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筑精华之 铁炉清梦
发布时间:2024-12-18 02:04:25作者:心经全文网
●“石村”为何改名“铁炉”? ●壁画为啥要画在四方格内? ●道观真是全真教教主创建?
1月19日,由高平市区沿曲坪线一路向东行驶12公里,进入陈区镇境内,顺着路北显眼的牌楼,记者很容易就找到了铁炉村。 铁炉村古称“石村”,自古就有“梨乡”之美名,所产黄梨俗称“铁炉梨”,隋朝和明清时曾为朝廷贡品。之所以改村名为“铁炉”,是因之后此村冶炼业盛行。如今,在村子的周围还能找到明清时期遗留下的炼铁炉遗址。该村现有村民500多人。 闻听记者来看清梦观,村口晒太阳的老人很快将看守道观的村民宰礼天喊出了家门。在宰礼天带领下,从村口广场沿着一条水泥路向东没走多远,上了一个小山。小山叫四坪山,虽然时值冬季,但四周清幽宜人,静谧的清梦观尽收眼底。752岁的三清殿 “两年前国家就进行过修缮了。”今年57岁的宰礼天从小就在这座道观里长大,“我家祖辈都在这里守护,到我这儿已是四代人。”他取出钥匙打开门锁,推开道观厚重的大门。绕过镂空的山门屏风,古色古香的砖瓦、五彩斑斓的琉璃顿时涌入眼帘。 清梦观南北长68米,东西宽35米,占地面积2380平方米,二进式院落坐北朝南。山门、中殿、后殿依中轴线向北延伸,左右建钟鼓楼、配殿、厢房、耳殿。据观内现存的《创建清梦观记》碑文记载,清梦观创建于元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也就是南宋景定二年,创建者是道人姬志玄。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道光四年(公元1824)均有重修。现存中殿三清殿为元代建筑,后殿重建于明代,其余为清代建筑。整个建筑严谨对称,颇具特色。 清梦观中殿殿内,祀奉道教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所以又称三清殿。作为元代建筑的三清殿,无疑是清梦观内最具“身价”的建筑,也是清梦观能在2006年入围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文物“国宝”单位的法宝。这座建于752年前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坐落在0.40米高的石砌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平面呈方形,灰筒板瓦屋面,琉璃脊饰。前檐柱头斗栱四铺作下昂,补间四作单抄,柱底素覆盆柱础。明间装板门,次间安直棂窗。 三清殿北面的后殿,因殿内主祀在道教中地位仅次“三清”的玉皇大帝,所以村里人也习惯称之“玉皇庙”。宰礼天说,“原来在山门外还有戏台,现在已没了。”玉皇殿虽经明代重修,但从观内现存碑文记载可知,该殿木构架风格、木构件做法,还是保留了元代遗构。因此,玉皇殿是研究由元至明地方建筑风格过渡演变的实例。 “连环壁画”讲述道教故事 如今清梦观内已没有了道人,当年的袅袅香火已不复存在,各殿原来所供奉祭祀的神像,更是荡然无存。“清梦观还是有宝贝的。”宰礼天推开三清殿沉重的殿门,殿内四面墙壁上都画满了壁画。仔细观瞧,四面墙壁上的壁画还是有所不同:东、西、南三面墙的壁画,每幅都在一个四方格内,四方格长约40厘米、高约30厘米,壁画紧凑,幅幅相连。北墙上的壁画则是两幅人物画,形象饱满,非常传神。 心中默默清点了一下,三清殿壁画超过80幅。由于时隔久远,已找不出一幅完好无损的壁画,但环视四面墙壁,仍能让人感觉到壁画饱满瑰丽的色彩、活灵活现的人物及流畅灵动的线条。