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基本教义
发布时间:2022-06-27 11:51:25作者:心经全文网佛陀的基本教义
四圣谛法
弘法利生
佛陀成道之后,决意把他所证悟的真理来教化众生,让他们也能同样地得到解脱。
教法网要
他所证悟的内容是因缘法--即一切事物都是由种种因缘和合而成,因缘离散而灭,其中并没有常、一、具主宰的实体。佛陀最初所说的四谛、十二因缘、五蕴、八正道等教法,乃至后来的、大、小乘经论,便是秉承了这个因缘法而开展出来的。
四谛内容
苦、集、灭、道合称为四圣谛。
佛陀在波罗奈国的鹿野苑第一次说法时,便向五比丘讲解这四谛法,以后在他弘法的四十五年中,不厌其详地一再为弟子解说,并且勉励他们努力实践,以达到大彻大悟,解脱生死的目的。四谛的内容如下:
一、苦谛
是阐明一切众生都是痛苦的。我们的身体,乃至一切事物,全是无常的、会引致痛苦的。《中阿佁经》说:
『云何苦圣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
在短短的一生中,所有众生都没法避免下列生理上的痛苦:
(1)生苦我们在出生时,肢体受到压逼、生存环境的改变等痛苦。
(2)老苦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听觉、视力也会逐渐衰退,容颜枯槁,行动也觉得艰难。
(3)病苦一生之中,人人也难免患病,那种痛苦实在不是笔墨所能形容的。
(4)死苦至于死亡,更会带来痛苦、恐怖、离别与哀伤。
我们除了要忍受上述生理上的痛苦,还有精神上的痛苦:
(5)爱别离苦自己喜爱的人偏偏要分离。
(6)怨憎会苦自己觉得讨厌甚至有宿怨的人偏偏要跟他会面。
(7)求不得苦自己喜欢的东西偏偏得不到。
(8)五蕴炽盛苦我们有了这五蕴构成的生命,身体上和心灵上都有很多需求和不安,引致烦恼重重而产生痛苦。
佛陀要我们深切体会人生就是痛苦这个事实,从而找出解除痛苦的方法。
二、集谛
又名苦集圣谛。集是积集、生起的意思。集谛便是分析痛苦生起的原因。我们有八苦是基于有无明,它是与生俱来的盲目冲动,能够障蔽真理,驱使我们盲目地去贪求。上述的无明和贪欲,合称为惑。如果我们不设法去除无明、克制贪欲,而漫无节制地去追求满足,作出种种善恶的行为,积集不同的业力,我们生命便会在业力的牵引下,一期又一期地相续下去--即过去世的苦果。我们便是这样不断地起惑、造业、受果报,在六道中不断轮回。
三、灭谛
又名苦灭圣谛。从上文可以理解到,当我们断除了苦因之后,便不会产生苦果;换言之,就是从生死轮回转向解脱,这便是灭谛,又称为涅槃。
涅槃意译为圆寂或寂灭。原始佛教按照解脱的情况,把涅槃划分为两种:如果我们依循佛陀所教示的方法去修道,当一切烦恼都完全断除后,这时,生死轮回的动力停息了,心灵处于安稳寂静的境界,但寿命未尽,过去世惑、业所招致的肉体,仍然作为生命的依止,称为有余依涅槃。到年老去世的时候,肉体和心灵都得到永远的解脱,不再在三界中生死轮回,称为无余依涅槃。
四、道谛
又名苦灭道迹圣谛。道的意思是门径或实践的方法,因此道谛是指通向涅槃的门径或实践的法。它的内容是能够使人去恶向善,培养正智的八正道法,我们如果能够努力修习,到了烦恼净尽,便可以圆满地证入涅槃了。
两重因果
上述四谛中,集谛是苦因,能招致生死轮的苦果,两者都是和轮回有关的,称为世间因果;道是乐因,能招致清净涅槃的乐果,这两者都是和解脱有关的,所以称为出世间因果。现在再以列表方式说明:
┌ 苦谛--世间苦果 ┐ │ ├── 世间因果 │ 集谛--世间苦因 ┘ 四圣谛───┤ │ 灭谛--出世间乐果 ┐ │ ├── 出世间因果 └ 道谛--出世间乐因 ┘
四谛作用
佛陀说四圣谛法,目的是要治愈我们生死轮回的重病,获证清净解脱的涅槃。我们在生死轮回之中,如同病者;佛陀为我们说法,好比医生;苦谛是我们的病征;集谛是我们的病源;道谛是治病的良方;灭谛是病愈的情况。如果我们看了医生而不服药的话,那是毫无益处的。因此,在四圣谛中,道谛的八正道法是我们用功的地方。
十二因缘
基本内容
因缘法既是佛陀悟道的主要内容,也是佛法的根本原理。它应用在解释生命现象时,则可归纳成十二有支,即把生死循环的过程,划分成十二个环节,前支为因,后生支为果,所以又称为十二因缘。它的基本内容如下:
一、老死
人到年老的阶段,生理机能逐步衰弱、退化;心理上时刻受着死亡的威胁。而『老死』是由甚么引机发的呢?
