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妙华法师:佛法的本质

发布时间:2024-09-04 02:02:48作者:心经全文网
妙华法师:佛法的本质

我体会,所谓修行就是修心,不应当专对那些辞亲割爱,在泉边林下出家修行者而言。在社会生活中,你我都有各自的角色,要做好这些角色,恐怕都得学会修行。世界是个大禅堂,社会是个不大不小的禅堂,家庭是个小禅堂。你我从某种境况下而言,就是出家的和尚和尼姑。谁的悟性高,谁才能生活得好,谁才能自在而解脱地活着。谁的悟性差,他就会处处碰壁。经商、求学、为官、做人,少不得一个“悟”字。悟性是生活和事业成败的关键。

在家如此,出家更是如此。

达摩因“悟法”而传法,二组为求开悟而断臂,三组、四组、五组各有所悟,慧能,“与言下大悟”而成为六祖,影响了整个中国佛教的走向。

悟由心悟,悟什么,怎么悟,悟了以后又如何?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就是为了启发我们的心智。生活中的你和他,为什么不以佛为师,向佛请教?你不用交学费,只需要一颗真诚善良的心。

我知道,你可能和很多人一样对佛陀踊无所知,或者知而不全,或者心存疑惑,或者误解不少。我可以告诉你,而是多年前我和你一样,在同样的环境下生活,受的是相同的教育,对人生和宇宙的认识也是大同小异。也可能是善根的发现,也可能是苦难使人增智,走入佛门,深入参悟,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的心智成熟起来,人生不在迷茫,生命富有而充实,每天生活在清净、快乐之中。我本来想和所有的有缘人共悟共语,但是,我们还是无缘谋面,所以,我想用文字和大家交谈。如果你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我想此书可以印证你的智慧;如果你是一心向善的人,但从来没有人对你肯定,我想此书可以肯定你的善良。不用怕,如果你是一个凡是想不开的人,在这里佛法可以为你增容。如果你是一个烦恼不断的人,在书中佛法会告诉你断除烦忧的方法。佛是大医王,专治人们的心病。

用佛法的态度去生活一回,用佛法的态度去处理人和事,用佛法的眼光看世界,你可以轻轻松松、快快乐乐、自自在在。

我可以负责地告诉你,在中国大地上,流传了二千多年之久的佛法,几乎不用论证,时间就是最好的、最有力的、最直截了当的证明。有些说法一定会对你产生误导,有些人和事可能有佛法的色彩,但都不是佛法的正版。

“以法为岛屿而安住”。

“以自己为岛屿而安住”。这是佛在《阿含经》中说的。

当然,不论是你说、我说、他说,我们听听佛陀怎么说的。

四依法是;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了义,依法不依人。现实中的很多情况证明,佛陀在遗教中说出的四依法是有远见的,对于防止偏离正道也是有效的,也为正信者提供了依据。

我想用排除概念的方法告诉你佛法的真实品质:

佛教之所以流传了二千五百年之久,必然有其独特的品质,独一无二的理论特色。我们必须学会对其进行鉴别:一方面,有些人为了符合现代文化思潮,说佛教是唯物论,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佛教之所以成为佛教,这个概念的本身就是对它定义的最好说明。也就是说,只有当佛教保留了其品质和特色,佛教才是佛教。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说佛陀是唯物论者,或者说佛法是唯物论,似乎是易于被现代人所接受,迎合了一部分人的胃口,但是却没有表达出佛教的品质。从对佛法的研究和思维当中我们会发现,在对人世间存在的事物进行阐述和表达的时候,佛陀好象是一个唯物论者。比如,他肯定地说有三千大千世界;他告诉比丘说,一碗水,如果没有经过过滤的话,有八万四千条生命;他对于物质极细的恢复,用牛毛、羊毛和临虚尘来表示。所有这一切仿佛给我们造成一个错觉——

佛陀是一个唯物论者。其实不然,当对佛法进行深入研究和思维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佛陀认为这个世界从本质上是由无明和一念心而产生的。没有创造者,也没有第一因。这个世界最初是由我们心念的作用而形成的。也就是说,我们一念无名的心先于客观世界而存在,或者说世界是我们的心的投影。

