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骧陆居士全集 我有烦恼么
发布时间:2022-10-21 09:17:50作者:心经全文网我有烦恼么
世上要有一个人烦恼,即是世界上共同的烦恼,因为关系是相联的。烦恼可以养成世界恐怖,大之战争,小之残杀,自杀杀人。一切起因,由于尔虞我诈。其所以奸诈者,自因生活艰难,经济压迫,而不经不济之原因,实在淫奢,如国际的海陆空军备扩张,人民的衣食住物质奢侈,正同发狂一般。无非好虚荣,争面子,互相疑忌。国际间谋对外发展,发展原因,还在生产过剩,恐失业而革命,不知革命由不均不平而来。以少数人运用机器,以为操纵,抱独利主义,恶象由此环生。先哲发明科学,目的是谋众福,非便私利。社会原则应该互利,不是偏枯。其所以不明此理者,由于人无智慧,无智慧由于不明佛法,世人误解佛法为消极,为迷信,因此不肯提倡,照此糊涂下去,世界必日坏一日,烦恼必日多一日。所以要人反省,一问自己,“我有烦恼吗”?如是猛醒回头,心上一转,把烦恼就变为快乐了。
不论你是男女老幼、富贵贤愚、当国的主人公、讨饭的乞丐、有钱无钱、有势力没势力,总逃不出“烦恼”两个字。请你自己想一想,“我有烦恼吗”?如有烦恼要解除,不能不听我一劝,定使你开豁心胸,不走极端,也自然转祸为福,转苦为乐了。
“烦”字从火,“恼”字从心,心内有火,是不安之极了。但人的烦恼,各各不同,总不外乎五种欲:一财二色三名四食五睡。欲是心欲,便是有所求,求不得,遂生恼怒。所以佛说有六大根本烦恼,是贪、瞋、痴、疑、慢、邪见。
“贪”,是贪得。所谓不贪者,不是无所求,如当作无求,就变为消极了。不懂佛法的人,就说学了佛,不应该再做事发财,这是根本大错。佛法不是消极,是积极;不是无求,是不强求;是随缘,不是做作;有财尽管发,不是抢夺,或是魂梦颠倒想中发财票。又“贪”字,不是单指贪财而言,凡求五欲满足过分者即是贪,惟财色是最容易引人起贪心罢了。贪求不得,固是烦恼,但正当贪求时,患得之心,如火焚炽,此亦是烦恼。食不甘味,夜不安眠,无一不是苦。及有所得,用心保存,经营劳苦,患失之心,亦如火焚炽,更是烦恼。只因习惯已久,不知不觉,如辣味久尝忘其为辣,蛆之居厕又忘其臭秽也。此烦恼之不可见者。
“瞋”,是怨恨愤怒。贪是因,此是果。因贪求不能如愿,故又恼怒,此心火炽盛之表于外者,随环境之大小而变,小之谩骂打杀,大之斗争攻战。此烦恼之可见者。
“痴”,是糊涂。凡不明因果,不辨真伪,不识是非,颠倒逆行者,皆痴也。此烦恼之不易觉者。
“疑”,为一切人事纷乱之起因。先由固执我见,无中生有,从患得患失中,自起妄见,执以为是。如疑人侮我,或疑失恋,或疑有人进谗。此皆以糊涂贪痴为种子,患得患失为因,分别计较为果,渐渐引入于瞋者也。又凡修行人,用功至中途,忽起所知障,亦属疑病,此自以为聪明巧妙,而烦恼于不觉者。
“慢”,从自大而起。自视过高,遂以骄人,骄人则人易侮弄之,结果仍入于瞋,因此而生烦恼者。
“邪见”,凡具足前五烦恼者,皆名邪见。但又因邪见而生前五烦恼也。邪见者,见之不正者也。不正由于不明究竟,要以痴为根本,而一切烦恼随之。凡修外道者,自以为究竟,皆邪见也。故学佛以明心开慧为第一义。
此六大烦恼,根本在一“执我”。佛教布施,布施者,舍也。若能舍去我执,则烦恼自净,良由人在世上,事无大小,无不计我,一一向内思维,何物为利我,何事为害我,独于内省明心一事,则不计也。
因执我故,遂分顺逆二途,逆我者烦恼,顺我者欢喜。不知欢喜亦是烦恼。一因欢喜之对面即是烦恼;二因喜之过甚,实有患失之忧;三因心脏同一沸荡不安,多笑伤筋,狂喜成类,气促肺张而致病。总而言之,一切过分,所谓不胜是也。最近有一人,因喜极纵酒而死者,此又欢喜烦恼之明证。
向上之心,人皆有之,此又争之渐也。但此争是进步,争胜是人类进化的一种汽体燃料,不是固体的煤炭木柴,也不是液体的汽油火酒,实是汽体精神。但争胜和争夺不同:争胜是向上,是谋自己学业进步,于人非但无损,且有观摩鼓励之意,是普利的。争夺是谋自己财利进步,取他人所有以归我,于人有损,而于己无益,是兼害的。普利是文明进化的表率,兼害是野蛮时代的盗行。古人当仁可以不让,复有兄弟让产之风,贵贱是非,判别分明,进化退化,程度如此。故普利则烦恼自少,兼害则烦恼益多。若误解进化,势必以盗行为向上,公理既亡,战争日酷,养成世界的大恐怖大烦恼。此又一二自作聪明人,纵欲贪狂之所致也。
大烦恼因何而起,人有几种不安乎?
