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30个千古谜团
发布时间:2024-12-09 02:04:18作者:心经全文网
在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中,沉淀了许多令人费解的历史谜团,有的已经水落石出,而有的还等待后人的探索才能真相大白。
神秘未解的事情总是驱使着我们去一探究竟,想去揭开那鲜为人知的真相。下面是中国历史上至今未解的30大千古谜团。
第1谜:东太后慈安死因之谜
在清朝的历史上,作为两宫皇太后之一的东太后慈安是与西太后慈禧一样举足轻重的人物,然而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日(公元1881年4月8日),一向健康无病的东太后慈安在12小时内竟突然发病及暴卒,实在出人意料。从此,慈安之死成为清宫的一件疑案。
传说咸丰帝留给慈安一封密诏,要她必要时处死慈禧,慈安在慈禧的哄骗下焚毁了密诏,把自己对抗慈禧的一件最大的武器也毁了,慈禧便毒死了她。
对慈安太后暴卒的具体原因至今还存在着争议,除中毒之说外,还有自杀、自然死亡等说。〝自杀〞说来自《清稗类钞》,书中说:〝或曰:孝钦实证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孝贞不能容,又以木讷不能与之辩。大恚,吞鼻烟壶自尽。〞《清朝野史大观》里又用〝或曰慈禧命太医以不对症之葯致死亡〞来说明慈安为〝用错葯致死〞。
慈安太后暴卒的真正原因至今仍是一个谜。
第2谜:〝金匮之盟〞之谜
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皇位由其弟赵光义继承,正史认为光义乃合法继位,是奉太后〝金匮遗诏〞之命行事。但后来有人对〝金匮之盟〞一事提出质疑,使得这一事件变得扑朔迷离。
《宋史》有好几处提到〝金匮之盟〞事,《杜太后传》里面记叙:〝建隆三年(公元961年),太后病,太祖始终在旁服侍不离左右。太后自知命已不长,召宰相赵普入宫。太后问太祖:你知道怎样得天下的吗?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积庆也。
历史上人们虽然相信有所谓的〝金匮之盟〞,但却找不到盟约的原文。一千多年来,没有人怀疑〝金匮之盟〞的真实性,这一盟约就成了宋太祖坦荡无私的例证。
第3谜:郑和七下西洋之谜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使郑和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他受明成祖的派遣,率领规模庞大的船队驰骋万里海域,先后七次下西洋。郑和航海规模之大,航程之远,所到国家之多,为历史所罕见。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
也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具有政治和经济的〝双重目的〞。李长傅的《中国殖民史》,将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称为〝炫耀自我〞。
郑鹤声、郑一均在《郑和下西洋简论》中认为,郑和前三次下西洋,其目的是同亚非三十多个国家结盟,顺便打听朱允的下落,后四次则是为宣扬〝国威〞。到底哪种说法才是当时明成祖派郑和西下的真正目的呢?
第4谜:和绅受宠之谜
清以来,明君屈指可数,乾隆帝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但令人奇怪的是,在这样的一个贤君身边,竟时刻跟随着一个奸臣,这个奸臣就是和,民间有〝和扳倒,嘉庆吃饱〞一说。然而为什么这样的奸臣会受到乾隆的无比宠幸呢?
有人认为,是因为和善于揣摩乾隆的心思。有名的〝乾隆下江南〞就是和鼓动而成的。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和到底由于何种原因受到宠信?只能留给后人评说了。
第5谜:《推背图》之谜
《推背图》是中华预言书中最为著名的奇书之一,相传是唐朝贞观年间,由预言大师李淳风和袁天罡对唐朝及以后朝代重要事件的预测。全书共六十图像,以六十甲子和卦象分别命名。因为它预言的准确,使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心惊,一直被列为禁书。《推背图》真的能预测未来吗?
