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士全书新白话版8
发布时间:2024-10-01 02:03:22作者:心经全文网
“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
[说明]救济也有很多办法了,饥饿救济食物,寒冷给予衣物,疾病施舍药物,贫困资助财物,黑暗帮他照亮,争斗劝他和解,愚痴导向智慧,都是救济啊。念念都有想到他人的仁德,就不只是富贵才有权力,即使贫贱也是有能力的了。 下附征事(四则)
鬻田济人(《懿行录》)
明朝的饶裳,是豫章人,途中见有卖妻子到远方去的,正在哭泣告别,饶问清他们的需求,卖掉田产帮助他们。当年科考,主考官梦见金甲神说:“你为什么不选中卖田的人呢?”主考就检起一个已经遗弃的卷子,录取为第三名,就是饶啊。到了宴鹿鸣时(庆贺时),才知道缘故。饶的三个儿子景晖、景曜、景暐,相继考上科举。
[按]田产资财,世人都当作命根子啊,而佛典就看成水中月、镜中花、梦中宝,为什么呢?只因为目前暂时经营收管,后来总是带不去罢了。如今写田产房屋契约的,必定说:“听凭永远管理。”可叹!财产是主人自己是客,主人尚且不能永保那客,客又怎么能长久拥有那主人呢?如果一定要将所拥有的带走,也有带走的办法,不如行善布施,造人天福德的身,就安富尊荣,依然还在。明白这个理,那饶的放弃田产,其实是增添财产啊。人能够这样增添财产,就是所谓的“听凭永远管理”,也不是不可以。
免死得元(《感应篇笺注》)
河南的潘解元,和二个朋友到省里参加科考。寓所里有看相的神人,悄悄告诉那二友说:“潘先生将有大难,必须赶紧躲避他。”二友于是借口寓所太小,各自送潘二两银子,让他另找寓所,潘就借住一小寓所。夜里在水边,见一妇人要跳水,潘询问她,回答说:“丈夫买棉花织布,累积有若干匹,丈夫出门后,我卖布得到四两银子,不料都是假银子啊。丈夫回来必定责怪,所以寻死罢了。”潘急忙拿出袖中的四两银子给她。回到寓所没有钱了,寓所主人多有难听的话讥讽他,就只好去借住寺院。寺院僧人梦见神灵敲鼓吹奏下来,说:“考试的名单已定,可是第一名解元近来作损德的事,上天除掉了他的名字,还没有替代。”一神说:“这寺里的潘生可以。”另一神说:“他的面相应当横死,怎么可以当解元。”一神用双手抚摩潘的脸面说:“现在不是解元相了吗?”僧默默记住梦,厚加款待潘。考试后,潘到二友的寓所感谢,相士一见很吃惊,说:“您作什么阴德,变成这样的异相?如今第一名多半是您了。
”名单公布果然。[按]作一善事,必须像是决开江河,奔腾不可阻挡,才能成就。潘生若是算到自己进考场的费用,不会不废弃中止行善,只是他只知道有别人,不知道有自己,所以只花了四两银子,避免一横死,而又得到解元啊。还记得己巳年冬天,我在在澄江参加小试,当时有门卫朱君玉,丢失了他人寄放的银子,几乎不想活了。我听了可怜,想帮助他一点,苦于资粮不够,没有办法。不久,我就回到昆山,到了文宗皇帝复审长洲案时,我已经排在复试名单第二名,但是只有坐号而没有姓名,人们都不知道,我于是因为复试不到被除名,这时昆县实在没有长洲案的消息,有的只是朱君玉。朱与我又不太相识,当初不知第二坐号就是我啊。假使当初不顾自己的费用,稍稍资助他,他在感恩之下,必定把复案告示我,我也不至于被除名,过了二年才遇到了。所以看到潘的表现更惭愧了。
蠲(同捐)租得第(汇纂《功过格》)
