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内观禅修|访问葛印卡老师
发布时间:2024-12-26 02:04:04作者:心经全文网下文的访问,是1996年由台湾内观中心的林崇安教授访问正在印度指导内观的葛印卡老师,就内观法门的特色,作一全面的请益。
老师强调修行的重点必须将藏在潜意识中的习气去除。由于潜意识中的习气与身上的感受相关连,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就要对身上的感受保持高度的警觉,并且时时了知其无常、无我的特性。
问一:葛印卡导师,请您扼要解说一下什么是内观?
答:
内观是对身心现象每一刹那的运作,作客观的观察;它是一种如实体验真理的智慧。
内观禅修便是在实证的层面上,客观观察自己的实相的一个法门,观察它的如实的面目,而不是它的表相。
问二:修练内观的目的何在?
答:
其目的是净化心灵,生起爱心与慈悲心去帮助他人。
为了这目的,他必须体验自己身心现象的真理,唯有如此他才能发展出智慧来灭除贪瞋的习性,以及对“我”“我所有”“我的灵魂”的假相及错觉。
问三:您如何教导内观的练习?
答:
为了训练内观,学员必须参加最少一次十日的内观课程。
最初三天,藉由观察自然的呼吸来训练“观息”,使心念集中。
接着六天,要求学员观察身上的感受,使他们体验身心现象的无常、苦、无我,产生智慧。
最后,传授“慈悲心”发展出对一切众生的慈悲与爱心。
问四:当修练内观时,为何禅修者要往内观察自己的身心现象,而不往外观察宇宙的真理?
答:
往外尝试观察真理,他容易落入只是理性思考的陷阱,但是当他往内观察,可以直接体验真理。
往内直接体验真理比往外容易。内
在的真理与外在的真理是一样的,在《相应阿含》的Rohita 经中,佛陀明白地指出我们的身躯内就存在着整个宇宙。
问五:很多宗师都声称他们的方法能净化心灵,那么内观法门的特殊处何在?
答:
没错,许多方法确实可以净化心灵到一个程度,但是内观法门可以使人到达心灵的最深层面,去根除“随眠”——心灵深处的不善习气、潜在的烦恼。
问六:古代以及今日这些修练内观的人,真正净化了心灵吗?
答:
佛陀时期无数的人们以及其后的人透过修练内观而净化了他们的心灵,走出了痛苦。此中有一些非常有名的例子,例如鸯鸠摩罗,他曾杀害了999 人,经由修练变成一位圣人。甚至今日,许多修练内观的人,也发现他们净化了心灵,走出了痛苦。人们是他们自己的习性——瞋恨、恶意、敌意、情绪、恐惧、自我、毒瘾、酒瘾及烟瘾的囚犯。藉由内观可容易地走出这些心理的不净,并从这些与不净相连的苦恼中解脱出来,体验自在。在印度的研究单位,研究许多个案,证实修练内观可以在此生的此时、此地就净化了心灵。
问七:您强调佛陀重要的发现是观察身上感受的内观法门,有经上的证据吗?
答:
有!《四念住经》、《缘起经》、《杂阿含经》中的“受相应”,都是含括内观精华的重要经典。佛陀之前及以后的印度宗师们,都教导人们走出欲望的诱惑。每个人都承认对“感官物件”的执着是一种真正的束缚。但是佛陀更进一步探索有关痛苦生起的真理,他发现人们实际的执着,不在“感官物件”,而是当感官物件与感官接触时产生在身上的“感受”,人们的贪、瞋习性反应是依缘于感受(的乐或苦)。因此,人们要解决的,不只是感官与它们的各别物件,还要解决这二者接触所合成的“感受”。对感受必须警觉,不要生起贪瞋的习性反应。这点在佛陀的缘起开示中,说得很明白。
依据《缘起经》,六根与各物件间所被忽略的关键“感受”,以及“贪爱”的习性反应,是佛陀独特的发现。在他之前,没有人想到“感受”是“贪爱”的最接近的原因。这是佛陀的体验。这也是为什么当他体验到与“感受”相关的真理时,他宣称他的慧眼打开了(见Naja Sutta)。
佛陀的主要教导在于八圣道,关于这点,他对我们清楚地解释说:八圣道是体验联系整个感受的真理(见Vedana PanhaSutta )。
同样,四念住是佛陀对禅修的主要教导,在此他要我们修练四念住去体验联系整个感受的真理( 见Vedana Sutta)。在修练四念住时,他要我们维持“勤奋努力、彻知无常、念念觉知”,对“彻知无常”的解释,他明白指出禅修者在体验其他实相时,必须不断觉知到“感受”的生起与消灭。
以上这些引据足以证明觉察“感受”对禅修者占有非常重要的份量,并符合佛陀的教导。
问八:您在佛陀入灭后二千多年才在缅甸学得此内观法门,您如何确知并证明您的法门一直保持原貌而未受修改?