民间广为流传的《推背图》大体上有两种版本:一种是比较常见的清朝学者金圣叹批注的《推背图》,这里简称为金版;另一种是由李世瑜先生在德国一本刊物上发现的,据称是最为接近原貌的版本,这里简称为原版,原本现仍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中。
第6谜:敦煌鸣沙山鸣沙之谜
鸣沙,就是会发出声响的沙子。位于甘肃省敦煌县城南6千米的鸣沙山,东西大约40千米,南北大约20千米,高有数十米。若从鸣沙山上滚下,沙子便会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天晴时,鸣沙山上会有丝竹弦的声音,像演奏音乐一样。虽然已有了各种假说,但却是没有彻底解开的谜。
鸣沙,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美国的长岛、马萨诸塞湾、威尔斯两岸;英国的诺森伯兰海岸;丹麦的波恩贺尔姆岛;波兰的科尔堡;还有蒙古戈壁滩、智利阿塔卡玛沙漠、沙乌地阿拉伯的一些沙滩和沙漠,都会发出奇特的声响。人们发现,只有直径是0.3-0.5毫米的洁净石英沙,才能发出声响。
第7谜:阿房宫焚毁之谜
被誉为〝天下第一宫〞。两千多年以来,《阿房宫赋》里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是阿房宫最后命运的凭据。而在考察过程中,并无焚烧痕迹,相传的当年项羽烧阿房宫,恐怕只是人们的想像,阿房宫从来就没有被烧毁过的证据,或者说,阿房宫根本没有建完。
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说法流传了约两千年,但最近考古工作者在阿房宫前殿遗址20万平方米的勘探面内只发现了几处红烧土遗迹。专家认为,这表明历史上有关项羽放火焚烧阿房宫的记载是不准确的。在历史之中,阿房宫没有建成,更没有被烧毁过,它只是秦始皇一个未尽的梦想。
究竟专家的话可不可信,阿房宫到底存不存在,我们还要期待更多历史根据才能解开这个千年难解之谜。
第8谜:项羽不肯过江东之谜
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为人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因而在楚汉之争中落败,最终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项羽为何不渡乌江呢?两千多年来,人们有种种说法。
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楚霸王不过江东,是因为虞姬已死。有人认为项羽不渡乌江是出于一种高贵的品质,是从早日消除人民的战争苦难考虑的。
项羽为何乌江不渡?两千多年来,无论是文人骚客,还是历史学家都给予极大的关注,但至今难有定论。
第9谜:女儿国消失之谜
《西游记》中描写的〝女儿国〞曾经留给人无数的幻想。〝女儿国〞在历史上的确存在,据《旧唐书》记载:〝东女国,西羌之别称,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王。〞但是到了唐代以后,史书关于东女国的记载就中断了。难道东女国的出现只是昙花一现吗?
扎坝极有可能是东女国残余部落之一。扎坝人现在依然实行走婚,到晚上,女方在窗边点一盏灯,等待男方出现。扎坝人住的都是碉楼,有十多米高,小伙子必须用手指插在石头缝中,爬上碉楼。这要求体力好,身体灵活,其实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选择。第二天鸡叫时,小伙子会离开,从此两人互相没有任何关系。
第10谜:慈禧夜明珠之谜
夜明珠是一种萤石矿物,发光原因是与它含有稀土元素有关,是矿物内有关的电子移动所致。
萤石雕琢成珍珠者即叫夜明珠,能发光的夜明珠不是珠贝蚌所产的珍珠。夜明珠还有许多奥秘,至今还没有被专家们了解。至今仍是尚未彻底揭开的一个千古奇谜。
离咱们最近的夜明珠,最著名的,估计就数慈禧口含〝美龄饰鞋〞的那颗了。据盗慈禧墓的人,也就是孙殿英讲:此珠分开是两块,合拢就是一个圆球,分开透明无光,合拢时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夜间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有书记载:说它重四两二钱七分(合今133.4375克)。慈禧含在嘴中是为保尸身不化。
第11谜:《易经》之谜
《易经》是华夏文化的宝贵遗产,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诞生了,一直被作为群经之首。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研究断层,导致精髓失传。只留下《河图》、《洛书》、先天卦、后天卦,以及六十四方阵等。但该书成于何时?作者是谁?有人说是伏羲氏,有人说是周文王,众说纷纭。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易经》有三个版本:《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分别形成于夏、商、周三代,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第12谜:岳飞墓之谜
南宋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是个阴暗的岁末,抗金民族英雄岳飞,以及岳云、张宪等,以〝莫须有〞的罪名被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杀害于狱中。国都临安的老百姓无不涕泣,〝市人闻之,凄怆有堕泪者〞。但是,这个墓里是否真有岳飞的遗骨,却始终是历史上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在民间传说中,杭州众安桥下十七号被认为是岳飞葬处。
至于今天所见的栖霞岭岳飞墓,是否是假坟,也难以说清。我们知道,岳飞遇害后人们一直要求为他平反昭雪,但宋高宗始终置之不理。到了宋孝宗即位,为了给太上皇保留体面,假称〝仰承〞高宗〝圣意〞,给岳飞恢复官爵与名誉,此时距岳飞遇害已21年了。
《金陀续编》卷十四载有淳熙六年(1179年)岳飞之子岳霖等《赐谥谢表》,其中讲到朝廷昭雪岳飞冤案,说〝葬以孤仪,起枯骨于九泉之下〞。中国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南宋绍兴十年,朝廷曾特授岳飞为少保,故岳霖称〝葬以孤仪〞。其上曰〝起枯骨于九泉之下〞。若记载无误,当指将岳飞之遗骨改葬于栖霞岭。
第13谜:〝东临碣石〞之谜
曹操的《观沧海》的起首四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耸峙〞。秦始皇出巡求仙时曾登临碣石,修建了行宫,并将一路事迹刻在石头上。汉武帝、北魏文成帝、北齐文宣帝和唐太宗等都曾驾临碣石,还留下不少诗词。但到今天,碣石到底在什么地方成了一桩谜案。
碣石在哪里?在辽宁绥中县的万家镇,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处宫殿的遗址。它规模宏大,占地达14平方千米。据考证,这正是秦汉时期的。但这一发现仍未能给碣石之争画上句号,因为尚无证据证明此处就是碣石,而在北戴河的金山嘴同样发现了一些秦汉古城等遗址。究竟谁是谁非呢?
