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毗婆尸佛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2-08-02 09:39:16作者:心经全文网整理

毗婆尸佛是佛门中很重要的位置,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经典,我们要坚持去修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成功和好处。我们除了学习毗婆尸佛的经典,我们还要多要去了解毗婆尸佛出世因缘,这样是可以更好的去修行。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毗婆尸佛出世因缘

毗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从右胁入,正念不乱。正当彼时大地震动,放大光明普照世界,日月照不到的地方都显现大光明,幽冥众生各自能见到对方,知道往哪里去。此光明又照到魔宫,诸天、帝释、梵天、沙门、婆罗门以及其余众生都蒙此大光明的照耀,诸天的光明自然隐没不现。毗婆尸菩萨在母胎时专念不乱,有四天子持着戈矛在一边侍卫,人和非人都不能侵扰。

再说,菩萨降神母胎时专念不乱,因此,母亲身体安稳,没有恼患,智慧增长。母亲自己能观到胎中菩萨的身具足诸根,如紫磨金色,无有瑕秽,就像有眼睛的人看清净的琉璃瓶,内外清澈,没有障碍。而且,母亲心地清净,没有各种欲想,不被淫火所烧燃。以菩萨清净心的加被,母亲奉持五戒,梵行清净,深信仁爱,成就各种善行,安乐无有畏惧。以此因缘,母亲身坏命终将生在忉利天。

菩萨降生时从母亲右胁出来,大地震动,光明普照。才入胎时,幽冥之处无不蒙此光明照耀。菩萨出生时从右胁出来,专念不乱。菩萨的母亲手攀着树枝,不是坐着或躺着。那时,四天子手捧香水,站在佛母前说:“唯然,天母!现在已生圣子,勿怀忧戚。”菩萨诞生时身体清净,不被秽恶所染污,就像有眼睛的人以清净明珠投在白缯上,两不相污,因为明珠和白缯都是清净的,菩萨降世也是如此。再说,菩萨堕地走了七步,没有人扶持,遍观四方举手说道:“天上天下,唯我为尊;为度众生,生老病死。”当时,有两口泉涌出一温一冷的水,以供太子沐浴。

太子初生时,父王盘头召集相师和各种具道术者来给太子占相卜其吉凶。诸相师们受命就上前揭开衣服,见到太子具足的种种相,预言说:“具有此相者未来的前途决定是两种:如果在家将做转轮圣王,统御四天下,具足四兵,以正法治国,没有偏枉,其恩惠将普及天下,七宝自然出现,千子勇健,能摧伏外敌,不必用武力就能使天下太平;假使出家学道,将成就无上正觉。”那时,诸相师就对国王汇报说:“大王所生的太子具足三十二相,未来的前途决定是两种:在家做转轮圣王;出家将成无上正觉。”

那时,父王殷勤再三,再次地问相师们:“你们再看看太子具足的三十二相分别叫什么?”相师们就揭开太子的衣裳,宣说三十二相:“一、足安平相,足下平满,踩在地上很安隐;二、足下千辐轮相,光光相照……乃至三十一相眉间白毫,柔软细泽,引出来长一旬,放则右旋螺如真珠;第三十二相顶有肉髻。”

毗婆尸菩萨诞生时,诸天在虚空中手持白盖宝扇,来遮住寒暑二气、风雨和尘土。在幼小时,父王遣令四个乳母抚养,分负其责:一者乳哺,二者澡浴,三者涂香,四者娱乐。无有懈倦地欢喜养育太子。在童子之年时,全国男女看着太子心无厌足。他们都来抱太子,就像观妙宝之花一样。太子出生时,眼睛不眨,像忉利天人。以眼睛不眨动的缘故,取名为“毗婆尸”。而且,出生时声音清澈、柔软、和雅,犹如迦陵频伽鸟声。眼睛能彻见到一由旬处。随着年龄渐渐长大,在天正堂中以道法开导、教化,恩德普及天下百姓,由此名德远闻诸方。

太子少年时想出去游观,让御车夫严备宝车到园林去巡行游观。车夫当即严备车马,完毕后回来说:“现在是出行之时了。”太子就乘着宝车前往园观。中途见到一个老人,头发苍白,牙齿掉落,皮肤发皱,身体驼背,拄着拐杖非常吃力地喘着气在走。太子就回头问侍者:“这是什么人?”回答:“这是老人。”又问:“什么是老?”回答:“老就是在生的寿命快要尽了,余命无几,就叫做老。”太子又问:“我也将这样,不免此患吗?”回答:“是的,有生就有老,不分贫富贵贱。”于是,太子怅然不悦,告诉侍者返驾回宫,静默思维,想到“这老苦,我也是有的。”

那时,父王问侍者:“太子这次出游,玩得开心吗?”回答:“怏怏不乐。”又问:“那是什么缘故?”回答:“路上遇到老人,所以不快乐。”当时,父王默自心想:“从前相师们曾给太子占相说要出家,今天心不欢喜,难道是出家的征兆?我要设立方便,使得他处在深宫中,以五欲娱乐来适悦他的心情,让他不出家。”随即严饰宫馆,挑选宫女供太子娱乐。

过了一段时间,太子又让车夫严办车驾要出游。途中遇到一个病人,身体羸瘦,肚子很大,脸色黑黄,独自卧在粪秽中,没人照顾,病得特别苦,口里说不出话。太子问车夫:“这是什么人?”回答:“这是病人。”又问:“什么是病?”回答:“病就是各种疼痛逼在身上很难受,生死不能预料,这就是病。”又问:“我也会生病,不能避免此患吗?”回答:“是的,有生就有病,不分贫富贵贱。”于是,太子怅然不悦,告诉车夫返驾回宫。太子回宫后静默思维,想到“这病苦,我也不能避免。”

