神光内凝觉真澄、心光发宣帝释身。

23.【琉璃观音】:又称“香王观音”、“高王观音”、“氽来观音”,形象为两手捧一琉璃壶,乘一莲瓣浮于水上。高王观世音经谓此菩萨能救诸苦厄,临危急时若诵此经满一千遍,则可变死者成活人。表三十三身中之自在天身。

据开元释教录卷十八载,北魏天平年间(534~537),定州募士孙敬德造观音像,常事礼拜。后为贼所引冤屈入狱,临刑之前夜,梦一僧来,教其诵读此经,乃诵千遍。及至刑场,三度受刀刀折而不伤皮肉,监司怪之,遂免死,敬德梦醒大惊,朝廷第二天便将之无罪释放。还而拜像,见观音圣像颈项上有三道刀痕,由此而信者日众。

诗赞:净妙琉璃观世音、旋湛清莹熙怡相、息诸灾厄成虚净、销灭三毒证菩提。

24.【多罗尊观音】:多罗意为“眼”、“瞳子”,作中年女像,合掌持青莲花。为密宗所奉,又称多眼观音。象征观音菩萨能够观照世间一切,无所不察。表《普门品》所说︰“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之意。

北宋末年,朝廷为抵抗金兵入侵,四处拉丁从军打仗,一位老阿婆,她的三个儿子都被抓去从军,留下儿媳和孙子相依为命,老阿婆坐在家门口天天盼着儿子早日归来,常期以泪洗面,由于思儿心切,眼睛逐失光明。观音菩萨怜其苦难,化作一个赤脚大夫为老阿婆治好了眼病,也保佑阿婆的儿子们从战场上平安归来。

诗赞:救苦多罗观世音、与乐拔苦现剎尘、甘露徧洒十方界、遍应六趣普现身。

25.【蛤蜊观音】:居于两扇蛤蜊壳中,或乘于蛤蜊之上渡海。表三十三身中之菩萨身。

此像缘出唐文宗食蛤,遇观音现于其中的故事。据《观音慈林集》卷下载,相传唐文宗爱吃蛤蜊,沿海百姓月月进贡,弄得渔民苦不堪言。为完成进贡蛤蜊数量,常要冒着生命危险下海去捕捞蛤蜊,哪怕台风季节也要照常出海,许多渔船有去无回,致使家破人亡,百姓怨气冲天。观音菩萨知道人间苦难后,便隐身一只五彩大蛤蜊内,刀不能开,摔打不碎。宫廷御厨便拿此蛤蜊觐见文宗,文宗手托蛤蜊,蛤蜊竟慢慢自动打开,还有阵阵仙气飘出,定睛一看,里面竟是一尊珍珠观音宝像,见到蛤蜊内的观音宝像后,文宗大惊之余,忙下旨取消进贡蛤蜊,从此渔民又过上了安生乐业的生活。

诗赞:启悟蛤蜊观世音、慈诲爱语殷玄示、无碍神变觉有情、历劫熏修应微尘。

26.【六时观音】:左手执摩尼宝珠,右手持梵策,立像,常作居士装束。

因观音六时哀悯护念众生,故名。何谓六时?佛经以一昼夜为六时,晨朝、日中、日没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为夜三时。又以一年为六时,正月十六至三月十五为渐热时,三月十六至五月十五为盛热时,五月十六至七月十五为雨时,七月十六至九月十五为茂时,九月十六至十一月十五为渐寒时,十一月十六至正月十五为盛寒时。观音大慈大悲,于此六时之中,时时在念记哀悯众生,故而六时观音法相深受民间大众的喜爱与崇拜。《普门品》中说:“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表三十三身中之居士身。

佛陀住世以来,佛教徒中除「比丘」、「比丘尼」出家教团。「优婆塞」、「优婆夷」在家信徒为「居士」,居士于世俗生活中从事信仰的活动。出家众由在家众供给衣、食、住等资具。在家众则依出家众,接受教育与清淨行为,两者互相支持,共同修行正法。

经典记载,「维摩诘」以在家居士,宣说大乘佛教真理,于「般若、空」之思想,不可思议等解脱法门,以阐扬大乘菩萨道之实践,并说明在家信徒应行于善举,信仰教义用来教化世人与遵循理法,更须要有丰富的知识,善良完美的品性。