第14谜:《山海经》之谜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山海经》一直是一个令人困惑的异数。《山海经》在古代一直是被作为地理书看待的,但是任凭学者们上下求索,却谁也说不清书中那些山在何方?水流何处?对于那些所谓神话的解释却仍是众说纷纭。古人为什么要留下这样一部著作?
《山海经》是先秦重要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全书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8卷,《大荒经》5卷。内容包罗万象,主要记述古代地理、动物、植物、矿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考证。
《山海经》一书的作者和成书时间都还未确定。《山海经》现在最早的版本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刊而成。过去认为为大禹、伯益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时间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人所作,到西汉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
第15谜:〝上帝之鞭〞之谜
蒙哥,蒙古汗国第四代大汗,成吉思汗之孙,以狂飙之势横扫欧亚大陆,被西方人誉为〝上帝之鞭〞。1258年,蒙哥号称10万大军进攻宋朝,阻于重庆钓鱼山城下,遭受重大挫折,蒙哥魂断巴山。蒙哥是真正阵亡于战场上的皇帝。但是〝上帝之鞭〞究竟如何阵亡,仍然没有定论。
钓鱼城之战,有〝东方特洛伊〞之称,是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迹,是十三世纪扭转欧亚战局和震惊世界的著名战役,蒙哥大汗是真正马革裹尸、阵亡于战场上的皇帝。钓鱼一城以弹丸之地,支持危亡河山。折断这位〝上帝之鞭〞的,是重庆钓鱼城这片寂寞沉落的古战场。
第16谜:《河图》《洛书》之谜
《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是中华文化,易经八卦和阴阳五行术数之源。从现存的有关史料来看,《河图》《洛书》的来源古老悠久,扑朔迷离,没有一个明确可靠的答案。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易 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第17谜:懿安皇后下落之谜
明熹宗朱由校皇后张氏,名嫣,字祖娥,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其父张国纪,因女儿致贵,被封为〝太康伯〞。天启元年(1621年)四月,张氏被册立为皇后。熹宗在位七年,昏庸无能,朝政被宦官魏忠贤和乳母客氏所垄断。因此,史学界称天启(1621-1627)七年间为明代最黑暗的时期。
张皇后为人正直,常在熹宗面前历数魏忠贤及客氏的不法行为,但始终未能引起熹宗警惕。直到病危之时,熹宗才听取了张皇后的规劝,认清了魏忠贤及其党羽篡权的野心,同意将帝位传给信王朱由检。
思宗(即崇祯皇帝)继位后,为巩固政权,在张皇后的帮助下,不负群臣众望,干脆利落地清除了阉党魏忠贤及其同伙。崇祯为感激张皇后,授予皇嫂〝懿安皇后〞尊号,享受皇太后待遇。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率领大顺农民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走投无路,于十九日晨自缢于万寿山(煤山)。皇后周氏也在宫中自杀身亡,惟独懿安皇后下落不明。为此引起种种传闻,成为明清之际的一桩历史疑案。
第18谜:同治帝死因之谜
清入关后第八代皇帝同治,是叶赫那拉氏(慈禧)于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所生,同时也是咸丰皇帝(奕)的独子。同治六岁时即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登基称帝,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亲政。但他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即病逝,此时距其亲政日期不到两年。
对于载淳的死因,众说纷纭,有的说载淳是死于天花,有的说是死于梅毒。
在一些正规学术著作里都记载着同治帝微服出宫,嬉戏游乐,甚至出入烟馆妓院的故事,如萧一山所着《清代通史》中就有同治因出游而患梅毒终致死亡的记载。
同治究竟是死于天花还是死于梅毒,这两种说法各有各的来源,而且都能找出各自的证据,让人难以辨明,遂成清宫又一疑案。
第19谜:北朝众帝后出家之谜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很难将高高在上、享受荣华富贵的帝后与孤独寂寞、陪伴青灯古佛的尼姑联系在一起,然而,在封建王朝中,却有多位早年出自尼庵或是晚年遁入空门的尊贵帝后。而且在北朝的中后期,大概100多年之中,仅历魏、齐、周11帝,竟然有17位帝后出宫为尼。
这种现象实在是世所罕见。这成为了我国佛教史和北朝发展史上的一个极为奇怪的现象。何以造成这种现象呢?
