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禅修变成你生活中的一部分
发布时间:2022-12-23 19:02:18作者:心经全文网上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禅修。要了解禅修,当然先了解什么是禅。禅,其实可以叫做冥想。世界上许多宗教都有冥想这个概念,转化为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借用我们中国传统的一句话可以理解为:凝神想象。
生活里,每个人一定要培养“凝神”这种能力。你一旦获得了这种能力,就会发现,平时思维不够深入,不够灵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这种僵局就会摧枯拉朽般打破,甚至是灵光一现不动声色地超越了,安然抵达那个理想之境。可见“凝神”具有神奇的伟力。
例如有人复习考试,想考出个好成绩,就要聚精会神,把全身心聚焦到学习的内容里面,达到心神合一物我不二的程度,这样,你一定会获取佳绩。
所以培养这种凝神想象的力量,是禅修的基本内容。就像我们的“爱心联盟”,大家已经见惯不惊,但是围绕着这个“爱”字,我们有没有去凝神想象?也许你觉得,这不过是中国企业家教导班的“爱心联盟”组织,你已经习焉不察无动于衷不以为意了,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嘴巴都在讲爱心,讲关心,讲支持理解,几乎千篇一律众口一词,走到哪里说到哪里,可以闭上眼睛毫不费力说地出来不用经过脑子思维。但是,很少有人真正把这个“爱”字深入注入到自己心智里面,成为自己灵魂的一部分,然后用这种“爱”焕发出来的能量去洗礼别人、震撼别人。当一个人真正把“爱”的种子种入到灵魂里面,用自己心血、情感去浇灌它成长,那他整个人和“爱”结为一体,就成了“爱”的化身,他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都是“爱”的自然显现而已,此时,已不必要刻意去宣传什么了。
让我们凝神想象一下,“爱”是什么呢?爱,不仅仅是给予,或者一种给予的姿态,它同时也是绽放,是喜乐,是理解,是关怀,是温暖,是慈祥。爱像鲜花一样绽放,爱像母亲一样满怀温柔,爱是无条件的理解、无条件的付出,爱像春风拂面一样使人愉悦,爱像落霞栖山一样笼罩祥和,爱像清晨的小鸟唤醒梦境的我们……沿着这种思路一直想象下去,你会发现,有了爱,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冰雪可融,钢铁可化,如水之至柔而无坚不摧。反之,没有了爱,简单的问题都难以解决,面目狰狞,人人相恶,他人即地狱,水火不容,障碍丛生……
再用这样的思路去推演,假如你的身体不健康,肯定是你对自己的身体没有爱或者缺少爱。没有爱,就不和谐,不和谐,就有矛盾,有了矛盾,问题就出来了,疾病由此产生。最严重的疾病,是癌症、绝症,因为此时已经“冲突”到生死无法相容的地步了,已经没有办法化解这种矛盾、冲突,最后必然导致全盘崩溃、分崩离析,所以你一定得死亡,四大分离。
在佛教里面,禅修亦叫参禅。其实,参禅的最终目的就是训练我们的凝神、专注,获得这样一种静定的能力,然后不断去找自己的问题,这就相当于先把镜子擦清明了,然后才能映照一切。具体找什么问题呢,在佛教里面爱问:我是谁啊,我在哪里,我往哪里去?这叫参自己的本来面目。我们现在怎么参?——我要做什么,我处在什么位置上,我的性格有什么缺陷,有什么优点,我有什么资源,我的夫妻关系为什么不好?凡此种种,不断发问。这个发问就是参,参自己,不是参别人。我们要找自己的问题,不是找别人的问题,如果你找别人的问题,那不是参,参的发源一定是向内烛照的。所以禅修也叫止观,止是停止,观是观照。所有影响我们外在的东西,都要及时“止”掉。走路走的快了,停住,事业发展过速,停住,车开的太快,停住,话说的多了,停住,想的太多了,停住。用这种方法,你时时刻刻都能停得住,就不会出大错。这是我们佛教所说“止”的功夫。
“止”的力量的产生,说明这个人“定”的力量的增强,你能止的住,你就能定的住。而定是慧之本,定能发慧。什么是定呢,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一种“凝神”的状态。