那时,父王再次问车夫:“这次太子出游快乐吗?”回答:“不快乐。”又问是什么原因。回答说:“路上遇到病人,所以不乐。”父王默然思维:“从前相师们给太子占相说要出家,今天心情不悦,莫非是此先兆?我要再设立方便,增加一些音乐来娱乐他的心情,让他不出家。”就再次装饰宫馆,选了一些宫女供太子娱乐。

又过了一段时间,太子又教令车夫严备车马要出去游观。路上遇到一个死人,彩色的缯幡在前后引导,家亲眷属们哭着送他出城。太子又问:“这是什么人?”回答:“这是死人。”又问:“什么是死?”回答:“死就是全部完了。先是风大灭再是火大灭,接着诸根败坏,生死异路,活者跟死者永别,再也见不到了,这就叫死。”太子又问:“我也会这样,不免此患吗?”回答:“当然,有生就有死,不分贵贱。”于是,太子怅然不悦,让车夫返驾回宫,独自静默思维,想到“这死苦,我也是不能避免的。”

那时,父王又问车夫:“这次太子出游,玩得快乐吗?”回答:“不快乐。”又问:“什么缘故呢?”回答:“路上遇到死人,所以不快乐。”父王默自想:“从前相师们给太子占相说要出家,今天不快乐,是不是要出家了?我要再设方便,增加一些音乐来愉悦他的心情,让他不出家。”就当即严饰宫馆,选宫女来供太子娱乐。

又过了一段时间,太子再次令车夫备驾出游。中途遇到一个沙门,穿法服,持钵盂,看着前方地面安详行走,就问车夫:“这是什么人?”回答:“这是沙门。”又问:“什么是沙门?”回答:“沙门就是舍掉恩爱、出家修道的人,他们调摄诸根,不染外欲,以慈心对待一切,无所伤害,遇到苦不忧戚,遇到乐不欣喜,能像大地一样安忍,这就叫沙门。”太子说:“好啊!这个道真正永绝了尘劳的系累,微妙清虚,只有这个快意、安乐。”就下令御者返驾回宫。当时,太子问沙门:“你剃除须发、穿法服、持钵盂,志求什么呢?”沙门回答:“出家是为了调伏心意,永远脱离尘劳垢染,以慈心爱护一切众生,无所扰乱,虚心静默,唯一住在道上。”太子说:“善哉!这是最真实的道。”随即敕令车夫:“带着我的宝衣和宝车回去禀告大王,我就在这里剃除须发,穿三法衣,出家修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想调伏自心,舍离尘垢,清净自居,以此来寻求无上大道。”于是,车夫就带着太子所乘的宝车和衣服回宫,奉还国王。太子从此就剃除须发,穿三法衣,出家修道了。

太子见到老人、病人,知道世间苦恼,又见到死人,恋著世间的情就灭掉了;又见到沙门,廓然大悟。下宝车时,步步逐渐远离对世间的缚著,这是真正的出家、真正的远离。当时,国中人民听说太子剃除须发,穿法服持钵,出家修道了,都争相转告说:“这个道一定是真实的,才让太子舍离家国荣耀之位,抛弃世人所爱重的一切。”于是,国中八万四千人都去归附太子,想做弟子出家修道。太子当时就纳受了,跟这些人一起游行,在在处处教化有缘的人们。从一村到另一村,从一国到另一国,所到之处,人们无不恭敬地以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四事来作供养。菩萨心想:“我和大众游行诸国,人间混乱喧闹,并不适合我。什么时候能远离大众,在闲静处求真实道呢?”很快速菩萨满足了志愿,在闲静处专精修道。又这样想:“众生真可怜,常常处在愚痴黑暗中,所受生的五蕴身如此危脆,是生、老、病、死等各种苦的积聚处,从这里死在那里生,又从那里死在这里生,都是因为苦的五蕴身而流转无穷,我该如何看清这苦蕴而灭掉生、老、死呢?”

菩萨又这样想:“生死到底从哪里来?依什么因缘而有呢?”就以智慧观察它的来由,从生而有老死,生是老死的因缘;生又是从有而起的,有是生的因缘;有是从取著而起的,取著是有的因缘;取著是从贪爱而起的,贪爱是取著的因缘;贪爱是从领受起的,领受是贪爱的因缘;领受是从接触起的,接触是领受的因缘;接触是从六入起的,六入是接触的因缘;六入是由名色起的,名色是六入的因缘;名色是由识而起的,识是名色的因缘;识是由行业起的,行业是识的因缘;行业是由痴起的,痴是行业的因缘。以痴这个因缘而有行,以行这个因缘而有识,以识这个因缘而有名色,以名色这个因缘而有六入,以六入这个因缘而有触,以触这个因缘而有受,以受这个因缘而有爱,以爱这个因缘而有取,以取这个因缘而有有,以有这个因缘而有生,以生这个因缘而有了老、病、死、忧、悲、苦恼,苦自性的五取蕴是由生而有的,这就是苦集。菩萨思维苦集蕴时,生起了智慧、法眼,乃至觉证。

那时,菩萨又思维:“什么没有的缘故而没有老死呢?什么灭的缘故而老死灭呢?”就以智慧观察它的缘由:生没有的缘故,老死就没有,生息灭的缘故,老死就息灭了;有没有的缘故,生就没有,有息灭的缘故,生就息灭了;取没有的缘故,有就没有,取息灭的缘故,有就息灭了;爱没有的缘故,就没有取,爱息灭的缘故,就灭了取;受没有的缘故,就没有爱,受灭的缘故,就灭了爱;触没有的缘故,就没有受,触灭的缘故,就灭了受;六入没有的缘故,就没有触,六入灭的缘故,就灭了触;名色没有的缘故,没有六入,名色灭的缘故,灭了六入;识没有的缘故,没有名色,识灭的缘故,灭了名色;业行没有的缘故,没有识,业行灭的缘故,识灭了;痴没有的缘故,没有业行,痴灭的缘故,业行灭了。这就是以痴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忧、悲、苦恼灭。菩萨这样思维苦蕴灭时生起了智慧、法眼乃至觉证。当时,菩萨以逆式和顺式观十二因缘,如是了知、如是证见后,就在座上成就了无上正等菩提。