话说,这一年的莱州城的大街上热闹非凡。

在大街的角落里,一个彪形大汉躺在自己的肉摊子后面呼呼大睡,此人名叫孙乾,在莱州城做屠户,有人说傻人有傻福,别看孙乾又黑又傻,可是却娶了一房漂亮媳妇。

这会儿正值中午,没什么生意,太阳照着人暖洋洋的,孙乾靠着墙壁打盹儿。此时,路上走来一人,此人身穿深灰色长袍,头束蓝巾,脚蹬布鞋,一身打扮甚是简洁,但是却透着一股正气。这人走在路上一眼就看见了躺在墙边的孙乾,眉头一皱,走上前来,问道:“老板,这是你的肉摊啊?”

孙乾被吵醒了,没好气地说:“是啊,怎么了?”

那人说道:“哦,没什么。”说完推起肉摊的车子就跑。孙乾大怒,起身就追,刚追了两步,只听身后“轰”的一声,回头一看,刚才靠的那面墙突然塌了,再转脸看刚才推他车的那个人,正停在自己面前看着自己笑。孙乾咕咚跪在当街,朝那人磕了三个头,多谢救命之恩,并请教恩人的姓名,以图将来报答。

那人摆摆手,道:“举手之劳,何谈报答,我这就走了。”孙乾苦求恩人到他家坐坐。那人见孙乾如此诚意,便答应了,孙乾得知恩人姓关,是城南山下的居士。

两人走了不一会儿就到了孙乾家,娘子不在家,孙乾把关居士请到上座,下厨烧水沏茶了。不一会儿,大门推开,走进来一位漂亮娘子。孙乾见娘子回来了,就热情地向娘子介绍救命恩人关居士,可是,孙娘子只是很冷淡地微微一揖便进里屋去了,把丈夫和关居士冷落在一旁。关居士见状,连忙推说家里有事,告辞了。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地过。这一天,孙乾早早地起来就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去南山下面的林子里给娘子打点她爱吃的野兔子。

孙乾出城一路往南走,走了有二里地就到了山下的林子里。忽然看见迎面一只大黑熊朝他直奔过来,黑熊一巴掌打过来,孙乾就惨叫一声飞出了好几米,躺在地上,感觉胸口生疼,用手摸了一把,鲜血淋漓。孙乾心说,完了,两眼一闭,竟晕了过去了。

也不知过了多久,孙乾忽然觉得胸口又一阵疼,强忍着疼睁开眼,却模模糊糊看见一个熟悉的人,孙乾带着哭腔说:“哎呀,关居士,您,您也让那黑瞎子给宰啦?行,这回咱俩一块上西天见佛祖吧。呜呜呜……”关居士看着孙乾是哭笑不得,说道:“这还没到见佛祖的时候,你还没死呢。”

孙乾将信将疑,一歪头,发现自己确实躺在一个房间里。细问原委,关居士便给孙乾讲自己是如何到林子里采药,又将孙乾救出的整个过程。一月之内,被关居士连救两次,如此大恩,孙乾给关居士磕了几个响头,要认他做大哥。关居士见他心诚就同意了。

孙乾在床上休息的两日,关居士跟他讲了好多戒杀护生和佛法的道理,孙乾联想到自己这次差点丧命的经历,向关居士发誓,从此不再做屠夫,也不再打猎杀生。过了几日,孙乾身体恢复了,心里挂念着家里的妻子,嚷着要回去。关居士说正好自己要去城里办点事儿,便一起上路了。

孙乾回到家里,大吃一惊,屋里像被强盗洗劫过一般,娘子也不见了人影。孙乾担心自己不在家的当口,娘子遭了什么意外,赶紧到隔壁的刘婆婆家去问。

刘婆婆见到孙乾,眼圈就红了。告诉了孙乾事情的原委。原来孙娘子早就勾搭上了城东一个地痞流氓,这次趁孙乾出门,两人卷走了家里值钱的东西私奔了。

孙乾听后一屁股坐在地上,愣了半天。忽然一下蹿起来,满脸通红,大叫一声:“娘的,看俺宰了这俩人。”说完就往外跑。

一旁的关居士把孙乾拦住说道:“你可知道奸夫是谁?你可知道他俩往哪走了,到时大哥陪你去。先跟我回家。”孙乾虽然一肚子火却还是听关居士的话。

第二天,一切准备妥当,两人一路向南去凤阳府寻找孙乾娘子及其奸夫。

兄弟二人星夜兼程,这一路上,关居士不断开导孙乾,万事都有因果,夫妻随缘,既然缘尽了,就该放下情执,才能得到自在。等快到凤阳城时,孙乾心里的气已经消了一大半。这一日来到凤阳府上,关居士说凤阳府地界太大,还是先安顿下来再行寻找。

