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浅释:例举八种意恶(一)
发布时间:2024-09-24 02:03:28作者:心经全文网
意恶,是指内心生起的未必付诸行动的恶念。《感应篇》中例举了以下八种意恶:“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负他货财,愿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见他失便,便说他过;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见他材能可称而抑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见到他人做官,内心就希望此人被贬职流放而失去官位;见到他人富有,就希望此人失去财富而变得贫穷;见到他人容色美貌,就生起想与之私通的心;欠他人的财物,就希望此人死去,自己就不用归还所欠的财物了;向他人强求某事而没有如愿,内心便对此人生起仇恨而诅咒此人;见他人失去权势,就开始宣说此人的过失;见他人体貌面相有缺陷,内心就嘲笑此人;见到他人有才能,就生起压制此人、不让他有施展才能机会的心。实际上,一个人内心生起的意恶有千千万万,这里只是例举了其中八种常见的意恶。
有人疑问:“只是心里想想,又没有付诸行动,怎么会是恶呢?”发起这种疑问的人,显然对佛陀所宣说的因果律是愚昧的。我们内心的心念分为三种:有身体动作伴随的心念,有语言伴随的心念,没有身口伴随的心念,这三种心念分别简称为“身、口、意”,或者“身业、口业、意业”,它们都具有招感后有的力量,善的心念招感善报,恶的心念招感恶报。《禅门日诵·修心铭》中说:“凡人举念,关系最重,发机虽微,果报甚大,善造道者,不可不慎。是故经云:发念之机在十恶,则三途之业报已成;发念之机在十善,则人天之业报已成;依四谛发念,悟无生而罗汉果成;依十度发念,悟无生而菩萨果成;悲智平等,则正觉果成。念凡即凡矣,念圣即圣矣,念佛即佛矣。”意思是说,大凡人内心生起一个念头,这件事的关系最大了,因为心念生起的时候是不知不觉很细微的,但是念头的果报却是很大的,所以善于创造未来把握自己命运的人,不可对心念的生起不谨慎。经中说:内心所发起的心念如果是杀盗淫妄等十恶,则三恶道的恶报就已经造就;心念如果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等十善,则人天的善报就已经造就;如果心念与“苦集灭道”四圣谛相应,悟到人无我空性,就成就了阿罗汉的果位;心念如果与“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这十度相应,悟到法无我空性,就成就了菩萨的果位;心念不仅慈悲,而且在空性中生起,慈悲与空性在一念中完全平等,就成就了佛陀的果位。念头定格了一个人——念头是凡夫而有的,此人就是凡夫;念头是圣人而有的,此人就是圣人;念头是佛陀而有的,此人就是佛陀。
所以,从这段话来看,心念的生起确实很重要的。儒家《中庸》开篇就有“慎独”的教诫,“慎独”中的“独”就是指一个人内心生起的念头。内心的念头之所以称为“独”,主要是因为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内心有什么样的念头,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认知与体验,一个念头就对应着一种认知与体验,念头与认知体验之间的对应关系独一无二。例如,内心有仇恨的心念,不仅会觉得对境特别讨厌,而且同时内心还体验着痛苦;反之,如果内心有包容慈爱的念头,就会觉得对境是美好的,内心也会体验快乐悦意。二是,自己心中生起的念头,其滋味只有自己独自承受,他人无法替代。例如,作为母亲,对自己的孩子肯定是非常慈爱的,甚至愿意代受孩子的一切痛苦,但是如果孩子内心生起某个痛苦的心念,这个心念的痛苦滋味只有孩子自己独自体验与承受,母亲根本无法代受。
从根本上来说,人内心的痛苦与快乐,不是由外境造成的,而是由内在的心念造成的,一个智者应当再三对这个道理进行观察,直至生起定解为止。凡夫为了获得快乐,千方百计地去征服外境,对内心的心念却丝毫不去做任何调整,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虽然花费了很多时间去征服外境,但内心依然得不到片刻的安详。此外,在征服外境的过程中,由于造下了沉重的恶业,外境必然变得越来越糟糕。这是无始以来,凡夫所用的离苦得乐之道,这条道路充满愚昧、痛苦与失败,而且没有尽头,我们应该幡然醒悟,及早回头,经云:回头是岸。所以,我们应该停止征服外境的愚昧行为,转而去征服自心,则快乐捶手可得。此外,由于外境是由心田中的种子变现的,而心田中的种子是由心念播下的,所以,只要心念正确,外境就会越来越善妙。
