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西——西藏佛教图文浅解。。。更新中
发布时间:2024-11-26 02:00:57作者:心经全文网佛教是一个活的教派,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千五百年前。几千名大学者、贤哲和修持者已为此贡献了他们的整个一生,乃至生命。这些教义的结合十分完美,无须再行诠释。
佛法只存于人们的思想中,人们苦苦寻觅的东西正是他们实际看到的东西。佛教在其家园印度发展了一千七百多年,直到入侵的伊斯兰军队在十二世纪末期摧毁了庞大的佛学院。
7世纪初,囊日论赞之子松赞干布以武力降服古代羌人苏毗(今西藏北部及青海西南部)、羊同(今西藏北部)诸部,将首邑迁至逻些(今拉萨),正式建立吐蕃王朝。虽然按照藏族历史的传统,松赞干布是第33任吐蕃国王,但是因为在他即位之前藏文尚未创制,所以很难肯定在他之前的吐蕃王的历史正确性。在《贤者喜宴》等藏文历史书和在敦煌发掘的古藏文历史文献里记载着在松赞干布之前的吐蕃赞普的许多传说。
象雄王朝,据汉文史料《通典》、《册府元龟》、《唐会要》等载:“大羊同东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于阗,东西千余里,胜八九万”。藏史《苯教源流》载:“象雄与上部(即西部象雄)克什米尔(原波斯帝国和原亚历山大帝国和当时的阿拉伯帝国的东部地区)相连,北接于阗(今新疆和田)雪山及松巴黄牛部之静雪地区(青海西南地区),南抵天竺(今南亚次大陆北部)和尼婆罗(今尼泊尔)。”汉藏两史所载象雄地域基本一致。然象雄东接吐蕃,以何地为界,汉史记载不明,藏史《佛法铁注》补充这一疑难载道:“象雄与吐蕃,以后藏之卡日阿为界,藏西北大片地方皆为古象雄之辖区”。象雄王朝的兴衰是个世界历史之迷,未见于历史所有的记载,一个鼎盛时期有数百万人口的强大帝国,如后来的古格王朝一样,衍灭于历史中,今天壁画的残迹,仍未有解答。
汉史记载不明,根据西藏文字的统一年代来推测(七世纪前,文字没有统一,记录多于壁画,岩画体现当时的兴衰华),记载不明也就有了解释。松赞干布在统治西藏后,才正式引入印度佛教,取代本土上千年的苯教,这一点也许可以推测当时的历史记载环境。
松赞干布时开始采用历法,规定统一的度量衡,依据于田、天竺等文字创造了吐蕃文,在此之前,西藏的文字尚未统一完全形成,西藏的历史几乎没有任何的文字记录。
吞弥桑布扎,原名叫吞弥阿努,是吐蕃历史上著名的七贤臣之一。关于吞弥桑布扎有身世有两种说话:一是公元7世纪时期,诞生于雅鲁藏布江南岸的今西藏山南地区的隆子县,二是出身于尼木县吞弥家族中。父亲吞弥阿鲁,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御前大臣。母亲名叫阿孥。
吞弥创造如今的西藏雪山文字,虽然有不同意见,但基本争议少于赞同。七世纪之后,西藏的历史逐渐有所记载,这与文字统一或许有所关联。
藏族艺术中出现的大部分符号都源自印度佛教,早在佛教传入之前许多符号在古印度就业已存在。同样,所有的佛、菩萨、主要本尊神和护法神都源自印度佛教,它们被装饰在印度皇族的丝袍和珠宝饰物上或装饰在印度密宗瑜伽师及瑜伽母的骨饰和兽皮上。
图画的艺术行为,远大于语言表述。用符号代替语言表达,在我看来是一个很能代表西藏藏传佛教的某些行为。同时又能与中土佛教有同宗同源的思想文化,就这一点,激起极大的兴趣。
去年行走西藏前后,对大至寺庙,小至藏民家庭的供奉物、装饰物、雕像等等怀着深深的好奇后,产生了对其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和喜欢藏传佛教的朋友共同探讨有关西藏的历史人文。
祥麟法轮
双鹿侧伴的八辐金轮是藏传佛教的徽相。镀金立体祥麟法轮徽相传统上置于寺院和庙宇屋顶的前面,它发出的光芒象征着佛法。这个徽相同样出现在神圣坛城宫的四个门道上。
中间的八辐金轮象征着佛陀释迦牟尼的“八正道”,也象征着这些教法传播八方。
双鹿平和、顺从地默跪在金轮两侧,公鹿在右,母鹿在左。有时,公鹿被画成独角的犀角鹿或犀牛。鹿的温厚和优雅体现了真正的佛教托钵僧的素养。中华佛教中鹿象征着长寿,藏传佛教中,鹿常为雌雄成双成对出现,代表着和谐、幸福和忠诚。
大昭寺顶部的祥瑞法轮哲蚌寺顶部的祥瑞法轮
如风飘的空间:http://u.8264.com/?35857224
胜利幢藏族吉祥八宝(八瑞相)之一。胜利幢意为旗子、旗帜或军旗,最初是古印度战争中的战旗。它装饰在武士战车的尾部或插在巨型宝伞或华盖后面。每面战旗都有胜者或王者的具体标识。胜利幢主要是作为湿婆死亡与毁灭之神的军旗。该旗顶有一个三股叉,象征着湿婆在天、地和地下三界的胜利。 摩羯头旗幢最初是吠陀时期欲神 的标识。作为 “惑”者或“诱”者,欲神在印度教中与魔的作用相仿,它试图阻碍佛陀获得圆满。据说,在获得圆满之前的一个黄昏,佛陀通过修习 “四无量” (慈、悲、 喜、捨)战胜了欲神的性诱惑。清晨时,他战胜了魔的 “蕴”和“惑”。在其长寿生命结束前 仅三个月,佛陀最终战胜了死魔,凭借着大无畏的决力,他进入了大般涅槃 。 作为佛陀战胜四魔(烦恼魔、五燃蕴魔、天子魔、死魔)之胜利的象征,早期佛教徒选用欲神的摩羯头图案作为军旗,并将四面绘有摩羯头图案的旗帜插在如来佛或佛陀菩萨的四大基本方位上。同样,众神也选择把胜利幢插在须弥山 上,把消灭了四魔军队的佛陀尊为 “征服者” 。这面 “十方胜利幢”被画成 一个缀满珠宝的旗杆,杆顶饰有月牙和太阳,旗杆上裹着三层三色丝绸,丝绸上装饰着 “三胜兽”。 摩羯也是吠陀时期的欲神的标识,也被作“ 长尾摩羯” 。它是印度十 二宫中的第十宫相当于摩羯宫 ,即:西方十二宫中的海羊。 作为古印度的神话象征,摩羯是一个杂交动物,是几个都有鳄鱼特征的动物结合的产物。摩羯长有鳄鱼的前爪、大象的拱嘴或鼻干、野猪的獠牙和耳朵、猴子滴溜乱转的眼睛、孔雀带有漩涡饰飞尾翼。在从故印度到现在的藏式形象的演变过程中,摩羯变成了现在的模样,即:长有狮前爪、马鬃、鱼鳃和卷须即鹿和龙的角。最初简单的带毛鱼尾上出现了一个复杂的带旋图案,叫做 “摩羯彗星” 。 鳄鱼具有天然的力量和韧性。政务寓言所说,鳄鱼至死也不会放弃它的猎物。许多金刚乘的武器上都画有摩羯,象征着韧性和力量。金刚乘的武器包括斧子、铁钩、钺刀 和金刚杵。各种武器的刃 身或尖都从摩羯大嘴 中伸出。作为水的象征,摩羯头常常装饰在庙宇屋顶的突出部位作为石刻滴水嘴。 摩羯头也出现在水源的源头,作为石刻出水口。从绘画和建筑的角度来看,在木雕甬道的上拱或在佛 像或神像菩提宝座后的背光上,常有侧伴双龙的一对相对称的摩羯及一张戴冠金翅鸟的脸。甬道的雕刻形式在尼泊尔艺术和建筑中十分普遍。作为甬道的守护者,摩羯像出现在大十字金刚杵弯曲的叉股头上大十字金刚杵环围着平面坛城的四大甬道。在立体坛城上,这个十字金刚杵承托着这个坛城宫构架,象征着插有金刚杵的金刚座不可撼动的稳定性。 八瑞相(藏语:扎西达杰)亦称八吉祥徽、藏八仙和藏八宝。八瑞相是藏族传统的吉祥图,在寺院、民居、法器、服装、餐具、图书、哈达、绘画作品、鞍具、地毯、笔盒等上都能见到,是一种最常见的图案。它由八种象征吉祥、圆满、幸福的图案组成。 八瑞相是佛教符号中最著名的一组,其传统排列如下:1)宝伞;2)一对金鱼;3)宝瓶;4)妙莲;5)右旋白螺;6)吉祥结;7)胜利幢;8)金轮。 最初,八瑞相构成了印度早期的一套供物,是国王加冕时获赠的礼品,可能源自前佛教时期。 耆那教教徒也选用八瑞相,其年代可能要早于佛教的八瑞相。在佛教传统中,象征好运的八瑞相代表释迦牟尼得道时吠陀教(吠陀教,印度古代宗教之一,由约前二千年古印度西北部的雅利安游牧部落的信仰演化而成。