第20谜:明代〝壬寅宫变〞之谜
自古以来,防备森严的地方不是监狱,而是皇宫。皇帝为防人行刺,日日夜夜命人巡逻守卫。明朝也不例外。
嘉靖年间的干清宫,暖阁设在后面,共9间。每间分上下两层,各有楼梯相通。每间设床3张,或在上,或在下,共有27个床位,皇上可以从中任选一张居住。因而,皇上睡在哪里,谁也不能知道。这种设置使皇上的安全大大加强了。然而,谁又能防备那些守在他身边的宫女呢?
就是这群宫女,干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这就是历史上的〝壬寅宫变〞。〝壬寅宫变〞发生在嘉靖壬寅年(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凌晨,十几个宫女决定趁朱厚熟睡时把他勒死。
从司礼监的题本中可知,朱厚后来下了道圣旨处理这群宫女,圣旨中提到了曹氏、王氏,曹氏、王氏是谁呢?据人考证,她们是宁嫔王氏和端妃曹氏,因此,有人根据这道圣旨得出结论,是曹氏、王氏指使发动了这场宫廷政变。
〝深闺燕闲,不过衔昭阳日影之怨〞,是明末历史家谈迁对此案的看法,但事实究竟如何,无人知晓,因此成为又一桩宫闱之谜。
第21谜:三星堆未解之谜
出四川广汉约三四公里,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三星堆因此而得名。三星堆的发现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前到5000年前。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这里数量庞大的青铜人像、动物上没有留下一个文字,简直让人不可思议。四川省文物考古所认为,三星堆人有可能来自其他大陆。
古蜀国的繁荣持续了1500多年,然后又像它的出现一样突然地消失了。历史再一次衔接上时,中间已多了2000多年的神秘空白。关于古蜀国的灭亡,人们假想了种种原因,但都因证据不足始终停留在假设上。古蜀国消失在历史长河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一个民族必备的文明要素,三星堆都已具备,只缺文字。学者们对此的争论已有些历史。在祭祀坑中发现了一件价值连城的瑰宝———世界最早的金杖。至于金杖上的图案是图是文,仁智各见,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第22谜:阎罗王原型之谜
长江中游,濒临三峡的酆都小城,背山面江,据说是阎罗王地府所在地。在那里,从唐宋伊始,陆续建起了〝玉皇殿〞、〝阎王殿〞、〝阴阳界〞等大大小小48座庙宇等系列工程,这就是人们谈而色变的〝鬼城〞了。民间通常就把它的总头子呼之为阎罗王。
这位阎罗王,据说他〝本居第一殿,因怜屈死,屡放还阳伸雪,降调此殿〞。
自隋唐到清代,就多流行诸家阎罗王之说。一是隋将韩擒虎。二是北宋名相寇准。三是北宋名相范仲淹。四是北宋龙图阁直学士包拯。五是南宋江丞相。
一个阎罗王职位,传说却有五家轮回,而且很紧凑。阎罗王的原型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第23谜:端午节真实来历之谜
端午节与中秋节、春节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三大节日。那么端午节是从何而来呢?有关它的来历说法很多,但流传最广、最有影响力的有以下四种。
一、认为源于纪念屈原。南朝吴均所着的《续齐谐记》有这样的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由此可见民间传说也是有一些根据的。
二、认为是龙的节日。古代的吴越族就是以龙为图腾的,为显示他们是〝龙〞的传人,有着断发纹身的风俗。他们每年的五月五日都要举行盛大的图腾祭祀活动,将装在竹筒中的食物或裹在树叶里的食物,一面倒入水中,献给图腾神吃,一面自己吃,并划着那刻有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取乐,表演给图腾神看。近些年出土的大量文物和考古研究证明,〝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说法是比较科学的。
三、认为起源于恶日。战国时的孟尝君田文五月初五日生,其父田婴不让家人养之,说明那时五月初五日已成为俗忌。端午节挂艾草、菖蒲是为了消除疾病瘟疫的蔓延。《荆楚岁时记》这样记载:〝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踏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还认为粽子只不过是一种民间普通食品,龙舟竞赛是一种节日活动,最初并不固定在端午举行。
第24谜:清明节来历之谜
在历史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了祭扫陵墓、郊外春游、折柳插门、荡秋千、放风筝等一些清明独特习俗。然而这一传统节日它究竟从何而来呢?
在二十四节气中,俗演为节日的主要是清明。为什么清明能演变成节日呢?