次日,孙乾、关居士二人早早出门,在城内寻找孙乾的娘子及其奸夫,俩人来到了城南一座大宅邸,只见门前围了好多人,孙乾好奇,对关居士说:“大哥咱们过去看看吧。”关居士点头说好,俩人一起走了过去。

人多挤不进去,孙乾就问人发生了什么事。那人告诉他:“此处是凤阳首富周远山的住处,上个月从外地来了一男一女,周远山看他们挺可怜的,便想收留他们在府下,谁想到这两个白眼狼恩将仇报,居然偷了周老爷几十两银子,被管家撞了个正着,这不,正跪在周府门口示众呢。”

等人群散去,孙乾定睛一看,好家伙,地上跪着的女子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娘子,旁边那个男的自己也认识,就是平日里欺负自己的刘二。

孙乾叹口气道:“唉,想不到他俩也有今天啊。”转头对关居士说:“走,大哥,咱走。”

关居士陪着孙乾往回走,问道:“贤弟,不打那奸夫了?”

孙乾说:“大哥,俺算是想明白了,人这一辈子就不能干亏心事。有人在天上看着咱呢。”

回到了莱州后,孙乾突然发现不知该干什么去了。以前总是想着和娘子好好的过日子,但现在孙乾放下了对娘子的挂念,加上孙乾本身就淡泊名利,没什么追求,这一下没有了目标。

孙乾找到了关居士说出自己的疑惑,关居士为孙乾讲解佛法:“我们人在这个六道轮回中生而死去;死而复来。为人、为鬼、为畜生还是成佛做祖,全凭自己的所做所为决定。贤弟你现在了无牵挂,正好是修行时机啊。”

孙乾经历了这些事,听了这些话觉得有理。回到家将自己全部家当变卖换了钱,送给了刘婆婆。自己随着关居士一同出家修行去了。

好多年后,孙乾往生当天,整个莱州城都出现了异像,天空中出现了西方三圣接引像,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莱州城的轰动,有人说:“原来关居士就是六时观音菩萨的居士身化身,是他帮助孙乾往极乐世界的。”

大家讨论为什么孙乾能得到观音菩萨二六时中的守护?最后庙里的老和尚说:“因为孙乾前世积德行善,今生佛法的善缘又成熟,所以感召观音菩萨两次救命。并且孙乾的性子直,认了关居士做大哥后,一心一意的跟随关居士,对关居士言听计从,关居士说什么孙乾就做什么,孙乾对关居士,也就是六时观音菩萨,如此虔诚、如此一心一意,才能够被菩萨守护,最后往生极乐啊!。”

人们听了老和尚的话后,都有了向善之心,从此在莱州城积德行善、修习佛法的风气盛行,人们也都愿意供养一尊六时观音像来礼拜。

诗赞:净光六时观世音、昼夜开敷慈音扬、普愿轮回诸众生、咸令安乐超出相。

27.【普悲观音】:又称普慈观音。此尊法相,着天衣,胸前璎珞严饰,顶上玉冠,中有化佛。双手执天衣,垂于前方。站立在群山岳之上,自最高峰上往下观察世间。代表普悲观音的悲悯、慈爱普及于一切众生。其救度众生之心,永不退转之意。

相当于《妙法莲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载“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之观音化身。大自在天乃三界之最高神,以其威德殊胜,而配以观音平等普遍之慈悲,故称普悲观音。“普悲”意即普遍施给众生慈悲。表三十三身中之大自在天身。