信仰多神。崇拜种种神话的自然力和祖先、英雄人物,凡日月星辰、雷雨闪电、山河草木以及动物等都被幻化为神,并根据这些神的位置分为天、空、地三界。)众神敬献他的供物。 在藏族艺术中,八瑞相可以分别绘制,也可以画成两个、四个和八个一组。当成组绘制时,它们常常摆成瓶状。在呈瓶状时,就没有宝瓶,而其他七件呈宝瓶状的象征物代表着宝瓶所象征的财富。象征好运的八瑞相图装饰在各种各样的佛教圣物和世俗物品上,如木雕家 具、凿花金属制品、瓷器、墙镶板、毛毯和丝绸织物,也用泼洒面粉或彩色粉末的方式画在 地上以敬迎宗教大德们光临佛门圣地。八瑞相图宝伞 宝伞是印度皇族传统的象征物和保护伞,其伞下阴影使人免受热带阳光的暴晒之苦。阴凉象征着保护人们免受酷热之苦,避开欲、障、疾病和邪恶力量。 作为皇族或世俗财富的象征,仪仗队中随行人员擎举宝伞的数量越多表明他 的社会等级就越高。在传统上,根据规定,国王可以撑用十三把宝伞,早期印度佛教徒把这个数字看成化身为转轮王 的佛陀之权利的象征。十三个伞轮的主要事件或用于安放其遗物。这种习俗后来用于所有藏传佛教佛塔的设计上 。 典型的佛教宝伞有一根白色或红色檀香长手柄或轴杆。其柄端饰有一朵金色小莲花、一个宝瓶和一个珠宝缀。在其圆顶状的伞架上绷着白色或黄色丝绸。伞骨圆边挂着一块多褶的帘饰,上面缀有众多的各色丝绸悬饰和围幔。 宝伞圆檐的分界处钉有一根装饰华丽、饰有摩羯 尾的金轴,上面一般挂有丝绸帐幔,也可以装饰以孔雀翎、珠宝链饰和牦牛尾的挂饰。在传统上,在仪礼上使用的丝绸宝伞 的直径约四英尺,长轴杆可以使伞在头顶上方撑至至少三英尺高。方形和八角形宝伞也十分常见,但在住持喇嘛宝座上方或寺院宝殿主供神像头顶上方经常悬挂的是黄色或红色巨型丝绸宝伞。白色或黄色宝伞是至高无上权力的宗教象征。而孔雀翎宝伞则更具体地体现了世俗的权威。 在梵文中,一对金鱼被称作 “双鱼” ,暗示其来源,也是恒河(恒河,位于今印度与孟加拉国境内,印度教视为圣河,两岸约有一千五百公里 的地方作为神圣的朝拜地区。印度教徒常到此巡礼、沐浴,或将死者骨灰投入河中,认为可涤除罪恶。) 和朱木那 (印度境内的一条河。)两大主要圣河的古代标志。从象征意义上来说,这两条大河代表着阴阳脉或脉道 。脉道源自鼻腔,掌握着呼吸的节奏。 在佛教中,金鱼代表着幸福和自主,因为它们完全可以在水中自由游动。由于繁殖迅速,金鱼代表着多子多孙。金鱼还代表着不受种姓和地位约束的舒适之感,因为它们能融合在一起,随意接触,因此,金鱼常 常成双成对游动,而在中国,双鱼代表着夫妻结合和忠贞不渝,因此,在传统上,常赠送一 对金鱼作为结婚礼物。由于鱼在中国数量繁多,因此构成了主食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汉字中, 鱼有 “鱼”和“余”双重含义,因此,鱼成了物质财富的双关语。在中国风水传统中,人们 认为养鱼就是招财进宝。双鱼这一吉祥符号在印度教、耆那教和佛教中十分普遍。在古埃及,双鱼象征着尼罗河 富庶的流域。早期基督教徒把双鱼看做“渔夫”基督的象征并用离合略缩的方法将希腊文“鱼” 的字母拼写 (ichthys)解释为“耶稣基督,神之子和救世主”。 雌雄双鱼通常对称绘制,形似鲤鱼,尾巴、鳃和鳍均十分优雅,长长的鱼须从上鳄伸出。 在传统上,鲤鱼因其优雅之美、体态和长寿,也由于它们与某些慈悲之神有关而在东方被视为圣鱼。 金鱼图案 金色宝瓶仿造传统的印度黏土水瓶。这种水瓶被称作 “Kalasha”或“kumbha”,瓶底 扁平、圆肚、细颈,上瓶沿口刻有凹槽饰。在印度,子宫形状的圣水瓶在盛大的宗教 “宝瓶节” 上颇受尊崇。该节日每三年在阿拉哈巴德 、哈里迪瓦尔 、纳西克 和乌贾因 等城市轮流举行一次以纪念神降甘露于四个圣地宝瓶主要是某些财神的象征,其中有宝藏神多闻天王 和增禄天母 。 宝瓶常常作为一 种器物出现在它们的脚下。增禄天母的化身之一就是站在水平摆放的一对宝瓶之上,宝瓶连续不断地喷出珠宝作为神瓶,它有自动示现的特质,因为无论从瓶中取走多少珠宝,瓶内永远都珠宝满盈。 典型的藏式宝瓶被画成极其华丽的金瓶,其各个部位都散射着莲花瓣图案。一块如意宝或三联宝石作为饰顶,象征着佛、法、僧三宝。佛教坛城11供中所描述的大宝瓶是金制的,饰有大量的奇珍异宝。瓶颈上系有来自神域的一方丝绸,顶部用一棵如意树为顶饰。该树的树根浸泡在长寿水中,树根上神奇地长出各色各样的珠宝。封好的宝瓶可以放在或埋在圣地,如山口、朝圣地、溪流、河流和海洋,其作用或是使周边地区富庶或取悦居于该地的地方神。梵文:mela,宝瓶节,印度教纪念黑天神 (札格纳特)降落下界的节日。每年的六、 七月举行。由祭司把札格纳特及其弟大力罗摩 (Balarama)、妹苏婆特罗 (Subhadra)的神像从庙宇抬出,用一百零八个水罐的水,在太阳升起前给以沐浴、涂油,把神像高举,让所有的人都能看到。 梵文:Jambhala,宝藏神,神名,财神之一。 梵文:Vaishravana;藏文:rNam-thos-sras,多闻天王,亦称 “多闻子”,梵音译作 “毗沙门”。佛书所说北方一神名。 梵文:Vasudhara;藏文:Nor-rgun-ma,增禄天母,亦称 “财流佛母”、“财续母”、“财宝天母”。赐予财宝成就的佛教密乘一本尊名。 藏文:Bum-pa-bzang-po,神瓶。 梵文:Mandala,坛场,音译 “曼荼罗”,亦译 “坛城”、“轮圆具足”等。印度密教修 “秘法”时为防 止“魔众”侵入,在修法处划一圆圈或建以土坛,有时还在上面画上佛、菩萨像,事毕像废。一般曼荼 罗分为:1)大曼荼罗;2)三昧曼荼罗;3)法曼荼罗;4)羯磨曼荼罗。 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是表示纯净和断灭的一个主要佛教象征。它代表一切活动的鼎盛阶段,而进行这些活动是为了完全避免堕入轮回之错误。 神灵端坐或站立的莲花宝座象征着他们的神圣本源。这些神灵被想象成是洁白无瑕、极尽善美的,其身、语、意是绝对清净的。神灵显现在轮回之中,但他们绝没有受到不洁之物、意障和心障的污染。 从埃及到日本的众多世界伟大文明都把莲花视为神圣的象征,并将其广泛低融入它们自己的艺术和建筑之中。 莲花随太阳花开花落,在古埃及,人们认为黎明时太阳从东边的莲花中升起,日落时,它落入西边的莲花之中。同样,吠陀教太阳神的每只手都持有一朵莲花,象征着太阳掠过天际的路径。 吠陀教的创生之神梵天诞生在一朵金色莲花里,而这朵莲花是从毗湿奴肚脐里长出来的,宛如从脐状茎长出的一朵莲花。密教大师莲花生将佛教传入西藏,他同样被神化为生于一朵奇异的莲花上,开放在印度的乌仗那王国的丹纳 阔沙湖 上。 佛教中的莲花被描述为四瓣、八瓣、十六瓣、二十四瓣、三十二瓣、六十四瓣、百瓣、千瓣。这些数字既象征性地符合令人费解的人体内的莲花数量,也与坛城的各个组成部分相符。作为手持器物,莲花通常呈粉色和浅红色,共有八个或十六个莲瓣。盛开的莲花也可以是白色、黄色、金黄色、蓝色和黑色。白色莲花 是尸弃佛 的象征,而白度母手持的是十六瓣白莲花。黄色莲花和金黄色莲花 一般被称作 “白玛”(莲花),而红色或粉色莲花更为常见。 1 梵文:Surya,太阳神,梵文译音 “苏利耶”,神名。 2 梵文:Vishu,毗湿奴,意译 “遍入天”、遍浄 “等。与梵天、湿婆并称为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三大神。后 被毗湿奴教奉为最高的神来崇拜。其妻是吉祥天女,曾化作十大化身,十次下凡救世。 3 梵文:Padmasambhava,莲花生,亦称 “乌金大师”。