《荆楚岁时记》记载〝:晋文公与介子推俱亡,子推割股以啖文公。文公复国,子推独无得,子推作龙蛇之歌而隐。文公求之,不肯出,乃燔左右木,子推抱木而死。文公哀之,令人五月五日,不得举火。〞从此就有了〝寒食节〞。到了清朝,寒食节渐被清明节取代,寒食渐渐被人忘记了。
清明节在我国民间相传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关于它的来历,学术界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第25谜:东晋孝武帝出生之谜
说起东晋孝武帝司马曜,许多史学家认为,他确实是一个千古奇人。作为一个帝王,他不仅死得出奇,而且其出生也是一个奇事。按惯例,他是不应该来到这个世上的。原来,司马曜的父亲司马昱与司马曜的生身之母李氏并非天生地设的一对。
在司马曜的母亲李皇后之前,司马昱有过两任正妻。其中之一的郑氏是个不会下蛋的〝母鸡〞,没有给他留下一男半女。第二任王氏的肚子倒是争气,一口气生下了三个儿子,但其中二子早夭,另外的一个儿子司马道生一门心思想谋反作乱,最终被废黜了王位。母以子贱,王氏也因之被打入冷宫抑郁而死。
史家认为,没有李氏就不可能有东晋孝武帝,而没后宫佳丽十余年绝无子嗣,那么,天大的雨点,未来的皇太后位置也轮不到〝形长而色黑〞的李氏身上。但这个长得又黑又丑的李氏此后不久却接连为司马昱产下了两个儿子,却是至今难解的谜题。
第26谜:梅妃之谜
提起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人们自然会想到让玄宗〝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贵妃杨玉环,他们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在后世众多的诗、文、词、曲、小说、戏剧、民间传说乃至神话故事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记述。
殊不知在杨玉环之前,还有一位梅妃江采萍曾经深得皇帝的宠幸。自杨玉环入宫开始,两人为争宠甚至到了宫中路遇互不行礼的地步。杨玉环专宠后宫后,梅妃独居东宫,后不明不白地死去,为同情她凄苦境遇的人们留下了又一个千古之谜。
梅妃,人如其名,飘逸俊秀,清丽可人。她本姓为江,祖籍福建。9岁的时候就能吟诵《诗经》中的《周南篇》和《召南篇》,还对父亲说〝:身为女孩,我要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益的后妃。〞父亲见女儿小小年纪就有如此的志向,便为女儿取名〝采萍〞。
采萍15岁时果然被高力士相中,选送入宫。当时宫中嫔妃几近四万,个个浓妆艳抹、盛装俗饰,采萍的到来,彷佛为宫中送来一缕清风,她温柔婉约,淡妆素裹,清爽宜人。最难得的是,采萍不仅容貌秀丽,而且才高八斗,擅乐器、晓歌舞,还尤其喜爱梅花;她的住所周围,梅树随处可见,花开时节,便徘徊其间,赏花作赋,悠然忘我。玄宗怜惜她这份对花的痴爱,称她为〝梅妃〞。
第27谜:泰山封禅之谜
除武则天在中岳嵩山封禅之外,历代有资格封禅的皇帝都亲临泰山举行隆重的封禅大典,在客观上为泰山带来了宝贵的历史文化积淀,使泰山享有〝五岳之首〞的千年美誉。按照《史记正义》中的解释:封禅是统治者祭奠天地、礼拜山神的仪式。但这种仪式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资格或机会来举办的。泰山封禅开始的年代问题,现在还是一个千古流传的历史之谜。
有学者认为泰山封禅自上古皇帝就已开始。在司马迁《史记 封禅书》中曾引述管仲向齐桓公列举的封禅帝王,包括无怀氏、伏羲、神农、炎帝、黄帝、颛顼等,并说应有七十二家,而他只记住了十二家。究竟泰山封禅起于何时,现在还难有定论。
第28谜:《红楼梦》的原作者之谜
红学研究者在对《红楼梦》进行长期研究中,透过对许多历史资料的真伪辨析,认为《红楼梦》除了曹雪芹这样一位卓绝的〝披阅〞〝增删〞整理加工者外,还应该有一位原作者。因此〝红学〞研究者在《红楼梦》的作者问题上,发生了争论。多少年来,一直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脂砚斋眉批设疑问。脂砚斋在庚辰本第十三回有一条眉批曰:〝读五件事未完,余不禁失声大哭,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曹雪芹是壬午(1762年)除夕去世的,而庚辰本是乾隆二十五(1760年)年。
《红楼梦》成书过程作证明。在《红楼梦》自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空空道人因空见色,自色生情,传情入色,由色悟空,遂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目,又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即此便是《石头记》的缘起。〞这显然告诉读者,《红楼梦》的原作者是〝空空道人〞,又名情僧;曹雪芹只不过是对该书进行〝披阅〞、〝增删〞而已。又在《红楼梦》甲戌本第十三回的一条批语中有〝命芹删去〞的说法。这就证明了《红楼梦》的成书,有一个原作者,又有一个进行〝披阅〞、〝增删〞的,他们不是同一个人,而是两个人。
