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经卷第三
发布时间:2022-08-03 09:19:51作者:心经全文网中阿含经卷第三
业相应品第二(有十经)(初一日诵)
摄颂如次:盐喻惒破度罗云思伽蓝伽弥尼师子尼干波罗牢
(盐喻经、惒破经、度经、罗云经、思经、伽蓝经、伽弥尼经、师子经、尼干经、波罗牢经)
十一、盐喻经第一(初一日诵)
大意:本经叙述世尊告诉诸比丘:随人所造之业,则受其报。如作不善业,而且不修身、戒、心、慧的话,就会受苦果而有地狱之报。如作恶业,而修身、戒、心、慧的话,则受轻微的苦果,现法之报。并用盐水、夺羊、负债等,去譬喻它。
结集者的我们,所听过的就是如是:有一个时候,佛陀游化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祇园精舍)。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随人所作之业如何,就会纳受其如何的果报。像如是的,如不修行梵行的话,就不得灭尽苦恼。如作如此之说的话,也就是说:随人所作之业,就会受其果报的话,则像如是的,如果修行梵行的话,便得灭尽苦恼。为甚么呢?
(1)假如有人作不善之业的话,必定会受苦果地狱之报。为甚么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地狱之报呢?所谓有一个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的话,寿命就会非常的短。这叫做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地狱之报。犹如有人用一两重的盐,投入在于少水当中,欲使其水为咸,而不可以饮用那样。你们的意见如何呢?此一两重的盐,能使少水为咸,而叵(不可)以饮用吗?」回答道:「如是!世尊!」
佛陀接着加以阐释而说:「为甚么呢?因为盐的分量为多,水的分量为少,因此之故,能使水为咸,而不可以饮用。像如是的,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地狱之报。为甚么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地狱之报呢?所谓有一人,并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其寿命乃非常的短(快乐的时间短),这叫做有人作不善弃,必定会受苦果地狱之报。
(2)又次,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现法之报(于现世就得苦恼多多之报)。为甚么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现法之报呢?所谓有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其寿命极长(是无量住者之义。所谓修习慈悲喜舍之四无量心,而过其寿命之意)。这叫做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现法之报(虽作恶业,然而其修持之力,使其现世受轻微的苦果,不受堕入地狱)。犹如有人,用一两重的盐,投入在于恒河的水中,欲使其水变为咸,是不可能得到的事那样。你们的意见如何呢?此一两重的盐,能使恒河之水变为咸,而叵(不可)以饮用吗?」回答说:「不也!世尊!」
佛陀加以解释说:「所以的缘故为何呢?因为恒河中之水乃非常的多。一两重的盐为少量,因此之故,不能使其变咸叵饮。像如是的,有人如作不善之业的话,必定会受苦果现法之报的。为甚么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现法之报呢?所谓有一个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其寿命极长之故。这叫做如有人作不善之业的话,必定会受苦果现法之报(现世轻微的苦果)。
(3)又次,有人如作不善之业的话,必定会受苦果地狱之报。为甚么有人作不善之业的话,必定会受苦果地狱之报呢?所谓有一个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其寿命极短,这叫做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地狱之报。犹如有人,夺取他人之羊那样。甚么叫做有人夺取他人之羊呢?所谓夺羊的人,或者是王,或者是王臣等人,极为有威势。而那位羊的主人,乃为贫贱而无权力。因为无力之故,便以种种的希望,就叉手(合掌)而求索,而作如是之言而说:『尊者!可见还羊,若见与直!』(请您还我的羊,或者给我以羊的代价)。这叫做有人夺取他人之羊。像如是的,如有人作不善之业的话,必定会受苦果地狱之报。为甚么有人作不善业,必定会受苦果地狱之报呢?所谓有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其寿命为非常的短。这叫做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4)又次,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甚么叫做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现法之报呢?所谓有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其寿命极长,这叫做: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现法之报(虽作恶业,然而修持之力。使其现世受轻微的苦果,不会堕入地狱)。犹如有人,虽窃他人之羊,还被羊主人把牠夺取去那样。甚么叫做有人虽窃他人之羊,羊的主人还把牠夺取呢?所谓窃羊的人:乃为一贫贱无势力之人,而那位羊的主人,或者是王,或者是王臣,乃极为有威力,由于有威力之故,会收缚那位窃羊的人,还而会夺取其羊,这叫做有人虽窃他人之羊,还被主人夺回。像如是的,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现法之报。为甚么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现法之报呢?所谓如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而寿命极长。这叫做如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现法之报。
(5)又次,如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地狱之报。甚么叫做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地狱之报呢?所谓有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其寿命非常的短,这叫做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地狱之报。犹如有人,负他人五钱,而为其钱的主人所缚,乃至一钱,也为其钱主人所缚。为甚么有人负他人五钱,就会被那钱主人所缚?乃至一钱,也为其钱主人所缚呢?所谓负债之人,因为是贫穷而没有势力,由于贫穷而无势力之故,会负他人之五钱,而为钱主人所缚,乃至一钱,也会为钱主人所缚,这叫做有人负他人五钱,而为钱主所缚,乃至负人一钱,也会为钱主所缚。像如是的,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地狱之报。为甚么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地狱之报呢?所谓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非常的短,这叫做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地狱之报。