华亭书生李登瀛,家里贫穷,仅有田地二亩。佃户因病荒废他的田产,卖掉儿子来偿还田租。李知道这事,感觉太可怜说:“你因为有病,不能种田,不是你的错啊。我虽然贫穷,还能生存,怎么能使你父子离散?快拿银子去赎你儿子回来。”那佃户担心买主家不肯还儿子,李说:“我是穷书生,尚且让你租;富家大户,也知道积德。我应当为你说一说。”于是一同前往,因而能赎回儿子团聚。佃户日夜为李祷告,康熙甲子年,李考中乡试,乙丑年再次考中会试。
[按]悲哀啊农夫!一年辛勤,没有时候闲暇;全家劳苦,没有人能安逸;千仓万仓的粮食,都从他肩上而来;千坑万坑的粪土,都从他肩上而去;或忍着饥饿抽水,或带着病痛耕种;后背日晒雨淋,心肠千回万转。一到秋季成熟,田中收获,全部偿还租债;家中依然萧条,家人依旧没有依靠。不是仁人君子,看到后能心伤吗?昔日诸景阳,听到佃户的死丧,必定流泪相助;丁清惠对待佃户就如父子;陆平泉先生,凡是遇有寿诞的日子,佃户必定免除粮米若干,加官进爵又免除,得子得孙又免除,所以贫穷佃户感恩,租税反而不亏空。那斤斤计较的人,一时自以为得计,哪里知道冥冥之中,又有操大算盘的,来除尽他的福禄呢?观察李生,那二亩田地的收获多得很了。
逆旨害民(《功过格》)
宋朝淳熙初年,司农少卿王晓,曾经在清晨,拜访给事中林机。当时林机在省里,他的妻子,是王的侄女,流泪诉说:“林家灭了。”王惊问何故。回答:“天快亮时,梦见红衣人拿着天符来,说上天有旨意,林机违抗圣旨害民,特别命令灭门。于是惊醒,那情景现在好像还在眼前啊。”王说:“一个梦罢了,何必担心!”因此留下吃饭。等林回来后,王从容询问近来几天给朝庭报告奏章的情况,林说:“蜀郡干旱,有关部门请求用十万石米救济,皇上同意请求,我以为米数太多,蜀道难走,应当了解实情再说,所以退回封存,皇上对宰相说:‘西川来回上万里,等到查清楚回报,恐怕来不及了,姑且给一半可以吧。’就是这一件事而已。”妻子哭着告诉梦中的事,林感觉不安,不久因病回家乡,到福州就死了,二个儿子也相继夭亡,林家门户就绝后了。
[按]天为民众而设立君主,君主为民众而设置官员。所谓民众,就是国家的赤子,社稷的根本啊。即使君主说不应当救济,臣还应当说救济;君主说应当救济少点,而臣还应当说多救济;君主说税额不可少,臣还应当商议减税。这样为国家计谋,才算是尽忠。那福泽恩惠到天下苍生,就正是流芳百世。虽然长寿康宁,子孙繁荣,也不够报答那功德啊。如果君主说催缴税科应当放缓,臣偏说国家用度难以维持;君主说民众已困应当变通,臣偏说税额已定却难更改。这样的举动,名叫谄媚,名叫逢迎,名叫贪恋官位而保妻子。那是激起民怨,正是为国招祸,就是身遭流放,灭绝门户,哪里足够补偿那罪过呢?翻车的痕迹分明还在,前车的教训不远。
“救蚁中状元之选”
[说明]宋郊的事,人们因为那功德小回报大,就有怀疑,不知这只是以蚂蚁看蚂蚁、以状元看状元罢了。如果究竟细论起来,那当时所救的蚂蚁,不下数万,后世感恩图报的,也不下数万,哪里是一个状元就可以完结他的福报呢?至于状元,不过是身外虚名而已,三寸喉咙断气了,那状元在哪里呢?反说回报太多,这样说太不对了。搭竹桥渡蚂蚁过河,是救蚂蚁的水灾啊。但是蚂蚁的死法,不止是水,救蚂蚁的方法,也不止是竹桥。比如奴婢的杀蚂蚁,用开水用火烧,那方法,在道理上劝告,在事情上禁止而已;猫犬的杀蚂蚁,因为误吃蚂蚁群中的鱼肉骨头,那方法,只要等到酒食过后,赶紧扫地,使荤腥不沾在地上而已;烧化纸帛的杀蚂蚁,多半是在夏天,那方法,应当扫出一块干净地,先用冷灰铺底而已;煮茶的杀蚂蚁,多半在地上,那方法,使用盆而已;炉灶上的杀蚂蚁,因为靠近腥膻而在下面做窝,那方法,应该在建炉灶时,纯粹用石灰布地而已。举一反三,就在这些例子中。下附征事(二则)