倘若你缺少这种状态,或者说缺乏这种凝神的能力,你便没有力量去看清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它们表相之间的关系,你便处于迷失的状态,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我们人能有多少时间真正地看清自己,以及看清围绕在自己周围的千般物事呢?刚才我看到杨绛写的一篇短文,她已经活过一百岁了,是一个跨越世纪的漫长生命体验。她说人生啊,发现一切都是那么痛苦,当你和别人交好的时候,他就可能利用你;当你长的好看的时候,他就可能嫉妒你……这个世界永远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单纯、简单,而是由各种矛盾交汇错综复合而成。如果你活到这个年纪,做了天荒地老的漫长旅行,快要接近生命终点时,你如何观照自身这部一直在途中运转不息的机器?好比我们衡量一部车,常常用这样的方法:它在短时间内能加速到多少?加速之后能不能及时止得住?因为它也许会碰到紧急情况。唯有可以即时加速又即时停止的车子,才是一部合格的、性能良好的车子。车是如此,人亦如此,所以我们必须培养“凝神”的力量,当我们眼睛只顾往前看,快速向前奔跑的时候,说不定前面就有一个陷阱或者脚下有一个绊索等着我们,如果不能及时觉察、及时止住,便会陷入不测之虞。
前两天我去参加了广州南山寺的一个佛七。佛七就是在七天之内,很多人聚集在一起念佛。这种活动基本上寺院都做过,有的七八个十几个人,有的二十几个三十几个,一般都不上一百人。但你知道南山寺多少人吗?最少五千,有时候一万多。他们的寺院还没有我们寺院大,这么多人怎么住呢,一个大厅席地打铺,密密麻麻排满,刚好留一人空隙可以通过,还有三门殿旁一个长廊,也住满了人。南山寺本来地理偏僻,为什么那么多人去参加?去的有各种病人,癌症、瘫痪、脑瘫,还有的在床上瘫痪七八年,一个佛七打下来就站起来了,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这种程度,但大部分人都能在那里得到明显改变。这种改变它来自一种力量,当我们认为某件事是可能的时候,就会激发我们身上所有的潜能去突破那个点,最后,你就得度了。事实上几千人在一起,同时发出一种信号,那种磁场非常强大,不去不知道的。但如果我们不相信自己,很多功能和力量就消失了。这也是境由心转,你的身体就是你要转的“境”。所以凝神想象所产生的力量,对我们每个人都是无上的加持。不要认念佛或打坐只是一种宗教,与我没有关系,当你通过它把自己这种力量培养出来之后,你就会有与众不同的对接事物、思考问题的方式,比如说你的孩子不爱读书,你可以凝神想象:他会对什么感兴趣呢?他喜欢和哪些朋友交往呢?沿着这条思路跋涉,你就能找到他为什么不读书的内核所在,然后去引导他让他对你期待的结果产生兴趣。那这样一种思考,一种参悟,一定在你凝神想象的状态里面成就。
佛教修行讲关闭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我们平时一坐在这里,眼睛就东看看西看看,耳朵东听听西听听,鼻子东闻闻西闻闻,身体这动动那动动,这样的结果是,你的精神不断得到分散,就不能做到专注、聚焦,或者说凝神的状态。所以佛教里面讲“戒定慧”,戒是什么,戒就是止,关闭我们的六根,不该看的东西不看,不该听的东西不听,不该想的不要想。这样才能安住当下,定的下来。有人只要一坐下来,就拿个手机不断地看,或者拿个遥控器不断地换电视频道,此种状态就像我们做生意,在这里投一笔钱,在那里投一个资,最后发现全部亏掉了,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原因?不聚焦,我们没有把一件事做深做透。昨天杨老师让我写两个字:根到。知道这两个字怎么来的吗,我们寺院种了很多大树,都是移植过来的,每次只要一刮风我就很紧张,因为一吹倒就死掉了,死一棵就是十几万块钱。究其根本,在于这个树不是土生土长这里的,它上面很高很大,下面根却很短很浅。你想想,如果让这个树从种子开始就一直生长到这里,那么再大的风雨、干旱也不怕,因为他的根扎的很深。我们做企业,之所以碰到风浪便会受挫、扑地,也是由于我们的根不够深厚。好比一个员工,他跟你的融入越深,离开你的可能性就越小。一对夫妻,若在一起生活一两年,很容易分开,如果一起生活十几、二三十年,再分开就很难了,因为有太多的关系纠缠在一起,肉皮相连,你要剥掉的时候,会扯走一大片肉。世间的诸事诸物,莫不与此类似。
