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妙心法师:《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十

发布时间:2024-10-21 02:01:23作者:心经全文网
妙心法师:《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十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十

[原文]
慈心不杀
卵胎湿化,飞走虫鱼,皆未来诸佛之流,或过去多生父母。
至于顒顒怖死、汲汲贪生,避苦而乐其身,此情一等;求安而养其命,斯理万均。
何乃声哀哀而牵上刀砧,眼盻盻而驱就死地?或张罗亘野,布网连山。火逐岭以高低,烟随处而疏密。疾电之鹰争举,追风之马竞前。猿睹箭以魂飞,雁看弓而胆落。解头陷脑之酸难抵,洞胸彻骨之痛奚禁?
况斯等,共禀五行,俱含四象,同沾佛性,共有神明。何乃陈此肉山,树兹炮烙,充其口腹,美彼心肝?
殊不知,断其命者,是出佛身之血;食其肉者,宁非父母之身?造杀害之深尤,断慈悲之种性;生前福寿,暗里消磨;死后沉沦,刀山剑树;还作鸡猪鱼兔,次第填偿;至此宰割烹炮,因果相似。
谛观食肉,可谓寒心。纵售易于屠门,亦难逃于重罪。
菩萨宁当破骨,终不食噉众生。是以白兔焚身,而仙人不顾也。草尚不拔,肉岂容尝?远彼庖厨,有闻声不忍之训;养他出卖,同口杀心食之尤。
大圣垂慈,所以制戒,永断杀生;其德大也。修净土人,故当持守。可谓,“不贪香饵味,始是碧潭龙。”[消文]
慈心不杀
无论是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还是飞禽走兽昆虫水族,都在未来诸佛的行列,有的还是你我过去的多生父母。
至于对个个怕死、人人贪生,趋吉避凶,希望身心安乐的情感需要而言,大家都是没有差别的;并且,追求平安,滋养身命的生存道理,大家也是平等的。
因此,为什么可以在哀痛凄厉的惨叫声中被牵上砧板,魂飞魄散地等待着利刃穿喉?为什么可以怀着无助恐怖的眼神被驱赶着迈向死亡之路?有时候,人们漫天遍野地支起罗网,四处上下点起驱赶野兽的大火,烈焰与浓烟疏密杂乱。快如疾电鹰隼从头上飞扑而下,追风的健马四面驰骋。

猴子看到穿出的利箭就魂飞魄散,大雁看到张开的弯弓就心惊胆寒。断头陷脑的辛酸如何去忍受啊,穿胸碎骨的痛苦又如何去承受?
更何况,这些生命和你我人等,共同禀受五行,一样具足四象,同样具有佛性,同样耳聪目明。为什么竟会造此尸山,立此炮烙,把它们的心肝视作美味,来添充我们的肚子呢?
大家难道不知道,夺取它们的生命,如同出佛身之血;嚼食它们的身体,何异于父母之身?我们造下杀身夺命的大业的同时,也在断送我们慈悲的种性啊;生前的福报寿命,就这样暗中折损掉了;死后的堕落恶道,也是在走向刀山剑树啊;因果循环,报报相还,投胎化为鸡猪鱼兔之时,还要一一偿还杀业;到那时,或宰或割或煮或腌,因果没有什么不同。
仔细观察,认真参悟之后,反观吃肉,可谓寒心啊!纵然只是从屠门买来食用,也难逃于重罪啊!
菩萨宁愿自己粉身碎骨,也不会食啖众生之肉。所以才有“白兔焚身、仙人不顾”的先例。比丘律中,青草尚且不忍拔割,众生之肉又怎么能够品尝呢?远离庖厨,夫子有不忍闻其声的教导;畜养牲禽出卖,与劝杀想杀的罪过是一样的。
如来大圣垂示慈训,因此上制定杀生之戒,永断杀业;戒杀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我们修净土之人,理当坚持遵守。可谓:“不贪香饵味,始是碧潭龙。”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