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故事被广泛认可前,古人是怎样认识“人”的起源
发布时间:2023-07-22 02:04:33作者:心经全文网1859年,达尔文初版《物种起源》,当时叫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物种起源论》,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生物进化理论,即所有的动植物都是由较早期、较原始的形式演变而来和生物演化是通过自然选择而来。12年后又出版了《人类的由来》一书,指出人类也同样是进化的产物。不久,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用比较解剖学、胚胎学、古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详细闸述了动物和人类的关系,论定了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1876年恩格斯精辟地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图1 2009年在一英国居民家的厕所书架上发现的初版《物种起源》,当时估价10万美元
他们一起,庄严地宣告: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劳动是这一进化的伟大推动力。从此,罩着人类起源的旧的重重迷障被拨开了。
虽然,我们上千年前的古人不懂科学知识,更加不知道进化论,但我们比西方强太多了,我们凭借观察、思考和对自然的理解,古人居然知道人不是神造的,而是“进化”来的,只是对于具体的进化步骤不知道,但知道,人一定是“进化”来的。
对比许多“神创世”的故事,有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一旦神创造了,就不变了”。直接造出了人,人也不变了,就是我们今天的样子了,造出来的动物、昆虫,也不变了,甚至是所有的一切,都不变了,而且一造出来,就是我们今天的样子。
图2 女娲造人 的相关记载
《圣经》写道:于是地发生了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各从其类,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神看着是好的。……神就造出大鱼、和水中所滋生各样有生命的动物、各从其类.又造出各样飞鸟、各从其类。……神说,地要生出活物来,各从其类。牲畜,昆虫,野兽,各从其类。事就这样成了。……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
植物直接就是被子植物,就能结果,动物直接就是昆虫、野兽,牲畜都是驯化好的,人直接就是人,感觉一步进入现代社会。
可我国古人对万物的理解,从古至今,都认为事物是“变化的”,正如《道德经》所说:“道,可道也,非恒(常)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常)名也。”事物都在变,规则也在变,没有什么东西不变的,只有“变”才是不变的。
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今天的一切,看似复杂,但都是从低级到高级的,从简单到复杂的。人是万物的一部分,自然也是“变”出来的,或者说是“化”出来的。是一点一点,一步一步,“进化”来的。而不是一个神,依靠无限宝石,轻松打个响指一样,或是吹口仙气,人就出来了。
图3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属于杂家作品
最早记载“女娲补天”的《淮南子·精神训》中,就说“有二神混生,经营天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烦气为虫,精气为人。”天地生气,其中“精气”化成了人,不好的“烦气”变化成了“虫(指各种动物)”。可见人是进化来的。
相传为三国时吴国的太常卿徐整所作的《五运历年纪》所载:“(盘古)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人是虫变的,虽然也是神造,但从这里我们能看出古人骨子里认识到人不是一下出来的,而是通过某种东西,变化出来的,是“进化”的结果,而且借助了“风”,今天看只是进化的过程不对。
图4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
在我国古代相信进化的古人,之所以出现“女娲造人”的故事,是在印度佛教传入我国之后,受印度婆罗门教“梵天创世”的影响,才创作这个故事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西汉前没有“女娲造人”的故事。也就是说此前的古人压根就不信什么“神造人”?
那此前的我国古人认为人是怎么来的?这里面最详细解释的就是庄子。庄子生于约前369年-前286年,与梁惠王、齐宣王、孟子、惠子等大体同时期,死时享年83岁。
庄子在《至乐篇》中说:“种有几,得水则为繼,得水土之际则为鼃蠙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舄,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为虫,生于灶下,其状若脱,其名为鸲掇。鸲掇千日为鸟,其名为干余骨。干余骨之沫为斯弥,斯弥为食醯。颐辂生乎食醯,黄軦生乎九猷,瞀芮生乎腐蠸。”
虽然对这段文字中提到的各种动植物,有各种解释,到底是什么,有各种解释,但这里面能看出,但可以肯定的是,生命从无生命的水、土而来,即“无机”到“有机”,从到低等的植物,再到高等的植物,从植物进化成虫,虫再从低等到高等,从地上爬到会飞,最后进化到鸟类,是逐渐进化升高的过程。
图5 藏于日本京都的《庄子南华真经 十卷》(晋)郭象注 (日)南郭考订