八世纪印度僧人,应吐蕃赞普赤松德赞 (742 年— 797 年)之请入藏传播密法,曾利用密宗法术同苯教巫师斗争,并与护寂共建桑耶寺,对吐蕃佛教战胜 苯教有一定的作用。后世藏传佛教宁玛派尊其为 “祖师”。 4 梵文:Udidiyana,乌仗那,印度地名。 5 梵文:Dhanakosha,丹纳阔沙,印度地名。 右旋白螺是古印度战神的器物,巨大的 海螺号宣告人们在战斗中表现出的骁勇和胜利。毗湿奴的喷焰海螺叫“Pamchajanya”,其意为“拥有对五众的控制力”。 阿周那的海螺以 “Devadatta”著称,其意为 “神赐”。它的胜利 号角令敌人胆战心寒。作为战斗号角,海螺相当于现今的军号,是力量、权威和统治的象征。吉祥的号声可以祛除邪恶精灵、使人避开自然灾祸并恫吓一切有害生灵。 毗湿奴左上手持有喷焰海螺,与右上手持有的金轮相配。毗湿奴的十大化身中的前五位都持有这两个器物。 它们分别是:鱼、龟、野猪、人狮和侏儒。在印度教中,佛陀被视为毗湿奴十大化身中的第九大化身。因陀罗和梵天这两位大天神在传统上被画成在佛陀宝座前敬献毗湿奴的器物海螺和金轮,这或许更是一种巧合。毗湿奴也普遍被称作 “伟人”或“右手神” ,这些称号也同样适用于佛陀。佛陀的头发右旋,其身体带有 “伟人”的三十二吉相 。 1 梵文:Arjuna,阿周那,印度古代梵文叙事诗 《摩诃婆罗多》中的角色。 2 梵文:avatara,化身。毗湿奴的十大化身为:1)鱼(Matsya);2)龟(Kurma);3)野猪(Varaha);4)人 狮(NarASIngha,半人半狮的怪物);5)侏儒 (Vamana);6)持斧罗摩;7)罗摩;8)黑天(Krishna);9)佛 陀;10)迦尔吉(Kalki,白马)。 3 梵文:mahapurusha,伟人或大人。 4 梵文:dakshinadeva,右手神。 5 梵文:mahapurusha-lakshana,三十二大相。如来身体的三十二种殊胜的相状。或指佛、转轮王的身体 所具的三十二种相好。 早期的印度教把海螺扥为阴阳两类,厚壳球茎状海螺是阳性 的,而薄壳细长型海螺是阴性的,这也用于划分印度的四大种姓 。表面光滑的白海螺代表婆罗门 (僧侣)种姓;红色海 螺代表刹帝利 (武士)种姓;黄色海螺代表吠舍 (商人)种姓,而灰暗色海螺代表首陀罗 (奴隶)种姓。天然左旋的普通海螺 与极为罕见的右旋白螺 可以进一步划分。右旋白螺最为吉祥,适宜用于仪式中。螺壳的壳尖被锯掉,形成吹口,这样,右旋风道可以创造出音响的效果,象征正在施颂 佛法。 婆罗门教把战斗中使用的海螺视为其宗教统治的礼仪象征。早期佛教徒同样用它作为佛陀教义至高无上的象征。此时,海螺象征着佛陀在宣讲佛法真谛时的无畏精神及他号召为众生利益而获得圆满和努力精进。海螺号筒般深沉的声音是佛陀三十二个大相之一,其声音响 彻整个十方大地。在肖像画法中,佛陀喉部的三条海螺形状的皱褶代表着这一大相。作为八瑞相之一,白色海螺通常垂直绘制,常在其较低处系有一根丝飘带。从口部的曲线和螺孔可以看出螺的右旋。海螺可以水平放置,当作盛放甘露或香料的容器。作为手持器物,它象征着宣讲佛法就是 “佛语”。众神的 “智慧”左手常持有海螺。 梵文 “室利靺鞨”一词意为 “室利的钟爱之物”。室利指的是罗乞什密女神 ,即:毗湿奴之妻。 吉祥结装饰在毗湿奴的胸前。毗湿奴胸口上的罗乞什密标识表示他内心对其妻的忠诚。 由于罗乞什密是财富和幸运之神,因此,吉祥结就形成了一个自然的吉祥符号。 吉祥结既可呈三角形的漩涡状,有可以呈垂直的菱 形,其中四个主要内角挂有环圈。毗湿奴的第八个化身黑天 也在胸部中央佩带吉祥结。 吉祥结的另一个名字是“nandyavarta”,其意为 “喜旋” 。这个结与卐字符和希腊十字架5形状相同。印度和中国汉地佛像的胸部经常刻有吉祥结或卐字符,象征着大圆满思想。 吉祥结也出现在印度河文明7的泥印上。它最终演变成几何图形的佛教符号吉祥结。人们认为它会“象卐字符一样旋转”,被认为是 “吉祥卐字符” ,因为,这两个相似的符号在有关早期印度八瑞相的大部分传说中十分常见。 在许多古代教派中,代表永恒、无限或神秘的吉祥结十分常见,特别是在伊斯兰教和克尔特教 的图案中得以创新。在中国,它是长寿、永恒、爱和和谐的象征。作为佛教思想的象征物,吉祥结代表着佛陀无限的智慧和慈悲。作为佛教教义的象征,它代表着 “十二因缘” 的延续性,“十二因缘”强调轮回转世的现实。1 梵文:shrivatsa,室利靺鞨,意译 “室利的钟爱之物”。 2 梵文:Lakshmi,吉祥天女,音译 “罗乞什密”。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命运、财富、美丽女神。在史诗、 往事书时代成为女神。据印度教神话,她是天神和阿修罗搅乳海时产生出来的,故有 “乳海之女”名。 谓为毗湿奴之妻,爱神之母。在藏传佛教中常被称作 “班登拉姆”。 3 梵文:Krishna,黑天,印度教崇拜的大神之一,毗湿奴的第八个化身。黑天的英雄业绩受到大神湿婆 的尊敬,承认他是宇宙大神。黑天的形象在印度的民间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中经常出现。 4 藏文:dGav-vkhyil,喜旋,与太极图相似的图形。 5 希腊文:gammadion,希腊十字架,由四个大些的希腊语第三个字母 π所组成的带钩十字架,特别是卐 字形或希腊中空十字架。 6 梵文:nagayantram,龙吉祥结。 7 印度河文明,年代约公元前 2350—前 1750 年,居民主要从事农牧业。有轮制素面陶。青铜舞女像为 印度河流域文物珍品之一,出土印章多有动物形象,印章铭文尚未释读成功。 8 梵文:shrivatsa-svastika,吉祥卐字符。 9 原文:celtic,凯尔特教,指凯尔特人信奉的宗教。凯尔特人是铁器时代欧洲的早期印欧民族的一部分 成员,其分支分布在从大不列颠群岛和西班牙到小亚细亚,一部分被吸收入罗马帝国,如:高卢人、加 拉西亚人等。 10 十二因缘,又作 “十二支”、“十二因生”。原始佛教极其重要的概念,以十二因果的条件而成一系列, 解释人生的种种痛苦与烦恼的起源。这亦是佛祖释迦牟尼觉悟的内容。十二因果是:1)无明(梵文:avdya);2)行(梵文:samskara);3)识(梵文:);4)名色 (梵文:namarupa);5)六入 (梵文:bhava);6) 触(梵文:sparsha);7)受(梵文:vedana);8)爱(梵文:trishna);9)取(梵文:adana);10) 有(梵文:bhava);11)生(梵文:jati);12)老死 (梵文:jaramarana)。 轮是早期印度的太阳的象征,象征着统治、保护和创生。作为太阳的象征,它最初出现在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明遗址出土的泥印章上。 轮是吠陀时期保护神毗湿奴的主要器物。喷焰六辐金轮代表着宇宙万象之轮。它代表着运动、持续性和变化,宛如天界圆形天体一样永远旋转向前。 作为一种武器,无轮圈的轮有六个、八个、十个、十二个或十八个利尖的刃片,能够像轮那样旋转或在绳下摆动。故印度战车上的木轮 也有数量相同的轮辐。 佛教把轮视为 “转轮王”的主要标识,认为这个轮就是佛陀教义中的“ 法 轮”。 法 轮 的 藏 文 词 汇“Chos-kyi-vkhor-lo”的字面含义是“转法轮”或精神的变化。轮的快速转动代表佛陀教义揭示的迅速的精神转变。与转轮王旋转的武器相比,轮能断灭一切 “障”和“惑”。佛陀在斯里那他 鹿野苑 的初次传道被称作“初转法轮”。在此地,它阐述了 “四圣谛” 和“八正道” 。