(6)又次,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现法之报。甚么叫做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现法之报呢?所谓有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其寿命极畏。这叫做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现法之报(虽作恶业,然而修持之力,使其现世受轻微的苦果,不会堕入地狱)。犹如有人,虽负他人百钱,也不会被钱主人所缚,乃至千万钱。也不会被钱主人所缚。为甚么有人虽负他人百钱,也不会被钱主人所缚,乃至负人千万钱,也不会被钱主人所缚呢?所谓负债之人,
其产业无量,极为有势力,由于这样的缘故,虽负他人百钱,也不会被钱主人所缚,乃至千万钱,也不会被钱主人所缚。像如是的,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现法之报。为甚么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现法之报呢?所谓有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这叫做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现法之报。他在于现法当中,假如会受善恶业之报,也是非常的轻微。」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十二、惒破经第二(初一日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闻目揵连和尼干子的弟子释惒破,共论护身口意的比丘是否会生不善漏,令至于后世之事?佛陀乃对惒破说:比丘有不善的身口意行,有漏、烦热、忧戚的话,如在于后时不善的身行灭,而不更造新业,弃舍故业之时,即在现世便能得至究竟。并说:如是正心解脱,比丘便得六善住处。所谓六根、六境相对时,不喜不忧,舍求无为,而得正念正智!惒破乃离弃尼干子,而皈依三宝。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化于释羇瘦(释迦族之国),迦维罗卫(迦毘罗卫),住在于尼拘类园(在城外,园内有释迦族为佛所建的精舍)。
那时,尊者大目揵连(神通第一)和比丘众,都俱在于中食后,有
事要作之故,都集聚而坐在于讲堂里。这时,尼干(离系,为者那教的教祖,六师外道之一),有一位弟子,为释种,名叫惒破(后皈依佛,为乘虚教化,意无荣冀第一的弟子),在于中后(正午之后),彷徉而到了尊者大目揵连所住之处,到后,共相问讯,然后退坐在一边。
于是,尊者大目揵连,乃问如下之事而说:「在惒破你的意见如何呢?如果有比丘,其身、口、意都防护的话,你是否会见到有这种事情的人会因此而生有不善之漏(烦恼),令其至于后世吗?」
惒破回答说:「大目揵连!如果有比丘,其身口意都善于防护,我也可以见到有这种事情的人,因于此,而生于不善之漏,令其至于后世的。大目揵连!如果有人前世行不善之行,因此而生不善之漏,使其至于后世!」
后时(同一时间),世尊在于闲静之处宴坐(禅坐)时,曾用净天耳(天耳通)出超于人(胜过于普通人的听觉),听到尊者大目揵连和尼干的弟子释惒破共论如是之事。世尊听后,就在于晡时(申时)从禅坐起来,往诣讲堂,在诸比丘们之前,敷一座位而坐在那里。世尊坐后,垂问而说:「目揵连!你刚才和尼干的弟子释惒破共论甚么事呢?又由于何事而集坐在于讲堂呢?」
尊者大目揵连白佛说:「世尊!,我今天和诸比丘们俱在于中食后,有所为之故,集坐在于讲堂。这位尼干的弟子释惒破,曾在于中后(正午之后),彷徉来到于我所住的地方,共相问讯,然后退坐在一边。我就问如是之事:『在于惒破你的意见如何呢?如果有比丘,其身口意都防护的话,则你是否见到像这种事情的人会因此而生有不善之漏,使其至于后世吗?』尼干的弟子释惒破即回答我而说:『如果有比丘,其身口意都防护,我见这种事情的人,也会因此而生有不
善之漏,使其至于后世的。大目揵连!如果有人,前世行不善之行的话,则会因此而生有不善之漏,使其至于后世的。』世尊!刚才和尼干的弟子释惒破共论的就是如是。由于此事之故,方集坐在讲堂。」
于是,世尊曾对尼干的弟子释惒破说:「如果我所说的,是对的话,你就应当说为对。假如不对的话,你就当言为不对。你如有所疑之处,便可以问我:『沙门瞿昙!这有甚么事?这有甚么含义?』随着我所说的,你如果能纳受的话,我就可以和你共论此事。」惒破回答说:「沙门瞿昙!您如果所说的为对的话,我当会说为是对,如果为不对的话,当会说为是不对。我如果有疑问的话,当会问瞿昙您:『瞿昙!这为甚么事?这有甚么含义?』随沙门瞿昙您所说的,我就受持。沙门瞿昙!但当和我共论此事吧!」
世尊垂问说:「在于惒破您的意见如何呢?如果有一位比丘,曾经生起不善的身行、漏、烦热、忧戚,然而他乃在于后来,将不善的身行消灭,不更造新的恶业,已弃舍故业(旧的业),就在于现世当中便得究竟而没有烦热,而常住不变,所谓圣慧之所见,圣慧之所知。您认为如何呢?惒破!像这种比丘,其身口意都防护,你是否见到此事,而会因此而生不善之漏,令至于后世吗?」
惒破回答说:「瞿昙!如果有一位比丘,其身口意有这样的防护的话,我就不能见到此事会因此而生于不善之漏,不会令其至于后世的。」
世尊赞叹而说:「善哉!惒破!再者,你认为如何呢?惒破!如果有一位比丘,其无明已灭尽,智明已生。他由于无明已尽,智明已生之故,生『后身觉』,便知道为生『后身觉』(身体之极限度的感觉,也就是如实而知道此身之最后边所生的感觉,或感受),生『后命觉』,便知道为生『后命觉』(生命之极限度的感觉,也就是如实
而知道寿命之最终点所生的感觉或感受),身坏命终,寿命已完毕,即于现世的一切所觉的,便就告尽止息,当知已终至于冷(肉体死后之冷静)。犹如甚么呢?惒破!犹如因为有树而有影那样。假如有人持利斧来斫破那株树的树根,斩截为一段一段(一节一节),打破成为十分,或成为百分,然后以火烧燃而成为灰,或遇大风所吹散,或投入在于水中。在惒破你的意见如何呢?影乃有了树才会有,那么,那株树影从此已经灭绝其成因,是否灭而不生吗?」惒破回答说:「如是!瞿昙!」
佛陀说:「恕坡!当知!那位比丘也是如是,其无明已尽,智明已生。那无明既尽,智明已生后,则生『后身觉』时,便知生『后身觉』,生『后命觉』时,便知生『后命觉』,其身坏命终,寿命已完毕后,则在于现世的一切所觉,便都灭尽止息,当知已到了究竟冷静。惒破!比丘像如是的正心解脱(心完全得解脱),便得六善住处(六常住,六根不着于六境,而平静的生活状态)。那六善住处呢?惒破!比丘眼根看见色境时,不喜不忧,舍求(没有爱、恶之心理状态),而无为,而正念正智。惒破!一位比丘像如是的正心解脱,就叫做第一善住处。像如是的,耳、鼻、舌、身、意之知法(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时,都不喜不忧,舍求而无为,而正念、正智。惒破!当比丘的,像如是的正心解脱,就叫做第六善住处(指第六之意知法,总合眼等之六,而为六住处)。惒破!比丘像如是的正心解脱的话,就能得此六善住处。」
惒破白佛说:「如是,瞿昙!多闻的圣弟子,如是的正心解脱,而得六善住处。那六善住处呢?瞿昙!多闻的圣弟子,眼根看见色境时,不喜不忧,舍求而无为,而正念正智。瞿昙!多闻的圣弟子,像如是的正心解脱,叫做得第一善住处。像如是的,耳、鼻、舌、身、
意等,如意知法时,都不喜不忧,舍求而无为,而正念正智。像如是的,瞿昙!多闻的圣弟子如是而正心解脱,叫做第六善住处。像如是的,瞿昙!多闻的圣弟子,如是的正心解脱,而得此六善住处。」
于是,惒破乃重新白世尊而说:「瞿昙!我已知道了!善逝!我已了解了!瞿昙!犹如明目的人,将覆倒之人,使他仰起,将盖覆的人,把他启发,将迷惑之人,示之以道,在黑暗当中,施大光明。如有眼根的人,便能看见色境那样,沙门瞿昙也是如是。都为我而用无量的方便说法,而显现真义,而随其种种之道(甚深之道)。世尊,我现在自皈依于佛与法,以及比丘众,唯愿世尊纳受我为优婆塞(近事男,虔诚的在家信徒)。我从今日开始,终身自皈依于三宝,乃至命尽!
世尊!犹如有人,饲养不良之马,希望能得其利,然而徒自疲劳,而不能获到利益那样。世尊!我也是如是。那位愚痴的尼干,并不善于晓了真义,不能解知,不识良田(可植福德之田,指三宝),而我却不自审察,长夜都在奉敬、供养、礼事他,都希望能得其利,都徒劳刻苦而没有益可得。世尊!我现在再自皈依于佛、法,以及比丘众,唯愿世尊纳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起,终身皈依三宝,乃至命尽!