虽然佛陀对客观世界的观察是如此的细微,但在回答人生和宇宙本体或本质的时候,他是唯心论者。谈到唯心论的时侯,人们总是不能心平气和地,用一种公平的、客观的态度来谈这件事,仿佛说唯物论的时候,一切都是正确的,说唯心论的时候,一切都是被否定的。其实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唯物和唯心上千年的辩论,并没有决然地说出谁是谁非。因为佛陀是一个唯心论者,并且用他博大精深的思想论述了自己的观点,这是佛教认识世界的特色之一。比如说,佛教涉及到客观的物质世界,但是,它的主要对象是有情生命,有情生命在佛教当中被认为有六大类——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的有情生命。为什么要面对这些有情生命呢?第一,佛陀从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出发,不想眼见众生在长夜中自甘沉沦,痛苦、烦恼而没有出期,所以他以他出世的品格要拨济救度众生。而众生的生命本质就是“心”。所以在佛法当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是:“一切唯心造”、“万法唯心”、“万法唯识”。佛陀在和有情生命观察和交流的时候,把有情生命的“心”是放在第一位的。所谓擒贼擒王,修行修心。因此我们应坚定地认为,佛陀是唯心论者,佛法是唯心的。当我们这样表达的时候,它才是公正的、客观的,才是心平气和的。我们没有必要被一种先入的思想所左右,无论唯物还是唯心,都是认识世界的方法,而方法在认识和发展过程中,应该是可以或者允许并存的。各种思想和学说应该是平等的。

第二个方面,有人说佛教是辨证法,这种说法让人听起来好像很亲切。讲到辩证法,无论老少似乎都能讲出一定的道理来,实际上辩证法是在一个平面上的二度思维。在佛教的不二法门当中,对于出世和入世,心与身,自与他等关系,好像都是在用一种辨证的方法在表达,充满了辩证法的思想。但是,我们必须注意,我们现在所说的辩证法是借鉴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而黑格耳本身就曾受到过佛教的影响。这就给我们两个启示,一方面是说,人类的思想和文化是一条延续的、不可斩断的海流。另一方面,真正的辩证法的始祖是释迦牟尼佛。我们知道在佛经当中充满了辨证的思想,但佛陀在讲辨证的时候,并不是以辨证作为指归,而是试图用辨证的方法,让我们对宇宙的真理认识得更家清楚和全面。《金刚经》中否定之否定的运用全文可见,但是,应该注意的是,佛法当中在谈到辨证的时候,是要我们摒弃文字去领悟文字后面的思想和境界,而这一点在普通的辩证法当中是没有的。比如在《维摩诘所说经》当中,维摩诘与四大菩萨及十大罗汉辩论的时候,说尽了所有的不二法门和辨证的思想,最后,维摩居士一默如雷,以沉默达到了辨证的最高境界,这正是佛法所要达到的一种精神层面。而一般世俗的辩证法仅仅是从正反两方面去论述,很少放弃辩证法而达到辨证的最高境界。

另一方面,有人说佛教是人为的一种划分。目前,全世界对宗教有十三种定义,在这十三种定义当中,没有一种能完全概括佛教的思想、方法、仪轨和修行方法。表面来看,佛教也有偶像崇拜,但在佛经当中明确地告诉我们,那是要我们亿念佛陀的功德。从法的本质上讲,是不允许我们对偶像崇拜的。也就是说,寺庙、佛像、烧香、礼佛仅仅是一种善举,是你的心灵达到一种净花和安宁的手段而已,也就是说佛教并主张偶像崇拜。为什么这么说呢?佛法明确地提出:“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法所要表达的一个主体是如来、如实、如如。是要我们通过一定的方法顿悟到人生和宇宙的本来面目,而不是叫我们拜倒在神灵的脚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佛教不具有宗教的品质,它的品质是追求种性的平等、智慧的提升、个体生命的解放,我们可以用“智慧、慈悲、平等”来概括整个佛法的特色。佛陀明确地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人人可以成佛。以此可以看出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天壤之别。

我们习惯了一个想当然的公式——一切宗教是唯心主义,佛教是宗教,所以佛教也是唯心主义。一切唯心主义是消极厌世的,所以佛教也是消极厌世的。这种简单的结论导致了我们在思想和文化建设中,人为的、粗暴地否定了佛法对于社会和人生的价值。时至今日,当我们需要它的时候,我们更不能正确地、客观地面对它。