一、苦的不安。各各有知,不必论矣。
二、乐的不安。亦各有因缘不同,前亦论之矣。
三、非苦非乐的不安。如一般人衣食已足,但觉乏味,
心无寄托。因此思量未来事,或死时,或死后,或疑病等。遂生种种不可言说的不自在。
四、家庭忽起纷争,或意外事发生,在在可虞,此基于
快乐及富有者居多。
五、因向上欲念之澎涨,所以国际多疑忌,外交多侵略,工商业尚奇胜,学说主义多怪诞,男子多奸诈,女子多淫奢,有金钱即体面,不道德亦光荣。衣冠禽兽之不分,骨肉天伦之日替,人生至此,有何意趣?自杀之风,由厌极而起,世上说不尽的烦恼又如此。
六、凡极靠不住的人,却又极望人家对伊靠得住。凡口口要打倒忠孝的人,却又极喜人家对伊忠心,并说自己儿子如何好,如何听话。此即贪求患得之烦恼也,及至上当吃亏,苦无可诉时,则又烦恼之极矣。
七、人到病苦时,烦恼更不必说了,不外乎怕费钱、眼前难过及怕死三种。但平时绝不肯留心保养。病又不外乎两种:一外侵,约十之一二;二内扰,约十之八九。外侵是风寒暑湿水土传染等类,内扰是自己量小看不开,因细故而烦恼、愤怒、忧郁,或病或死,吃多病短命之大亏,或阴谋而遭残杀等等。世间此等人极多,每自以为聪明,而不知极呆极笨,为第一可怜烦恼之人。
八、一班君子人,疾恶如仇,自表其善,是不是烦恼?
九、行善举的人,恨一班悭吝人不肯布施,是不是烦恼?
十、和尚居士,要立门户,争庙产,求施主,是不是烦恼?
十一、慈悲人怕大家入外道遭魔,因而嗔恨,是不是烦恼?
十二、更有一般瞎烦恼,最是可笑。列举如下:
1.有洁癖者,如太好洁净,疑惑种种不净等。
2.说话恐伤人,应说不说,护慎太过,因而禁若寒蝉者。
3.客气过甚,忘其所以者。昔清乾隆时,有两相国均衰老,甲病而乙访之,于病榻相语。甲曰:我二人均老矣,不知谁人先入地?乙拱手曰:还得先让老尚书。传为笑话,即此例也。
4.妇人不许男子梦见前妻或亡妾,戒其夫嗣后不准再作此梦云。此亦实事,第忘其名矣。
5.席上好说大话,每引闻人为友,而实不识也。某日又自称与乙相识,夸为多年至好,而乙适在座,遂致哄堂,因逃席而去者。
6.赌博时无心扣一牌,对方成为切齿之恨者。故最无谓最伤友感情,余故终身戒赌。
7.友人于大众中,因太忙忘及招呼,彼疑为轻视之者。
8.于人情事故不肯丝毫疏漏,曲意承旨,周密备至,耗其心血,自喜其工到,久久习于不觉,近于伪矣。又若他人对之有所不周,彼又嫌恶而生恼也。
9.了无主张,人云亦云,喜怒随人而转者。
10.无子承嗣而生烦恼,此至可笑也。世间第一等福人是无子,第二是少而好,第三好而多,第四好多坏少,第五坏多好少,第六少而全坏,第七又多又坏。大凡子女均因夙世关系而缘会,结善缘可得好子,种恶因自得劣子。恶因中,远因以欠负为主,近因以不教育为主,而不教育中,尤以多财骄逸放纵为第一也。
11.认佛法为迷信者,明知非迷信,又恐人讥笑而不学者,此世间最愚笨之人。譬如吃菜,必先知味而后敢尝,天下宁有此理,此皆瞎烦恼也。