壁画内容表现多样:有出行的人,有宴会情景,还有表现市井生活的场面,写实逼真,妙不可言。“这些壁画很特别,故事人物和情节都用四方格围住,从第一幅到第八十几幅,每幅都有标题,一个故事连着一个故事,就像是现在的连环画。”采访中,晋城市博物馆馆长张广善对此作出评价,“这些元代壁画讲的大都是道教故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至于为何每幅壁画都画进齐整的四方格子中,可能与当时民众的接受习惯有关,也与当时的画风以及画工的手法有关。” 作为当地知名的古建筑专家,张广善认为,清梦观内不光是壁画,其实三清殿梁架上的彩绘也很有特色。“五架梁底面为红底绿线的枋心锦彩画,五架梁下用作托接梁身的榻头,通体以朱红为底,绘墨绿缠枝花,花朵分青白两色,红色花蕊。这些画都以红绿色为主,从这些绘画的风格上看,整体保留了元代的风格。”张广善说:“清梦观虽地处偏僻村庄,远不及一些大的道教宫观闻名,但为了解和研究山西金元时期道教和道教建筑的发展保存了珍贵史料。” 谁创建了道观,说法不一 道教是典型的中国本土宗教,而道观是道士修炼的地方,也被视作窥测无上天意所在之所。天意往往难测,而现实中,清梦观的建造者确实给后人留下了很多遐想。 清《高平县志》中对清梦观的来源,有这样的记载:“金姬志真,皇统中游五岳,归语所亲曰‘人生一梦耳’,舍宅作观名‘清梦’,服紫衣为道。”就是说,金代的姬志真游五岳后,感叹“人生一梦”,于是将自己的舍宅作观,名“清梦”。 姬志真是古泽州高平铁炉人,生于公元1192年,卒于公元1268年,号知常子。姬志真与全真教密不可分,金元时期,全真教在中国北方异常兴盛,广建教观,迅猛发展。据考证,元太宗六年(公元1231年),姬志真遇全真道士王志谨,拜其为师。元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全真教在燕京大长春宫开坛讲学,姬志真作为主讲法席,高谈宏论,一鸣惊人。甲寅(公元1254年)春,他回到汴梁,居朝元宫,一边传授生徒,一边著书立说。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姬志真接任全真教掌门之位。这年二月,元世祖忽必烈诏赐其为“文醇德懿知常真人”。次年十二月,76岁的姬志真病逝,其传世著述有《云山集》《道德经总章》《周易直解》等。姬志真借用诗歌阐释人生多苦难的缘由,宣扬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对中国道教的哲学理论贡献很大。 《高平县志》认为曾经担任过全真教教主的姬志真创建清梦观,而立于玉皇殿东侧的《创建清梦观记》,碑文开头虽清楚地写着“三洞讲经渊静大师姬志真撰”,但文中却说,“原自姬公先生之来而崇建焉,实祖居之地也。先生讳志玄,道号洞明子,性浑厚,喜清澹……字以同郡而处,同族而亲,从事于道,而偕老之至,故开清梦主人之言,喜为之呓语云……” 从姬志真撰写的碑文看,清梦观的创建人应是姬志玄,但山西大学人文学院的一位教授2003年考证后得出结论,认为清《高平县志》有关清梦观创建者的表述有误。这位教授认为,从《创建清梦观记》上这段文字可以清楚地看出,碑文的撰文者姬志真与清梦观的主人姬志玄生活在同一时代,“二人名字仅一字之差,清《高平县志》误将姬志真之名与姬志玄之事混为一谈。” 但问题也就来了,据有关典籍记载,姬志玄当时实有其人,而且与姬志真一样,既是位了不起的道人,也是一位诗人。他早年云游四方,年长策杖返回故乡,著有《西云集》,《全辽金诗》中还选有其诗,并写有小传。记者在《创建清梦观记》中,也发现了“本观赐紫崇道大师洞明子姬志玄”的字样。这已经清楚地告诉后人,姬志真是碑文的撰写者,与姬志玄并非同一个人。退一步说,姬志真再糊涂,也不可能自己将自己的名字写错吧? 看来,真相如何,还须留待后人细细考证。
