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信愿法师:弥陀教经论一心明指信心

发布时间:2025-01-11 02:03:57作者:心经全文网
信愿法师:弥陀教经论一心明指信心

对净土三经一论的一致性,证明一心是指信心。

净土三经就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一论就是《往生论》。《往生论》的注解就是昙鸾大师的著作《往生论注》。所以,以佛经和菩萨论来解释,是最正确、最标准的,无论哪一位祖师再怎样有道德、有学问、有修持、有名望,只要和佛经释迦世尊所说的不同,当然我们要听释迦世尊所说的。《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只有教一个法门,就是念佛法门,所以是一致的。

来看第一部,《无量寿经》云: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信心欢喜”,是不是在说信心?这段文就是第十八愿的成就文,就是释迦牟尼佛解释法藏菩萨所发的第十八愿。所以第十八愿在说信心一点都没错,因为释迦牟尼佛解释的,若没有释迦牟尼佛解释,我们怎么知道第十八愿在说信心!第二部,《观经》云: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观经》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归结在深心。深心,善导大师解释为深信之心,是不是在说信心?当然!第三部,《阿弥陀经》云: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

既然《无量寿经》说信心,《观经》也说信心,到了《阿弥陀经》,突然说禅定之心,这样道理说不通。所以在《阿弥陀经》“一心不乱”解释为“信心不乱”,专念阿弥陀佛的圣号,这样三经才有相同一致性,这样道理才说得通。

第四部是菩萨论,《往生论》云: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天亲菩萨《往生论》,经由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的解释,一心就是信心。看第五部,《往生论注》云:

又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此三句辗转相成,以信心不淳,故无决定;无决定,故念不相续。亦可念不相续,故不得决定信;不得决定信,故心不淳。与此相违,名如实修行相应,是故论主建言我一心。

“论主”就是天亲菩萨。这段文昙鸾大师将信心说得非常详尽,信心不淳、信心不一、信心不相续。

所以,昙鸾大师说信心,天亲菩萨也说信心,释迦牟尼佛也说信心,《无量寿经》之“信心欢喜”是说信心;《观无量寿佛经》之“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也说信心;《往生论》之“世尊我一心”也说信心;《往生论注》之“信心不淳,信心不一,信心不相续”也说信心,没有理由在《阿弥陀经》“一心不乱”才说禅定之心。所以《阿弥陀经》一心不乱在说信心,这样就能够明白净土三经一致性的道理。

3、诸师:信心不乱一心专念一生不退

下面引用二十五段经论法语,佐证一心不乱是信心不乱,也是专念阿弥陀佛圣号的意思。所以有很多佐证的法语,使我们安心念佛。

善导大师:一心专念弥陀佛名

首先来看善导大师在《法事赞》所开示的。善导大师《法事赞》云: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七日七夜心无间,长时起行倍皆然,

临终圣众持华现,身心踊跃坐金莲。

这段文,是善导大师解释《阿弥陀经》往生因经文。一心不乱,善导大师在《法事赞》开示为“教念弥陀专复专”,两个“专”字,就是专念阿弥陀佛,所以,善导大师将一心不乱解释为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建立在信心之上,说信当然就说信心,说行就说专念,所以说专念、说信心,就是说信和说行,意思都相通。

第二段文,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 玄义分》云:

何故《阿弥陀经》云: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愿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迎接往生。

从《观经四帖疏 玄义分》这段疏文,我们也可以明白,善导大师将一心不乱解释为“一心愿生”,并没有解释为念佛要念到入禅定。所以,当你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这样就是做到《阿弥陀经》“一心不乱”这句经文的要求。所以善导大师的解释,让我们非常放心,因为善导大师所说的道理,是我们做得到的,我们只要一心念佛,愿生西方,有心人人都做得到。叫我们念佛念到没有妄想,入禅定,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做不到,对不对?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易行道当然就是容易修行、容易往生,如果要念到没有妄念才往生,那易行道反而变成难行道。

第三段文,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 定善义》云:

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专念就是一心不乱,善导大师又再一次说明一心不乱就是“专念”。

第四段文,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 散善义》云:

即《弥陀经》中说,释迦赞叹极乐种种庄严,又劝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

这段文,我们看了,心中更是安心,善导大师告诉我们,一日七日,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一定往生。在《观经四帖疏 散善义》,善导大师也将一心不乱这句经文解释为“一心专念”。善导大师有解释为念佛要念到入禅定吗?没有!