二、生
『老死』是由『生』引发的。有生才有老死,可见在出生的同时,便已经埋伏有死亡的危机了。而『生』又是由甚么引发的呢?
三、有
『生』是由『有』引发的。有,是我们造下身、语、意的善、恶业而积累的潜伏力量;有了业力为缘,使生命不会一期便断灭,死后再在三界六道中受生。而『有』又是由甚么引发的呢?
四、取
『有』是由『取』引发的。取,是执取。我们由于不了悟因缘法,对于自己及外在的世界,执着以为有实体,贪恋不舍,我们为着满足自己的需求,因而有身、语、意三业。而『取』又是由甚么引发的呢?
五、爱
『取』是由『爱』引发的。爱,是强烈的欲望。我们对厌恶的丢弃惟恐不及;对喜爱的务求获取过来,可见爱是造业的原动力。而『爱』又是甚么引发的呢?
六、受
『爱』是由『受』引发的。受,是内心受到外界的剌激,于是产生感受。感受可分为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的舍爱三种。由于苦、乐的感受,激发生命的欲求,因而引生渴爱。而『受』又是甚么引发的呢?
七、触
『受』是由『触』引发的。触,是指心识藉六根而和外在世界相接触,因此产生渴爱。而『触』又是甚么引发的呢?
八、六入
『触』是由『六入』引发的。六入,即胎儿发育中的眼、耳、鼻、舌、身、意六个感觉系统,出生后称六根,能够感觉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外境。这是说生命形成之后,便有种种湩动。而『六入又是由甚么引发的呢?』
九、名色
『六入』是由『名色』引发的。名,是指受、想、行、识四蕴,即心灵;色指色蕴,即肉体。名色,即生命在母体内初阶段的身、心组织,日后进一步特化出六入。而『名色』又是由甚么引发的呢?
十、识
『名色』是由『识』引发的。识,是指入胎时的心识。它既是名色的中心,也是精神活动主体,没有了它,名色的活动也无从产生。而『识』又是由甚么引发的呢?
十一、行
『识』是由『行』引发的。行,是过去造作的业所形成的一股潜伏力量,具有引生下一期生命的功能。我今生的识和名,色便是过去生的业所引发的了。而『行』又是由甚么引发的呢?
十二、无明
『行』是由『无明』引发的。无明,是先天性的盲目冲动,它使我们不了解因缘法的道理,产生种种错误的世俗见解,造作种种的善、恶业,从而不断生死轮回。因此,无明是我们生苦恼的根源。
三世因果
由于过去的无明和行为因,引发心识入胎,形成名色,即胚胎的时期。胚胎渐渐发育,眼等六入随着成熟,婴孩出生后,接触外境而产生苦、乐的感受,这是过去的二因,引发现在五果的第一重因果关系。由于现世的触、受作用,引起爱、取、有而有业的存在为因,产生未来生和老死的苦果,这是现在的三因,引发未来世二果的第二重因果关系。综合来说,十二因缘中含有三世两重因果的关系,现在再以表列的方式说明如下:
顺逆二观
十二因缘的因果关系,可从顺、逆两个角度来观察:如从现实的生和老死出发,反省到生死轮回是以无明为因,这种由果推因的观察,称为往观,又称为逆观法。如果从实践修行来说,要是能灭除无明,则行也被灭除......以致生和死也被灭除,达到涅槃的解脱境界,这种由因至果的观察,称为还观,又称为顺观法。
五蕴无我
『我』的执着
我们由于不了解因缘法的道理,而误以为世间是永恒存在的;身、心是我,或属于我所保有的。我们为了满足这个『我』而去追求名、利;为了保有这个『我』而不惜损害他人,造种种业,因而不断地轮回生死,承受苦果。
五蕴意义
佛陀为了消除我们对『我』的执着,所以用五蕴来分析身、心的构成和活动。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即是:
一、色蕴
狭义来说单指由四大元素所成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即我们的肉体;广义则包括五根及所对的、声、香、味、触五境,即泛指一切的物质现象。
二、受蕴
指受外界影响而产生心理上的苦、乐、舍三种感受。
三、想蕴
指取像作用。即六根对六境时所反映的各种像貌;亦包括从记忆中所唤起的各种像貌。
四、行蕴
狭义来说,是指推动身、语、意三业的意志作用,它是心理活动的原动力;广义则包括一切精神现象。
五、识蕴
即精神的主体,有了别、认知的作用。可依它的功用分为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没有实我
我们以为『我』是一、常、具主宰性的,其实分析起来,不外是这五蕴组合而成的。其中的色蕴,是构成肉体与精神的总称。而每一蕴并不是单的独立体,可见一、常、具主宰性的『实我』是不存在的,我们不过是物质与精神的『五蕴假体』罢了。因此,我们是无常、无我和苦的,如果能够依循这个道理去思惟观察,便可以去除种种执着,从而证得涅槃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