后来,他又在拉贾吉尔 和沙拉瓦斯蒂 举行了两次重要的传法活动,这两次传法分别被称作 “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轮由轮毂、轮辐和轮圈三部分组成,象征着佛教教义以伦理、智慧和禅定为依据。中心轮毂代表着伦理规范,它位于中心,使人心平稳笃定。尖利的轮辐代表智慧和觉识,可以断灭痴愚。轮圈代表着冥思禅定。环圈轮的轮圈驱动轮的转动 。千辐金轮像太阳一样散射 ,代表着佛陀上千次的传法活动和教法。八辐金轮象征着佛陀的 “八正道”,也象征着这些教法传播八方。 1 原文:Harappan,哈拉帕文明,青铜时代文化,详见 “印度河文明”的注释。 2 梵文:Sudarshana-chakra,六辐金轮。 3 梵文:Saranath,斯里那他,印度地名。 4 梵文:Mrgadava,鹿野苑,亦称 “仙人论处”、“仙人住处”、“仙人鹿园”等。佛教圣地。在今瓦拉纳西 城西北约十公里处。传为释迦牟尼成道后最初说法的地方。 5 梵文:astangamarga;藏文:bDen-pa-bzhi,四圣谛,亦称 “四谛”,指四条神圣的真理,能彻底解决宇 宙人生问题的四个真理条目。“四圣谛”为:1)苦谛;2)集谛;3)灭谛;4)道谛。 6 藏文:vOhags-lam-yang-dag-brgyag,八正道,又称 “八圣道”、“八道支”等。要到达理想的境地的修 行者所要具足的实践德目。“八正道”是:1)正见;2)正思维;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 进;7)正念;8)正定。 7 梵文:RaJGhir,拉贾吉尔,地名。 8 梵文:Shravasti,沙拉瓦斯蒂,地名。 布达拉宫的八瑞相图案小昭寺的八瑞相图案 供奉物和象征物三宝(梵文:triratna;藏文:dKon--mchog--gsum) 佛、法、僧“三宝”是佛教圣坛上的中央供物,代表着一切佛的身、语、意。它们共同构成了佛教教义中的 “三学”、“三箧”和“三皈依” 。语、意。它们共同构成了佛教教义中的 “三学”、“三箧”和“三皈依” 。 从概念上来看,它们代表着得道者净化后的行为 (身)、言语 (语)和思想(意)。 佛像或圆满大师像放在圣坛中央,代表着佛陀的圆满之身。经书放在佛像左侧,代表佛陀的经论和教义,是获得圆满之语或佛法的具象之物。佛塔放在佛像右侧,代表僧众或僧团的顿悟之心。作为佛陀的话语和教义,在传统上,要将经书放在圣坛的最高处。作为佛陀身相的表现形式,佛像要放在中央。佛塔代表僧众,放在佛像下面。在举行皈依仪式 时,要用这些三皈依物品迅速地碰触弟子的头。在初级密宗院里,信徒也要皈依大师、本尊神 和空行母 这“三根本” 。三颗一组的宝石也代表 “三宝”。三颗一组的宝石1 梵文:trishiksha,三学,亦称 “三事”。三学,佛教修行者必须修习的三种最基本的学问,即:1)戒学;2) 定学;3)慧学。戒时抑止邪恶,积习善行。定是使身心安静下来,止息种种念虑,使精神能集中,慧是如理思维, 照见真实。 2 三箧,即:1)经;2)律;3)论。 3 三皈依,即:1)皈依佛;2)皈依法;3)皈依僧。 4 皈依仪式,一个人正式成为佛教徒时所举行的宗教仪式。 5 梵文:Yidam;藏文:Yi-dam,本尊,密乘四部的每一部有各自的精神宇宙模式,即坛城系统,这个系统由一密乘 主神与一些眷属神灵组成。坛城中的主神就是佛家所称的本尊神。 6 梵文:dakimi,空行母,藏传佛教中代表智慧与力量的飞行女神。 7 藏文:rTsa-ba-gsum,三根本,1)加被根本依上师或喇嘛;2)成就根本依本尊;3)除障根本依空行母。 三胜兽(藏文:Mi-thun-g·yul-rgyal-gsum) 三只杂交兽都是传统意义上互为对手的兽类结合而生。最初,可能是作为装饰性图案出现在早期印度佛教的胜利幢上。早期的胜利幢是用三色丝绸围成的三层帷帐制成,每块丝绸上都可能画有一直杂交兽。它们的形象也出现在唐卡、家具、星相图和占卜图、吉祥供物和胜利幢上,特别出现在西藏的风马旗上。三只杂交兽分别是:1)八足雄狮[1];2)长毛或长皮的鱼[2];3)海龙或水怪[3]。八肢翼大鹏或金翅鸟雄狮是狮子与其传统天敌金翅鸟的后代。八个肢翼由长在狮子足底的四肢爪掌和从金翅鸟膝部长出的四只利爪组成,但一般只画出四个爪掌。由于金翅鸟是天界之主,狮子是地间之王,因此,金翅鸟雄狮能成功地使天地合一。八足雄狮长有狮子的身体、肢干、鬃毛和尾巴,却长着带角金翅鸟的头、翅膀和利爪。人们很容易将这只杂交兽比作西方神话中的格里芬[4]。格里芬长有狮身、鹰头、鹰翅和尖利的鹰爪。早期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5]曾写到格里芬生活在印度的高山之中,在那里用利爪刨挖黄金。“长毛的鱼”是鱼和其传统天敌水獭结合的产物。它长有水獭的身体和四肢,但却长着鱼的头、腮,有时还有鱼尾。与水獭一样,长毛的鱼的身体上长满了棕色、灰色或黑色的毛。鱼颈部的鳞片藏在水獭皮下无法看到,或有可能在鱼獭前腿上形成一条明显的分界线。“水怪”或“摩羯”蜗是摩羯和其传统天敌海螺结合生成的。摩羯蜗可能出自寄居蟹,寄居蟹把螺壳或软体动物当作它的寄居之地。在整个喜马拉雅地区,在溪流和湖泊中也可以发现寄居蟹。摩羯被画成常见的形状,长有鳞片、角、獠牙、鬃毛、上翘的鼻子。它的双足经常从白色的螺壳中伸出。摩羯常令人难以置信地将其尾从螺壳的顶尖部旋出。[1] 藏文:Seng-ge-rkang-pa-brgyad-pa,八足雄狮。[2] 藏文:Nya-spu-rgyas-pa,长毛的鱼。[3] 梵文:makara;藏文:Chu-sring,摩羯,水怪。[4] 原文:griffin,格里芬,一种神话中的野兽,典型形状为类似鹰的头、前腿和翼,通常有明显地竖立的双耳,前腿像鹰爪,而身体、后退与尾则像狮。[5] 原文:Herodotus,希罗多德,约前484年~约前425年,古希腊历史学家,在西方史学中有“历史之父”之称,其著作有《希腊波斯战争史》。和气四瑞 (藏文:mThun-po-spun-bzhi)) 藏族吉祥主题中的和气四瑞是由大象、猴子、野兔和鹧鸪组成。在树下,它们一起叠摞成一个杂技般的金字塔状。和气四瑞源于有关佛陀往世故事之一的 《本生经》,但在寓言中只提到大象、猴子和鹧鸪这三种动物。这个有关道德的寓言说明了对长者的尊重应超过对学识、优越地位和高贵出身的尊重。该寓言讲述佛陀最年长的弟子之一舍利弗 的故事。一次,他在吠舍离 未能找到落脚之处,而一些年轻弟子跑在他的前面很自私地为自己找到栖身 之地 。第二天清晨,佛陀得知了舍利弗独自一人在大树下栖身过夜。针对年轻僧人中盛行的自顾自的态度,佛陀讲述了《本生经》中“尊老”的寓言“一次,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一棵印度榕树 下住着鹧鸪、猴子和大象三个朋友。它们之间互不尊重。为了明确谁是长者,它们开始讨论它们栖居的这棵大榕树的年龄。大象首先发言,说当它还是个幼象的时候,这棵榕树仅是一个小树丛。猴子接着发话,声称在其幼年时,这棵树只不过是一株幼苗。鹧鸪说它曾经吞食过最早的树种, 这棵强壮的大树实际上是从自己的粪便中长出来的。于是,鹧鸪被尊为长者,排在猴子和大象之前。动物王国从此和谐宁静起来。” 佛陀宣布,从今往后,僧众中的长者一切优先。他解释说,在其前世期间,他的弟子目犍连就是大象,长者舍利弗就是猴子,而佛陀本人就是鹧鸪。后来,野兔也加入到这个传说中,它就是佛陀最年长的弟子阿难陀 。野兔在年幼长老顺序中排行第二,因为当树发芽时,野兔最先看到它。这四个非食肉动物代表着天 (鹧鸪)、树(猴子)、大地 (大象)和地下 (野兔)四种大地的生长环境。有时,鹧鸪被看做松鸡,榕树通常被画成一棵果树。