答:
证明布丁是否是甜的,只有靠吃。今日我们传统的内观禅修者所得的结果与佛陀时期所得的相同。除非这法门一直维持它的纯粹原貌,所得的结果才会一样。
历史的证据开示,大约佛灭二百三十年,在阿育王时期佛法传到了缅甸。佛灭五百年后,印度本土已无纯粹的内观法门。大约佛灭一千二百年后,缅甸北部已没有原先的佛法;而后有一名为阿新阿罗汉的比丘来到北缅甸的巴罔(阿里玛达拿布罗),使当地的阿瑙罗塔国王相信纯粹的佛法存在在南缅甸,史上记载着,阿瑙罗塔国王将经典与比丘们从南缅甸迎来并在国内建立佛法后,这位伟大的内观禅修比丘阿新阿罗汉便去缅甸中部,定居在萨盖陵,即今日的曼达垒(瓦城)附近,在他的余生,他不断禅修并教导几位比丘内观法门。一般人相信,当地的师生间将纯粹的内观传了下来,虽然修练的人不多。在一百年前,此地伟大的论师雷狄·萨亚道比丘从传统师父学到此法门,并传给他人。早先此法门只传比丘们,但雷狄· 萨亚道首先将此传给在家居士,其主要弟子之一就是来自南缅甸的在家居士萨亚· 乌铁。萨亚· 乌铁接着传此法门给很多的比丘及居士,萨亚基·乌巴庆是他的主要弟子之一,随后开始传授内观,此法门从他传给我及其它的人。佛陀至萨亚基· 乌巴庆之间,虽然没有历代祖师的详细传记,但是由此法门所获得的效果,可以证明它是纯净的法门,目前,科学研究对本法门的成效评价,更加强这个信念。
再者,内观的训练非常符合四念住及其它的经典,这点也使人相信这法门就是佛陀所教导的纯净法门。
问九:为何内观法门在佛灭五百年后消失于印度?
答:
我想主要的理由是:这法门不再维持它的纯粹性。若不是修行者不再强调觉知感受,就是修行者虽觉知感受,但忘记对感受要保持平等心,要了解其无常、苦、无我的身心特性;会如此发生偏失,可能是他们将许多宗派或哲学教条以及其他的修练方法加到这合乎科学的内观法门上,因为我们发现,在今日仍然有人这么做。许多不同宗派的老师来参加内观课程,学习本法门,但未学好这法门的纯粹原貌就开始去教别人;由于执着他们宗派哲学的信仰,他们把他们的信仰加在本法门上,使本法门扭曲了;结果,这法门就失去它的功效,在过去也应是如此发生过。当法门失去它的功效,自然人们不再修练它,它就在这个国家消失了。
问十:佛法是通用的,并能被每一人修练吗?
答:
是的!整个佛法是宇宙性的。其教导是依据八圣道,它的每一步骤,就是戒律、禅定及智慧,也都是宇宙性的。任何宗派的个人,都能修练戒律而无困难;也都能修练禅定及智慧,此二种是以个人所体验的真理作物件——也就是呼吸及感受——任何人都能修练这个而无困难,因为这二种禅修的物件是宇宙性的,同时,每人必将得到相同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佛法是宇宙性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也就是这个理由,我强调内观适用到任何宗派的每一个人。
问十一:经由修练内观,我们可以达成佛果吗?
答:
是的,那些想成佛、走菩萨道的人,对他们而言,内观是核心的,且是有帮助的。菩萨必须保持他的心免于贪、瞋、痴等不净的心理,而后强烈的慈悲心及善意才能生起。我们难以想象在充满贪、瞋、恶意或敌意的心理时,会有慈悲心。内观可以去除这些不净的心理而使心清净,使慈悲心及无我的服务心生起,并加强。
因此,内观有助于那些想早日解脱成阿罗汉的人,以及那些想以慈悲心服务大众,走在菩萨路上想究竟成佛的人。
问十二:经由观察我们身上的感受,我们如何去除烦恼并改变我们习性?直接观察我们的心,不使恶念生起不是较容易吗?