《红楼梦》原作者年龄应比曹雪芹大6-10岁的样子,这样他才能了解曹家鼎盛繁华的生活,而在小说中重现。再者,他的辈分应比曹雪芹高一辈,这样才符合〝自传〞说法的人物辈分关系。
那些评书者,在谈到《红楼梦》的作者时,大都讳莫如深,不敢直书其名,只用了一个化名——〝空空道人〞。在写曹雪芹时,毫无讳忌,直书其名,这恐怕不是没有原因的。因而,《红楼梦》原作者可能是一位带罪的朝廷命官,后被削职隐匿民间或出家为僧。尽管如此,曹雪芹为《红楼梦》的成书〝泪尽而逝〞,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投入到对《红楼梦》的伟大而艰巨的〝披阅〞、〝增删〞的再创造中去,他的光辉业绩是名垂史册的。
现在仍然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红楼梦》原作者,像一颗埋在泥土中的璀璨的珍珠一样,他的业绩也是同样永放异彩的。《红楼梦》的原作者到底是谁?〝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
第29谜:唐伯虎名画玄机之谜
居住在法国巴黎的法籍华人曹先生藏有一幅明代唐寅的绢画。此画高近200厘米,宽100厘米。画中一位贵人和10个仕女,在春光明媚的花园里戏蝶。园内梨花似雪,空中蛱蝶飞舞,贵人神态不俗。画的落款是:吴郡唐寅。作画的时间是:正德庚辰(1520年)秋九月。此外,画上还有好多位收藏者盖的印章。在苦苦揭秘这幅名画过程中,收藏者在万里之外偶然发现唐寅一首藏诗,与名画可谓绝配。经查,此诗竟来源于丹阳孙氏家谱。
从丹阳县志上了解到,丹阳的孙氏族人,基本上全是三国东吴孙权的后裔。在厚厚的孙氏家谱中,在这些家谱中居然收藏着唐寅、祝允明等诸多名人数百首在七峰山房留下的诗句,其中唐伯虎一人就有7首,而且基本都是鲜为人知的诗句。
不久,唐寅在孙氏园林的〝抱瓮园〞内参加多人的饮宴时,又即兴饮酒赋诗《宴孙氏抱瓮园见梨花大开立成一律》,也就是后来画中的意境。
第30谜:《梦溪笔谈》记录UFO之谜
《梦溪笔谈》是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著作。书中对UFO的记载:〝嘉佑中,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初出于天长县陂泽中,后转入甓社湖……如初日所照,远处但见天赤如野火,倏然远去,其行如飞,浮于波中……〞这恐怕只有揭开UFO之谜,才能得到答案。
在《三国志》裴松之注中,有类似的记载,解释一下就是:公元234年秋天,在西北五丈原地区,天空中出现了一颗发着闪闪红光,来去自由的星星,它三来三往,从东北飞向西南,后来就消失在历史的天空之中了……三国时期的卫士,茫然的看着天空中飞过UFO,历史就是这样神秘。
中国历史上10大悲壮的瞬间,令人肃然起敬!
张自忠壮烈殉国后,蒋介石、冯玉祥、孙科、于右任等在码头迎灵祭奠(网络图片)
岳飞尽忠风波
崖山一战天下亡
文天祥宁死不屈
南明英烈不北王
史可法扬州抗清
李定国客死异乡
夏完淳为国赴难
石湖奉命出使日
张巡尽节睢阳城
自古英雄多遗恨,然而正因为这无穷的遗恨,才令人肃然起敬,才令人感动不已。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令人肃然起敬的人物形象,有许多令人感动不已的悲壮瞬间。这篇文章所选出的十大悲壮瞬间,虽然只是历史江河中的一束浪花,但毕竟是被波澜壮阔的浪潮涌起的最为耀眼的浪花。
1、张自忠壮烈殉国
张自忠壮烈殉国后,蒋介石、冯玉祥、孙科、于右任等在码头迎灵祭奠(网络图片)
张自忠作为抗日战争以来中国战死的最高级别将领,所以将他放在了第一位,因为不仅仅是张自忠将军一人,更是代表了自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为了中华民族之存亡而牺牲的抗日英烈。
张自忠将军在日军四面围攻之下,身中七弹,弥留之际只说了一句话,〝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可告无愧,良心平安〞,凭这一句话,张将军排名第一,当之无愧。
2、岳飞尽忠风波亭
岳飞尽忠风波亭
岳飞勇抗金兵、保家卫国的事迹,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然而可叹这南宋一代名将没有战死在疆场,却惨死于自家朝廷的牢狱之中。
这里以岳飞作为悲壮英雄的代表,实际上在他的身上集中了历代以来冤死于自家朝廷手里的名将贤相,类似这种自毁长城的行经,人们在愤怒之余,更多的只有唏嘘叹息。
3、崖山一战天下亡
崖山一战天下亡
亡有亡国与亡天下之分,崖山一战,亡的却是天下。崖山海战,作为宋朝与元朝的最后一次战役,这场战争直接关系到南宋流亡朝廷的存亡,乃至于华夏民族的存亡,另人扼腕的是,实力上的巨大悬殊,最终的结果,就是亡了天下。
