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玩味(51):宋玉持荷萌儒童 无量劫前释迦种
发布时间:2024-07-25 02:02:21作者:心经全文网涵藏深厚文化底蕴的宋持荷童子遇者有缘藏者见福
宋玉形制颇多创新,很多品种大为盛行,《持荷童子》即是其中之一:童子常举荷叶于头、肩,是有宋一代的流行。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持荷童子(图1):
图1宋代玉童以持荷题材最多,其次为攀枝、抱盒、抱球等多种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整体来看(一般归纳),宋代玉童有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1.浮雕局部镂空透雕,雕刻精细,以阴线刻出大部分纹饰。
2.头部较大,后脑隆起,眼睛、鼻子也比较大,嘴比较小,面部五官刻画较简单。
3.衣服袖子细长,着长马甲,短肥裤,身后一衣角略起,裤子的纹饰有“*”和“×”形纹饰,上衣有三至四道阴刻线纹。
4.发式有三种:即平直短发、齐额短披发、左右分发。发丝刻划细密、均匀、整齐。
5.童子所持荷花大多数高于头顶或与肩部平齐,荷花也比较大,一般不小于童子的头部,花瓣厚实饱满。
宋代玉童子造型多持荷,这可能与民间生活习俗有关。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七夕》载:“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
”宋代持荷玉童子便是此习俗在艺术品中的体现。其实,宋玉持荷童子除习俗外还有更加深厚的佛教渊源,《东京梦华录·七夕》还载:“又少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益效颦摩喉罗之状,此东都流传至今不改。”摩喉罗疑为“摩纳婆”音之讹变。
《佛典·术语》:“摩纳婆,又言摩纳缚迦,此云儒童。”(图2)
《佛典·本性》:“摩纳仙译为儒童。释迦如来在因位时,于第二阿僧祇劫终,遭燃灯佛出世,献五茎莲于佛,以发布泥,使佛蹈之,因受未来成佛之记别,其时名曰摩纳。”
图2:儒童据《瑞应本起经》卷上所述,释迦牟尼过去世曾是虔诚敬佛的善慧童子,当时他曾重金买下一枝稀罕的五茎莲花,供养给燃灯佛。由于莲花是佛教中的圣花(《妙法莲花经》即以莲花来象征佛教教义的纯洁高雅),五茎莲花更是圣花中之珍品。因此,这个供养使燃灯如来深为高兴,佛在欢悦之余,给这位佛子(释迦的前身)授记,预言他将在九十一劫之后的此贤劫时成佛,授释迦牟尼佛(图3)。
图3:本件持荷童子在风格上则刻画细腻,表现仙童的意境更加到位(图:4)——所持荷花、叶俱全,表现“五茎莲花”圣洁高雅;
童子发型为“桃”形,是中国民间最为常见的童子发型,表现童稚可爱;
童子披挂的飘带,动感十足,增加了犹如仙境的气氛,表现童子凡尘不俗;裤子纹饰方格纹别具一格。
图4如此古玉儒童,有缘相遇则福禄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