在另一个寓言中,它们一个站在一个的 背上以便能够到树上的果实,这暗含着相互合作的道理内涵。有时,这四只动物被分画在大树两侧。而在另一侧,它们被分割在各自的生长环境里,而在另一侧,它们被画在一起,和谐合作。据说,某些印度树种只有经过鸟的肠道才能发芽,这同样象征着互相依存、相互合作的主题。和气四瑞的主题经常画在民居或僧房的墙壁、大门、家具和家用瓷具上。 德国城市不来海 也选用 《本生经》传说中动物相互合作的图案作为城防卫兵外衣上的徽记。相同的图案也出现在格林兄弟的 “不来海的乡村音乐家”的传说故事中,但在这个传说中,四只动物分 别是驴、狗、猫和小公鸡。 1 梵文:Tittira Jakata,本生经,亦称 “本生话”。释迦前世作菩萨时救度众生的故事。在巴利圣典中,有五百 四十七个类似的故事。 2 梵文:Shariputra,舍利弗,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善讲佛法,故称 “智慧第一”。 3 梵文:Vaisali,吠舍离,古印度国名。相传释迦牟尼逝世后约一百年,为解决戒律疑难问题,七百比丘在此结 集,是谓第二次结集。 4 梵文:banyan,印度榕树。 5 梵文:,andgalyayana,目犍连,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据传神通广大,能飞上兜奉天,故称 “神通第一”。 6 梵文:Ananda,阿难陀,意译 “欢喜”、“庆喜”等、释迦牟尼叔父斜饭王之子,释迦牟尼的堂弟。释迦回乡时跟 从出家,侍从释迦二十五年,为“十大弟子”之一。传说佛教第一次结集,由他诵出经藏。 7 原文:Brema,不来海,德国地名。 8 原文:Grimm,格林兄弟,雅各 ·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都是德国语言学家、童话作家。他们共同搜集德国民间 故事、传说和童话,合编的 《儿童与家庭童话集》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很广。六长寿 (藏文::Tshe--ring--drug--skor) 六长寿的象征物源于中国内地。在藏族艺术中,它常以世俗主题而不是宗教主题出现,经常刻 在木镶板和家具上或绘制在瓷器上,作为壁画和装饰性图案。 六长寿分别是:1)寿星老;2)树;3) 岩石;4)河流;5)禽鸟;6)长寿鹿。 中国的寿星老相当于南船星座 中最明亮 的老人星。三、四月份在较低的南部地平线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因此,寿星老逐渐代表春分、万物复苏、和平和长寿。两大星神福星和财神星 经常随在他的左右。梨、石榴和香橼 也象征着汉地吉祥的福、禄、寿三神。据说,寿星老从梨里出生。 在汉地艺术中,梨树的枝干有时被画成缠绕形状的汉字 “寿”字,表示长寿。寿星老儿常被画成一个知足常乐的老人,额头大而凸出,白发苍苍,白眉白胡苒长。在藏族传说中,这个眉慈目善的老人代表着深思熟虑的圣贤,表现出的特质。无量寿佛 (长寿菩萨)寿星老端坐在一棵长寿树下,树常被画成汉地众神的梨树,枝丫果实累累。梨树可以结出长生果来。中医药学对梨树的药物成分极为重视。梨核常被雕刻成长寿护身符。 松柏也是中国长寿的象征,与竹、李一起构成 “东岁三友”。在传统上,常青的松柏也与鹿、鹤画在一起,成为长寿三象征。亘古不变的长寿石是形状吉祥的岩石。人们认为,岩石的地质特征对人类大有裨益。岩石通常呈海螺状,岩面缝隙和条纹天然右旋。人们认为,与加持过的岩石形状极为相似的地区是修造寺院、庙宇、佛塔、静修洞和隐居地最吉祥的 地方。 长寿水具有八大吉祥特征:一甘、二凉、三软、四轻、五清净、六不臭、七饮时不伤喉、八饮时不伤腹。长寿水从海螺壳状的岩缝中流 出,仿佛是从无量寿佛的长寿瓶中流出的甘露。在汉地艺术中,吉祥岩及瀑布般落下的水都叫做“玉泉”。长寿鹤是汉地艺术中常见的主题。 据说,鹤,特别是黑鹤寿命很长。黑鹤因能独自在水面上生活而享有美名。鹤同样也是长寿的象征。与鹤一样,人们认为鹤也是终生只 有一个伴侣。据说,鹤可以把亡者的灵魂驮送到 “西天”。这种说法与西方民间故事中鹤可以背驮新生婴 儿身体的说法如出一辙。 十八世纪以后,由于从汉地艺术中吸收了一些文化主题, 因此,鹿、鹤和松柏开始频繁出现在藏族艺术中。单鹤象征着隐修者的永恒满足。 双鹤或双鹳象征着幸福、忠诚和长寿。 鹿是寿星老的坐骑,在传统上,寿星老被画成骑坐在鹿角的成熟的雄鹿身 上。鹿因是能够确定“灵芝”位置的唯一动物而备受尊崇。长寿鹿被画成口衔灵芝的样子。汉地传说描述 “仙 境位于东海”。仙人们在仙境吃的是灵芝仙果,饮的是玉泉流出的长生水。在佛教中,鹿是和平、和谐、非暴力,尤其是团圆的象征,因为与无家可归的托钵僧一样,人们认为鹿也是每晚居无定所。 1 原文:Argo,南船星座,分为船底座、船尾座、船帆座和罗盘座四个星座。 2 原文:Canopus,老人星,与太阳相距一百八十光年。 3 原文:citron,香橼,一种柑橘果,在外表和桔梗上类似柠檬,但比柠檬更大和没有顶乳头。 4 梵文:Amituyas,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密教称 “甘露王”。净土宗的主要信仰对象,称他是 “西方极乐世界” 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 “西方净土”,故又称 “接引佛”,共有十三个名号。三大菩萨 1 人们认为,莲花、经书、从湖中升起的宝剑及侧伴它们的双头鸭和双头鹦鹉最早是由萨迦派大师萨迦班智达画在桑耶寺的一面墙上的。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个主题最初是以隐晦图形出现在信奉苯教的赞普(王)朗达玛在位的第六年(在位期836年~842 年)。 朗达玛镇压佛教,摧毁了众多寺院并禁止佛像的艺术创作。这个隐晦的主题既是三大菩萨的标识,也是佛教教义最初传入西藏才标志。 作为三大菩萨的标识,莲花上的经书和智慧宝剑代表文殊菩萨;橘红色和粉色的双头鸭代表观音菩萨 ;绿色双头鹦鹉则代表金刚手菩萨。 三大菩萨分别代表着佛陀的智慧、慈悲和权力,统称为 “三怙主”。文殊菩萨的如来部断灭 “痴”,观音菩萨的莲花部断灭 “欲”,而金刚手菩萨的金刚部断灭“嗔”。 该图案中画有公元八世纪西藏宁玛派最重要的创始人中的五位,成为佛教首次传入西藏的标志。生长出莲花的湖代表印度佛教大师寂护 ,他是应赤松德赞赞普之邀入藏的。 莲花代表印度密宗大师莲花生,在寂护的举荐下,他也应赤松德赞之邀入藏。经书和喷焰智慧剑代表西藏大法王赞普赤松德赞 (在位期754 年 ~790年),他被视为文殊菩萨的化身。双头鸭代表来自克什米尔的印度大师译师无垢友,他也是应赤松德赞之邀入藏的。双头鹦鹉代表藏族译师、莲花生的弟子毗卢遮那。鸟儿面面相对,其双眼和喙象征着佛教从印度传入西藏,也象征着佛教教义从梵文译成藏文。 1 藏文:Sa-skya-pa,萨迦派,藏传佛教主要宗派之一。萨班 ·贡噶坚赞(1182 年~1261 年)是这一派的著名高僧。 萨迦派不禁娶妻,以“道果”教授为主要修法。 2 藏文:Sa-pan-kun-dgav-rgyal-mtshan,萨班 ·贡噶坚赞,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代祖师,亦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 者,故世人尊称其为 “萨迦班智达”,简称 “萨班”(意为萨迦派的大学者),为萨迦派五祖之一。