以〝宋末三杰〞为代表的南宋民族英雄们,却在这一战中,发出了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吼声。这一仗虽然南宋军队惨败,但是十万宋朝军民,却在目睹了陆秀夫抱着年幼的小皇帝蹈海殉国后,齐齐的跳入大海。
据《宋史》记载,崖山之战七日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张世杰希望奉杨太后的名义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主,再图后举;但杨太后在听闻宋帝昺的死讯在后也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不久张世杰在大风雨下溺死于平章山下。
传说,张世杰在风雨中问天求卜,若天亡大宋,则让船沉于此海。最后,果然在风雨交加中,船沉,人死,国灭,天下亡。
4、文天祥宁死不屈
文天祥宁死不屈
文天祥,南宋末年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蒙元入侵中原,马踏长江,南宋政权风雨飘摇。
文天祥本来是个文官,可是为了反对蒙元侵略,保卫国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祥兴元年,即西元1278年,文天祥不幸兵败被俘。
在元兵押送北京路上,文天祥挥笔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气浩然的诗句,遂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元世祖忽必烈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慷慨赴难。
多少年来,文天祥的爱国精神,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5、南明英烈不北王
南明英烈不北王
〝甯作南鬼,不为北王〞是南明英烈的真实写照。从史可法到张苍水,历史告诉了人们,华夏民族不只有贪慕富贵、屈膝投降的六大汉奸,更有高风亮节、气壮山河的民族英雄。
想来史可法、张公若投降满清,绝对可以封王拜侯,但是,可以毁灭一个民族,却无法让一个民族降尊屈膝。看到一个个壮烈殉节的英雄,实实在在的感叹中华文明作为历史上唯一没有断裂的文明,确实有着所独具的原因。
当投降满清的南明故将刘良佐,妄图劝降死守江阴孤城的南明守将阎应元时,得到的回答却是〝江阴士民,三百年来食毛践土,深戴国恩,不忍望风降附。应元是大明典史,深知大义所在,绝不服事二君。将军位为侯伯,掌握重兵,进不能恢复中原,退不能保障江左,有何面目见我江东忠义士民乎?〞每读此话,不觉泪流满面。
6、史可法扬州抗清
史可法扬州抗清
史可法,明末抗清名将。弘光元年,即西元1645年,满清入侵中原,兵困扬州。史可法率兵抗清,督师扬州。清军以红衣大炮攻城。入夜扬州城破。清军多铎劝降,史可法大呼:〝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于是,壮烈殉国。
清军疯狂屠杀扬州百姓。屠杀延续了十天,死亡逾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清代诗人张尔荩为其撰写楹联曰:〝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十四个字言简意赅,让后世领略到史可法与扬州共存亡的凛然正气、飒飒风采。
7、李定国客死异乡
李定国客死异乡
李定国,这位南明乃至中华历史上的绝代名将之一,他的一生,只能用悲恨相续,鞠躬尽瘁八个字来形容。满清入侵中原,李定国率兵屡破清军,连杀满清四大汉奸王之首的孔有德和满清敬谨亲王尼堪。实在是万历朝以来中华对外族战争之从所未有的胜利。
可惜的是,他的战功遭到了同为大西军出身,又同为南明军事领袖的孙可望嫉妒,最终孙可望投降了满清,被封为王,并将南明军的虚实尽数告诉了大汉奸洪承畴,最终李定国被迫退向缅甸。
不久又传来永历皇帝被吴三桂绞死于昆明的消息。李定国,这位南明最后一根支柱终于病倒了。临终之际,他对儿子说:〝宁可死于荒野,也绝不可投降。〞一代名将如此客死异乡,不禁令人动容。
8、夏完淳为国赴难
夏完淳为国赴难
西元1647年,既是明永历元年,也是清顺治四年。就在九月十九日这一天,清兵如林的南京大狱中,43位抗清义士慷慨赴死,为国捐躯。
其中有一位年仅17岁少年,临行前面不改色,一如平常。同时赴难的一位老人问他:〝孩子,你年纪轻轻,为何就要赴死呢?〞他微笑答道:〝甯为袁粲死,不作禇渊生!老人家为何看不起我呢?〞说罢,从容就义,为国赴难。这位少年就是史上为国捐躯年龄最轻的抗清英雄夏完淳。
在清军的大牢中,夏完淳写下一首题为《别云间》的五言诗:〝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当后世人们看到这首诗时,谁能品味出昔日少年英雄的悲壮与豪迈?谁能体会出一个十七岁的短暂生命的真正含义呢?