毗婆尸佛初成道时修两种观:一、安稳观;二、出离观。佛对此赞颂道:“如来无等等,多修于二观,安稳及出离,仙人度彼岸。其心得自在,断除众结使,登山观四方,故号毗婆尸。大智光除冥,如以镜自照,为世除忧恼,尽生老死苦。”(无等等的如来多修持两种观:安稳观和出离观,大仙人修证究竟已到达彼岸。他的心得了自在,断除各种烦恼结使,如登山观见四方的景象那样,胜观明照一切,因此称为“毗婆尸佛”。大智慧光明遣除冥暗,就像以镜子自照脸部一样,无不彻见明了,为世人说法,遣除内心的忧恼,穷尽生、老、死的苦流。)

毗婆尸佛在闲静处又这样想:“我现在已得无上法道,甚深微妙,难解难见,寂灭清净,只有智者才能了解,不是凡愚所能了知。这是由于众生偏离了实相,怀着不同的固执、见解、感觉、修学,依着他们不同的见解,各自乐于凡庸的所求,致力于自身所串习的道。所以,对于这样的甚深因缘不能了解,穷尽贪爱的涅槃境界就更加难以了解了,我如果为其宣说,必定不了解,反而生起反感、触恼。”这样想后就默然而不说法。

当时,大梵天王知道毗婆尸佛心中所想,就暗自思维,想到“这世间就要败坏,特别可怜,只有毗婆尸佛才知道甚深微妙之法,却不欲宣说。”于是,在力士伸手臂的工夫里,从梵天宫忽然下到人间,站在佛前,头面礼足,退立一面。当时,梵王右膝著地,双手合掌启白佛说:“唯愿世尊应时说法!现在众生类尘垢微薄,诸根猛利,有恭敬心,容易开导教化,他们怖畏后世无可救赎的罪业,有这种畏惧心的缘故,能息灭恶法,出生善道。”

佛告诉梵王:“如是如是!就像你所说的,但我在闲静处暗自想到:所得正法甚深微妙,如果为众生类宣说,他们一定不了解,反而生起触扰,所以我默然不想说法。我从无数阿僧祇劫以来勤苦不懈地修无上大行,现在才获得这难得之法,如果给具足淫、怒、痴的众生宣说,他们必然无法承接、受用,只是自己白白劳累而已。此法微妙,与世间相反,众生染在欲尘中,被愚痴冥暗所覆盖,无法信解。梵王!我是这样观察,所以默然而不欲说法。”

当时,梵王再次劝请,殷勤恳切以至再三,说:“世尊!如果不说法,现在世间就会败坏,特别可哀、可愍。唯愿世尊应时宣演无上法轮,不要使众生堕落在恶趣中!”那时,世尊三次听到梵王殷勤劝请,就以佛眼普观世界,众生的障垢有厚有薄,根性有利有钝,教法有难有易。易受教者畏惧后世罪恶,能息灭恶法,出生善道。就像有青、黄、赤、白四色莲花,有的才出淤泥还没到水面,有的出了淤泥到达水面,有的出了水面还没开放,但无论哪种情况都不被水所染著,容易开放,此世界的众生也是如此。当时,世尊告诉梵王:“我怜愍你们,现在要开演甘露法门,此法甚深微妙,难可解知,现在为信受乐听者说,不为触恼无益者说。”

那时,梵王知道佛已接受祈请,欢喜踊跃,绕佛三匝,头面礼足后忽然不现。他离去不久,如来在寂静中自己思维:“我现在先为谁说法呢?”就自想:“应当进盘头城先给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荼开演甘露法门。”于是,如来如力士屈伸臂顷,在菩提树边忽然隐没,来到盘头王鹿野苑中敷座而坐。毗婆尸佛告诉守苑人说:“你可以进城,跟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荼说:‘你们知道吗?毗婆尸佛现在在鹿野苑,佛想见你们,要知道时间。’”当时,守苑人领受教令就去二人那里,宣布佛的教令。二人听后就来到佛这里,头面礼足,退坐一面。

佛渐次为他们说法,教授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恶不净,上漏为患,赞叹出离为最胜微妙清净第一(当时宣说了世出世间的正法。世间正法方面,宣说了能成就增上生的施论、戒论和生天论。出世决定胜的法,开示了欲恶不净,即使生到上界也会掉下来,不是安宁之地,都是苦性;只有从三界中彻底出离,寻求能脱离的办法,永远寂灭,才是最微妙、清净、第一的)。当时,世尊见他二人心意柔软,欢喜信乐,堪受正法,就为其宣说苦圣谛,敷演开解,分别宣布解释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圣谛(指出苦的要道——寂灭苦的道谛)。当时,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荼就在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犹如白布容易染色那样,他们很容易就熏染了正法而得到成就。那时,地神当即这样宣唱道:“毗婆尸佛在盘头城鹿野苑中转无上法轮,这是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以及其余世人所不能转的。”这样辗转宣布,声音传到了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天,须臾顷已传至梵天。

那时,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荼,见谛而得了圣果,真实无欺,成就了无所畏惧,就对毗婆尸佛说:“我们想在如来法中净修梵行。”佛言:“善来,比丘!我法清净自在,以修行能穷尽苦的边际。”当时,两人就得了具足戒。不久,如来又以三事示现:一、神足,二、观他心,三、教诫(即运用三轮——神变轮、记心轮、教诫轮来作教化),他们当即得到无漏、心解脱、生死无疑智。