世尊!我本来无知,对于愚痴的尼干,有信有敬,然而从今日起,要断除其因缘。为甚么呢?因为都欺诳我之故。世尊!我今三自皈依于佛、法,及比丘众。唯愿世尊纳受我为优婆塞!从今天起,终身自皈依三宝,乃至命尽!」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释氏惒破,以及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十三、度经第三(初一日诵)
大意:本经叙述沙门梵志当中,有三种主张,所谓:人所为的一切,皆因(1)宿命造,(2)尊佑造,(3)无因无缘。佛陀斥为邪说邪见。佛陀乃开示自知自觉的缘起法,即因六界,便有六处,因六处,便有更乐,因更乐,便有觉,有觉的话,便知苦集灭道之四相。当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则能以正智而尽苦际。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化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三度处(为教派之据,有三种),异姓、异名、异宗、异说。所谓有智慧的人乃善受、极持,而为他人讲说,然而不能获得利益。那三种呢?或有一种沙门、梵志,曾作如是的见解,作如是之说:说人所为的一切,均为是由于宿命所造的(因于前世所作之业)。又有一种沙门、梵志,曾作如是的见解,如是之说:说人所为的一切,都是由于尊佑所造的(因为自在天所创造的)。又有一种沙门、梵志,曾作如是的见解,如是之说:说人所为的一切,均为无因无缘而自有的(无因论)。
(1)就中,或有一种沙门、梵志作如是的见解,如是之说,说人所
为的一切,均为由于宿命所造的话:我便会到他那个地方去,到后,就会问他而说:『诸贤者们!你们实在曾作如是的见解,如是之说:说人所为的一切,均由于宿命所造的吗?』他们定会回答说:『尔。』(是的)。我就又会对他们说:『如果是这样的话,则诸贤者均为是杀生的了。为甚么呢?因为其一切都是由于宿命所造之故(既为一切都是宿命之因而来,则前世作因故,今世应当杀生。虽自身以为不杀生,然而被宿命的因缘所押而不止,而至于杀生)。像如是的话,则诸位贤者们,均为是不与取(他人不给你,而你却去取来-偷盗)、邪淫、妄言,……乃至邪见的了(总计为身三、口四、意三之十恶业)。为甚么呢?因为其一切均为由于宿命所造之故。诸贤者们!如果一切均为是由于宿命所造,而此见解为真实的话,则于内,因内之作以不作(作,或不作),都无欲、无方便(对于一切事应做或不应做,都不得由自己的愿望或精进。因为由于宿命所造之因,作或不作,都没有自己的意愿及方便-努力所能左右它)。诸位贤者们!如果对于作以不作(作,或者不作),不能如实而知道的话,就会失去了正念,而没有正智的话,就无可以教的了』。如果沙门之法,如是而说的话,则可以用理去降伏那些沙门、梵志。
(2)就中,如有一种沙门、梵志,曾作如是的见解,如是之说,说人所为的一切,均因于尊佑(自在天)所造的,我便会到他们那边去,到后,就会问他们而说:『诸位贤者们!你们实在作如是的见解,如是之说,说人所为的一切,都是由于尊佑(自在天)所造的吗?』他们定会回答说:『尔』(是的)。我就又会对他们说:『如果是这样的话,诸位贤者们,就统统都是杀生的了。为甚么呢?因为其一切都是由于尊佑(自在天)所造之故。如是的话,则诸位贤者均为是不与取(偷盗)、邪淫、妄言,……乃至邪见(十恶业)的了。
为甚么呢?因为其一切均由于尊佑(自在天)所造之故。诸位贤者们!如果一切均由于尊佑所造,此种见解如果为真实的话,于内,因内之作以不作(作或不作),都无欲、无方便(解如上)。诸位贤者们!如果作,或者不作,都不知真实之义的话,就会失去正念,没有正智的话,就无可以教的了。』如果沙门之法,如是之说的话,乃可以用理,去降伏那些沙门、梵志。
(3)就中,如果有沙门、梵志作如是的见解、如是之说,说人所为的一切,均为是无因无缘者。我便会到他那里去,到后就会问:『诸位贤者!实在作过如是的见解,如是之说,说人所为的一切,均为是无因无缘吗?』他们定会回答而说:『尔』(是的)。我就又会对他们说:『如果是这样的话,诸位贤者们,就统统是杀生的了。为甚么呢?因为以其一切均为是无因无缘之故。像如是的,诸位贤者们,均为是不与取(偷盗)、邪淫、妄言……,乃至邪见(十恶业)。为甚么呢?因为以其一切均为是无因无缘之故。诸位贤者们!如果一切均为是无因无缘,而其见解为实在的话,则于内,因内之作以不作,都无欲、无方便(对于一切事,应做,或不应做,都不得由自己的愿望或精进。因为由于无因无缘之故,作与不作,都没有自己的意愿及努力能左右它)。诸位贤者们!如果对于作以不作(作或不作),都不知如真(不如实而知)的话,便会失去正念,没有正智之故,就无可以教的了。』如沙门法,乃如是之说的话,乃可以用理去降伏那沙门、梵志。
我所自知、自觉之法,如为你们说的话,则不管是沙门、梵志,或者是天、是魔、是梵,以及其余的世间,都没有人能降伏,均不能秽污,均不能抑制!为甚么我所自知、自觉之法,如为你们说的话,则不是沙门、梵志,或者是天、是魔、是梵,以及其余的世间所能降
伏,所能污秽,所能抑制的呢?所谓有六处之法,是我所自知、自觉之法,为你们所说的,则不是被沙门、梵志,或者是天、是魔、是梵,以及其余世间的人所能降伏,所能秽污,所能抑制的。又有六界之法,是我所自知、自觉之法,为你们说,则不是沙门、梵志,或者是天、是魔、是梵,以及其余的世间之人所能降伏、所能污秽,所能抑制的。
甚么叫做六处法,为我所自知、自觉,而为你们说的呢?所谓眼处,耳、鼻、舌、身、意等处,就是六处法,是我所自知、自觉,而为你们说的。甚么叫做六界法,为我自知、自觉,而为你们说的呢?所谓地界,水、火、风、空、识等界,叫做六界法,是我所自知、自觉,而为你们说的。