答:
将恶念改成善念以净心,当然是一种好的练习。在佛陀之前及以后,许多其他的老师都这么教。但这并不是佛法的深处。观察心是不容易的,观察感受则是容易的,感受不外是任一刹那心理状态的呈现。如果你忽略觉知身上的感受,而不给予任何重视,那么,你就忽略了“缘起”的重要教导。事实的真相是:在较深的层面,由身上的感受产生了贪心与瞋心(注:以受为缘生爱),这是佛陀的体验。他发现到心上生起任何想法时,身上就开始有感受的流动。《增支部》说:“心上生起的法,伴随着感受。
”他的教导是要人们觉知感受而不贪着,要保持平等心,不执着于它,如此,就能从产生束缚及痛苦的旧习性中脱离出来。将恶念改变成善念的练习,只能净化意识层面,而随眠(心的深层的不净思想)以及心的习性仍未触及。因此,佛陀对身上的感受给予如此的重视(因为它与潜意识中的随眠相关连)。
问十三:在阿含经中,佛陀曾提及深藏在我们潜意识中的微细烦恼吗?他有提到如何去除它们吗?
答:
在阿含经中,将深藏在我们潜意识中的微细烦恼称作“随眠”(或翻译作“使”)。在下列的经中,佛陀的开示明白地指出藉由观察各种感受将这些随眠去除:《相应部》中的Pahana 经、Datthabba经、Salla 经、DutiyaGelanna 经、Akasa 经以及Agara 经。
问十四:有的禅修者经由持咒及观想而达到心灵非常平静、安祥,也察觉到他们身上的感受,他们能得到跟您的传统法门相同的最后结果吗?
答:
经由持咒及观想,有的人确实可达到心灵非常平静、安祥,这是静虑禅修。悉达多菩萨从当时有名的禅定轨范师Alara Kalama及Uddaka Ramputta 学习这种静虑一直到第七及第八禅定,但是这未能给他解脱。
悉达多菩萨经由发现内观法门后成佛,他将“彻知无常”的智慧加到静虑禅修之内。这是佛陀对当日禅定的贡献,依此才可去随眠(深处在心中的不净)使心清净。
有的人虽未修内观,经由静虑禅修有时也会生起身上的震动(感受),但大多是由于持诵一个特别的咒。由于这是一种人为的震动而不是自然的震动,因而不合于内观法门,因为内观是直接观察自然的震动以符合佛陀所说的yathabhuta(如其自然地发生)。
再者,内观禅修者要不断体悟这些经验都是无常、苦、无我,这有助于净化深藏在心灵深处的随眠,以上这些是一般静虑修法所缺的。
问十五:我们若同时持咒及修练内观,是否可以得到更好的结果?
答:
我们要先看清目标。如果目标是达到心灵平静,那么,持咒是一个好的方法。但是,如果目标是净化心灵、去除随眠、去除潜在的烦恼,那么,内观的修练是不可或缺的。将二者混起来,会产生混乱。
问十六:在日常修行中,我们可否在不同时段来念诵佛号及修练内观法门?
答:
初学者为了增长对佛虔信以及使自己心静下来,念诵佛号是很好的。但是内观修练者更上一层楼来修练:在经验的层面上体验自己的实相,净化自己的心灵,产生爱心及慈悲心。心灵净化后,禅修者自然会对佛陀产生甚深的感激及虔信。
在日常生活中,激动产生时,初学者为了使自己的心静下来,念诵佛号是很有用的,但是内观禅修者则更进一层来修练佛法:观察此时自身的感受,体会无常、苦及无我,同时达成使心平静及使心净化。
问十七:依您的经验,修练内观后,对于佛经的意义越来越明白,您可否举些例子?
答:
显著的例子,例如缘起的意义,特别是在缘起的一环中,由“受”产生“爱”;四圣谛的十二行相以及《四念住经》。
问十八:您的十日内观课程与四念住课程有何不同之处?为何您对《四念住经》甚为重视?
答:
这二种课程的修练方法相同,只是开示不同。十日课程的开示只对学生介绍佛法的核心纲要,特别是对非佛教徒的人。四念住课程的开示则依据佛陀的法语仔细澄清内观的技巧。事实上,内观与四念住是相同的。我们重视《四念住经》是因为它明晰地解释内观修练,因此,当学生们倾听佛陀的实际法语时,会得到大的鼓舞。
问十九:您认为菩萨要修练内观吗?