其著述颇多,后 人辑之为 《萨班全集》。 3 藏文:bSam-yas,桑耶寺,位于西藏雅鲁藏布江北岸。约在八世纪赤松德赞时期修建。因修剪时仿照印度的飞行 寺,又融合了藏汉建筑特点,故又有 “三样寺”之称。该寺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 4 藏文:gLang-dar-ma,朗达玛,吐蕃末代赞普。唐开成三年 (838 年)为反佛贵族大臣杰刀热等拥立,下令禁止 佛教,封闭寺院,强迫僧众还俗,焚毁佛教经典。唐会昌二年 (842 年)被佛教僧人拉隆贝多吉暗杀。在他死后, 吐蕃统治集团分裂,奴隶、属民起义,吐蕃王朝政权灭亡。 5 梵文:Avalokitesvara;藏文:SPYan-ras-gzigs,观音菩萨,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西方三圣”之一。佛教把他 描写为大慈大悲的菩萨。在汉地寺院中的塑像常作女相。 6 藏文:rNying-ma-pa,宁玛派,藏传佛教最古老的宗派。源自前弘期来藏传教的印度高僧莲花生大师,以修习密 法为主。“大圆满法”是宁玛派的主要法门,主张 “空明觉了”、“诸法性空”。从十二世纪开始,宁玛派发掘了不 少伏藏。 7 梵文:Shantarakshita,寂护,藏译名为 “喜瓦错”。印度僧人,大乘佛教中观学派衍化出现的瑜伽中观派创始 人。受赤松德赞迎请,两次入藏传播佛教,建桑耶寺,任该寺第一任堪布,并剃度第一批西藏贵族青年出家为僧。 8 藏文:Khri-srong-lde-btsan,赤松德赞,吐蕃著名赞普。唐天宝十四年 (755 年)即位。在位期间,大力扶植 佛教,宣布苯教为非法,迎请汉地僧人摩诃衍和印度僧人寂护、莲花生至吐蕃传布佛教,并设新制,定民法,任 用僧人为却论 (僧相),开吐蕃僧人干预政事之先例。与松赞干布、赤祖德赞合称 “三法王”。 9 梵文:Vimalamitra;藏文:Dri-med-bshes-gnyen,无垢友,古印度一佛学家名。八世纪末,赤松德赞延请来藏, 传布旧密 《大圆满心点》等法要。 10 原文:Vairocana,毗卢遮那,亦称 “遍照护”、“大光明”,僧名。西藏早期佛经译者。前藏尼木人。桑耶寺建 成后,赞普赤松德赞第一次命藏人出家的七僧人之一。后被派往印度学密法,迎请印僧无垢友、法称到桑耶寺传 法、译经。 七供碗(藏文:Ting--phor) 依照传统,每天清晨要将七只供碗摆放在佛龛上的三宝物前面,但位置稍低。七供碗一般是用黄铜、青铜或银制成,直径大约三、四英寸。碗上常有金银镶嵌的凿花吉祥图案。七供碗代表着 “七支” 为:1)敬礼支;2)供养支;3)忏悔支;4)随喜支;5)请转法轮支;6)请住世支 (请不涅槃);7)回向支 (回向一切善事)。 在将七供碗放在佛坛之前,要在每只洁净碗里倒上一点水。作为初供,这可以确保供碗不空。 在置放之前,要用左手拿着叠摞在一起的洁净供碗,同时口默诵 “Om A Hum”为其加持。在顶碗中加 入少量新鲜水,顶碗中流下来的水注入第二只碗中,然后,将第二只碗摆放在佛龛前。这个过程往返 重复直到七只碗从左至右排成一排,每只供碗间仅有一颗青稞大小的距离。 供碗相互碰撞是个凶兆,表明有人会因此变得精神恍惚;间隔过大也是凶兆,表明有人将与其大师分手。 注入供碗的新鲜水被画成倾流而下,宛若从盛水容器口流出的 “青稞粒”。这暗示着倾倒出的水,开始时稀少或流得缓慢,但到中间时段,水流开始增大或流得较急,而到最后,水流逐渐变成一条狭 长的溪流。供碗中的水逐渐满溢,距碗口仅差一个青稞粒的高度。 人们认为,水漫过碗口会造成道德伤害,水面过低则表明经济上的衰败。人们不应在供碗上方呼气,因为这会污染敬献给众神的供物。 七供碗也可以排成 “七供物”。人们以尊崇的方式将它们敬献给众神。 在古印度,人们也以这种方式迎候贵客临门。第一只供碗盛着洁净的饮用水和漱口水。第二只供碗中是濯足水,因为在印度的传统习俗中,人们要洗净双足,赤脚跨过门槛。第三只供碗盛满鲜花,代表印度的一种习俗,即:向男宾敬献项圈或花环,向女宾敬献作为头饰的小花环。第四只供碗内有一炷香,用以吸引众神和乾达婆并使它们感到令人愉悦的气味。第五只供碗中有一盏油灯或酥油灯,代表智慧顿悟之光。第六只供碗内盛有玫瑰水或香料水,能使人面部和胸部感到舒适。第七只供碗盛着献给嘉宾的美味佳肴。 戴式的食品供物通常是一个红色或白色的锥状 “朵玛”,是用青稞粉、染料和酥油制成的。传统上,第八种音乐供品也在供物之列,常被画成琵琶、笛子、铙钹、海螺后手鼓 。这些音乐供品十分常见,因此很少与七供物画在一起。在为某些仪礼进行安排时,有可能把前两只供碗合二为一。手鼓或小海螺放在第七只供碗里,代表乐器供品。对这八只供碗进行描述时,应与坛城中八大供养天女相符。此时,第三、四、五、六只供碗代表四小天女:供花天女、熏香天女、掌灯天女和涂香天女,而两端的两对供碗代表四大天女:歌咏天女、蹈踊天女、花蔓天女、舞蹈天女 。 一旦供物摆放妥当,要在净水瓶中蘸一下拘沙草,然后用它在供物上滴洒为供物加持。与此同时,诵念三遍或七遍 “Om A Hum”。在一天结束之时或静修期,要把供物搬下佛坛。供碗中的水也倒入一个容器里,然后把水、鲜花和食品供物一起抛洒在自然环境中,供过往的动物或饥肠辘辘的精灵食用。最后把七供碗清洁干净,倒扣摆放,以备明日或静修期再次使用。水供还有另一种水施仪式。在这个仪式中,用一个朵玛盘架 来抚慰龙神和某类神灵。这套水供器皿共包括四种金属器物:1)带嘴的小浅壶;2)大碗;3)支在大碗里的三脚架;4)架在三脚架上的小扁碗。一小尊龙神像或财神像放在这个更小的扁碗上。此时,要将水不断倒入在净化仪式或增长仪式中使用的佛像和小碗上。 1 梵文:damaru;藏文:Da-ma-ru,达玛茹,手鼓。打击乐器,俗称 “拨浪鼓”,两面鼓,体形较小,系束皮绳、彩 带等饰物。寺院中作为法器,外体多涂棕黄色,鼓面多涂绿色。演奏时用中指、无名指、小指击鼓。 2 八大供养天女有多种说法,另外的说法为:1)供水天女;2)濯足天女;3)供花天女;4)熏香天女;5)掌灯 天女;6)涂香天女;7)供食天女;8)音乐天女。或1)蹈踊天女;2)花蔓天女;3)歌咏天女;4)舞蹈天女; 5)供花天女;6)熏香天女;7)掌灯天女;8)涂香天女。 3 藏文:Chu-gtor-chos,朵玛盘架,祭祀施食所用的特种器具。 1 梵文:saptanga,藏文:Yan-lag-bdun-pa,七支,修学佛法时加行七法:1)敬礼支;2)供养支;3)忏悔支;4) 随喜支;5)请转法轮支;6)请住世支 (请不涅槃);7)回向支 (回向一切善事)。 八瑞物 ((梵文:astamangaladravya;藏文::bKra--shis--rdzas--brgyad) 八瑞物构成了早期第二大组佛教符号,其中包括:1)宝镜;2)黄丹;3)酸奶;4)长寿茅草 ;5)木瓜 ;6)右旋海螺;7)朱砂;8)芥子。与八瑞相一样,这八件宝物来源是《律经根本律》和《正法念处经》,早在佛祖在世间,天、人等施主们供献的物品被加持,此后就成为这八瑞物。代表了敬献给佛陀的一组具象供物,象征着佛陀的“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宝镜代表威光天女 ,她敬献给释迦牟尼一面光洁无瑕的镜子,象征着其透彻的悟性及其所有前世准确无误的羯磨 思想。宝镜代表正思或正确的分析,因为它能真实无误地反映出万物,而没有任何偏爱、偏见、错觉和歪曲。佛把镜加持为无障智能所清净法门之吉祥明镜,让众生远离无明获明知惠能。佛法中的大圆镜智就是以镜来表智慧,世界万物如意中 吉祥黄丹是地神吉祥女神和星王婆罗门献给佛祖的,他表示兴旺佛教事业。