第五段文,善导大师《观念法门》云:

又如《四纸弥陀经》中说,佛言:若有男子女人,或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佛名,其人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善导大师在《观念法门》这段开示的法语,同样也使我们看了内心非常的欢喜,因为“一日七日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在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自来迎接”,主动而来,迎接我们这种平生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圣号的行者。所以,在临命终,要跟阿弥陀佛拜托吗?“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弟子快要死了,要往生您的极乐世界,您赶紧来迎接我,阿弥陀佛,快来喔!”不必这样拜托,为什么?善导大师说,阿弥陀佛是“自来”,主动而来的,佛菩萨就是众生的不请之友。你会说:“不过,我就快要死了,阿弥陀佛还没来。”那就是你还没到往生的时刻。法缘成熟了,阿弥陀佛自然就会现前来迎接你。我们不知道何时会死,阿弥陀佛知道,所以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分,我们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不必打电话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会在你断气之前,现前来迎接你。所以,将生命交给阿弥陀佛做主,诸位!你敢吗?若敢,表示你真正一心归命阿弥陀佛。

第六段文,善导大师《往生礼赞》云:

又如《弥陀经》云:若有众生,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称佛不乱;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此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国。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引用《阿弥陀经》经文的意思,解释一心不乱为“一心称佛不乱”,加两个字“称佛”,称念阿弥陀佛的佛名。所以,一心称念阿弥陀佛的佛名,一生不退,这样就是一心不乱。这是你我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若要求我们念佛没有妄想、没有杂念,这是我们凡夫做不到的。

第七段文,善导大师《般舟赞》云:

观经弥陀经等说,即是顿教菩萨藏,

一日七日专称佛,命断须臾生安乐。

有一句“一日七日专称佛”,有吗?善导大师解释一心不乱,就是一心专称阿弥陀佛的佛名。

同样的话说七遍,这七段文,都是善导大师所开示的,都是将一心不乱解释为“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的圣号”,这是人人都做得到的。诸位菩萨!善导大师所开示的法语,你要相信吗?要!你就安心念佛了,你就放心念佛了。

法然上人:一心专念一向念佛

第八段文,法然上人《阿弥陀经释》云:

一心不乱者,修念佛时,心不散乱,至诚信心,专念佛名,是即往生之修因也。

法然上人非常有智慧,被当时教界佛弟子尊称为“智慧第一法然师”。法然上人在《阿弥陀经释》解释一心不乱,说“修念佛时,心不散乱”,这句“心不散乱”,也许人家会误解内心没有妄念,可是下面才是解释“心不散乱”的意义,“至诚信心,专称佛名”,这是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所以法然上人的意思,和善导大师的意思,都是同样,一心不乱就是信心不乱,就是诸师解释一心不乱为“信心专念”。

第九段文,法然上人“念佛法语”云:

《观经》之三心,《小经》之一心不乱,《大经》愿成就文之信心欢喜,与流通文之欢喜踊跃,皆至心信乐之心也;以此等之心,释念佛之三心也。

这段文法然上人就是将《观经》的“三心”,和《阿弥陀经》的“一心不乱”,和《无量寿经》的“信心欢喜”,和《无量寿经》的流通文这句“欢喜踊跃”,解释为本愿三心,至心、信乐、欲生,在说信心。所以《观经》说信心,《大经》说信心,当然《阿弥陀经》也说信心,法然上人就是要说这个道理。

第十段文,法然上人“三心料简及法语”云:

一心者,心一于何事乎?一向念佛者,阿弥陀佛心与我心,成为一体也。

这样的开示实在太好了,跟法然上人赞叹。一心是心一于何事?心安住在什么事情?就是下面说的“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若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圣号,阿弥陀佛的佛心,就和我们凡夫的念佛心,成为一体,就是共命之鸟。阿弥陀佛的名号法体,和我们念佛的法身,相契相应,成为一体。阿弥陀佛用本愿名号要救我们的愿心,和我们念阿弥陀佛名号,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念佛心,相契一体。所以,法然上人这样的解释,最符合《阿弥陀经》一心不乱的意思,实在法然上人非常的了不起。一心专念、一向念佛,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若要念到没有妄念,是一般人不容易做到的。

第十一段文,智者大师《阿弥陀经义记》云:

若能七日一心不乱,其临命终,阿弥陀佛,以宿愿力,化佛迎接,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开宗祖师,在《阿弥陀经义记》这段开示的话,虽然没有将一心不乱解释出来,但是说一句,“阿弥陀佛以宿愿力,化佛迎接”,我们就知道,往生完全是由阿弥陀佛的愿力来成就。既然临命终是仰靠阿弥陀佛的宿愿力化佛来迎接,可见就是佛力。那佛力要来接引我们,难道我们念佛打妄想,佛力就没有能力接引我们吗?如果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打妄想,阿弥陀佛接引不了我们,那阿弥陀佛有什么不可思议愿力可言?那十方的凡夫众生怎么可能有人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十方众生,六凡的凡夫,根本就不可能念到没有妄想。所以,明知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就是不要求众生非念到进入禅定的一心不乱不可,智者大师就在说这个意思。

第十二段文,窥基大师《阿弥陀经通赞疏》云:

一日乃至七日,一心者,更无间隔,故名曰一心;不乱者,专注无散也。

窥基大师是唯识学的祖师,这段开示的话也使我们明白,原来一心不乱就是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不间隔,专注不散乱,也就是专心一致在念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说个譬喻让诸位更能明白。诸位!现在在大殿听师父开示,你们专注一心听师父开示,没去想其它的事情,没去做其它的事情,这样就是一心不乱。如果你身上有带手机,手机又响了,你还拿起来听:“喂喂喂……”这样你就已经是二心了,二心就乱了,你在说手机的时候,你就没有听到师父说的法语,你就不知道师父在说什么了,你的心就已经纷乱了;也就是你心有旁鹜,你的心不是专注在听经闻法这一件事情上,你还听手机,还跟人家讲话,这样就叫做二心,二心就乱了。所以“专心一致”、“专注无散”,这样的解释,我们凡夫人人都可以做到。

第十三段文,窥基大师《阿弥陀经疏》云:

一心不乱者,专注无散也,故《十住毘婆沙》云:一心者用意,即是念佛。

窥基大师引用《十住毘婆沙论》,说明“一心”就是“用意”。“用意”就是用心,就是好好用心在一件事,不要分心,这样就是一心,就是念佛。用心在哪里?念佛。诸位菩萨!你在大殿,你就专心念佛、用心念佛,这样就是一心。如果你没有专心念佛,一会儿跑厕所,一会儿听手机,一会儿走来走去,这样就是不用心,这样就是不专心,这样就是没有一心。

第十四段文,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云:

念念念佛,更无杂念,是名一心;一心念佛,又一心修余种种法门,是二心也。夫无杂念者,止得事之一心,今且未能,何况理一?故念佛者,守志不二,勿因三昧难成,而辄改修余行。

莲池大师在《阿弥陀经疏钞》解释“一心不乱”解释很多,师父只不过是引用其中的一段。这段文,莲池大师将一心不乱就解释为两种,一种就是念佛的时候没有杂念,也就是圣道门的解释。另外一种解释,莲池大师说,“一心修余种种法门,是二心也”,所以,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专修净土法门,如果再修其它的法门就是二心。譬如念南无阿弥陀佛,又念药师佛,又念释迦牟尼佛,又念观世音菩萨,又念地藏王菩萨,又诵大悲咒,又持十小咒,又诵往生咒,又诵《金刚经》,这样已经二心三心好几心了,就是这样。同样一心,莲池大师解释就有这两种。

而且莲池大师说,“无杂念者,止得事之一心,今且未能”,就是说,现代人怎么可能做得到?“何况理一?”事一心不乱都做不到了,何况做到理一心不乱?所以,下面莲池大师的劝勉,就是莲池大师认为,这样的一心不乱是凡夫人人可以做到的,应该是《阿弥陀经》一心不乱的真实意思。

“故念佛者,守志不二,勿因三昧难成,而辄改修余行。”念佛守志不二,就专修念佛法门,不要因为念佛没有证悟念佛三昧,认为念佛三昧难成,所以改修其它的法门。可见,在此莲池大师是劝勉我们专修净土法门。所以,专修阿弥陀佛的法门,专念阿弥陀佛的圣号,就是一心不乱。

第十五段文,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云:

修净土人,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这段文是蕅益大师劝勉净业行者注重信愿,若有信愿,在临终一念十念也会往生;若无信愿,纵然将名号持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就像银墙铁壁,也无往生的道理。所以,蕅益大师有注重在行要念到一心不乱吗?没有!注重信愿,所以信、愿、行三法,蕅益大师注重在信愿。

第十六段文,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云:

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

这段文虽然是蕅益大师在说明,念佛念到断见思惑,不管是定心、散心,念到事一心不乱,见思惑断尽了,就生方便有余土了。念到理一心不乱,豁破一品无明,乃至四十一品的无明,就往生实报庄严净土,分证常寂光净土。所有一切见思、尘沙、无明烦恼断尽,就往生常寂光净土。这段文就在说这个意思。