止观的时候,我们关闭六根,就是戒。有了戒,我们身心获得宁静和轻安,这时候你会发现,智慧在我们内心油然生起。智慧的生起,其实是来自止、住、戒后“凝神想象”的力量,这种力量的获得和体验,是非常快乐的。
实际上禅修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找到快乐,你有没有发现,这个世间只要是快乐的东西就容易持续,只要是不快乐的东西便难以长久。如果你和一个人谈恋爱,觉得很快乐,就可以一直谈下去,如果你和他在一起很痛苦,那两个人就没戏了。打坐也是这样,真正进入打坐的状态之后你是很快乐的,你的身体柔软,思维明澈,心境安适,可以一直坐下去。那这种打坐,一定是入道了。
这几年我申述最多的就是人的思想、人的境界、人的格局、人的高度,决定着一个人未来的成就。人这种动物立足于天地之间,如何去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这种可能,就来自于以上几个方面。
我们企业家想立足于天地之间,就应该培养一种卓然超越的格局。所谓格局,就是一个人怎么去解读人解读世界,然后把这种解读的结果运用到他所做的事业当中,贯穿始终,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大厦,建立了自己的价值体系,我们把这种思想,也可以叫做使命。佛教里的至尊经典《金刚经》,它所描述的就是这种般若思想。般若思想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作用和影响?鸠摩罗什译出般若思想后,在中国诞生了四个宗派: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和禅宗。这四个宗派都对中国的文化、哲学、艺术、书法、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金刚经》里有两句画龙点睛的话,一个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个叫“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其表达的是什么?
对于我们凡夫俗子而言,平时想的最多的无非是:我要赚钱,我要成名,我有权力,我要把公司做大……这些,都叫做“有住”,叫做“有相”,叫做“有得”。反过来说,就是不断增加,加的越多,说明我越有成就、能耐越大,是吧?我有一千万,一个亿,十个亿,一百个亿……我越来越厉害,对吧?这叫相上成就自己。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告诉我们,要破除所执着的相。因为相是虚的、空的、假的,因为它一直在变化,没有独立于各种因缘条件之外不变的自性。人的格局,一定来自于他对“相”解读所产生的结果。这就取决于你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来解读这个世界。一个心胸狭隘,以自我为中心,什么都放不下的人,就会在很小的事情上胶着,纠缠不已,当我们被这等小事搞的身不由己、焦头烂额的时候,还有多少精力去考虑、筹划大事?打个比方,我到南山寺去,那里的师父给我讲,以前他得了绝症,快死了,然后把自己关到房间里闭关,三个月时间,他发现即将死掉的自己又活了过来,经历了浴火重生的变化,所有毛病全部没有了。这个结果也让他自己感到惊讶,于是,他想去帮助更多同样的人,所以南山寺的大门是完全打开的,有多少人来他都接收,有多少人走他也不留,这叫佛度有缘人。他甚至希望更多的寺院可以办这样的场所,以此接引、救度更多的人。他上次来我们寺院看了一下,说如果我们寺院有这个意向,他愿意把南山寺的那一套模式复制到我们这里来。只要是有共同目标和方向的人,我们都可以去成就。
试想一下,当我们拥有这种利他的信念、无我的胸怀时,我们的世界就会向四面八方无限量打开,不会因为自己的小小利益得失,一时的成败荣辱而耿耿于怀。这就像我们“爱心联盟”平台一样,它是一个大爱的平台,这种大爱平台的建立,一定来自于一个幕后掌控者他不被世间一切有相的东西所困扰这样一种思想。如果自己都打不开,如何让别人走进来。如果自己在狭小的井里坐着,就很难拥有翱翔天空的理念。