由于六界和合之故,便从母胎而生。由于六界之故,便有了六处,由于六处,便有了更乐(感触),由于更乐(触)之故,便有了觉(领受)。比丘们!如有觉的话,便会知道苦如真(如实而知道这是苦),知道苦之集,知道苦之灭,知道苦之灭道如真(如实而知道苦之集、苦之灭、苦灭之道)。甚么叫做知苦如真(如实而知道一切都是苦)呢?所谓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和有怨憎之人共聚之苦)、爱别离苦(和恩爱者必须离开之苦)、所求不得苦,略为(要约的说)五盛阴苦(由于五阴之存在而感受之苦),这叫做知苦如真(如实而知道一切都是苦)。甚么叫做知苦集如真(如实而知道苦之集)呢?所谓有了此爱之感受,当来会有了乐欲,而共俱求彼彼有(未来有爱、喜、贪俱,彼彼集者,也就是希求出生在此处、彼处,而为有爱)。这叫做知苦集如真(如实而知道苦之集)。甚么叫做知苦灭如真(如实而知道苦之灭)呢?所谓此爱受,在于当来,有乐欲,共俱,而求彼彼有断无余(求此处彼处之『有』之断灭无余存),而为舍、为吐尽、为无欲、为灭、为止、为没,这叫做知苦灭如真(如实而知道苦的寂灭)。甚么叫做知苦灭道如真(如实而知道苦之灭之道)呢?所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第三十一经有八圣道之详解),是为八圣道,这叫做知苦灭道如真(如实而知道悟之灭之道)。比丘们!当知苦之如真(苦应如实而知,苦应知),应当断除苦之集(集应断)。应当作证苦之灭(灭应证),应当修苦之灭之八圣道(道应修)。如果比丘知苦如真(如实而知道一切都是苦),断除苦之集,苦灭作证(证悟寂灭),修苦灭之道的话,就叫做比丘之一切漏已尽,诸结已解,能以正智而得苦际(灭尽所有的苦恼)。」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十四、罗云经第四(初一日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取水器泻出水。而留一些水,以喻道之少者。将少水尽泻,以喻尽弃道者。把水器覆着地上,用以喻道之覆者。水器由覆,朝上仰放,则喻道仰(空)者。以这些譬喻教诫罗候罗。如知己作妄言,而不羞不悔,不惭不愧的话,则道性会渐少而至于空。并用王象入阵战斗之譬喻。又以人用镜观其面之净,或不净,喻人也当如是的反省。应观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所作三业之净不净,为自,或为他,而后当行则行,当舍则舍。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化于王舍城,住在于竹林迦兰哆园(竹林精舍。迦兰哆为栗鼠,本为其饲养处。)
那时,尊者罗云(罗候罗,不毁禁戒,诵读不懈第一,佛在俗时之子),也游化而住在于王舍城的温泉休中(位于王舍城的旧址附近,古时有一温泉精舍)。于是,世尊过夜而至于翌日的平旦之时,着衣持钵,而入于王舍城去行乞食,乞食之事完毕后,到了温泉林之罗云所住之处。尊者罗云遥见佛陀来临,即便往迎,而执取佛陀的衣钵,为佛敷一坐具,汲水洗佛之足(对长者之礼貌)。佛陀洗足后,就坐在罗云为其敷设之座。
于是,世尊即取水器,将水倒泻,而留少水后,垂问而说:「罗云!你现在看见我执取此水器,将水倒泻,而留一些少水吗?」罗云说:「看见啊!世尊!」
佛陀告诉罗云说:「我说那些道行少的人,也是如是,所谓知己妄言(知道此为妄言后,却又说此妄言),是不羞不悔,无惭无愧的人。罗云!他也是无恶不作的人。因此之故,罗云!当作如是而学:不得戏笑妄言。」
世尊说后,又取此留有少水之器,而尽泻弃其余留之水,然后垂问而说:「罗云!你是否又看见我取此留有少水之器,而将里面的水,统统泻弃之事吗?」罗云回答说:「看见了,世尊!」
佛陀告诉罗云说:「我说他将道尽弃之事,也是如是。所谓知道此为妄言后,而又说此妄言。而不羞不悔,而无惭无愧。罗云!他也是无恶不作的人。因此之故,罗云!应当要作如是而学:不得戏笑妄言。」
世尊诧后,又取此空的水器,覆着在于地上后,垂问而说:「罗云!你是否又看见我执取此空的水器,覆着在于地上之事吗?」罗云回答说:「看见了,世尊!」
佛陀乃告诉罗云说:「我说他之道,会翻覆,也是如是。所谓知道此为妄言后,又说妄言,而不羞不悔,而无惭无愧。罗云!他也是无恶不作的人。因此之故,罗云!应当要作如是而学:不得戏笑妄言。」
世尊说后,又取此覆水之器,发令仰已(使它由覆而仰起),然后垂问而说:「罗云!你是否又看见我取此覆水之器,使它起仰之事吗?」罗云回答说:「看见了,世尊镇!」
佛陀告诉罗云说:「我说他之道会仰之事,也是如是。所谓知道此为妄言后,又说此妄言,而不羞不悔,不惭不愧。罗云!他也是无恶不作的人。因此之故,罗云!当作如是而学:不得戏笑妄言。
罗云!犹如国王有大象,入于阵斗时那样。用前脚、后脚、尾、(胳后颈骨)、脊、胁、项、额、耳、牙等,一切都皆使用,唯保护其鼻。象师看见后,便作此念:这匹王的大象,犹然如故,而惜其生命。为甚么呢?因为这匹王的大象进入阵斗时,曾用前脚、后脚、尾、、脊、胁、项、额、耳、牙等,一切都皆使用,唯保护牠的鼻之故。罗云!如果王的大象入阵斗时,用前脚、后脚、尾、、脊、胁、项、额、耳、牙,以及鼻等,一切都尽用的话,即象师看见后,便会作此念:此王的大象,不再惜其生命了。为甚么呢?因为这匹王的大象入阵斗时,用前脚、后脚、尾、、脊、胁、项、额、耳、牙,以及鼻等,一切都尽用之故。罗云!如果王的大象入阵斗时,用前脚。后脚、尾、、脊、胁、项、额、耳、牙,以及鼻等,一切都尽用时,罗云!我说此王的大象入阵斗时,乃无恶不作。像如是的,
罗云!所谓知道此为妄言,而又说此妄言,而不羞不悔,无惭无愧。罗云!我说他也是无恶不作。因此之故,罗云!应当要作如是而学:不得戏笑妄言。」