9、石湖奉命出使日
石湖奉命出使日
如果说陆游只能是怀着满腔愤恨而老死山野,那么范成大就是用实际行动,扞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西元1170年,南宋孝宗皇帝决心废除使臣向金国皇帝跪拜受书这一耻辱性的礼仪,朝中大臣无不畏惧,满朝文武竟无一人敢奉命北上。
于是,范成大挺身而出,抱着必死的决心出使金国。他在金国几乎被害,但终于不辱使命。在出使途中,他含泪写下〝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这首诗遂成为千古绝唱。
10、张巡尽节睢阳城
张巡尽节睢阳城(网络图片)
唐朝安史之乱中,张巡以数千人的兵力坚守睢阳城,与十三万叛军前后进行了大小四百余战,杀死敌将三百人,士兵十二万人。
当时战斗进行得非常残酷,张巡督战时〝大呼辄齿裂血面,嚼齿皆碎〞,及〝被围久,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
睢阳血战是安史之乱时期最惨烈的战役。最后城破,张巡与麾下部将三十六人一起殉节,留下了大唐王朝最悲壮的瞬间。
别再被骗了!与教科书完全不同的事实――中国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奴隷社会
网络图片
我们从小就被教科书灌输,在中国古代,夏、商、周朝是奴隷社会,奴隷的处境极其悲惨:〝奴隷被剥夺一切权利,在暴力下从事最紧张、最繁重的劳动。奴隷主占有和支配奴隷的全部劳动成果,过着奢侈豪华的寄生生活;奴隷只能获得极少的生活资料以维持生命。〞
其实这完全是欺骗!夏、商、周朝根本就不是奴隷社会。
不仅如此,事实上,夏、商、周朝是道德水准极高的时代。尧舜禹时代,是圣人治世。夏商周的初始阶段,也是圣人治世。这些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清明的时代,因此才能成为中国历朝历代尊崇的楷模。
夏朝的第一位君主是禹,大禹治水的故事妇孺皆知。他采取疏导的办法带领人们治理黄河水患,长达十三年,历尽艰辛,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与尧、舜齐名,被后人历代尊崇的圣贤帝王。大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父亲的王位,也非常贤明。
商汤是商朝的开国明君,他敬天信神,禀性仁德,爱民如子。《史记》记载,有一次,商汤外出,见郊野四面张着罗网,张网的人祈祷说:〝愿从四面四方飞来的鸟都进入我的罗网!〞商汤认为这太残酷,于是把罗网撤去三面,让张网的人祈祷说:〝想往左边走的就往左边走,想向右边逃的就向右边逃。不从命的,活够了、任性的就自己进我的罗网吧。〞这就是成语〝网开一面〞的由来。诸侯听到这件事,为商汤的仁义感召,陆续有三十多个小国归顺商国。
开创周朝的周文王,以及他的儿子周武王,更是以仁慈著称的君主,被称为儒家的真正鼻祖,他们以仁德治天下,善于教化民众。有一次,虞、芮两国的国君为了田野的界限发生了争执,他们慕名想请周文王裁决。两国君来到周国,看到的是〝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邑,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一派君子之风。两相对比,内心羞愧,两国君互相说道:〝像我等小人,有何面目上君子之堂,让人家给评理呢?〞还没有见到文王本人,他们就都主动把所争之地让给对方,结果双方都推让不受,这块土地便被閒置起来,后人称之为〝閒田〞或〝閒原〞。邻近的诸侯闻知此事,都以文王为典范,并纷纷前来归附。
史籍上对夏、商、周朝的农业生产情况也有诸多记载,比如采用〝井田制〞,将方圆九百亩土地,划分为九块,每块一百亩,犹如〝井〞字型,四周八块田为人们自己的私田,中心的一块田是人们共同耕种的公田,大伙干活时先合力把公田里的农活干完了才能干私田里的活。农民也不用另交什么税,收成时,将公田里的谷物上交就行了。说明当时的社会并不是奴隷出苦力为奴隷主耕种土地的情况。
其实,中国历史经历过奴隷社会这一说法,是郭沫若等人在三、四十年代,为了迎合马克思主义才提出来的。历史学家黄现璠早在1957年就提出异议,结果他被打成历史学界头号大右派,遭迫害22年。
黄现璠是一位正直、严谨的历史学家,虽然遭遇许多磨难,但他并没有放弃对历史真相的探索。他所着《中国历史没有奴隷社会》一书历经艰辛于1981年出版,他在里面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说:〝我坚决主张我国历史上没有奴隷社会,汉族没有,少数民族絶大多数也没有。〞
他还指出,希腊、罗马的奴隷制社会只是历史上的特例,不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他说,〝世界古代各国历史发展,絶大多数都没经过奴隷社会。〞同时他还说明,家庭奴隷制在世界各国古史都有,但这与奴隷社会是两回事。
至于教科书中提到〝黑暗的欧洲中世纪〞,也是歪曲外国历史,欺骗中国人的说辞。现在专业学者们已证实,中世纪大量的国王(或皇帝)加冕誓词和《大宪章》一类的法律文件基本原则是:〝关涉大家的事需得到大家的同意〞。所以中世纪也不是黑暗的。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笃信基督教,道德水平维持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回头再看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轩辕黄帝向神仙广成子问道,孔子向老子问道,再到佛法东传,儒释道为中国人奠定了重德行善的文化内涵,规范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使敬天、敬神、修德、爱民等道德观念深植人心。所以中国古代的社会是尊道重德、民风淳朴的社会,而不是什么剥削压迫的奴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