那时,盘头城内的人们听说这二人出家学道,穿著法服,持钵盂,净修梵行,都彼此这样说:“毗婆尸佛的道一定是真实的,才使得这等高贵的人舍弃世间的荣耀、地位,放弃所爱重的一切。”那时,城内八万四千人前往鹿野苑中毗婆尸佛的住处,头面礼足,退坐一面。佛渐次为大家说法,宣说施论、戒论、生天论,欲恶不净,上漏为患,赞叹出离为最微妙清净第一的。那时,世尊见大众心意柔软,欢喜信乐,堪受正法,就宣说苦圣谛,敷演开解,分别宣布解释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圣谛。那时,八万四千人当即在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就像白纸容易染色那样,见谛得果,真实无欺,成就无畏,就启白佛说:“我们想在如来法中净修梵行。”佛说:“善来,比丘!我法清净自在,以修行能穷尽苦的边际。”那时,八万四千人当即获得具足戒。具戒不久,如来以三事教化:一、神足;二、观他心;三教诫,他们就得到无漏、心解脱、生死无疑智现前。

毗婆尸佛出世因缘

又有八万四千人听说佛在鹿野苑中转无上法轮,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以及其他人所不能转,就共同前往盘头城毗婆尸佛的处所,头面礼足,退坐一面。当时佛也如是说法,盘头城里就有了十六万八千大比丘众。提舍比丘、骞荼比丘在大众中上升虚空,身出水火,显现各种神变,为大众讲说微妙之法。那时,如来默自心想:“现在城内有十六万八千大比丘僧,应派他们到四处游行,两人一对结伴,在在处处传播佛法,六年后再回到城中宣说具足戒。”

那时,首陀会天知道如来的心意,犹如力士屈伸臂顷从彼天退没忽然来到此地,在世尊前头面礼足,退立一面,片刻后启白佛说:“如是,世尊!这盘头城内的比丘很多,应分布到各地游行,六年后再返回此城说具足戒,我将守护他们,使诸魔得不到扰乱的机会。”那时,如来听到天人的话语,默然许可。

首陀会天见佛默然许可,就顶礼佛足,忽然不现,回到了天上。他回去不久,佛告诉诸比丘们:“现在城内比丘很多,应分布在各地游行教化,六年后再返回集中,宣说具足戒。”那时,诸比丘领受佛的教令,执持衣钵,礼佛而去,俩俩结伴到各地宣扬佛法。

那时,首陀会天在一年后告诉诸比丘:“你们游行已过了一年,还剩下五年。你们要知道,六年完毕要回城说戒。”像这样到第六年时,天人又告诉说:“六年已满,应当回去听佛说戒。”当时,诸比丘听闻天语后收拾衣钵,返回盘头城,来到鹿野苑毗婆尸佛这里,头面礼足,退坐一面。

那时,如来在大众前上升虚空,结跏趺坐,讲说戒经:“忍辱为第一,佛说涅槃最,不以除须发,害他为沙门。”(忍辱是第一的,佛说涅槃是最清净、无上的,仅仅剃除须发却损害其他众生不叫沙门。)当时,首陀会天离佛不远,以偈颂赞叹佛:“如来大智,微妙独尊,止观具足,成最正觉。愍群生故,在世成道,以四真谛,为声闻说。苦与苦因,灭苦之谛,贤圣八道,到安稳处。毗婆尸佛,出现于世,在大众中,如日光耀。”(如来有微妙的大智慧,是世间的无上尊重,具足止观,成就无上正觉。以哀愍众生的缘故,在世间成就佛道,以四圣谛为声闻宣说。了解苦和苦因,知道灭苦之谛,以及到达灭苦的圣贤八正道,由此到达无苦的安稳之处。毗婆尸佛出现在世间,在大众中如日轮般光显照耀。)宣说此偈后忽然不现。

毗婆尸佛在过去九十一劫出世后,以三乘法教化众生。有三会圣众:初会时有十六万八千圣众,第二会时有十六万圣众,第三会时有十万圣众,都是阿罗汉。彼佛有两名上首弟子:一名骞荼,二名提舍,诸弟子中最为第一。佛寿命八万四千岁,之后佛与圣众相继涅槃,教法隐没。过去三十一劫,有佛名尸弃如来出现于世,也以三乘法教化众生。有三会圣众:初会时有十六万圣众,第二会时有十四万圣众,第三会时有十万圣众。彼佛有两名上首弟子:一名阿毗浮,二名三婆婆。佛住世七万年,之后佛与圣众渐次涅槃,教法隐没。在当劫中,又有佛出现世间,名为毗舍罗婆如来。也有三会圣众:初会时有十万圣众,都是阿罗汉,二会时有八万阿罗汉,三会时有七万阿罗汉,诸漏已尽。彼佛有两名上首弟子:一名扶游,二名郁多摩。佛住世七万年,之后佛与圣众涅槃,教法隐没。

在此贤劫中,第一尊佛出世,名叫拘留孙如来。那时有两会圣众:初会时有七万圣众,都是阿罗汉,第二会时有六万阿罗汉。彼佛有两名上首弟子:一名萨尼,二名毗楼。佛寿命六万岁,此后佛和圣众涅槃,教法隐没。贤劫中第二尊佛是拘那含牟尼如来。出世后有两会圣众:初会时有十六万圣众,都是阿罗汉,第二会时有四十万圣众,都是阿罗汉。彼佛有两名上首弟子:一名舒盘那,二名郁多楼。佛寿命四万岁,之后佛与圣众涅槃,教法隐没。在此贤劫,第三尊佛是迦叶佛。那时有两会圣众:初会时有四十万众,二会时有三十万众,都是阿罗汉。彼佛有两名上首弟子:一名提舍,二名婆罗婆。佛寿命两万岁,之后佛与圣众涅槃。佛灭度后,正法住世七天。接着是贤劫第四佛释迦牟尼如来出世,有一会圣众,共一千二百五十人。有两名上首弟子:一名舍利弗,二名目犍连。佛住世八十余年,之后佛和圣弟子灭度。

以上就是对毗婆尸佛出世因缘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师兄就是要坚持不断的去修行,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用心和深入经文中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慢慢的领悟其中的精髓,让师兄更好的生活。