于是,世尊即说偈颂而说:
人犯一法谓妄言是不畏后世无恶不作
宁瞰铁丸其热如火不以犯戒受世信施
若畏于苦不爱念者于隐显处莫作恶业
若不善业已作今作终不得脱亦无避处
(人如违犯于一法,所谓:妄言是。由于不怖畏有后世之故,就会无恶不作)。
(宁可吞噉铁丸,其热度有如火燃,也不可以犯戒,而受世人之信施。)
(如果怖畏苦果,而不爱念的话〔不喜爱苦果〕,则在于隐处、显处,都不可以作恶业。)
(如果对于不善之业,已作,或者今作的话,则终究不能得到解脱,也无可逃避之处。)
佛陀将偈颂说完后,又问罗云说:「你的意见如何呢?人用镜子作甚么呢?」尊者罗云回答说:「世尊!是为了欲观看其颜,要看一看是否洁净,或不洁净的。」
佛陀说:「像如是的,罗云!如果你将作身业时,就应该观察那身业:我将作身业,此身业到底是清净呢?或不清净呢?为了自己而为呢?或者为他人而为的呢?罗云!若观察时,就会知道:我将作身业。此身业为净,或者为自己而为,或者为他人而为。如不善的话,就会与其苦果,而受于苦报。这样,则,罗云!你就应当舍弃那将作的身业。罗云!如观察时则知:我将作身业,此身业为不净,或者为
了自己而为,或者为了他人而为,如善的话,就会与其乐果,而受乐报。这样,则,罗云!你就应当纳受那将作的身业。
罗云!你现在如作身业时,即应观察此身业:如我现在将作身业时,此身业到底是清净的呢?或者不是清净的呢?是为了自己而为的呢?或者是为了他人而为的呢?罗云!如观察时即知:我现在所作的身业,此身之业为清净的,或者为了自己而为,或者为了他人而为。如不善的话,就会与其苦果,而受其苦报的。罗云!你应当舍弃此现在所作的身业。罗云!如观察时即知:我现在所作的身业,此身业为不清净的,或者为了自己而为,或者为了他人而为,如果为善的话,就会与其乐果,而会受乐报。罗云!你就应当受此现在所作的身业。
罗云!如你已作过身业的话,就观察其身业:如我已经作过的身业的话,则此身业已经过去,已经灭尽变易。是清净呢?是不清净呢?是为了自己而作的呢?是为了他人而作的呢?罗云!如观察时则知:我已作过的身业,那身业已经过去了,已经灭尽变易,这身业为清净的,或者为了自己而为,或者为了他人而为,如果不善的话,就会与之以苦果,而受苦报。罗云!妳应当往诣善智识、修习梵行的人之处。就将那已经作过的身业,至心发露表白出来,应该悔过而说,千万不可覆藏,更应善于持护。罗云!如观察则知:我已作过的身业,那身业已经过去,已经灭尽变易。那身业为不清净,或者为自己而为,或者为了他人而为,如果知道为善,而与其乐果,而受其乐报的话,罗云:你就应该在于昼夜都欢喜,而住于正念正智,口业也是如是。
罗云!如果由于过去之行之故,已经生意业的话,就应观察其意业:如由于过去之行之故,已起意业。而那意业到底为清净呢?为不清净呢?是为了自己而为的呢?或者是为了他人而为的呢?罗云!如
果观察时,则知:由于过去之行之故,已起意业。那意业已经过去,已经灭尽变易。那意业为清净,或者是为自己而为,或者是为了他人而为,而知道为不善而与其苦果,而会受其苦报的话,则罗云!你就应当舍弃那过去的意业。罗云!如观察时则知:由于过去之行之故,已经起意业,已经过去而灭尽变易。那意业为不清净,或者是为了自己而为?或者是为了他人而为?知道为善而与其乐果,而受其乐报的话,则,罗云!你就应当纳受那过去的意业。
罗云!由于未来之行之故,将会生意业的话,即应观察那意业。如果由于未来之行之故,而会生意业的话,则那个意业到底是为清净呢?为不清净呢?是为了自己而为的呢?或者是为了他人而为的呢?罗云!如果观察时则知:由于未来之行之故,当会生意业,那意业为清净的。或者是为了自己而为,或者为了他人而为,知道为不善而与其苦果,而受苦报的话,罗云!你就应当舍弃那未来之意业。罗云!观察之时,则发见由于未来之行之故,当会生意业。那意业为不净的,或者是为了自己而为,或者是为了他人而为,而知道为善,而与其乐果,而会受乐报的话,则,罗云!你就应当纳受那未来的意业。
罗云!由于现在之因之故,现在生起意业的话,则应观察此意业。如由于现在之行之故,现在生起意业的话,则此意业,到底为净的呢?为不净的呢?为了自己而为的呢?或者为了他人而为的呢?罗云!如果观察之时,则知:由于现在之行之故,现在生起意业之时,此意业为净的,或者为了自己而为,或者为了他人而为。如知道为不善,而与其苦果,而会受苦报时,则,罗云!你就应当舍弃此现在的意业。罗云!如果观察时,由于现在之行之故,现在生起的意业,此意业为不净的,或者为了自己而为,或者为了他人而为,如果知道为善,而与其乐果,而会使其受乐报的话,则,罗云!你就应当纳受此
现在的意业。
罗云!如果过去的沙门、梵志,有身口意业的话,则已观察而观察,已清净而清净。他的一切,则是此身口意业,已经观察而观察,已经清净而清净。罗云!如果未来的沙门、梵志,有身口意业,应该观察而观察,应当清净而清净。他的一切,即是此身口意业,应当观察而观察,应当清净而清净。罗云!如果现在的沙门、梵志,有身口意业的话,则现在观察而观察,现在清净而清净。他的一切,则此身口意业,现在观察而观察,现在清净而清净。罗云!你应当要如是而学:我也应该即于此身口意业,现在应当观察而观察,现在应当清净而清净。」
于是,世尊又说偈颂而说:
身业口业意业罗云善不善法汝应常观
知己妄言罗云莫说秃从他活何可妄言
覆沙门法空无真实谓说妄言不护其口
故不妄言正觉之子是沙门法罗云当学
方方豊乐安隐无怖罗云至彼莫为害他
(有关于身业、口业、意业之事,罗云啊!对于善法,或者是不善之法,你应当常常把它观察。如知道是妄言后,则,罗云啊!你就不可以说。秃头的出家人,本来就是从他人的供养而得以生活的,怎样可以说妄语呢?)
(会将沙门之法翻覆,空虚而没有真实之事,就是所谓讲说妄言,不防护其口而来的。)
(因此之故,不说妄言的话,就是正觉之子。此沙门之法,罗云啊!你应当学习!)
