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我对这次两岸禅学研讨会的体会

发布时间:2022-03-31 09:23:17作者:心经全文网

  我对这次两岸禅学研讨会的体会

  圣辉法师

  访问活动才结束两天,要学人谈此行的心得,由于初次来到台湾,许多人、事情都是头一遭经历,实在没有好的体会可以供养大家,想法也还不太有系统,反正我们两岸的佛弟子都是一脉相承的法门兄弟,是真正的自家人,所以直心是道场,有什么就讲什么吧。

\

  这次应主办单位慈光禅学研究所、中华佛教禅净协会惠空法师的邀请,来台参加两岸僧伽教育交流活动,访问将近十三所寺院、佛学院以及研究所。不但与宝岛台湾一些颇具影响力的中青年法师和学者进行了广泛接触与推心至腹的交流,而且还与台湾德高望重的老法师们就佛教的未来展望进行了请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印顺导师,与中国大陆的赵朴老一样,是深受海峡两岸佛教界推崇的泰斗;其他具有代表性的还有惟觉法师、菩妙长老,以及晓云比丘尼(法师)、如悟法师等大德长老。,在与他们的会见中,他们那种希望中华振兴、两岸佛教事业更加发展的慈悲心怀,倍使我们感动。其间还举办了一场以“念佛与禅”为主题的两天的研讨会,会集了诸如惠空法师、法藏法师、学诚法师、济群法师、慧然法师、静波法师、大航法师、宏印法师等比较有影响力的中青年法师;和两岸比较有名气的学者,如方立天教授、楼宇烈教授、方广锠教授、李志夫教授、游祥洲教授、杨惠南教授等,充分在义解思想上交换心得。

  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念佛与禅”,透过主办单位的精心安排,两岸第一次集中这么多学者和具有影响力的法师共同讨论这个主题,意义不同一般。念佛与禅的讨论,就是对中国八大宗派中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宗派──净土宗和禅宗的讨论。所谓净土宗与禅宗,无非一个是他力,一个是自力,一个是易行道,一个是难行道,一个是渐,一个是顿,两者的教理和实践方法、修学途径,看似相反,实亦可通。大家聚在一起,踊跃沟通,来取得共识,并充分论证禅净是可以双修的真谛所在,正是抓住了两岸佛教徒共同关心的问题。所以此次研讨会,成果和影响都很好,是圆满成功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即讨论的问题是两岸佛教界共同关心的问题。

  关于此次两岸禅学研讨会开得圆满成功,主要有两个意义。一是现实意义,一为深远意义。先谈现实意义,从此次交流活动中的禅学会议,可以看出主办者为什么要以“念佛与禅”作为研讨会的主题,不能不说实在是用心良苦,因为在佛教史上,中国佛教最具有代表性的宗派──净土宗和禅宗,虽说一个是他力,一个是自力;一个是易行道,一个是难行道;一个是顿,一个是渐。但他们之间又都圆融无碍地使修行者在千百年的实践中得到解脱,离苦得乐,转凡成圣。因此事实上,我们今天所讨论的是中国历代祖师都已经肯定的修行方向。既是千百年来历代祖师和佛教修行者肯定的法门,为什么今天还是拿出来讨论?这说明了“禅”与“净”这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宗派,在目前的修行实践上和理论上遇到了许多问题,今天大家聚在一起,进行探讨、认识与总结,不但唤起了对未来佛教发展的危机意识,还激发了两岸佛子去思考二十一世纪的佛教前途,和怎样使未来弘法工作更能契机契理,从而加深了我们两岸佛子对新世纪佛教事业所应承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至于深远意义,由于这次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两岸佛教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对将来密切的交往和深入交流,起了促进和推动的作用。假若这次研讨会不圆满成功,我们便会对以后的善意交往丧失信心,而经过这次的良好互动,为以后关系起了促进作用,对下届召开两岸禅学研讨会,打下了良好基础。