北宋年间,江南一高姓男子开了一家钱庄,生意兴旺,后因自己年事已高而把生意给儿子打理,自己则专心礼佛做善事。少东家因年少气盛和处事不当,与手下伙计关系不洽,相互间矛盾重重、狐疑猜忌,钱庄里天天吵吵闹闹、不得安宁,生意每况日下。观音菩萨感其老店主善事之举,化身为一伙计来钱庄上工,调和少东家与伙计间的关系。不久,钱庄少老板和伙计们言和意顺,精诚团结,钱庄生意一天比一天兴隆起来。因这一观音化身为感应礼佛行善者事,护佑其上任之初,开局顺利,故被世人尊称为普悲观音。

诗赞:宝光普悲观世音、妙相慈颜净端严、圆明照彻三有海、大自在天圣威神。

28.【马郎妇观音】:脚踏鳌背,手提盛鱼的竹篮或为手提鱼篮的民间少妇形象。即在「鱼篮观音」故事中化身为少女嫁给马郎的观音。因是马郎之妇,故称马郎妇观音。马郎妇观音是鱼篮观音的另一称法。表三十三身中之妇女身。

《佛祖统纪》记载,唐朝宪宗时,陕西一带人民,善于骑射,未曾听闻三宝之名,观世音菩萨即化现为马郎之妇,以度化当地之居民,故称“马郎妇”。

观音菩萨得道之后,有一次,观音得知,陕西汉中金沙滩一带住着很多化外之民,不懂礼仪,不谙教化,于是变化成一名渔妇来到一个小镇。正赶是小镇的集市很热闹,便提着一只竹篮,竹篮里装着两尾鱼,便混迹在那一群卖鱼人当中。众人忽然看见一个很漂亮的渔妇来卖鱼,便一拥而上,纷纷抢着买鱼。可是渔妇却问他们:“你们买鱼作什么用呢?”众人都说:“当然是回去做菜吃。”渔妇却微笑着说:“我这鱼呀,不能卖给你们做菜,只能卖给你们放生“。众人一听,都不愿意,谁也不想花钱买条鱼又放了。结果渔妇站了一天,两尾鱼都没有卖出去。第二天早上,渔妇又来了,仍然坚持只能卖给他们放生,结果还是没有人愿意买。只是有个马郎的人却开始注意渔妇,他发现那渔妇卖的还是昨天那两尾鱼,可是那鱼离开了水整整两天还是活蹦乱跳,实在有点不可思议,可又实在看不出什么名堂。

不久,金沙滩上的渔民,特别是那些单身汉,见渔妇长得实在漂亮,于是便纷纷跑来说亲,争着想娶她为妻。渔妇笑着说:“你们这么多人,叫我嫁给谁呢?这样吧,我教你们颂经,你们谁先在一天之内学会,我就嫁给谁。”大家一听,都觉得可行,于是便答应了。渔妇便教他们念颂《普门品》,结果一天之后,有半数的人背会了。渔妇又说:“还是不行,《普门品》只是入门的,还不能最后分出胜负,我再教你们念《金刚经》,谁一夜之间念会,我就嫁给谁。”十多个人都同意了。于是渔妇又教他们念《金刚经》,第二天,能完全背会的,只有三四个人。其他人只好怏怏不乐地走了。渔妇又对剩下的几个人说: “先别急,最后的胜负还没有分出来,我这里还有一部大乘宝藏《法华经》,谁能在三天之内背会,我一定嫁给他。”结果三天之后,只有马郎一个人背会了。

于是渔妇便答应嫁给马郎。可是新婚那天,新娘却无缘无故地死了,而且尸体很快就腐烂了。马郎很是难过,可又没有办法,虽然心中奇怪,也只好将尸体掩埋了。此后,马郎经常没事的时候便念颂渔妇教给他的三部经,念来念去,竞也悟出了很多道理。

观音菩萨脱身离去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马郎已经开始悟道,于是便又变成一个老和尚,前去点化马郎,跟他谈经论道,指点迷津。后来又告诉他,原来他以前娶的那个渔妇是观音菩萨变的,不信可以掘开坟墓看看。马郎将信将疑,果真跑去掘开了坟墓,里面真的没有尸体,却只有一副黄金锁子骨。那老和尚说:“现在相信了吧,菩萨化身渔妇是为了点化你。她既然教给你三部经书,你就应该宣扬佛法,切莫辜负菩萨一片度化之心。”马郎听了,连连点头,忽然那和尚就不见了。马郎知道肯定又是菩萨在点化他,于是回去之后,便把自己三间草屋变成庵堂,又塑了菩萨的神像供奉起来,仍然是渔妇的模样,人们便称之为“鱼篮观音”。

