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星云大师讲演集》-如何欢度老年生活

发布时间:2022-11-05 17:34:57作者:心经全文网

  时间:公元一九七六年五月

  地点:佛光山

  听众:中国社会福利事业协进会老年夏令会

  会长、各位组长、各位先生:

  这次承蒙詹会长纯监先生在本山创设老年夏令会,使各位年高德长的公教人员莅临本山,使本山生色不少。本山在外表的建筑上虽然看起来有点规模,但我们希望不致空有其表,希望在内容活动上更加充实。

  老年会的各位先生们能在这里过一段佛教生活,让各位过去服务国家的各种成就,能与本山结一个缘份,就增加了我们的内容,所以对于各位莅临本山参加夏令会,本人除表示欢迎之外,还要感谢各位。

  各位先生!当初你们服务国家社会的时候,有的也是站在讲台上讲话,有的也是从事各项教育工作。你们那时候不知道有没有这样想过:“站在台上讲话与从事各种服务工作,实在很辛苦;如果坐在台下听话,该是多么的舒服。”今天你们有福气,终于能回到当听众的地位。在老年退休以后,能有机会像青年学生一样,欣赏别人讲话,如果会享受人生的人,这应该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这儿早上一向很少有风,可是,今天山上却凉风习习,正当各位报到时,也有几滴细雨飘飘而下,微风好像迎接着各位,小雨好像为远道而来的各位洗尘。各位带着小小风雨而来,希望经过这几天以后,要带着佛光而归,带着法喜而去。今天,承蒙会长给我这个机会与

  各位上一堂课,共结法缘,我想就自己在佛教里几十年的生活体验,提供给大家参考,题目叫做“如何欢度老年生活?”如果各位觉得可取就取,不可取也没有关系,我提供以下五点意见给各位参考:

  一、早起十念法

  二、晚睡一炷香

  三、饭前五观想

  四、生活要放下

  五、老死不可怕

  一.早起十念法

  当我们早上起床时,在还没有盥洗以前,可以端坐身心,或下床立正合掌,行十念法。十念法就是连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或“阿弥陀佛”,念十口气。随各人一口气的极度称念,不限制佛号的次数多少,以及念佛的声音高低缓急,随自己的气息而念。如此连续称念十口气,叫做十念法,目的在藉气息调伏内心的散乱。

  各位或许认为自己的时间已经很短了,还要叫我们每天念佛,这样不是太浪费时间吗?事实上,依早起十念法,十口气大约只要五分钟,每天只抽出这么一点时间,养成习惯以后,你一整天的精神、心情就会不一样。甚至到晚上要睡觉了,做梦的境界也会记得清清楚楚。有时候你过去所看的书,所做的事已经忘记了,因你每天早上念佛集中心神的关系,往事就会回忆起来。只要你用心念佛,阿弥陀佛就会带你进入另外的境界,使你感到人生悠然自得。假使你有什么心里不安的事,只要称念阿弥陀佛,烦恼自然可以化解;情绪不稳定,称念阿弥陀佛,情绪自然可以稳定。当然,这里面的道理很深奥,有的人费一生的岁月,就是为了把这句佛号念得明白过来;也有的人,如在政治上、在学术界有成就以后,他知道要返朴归真,他知道要扩大自己生命的境界,也一样的以称念阿弥陀佛为依归。所以,他生活得自由自在,这可说是阿弥陀佛充实了他的精神内涵,使他的生命能任性逍遥,这不是很有意义吗?

  我们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要如何念佛呢?

  阿弥陀佛是梵语,翻译中国话叫做“无量光”、“无量寿”,各位听这意思就知道,这位“佛”的寿命是不受时间限制的,他的行踪也不受空间的阻碍。我们称念他的名号以后,生命就可以和他一样获得永恒。

  一般人误以为念阿弥陀佛,是老太婆的事情,是迷信的,与年轻人毫无关系,他却不知道年轻人更需要阿弥陀佛。因为佛号可以帮忙一个人驱逐虚假分别的妄心;因为阿弥陀佛的愿力有如明珠投于浊水之中,使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之中,乱心便不得不停息。尤其当你心烦意躁时,你一心一意称念阿弥陀佛,念到心无染着时,自然就能放下身心罣碍的世界。念到妄缘不起时,自然就不复造作贪瞋痴慢等恶业;念到“能”“所”俱忘时,就不再计较人我是非;念到心心相续,毫不间断时,诸佛自然就欢喜现前;念到“动静”、“有无”俱寂,天魔自然不敢惊怖;念到事理圆融,不为憎爱所感时,自然诸法现前,具足六度万行。凡此种种都是借阿弥陀佛的愿力,才能使我们获得无比深广的境界。