一心不乱,就是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圣号;如果将一心不乱,解释要念到入禅定伏断烦恼,是指往生西方之后,品位的高低差别而已,不是不会往生,因为在《弥陀要解》蕅益大师说一句话,“随其或散或定”,不管散乱心念佛或禅定心念佛,在当居净土里面。所以蕅益大师的开示,虽然将一心不乱解释为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这是指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品位的高低,不是说没念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不能往生,蕅益大师并不是这个意思,不要误解。

第十七段文,元照大师《阿弥陀经义疏》云:

二中分三,初至不乱,专念持名;其人下二,临终感圣;是人下三,正念往生。

元照大师在《阿弥陀经义疏》,将一心不乱解释为“专念持名”,和善导大师的解释是相同的。

第十八段文,观彻大师《阿弥陀经合赞》云:

问:凡夫之心,驰骋六尘,何缘七日,一心不乱?

答:只是入道场时,劝励自心用心而已,非言全不杂起余心也。一心者,愿生一心,即是横三心也。故元祖云:本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观经》三心,《小经》一心,皆三心也。

观彻大师在《阿弥陀经合赞》,将一心不乱解释为劝励自心用心而已,就是进入道场,专心一意念佛,并不是说完全不杂起余念,并不是说念佛的时候,完全没有一丝的妄念,不是这样的意思。所以观彻大师的解释,也和善导大师的解释符合。

第十九段文,印光大师复永嘉某居士书云:

净土法门,犹如大海,长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证齐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恶者,亦预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自己决志求生,唯当企及于此。若谓非此决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条,不依佛说矣。

印光大师这段文的意思,不是说要得到一心不乱,或者要得到念佛三昧,才能往生极乐世界,不是!所以,印光大师的开示,也能让我们很放心念佛。

第二十段文,印光大师复濮大凡书云:

又无信愿,念至一心,无量无边之中,或可有一、二往生,决不可以此为训,以断天下后世一切人往生净土之善根。何以故?以能仗自力,念至业尽情空,证无生忍者,举世少有一、二;倘人各依此行持,置信愿而不从事,则芸芸众生永居苦海,无由出离,皆此一言为之作俑也。而其人犹洋洋得意,以为吾言甚高,而不知其为断佛慧命,疑误众生之狂言也。哀哉!

从这一段文我们也可以明白,印光大师注重信愿,并没说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才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至一心,无量无边之中,或可有一、二往生,决不可以此为训”,印光大师说的很清楚,不可以叫人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乱,才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教导人修行,千万人当中一个两个能够做到往生,其他的人都没有办法,这样断所有天下一切人往生净土的善根,印光大师说,不可以这样教导。所以,信愿学习印光大师这样开示,师父都教大家认真念佛,建立坚固的信愿,这样就很圆满。

第二十一段文,为霖大师《净土旨诀》云:

一心不乱者,念佛之法,须不急不缓,务使字字分明,句句相续。不相续则意缘外境,是不一心也;不分明则昏昧,便纷乱也。

这段开示,为霖大师将一心不乱解释为,清清楚楚、句句分明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一句一句相续称念下去,这样就是一心,这是你我大家都做得到的。

第二十二段文,卍莲法师《净土证心集》云:

同居浊世,久溺爱河,去圣时遥,障深习厚,所以今之人,欲望一心不乱,亦甚难矣;全承大悲,垂宥愍恕,十念可生。

卍莲法师这段开示,说的真好。在这个五浊恶世,离开圣人已经非常遥远了,众生烦恼很重,现代人想要达到一心不乱,这是非常的难,完全仰承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怜愍,念佛十声可以往生。这样的开示是不是让我们非常的安心?难道有叫我们一定念到入禅定才能往生?没有!卍莲法师也没有这样开示。

第二十三段文是圣严法师在《学佛群疑》所开示的。圣严法师很有学问,是农禅寺的住持。他老人家曾经到日本去留学。对一心不乱,解释的真好。这段文很白话,师父读一遍,然后说结论。有这么多古今大师,解释一心不乱就是专心念佛,对阿弥陀佛建立信心,我们如果肯听,当然就放心了。

圣严法师《学佛群疑》云:

何谓念佛至一心不乱?“一心不乱”这句话,出于《阿弥陀经》。在《遗教经》中,也说到“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一心不乱的意思,是属于修定的法门之一,又称念佛三昧,或称般舟三昧,或称一行三昧。在晋译《华严经》卷四十六入法界品中,列有二十一种念佛三昧。而《阿弥陀经》则说,若一日乃至七日,专持阿弥陀佛名号,能得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心是对散心说的,若一方面口中念佛名号,一方面心中还有种种妄想,那是散心念佛;如果念佛念到心口一致,没有杂乱妄想,只有佛号的相续,念念之间,只有佛号,不念而自念,这便与《楞严经》所说净念相继的功夫吻合。根据明末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所示,一心可分为事一心和理一心,所谓事一心也就是心无杂念,心口相应,念念是佛号,自己知道在念佛,而且有佛号可念,便是一心念佛,或称全心念佛。由于专心念佛,即能达成禅宗所谓功夫成片的层次了;再深一层说,才是三昧或定的程度,也就是忘我的觉受现前。所谓理一心,即是与理相应,亲见阿弥陀佛的法身,弥陀即是自性,西方不离方寸,那就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的境界现前。事一心属于禅观、禅定的层次,理一心则是禅悟的层次,这都是禅净双修的结果。

以净土的念佛为入门,达成三昧及了悟解脱的目的,通常所说的一心不乱,应该是指专心一意的意思;于念佛时,心系佛号,口持其名,耳闻其声,心无二用,即为一心,则临命终时,即能往生。

圣严法师这段开示,虽然引用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的道理,但是最后结论说,“通常所说的一心不乱,应该是指专心一意的意思”,这是你我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念佛的时候,“心系佛号,口持其名,耳闻其声,心无二用,这就是一心”,这是你我大家都做得到了。所以圣严法师的解释,和善导大师、法然上人、印光大师、元照大师等等大师的解释都相同,诸位!这样你就放心念佛了。

最后引用沈善登居士在《报恩论》所开示的两段文,这很白话。这位沈善登居士所开示的道理,也使我们非常安心念佛。

第二十四段文,沈善登《报恩论》云:

《弥陀经》中“一心不乱”四字,今人错会不少,致念佛退息者多。经意只要专意持名,不被贪瞋等所乱,即是一心不乱,并不教人断尽妄想,方名一心不乱。若断尽妄想,判位已是大阿罗汉,千古以来诸大祖师,能有几人到此地位?然多有往生者,全仗平日信愿坚固,念念不退,合佛本愿,被蒙摄受故也。智者大师即其明证,位登五品,带惑可知,何况今时之人,业障越重,功行越浅,岂能断尽妄想?

沈居士这段开示说的太好了,我们为他赞叹鼓掌。沈善登在《报恩论》所说的一心不乱的道理,并不是说要教人念佛念到断尽妄想才叫做一心不乱,不是!是念佛的时候“合佛本愿,蒙受阿弥陀佛摄受”。沈善登所说的道理,和善导大师完全一样。这是你我凡夫,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第二十五段文,沈善登《报恩论》云: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云:“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此临终佛力加被,令得正念往生之明文也。什师译作,“是人终时,心不颠倒”二句,省去“慈悲加佑”语意者,以既先说临终佛现于前,乃说心不颠倒于后,即其为佛力加被,显然可知,故略之。读疏钞者,参观此译,悉心体会,自不至泥执一心不乱之难,而生疑沮矣。

这段话沈善登也开示的太好了。原来就是因为阿弥陀佛现前,慈悲加佑,使念佛人心不颠倒,这就是佛力的加被。所以,探讨《阿弥陀经》的一心不乱,要用《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来做佐证,也就是一心不乱是佛现前,对这位念佛人的加持,使他正念分明,心不颠倒,往生西方,成就菩提。所以沈善登居士教我们,“不要泥执一心不乱之难”,不要将一心不乱解释要念到没有妄想,才能往生极乐世界,这样就非常困难了。然后,因为这样错误的解释,“生出疑沮”,“疑”就是怀疑,“沮”就是沮丧,将一心不乱解释为要念佛念到没有妄想,才会往生极乐世界,自然在心中就生出怀疑与沮丧,会认为往生极乐世界没希望,所以放弃念佛,因为我不可能念到入禅定、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这样我往生极乐世界,希望非常渺小,我干脆不念了,就会因疑生障、因障退道。

结论:一心专念一生不退

所以,师父引用这二十五段经论法语,就是要让大家彻底无误明白一心不乱,就是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一生不退,对阿弥陀佛建立信心,自然你就不会被人动乱、扰乱,退失念阿弥陀佛,退失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一心不乱的真义。(选自《要义问答》)。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