总之一切一切都是不安,都是烦恼,八苦交煎,都包括在内。佛说三界不安,犹如火宅。三界内外,只分迷觉一条线。迷则造业受苦,是居三界之内;觉则明苦知乐,了达究竟,不造苦因,不得苦果,是出三界之外矣。
今当言如何是烦恼,及其断法。
甲、烦恼种类极多,但各有其因。兹约略记述之,姑举七十二种。可见无一日不在烦恼中,又无处不是因果:一因种种病苦,二因求借或索欠不遂,三因侮辱或受制,四因夙怨,五因失恋遗弃,六因误会,七因受激动挑拨,八因失却机会,九因起居不适,十因恐人谋我,十一因无一事使我满意,十二因老大悲伤,十三因丧去所爱之人与物,十四因生活艰难,十五因无所事而乏味,十六因年老无伴,十七因相貌丑陋,十八因左右为难,十九因客居逢节,二十因私弊恐人知,二十一因学业不成,二十二因路见不平,二十三因儿女不孝,二十四因妻室不和,二十五因闺门不幸,二十六因前盛后衰,二十七因友人以怨报德,二十八因贵物因急贱售,二十九因出门逢久雨,三十因逢忌讳事,三十一因疯病忽发,三十二因食不甘味,三十三因衣不合体,三十四因富不能胜人,三十五因禁赌或输,三十六因得意之物与事受毁谤,三十七因性急而久待,三十八因失言伤人,三十九因失仪,四十因妄言被驳,四十一因地产落价,四十二因银行动摇,四十三因世乱,四十四因盗贼,四十五因中途川资不敷,四十六因事牵连受冤,四十七因中保受累,四十八因思虑不安,四十九因厌客久坐不去,五十因无聊应酬难却,五十一因强颜为欢,五十二因忍辱或忍笑,五十三因得财而恐人知,五十四因喜极而不胜反至病苦,五十五因闻出门遇险,五十六因苛捐,五十七因欲远离,五十八因无子嗣,五十九因征兵远征异国,六十因怕死,六十一因好洁而偏见不净,六十二因闺怨,六十三因待遇不均平,六十四因仰承人颜色,六十五因敷衍无赖小人,六十六因见故人坟墓,六十七因新衣受污,六十八因狐鬼扰乱,六十九因生产,七十因办交涉,七十一因慈悲过甚,七十二因烦恼而烦恼。这七十二种烦恼,是杀盗淫的媒介,充具量可以亡国灭种,杀人盈野,流血千里,结果是两败俱丧。不可因其微细而忽之,从来大火焚烧,开首原不过一点,此因地之不可不慎也。但学佛者不知自求,亦是不明因果。
乙、烦恼即是不安,但如何名“安”?
“安”者,放心而己。放心则无挂碍。有真安、假安、暂安、久安、独安、众安、可靠与不可靠安之分。凡独安者,必暂而非久,假而非真,必不可靠。故太平是真安,太是普遍大众,平是平等,就是大家皆安,我才是真安。譬如夜睡关门,用保镖保险,武装卫队,此是假安。何如无盗贼无敌人之无挂碍为久安乎?古人独乐与众乐即是此理,所以真聪明人要保永久平安,须要参学佛法。佛教你布施,即是自保。譬如有一百万财产的人,有一半也足够了,却将五十万用作地方公益设工厂,使人人有饭吃,又谁肯做盗贼来害你,而我之五十万才能永保,所有一切保镖等费根本无所用之,此是真而且久及可靠的安了。但世人生性悭吝,眼光不远,只顾目前。宁可留给子孙受痛苦,自己再受烦恼,故明白此理方明白安的真义。然而目前不望大布施,只望大家稍放松一点,不走极端,己可稍安,与虎谋皮,本是不易。
丙、所谓烦恼不安者,是何物乎?