那么,什么是相?简单地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房子,地板,街道,山河大地,一草一木,还有我们的身体,家庭,企业,一切你所看到听到想到的东西都叫相。相为什么说它是虚妄的呢,原因是每个存在的事物都是由各种因缘、条件组合而成。我们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组合而成,具体来说,是由头发、骨骼、皮肤、肌肉等等配置而成,如果把它们分开,你说哪一样东西是我们人?是头发,还是骨骼、皮肤、肌肉?都不是。只能是这些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才叫人。所以人是众缘和合而成,当有一天,这些和合的“众缘”不存在了,人也就消失了。好比我们住的房子,现在看起来很坚固结实,等到多少年之后,水泥风化了,柱子朽坏了,钢筋锈烂了,这个房子就坍塌了。
这就告诉我们,一切有相的东西都在刹那变化、流动生灭、无常存在的,哪一天你认识到这种思想之后你就会发现,人活在世界上一切都是一个过程。开始是一个过程,结束是一个过程,中间也是一个过程。你把企业办好,是一个过程,你现在幸福,是一个过程,你现在年轻,是一个过程,你身体健康,也是一个过程。因为你很年轻,有一天会衰老,你现在很健康,有一天会生病。你现在活着,有一天会死去,诸如此类,一切都是一个过程。因为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向前推进,它绝不会停息片刻。所以变化,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主题。
凡是有相的东西,都是生灭的过程,那个“相”,不过是缘聚缘散的假相而已,是一个临时的展现。“以法眼照之,如蝎蹈空花”,倘若拥有这样一双破妄见真的慧眼,一切妖魔鬼怪都在我们孙猴子似的火眼金睛下现出原形,迷惑不了我们。以这种思想和眼光,让我们站在生死的高度去审视人的一期生命,站在万物成住坏空的演绎中去了解其存在规律,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家庭,我们孜孜不倦追求的金钱、名声、地位,你就会洞穿了它的本质,从那种桎梏里面解放出来。
这种思想植入你灵魂的结果,一定会带来你行为的改变,所以《金刚经》的般若思想,便是要求我们准确认识事物的虚幻性,这种虚幻不是说一种消极,恰恰相反,乃一种大积极。怎么说呢,要想立,先要破。要想拿起,先要放下。我们平常人不都是想立、想拿起吗?你想立的住、立的起,先要破除一切障碍,好比要在这个地方盖房子,是不是先要把地上的山石杂物搬走,然后再打地基去盖?同样,你想拿的起,先要放的下。当你手中攥着一个鸡蛋时,你想拿一把尺子怎么拿?所以必须先把鸡蛋放下来,再去拿尺子。这就是“立”与“破”,“拿”与“放”之间的辩证关系。
就好比说,我现在有一个职务,但我不把这个职务当做职务的时候心就是解脱的,获得了大自在,也能把这个职务做到最好;若你念念不忘自己有这个职务,自己是个领导,那你就着了相,着了相就受到它的束缚,被它钳制。
《金刚经》里说:相非相,是名相。它否定,再否定。你看到一个问题时,首先的认识,叫第一印象。第二印象,发现它非相,又否定它。否定之后,再来看它,你的认识就不一样。因为这中间有一个否定,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又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那最后一个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和第一个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就在中间经历了一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过程,有一个否定,所以最后看起来虽然还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和第一个境界截然不同。
按照这样的思维我们可以推导:爱心联盟,非爱心联盟,是名爱心联盟。贤宗,非贤宗,是名贤宗。丈夫,非丈夫,是名丈夫。妻子,非妻子,是名妻子。孩子,非孩子,是名孩子。家庭,非家庭,是名家庭。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他都在“破”,都在破除我们固有的思维。