1月19日,由高平市区沿曲坪线一路向东行驶12公里,进入陈区镇境内,顺着路北显眼的牌楼,记者很容易就找到了铁炉村。 铁炉村古称“石村”,自古就有“梨乡”之美名,所产黄梨俗称“铁炉梨”,隋朝和明清时曾为朝廷贡品。之所以改村名为“铁炉”,是因之后此村冶炼业盛行。如今,在村子的周围还能找到明清时期遗留下的炼铁炉遗址。该村现有村民500多人。 闻听记者来看清梦观,村口晒太阳的老人很快将看守道观的村民宰礼天喊出了家门。在宰礼天带领下,从村口广场沿着一条水泥路向东没走多远,上了一个小山。小山叫四坪山,虽然时值冬季,但四周清幽宜人,静谧的清梦观尽收眼底。752岁的三清殿 “两年前国家就进行过修缮了。”今年57岁的宰礼天从小就在这座道观里长大,“我家祖辈都在这里守护,到我这儿已是四代人。”他取出钥匙打开门锁,推开道观厚重的大门。绕过镂空的山门屏风,古色古香的砖瓦、五彩斑斓的琉璃顿时涌入眼帘。 清梦观南北长68米,东西宽35米,占地面积2380平方米,二进式院落坐北朝南。山门、中殿、后殿依中轴线向北延伸,左右建钟鼓楼、配殿、厢房、耳殿。据观内现存的《创建清梦观记》碑文记载,清梦观创建于元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也就是南宋景定二年,创建者是道人姬志玄。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道光四年(公元1824)均有重修。现存中殿三清殿为元代建筑,后殿重建于明代,其余为清代建筑。整个建筑严谨对称,颇具特色。 清梦观中殿殿内,祀奉道教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所以又称三清殿。作为元代建筑的三清殿,无疑是清梦观内最具“身价”的建筑,也是清梦观能在2006年入围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文物“国宝”单位的法宝。这座建于752年前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坐落在0.40米高的石砌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平面呈方形,灰筒板瓦屋面,琉璃脊饰。前檐柱头斗栱四铺作下昂,补间四作单抄,柱底素覆盆柱础。明间装板门,次间安直棂窗。 三清殿北面的后殿,因殿内主祀在道教中地位仅次“三清”的玉皇大帝,所以村里人也习惯称之“玉皇庙”。宰礼天说,“原来在山门外还有戏台,现在已没了。”玉皇殿虽经明代重修,但从观内现存碑文记载可知,该殿木构架风格、木构件做法,还是保留了元代遗构。因此,玉皇殿是研究由元至明地方建筑风格过渡演变的实例。 “连环壁画”讲述道教故事 如今清梦观内已没有了道人,当年的袅袅香火已不复存在,各殿原来所供奉祭祀的神像,更是荡然无存。“清梦观还是有宝贝的。”宰礼天推开三清殿沉重的殿门,殿内四面墙壁上都画满了壁画。仔细观瞧,四面墙壁上的壁画还是有所不同:东、西、南三面墙的壁画,每幅都在一个四方格内,四方格长约40厘米、高约30厘米,壁画紧凑,幅幅相连。北墙上的壁画则是两幅人物画,形象饱满,非常传神。 心中默默清点了一下,三清殿壁画超过80幅。由于时隔久远,已找不出一幅完好无损的壁画,但环视四面墙壁,仍能让人感觉到壁画饱满瑰丽的色彩、活灵活现的人物及流畅灵动的线条。壁画内容表现多样:有出行的人,有宴会情景,还有表现市井生活的场面,写实逼真,妙不可言。“这些壁画很特别,故事人物和情节都用四方格围住,从第一幅到第八十几幅,每幅都有标题,一个故事连着一个故事,就像是现在的连环画。”