最后庄子有一段关于人的文字:“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庄子说了“程”进化成了“马”,“马”最终进化成了人,而且人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继续进化,最终“人又反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虽说“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体现了朴素的进化论,人是动物变的,庄子肯定进化是对的,只是庄子错在认为是马变人。但是,庄子傻吗?首先庄子不傻,就即便庄子不懂科学,就凭肉眼看,也看不出马怎么能进化成的人?两个压根没有联系。
别说庄子了,就是我们也决不相信人是马变得。要知道我国古代是用象形文字的,这点很重要。庄子是哪里人呢?楚国人,后因楚国动乱,迁至宋国,并在宋国与老乡惠子结识。所以有“楚王孙”上他们家串门被庄子老婆看上了。
图6 春秋战国版图
楚国是什么地方呢,两湖、两广,南方。要知道古时没有统一的普通话,各地都有各种方言,并且把方言入文,直到明朝苹果还经常被蘋果、频果、频婆、频婆果,各地有各地的叫法,各地由各地的写法,不同时代,叫法也不相同,苹果古代就叫“柰或亭柰”,西汉文人司马相如《上林赋》称:“亭柰厚朴,梬枣杨梅,樱桃蒲陶。”“蒲陶”就是葡萄,可见不同时期,不同东西的叫法、写法不同。
庄子是楚国人,是南方人,南方有自己的方言,马在北方就是马,马在南方就是“猴”,记得小时候看港台录像带,有一部功夫片叫《铁马骝》,当时是一头雾水,“铁马骝”是什么?后来才知道“马骝”就是猴子,是音译。改革开放初期,处处学香港、广东,才知道还有一个字“冇”。今天的南方少数民族,如苗族、瑶族、畲族,猴子还是音“马”。
图7 《少年黄飞鸿之铁马骝》 剧照
我们初中时都学过鲁迅的《故乡》,里面有一种动物“猹”,就是根据当地发音生造出来的,鲁迅就说:“‘猹’字是我据乡下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现在想起来,也许是獾罢。”按鲁迅的描述很可能是“狗獾”。要是鲁迅自己不说,谁知道“猹”什么东东。
所以,庄子说的马、程、青宁、久竹,不能简单的从字面理解,马就是马,久竹就是老竹子,很有可能是当时楚国的土话,尤其是说动物、植物。
还有一种解释,庄子生活在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馬”应该是“为”的繁体字“爲”,师从梁启超、王国维的古文字学家、先秦文化史研究和古籍校勘考据专家高亨教授,就说“馬,疑原作爲,形近而误。”
图8 “马”在战国时的写法
那“爲”当怎么讲呢?许慎的《説文解字》说:“爲,母猴也。其爲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爲母猴形。”《墨子·经说上》中有“霍为”,说的“仙鹤和猕猴”,另外《经说下》中还有“为麋”说的是“猕猴和麋鹿”。
按照这种说法,庄子说的不是“马生人”,是“爲生人”,意思是“猴子变成人”。
既然庄子说的“马”不是“馬”,那“程生马”是什么?复旦大学教授李辉就认为,“程”在南方的苗语里是“松鼠”,古人用象形文字,最善于观察、总结,猴子在树上,松鼠也在树上,二者都很灵活,都有长尾巴,有很多相近的地方,人是猴变的,猴是松鼠变的,那“青宁生程”,李辉认为“青宁”是“鼩鼱”,就是动画片《黑猫警长》中长得像鼹鼠的动物。所以从动物“象形”的角度看,鼩鼱进化成松鼠,松鼠进化成猴子,猴子进化猿,猿再成人。
《至乐篇》中,庄子简化了一下,在《庄子·天运》有一段话“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今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龁齧挽裂,尽去而后慊观古今之异,犹猨狙之异乎周公也。”是说时代不同了,儒家硬套周代礼法,就如同猴子穿上人的衣服也不是人,这就是“猨狙而衣”和“东施效颦”成语的由来。可见庄子知道“猨狙”也就是“猿”,更像人,因为猴子还有尾巴。
图9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 ,英国生物学家
我们今天知道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要知道庄子可是两千三百年前的人,能够得出从鼩鼱进化成松鼠,松鼠进化成猴子,猴子进化成猿,猿再进化成人,应该说已经很了不起了。
人不是上帝造的,这是我国古人智慧,“进化论”其实一直都在我们的骨子里,所以当严复于1897年翻译出版了英国生物学家,自称为“达尔文的斗犬”的赫胥黎的《天演论》,瞬间被当时的知识界所接受,那时我们还是清朝。虽然我们也有“女娲造人”的神话,为什么我们接受这么快呢?因为我们天生就是“达尔文主义”者,我们有这个基因。
作为对比就是所谓“上帝的选民”的美国,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还规定:任何教师不得讲授任何否认人是神创的《圣经》教义,传授人是由一类较为低等的动物演化而来的说法即为非法。
图10 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
在我们初中课上,所说的“猿猴诉讼案”。指控当地年轻的生物教员约翰·斯科普斯在课堂上讲授进化论,违反该州法律。控告书上这样写道:“要是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那么上帝干什么去了呢?”最终被告生物教师斯科普斯处以100美元罚款,并偿付全部审判费用,当时的100相当于今天3万美元,加上其他诉讼费用,应该说是处罚很重了。直到1967-1970年间,反进化论法才在田纳西、阿肯色和密西西比三州被废除。可见在美国“进化论”的认同是多么的艰难。
相反,我们没有替女娲打官司,因为中国人自古相信“变”,一百多年,我们一直在变,而他们依然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依然抱着“西方中心论”。
文:王剑
参考文献:《庄子·天运》《説文解字》《墨子·经说上》《经说下》《五运历年纪》《淮南子·精神训》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