凡人但知头痛是头的痛,腰酸是腰的酸,而不知其非是。盖痛是知觉,头和腰的酸痛,不由心的知觉,也不会感到。因此烦恼不安都属于心,心去分别比量。好坏顺逆,得失是非,一对对的引起,于是喜怒哀乐随之而生。假如贪念不起,自不爱取执有,分别心少,得失念轻,无所谓安不安,则烦恼自除。佛家所以先要明心见性以为根本也。欲明心地,当看佛学诸书,实行修持,则得实在受用矣。
丁、如何断烦恼法
断烦恼法门,本属无量,但有一诀四法。所谓一诀者,谓惟此一妙诀,别无二门。言烦恼从心起,还从心解。解是用智慧去了解,心上一转念,就是慧照。照见一切本空,苦厄自除。《心经》一文,是无上救苦救难之妙诀。奈何读而不解,依旧颠倒痛苦,更视为迷信而忽之哉。四法者,本此一诀而变化其妙法者也。一曰救因,二曰救果,三曰转念,四曰事证。
(子)救因者,于事之入手前,先一凛觉。例如要起争执时,是烦恼之起因,先一思量,此事因在何处?又我今如是,日后之果如何?则自然谨慎。口不乱说,祸自灭;身不乱行,害自除;心不乱起,恼自断。此救于因者也。世人老不肯转念,回头一想,不养成此习惯,故临时每无退步,一触即发。如下等人每喜打架斗骂是也,此在幼时父母失于教训,纵养反成。故礼节谦让,万不可认为虚文而忽之,此是人类相互间斗争中的一道防线,到此限止,自然少许多事,此真因地救乱之妙法。近世人尚竞争,误解尚武之义,不知武是止戈之意,言止其争也。欲止其事,则文治万不可忽。凡人越文明,越威武,此名威仪。越好斗,越野蛮,此名威力。威力终必打倒,以其无知识也,必更有强大之武力以制之。但无知识人,不足与语此。
(丑)救果
此救于事之已发者也。烦恼已起时,当思如下:
一、得不偿失,所争得者甚微。
二、我宝贵之精血,因之而消耗,尤犯不着。
三、譬如物已破裂,不可再裂,使之扩大。
四、遇甚者必有极大之反动。
五、不可使损失外再加损失。
作此想者,其恼心自然解除。总之,烦恼多争,决无好处,此并非消极自了。若有值得做的事,为保卫国家战争而死,死亦光荣。古有杀身成仁者矣。佛法是积极救众,况救国乎。舍身布施,正是解空第一,如金刚经恒沙身命布施,在有智慧,此又救于果者也。又如敌人不可以理喻时,则必给予教训,制止其贪欲。文王一怒而天下安,此亦救果之意。近来世风日下,人心益薄,自利之心益厚,人之痛苦益多,以痛苦烦恼之甚,谋自卫之心亦益坚。思想日渐尖锐,主义日见离奇,爱国不敌爱己,此世道之可忧也,爱身不敌爱见,此怪论之可怖也。世界之烦恼,岂不如火上浇油哉。但人类有不移之原则曰敌对。敌对之演进,即互为因果。我之极者,其反动必过之。势力之往还,后者必加于前者,不可以一时得失论也。此无他,以人类愈苦则恶念愈多,器量愈小。因此更演进一步,又成一原则,曰:“事之从大多数人满意者胜。”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资也。新主之机会,皆旧主所驱逐赠予。以此类推,人有烦恼,放宽一步,无往而不利矣。
(寅)转念
转念者,觉悟之始也。若其人固执心坚,则牺牲性必弱,以最难牺牲者曰我见。此惟极聪明人,肯下此辣手。充其量,放弃而已。此放弃,在表面似觉有失,在骨子是大有所得,得于无形而利无尽也。佛教布施,主意在养成一个牺牲性。至我见亦肯舍去时,是名真大布施。初学佛者,每不明此义。久学佛者,又明知而不肯舍,故曰法见之难除也。惟有极聪明智慧人,见机早,回头快,脑筋灵,手段辣,其得便宜也亦大。韩信求封假王,汉王反以真王予之,楚汉成败之机,决于一小牺牲,此所谓得于无形而利无尽也。我人不必求未来好处,只把目前的烦恼,一转念而达观之,实断烦恼之妙法。况不花本钱,但一试之何妨。