  在阿弥陀佛的教法中,不分男女、不论老幼、不拘僧俗、不拣贤愚、不管贫富,都可以称念他的名号。甚至在危急关头时,一句“阿弥陀佛”,往往可以使你转危为安。譬如你看到一个人跌倒了,随口说声“阿弥陀佛”,表示你有怜爱之心;你看到那一个人很坏,把原来对他的厌恶口气,转而称念一句“阿弥陀佛”,这可以使你逐渐有修养;你见到一个人来,不知道该讲什么话好,一句“阿弥陀佛”,表示很有礼貌。总之“阿弥陀佛”,他含有无限的意义,只要一句“阿弥陀佛”,就把我们一切贡高、我慢、谄曲、邪见、嫉妒、欺诳、悭贪、不善之行消除殆尽,学习“阿弥陀佛”的慈悲、平等、喜舍、谦虚,以及回向众生的甚深悲愿,才能庄严娑婆世界,转为佛国净土。

  我们平常称念“阿弥陀佛”,音调有很多种,譬如团体念的时候,一句佛号六个字,有七个音、五个音、四个音等,团体念讲求整齐雄壮;如个人念就不一样了,个人可以自由称兴而念,想要高声称念,或者低声默念,或者绵绵密密在唇齿之间念,或者礼佛一拜,念佛一声也可以,或坐禅观想念,或拿着念珠计算念。总之,不论行住坐卧,都可以称念佛号,一句“阿弥陀佛”,可以使你的人生充满无限的光明。

  二.晚睡一炷香

  晚上睡觉之前,譬如:洗个澡再去睡觉会很舒服;洗洗脚,也会觉得容易入梦;或者,要睡时,观想光明,或回想今天愉快的事情,会睡得很甜蜜。不过,现在社会人事复杂,哪里里能天天有愉快的事?因此,我们就要养成一种好的习惯:晚睡一炷香。

  记得十几年前,日本岸信介首相到台湾访问时,曾请问过先总统蒋公平素的修身之道。蒋公当时说:“我每天静坐二十分钟。”这件事情曾经发表在中央日报。可见“晚睡一炷香”很重要。这是说,睡觉之前在床上坐一炷香的时间。当然,时间的长短可以因人而异,长者一小时,短时五分钟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

  既然这样,那么怎样打坐呢?我简单地向各位介绍,打坐是后边坐垫可以用枕头垫高,腿双盘。一个初学者,可能很苦,觉得不习惯,单盘也可以,右腿放在左腿上,或者左腿放在右腿上,但是不可以两腿都放在下面,因为这种坐法不合标准,也不生效果。

  为什么腿子一定要盘起来?如此对于集中心神,统一意志有很大功用。坐下之后,背部不要倚着墙壁,因倚着墙壁,会阻碍血液的循环,久之,可能发生毛病。身体也不必太挺直,但也不能太弯曲,总之,很自然的坐下来,把小腹收起来,闭着嘴巴,舌头顶住牙上方,眼观鼻,鼻观心,两手或放在双腿膝盖上,或结印交叉,以上称做“调身”。

  其次,再讲到“调心”。静坐,并不是茫然地呆坐在那里,主要的是内心要有活动。譬如:用心观想前面有一尊佛像,或是头顶上方有一尊菩萨像,那圣像并不是木头偶像不动,而是眼睛、眉毛栩栩如生,好像在对你说话一般;或者观想光明。有人说我不会观想。也无所谓,就静坐那里称念佛号也可以;或提出话头来参问,譬如追问自己:“吃饭的人是谁?”“睡觉的人是谁?”“是我呢?”“我是什么东西?”“我在哪里里?”“眼睛是我?还是身体是我?”“身体是我,我要他不病、不死、不老,他又怎么不听我的话呢?我为什么不能主宰自己呢?”追问这许多问题,追到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到最后豁然而悟,那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悟”是怎样的境界呢?平常我们所谓的恍然大悟,这种“悟”是从分别知识上去了解的;现在所讲的禅的“悟”,它不需要分别,不注重了解,就像电视台电波与机关相触就能有画面产生一般。“开悟”的情况又是怎么样呢?彷佛宇宙世界轰然粉碎了,粉碎那虚妄的世界,分别、是非、人我都荡然无存,呈现在眼前的,是另外一个光明、无限、平等、安详、和乐的世界,这种境界就是开悟的境界,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那是一种体验的境界,非言语、文字所能形容的。