毗婆尸佛是佛门中很重要的位置,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经典,我们要坚持去修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成功和好处。我们除了学习毗婆尸佛的经典,我们还要多要去了解毗婆尸佛出世因缘,这样是可以更好的去修行。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毗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从右胁入,正念不乱。正当彼时大地震动,放大光明普照世界,日月照不到的地方都显现大光明,幽冥众生各自能见到对方,知道往哪里去。此光明又照到魔宫,诸天、帝释、梵天、沙门、婆罗门以及其余众生都蒙此大光明的照耀,诸天的光明自然隐没不现。毗婆尸菩萨在母胎时专念不乱,有四天子持着戈矛在一边侍卫,人和非人都不能侵扰。

再说,菩萨降神母胎时专念不乱,因此,母亲身体安稳,没有恼患,智慧增长。母亲自己能观到胎中菩萨的身具足诸根,如紫磨金色,无有瑕秽,就像有眼睛的人看清净的琉璃瓶,内外清澈,没有障碍。而且,母亲心地清净,没有各种欲想,不被淫火所烧燃。以菩萨清净心的加被,母亲奉持五戒,梵行清净,深信仁爱,成就各种善行,安乐无有畏惧。以此因缘,母亲身坏命终将生在忉利天。

菩萨降生时从母亲右胁出来,大地震动,光明普照。才入胎时,幽冥之处无不蒙此光明照耀。菩萨出生时从右胁出来,专念不乱。菩萨的母亲手攀着树枝,不是坐着或躺着。那时,四天子手捧香水,站在佛母前说:“唯然,天母!现在已生圣子,勿怀忧戚。”菩萨诞生时身体清净,不被秽恶所染污,就像有眼睛的人以清净明珠投在白缯上,两不相污,因为明珠和白缯都是清净的,菩萨降世也是如此。再说,菩萨堕地走了七步,没有人扶持,遍观四方举手说道:“天上天下,唯我为尊;为度众生,生老病死。”当时,有两口泉涌出一温一冷的水,以供太子沐浴。

太子初生时,父王盘头召集相师和各种具道术者来给太子占相卜其吉凶。诸相师们受命就上前揭开衣服,见到太子具足的种种相,预言说:“具有此相者未来的前途决定是两种:如果在家将做转轮圣王,统御四天下,具足四兵,以正法治国,没有偏枉,其恩惠将普及天下,七宝自然出现,千子勇健,能摧伏外敌,不必用武力就能使天下太平;假使出家学道,将成就无上正觉。”那时,诸相师就对国王汇报说:“大王所生的太子具足三十二相,未来的前途决定是两种:在家做转轮圣王;出家将成无上正觉。”

那时,父王殷勤再三,再次地问相师们:“你们再看看太子具足的三十二相分别叫什么?”相师们就揭开太子的衣裳,宣说三十二相:“一、足安平相,足下平满,踩在地上很安隐;二、足下千辐轮相,光光相照……乃至三十一相眉间白毫,柔软细泽,引出来长一旬,放则右旋螺如真珠;第三十二相顶有肉髻。”

毗婆尸菩萨诞生时,诸天在虚空中手持白盖宝扇,来遮住寒暑二气、风雨和尘土。在幼小时,父王遣令四个乳母抚养,分负其责:一者乳哺,二者澡浴,三者涂香,四者娱乐。无有懈倦地欢喜养育太子。在童子之年时,全国男女看着太子心无厌足。他们都来抱太子,就像观妙宝之花一样。太子出生时,眼睛不眨,像忉利天人。以眼睛不眨动的缘故,取名为“毗婆尸”。而且,出生时声音清澈、柔软、和雅,犹如迦陵频伽鸟声。眼睛能彻见到一由旬处。随着年龄渐渐长大,在天正堂中以道法开导、教化,恩德普及天下百姓,由此名德远闻诸方。

太子少年时想出去游观,让御车夫严备宝车到园林去巡行游观。车夫当即严备车马,完毕后回来说:“现在是出行之时了。”太子就乘着宝车前往园观。中途见到一个老人,头发苍白,牙齿掉落,皮肤发皱,身体驼背,拄着拐杖非常吃力地喘着气在走。太子就回头问侍者:“这是什么人?”回答:“这是老人。”又问:“什么是老?”回答:“老就是在生的寿命快要尽了,余命无几,就叫做老。”太子又问:“我也将这样,不免此患吗?”回答:“是的,有生就有老,不分贫富贵贱。”于是,太子怅然不悦,告诉侍者返驾回宫,静默思维,想到“这老苦,我也是有的。”

那时,父王问侍者:“太子这次出游,玩得开心吗?”回答:“怏怏不乐。”又问:“那是什么缘故?”回答:“路上遇到老人,所以不快乐。”当时,父王默自心想:“从前相师们曾给太子占相说要出家,今天心不欢喜,难道是出家的征兆?我要设立方便,使得他处在深宫中,以五欲娱乐来适悦他的心情,让他不出家。”随即严饰宫馆,挑选宫女供太子娱乐。

过了一段时间,太子又让车夫严办车驾要出游。途中遇到一个病人,身体羸瘦,肚子很大,脸色黑黄,独自卧在粪秽中,没人照顾,病得特别苦,口里说不出话。太子问车夫:“这是什么人?”回答:“这是病人。”又问:“什么是病?”回答:“病就是各种疼痛逼在身上很难受,生死不能预料,这就是病。”又问:“我也会生病,不能避免此患吗?”回答:“是的,有生就有病,不分贫富贵贱。”于是,太子怅然不悦,告诉车夫返驾回宫。太子回宫后静默思维,想到“这病苦,我也不能避免。”

那时,父王再次问车夫:“这次太子出游快乐吗?”回答:“不快乐。”又问是什么原因。回答说:“路上遇到病人,所以不乐。”父王默然思维:“从前相师们给太子占相说要出家,今天心情不悦,莫非是此先兆?我要再设立方便,增加一些音乐来娱乐他的心情,让他不出家。”就再次装饰宫馆,选了一些宫女供太子娱乐。

