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享受修行

发布时间:2023-11-19 02:04:48作者:心经全文网
享受修行

有缘遇到修行并选择修行,一般都是相信通过修行能够达到自己期许的某种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有的能够一路比较顺利的达成自己的愿望,有的则是因为方方面面的原因实际上在中途已经放弃了修行,起心动念全体都是有为法与凡夫心。个人认为,能否真正的享受修行,是达成愿望还是中途放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一种行为,哪怕是有着再崇高的理由,如果一直是很苦逼的生熬硬挺,这种感觉想必没有人会喜欢。心力强的人能坚持的时间长一点,心力弱的人则很容易半途而废。

之所以有八万四千法门,是因为有八万四千根性,每个人的入道因缘都不一样。从凡夫的角度讲,每个人享受的契入点不一样。切入这个契入点之前,对业习的约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也就是戒。找到契入点了,就如同游子归家一样,安闲自在。然后根据这个点来调整自己和目的地的坐标,以尽快达成自己的愿望(大致有实现世间抱负与出世间了生死两个领域)。五百罗汉形态各异,表法的意义就在于每尊罗汉的契入点都不是一样的。

进入契入点,是体验到修行享受的关键。有功夫没功夫,实际也是在这个地方上。有功夫的时候是享受,没功夫的时候是受罪。曾经看到很多历史上有德行的人都是别人再三邀请还不情不愿的出来从政当官,当时觉得是矫情。从功夫的角度来看,这绝不是矫情。人家好好的享受自己的安闲世界,你这边弄一大堆俗务让人劳心费神。真正有功夫的人没有人愿意干这个事,只是有的时候因缘所致没有办法才不得不为之。箪食瓢饮的安贫乐道,乐从何来?静坐,打拳,读书,走路,吃饭,甚至呼吸、心跳都可以是切入这个契入点的基点。进入到契入点,如同婴儿回到母亲的怀抱,那种安乐感和归宿感是任何外在的物质刺激和欲望刺激都无法比拟的。

你给一个婴儿再多的财富和再好的环境都没有母亲的怀抱让婴儿更加有安适感。万物泯然灵光缭绕却又不蒙不昧的修行享受,远远超过母亲怀抱带给婴儿的安乐感。

经常有修行享受的人,不会主动的拨寻世缘,更不会瞒因昧果破坏自己的享受。只会想办法让自己的这种享受感荡漾、扩散到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外在的表象就是越来越自律,越来越与世隔绝。修有所成者则兴无缘慈,视一切众生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无私的帮助、利益他们。祖师大德普渡众生前经常几十年的离群索居所为何来?如果这个人表现出来很有功夫,但是凡心炽盛凡性依然的话,那么可以肯定这个功夫基本是嘴皮上的功夫。颜回的箪食瓢饮不改其乐不是作秀,那是实实在在的一种生存状态,无论贫富贵贱都影响不了他的享受。

进入契入点的途径虽然不一样,但是前提是一样的。就是人性必须丰满。人形有瑕疵可以通过整形手术来矫正,人性的畸形却只有通过内在的自我调整和外在的行为自律来恢复。这也是为什么无论是宗教还是普通的教育始终都是导人以行善为本,因为这才和人的本性相契。《三字经》讲:人之初,性本善。善到极处心自安,心安神才能安,神安了才有可能在因缘契合的某个刹那契入你能享受的修行的乐园。就算不能进入那种殊胜享受的修行状态,最少能让自己的心力专注、相应于正命正行和真正的修行,会有一种如同醉心于自己感兴趣的运动一样的快乐感而不至于觉得过于辛苦。内心没有真正的善,不要说享受修行了,连心安都不可能。基本都会被业力所摄,使得自己的心力总是专注、相应于削福造业的因缘。有正命正行和修行领域的因缘时被看不见的索债怨家所扰,不是不能专注自己的心力,就是力行难以相应,苦逼无比。浮躁、忧患不安的氛围告诉了我们什么?释放不安的磁场和思维波的人太多,不善太多。尤其是那种重业结群体,释放的气息会让人极不舒服。这也是功夫没有成就前修行人简缘缩务的因由。

前提具备了,适当的方法就是我们契入享受自己修行的工具。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合适的方法。比如念佛,不管是出声、默念还是金刚持,是坐着念还是走着念,或是站着念或是随息念,哪种方式能够让自己的心力更专注,念佛更亲切,哪种就是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出声多易伤气,默念多易伤血,古大德多是金刚持)。

因业缘业习而生的报身,需要矫正的方面确实很多。这个矫正阶段必要的苦是谁也避免不了的,不过这个苦和恶业现前的苦不一样,是出苦之苦,苦尽则甘来。方向清楚,目的明确,自然守得云开见月明。否则一味的只是坚持,一味的只是受苦,基本很难达成所愿,就算可能也有达成愿望的一天,这个过程未免太过无趣了一些。

末学的一孔之见不足为道,也深恐因为自己识浅见拙而惹人见笑,视为飘进眼里的尘埃。但是又想,如果因为有我这粒尘埃夹杂在眼里不舒服而导致大家注意防护,比如在雾霾漫天的时候谨慎张眼四望或者戴上眼镜,不再受到更大的灰尘的伤害的话,似乎也有一点用处。因此也就顾不上怕人见笑,也不顾自己这粒灰尘对大家眼睛的伤害而献拙。此文若有些许功德,回向法界众生;若为邪见以及错谬之处,末学求哀忏悔!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