(方方而豊乐,安隐而没有怖畏,罗云啊!应该学至于此种境地,
千万不可以说妄语去害人!)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尊者罗云,以及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十五。思经第五(初一日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告比丘:如故意造业,就必受其果报。如不是故意去造业的话,就不一定会受其果报。业有身三、口四、意三等十善与十恶之业。圣弟子应舍十恶业而成就十善业。如修慈悲喜舍之四无量心的话,就必得阿那含果以上的果位。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止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人故意造业的话,我就会说他必定会受其果报。或者是现世受报,或者是后世(来世)受报。假如不是故意造业的话,我就会说他不必受其果报(不一定会受果报)。就中,身故意所作之业,有三种业,是不善之业,而会受其苦果,而受其苦报的。口有四业,意有三业,不善的业,就会与其苦果,而受苦报的。
(1)甚么叫做身故意所作的有三业,是不善之业,而会与其苦果,而受其苦报呢?第一叫做杀生。极恶饮血(非常的凶恶,其手掌都被血所涂),其欲伤害众生,并不慈愍众生,乃至蜫虫之类也一样的遭其伤杀。第二叫做不与取。着于他人的财物,而用偷盗的方法去取为己物。第三叫做邪淫。那位女人或者有被其父所保护监督,或者有母亲可监护,或者父母共同监护,或者被姊妹所保护,或者被兄弟所护持,或者人妇之父母所保护,或者是他人的妇女,如犯她,就会有被鞭罚的恐怖的妇女,和有实名的假赁。乃至用华鬘卷饰的妇女,而侵犯这些任何一种的妇女(均为邪淫)。以上叫做身故意而作的三业,是不善之业,而会与其苦果,而受苦报的。
(2)甚么叫做口故意而作的四业,是不善之业。会与其苦果,而受其苦报呢?第一叫做妄言(妄语)。他或者在众人当中,或者在其眷属当中,或者是王家,如叫他而问他:你如知道的话,便说出来。他却不知而说知,知道的却说不知道,不看见过的却说他看见过,见到的却说不见过。为了自已,或为了掩护他人,或为了财物,知已妄言(知道所讲的为妄言,而故意说此妄言)。第二叫做两舌。欲离间他人,听到此人之语,而去对男一人说,是欲破坏此人,听到那个人之语。而对此人说,都是欲破坏那个人。人家和合,却欲使其分离,对于分离的人,又欲再使其分离,而结群集党,喜乐于群党,称说群党。第三叫做粗言(恶口)。他如有话说,其辞气则粗犷,恶声而逆人的耳朵,是众人所不喜欢听,众人所不爱听之语,会使他人苦恼,使人不得安定,就是说此种语是。第四叫做绮语:他作不是应说之时之说,不是真实之说,作没有义之说,非法之说,不止息(非律仪)之说。又再称叹不止息之事。违背应时而作不善之教言,也不是善于诃责人。这叫做口之故意所作的四种业,是不善之业,而会与其苦果,而受其苦报的。
(3)甚么叫做意之故意所作之三业,为不善,而会与其苦果,而会受苦报呢?第一叫做贪。伺见他人的财物,以及诸生活所需之具,都
常伺求望,欲使其为我自己所得。第二叫做嫉恚。心内怀着憎嫉,而作此念:那些众生,应杀害,应带缚,应收押,应免除,应逐摈而出,就是欲使他人受无量之苦。第三叫做邪见。所见的都是巅倒是非。都作如是之见、如是之说:世间并没有所谓布施,也没有斋戒,没有呪说,没有善恶业,没有善恶业之报,没有此世与彼世(死后之转生的世间),无父无母。世间并没有真人往生至于善处,也没有善去、善向于此世与彼世(他世);也没有所谓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而游止于其境地的。这叫做意之故意所作之三业。是不善而会与其苦果,而会受其苦报的。
多闻的圣弟子,应该舍弃身之不善之业,要修身的善业。也应舍弃口与意之不善之业,而修口意之善业。那些多闻的圣弟子,像如是的具足精进戒德,成就其身的净业,成就口与意之净业,而离开瞋恚,离开邪诤,除去睡眠,而没有掉举(没有精神昂奋,不得安静),没有贡高,而断疑、度慢,而正念正智,没有愚痴。其心和慈俱,而遍满于一方,而成就,而游止于其境界。像如是的遍满于二、三、四方,四维与上下,普用于一切,其心都与慈俱。而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为广而甚为大。这样的无量之善修,而遍满于一切世间,而成就,而游止于其境界。他作此念:我本来的此心量少(狭),而不善修。我现在此心,为无量,而善修。多闻的圣弟子,其心就是如此的无量而善修。如果本来被恶智识所惑,而为放逸之行,而作不善之业的话,他就不能再跟之而去,不能再秽污他,不会再相随于他。」
佛陀并垂问而说:「如果有幼小的童男、童女一出生后,其性便能行持慈心解脱的话,则在于后时,这种人的身口意是否会再作不善之业吗?」比丘们回答说:「弗也!世尊!」佛陀同时为他们加以解释其原因而说:「为甚么呢?因为自不作恶业的话,则恶业有甚么因由
可以产生呢?因此,不论是在家,是出家,是男、是女,都应当常于勤修慈心解脱。如果那些在家、出家的男女,都修习慈心解脱的话,就不会持此身往生而至于他世,唯随着其心,而离开这里。比丘应作此念:我本来为放逸,而作不善之业,这一切的一切,可在于现在受报,终不在于后世而受。如果像如是而行慈心解脱,而无量,而善修的话,必定会得阿那含(不还果,三果阿罗汉),或者又会上得(向上得。所谓阿罗汉向、阿罗汉果是)。像如是的,悲和喜之心,与舍都俱(连上之慈。为之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而无量善修,而遍满于一切世间,成就而游止于其境界。他乃作此念:我本来心量很少(狭),并不善修,而我现在的此心,乃为无量善修。多闻的圣弟子们,其应如是的无量善修。如果本来由于恶知识,而为放逸之行,而作不善之业,然而他不能再将其引诱而去,已经不能再秽污他,不再会相随他。」佛陀并垂问而说:「如果有幼少的童男、童女,出生以来便能行舍心解脱。这种人在于后时,其身口意是否又会一再的作不善之业吗?」比丘们回答说:「不也!世尊!」
佛陀同时也解释其原因而说:「为甚么呢?因为自己不作恶业,恶业会从甚么地方生起呢?(无由得生起)。因此之故,不管是男,是女,是在家。是出家,都应常于勤修舍心解脱。如果那些男女、在家、出家的人,如修舍心解脱的话,就不持此身,而往生于他世,唯会随心而离开这里。比丘们!应作此念:我本来由于放逸,而作的不善之业,这一切的一切,现在可以受报,终不会遗留至于后世。如有像如是的行持舍心解脱,而无量,而善修的话,必定会得阿那含果(不还果)。或者又会上得(得阿那含以上之果,如阿罗汉向、阿罗汉果是)。」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后,都欢喜奉行!