黄丹取自大象前额的主要腺囊,也代表护财象神。它保护着佛陀证道之地菩提伽耶的牧场。也黄丹代表正念,因为它可治愈因愚痴所患之病,该病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酸奶是农夫积德行善之女妙生女供献给端坐在菩提树下的释迦牟尼的乳糜,佛加持为吉祥酪。 酸奶代表正命,因为它没有任何杂质,也没有对任何生灵造成伤害。表示消除三毒,精通正见。 长寿茅草为八抱草,是割草神 作为禅垫献给佛陀的。长寿茅草象征着长寿和坚韧,把正精进比作修持佛法的持久恒心。 木瓜是梵天敬献给释迦牟尼的,把正业比作成就一切的善行。 右旋白螺四因陀罗神敬献给佛陀的,把正语比作佛法的宣证。 婆罗门星象师鬼宿神 把吉祥朱砂痣 点在佛陀的前额上,把正定比作心境基于一点的三摩地禅定。 白芥子是金刚手菩萨敬献给佛陀的,把正见比作具有断灭一切伪见和伪释的能力。 以上所列的八瑞物也代表四法 或得道者的各种行为活动。宝镜、黄丹和酸奶代表平和的行为;长寿茅草、木瓜和海螺代表增长;红色朱砂代表降服;芥子代表凶残的毁灭行为。供八瑞物,能消除一切恶业,兴旺佛之四业,获一切吉祥之无比功德。因此,八瑞物在圣殿内成为所有供品之王,统称吉祥八物。 与八瑞相一样,八瑞物也可分别绘制,每一瑞物可以单独出现,或放在不同的碗中。它们也可以成组地出现在成排的珠宝供物后面,或挂在小棵如意树的枝条上,或放在浅碗或托盘里。 八瑞物广泛应用于寺庙顶部、外部装饰、唐卡、木雕、服饰等等地方。 1 梵文:gorochana,黄丹,八瑞物之一。 2 梵文:Dhanapala;藏文:Nor-skyong,护财象神,神名。 3 梵文:Bodh Gaya,菩提伽耶,亦称 “菩提道场”。佛教圣地。在古印度摩揭陀国 (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 尼连禅河西岸。相传释迦牟尼在此菩提树下结跏趺坐,悟十二因和四谛。为纪念释迦牟尼在此地成道, 前三世纪阿育王曾围绕菩提树尖利大精舍。现存一座高五十二米的大塔。 4 梵文:Sujata;藏文:Legs-skyes-ma,妙生女,释迦牟尼证道前献乳糜之女。释迦牟尼去摩揭陀途中, 遇妙生女,把从五百黄牛乳中提炼出的精华献给释迦牟尼。 5 梵文:Mangala;藏文:bKra-shis,割草神,神名。 6 梵文:Jyotisharaja;藏文:sKar-rgyal,鬼宿神,神名。 7 梵文:tillaka,吉祥痣,印度教徒作为宗教标志而画在额头上的装饰斑点。 8 梵文:samadhi,三摩地,亦译 “三昧”。“定”的异名,汉译作 “等持”。这是一种心、精神的统一作用, 把心、精神集中到某一对象上去,而凝敛其力量,进入宗教意义的深沉的冥想境地。通常所谓禅定,即 指此而言。在密教中,“三摩地”是觉悟的境地。其最终阶段,是修行者的身、语、意三种领域都彻底澄 清起来,在精神上境界上与佛平等不二。 9 梵文:Vajrapani;藏文:Phyag-na-rdo-rje,金刚手菩萨,菩萨名。 10 四法,佛法可以分为:1)教法;2)理法;3)行法;4)果法。八瑞物 宝镜(梵文:darpana,adarsha;藏文:Me--long) 明清老唐卡上的宝镜 作为光的反射 “见证物”,镜子代表着视觉和眼睛这个感观器官。其功能是能够使人清楚地看清自己。作为化妆用具或家用物品,其代表吉祥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佛教中,镜子是空和净识的完美象征。镜子准确无误地反映出一切东西,它能反映出自然世界中的万物,又能说明万物都是非物质的。 1 在古代印度的灌顶仪式 中,圣像或礼器均 需要浸入水中或通过喷洒圣水予以加持,即:灌顶。把水倒在能映出图像的镜面上也能清洗圣像的影子。这个仪式叫做 “pratibimba”,其字面含义是 “被反射”。在西藏,这个仪式叫做 “献沐浴”,即:把水洒在佛像或唐卡所映出的影像上。洗涤过圣像的水被视为灌顶水。威光天女敬献给佛陀的宝镜绝对通透、无瑕疵、明亮而光洁。作为菩提心 的象征,宝镜完美地反映万物,没有丝毫的歪曲或阻碍。在艺术上,宝镜常被画成一个白色或银色的小圆盘,镜圈经常饰有一个圆形金框。圆盘表面中央常刻有一个小圆圈,四方刻有四个小圆圈,象征五佛大圆满的品性和智慧。 1 梵文:abhisheka,灌顶,佛教名词。本为印度古代国王即位的一种仪式,国师以 “四大海之水”灌于 国王头顶,表示祝福。佛教密宗仿效此法,于僧于嗣阿阇梨位时,设坛举行灌顶仪式。 2 藏文:Khrus-gsol,献沐浴,亦称 “侍浴”,指在佛教仪式中为神像的沐浴。 3 藏文:Thang-ka,唐卡,指一种可以悬挂的卷轴画,唐卡以宗教人物和宗教历史事件、教义为主要描绘 对象,多挂于寺院中。 4 梵文:Bodhi-cita,菩提心,表现菩提智慧、能使人开悟成佛道的主体性,亦称 “无上道心”。 5 四方佛,在真言密教的坛城中,大日如来 (梵文:Vairocana;藏文:rNam-par-snang-mdzad)居中央, 其四方有四佛,即成五佛。五佛为:1)东配阿宗如来 (梵文:Akshobya;藏文:Mi-bskyod-pa);2)西 配无量寿如来(阿弥陀佛)(梵文:Amitabha;藏文:Vod-dpag-med);4)南配宝胜如来(梵文:RatnasambLAVA; 藏文:Ran-chen-vbyung-gnas);5)北配不空成就如来 (梵文:Amoghasidhi;藏文:Don-phod-grub-pa)。 黄丹 (梵文:gorochana;藏文:Gi--wang) 黄丹是某些动物,特别是大象、熊和牛体内发现的内脏结石或胆结石。梵文“gorochana” 一词特指牛1体内,如野牛、母牛、公牛和牦牛体内发现的结石。传说动物睡觉时发出的鼾声表明结石已经生成。 吠陀时期的一个传说讲述了因陀罗神向大海中抛撒金、银、珊瑚、珍珠和蓝宝石或绿松石五种珍宝的故事。大象、熊、蛇、蛙、苍鹰、鹅和鸽子后来分别吞食了这些物宝,由此形成它们体内的结石。从这些动物体内取得的内脏结石色彩各异,具有神奇的魔力。它们因具有抗毒、提神醒脑、退热和抗传染性病毒的药性而著称。优质结石、中等质量的结石和劣质结石分别能治愈七位、五位或三位中毒的病人。“结石”一词源自波斯文 “pad-zhar”,其意为 “抗毒”,泛泛之含义是 “解毒剂”。在中世纪的欧洲医学传统中,动物结石作为一般中毒症的解毒剂而备受青睐。源自东方的“东方结石”是其中价值最高的,是由小异物周围形成的有机油脂层构成。印度常见的解毒剂是结石解毒剂。波斯野山羊被称作 “结石山羊”。 据认为,在突厥斯坦 ,人们膜拜结石以祈雨。在西藏,温泉中发现的小块白色和橘红色矿物质石头是钙和硫磺的积垢物。人们认为,这些钙化石或 “药丸”3与动物结石一样具有同样的药效。 据说,优质黄丹 (象黄)取自大象大脑或大象前额,次等黄丹取自母牛的胃。据说黄丹的大小和外观与熟鸡蛋的蛋黄相同。从中获得的黄色物质可当作补药和镇静剂,也可以用作额前点吉祥痣的颜料。据说,与蜂蜜混合后用于眼部可以使人明目,能看清世上的一切珍宝。 统一,取自眼镜王蛇头部的灰色和白色结石可以使耍蛇人有控制小型蛇的能力,也可使自己免受毒液的伤害。据说,取自老蟾蜍头部的西洋 “蟾蜍结石”同样具有血清的抗毒效应。 在藏族艺术中,这种结石的绘制方法多种多样,可能呈丸状,也可以呈鸡蛋状、豆子状、螺旋状、水果状、腺状或菌状,其颜色通常为白色或黄色,一般被画成坚硬的椭圆形,浮在白色的黏液中。酸奶 (梵文:藏文:) 在印度,酸奶一直被视为一种有营养的纯饮料。 在印度草药学中,酸奶作为助消化剂备受青睐。 