诗赞:善德观音马郎妇、寂妙湛然净明露、梦幻泡影示出离、光照痴闇烦恼除。

29.【合掌观音】:合掌立像,站立在大莲华之上,双手作合掌之手势,合掌又作合十,以其虚(空)心合掌之故,称为合掌观音。以表观世音菩萨之莲华力与慈视众生。表三十三身中之婆罗门身。

相传在湖州有一对邻居,张木匠是做木工的,陈老汉是种果树的,可两家屋子挨的太近,经常为了自己屋子的面积大吵大闹,成了一对怨家,从此再不来往。观音菩萨化作一个很有钱的商人来教化两人,她买了陈老汉多余的木材,很便宜的卖给张木匠,又花钱请张木匠介绍很多亲戚朋友来贩卖陈老汉的水果,渐渐的两家有了往来,以前的隔阂也都消除了,成了鱼水之亲,谁都需要谁,谁都离不开谁。这时观音菩萨现出合掌法相,教化人们和衷共济,和谐相处。

诗赞:礼敬合掌观世音、耳根圆通法门开、清净宝觉徧含容、普令解脱越苦海。

30.【一如观音】:形象为乘云飞行空中,右手持说法印,能制伏雷电等魔扰。配图的经本多画有雷电降电与观音埸面。表《普门品》所说︰“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之意。

《三藏法术四》:“不二不已,名曰一如。”《教行信证四》:“法性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如。”故一如观音,亦是修养达到最高境界之法相。观音指点寓意不二为一,不异为如,是为一如,即真如之理。

《高僧传》载道:「山西蔚州,夏秋间,每雨必有小雹,其地各村小庙中,必有僧往。自夏至秋收,不许閒人入庙,甚严肃。僧每日按时诵经咒,名为念苗经。若逢天浓阴,云现凶象,虽非诵经钟点,亦必特为虔诵,以期不至雨雹坏稼也。」此乃观音灵感免除雹灾之力。

传说此观音保佑唐三藏西天取经,三藏经历饥渴、刀兵、牢狱、情爱、鬼怪等,九九八十一难之后仍信念不灭,誓取真经。诚心终感动菩萨,使之修性成佛,得成正果。

诗赞:法性一如观世音、大悲如海性圆澄、慈音无遮开沉惑、直趣觉海不二门。

31.【不二观音】:不二观音,双手相叉或低垂,在水中立或坐于莲叶之上,身着天衣,飘然自得地浮于水面。凡有众生应以执金刚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执金刚身为其说法。此执金刚神为佛之守护神,以系迹身故,依本迹不二之义,称为不二观音。表三十三身中之执金刚身。

唐朝有位法号为“善导”的大师,潜心修佛,十九年闭关不出,一日,善导静坐,忽从头顶泥丸宫中冒出缕缕烟气,冥冥之中感受到观音菩萨讲经说法,善导大师浑然自觉悟透佛学宗旨,创立“净土宗”,后被称为莲社第二鼻祖。修炼要专一,不管如何修行,都不能够掺杂其它的东西,乃获得真理。

《佛祖统纪》卷28中有长安姓京的屠户,在善导的规劝下,皈依了念佛法门的记载:唐朝长安,京姓。本为屠夫,因善导大师,劝人念佛,满城断肉。京嫉恨之,持刀入寺,兴杀害意,经善导大师指示西方,现净土相。由此顿悟。即回心发愿上高树念佛。堕树而终。众见化佛引天童子从其顶门而出(天童即其神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典故,或源出于此。

诗赞:圆融不二观世音、普救众生施无畏、金刚教化觉岸回、无上妙净莲池会。

32.【持莲观音】:手持一莲花,站或坐在莲叶上,多为容貌姣好的少女形象。表三十三身中之童男童女身。

持莲观音配童男、童女身,将纯真的少男少女比喻为莲花之花蕾,可感受到怀着纯净菩提心的持莲观音期待花儿盛开之心愿。

其源于观音菩萨教化红孩儿时的应化身,《西游记》中有记载。手持莲花的观音,东土大唐寻得高僧,指点化身,化解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的疾苦。一并前往西天极乐世界求取真经。亦即是我们今天说的印度。观世音一路扶佐,多次相助师徒四人。观世音是人们心目中真善美的代表。不仅仅在《西游记》中屡现,在中国历史传说中,亦是一样享有盛名。送子观音,祈福观音等等。带给人间真善美。