十六、伽蓝经第六(初一日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游化在于羇舍子村的伽蓝,伽蓝人听佛的盛名,多来见佛。佛为之说法而说:凡夫由贪瞋痴,因习本有,心不厌足,故作十恶业。圣弟子则当离十恶,而行十善,而修四无量心,得四安隐的住处。听佛说后,大家都皈依三宝。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化在于伽蓝园(伽蓝族人之园,位于拘萨罗国中),和诸大比丘众,都俱在,而俱至于羇舍子(村),而住于羇舍子村的村北之尸摄惒(译为坚实,为树名)林中。
那时,羇舍子村的伽蓝人,听闻沙门瞿昙,这位释种之子,舍弃其释氏之宗族(释迦种族),而出家学道,游化在于伽蓝园,和大比丘众一同来到此羇舍子,现在正住在于羇舍子村的村北,尸摄惒林里面。那位沙门瞿昙有很大的名称,乃周闻于十方。沙门瞿昙为如来、无所著(应供)、等正觉(正徧知)、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世尊)。他对于此世间的天,以及魔、梵、沙门、梵志们,由人而至于天,都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而游止于其境界。他如有所说法时,则初也善,中也善,竟(后)也善(从头到尾都是善言善语)。
有义、有文,而具足清净,而显现梵行。如果看到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时,能尊重礼拜。供养承事的话,就能快得善利。因此,我们应该共往去拜见沙门瞿昙,去礼事供养他。
羇舍子村的伽蓝族人听后,都各和自己相等类的眷属相随,而从羇舍子村出发,向北而行至于尸摄惒林内,都欲拜见世尊,都欲礼事供养世尊。大家往诣佛处后,那些伽蓝族人,有的则稽首佛足,然后乃退坐在一边。有的则向佛行问讯礼,然后退坐在一边。有的则又手(合掌)向佛,然后退坐在一边。有的则遥见佛后,就默然而坐在于一边。那个时候,诸伽蓝族人各坐定后,佛陀就为他们说法,而劝发他们的菩提心,使他们渴仰而成就欢喜。佛陀以无量的方便,为他们说法,劝发他们,使他们渴仰,而成就欢喜后,就默然而住。
这时,伽蓝族人,在佛陀为他们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后,就各从座起,偏袒他们所著之衣(偏袒右肩),都叉手向佛,白世尊说:「瞿昙!有一种沙门梵志,来诣伽蓝园,但是却自己称叹自己之所知所见,而呰毁他人的所知所见。瞿昙!又有一种沙门梵志来诣伽蓝园,也自己称叹自己之所知所见,而呰毁他人的所知所见。瞿昙!我们听后,便生疑惑。这些沙门梵志到底是那一种人为实在?那一种人为虚妄呢?」
世尊告诉他们说:「伽蓝族的人们!你们不可生起疑惑,为甚么呢?因为有疑惑便会生犹豫。伽蓝族们!你们自己并没有净智,才会疑惑为有后世呢?没有后世呢?伽蓝族的人们!你们也是由于没有净智,而疑惑所作的为有罪吗?所作的为无罪吗?伽蓝族们!应当要知道!诸业有三种的因习本有。那三种呢?伽蓝族的人们!所谓贪,就是诸业的因习本有。伽蓝族的人们!如果有贪的话,就会被贪所覆盖,内心就不会厌足,或者会杀生,或者不与而去偷取,或者会行邪
淫,或者知道而说妄言,或者会饮酒乱性。伽蓝族的人们!愚痴的人为愚痴所覆盖,内心就不厌足,或者会杀生,或者会不与而取,或者会行邪淫,或者知道而说妄言,或者会饮酒乱性。
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乃离开杀生,断除杀生,都弃舍刀杖,有惭有愧,有慈悲心,而会饶益一切,乃至蜫虫之类。他对于杀生的问题,已净除其心。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乃离开不与而偷取之事。已断不与而偷取之事,人家给与他,才会去取,乐于他人给与才会去取之事。都常好布施,欢喜而不悋惜,不希望人家之报答。他对于不与而偷取(偷盗)之事,已经净除其心(作彻底的解决,永不会犯)。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乃离开非梵行,已断灭非梵行,都勤修梵行,精勤而妙行,清净而无垢秽,而离欲断淫。他对于非梵行,都净除其心。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乃离开妄言,断除妄言,所说的都是真谛之言,都喜乐真谛,安住于真谛而不移动,一切都可信,并不会欺诳世间。他对于妄言,已净除其心的了。
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乃离开两舌,断除两舌,行不两舌之言,不会破坏他人。不会听此而对彼说,而欲破坏此人。不会听彼,而向此说,而欲破坏彼人。如欲离的,就使其和合,和合的话,就会欢喜。不会造群结党,不喜乐群党,不称叹群党,他对于两舌之事,已净除其心。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乃离开粗言,斯除粗言。如果有所言,其辞气为粗犷,为恶声逆耳之言,是众所不喜,众所不爱,会使他人苦恼,使人不得安定的事,都已断除如此之言。如果有所言说的,都是清和柔润,都是顺耳入心,可喜可爱,使他人能安乐,言声具了,而不使人怖畏,都能使他人得到安定,都说如是之语:他对于粗言,已净除其心了。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乃离开绮语,断除绮语,都是适时而说,说真实之说,说合于法之说,合于义之说,止息之说(合于律之说)。都喜乐止息之说。事,都顺于时,而得宜,都是善教善诃。他对于绮语,已经净除其心了。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都离开贪伺(离开贪欲伺求他人的一切),断除贪伺,心不怀诤。看见他人的财物,以及诸生活之具,都不起贪伺,不会欲使其被我所得。他对于贪伺之事,已经净除其心了。
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都离开瞋恚,断除瞋恚,有惭有愧,有慈悲心,而饶益一切的众生,乃至于蜫虫之类。他们对于瞋恚,已净除其心。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都离开邪见,断除邪见,行持正见而不类倒,如是而见。如是而说:有布施,有斋食的功德,也有咒说的功德,并有善恶业的果报。有此世间,也有他世间,有父有母之实存,世间有真人往生而至于善处,都善去、善向于此世。他世。都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而游止于其境界。他们对于邪见,已净除其心。
像如是的,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已成就身的净业,成就口、意的净业,离开瞋恚,离开其诤,除去睡眠,没有掉举、贡高,而断疑惑、度憍慢,正念正智,而没有愚痴。其心已与慈俱,而遍满于一方,成就而游止于其境界。像如是的推进而遍满于二三四方,四维上下,而普周于一切,其心已与慈俱,而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为广大而无量的善修,而遍满于一切世间,成就而游止于其境界。像如是的,其心与悲、喜俱,其心与舍俱,都同样,都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为广大而无量的善修,遍满于一切世间,成就而游止于其境界。
像如是的,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其心无结无怨,无恚无
诤,便得四种安隐的住处。那四种呢?有此世间与他世间,有善恶业的果报。我得此正见相应之业,而受持具足,身坏命终之后,必定往生而至于善处,也就是会转生于天上界。像如是的,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其人无结无怨,无恚无诤,这叫做得第一种之安稳住处。
又次,伽蓝族的人们!如人说没有此世,没有他世,没有善恶之报等事。虽然如是,但是我乃在于现法中,并不是由于此故,而会被人所毁,唯为有正智的人所称誉,有精进之人,有正见的人,也会说其为有(他们有如实而知,如实而见的智慧,故知道有善恶业报)。像如是的,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其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这叫做得第二种的安隐的住处。
又次,伽蓝族的人们!如果有所作业时,必定不会作恶业,我已不会念恶。为甚么呢?因为自己不作恶业,苦报会从那里生出来呢?像如是的,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其心已无结无怨,无恚无诤,这叫做得第三种的安隐的住处。
又次,伽蓝族的人们!如果有所作业时,必定不会作恶业,我已不犯世间之怖畏与不怖畏,都常当慈愍一切世间,我的心不会与众生共诤,没有浊而欢悦。像如是的,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们,其心已无结无怨,无恚无诤,这叫做得第四种之安隐的住处。像如是的,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其心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这叫做得四种安隐的住处。」
伽蓝族的人们仰白世尊说:「是的!瞿昙!多闻的圣弟子之心,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而得四种安隐的住处。那四种呢?