又过了一段时间,太子又教令车夫严备车马要出去游观。路上遇到一个死人,彩色的缯幡在前后引导,家亲眷属们哭着送他出城。太子又问:“这是什么人?”回答:“这是死人。”又问:“什么是死?”回答:“死就是全部完了。先是风大灭再是火大灭,接着诸根败坏,生死异路,活者跟死者永别,再也见不到了,这就叫死。”太子又问:“我也会这样,不免此患吗?”回答:“当然,有生就有死,不分贵贱。”于是,太子怅然不悦,让车夫返驾回宫,独自静默思维,想到“这死苦,我也是不能避免的。”

那时,父王又问车夫:“这次太子出游,玩得快乐吗?”回答:“不快乐。”又问:“什么缘故呢?”回答:“路上遇到死人,所以不快乐。”父王默自想:“从前相师们给太子占相说要出家,今天不快乐,是不是要出家了?我要再设方便,增加一些音乐来愉悦他的心情,让他不出家。”就当即严饰宫馆,选宫女来供太子娱乐。

又过了一段时间,太子再次令车夫备驾出游。中途遇到一个沙门,穿法服,持钵盂,看着前方地面安详行走,就问车夫:“这是什么人?”回答:“这是沙门。”又问:“什么是沙门?”回答:“沙门就是舍掉恩爱、出家修道的人,他们调摄诸根,不染外欲,以慈心对待一切,无所伤害,遇到苦不忧戚,遇到乐不欣喜,能像大地一样安忍,这就叫沙门。”太子说:“好啊!这个道真正永绝了尘劳的系累,微妙清虚,只有这个快意、安乐。”就下令御者返驾回宫。当时,太子问沙门:“你剃除须发、穿法服、持钵盂,志求什么呢?”沙门回答:“出家是为了调伏心意,永远脱离尘劳垢染,以慈心爱护一切众生,无所扰乱,虚心静默,唯一住在道上。”太子说:“善哉!这是最真实的道。”随即敕令车夫:“带着我的宝衣和宝车回去禀告大王,我就在这里剃除须发,穿三法衣,出家修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想调伏自心,舍离尘垢,清净自居,以此来寻求无上大道。”于是,车夫就带着太子所乘的宝车和衣服回宫,奉还国王。太子从此就剃除须发,穿三法衣,出家修道了。

太子见到老人、病人,知道世间苦恼,又见到死人,恋著世间的情就灭掉了;又见到沙门,廓然大悟。下宝车时,步步逐渐远离对世间的缚著,这是真正的出家、真正的远离。当时,国中人民听说太子剃除须发,穿法服持钵,出家修道了,都争相转告说:“这个道一定是真实的,才让太子舍离家国荣耀之位,抛弃世人所爱重的一切。”于是,国中八万四千人都去归附太子,想做弟子出家修道。太子当时就纳受了,跟这些人一起游行,在在处处教化有缘的人们。从一村到另一村,从一国到另一国,所到之处,人们无不恭敬地以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四事来作供养。菩萨心想:“我和大众游行诸国,人间混乱喧闹,并不适合我。什么时候能远离大众,在闲静处求真实道呢?”很快速菩萨满足了志愿,在闲静处专精修道。又这样想:“众生真可怜,常常处在愚痴黑暗中,所受生的五蕴身如此危脆,是生、老、病、死等各种苦的积聚处,从这里死在那里生,又从那里死在这里生,都是因为苦的五蕴身而流转无穷,我该如何看清这苦蕴而灭掉生、老、死呢?”

菩萨又这样想:“生死到底从哪里来?依什么因缘而有呢?”就以智慧观察它的来由,从生而有老死,生是老死的因缘;生又是从有而起的,有是生的因缘;有是从取著而起的,取著是有的因缘;取著是从贪爱而起的,贪爱是取著的因缘;贪爱是从领受起的,领受是贪爱的因缘;领受是从接触起的,接触是领受的因缘;接触是从六入起的,六入是接触的因缘;六入是由名色起的,名色是六入的因缘;名色是由识而起的,识是名色的因缘;识是由行业起的,行业是识的因缘;行业是由痴起的,痴是行业的因缘。以痴这个因缘而有行,以行这个因缘而有识,以识这个因缘而有名色,以名色这个因缘而有六入,以六入这个因缘而有触,以触这个因缘而有受,以受这个因缘而有爱,以爱这个因缘而有取,以取这个因缘而有有,以有这个因缘而有生,以生这个因缘而有了老、病、死、忧、悲、苦恼,苦自性的五取蕴是由生而有的,这就是苦集。菩萨思维苦集蕴时,生起了智慧、法眼,乃至觉证。

那时,菩萨又思维:“什么没有的缘故而没有老死呢?什么灭的缘故而老死灭呢?”就以智慧观察它的缘由:生没有的缘故,老死就没有,生息灭的缘故,老死就息灭了;有没有的缘故,生就没有,有息灭的缘故,生就息灭了;取没有的缘故,有就没有,取息灭的缘故,有就息灭了;爱没有的缘故,就没有取,爱息灭的缘故,就灭了取;受没有的缘故,就没有爱,受灭的缘故,就灭了爱;触没有的缘故,就没有受,触灭的缘故,就灭了受;六入没有的缘故,就没有触,六入灭的缘故,就灭了触;名色没有的缘故,没有六入,名色灭的缘故,灭了六入;识没有的缘故,没有名色,识灭的缘故,灭了名色;业行没有的缘故,没有识,业行灭的缘故,识灭了;痴没有的缘故,没有业行,痴灭的缘故,业行灭了。这就是以痴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忧、悲、苦恼灭。菩萨这样思维苦蕴灭时生起了智慧、法眼乃至觉证。当时,菩萨以逆式和顺式观十二因缘,如是了知、如是证见后,就在座上成就了无上正等菩提。