  前面说念佛,可以念到你心生欢喜,可以念到你心生悲哀,也可以念到你无心、无我,甚至于念到手在那里,脚在那里,世间在那里都不知道。参禅也是一样,若开悟了,则什么是你?什么是我?全都不是了。但是,这并非胡涂与痴呆,它是一种真实与清新的世界,那时候,走路都会觉得轻飘飘的,吃饭也会感到菜根都是香的,甚至于眼睛所看到的世界,好象是无限的真善美,无限的新奇,人间的一切邪恶、杀盗、淫妄等事都不起作用了,那时候内心已没有这许多罣碍。所以念佛也好,参禅也好,不但可以使我们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也可以把我们的人生带到另外一个崇高的境界。

  三.饭前五观想

  有人说:“中国人是全世界最善吃的民族,可以说吃已经征服了全世界。”为什么呢?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生日、朋友相会相别,都是以“吃”来表示;此外,如婚丧喜庆等,依照中国人的习俗,也都要大开筵席请客一番。不但人要吃,鬼要吃,连山川天地都要吃,祭鬼神、拜天地等情事比比皆是。吃的方法更是五花八门,有烧、有蒸、有炖、有煮、有炸、有烩、有燻、有炙、有溜、有炒、有拌,难怪世界各国人士公认“吃在中国”,而中国人到世界各地去,也以开餐馆、经营食堂占绝大多数。

  平常一个家庭里,“吃”可说占很重要的地位,譬如:小孩子从学校放学回来,一到门口,会大声嚷着问:‘妈妈!有什么吃的?肚子很饿。’当太太的,只要把三餐准备得周全,色香味具足,供每一个人饱腹,那她无疑的就会被赞美为“贤妻良母”,可见“吃”的重要性。不过,现在我要告诉各位的,并不是一般人的吃,而是要告诉各位一些有关吃的修养,这就是吃饭之前的“五种观想”。

  第一种观想: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观想我们吃的每一粒米来处不易。

  第二种观想: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想一想我以何功何德而受这么好的饭食?

  第三种观想: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吃的时候,不使心起分别,不论好坏,不生厌恶或欢喜之心。

  第四种观想:正事良药,为疗形枯。把吃饭当成吃药一样,人有饥渴的毛病,所以就用饮食来治疗。

  第五种观想:为成道故,今受此食。我们为了人生更远大的目标,所以要借假修真,完成我们的道业。

  我把这五点介绍给各位,是希望大家在饮食的时候,把过去贪瞋受食的心,完全抛弃,而用这五种观想来约束自己,并时时想到社会国家给我们的恩泽,大众给予我们的方便。我受人的太多,我给人的不够,有了这种想法,就容易满足,而生起感恩的心,这样,你的生活就能轻安快乐。

  在佛教里,每次吃饭,都要作这五种观想,并且还要唱:

  “佛制弟子,食存五观,散心杂话,信施难消,大众闻磬声,各正念!”

  在吃饭之前,由维那师父领导唱这几句话后,大众回答“阿弥陀佛”,然后才开始用饭。

  提起观想,使我想起过去大陆丛林出身的和尚,都是长得高头大马,身材魁梧,其实他们都是吃素,营养也不好。可是为什么一个个长得那么高大呢?这里面有一个原因,因为,人的身体所需要的营养,并不全是从食物中摄取的,有时候也可以从思想,或心里的正念摄取营养。

  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四岁开始持素,十二岁出家,住在栖霞山丛林,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那种生活真可以说连猪狗都不如。山上住众有四百多人,每天煮菜,由常住配给半斤油(约半个茶杯),这一点油还要给菜头师私藏一些去点灯。因此,我们所吃的菜汤,拿去洗衣服都不会有所沾染,不会把衣服洗髒;每天吃的红萝卜,吃在嘴里,都必须赶快把虫吐出来;难得吃一次豆腐,不要说有油,连起火到锅中炒一下都没有,只摆在太阳下晒干,就给大家吃,里面掺和了多少灰尘、鸟粪,其味难闻。所以我们吃的时候,必须摒着气,皱着眉毛,不可咀嚼,一口气就把它吞下去,因为它早已生霉发臭了。我们也常常怀疑,为什么不拿新鲜的给我们吃呢?原来好的都要留着款待客人,放久了,坏了的才拿出来给我们吃。