(1)认为有此世与他世,有善恶的业报,我得此正见相应之业,都受持具足,身坏命终之后,必定会往生而至于善处,也就是往生于天上。像如是的,瞿昙!多闻的圣弟子,其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叫做第一种安隐的住处。
(2)又次,瞿昙!如有人认为无此世与他世,和没有善恶的业报,而我乃在于现法当中,并不会由于此种论说而被其所毁,我乃唯为有正智的人所称誉,那些精进之人,正见的人都说其为有的。像如是的,瞿昙!多闻的圣弟子,其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叫做得第二种安隐的住处。
(3)又次,瞿昙!如有所作时,必定不会作恶业,我已不会念恶。为甚么呢?因为自己不作恶业,苦报怎么会生出来呢?像如是的,瞿昙!多闻的圣弟子,其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叫做得第三种安隐的住处。
(4)又次,瞿昙!如果有所作时,必定不会作恶业,我不犯世间的恐畏,和不怖畏等事。都常当慈愍一切的世间,我的心不会与众生共诤,已无浊,而欢悦。像如是的,瞿昙!多闻的圣弟子,其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叫做得第四种安隐的住处。像如是的,瞿昙!多闻的圣弟子,其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叫做得四种安隐的住处。瞿昙!我已知道了,善逝!我已了解了。世尊!我们尽形寿自皈依佛、法,和比丘众,唯愿世尊授受我们为优婆塞!从今天起,终身自皈依三宝,乃至命尽。」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一切伽蓝族的人,和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十七、伽弥尼经第七(初一日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伽弥尼天子讲说黑白的果报。如行不善业的人,为之黑,而有黑报,身坏命终之后,自然会趣下,必至于恶处。如行十善业的人,就为之白,而有白报,命终之后,自然会升上,必至于善处。并以石、油之一沉一浮来譬喻。又说八支圣道为围观、升进、善处之道。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化在于那难陀园(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内,王舍城之北),住在于墙村的林。
那时,阿私罗天,有子,名叫伽弥尼。其色像为巍巍而光耀炜晔。在夜间,将向于旦时(后夜),往诣于佛所,到后,稽首佛足,然后退坐在一边。
阿私罗天之子伽弥尼白佛而说:「世尊!梵志们!自我贡高。奉事于若干的天神。曾经说:如果众生命终的话,他必定能使其自在的往来于善处,而转生于天上界。世尊为法之主,唯愿世尊您,能使临终的众生,都得往生而至于天中!」
世尊告诉他说:「伽弥尼!我现在问你,你就随你所了解的来回答我。伽弥尼!你的意见如何呢?如村邑里,不管是男人,或者是女人,懈怠而不精进,所行所作的为恶法,而成就十种不善之业道。所谓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这种人如果命终之时,若有众人来到其处,各人都叉手(合掌),向他称叹而求索,而作如是之语说:『你们这些男女们!都懈怠不精进,而行恶法,成就十种不善的业道,所谓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你
们因此、缘此(由于这种因缘),身坏命终之后,必定会往生而至于善处,乃会往生于天上界。』像如是的,伽弥尼!那些男女们,懈怠不精进,而行恶法,而成就十种不善的业道,所谓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这样的人是否会为众人各各叉手(合掌),向他称叹求索,而说他们因此、缘此(由于此因缘),身坏命终之后,会得转生而至于善处,而生在天上界吗?」伽弥尼回答说:「不也!世尊!」
世尊称叹说:「善哉!伽弥尼!为甚么呢?那些男女们,懈怠不精进,而行恶法,成就十种不善的业道,所谓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像这些人如果说会被众人各各叉手向其称叹求索,而说因此、缘此(由于此因缘),身坏命终之后,得以往生至于善处,乃会生到天上界,是不会有的事。伽弥尼:犹如离开此村不远之处,有深的水渊,在那边有人用大而重的石头,掷着于水中,若众人来,各各都叉手,向它称叹求索,而作如是之语:『愿石头浮出』。伽弥尼!你的意见如何呢?此大而重的石头,是否为众人各各叉手向其称叹求索,而因此、缘此(由于此因缘),当会浮出来吗?」伽弥尼回答说:「不也!世尊!」
佛陀垂告而说:「像如是的,伽弥尼!那些男女们,懈怠而不精进,而行恶法,而成就十种不善的业道,所谓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若为众人各各叉手而向其称叹求索而说:因此。缘此(由此因缘),身坏命终之后,得以往生而至于善处,而生于天上界,是不会有的事。为甚么呢?因为所谓此十种不善的业道,乃为是黑的(恶业),是会有黑报(恶报),自然是转趣于下地,必定会至于恶处的。
伽弥尼!你的意见如何呢?如村邑中,或者有男、女,都精进勤修,而行妙法,成就十善的业道,所谓离杀生、断杀生,离不与取、离邪淫、离妄言,……乃至离邪见、断邪见,而得正见。这些人命终之时,如众人来,各各叉手,而向他们称叹求索,而作如是之语说:『你们这些男女们!都精进勤修,而行妙法,而成就十善业道,而离杀生、断杀生、离不与取、离邪淫、离妄言,……乃至离开邪见,断除邪见,而得正见。你们因此、缘此(由此因缘),身坏命终后,当至于恶处,会生于地狱之中。』伽弥尼!你的意见如何呢?那些男女们,精进勤修,而行妙法,而成就十善业道,离开杀生、断除杀生、离开不与取、离开邪淫、离开妄言,……乃至离开邪见,断除邪见而得正见。像这类人,是否为众人各各叉手而向其称叹求索中因此、缘此(由此因缘),身坏命终之后,会得转生而至于恶处,而生于地狱之中吗?」伽弥尼回答说:「不也!世尊!」
世尊称叹而说:「善哉!伽弥尼!为甚么呢?伽弥尼!那些善男信女人等,精进勤修,而行妙法,而成就十善业道,而离杀、断杀、离不与取、离邪淫、离妄言,……乃至离开邪见,断除邪见,而得正见。这种人若为众人各各叉手,向其称叹求索,因此、缘此(由于此因缘),其身坏命终之后,说他会得往生于恶处,生在于地狱中,是不会有此道理的。为甚么呢?伽弥尼!因为此十善业道,乃为是白,而有白报,自然的会升上,会必至于善处。伽弥尼!犹如离开此村邑不远之处,有很深的水渊。在那里有人用装酥油之瓶投入在水中而破碎,其滓瓦即沉下,而酥油印浮起来那样。
像如是的,伽弥尼!那些男女们,精进勤修,而行妙法,而成就十善业道,而离开杀生,断除杀生,离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离开都见,断除邪见,而得正见。他在于命终之时,所谓粗色之身,四大种所造成,而从父母所生,依靠衣食所长养,须坐卧按摩,以及澡浴、强忍等,才得以维持,是会破坏之法,也是会灭尽之法,终归是离散之法。在他命终之后,或者被乌鸟所啄,或者被虎狼所食,或者是烧,或者是埋,终归都尽为粉尘。然而他的心、意、识,常为正信所熏陶,被精进、多闻、布施、智慧所熏习,他乃因此、缘此(由此因缘),自然会升上,会往生于善处。伽弥尼!那些杀生的人,如果欲离开杀生,断除杀生的话,乃有园观之道(向上之道)、升进之道、善处之道。伽弥尼!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的人,如欲离邪见,而得正见的话,乃有了园观(向上)之道、升进之道、善处之道。伽弥尼!又有园观之道(向上之道)、升进之道、善处之道。伽弥尼!甚么叫做又有园观之道、升进之道、善处之道呢?所谓八支圣道,也就是正见,……乃至正定,是为八圣道。伽弥尼!这叫做又有园观之道、升进之道、善处之道。」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伽弥尼!和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中阿含经卷第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