什么样的男人能做到非丈夫呢?他能带孩子,能下厨房,能洗衣服,能拖地板,这些本来是妻子做的事,但是他去做,他就变成了非丈夫。这个时候他所显现的是一个大丈夫的角色,因为他能把丈夫的角色放下,不执着于它,便可以展现一切。
同理,一个领导,他表现得不像领导,忘掉了自己是领导,和底下人在一起,思想上没有人我高下之分,这样的领导,才是最好的领导。所以领导,非领导,是名领导。
在没有接受《金刚经》的思想灌顶之前,我们做企业,一般的惯性思维是,我一定要赚钱,我一定要控制成本,我一定要做大营销、做强市场。当我们信奉了《金刚经》般若思想的时候,会怎么做呢?企业,非企业,是名企业。什么叫非企业?我不赚钱,我为我的客户着想,我要成就我的员工,我要把企业变成一个教育,变成一个信仰,变成一个家庭……这是不是非企业啊?企业,就是一个不断产生利润的场所,把东西产生出来,销售出去,赚更多的钱。但现在,你不赚钱了,一天到晚搞培训了,让员工全面得到提升,得到成长,你的企业就变成一个教育场所了;你的企业一天到晚坚守信念,追求信仰,你的企业就变成一个宗教场所了;这个职员本来不行,案例要开除,结果不但没有开除,还像母亲对待孩子一样爱护他、培养他、改变他,你就把企业变成一个家庭了。
一个企业,以这种思想在不断往前走,就是在“破”。“破”为了什么?是为了让你更好地拿起来,更好地立起来,更好地存在。当一个企业不断在培训,不断在铸造信仰,不断在利益别人,让别人活的更幸福的时候,当一个企业在不断地制造和谐、吉祥的因子,竭尽所能地传播,让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的时候,一方面他在大刀阔斧地破,另一方面他在自然天成地立,这个企业,就一定能屹立于天地之间,恒久地繁荣不败。
再者,慧能大师就是因为听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彻大悟的。“无住生心”,是一种超越事物表象后采取的不即不离、不住不着的正确姿态,它即是无上的金刚般若智慧。平常我们都在“住”,或者说都在“有”和“得”的状态里面,“有”和“得”也是一种“住”。所以人是在“住”的状态下去思考问题,与万物对接,那么《金刚经》告诉我们要用“不住”的思想去对接,因为无住,所以不着相,因为无住,所以能“破”。
《金刚经》又说到“住而不住”。“住而不住”就是无住生心,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随境而生,随境而灭,不执着,亦不远离。
故而佛教里面经常提到住而不住、念而不念、行而不行的状态,这是一种什么状态?或者,我们也可以说“立”的正确姿态是“立而不立”。那么“立而不立”是什么状态?就是“立,非立,是名为立”的状态,你立起来了,但你不觉得自己有个“立”,你才能立的更久。
超越事物的“相”去解读事物的“里”,抑或说超越它的“面子”去抵达它的“里子”,《金刚经》如一把锋利无伦的手术刀,可以游刃有余地解剖一切事物的内核,见到它的本真面目。“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有为法,就是一切有所造作的东西,怎么样呢?如梦,如幻,如露,如电。这么去看的时候,你实际上就是在“破”,就在“无住”,就在用“非相”的理念去驾驭相。但是这样一个思想,平时很难跟我们的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如果你能结合在一起,二者联姻起来,那么,你的企业想做多大就能做到多大。
一个用“无住”和“非相”的思想去统帅自己的人,他的心一定要像虚空一样开阔。花开花败,潮起潮落,他不会陷入到万物的成住坏空情境中,没有什么可以困扰到他,因为他的内心没有得失。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在净而净,不以为欣;处秽而秽,不以为戚。他做到了超越。
能做到超越,就叫无上清凉,或者叫不二。“二”是指什么?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有无,高矮,上下,男女,是非,黑白,善恶,凡圣,都是二。二就是有所对待有分别。你如果做到超越得失、有无、是非、善恶,你一定是不二的。所以不二就是超越二之上的一种境界,我们叫无上清凉,或者叫真如,也可以叫如来。什么是如来?无所来,无所去。是不是没有区别对待?所以是一如。