  尤其是通过这样的交往,不但使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而隔断了数十年来往的两岸佛教界,对彼此双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这种了解,使我们好像一下子开了悟!因为尽管我们彼此数十年没有交往了,现在一见面,原来我们是同根、同种、同文、同一个老祖宗的炎黄子孙,同一脉相承的法门兄弟,不论时间和空间乃至种种原因都隔断不了我们的骨肉亲情,真正是相见甚亲。同时也为我们以后更多层次、不拘形式的交往,提供了如策划、组织安排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所以这次研讨会的成功对今后两岸佛教界的友好交往,带来正面影响和深远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而除研讨会外,在参访期中许多专题座谈会,意义并不亚于研讨会本身。将近七场的座谈会,对当前两岸所关注的佛教热点,如佛教的发展趋势、未来弘法的方式、佛教如何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时代发展,特别对于佛教将来如何培育更多人才,而这些人才,一方面能够保持传统,一方面又能顺应时代,使弘法更能契机契理等等。而围绕这些问题所进行探讨与交流,对未来两岸佛教发展的方向,起了增上缘的作用,故意义不亚于研讨会。

  而这次活动成功的几项重要因素,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有广泛代表性

  此次研讨会,是两岸佛教交流活动时间最长、人数最多(尤其均为两岸各界的代表人士)、讨论的问题最深广、交访的内容最丰富的一次(除禅学会议外,尚有七场座谈会)。在台十二天时间,竟参访了将近十二、三所寺院和几所大学、佛学院,对佛教管理和教育的不同方式进行认真切磋,同时会见了许多高僧大德及资深学者,可以说是两岸佛教界交流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一次。

  第二、选择参访时间殊胜

  二十世纪已走到历史尽头,二十一世纪即将来临,而二十世纪的世纪之交,也是千年之交。世纪之交百年难遇、千年之交千载一逢、在这难逢难遇的时节,举行研讨会实在是没有比这时间更殊胜的因缘了。

  第三、研讨会主题的鲜明性

  此次所讨论的主题是“念佛与禅”,又正是针对二十世纪佛教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宗派的教理、传播、演变、实践作一个完整的总结与深入的认识;对二十一世纪的佛教具有承先启后的指导作用。还由于主题的丰富内涵,而起到了唤起我们两岸佛教徒对自己命运、前途的一种危机意识,激发了我们对两岸一脉相承的佛教事业未来发展所应负的责任。实际上,也就是我们两岸佛子应以什么样的心态去荷担如来家业的问题,正是形成了这个共识,因此也是这次研讨会的一个重大收获。

  第四、主办单位的殊胜功德

  主办单位慈光禅学研究所、中华佛教禅净协会的准备工作周密,论文的组织、人员的邀请、会场的安排、工作人员的接待及每个参访点的确定,每到一处的接待等等,无不井然有序。所以主办单位的全力以赴也是使这次交流圆满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缘。

  其他因素当然还包括法师、学者积极热烈的参与和论文的高质量。尤其此次两岸参与研讨会的法师、学者都是推动两岸佛教一脉相承的骨干人员、积极分子。他们多年来都一直致力于推动佛教界的友好交往事业。而惠空法师可说是这中间的代表人物。因此说两岸学者、僧人的发心,也是此次会议圆满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佛菩萨的加持,更是不必说了的,要是没有佛力的加持,这个活动是一定不会成功的。

  最后若一定要说有什么建议、要改进的地方的话,那就是此次参访时间太长,活动过于紧张,可以再宽松一些,就更好了。因此希望今后举行活动或法会,不要动不动就十多天,一般的活动或法会,七、八天也就差不多。因为,第一、寺院间赶路访问、参访的点太多了,交流起来就不会深入,就会流于“走马看花”的形式;第二、两岸的学者,特别是法师都很忙,时间安排太长了,就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工作。另外,希望两岸以后有充裕时间领会好论文的精神,否则像这次在研讨会前两天才拿到论文集,对论文内容就不可能太熟悉、了解。对双方的论文精神没吃透,研讨起来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再者,两岸佛教界的交往,现在通过举办佛学研讨会来进行,尽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要注意避免在交流中将佛教引向学术化。因为佛教是讲解行相应的,学术研讨不过是解的层次;所以在今后交往中,除开学术研讨会外,还可以通过两岸佛教界一起打“禅七”、打“佛七”进行修持方面的交往。这样,我们两岸佛教的交往才会更具体、更全面。

  总而言之,通过这次研讨会和参访,使我们对台湾佛教的情况有了更广泛的了解,认识了许多新朋友,也见到了许多老朋友,实在不虚此行。可以这样说,惠空法师十多年来致力于推动两岸佛教的友好交往工作,实在是没白费心血,这次研讨会的圆满成功,就是对他多年功德的印证。所以我们衷心希望未来两岸佛教的交流更密切、更深入、更广泛,因为我们是一脉相承的法门兄弟,我们要共同为廿一世纪的中国佛教事业发展而努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