答:
菩萨当然要修练内观。内观可净化心灵的最深处,此有助于菩萨的发展慈悲品德,经由内观这些品德变得强力而有效。菩萨要过着清净的生活来服务他人,如果心不清净,如何能以正法服务他人?这些立誓成佛的人跟未立誓的人都要用同样的方法来净化心灵;当进入涅槃阶段的一刻,这些立誓的人不会走向阿罗汉果位,他将继续累积所需功德去达成佛果。
总而言之,菩萨要过着清静的生活,以慈悲心来帮助别人。内观法门帮助他如此过活。佛陀在《四念住经》中明确地说是修练四念住,也就是修练内观。因此,菩萨绝对需要修练内观。
问二十:修练内观后,禅修者最后能体悟到身心都是毫无实质吗?如何消融个人的自我并变得充满慈悲?
答:
这就是内观所修的!体悟到身心现象的无常、苦、无我的特性,有助于禅修者体悟到空性的真谛,去除对身心表面真理的假相与错觉。了解到整个现象的真实性、实相,禅修者经由内观的修练,以实际体验的层面去体悟身心毫无实质,而不是只在理性的或信仰的层面去接受它。经由内观的修练,这种体会变得越来越强,禅修者膨胀的自我将开始消减。直接体验到无我时,自然会从心灵的深处生起对别人的慈悲心。有一些以强烈自我为中心来生活的人,经由内观的修练,大大地改变了。如果内观不能消融自我,不能产生或增长慈悲、善意及无我为他人服务的美德,那么,它就不是具足慈悲心的佛陀的教导。由于它有这些成效,使我们觉得内观是他的真正教导。
问二十一:修练内观法门,出家众及在家众可得相同的效果吗?
答:
对出家众及在家众,修练内观法门的技巧是相同的,但是出家众比在家众较能得到好的效果,一方面因为在家众比出家众的心较为浮动及混扰,一方面因为在家众学完十日内观课程后仍忙于各种世俗事务而不易维持正常的每日修练。跟在家众相反,出家众没有世俗事务缠身而能参加一次以上的课程,甚至20天、30天、45天的长期课程,并且连续以较长的时间作每天的修练。当出家众的内观修练成熟后,他们可以化导广大的在家众,如同雷狄·萨亚道法师及他的比丘弟子们在缅甸所做的一样。
问二十二:如何应用内观在日常生活之中,及在临死之时?
答:
每当心中的不净念头生起时,在身上就有感受出现,虽然在表面的层面来看,这些念头是来自外在的一些事物,但是一个好的内观禅修者,在每当不净的念头在心中生起时,将观察身上的感受,保持心的平等,不久就能从不净的念头中脱出。禅修者对身上的感受保持平等心,培养出对外在世界的生活变化也能在心中平等。他学到了“生的艺术”,也学到了“死的艺术”。内观的经常修练,以平等心观察感受,使禅修者智慧加强,在临死之时,有助于无常观的生起,以平等心观察感受,因而,死时充满觉知、安详,免于恐惧、忧虑及痛苦。许多内观禅修者临死时死得很觉知、很安详,这事实被他们当场在床边的亲友们所注意到并报告出来。这显然就是“死的艺术”。
问二十三:内观禅修者能够帮助临死的亲友们吗?
答:
如果临死的人也是一位内观禅修者,那么其他的禅修者可坐在他的旁边修练内观,使周围充满纯净的震动以及慈悲的气氛,这样对临死的禅修者有助于在死时保持心灵的纯净。有很多这种个案被人所目睹。若临死的人不是一位内观禅修者,仍可使他周围的气氛纯净,但是效果显然并不如前一状况。
问二十四:内观可以改变受刑人的习气吗?
答:
可以。在印度监狱所举办的狱中内观课程得到证明。最近已出版有关新德里·帝哈中央监狱所举办的内观课程的科学研究报告。囚犯显然是很痛苦的人,监狱四壁的限制使他隔离与家人相处的快乐以及住家的种种舒适,他活在紧张之中。但是,他还遭遇一个更大的监狱的痛苦:他是自己不良习性的囚犯,因为他存有报复的不良意愿,不断生起瞋恨、恶意、敌意等负面心理,使他自己更为痛苦。另一种状况是他始终意气消沉,充满罪恶感,或对未来充满恐惧,永远绝望、忧虑、压抑。藉由观察有关自身的真理,内观法门可帮助他走出他的习性,灭除不良的情绪及想法。
问二十五:内观能改变毒瘾者的习性吗?
答:
能。在一些研究中,有足够的证据显示人们可以由此戒瘾。
问二十六:葛印卡导师,能否给佛陀的信仰者们一些忠告?
答:
我希望佛陀的信仰者们,实际地跟随佛陀的教导,也就是亲身去体验无常、苦、无我及空性的真理,而不是只在信仰或理性的层面上接受真理。在信仰或理性的层面上了解佛法是好的,这是一个基础,但是真正得到佛法的益处是来自经验层面的亲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