  我们就这样过了十年的丛林生活,说也奇怪,没有听说过那一个同学得了胃病需要看医生。说实在的,我连“医生”的字眼,都不曾听人提起过,更不要说看病了。至于现代人说吃过饭要吃水果,那对我们来说,简直是做梦了。但是,大家身体却仍然很健康,这真是不可思议。

  民国三十八年到了台湾,台湾的寺院,普遍吃得比较好,可是一些寺院里的出家人却常常生病,我觉得奇怪,就努力追究它的原因。后来,终于明白了,我给它下一结论:“病”不是吃得好不好的关系,主要是吃饭时的观念要紧。吃饭的时候,你心情愉快,吃饭时生起正念,生起感恩感谢的心,离开贪念瞋念,那就是最好的营养。当然,各位不是出家人,对于饭食五观想,并不一定要严格做到,只要做一或二想随喜,有什么吃什么,带着欢喜、感谢的心进食,那就相当不错了。

  四.生活要放下

  有时候,我常看到一些老太太,自己辛苦了一辈子,把子女都抚养成人,男婚女嫁,并且生儿育女。可是却因为儿女都要上班,或者有事要外出时,老太太们只有在家帮忙照顾小孩。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家,还得替儿女们照顾他们的小孩,对于他们这种处境,我觉得很同情。严格地说,所谓欢度老年生活,颐养天年,应该无罣无碍,任性逍遥,为自己的生死打算,不应再为儿孙做牛马。

  各位都是公教人员,一生为国家辛劳,再艰钜的工作,再崎岖的道路,都亲身经历了,现在既已退休,就应该要“放下”。要放下什么呢?就是放下功名,放下富贵,还要放下感情。也许有人会说,老夫老妻,大家在一起,马马虎虎过日子,也谈不上什么放不下。可是,有些人,对于自己的儿女、眷属,以及一些昔日养成的观念,却不能轻易放下,因此一般年轻人喜欢批评老年人为“老顽固”,所谓“顽固”,就是执着放不下。所以我要告诉各位,大家在生活上要能放得下。

  佛经中有一段“四位夫人”的记载:有一位大富人,生平悭吝,既不修身,又不修心。他娶有四位夫人,最宠爱的就是第四夫人,终日恩恩爱爱,从不离开;其次是三夫人,也有很大魅力,使这富翁相会欢喜,别离忧愁;再其次是二夫人,当初在穷困的时候,很是相爱,但到了富贵时就渐渐忘记;最不使富翁关心的还是原配夫人,这位富翁对大夫人,给使作务,从未护视。可是,有一天富翁患了不治之病,临终前,他就向最心爱的四夫人说道:

  ‘四夫人!我平常待你最好,时刻不能和你离开,现在医生说我的生命已经维持不了多久,我想,我一个人死了多孤单寂寞,财产妻儿虽多,一个也不能带去,我请求你陪我一道儿死好吗?’

  四夫人一听,花容失色,大惊道:

\

  ‘你怎么会这么想?你年纪大了,死是当然的,我年纪这么轻,怎么能陪你死?你对三夫人也不错,何不叫三夫人陪你去?’

  “唉!”富翁只得把三夫人请来,仍然照刚才对四夫人讲过的要求,再向三夫人提出。

  三夫人一听,吓得只是发抖,连忙道:

  ‘这是不行的,我的年纪这么轻,你去世了,我还可以再嫁他人!你何不叫二夫人陪你?’

  “唉!”富翁叹了一口气,摆摆手,叫三夫人退去。

  三夫人走后,富翁把二夫人叫来,说明他一个人死去,太不甘心,希望二夫人能够陪他同死。

  二夫人一听,连忙摇手道:‘不能!不能!我怎么能陪你死呢?四夫人和三夫人什么事也不肯做,家中的事都要我管,我不能不顾家就跟你去死呀!为了夫妻的感情,你死的时候,我会送你到郊外的坟墓!’