在社会上,只是人和人的关系往来,所以称人事。人事有往还,报施分厚薄,其施焉薄,其报焉不能厚矣。又如借人元,至多亦还百元加利而已,断无倍之者。且借者还甲,决不误还于乙。至于不求报之布施,其施不重在金钱而重在情义。凡重在情义之人,必受社会所敬喜,人人得而报之,不必定有所受也,则其所得无形之利,无穷尽也,此在一转移间耳。
(卯)事证
此切于实行,谋根本解决烦恼者也。
(一)教育:父母欲真爱子女,使不受各种痛苦烦恼,宜于幼时切施教育。若教以礼让,则冤家敌对日少。切勿姑息一时,因细故而代之争胜,养成骄横之性,则敌少矣。若教以节俭,则日后不致习惯奢侈,苦自断矣。若教以和顺,则性自宽和,肝不受伤,自长寿矣。若教以勤苦,自无暇游戏而学业进矣。此父母之责也。故最可怜之子女,即生于骄惯而无教育之人家,其父母不明因果,贪一时之逸乐而使子女受终身之害也。
(二)功德布施:功德布施,应有多种,在小者为好事,大者名功德,而佛家又以有相者为好事,无相者乃为功德,今略举之。有相功德:一修塔庙。二斋僧众。三修桥路。四施粮食。五施衣物。六布医药。七设工厂。八育婴。九除盗。无相功德:乃立身作范者。一排难解纷。二施法布教。三流传经论言。四办学堂,或劝世小说电影戏剧等(然亦可害世)。五忍辱观空。六慎因。七无畏而负责。八心地光明平直。九无心。人人思做功德而不懂做法,故烦恼终不能免,良可惜也。第一功德事在无相,因有相功德只暂时而非永久,偏于救果而非救因,有限而非无量,形式而非究竟,故功德莫大于救人心,使之觉悟成佛。布施之中,以法施教育为上,无畏施次之,有相更次之。
(三)自修:自修以观空为第一。如布施不望报,不贪名,不骄慢,则无烦恼。但根本在开慧,此学佛所以为究竟也。
结论
人世烦恼,根于人事,然人事不可废,故烦恼无尽,不知烦恼不在人事,乃在人心,染贪嗔等六病为大烦恼,不觉为总烦恼。有粗分,有细分,只要一转即空。从来烦恼每对于未来事较多,人每计较未来。如今有十元可无恐怖,则竭力以谋之。一月有百元可无恐怖,则必达到百元为足,由此推进,恐怖愈多,贪心愈炽。贪求不得,于是乎恼,此一定之理也。不知世上无饿死我之人,只是自己饿死,第一懒,第二靠不住,到无人敢请教你时,只有堕落而死。凡事有定命,无可勉强。而此定命,亦属前因后果,今人首先不信夙世,不明因果,实至愚至笨之人。假如人无夙世,则人生下后,应该一律,何以有贤愚之分。况夙世转生,事证极多,人生之穷达,亦由自己夙世造定前因,故有生于富贵或生于贫贱者,不可强也。多财究何用,留以害子孙添烦恼,甚无谓也。又如年年恐怖年年过,未必恐怖财更多,则也可以悟矣。至称无因果者,则尤可笑。因果称为律,言不可动摇者,否则恶人可以无报,杀人亦可无事,宁有此理。近世疯病聚多,又多自杀者,往往鬼神扰之,并非迷信,确有事实可证者。欧西科学,亦有灵学,不能废也。人何如早自觉悟,多作功德,以广福田,如农夫之留些种子,为来年下种收入,则可长保富贵,永断烦恼矣。此所以不觉悟为烦恼也。
断烦恼之唯一办法在开慧,开慧在得定,得定在学佛,学佛在求法,求法在得当机之师,对师要恭敬,对己宜痛切。世上最短的是寿命,最快的是光阴,最犯不着的是烦恼,最快乐不过的是明心。我今劝人,究为何事?正因自己是个烦恼人,惟因烦恼而感觉回头,所以念及同病,务望读者一问自己:“我有烦恼么?”乘此时机,赶速回头,此便是大丈夫。因大难现在眼前,要消灾免难,第一要忍辱,我生不辰,处此不讲公理之世界,如自身烦恼,或家庭不和,最足以引起外魔,使恶事近身,世界之乱,尽由不平而起,集无量数之小不平,合成一个大战争,痛苦还及自身。你想烦恼还有个了期么?!
(本文连载《觉有情》半月刊第28、29、30、31、33期19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