作为企业老板,下属表现好,你就高兴,表现不好,你就生气;顺着你意,你就高兴,不顺你意,你就生气,这些,都是“二”的思想在作祟,就是说,我们太有分别、对待之心了。如何让这些人都能为你所用,便要平等对待他们,一个人再差劲儿,也能在他身上找到闪光点,发掘并光大他的优点,用到他的优长,而能避免他的短处和过失,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一个拥有“不二”思想的大智慧者,这样的大智慧者,不愁没有人才来到身边。
我前面讲“忍辱”,许多人觉得,忍辱就是一种难受、一种无奈,是我很不爽但我还死活憋着,类似于这样一种状态。其实佛教里的忍辱不是这样的,打个比方,有人一拳打过来,打到你身上,为什么能打到你身上呢,因为你和他正好在一个高度。如果你在二楼,他怎么打你?如果你在十楼,他只能看到你的影子,如果你在一百层楼,他都找不到你了。同理,若一个人骂你一句,你很生气,暴跳如雷,咬牙切齿,甚至想办法把这个人干掉,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境界跟他一样,所以他能成为你的敌人,能伤害到你。《四十二章经》里面有句话: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彼,还从己堕。就是一个恶人,想去诋毁、陷害一个圣贤之人,往他身上吐口水,最后口水没有吐到对方身上,反是掉下来落在自己身上。
烛火可以吹灭,火山可以吹灭吗?灯光可以遮住,太阳可以遮住吗?所以在我们身边,我们能受到别人的伤害,一定是自己跟他在同一境界,同一高度,或者说我们的内心还有相应的嗔恨、愤怒种子,所以一点就燃。我经常讲一句话,当你在马路上被狗咬一口的时候,是不是也趴下来咬狗一口呢?没有人这样做吧,因为我们明了人狗的分别,人是不能和畜生讲道理的。可知,我们一切的烦恼就来自于我们没有那种超越精神,没有那种高度、格局和胸怀,于是就被一系列“相”所困扰,如同一条条绳子把我们绑得不能自已。
无论为人处事,还是去做企业,我们碰到的所有问题,在里面打转走不出来,都是因为我们没有打开思想,突破自己,没有站在世间的制高点上去看待一切。我们浙江的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碰到了瓶颈,有人说是产业结构问题,管理模式问题,或者人力资源问题,我们把这些都归结于外境,实际上,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内在的问题。当一个人内在的问题解决掉,这个人永远没有瓶颈,他想成就多大就能成就多大,他想做到多少就能做多少。进一步说,我们所以会遇到瓶颈,都是自己内心的结构出了问题。结构的背后是什么?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背后是什么?福报。假如你缺少福报,就不可能产生那种相应的思想。没有那种思想,你就不会形成与之相符的生命轨迹。福报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你修养的德性,也是你祖宗积累的阴德,也是你生命的DNA。比如让你戒烟,你戒不了,控制不住自己,这就是你的习气使然,也是你的业力障碍着你,从而达不到理想的结果,概而言之,就是你缺少福报。今天到我们这来的人很多,但还有很多人想来却没有来成,或者要出差,或者孩子病了,公司有急事等等,有很多障碍,障碍着他到这里来,这即是没有福报。所以今天能到这里来的,都是有福报的。
在我看来,一个企业真正的竞争,不是你的产品,不是你的行业,也不是你的员工,而是企业老板内心那种强大和境界,是他与福报俱来的使命感,这一点决定了他如何解读企业,参悟生命,引导人类。企业家一定要突破自己,培养一种格局,使自己的心胸像虚空一样开阔、容纳,那么任何东西都不会产生障碍,你的世界就有无限量可能。
现在的房地产好像不景气,但照样有人卖的很火,为什么人家就能卖的很火而你就不能呢?我们要深入思维,回到我们的原点,凝神想象,去参透它。
以后,希望大家把禅修好好地跟你的生活结合在一起,变成你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就是生活方式本身。这不是我在这里教一下大家就能改变的,应该每天去静思,去反省,去沉淀,去参悟,慢慢地,你的觉性就会越来越强,观照的能力,变得清明通透,所有的问题,便可以随心所欲地解决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