毗婆尸佛初成道时修两种观:一、安稳观;二、出离观。佛对此赞颂道:“如来无等等,多修于二观,安稳及出离,仙人度彼岸。其心得自在,断除众结使,登山观四方,故号毗婆尸。大智光除冥,如以镜自照,为世除忧恼,尽生老死苦。”(无等等的如来多修持两种观:安稳观和出离观,大仙人修证究竟已到达彼岸。他的心得了自在,断除各种烦恼结使,如登山观见四方的景象那样,胜观明照一切,因此称为“毗婆尸佛”。大智慧光明遣除冥暗,就像以镜子自照脸部一样,无不彻见明了,为世人说法,遣除内心的忧恼,穷尽生、老、死的苦流。)

毗婆尸佛在闲静处又这样想:“我现在已得无上法道,甚深微妙,难解难见,寂灭清净,只有智者才能了解,不是凡愚所能了知。这是由于众生偏离了实相,怀着不同的固执、见解、感觉、修学,依着他们不同的见解,各自乐于凡庸的所求,致力于自身所串习的道。所以,对于这样的甚深因缘不能了解,穷尽贪爱的涅槃境界就更加难以了解了,我如果为其宣说,必定不了解,反而生起反感、触恼。”这样想后就默然而不说法。

当时,大梵天王知道毗婆尸佛心中所想,就暗自思维,想到“这世间就要败坏,特别可怜,只有毗婆尸佛才知道甚深微妙之法,却不欲宣说。”于是,在力士伸手臂的工夫里,从梵天宫忽然下到人间,站在佛前,头面礼足,退立一面。当时,梵王右膝著地,双手合掌启白佛说:“唯愿世尊应时说法!现在众生类尘垢微薄,诸根猛利,有恭敬心,容易开导教化,他们怖畏后世无可救赎的罪业,有这种畏惧心的缘故,能息灭恶法,出生善道。”

佛告诉梵王:“如是如是!就像你所说的,但我在闲静处暗自想到:所得正法甚深微妙,如果为众生类宣说,他们一定不了解,反而生起触扰,所以我默然不想说法。我从无数阿僧祇劫以来勤苦不懈地修无上大行,现在才获得这难得之法,如果给具足淫、怒、痴的众生宣说,他们必然无法承接、受用,只是自己白白劳累而已。此法微妙,与世间相反,众生染在欲尘中,被愚痴冥暗所覆盖,无法信解。梵王!我是这样观察,所以默然而不欲说法。”

当时,梵王再次劝请,殷勤恳切以至再三,说:“世尊!如果不说法,现在世间就会败坏,特别可哀、可愍。唯愿世尊应时宣演无上法轮,不要使众生堕落在恶趣中!”那时,世尊三次听到梵王殷勤劝请,就以佛眼普观世界,众生的障垢有厚有薄,根性有利有钝,教法有难有易。易受教者畏惧后世罪恶,能息灭恶法,出生善道。就像有青、黄、赤、白四色莲花,有的才出淤泥还没到水面,有的出了淤泥到达水面,有的出了水面还没开放,但无论哪种情况都不被水所染著,容易开放,此世界的众生也是如此。当时,世尊告诉梵王:“我怜愍你们,现在要开演甘露法门,此法甚深微妙,难可解知,现在为信受乐听者说,不为触恼无益者说。”

那时,梵王知道佛已接受祈请,欢喜踊跃,绕佛三匝,头面礼足后忽然不现。他离去不久,如来在寂静中自己思维:“我现在先为谁说法呢?”就自想:“应当进盘头城先给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荼开演甘露法门。”于是,如来如力士屈伸臂顷,在菩提树边忽然隐没,来到盘头王鹿野苑中敷座而坐。毗婆尸佛告诉守苑人说:“你可以进城,跟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荼说:‘你们知道吗?毗婆尸佛现在在鹿野苑,佛想见你们,要知道时间。’”当时,守苑人领受教令就去二人那里,宣布佛的教令。二人听后就来到佛这里,头面礼足,退坐一面。

佛渐次为他们说法,教授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恶不净,上漏为患,赞叹出离为最胜微妙清净第一(当时宣说了世出世间的正法。世间正法方面,宣说了能成就增上生的施论、戒论和生天论。出世决定胜的法,开示了欲恶不净,即使生到上界也会掉下来,不是安宁之地,都是苦性;只有从三界中彻底出离,寻求能脱离的办法,永远寂灭,才是最微妙、清净、第一的)。当时,世尊见他二人心意柔软,欢喜信乐,堪受正法,就为其宣说苦圣谛,敷演开解,分别宣布解释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圣谛(指出苦的要道——寂灭苦的道谛)。当时,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荼就在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犹如白布容易染色那样,他们很容易就熏染了正法而得到成就。那时,地神当即这样宣唱道:“毗婆尸佛在盘头城鹿野苑中转无上法轮,这是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以及其余世人所不能转的。”这样辗转宣布,声音传到了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天,须臾顷已传至梵天。

那时,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荼,见谛而得了圣果,真实无欺,成就了无所畏惧,就对毗婆尸佛说:“我们想在如来法中净修梵行。”佛言:“善来,比丘!我法清净自在,以修行能穷尽苦的边际。”当时,两人就得了具足戒。不久,如来又以三事示现:一、神足,二、观他心,三、教诫(即运用三轮——神变轮、记心轮、教诫轮来作教化),他们当即得到无漏、心解脱、生死无疑智。