《入行论·护正知品》中说:“虎狮大象熊,蛇及一切敌,有情地狱卒,恶神并罗刹,唯由系此心,即摄彼一切,调伏此一心,一切皆驯服。”外境上种种恐怖的境相,如老虎、狮子、大象、熊、毒蛇等,还有地狱里面恐惧的狱卒、恶神、罗刹等等,都是自心所变现。所以,如果内心住于禅定,则不会对它们生起丝毫的恐怖,如果自在驾驭了内心,这一切显现都会成为自心的庄严。又说:“实语者佛言:一切诸怖畏,无量众苦痛,皆从心所生。有情狱兵器,何人故意造?谁制烧铁地?女众从何出?佛说彼一切,皆由恶心造,是故三界中,恐怖莫甚心。”只说诚实语的佛陀告诉我们:一切怖畏、无量痛苦,都是从心而生。地狱里砍杀众生的兵器、炮烙灼烧众生的热铁、折磨众生的女人等,佛说这一切都是由人的恶心而造,所以,三界中最令人恐怖的是自己内心生起的恶念。
因此,我们应当牢记:“好人,好的是他自己;坏人,坏的也是他自己。”好人内心生起善念的时候,第一受益人,就是他自己,因为善念的本质就是愉悦,生起善念,自心就会生活在愉悦之中;善念的究竟受益者还是自己,因为善念在心中播下种子之后,将来成熟为外境时,享用这些悦意外境的,仍然是自己。同样的道理,恶人内心生起恶念的时候,第一受害者就是他自己,因为他自己得首先承受恶念的滋味;恶念生起的时候,即便拥有再多的金钱、财富与荣誉,自心依然是痛苦的。所以,生起恶念等于糟蹋自己的生命。恶念的究竟受害者还是自己,因为恶念在心中播下种子之后,将来成熟为外境,体验这种痛苦外境的依然是自己。下面我们来一一观察这八种恶念的不合理之处。
一、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
富,是指资财充足而衣食无忧;贵,是指具有地位或权势而受人尊敬。富贵,是每一个人所期望的,我们应该恒顺众生,祈愿所有的众生永远具足财富、衣食无忧,永远具足律仪、智慧与威望而受人尊敬。每天起床,我们都应当念诵一定数量的四无量心偈:“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愉悦,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特别,作为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面对具有财富与地位的人,应该如是思维:“本来,这些老母有情的所有安乐是要我去亲自承办的,现在他们依靠往昔的福德力,居然自己已经获得了这些暂时的安乐,这是多么善妙的事情啊!希望他们获得更多的安乐,远离一切痛苦,最终成就佛果,享受无边无际的安乐。”这样,让自心对有情的安乐远离嫉妒而修炼随喜之心。
如果一个人的心具有“见到他人富贵,就希望他人失去富贵”的习气,此人终生都会穷困潦倒,即便再怎样努力,也不会过上富贵的生活;即便依靠往昔的福德力,暂时有了一定的财富与地位,这些财富与地位也会渐渐衰败,最后一无所有。道理其实很简单,愿他人失去富贵的心念在心中会播下种子,这样的种子其本质就是向自己的如来藏呼唤贫穷与下贱,久久这样呼唤,自己就会真的活在贫穷与下贱之中。据说,唐朝时武元衡陷害柳子厚和刘梦,贬掉了他们的官职,但是当武元衡被叛军杀死的时候,刘柳两位却安然无恙。白居易被王涯进谗言,而被贬,当王涯死于阉割时,白居易依然活得好好的。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害人的人由于内心充满害心,往往是自己先遭到杀害。
虹县的周义夫,富而不俭,性情放纵蛮横,孙识之曾经劝诫他收敛,周义夫恼怒地说:“你怎么知道我是这样的人?竟敢干预我的事情。”因此,孙识之很忌恨周义夫,并说:“我要看到他是怎样破败下去的。
”等到孙识之登第,被派到家乡虹县做官,刚好有人状告周义夫闹市打人,状子被送到所司审问时,不料状告的人突然死掉了,于是孙识之就以周义夫杀人致死而判了他死罪。几年后,孙识之被调到河北做官,全家被盗贼杀死,与周义夫一样悲惨。对于周义夫来说,仗着自己有钱就蛮横,确实是不对的,但孙识之竟然带着仇恨杀了他,所以上天也以同样的报应落在他身上。对他人好,就是对自己好,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所以,我们应当对一切人远离“愿他破败”的恶心。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