采访中,晋城市博物馆馆长张广善对此作出评价,“这些元代壁画讲的大都是道教故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至于为何每幅壁画都画进齐整的四方格子中,可能与当时民众的接受习惯有关,也与当时的画风以及画工的手法有关。” 作为当地知名的古建筑专家,张广善认为,清梦观内不光是壁画,其实三清殿梁架上的彩绘也很有特色。“五架梁底面为红底绿线的枋心锦彩画,五架梁下用作托接梁身的榻头,通体以朱红为底,绘墨绿缠枝花,花朵分青白两色,红色花蕊。这些画都以红绿色为主,从这些绘画的风格上看,整体保留了元代的风格。”张广善说:“清梦观虽地处偏僻村庄,远不及一些大的道教宫观闻名,但为了解和研究山西金元时期道教和道教建筑的发展保存了珍贵史料。” 谁创建了道观,说法不一 道教是典型的中国本土宗教,而道观是道士修炼的地方,也被视作窥测无上天意所在之所。天意往往难测,而现实中,清梦观的建造者确实给后人留下了很多遐想。 清《高平县志》中对清梦观的来源,有这样的记载:“金姬志真,皇统中游五岳,归语所亲曰‘人生一梦耳’,舍宅作观名‘清梦’,服紫衣为道。”就是说,金代的姬志真游五岳后,感叹“人生一梦”,于是将自己的舍宅作观,名“清梦”。 姬志真是古泽州高平铁炉人,生于公元1192年,卒于公元1268年,号知常子。姬志真与全真教密不可分,金元时期,全真教在中国北方异常兴盛,广建教观,迅猛发展。据考证,元太宗六年(公元1231年),姬志真遇全真道士王志谨,拜其为师。元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全真教在燕京大长春宫开坛讲学,姬志真作为主讲法席,高谈宏论,一鸣惊人。甲寅(公元1254年)春,他回到汴梁,居朝元宫,一边传授生徒,一边著书立说。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姬志真接任全真教掌门之位。这年二月,元世祖忽必烈诏赐其为“文醇德懿知常真人”。次年十二月,76岁的姬志真病逝,其传世著述有《云山集》《道德经总章》《周易直解》等。姬志真借用诗歌阐释人生多苦难的缘由,宣扬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对中国道教的哲学理论贡献很大。 《高平县志》认为曾经担任过全真教教主的姬志真创建清梦观,而立于玉皇殿东侧的《创建清梦观记》,碑文开头虽清楚地写着“三洞讲经渊静大师姬志真撰”,但文中却说,“原自姬公先生之来而崇建焉,实祖居之地也。先生讳志玄,道号洞明子,性浑厚,喜清澹……字以同郡而处,同族而亲,从事于道,而偕老之至,故开清梦主人之言,喜为之呓语云……” 从姬志真撰写的碑文看,清梦观的创建人应是姬志玄,但山西大学人文学院的一位教授2003年考证后得出结论,认为清《高平县志》有关清梦观创建者的表述有误。这位教授认为,从《创建清梦观记》上这段文字可以清楚地看出,碑文的撰文者姬志真与清梦观的主人姬志玄生活在同一时代,“二人名字仅一字之差,清《高平县志》误将姬志真之名与姬志玄之事混为一谈。” 但问题也就来了,据有关典籍记载,姬志玄当时实有其人,而且与姬志真一样,既是位了不起的道人,也是一位诗人。他早年云游四方,年长策杖返回故乡,著有《西云集》,《全辽金诗》中还选有其诗,并写有小传。记者在《创建清梦观记》中,也发现了“本观赐紫崇道大师洞明子姬志玄”的字样。这已经清楚地告诉后人,姬志真是碑文的撰写者,与姬志玄并非同一个人。退一步说,姬志真再糊涂,也不可能自己将自己的名字写错吧? 看来,真相如何,还须留待后人细细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