另一方面,又有人说佛教是哲学。哲学是理论的、概念的、理性的。就像一位哲学家所说的:哲学是闪耀在我们眼前的明灯,引领我们向前走去。但我们发现,佛学虽然有相当多理性的成份,甚至它要把我们的思想和情感训练得更加理性化,但不能因此说佛教是一种哲学。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要求出家、在家中以戒律为实践,以戒律为修持手段,去亲证解脱的滋味,而这一点恰恰是哲学所没有的,是哲学家顾及不到的。哲学家很少顾及个体生命的解脱和个体生命的实践,而佛法恰恰是以次为落脚点。一个优秀的佛学理论工作者可以成为佛学家,但是他不能成为一个修行者,一的修行者需要用理论来指导,但最终他必须用实践来证明自己。我想这就是佛教不同于哲学的一个关键所在。

还有一种说法非常亲切,也非常温和——佛教是文化。其实我们会发现,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宗教是发展的载体,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佛教也不例外,在它的发展当中,有佛教造像、彩绘、书法、建筑、园林、文学。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切只是佛教表达的一种方便宣传,我们不应该本末倒置或泛泛而言:佛教是文化。我们应当明确地告诉自己和世人:佛教是解脱学,是关于因果、轮回的学说,佛教是信仰。不过在这种信仰当中,它不同于一般信仰的盲从。他是非常真实和有理性的,教给你从理性迈向信仰。所以我们说佛教是一种信仰,当我们这样去说和做的时候,才没有混淆佛法和宗教、唯物论、哲学、辩证法之间的界限,也只有当我们这样做和说的时候,佛教的品质和特色才能够得到显现。

这是一个科学的时代,人们习惯有科学来衡量事物。只要说,“这是科学的”,就能取信于人,或令人信服。于是在教界和学术界,就有人试图用科学来诠释佛法。是的,随着科学的证明,佛法中的有些经验和说法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比如,三千大千世界,生命的胎、卵、湿、化,地球如奄摩罗果,生、老、病、死,意识之下的潜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事物的成住坏空等。但也有科学不能接受的,如:生命的轮回,业力说,善恶报应说等。由于以上原因,有人试图用科学的发展与普及来消除宗教对社会的影响,从学术上来说,就是被证伪。也有人试图利用科学来证明佛法的合理性,在各种宗教图书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观点。我之所以说这么多,只想告诉大家:宗教和科学是两条平铺的钢轨,有着不同的价值方向和价值观。虽然这样,并不是说这两者之间毫无联系,有时候,科学和佛教会关注同一个问题,只是它们会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佛教认为人由业力而轮回于六道之中,而进化论则告诉我们,生命是自然界进化的。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带着问题学习的时候,我们就会有所发现,有所进益。

科学永远在问“为什么”,以寻求第一因。

宗教永远在问“怎么样”,以求心灵超脱。

管理者永远在问“怎么办”,以解决现实存在。

佛教之所以流传二千五百年,经久不衰,就是因为用慈悲的心态对人类进行关怀,以平等的眼光看待男女、种族,以智慧的思想方法引领我们认识人生和宇宙的真理,对我们的人生是一种提升。或者我们可以简单地说,佛教以其出世的品格使我们少了或者说断除了烦恼,以至不复在六道当中轮回,修证成罗汉、菩萨和佛。只有当我们这样坚定地说如做的时候,人类的百花园中,佛教才会是一枝美丽的奇葩。当我们用其他的色彩分解、染色佛教的时候,佛教就失去了它原有品质。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末日精神世界里,凡是有自身特色的东西,才能够生存下去,才有生存下去的必要。当一种事物失去了它应有的特质的时候,它就失去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一个佛教的修行者,能够摒弃外缘,持之以恒地对大乘经典、乃至原始经典静下心来下工夫,直接从那里汲取营养,才能够保证佛法纯正不二,才能够保证正法久住,不至于在风雪迷漫、雾云盖日的时候迷失方向。惟有如此,我们对佛教的信仰才能够落到实处,不至于似是而非,或人云亦云。如果没有对佛教的理性的认识,这个信是很难达到至信的,佛教住世的根本就是至信,有至信才能使正法久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