那时,盘头城内的人们听说这二人出家学道,穿著法服,持钵盂,净修梵行,都彼此这样说:“毗婆尸佛的道一定是真实的,才使得这等高贵的人舍弃世间的荣耀、地位,放弃所爱重的一切。”那时,城内八万四千人前往鹿野苑中毗婆尸佛的住处,头面礼足,退坐一面。佛渐次为大家说法,宣说施论、戒论、生天论,欲恶不净,上漏为患,赞叹出离为最微妙清净第一的。那时,世尊见大众心意柔软,欢喜信乐,堪受正法,就宣说苦圣谛,敷演开解,分别宣布解释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圣谛。那时,八万四千人当即在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就像白纸容易染色那样,见谛得果,真实无欺,成就无畏,就启白佛说:“我们想在如来法中净修梵行。”佛说:“善来,比丘!我法清净自在,以修行能穷尽苦的边际。”那时,八万四千人当即获得具足戒。具戒不久,如来以三事教化:一、神足;二、观他心;三教诫,他们就得到无漏、心解脱、生死无疑智现前。

又有八万四千人听说佛在鹿野苑中转无上法轮,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以及其他人所不能转,就共同前往盘头城毗婆尸佛的处所,头面礼足,退坐一面。当时佛也如是说法,盘头城里就有了十六万八千大比丘众。提舍比丘、骞荼比丘在大众中上升虚空,身出水火,显现各种神变,为大众讲说微妙之法。那时,如来默自心想:“现在城内有十六万八千大比丘僧,应派他们到四处游行,两人一对结伴,在在处处传播佛法,六年后再回到城中宣说具足戒。”

那时,首陀会天知道如来的心意,犹如力士屈伸臂顷从彼天退没忽然来到此地,在世尊前头面礼足,退立一面,片刻后启白佛说:“如是,世尊!这盘头城内的比丘很多,应分布到各地游行,六年后再返回此城说具足戒,我将守护他们,使诸魔得不到扰乱的机会。”那时,如来听到天人的话语,默然许可。

首陀会天见佛默然许可,就顶礼佛足,忽然不现,回到了天上。他回去不久,佛告诉诸比丘们:“现在城内比丘很多,应分布在各地游行教化,六年后再返回集中,宣说具足戒。”那时,诸比丘领受佛的教令,执持衣钵,礼佛而去,俩俩结伴到各地宣扬佛法。

那时,首陀会天在一年后告诉诸比丘:“你们游行已过了一年,还剩下五年。你们要知道,六年完毕要回城说戒。”像这样到第六年时,天人又告诉说:“六年已满,应当回去听佛说戒。”当时,诸比丘听闻天语后收拾衣钵,返回盘头城,来到鹿野苑毗婆尸佛这里,头面礼足,退坐一面。

那时,如来在大众前上升虚空,结跏趺坐,讲说戒经:“忍辱为第一,佛说涅槃最,不以除须发,害他为沙门。”(忍辱是第一的,佛说涅槃是最清净、无上的,仅仅剃除须发却损害其他众生不叫沙门。)当时,首陀会天离佛不远,以偈颂赞叹佛:“如来大智,微妙独尊,止观具足,成最正觉。愍群生故,在世成道,以四真谛,为声闻说。苦与苦因,灭苦之谛,贤圣八道,到安稳处。毗婆尸佛,出现于世,在大众中,如日光耀。”(如来有微妙的大智慧,是世间的无上尊重,具足止观,成就无上正觉。以哀愍众生的缘故,在世间成就佛道,以四圣谛为声闻宣说。了解苦和苦因,知道灭苦之谛,以及到达灭苦的圣贤八正道,由此到达无苦的安稳之处。毗婆尸佛出现在世间,在大众中如日轮般光显照耀。)宣说此偈后忽然不现。

毗婆尸佛在过去九十一劫出世后,以三乘法教化众生。有三会圣众:初会时有十六万八千圣众,第二会时有十六万圣众,第三会时有十万圣众,都是阿罗汉。彼佛有两名上首弟子:一名骞荼,二名提舍,诸弟子中最为第一。佛寿命八万四千岁,之后佛与圣众相继涅槃,教法隐没。过去三十一劫,有佛名尸弃如来出现于世,也以三乘法教化众生。有三会圣众:初会时有十六万圣众,第二会时有十四万圣众,第三会时有十万圣众。彼佛有两名上首弟子:一名阿毗浮,二名三婆婆。佛住世七万年,之后佛与圣众渐次涅槃,教法隐没。在当劫中,又有佛出现世间,名为毗舍罗婆如来。也有三会圣众:初会时有十万圣众,都是阿罗汉,二会时有八万阿罗汉,三会时有七万阿罗汉,诸漏已尽。彼佛有两名上首弟子:一名扶游,二名郁多摩。佛住世七万年,之后佛与圣众涅槃,教法隐没。

在此贤劫中,第一尊佛出世,名叫拘留孙如来。那时有两会圣众:初会时有七万圣众,都是阿罗汉,第二会时有六万阿罗汉。彼佛有两名上首弟子:一名萨尼,二名毗楼。佛寿命六万岁,此后佛和圣众涅槃,教法隐没。贤劫中第二尊佛是拘那含牟尼如来。出世后有两会圣众:初会时有十六万圣众,都是阿罗汉,第二会时有四十万圣众,都是阿罗汉。彼佛有两名上首弟子:一名舒盘那,二名郁多楼。佛寿命四万岁,之后佛与圣众涅槃,教法隐没。在此贤劫,第三尊佛是迦叶佛。那时有两会圣众:初会时有四十万众,二会时有三十万众,都是阿罗汉。彼佛有两名上首弟子:一名提舍,二名婆罗婆。佛寿命两万岁,之后佛与圣众涅槃。佛灭度后,正法住世七天。接着是贤劫第四佛释迦牟尼如来出世,有一会圣众,共一千二百五十人。有两名上首弟子:一名舍利弗,二名目犍连。佛住世八十余年,之后佛和圣弟子灭度。

毗婆尸佛出世因缘

以上就是对毗婆尸佛出世因缘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师兄就是要坚持不断的去修行,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用心和深入经文中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慢慢的领悟其中的精髓,让师兄更好的生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热门内容

  • 相关专题

  • 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