  “唉!”富翁无可奈何的又是一声感歎。

  富翁没有办法,只得把他平时不关心的大夫人叫到床前,对大夫

  人说道:

  ‘大夫人!真对不起你,我过去对你太冷落了。但我现在一个人死去在阴曹地府,一个伴也没有,你肯随我一道儿死吗?’

  大夫人听后,非但不惊慌,而且很庄重的回答道:

  ‘嫁夫随夫,现在夫君要去世了,做妻子的我们,怎么好还活着,不如就跟你一起死去比较好。’

  ‘你!你!你愿意陪我一道儿死?’富翁象是很意外的问大夫人,并感歎说道:‘唉!过去我都不知道你对我这么忠心,一直把你遗忘了。我对四夫人、三夫人爱护得比命还重要,二夫人我待他也不薄,到今天,她们忘恩负义,当我要死的时候,那么狠心的要离开我,不肯陪我死。想不到我没有重视你,你倒反而愿意永久和我在一起。唉!我太辜负你了,为什么我不早些对你好呢?’

  富翁说后,和大夫人就拥抱着一起死去了。

  这故事中从未离开的四夫人是我们的身体。

  五.老死不可怕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般人都以为人会死,是的,“会死”,但是死的是人的肉体,不是人的精神。有的人对“死”感到恐怖、惧怕,因此,对于死亡的到来感到忧虑。譬如说他想到人死之后尸体的冰冷、僵硬、肮脏、厌恶,便产生畏惧的心理,因此,想求得长生不死的秘方。其实,在这个世界上,生命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一切都不能长久不灭,即使是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也都在成住坏空的循环中,不会永存。何况是我们人四大假合的躯壳呢?但是,尽管肉体会死亡,人的精神却是永远不会死的。我个人在佛法里得到最大的欢喜与慰藉,就是我懂得了肉体虽死,而精神是不灭的。

  人死就像搬家一样,这个房子要倒塌了,我们就想办法搬到另一个家去;好像机器坏了,当然要换一部新的,这实在不值得我们那么悲伤。搬房子时,要庆贺“乔迁之喜”;人死了,说不定能上生天界,或者成圣成贤,又何悲之有?一般社会人士,误以为人死都要变成鬼,因此,很多人长辈死了,马上替他念经超度,以为不这样父母就会下地狱,这是非常不恭敬的。为什么不想想自己的父母是往生极乐国土呢?有些黑社会人士不是也会说: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吗?生又何尝生,死又何曾死?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其实,这一个死,不正是另一个生的开始吗?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永远没有停止。

  基督教有一句话说:“信我者得永生。”其实不信我者也能得永生。因为人本来就不会死。佛教讲生命是环型的,与其它宗教所讲的直线型不一样。譬如基督教讲:“人从哪里里来?”“人从上帝来。”“上帝从哪里里来?”“上帝本来就有,不需从哪里里来。”而佛教却主张:“人从哪里里来?”“人从死来。”“死从何来?”“死从生来!”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我们的心则有生住异灭,生死永远不停止,像那时钟,从一点走到十二点,再由十二点走到一点,循环不已,哪里里是开始?到哪里里才能结束?事实上,没有终点,也没有起点。唯有你跳出人生,超脱这个人生,到另外不生不死的世界,去认识“无生死”,体会“无生死”,运用“无生死”,契证“无生死”,才能求得涅槃寂静的世界。佛教中有一部论叫做《大乘起信论》,即要我们信自己的真心。世界可以毁灭,而我们的真心不会毁灭。真心就譬如一块黄金,你把它做成戒子、耳环、金人、碗筷,甚至于把它丢进阴沟,或弃置垃圾堆中,它的形态虽然千变万化,但是黄金的本质却永远不变。正如一个人的生命,虽然在中阴身中,不得不受生,已生不得不变老,已老不得不生病,已病不得不死亡。虽然生老病死流转不息,但是我们的“真心”却是圆成周遍,恒常不变的。只因为众生妄执有我,认假我为真,才会沉沦于生死苦海之中。因此,每一个人必须勤行正法,发广大心,立坚固愿,以跳出万劫轮回的生死苦海。

  各位先生!今天很难得有这么一个因缘在这里和大家见面,我简单地叙述了以上五点,做为各位欢度老年生活的参考,我无意在这里向大家说教,谨提出一些个人宗教生活的体验而已。最后敬祝大家身心健康,法喜充满!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