救蚁延龄(《福报经》)
佛在世时有一比丘,有六神通,见那小沙弥,七天就要死,因而让他回家探亲看父母,到第八天再回来,是要他死在家中啊。到第八天果然回来了,于是比丘入定中观察,原来是沙弥在回家的路上,见有蚂蚁窝,就要被流水淹没,急忙脱掉袈裟捧起,蚂蚁才能不死的缘故啊。后来沙弥活到八十岁,证到罗汉果。
[按]人的寿命,有定有不定,颜渊的死,伯牛的亡(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都是寿短),这是受决定果啊;文王的百岁,武王的九十岁,这是受未定果啊。天人的小五衰、大五衰,也是一样。又拿四天下来说,三洲多有未定果,只有北俱卢洲,却是纯受决定果。沙弥的寿算,应当属未定果罢了。
蚁王报德(《古史谈苑》)
吴地富阳的董昭之,过钱塘江时,见一蚂蚁走在水中的芦苇上,想救它上船,船上的人都说不可以,董就用绳子把芦苇和船连接,蚂蚁才能到岸边。夜里董梦见黑衣人感谢说:“我是蚁王,不小心落到江里,蒙先生救拔。以后有急难,可以来告诉我。”过了十多年,董因为被盗贼诬陷关进监狱,这时想起蚁王的梦,但没办法告诉蚁王。有一人说:“为什么不在地上抓两三只蚂蚁,放在掌中告知呢?”董按他说的做,夜里果然梦见黑衣人说:“赶紧投奔余杭山中,可以免难。”董醒来就逃走,然后遇到皇帝大赦才免难。
[按]活生生的乌龟,不知自己的生死;死后遗留的朽坏龟甲,反而知道别人的吉凶。这种事理,就是圣人也有所不知,又何必对蚁王的报德有疑惑呢?
“埋蛇享宰相之荣”
[说明]龙有四毒:有被它咬死的,有触碰它死的,有见到它死的,有听到它的声音死的,蛇也是如此。孙叔敖遇到的蛇,应当是见它毒就死的那种而已。但据楚中人说,他们那里有两头蛇,至今还出现,蛇身是黄色,长一尺多,它的行动可进可退,多如蚯蚓。见到没什么危害,想来可能是另一种类吧,否则就是属于物类随时间变化了,如“上古的禽兽能说人话,现今就不能”这一类。心中含有怨毒的,大多会化作蛇蝎蜈蚣,惟有慈心的人,毒不能伤害。不然,它用毒来害我,我也用毒去害它,这是除了一蛇之外,又增添一蛇了。我纵然不能感化蛇,怎么能反被蛇感化呢?蛇是害人的东西,所以埋了不让别人看见。如果扩大范围说,那凡是害人的,都可以看作是蛇。除去残忍禁止凶暴,所以埋两头的蛇;改正过去修行未来,就是埋掉自己心中的蛇了。
从“于公治狱”到这里,是帝君列举“行善得福”用来劝化人了。一人行善得福,那人人都一样了。譬如树上的水果,尝一个就知道是甜的,何必每个都尝呢?下附征事(二则)
方便行杀(《大宝积经》)
然灯佛的时候,有五百商人,到海中采宝。其中有一恶人,懂得兵法,常做寇盗,想杀光五百人独自得宝。而五百人都是不退菩萨,杀菩萨有无量的罪,会长久堕落大地狱。这时那众人中,有一导师,名叫大悲,预知那恶人的用意,因此心想:“如果杀这一人,我就自己堕落恶道;如果不杀这人,那五百善人就受他的害,而那恶人还要世世堕落地狱;我如果明告众人,又连累五百人共同发起恶念,也会受苦。”于是大悲生起怜悯心,宁愿自己受罪,而刺杀恶人。佛说:“导师,就是我;五百商人,就是贤劫中的五百菩萨。”
[按]这是所谓见机能杀啊。但必须先有宁可自己受罪的心,而后才可以行这种方便。否则既想贪那功劳,又想避免那罪,这念头已不可问了,哪里有福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