尼泊尔有一则关于“莲花手”的传说,说有一头大象想要去摘池塘中的莲花,不幸的是他滑进烂泥中,这头象痛苦地大喊并祈祷那拉衍那。这时正在丛林中的圣观音,听到了求救声,马上变成那拉衍那的样子,将大象从沼泽中解救出来,为表达感激之情,得救的象将采得的莲花献给观音。观音则将大象献给他的莲花,献给了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谢过观音的莲花,要他将莲花献给他的本尊无量光佛。观音将整个故事告诉了无量光佛,为了赞扬观音的慈悲行为,无量光佛让他永远持有莲花,继续做有利于众生的事。从此以后,观音就以莲花手而著称。

最早的莲花手观音出现在印度,手持莲花是当时观音的主要特征,从此以后,莲花成为辨认观音的重要标记之一。《理趣经》云:观自在菩萨手持莲花,观一切有情节身中如来藏性自性清净光明,一切惑染所不能染,由观自在菩萨加持,得离垢清净,等同圣者。

诗赞:妙哉持莲观世音、钵头摩华净妙香、十四无畏功德藏、六道众生同悲仰。

33.【洒水观音】:又称“滴水观音”。右手持柳枝或作法印相,左手执洒水器,作洒水相;或作右手持瓶泻水状。左手持钵,右手执杨柳枝之立像,表《普门品》中:“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之意。

滴水观音与观音瓶的传说:话说有一年,阳翟(今禹州市)一带大旱。只见烈日炎炎,大地龟裂,禾苗枯黄。一天,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驾祥云闲游到此,看到此情此景,善心大发,要施法降甘霖下场透雨,拯救阳翟黎民百姓。

观世音想:“东海水深,取之不尽,何不用它一用?但天高路远,用什么东西把水盛过来呢?”想到这儿,观世音俯身往下一看,只见阳翟城东北角古钧台处烟雾弥漫,火光冲天,是一处窑场。听说这里出产一种宝瓷,用宝瓷盛水不就很好吗?

观音菩萨来到一个窑户门口,轻叩柴门,开门的是一位姑娘,名叫彩虹。彩虹认出是观音菩萨,跪倒就拜,请求观音菩萨快救阳翟黎民百姓。观音菩萨说:“我就是为这事来的,快起来吧。把你家的钧瓷宝瓶借给我用用。”彩虹一听,高兴极了,赶忙回屋拿出一个精美的钧瓷宝瓶,并一再说要把这个宝瓶奉送给观音菩萨。观世音见她心诚,就愉快地收下了。

观世音来到东海上空,把宝瓶口朝下,嘴里念念有词,只见一股水直冲上来,钻进宝瓶口里。观世音用宝瓶吸罢水,返回到阳翟上空,把宝瓶口朝下开始行雨。宝瓶里每往外滴出一滴水,就化作倾盆大雨,宝瓶里不停地滴水,大雨不停地下。地里的庄稼喝足了水,禾苗儿直挺挺地往上长,变得绿油油的。阳翟城的黎民百姓奔走相告,感谢观音菩萨降下甘露。彩虹看得真切,观世音手持宝瓶滴水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海里。观世音看雨水已经下足,就收起宝瓶,驾着祥云到其它地方普度众生去了。

雨过天晴,各家各户又开始照常干活。彩虹姑娘有心思,她照原先送给观音菩萨的那个瓶样,又烧制了许多瓷瓶,并取名叫“观音瓶”。她又费了九十九天的工夫,精心塑成了一尊观音滴水的塑像,烧制成钧瓷。奇怪的是,这尊观音像刚出窑,手上的宝瓶就开始滴水,一滴一滴的,滴滴不断。人们都说:“观音菩萨又显灵啦!”有了滴水观音和她手上的那个观音瓶,阳翟一带从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过着富裕的生活。由于观音瓶能给人带来好的收成,所以,观音瓶又叫“丰收瓶”。

诗赞:清净洒水观世音、妙湛慈母化阎浮、如海印现悉平等、普济含识出三途。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