在传统上,酸奶也是腹泻和消瘦症的滋补之物。用母牛产仔后的初乳制成的酸奶被认为最具再生力。酸奶纯净洁白的特质象征着精神滋养和断灭一切恶业。 源于神牛的 “三白” (酪、乳、酥油)被视为浓缩的植物精华,常作为净化物用于各种密宗仪式中。 作为八瑞物之一,酸奶象征着妙生女敬献给饥肠辘辘的佛陀的四十九口乳糜。乳糜使佛陀获得了在菩提树下证道的力量,并清晰地顿悟“中道” 的真谛。出于这一原因,在佛陀的蓝色僧钵離常画有白色酸奶或 “甘露”。酸奶清凉、黏稠、含乳脂、滑腻和柔嫩,因此象征着体液 或水分子的组成部分。 有鉴于此,在印度炎热的夏天和雨季,喝酸奶已无须再 遵医嘱。七、八月份印度季风期在传统上是佛教僧侣季节性闭关的静修期。在多雨的闭关静修期结束后,要举行仪式为僧侣们供应酸奶作为首次庆贺大餐。 在西藏的雪顿节 上也可以看到这一传统的延续。雪顿节要在色拉寺和哲蚌寺这样的大寺院举行,在结束白天夏日闭关静修后僧人可以享用酸奶。酪、乳、酥油 “三白”构成了源自神牛 “五甘露”中的三个,其他两个是小便和大便。出于仪礼的目的,牛尿和牛粪要在落地之前收集到容器里,然后在一个青铜碗中与 “三白”混合,随后将这种混合物煮沸。晾凉之后,要滤去黏液上层的浮渣和下层的沉淀物,留下中层的物质。然后,将这些物质推开,在阳光下晾晒。最后,将晒干的粉末与藏红花 混合在一起,制成小药丸。在西藏,这种药丸与经过加持的 “甘露降魔丸”均在修持时使用。五甘露 源自神牛,该牛应是怀孕的母牛,其毛色呈金黄或橘黄色,从其身上可以提取黄丹。 1 原文:Ayurvedic,印度医药学,大部基于顺势疗法和自然疗法的传统医学体系。 2 中道,在原始佛教,这主要指远离苦行与快乐这两极端的不苦不乐的中道。 3 梵文:kapha,体液。 4 藏文:ho-ston,雪顿节,“雪”为“酸奶”,“顿”为“宴会”之意。群众的传统节日。每年藏历七月一 日举行,节期五~七天不等。该节最初纯属宗教节日。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已经形成了风韵各异、 流派纷呈、丰富多彩。独具雪域特色的全民性的藏族艺术节。由于在此期间许多藏戏团要在罗布林卡演 出藏戏,因此,人们又把 “雪顿节”成为 “藏戏节”。 5 藏文:Se-ra-dgon-pa,色拉寺,原意 “野玫瑰寺”。相传初建寺时地长满野玫瑰 (色拉),故得名。位 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北郊的色拉乌孜山下,为宗喀巴八大弟子之一的释迦也失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 年) 创建。寺内藏有大量文物珍品和稀世之宝,还有西藏本地制作金铜佛像上万尊以及大量的法器、壁画、 唐卡、佛经等。 6 藏文:vBras-spungs-dgon-pa,哲蚌寺,藏语全称 “吉祥米聚十方尊胜洲”,汉语意为 “堆米寺”。据说 该寺石山上有很多白石,远看就像很多白米,故而得名。该寺依山而筑,错落重叠。位于西藏自治区拉 萨市北郊的根培乌孜山下,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中最大的一座。明永乐十四年 (1416 年)由宗喀 巴之弟子降央曲结所建。大殿二层供有宗喀巴亲自开光的强巴佛像,是该寺的主供佛像。其他各殿堂中 供有宗喀巴师徒塑像以及观音、文殊、金刚、无量、度母等佛像。寺内还有大量佛教经典、法器、供器、 唐卡、壁画和各种工艺品。 7 梵文:krmkum;藏文:Kha-che-sha-skam,藏红花,藏族医学之传统药物。属菊科。一年生直立草本。 药医学以花入药,性温,味辛苦,有活血、祛痰、调经的功能。 8 藏文:bDud-rtsi,甘露降魔丸,药名。 长寿茅草 (梵文:dyrva;藏文:rTsya--dur--ba) 长寿茅草是有多种名称 的一种普通的草。在西方,它被称作百慕大草 、巴哈马草、匍匐草或邪恶草,通常都生长在牧场。在东方,它被看做是 “恐怖草”或“折腰草”,也是草类中的一种白色物种,梵文称作 “chanda”。 长寿茅草草质坚硬,是匍匐四散生长的一种草,草茎上布满斑点,叶子覆盖茎端。沼泽或湿地是其天然的生长环境,但其韧性极强,即使晒干后在遇水时依然可以发出新芽。 长寿茅草是吠陀时期供物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吠陀时期的圣坛是用被长寿茅草捆结的牛粪搭成。在抚慰众神的仪式中,吠陀时期的祭司经常戴有一只用长寿茅草草秆编织的戒指,代表毗湿奴的吉祥结。 长寿茅草的神性源自搅拌大海时偶然洒下的甘露的传说。据说,在搅拌大海时,有几滴甘露洒落在长寿茅草上。类似的传说认为拘沙草 也具有神性。在这个传说中,金翅鸟偷走了盛有甘露的宝瓶,想用它赎回被其敌手龙众监禁的母亲。金翅鸟把这个宝瓶偷偷藏在一丛长寿茅草中。但因陀罗神识破了它的欺骗行径并迅速地从龙众手中拿走了甘露瓶。龙众急切希望能用上一些甘露,它们误把甘露的神圣香气看成是拘沙草发出的。当它们去舔拘沙草的草尖时,它们的舌头被劈成了蛇的叉形。 长寿茅草和拘沙草成了神圣的同义词,一般叫做 “darbha”。拘沙草是一种长形刷状草,可以长到大约两英尺高。在印度,用一卷绳子把拘沙草捆在一起就可以制成一把普通的家用扫帚。在传统上,拘沙草可以用来净化污浊之物。在需要举行净化仪式时,婆罗门们要睡在 一丛拘沙草中。 根据寓言的说法,拘沙草的草秆又尖又硬,象征着敏慧的智力。在佛教中,人们认为这种草可以增加透视的清晰度及禅修的定力。在许多密宗教派,如时轮金刚密乘中,人们要把一根长茎秆纵向地放在床垫之下,把一根短茎秆横向放置在枕头下,用这两根拘沙草茎秆为灌顶前夜所做之梦进行释梦。浸泡过拘沙草的水常常作为灌顶水用于灌顶加持。护摩火祭仪式6开始时也要点燃一把晒干的拘沙草。 即将成佛的佛陀在顿悟前夕走到神圣的菩提树下,站在一片柔软的草地上。在菩提树下,他遇到了割草神,他给佛陀八抱拘沙草让他制成禅定蒲团。从吠陀时期起,拘沙草编织的拘 沙蒲团 就是宗教仪式中使用的圣垫。 佛陀始终沿袭着古老的传统一直使用拘沙草蒲团。在肖像画法上,众多的佛教苦修者、瑜伽师和大成就者 都被画成端坐在拘沙草蒲团之上。末罗国的古都 (佛陀的圆寂之地名叫拘尸那迦)的意思是 “拘沙草之城”。从艺术上来看,在藏族艺术中,长寿茅草和拘沙草都被画有多种形式的变体 1 梵文:duva,durba,darbha,长寿茅草,草名。 2 梵文:Caoriola dactylon,百慕大草,草名。 3 梵文:Panicum dactylon,恐怖草,草名。 4 梵文:Kusha;原文:Poa cynosoroides,拘沙草,印度画眉草。印度的一种禾草,常用于印度教礼仪中。 5 梵文:Kalachakra,时轮金刚乘。时轮金刚密法源于古印度北方的香巴拉国,十二世纪前后传入西藏。 时轮金刚密法确认一切众生都在过去、现在、未来 “三时”的迷界中,并以时轮表示 “三时”。 6 梵文:homa,护摩,密教的修法。在炉中燃烧起火来,烧着供养的物料以供养本尊。护摩仪式分为:1) 怀柔护摩;2)增长护摩;3)息灭护摩;4)诛灭护摩。 7 梵文:Kushasana,拘沙蒲团,用拘沙草编成的蒲团。 8梵文:siddha,大成就者,指通过密教的秘法而获得觉悟的人。 9 梵文:Malla,末罗国,古地名。故址在今伊拉克巴士拉之西。《新唐书 ·地理志》附“广州通海夷道” 称之为大食重镇。 10梵文:Kushinagara,拘尸那迦,亦称 “俱尸那”,意译 “角城”、“茅城”。佛教圣地。相传为释迦牟尼在世时的末罗国都城,传 为释迦牟尼涅槃处。木瓜 (梵文:bilva;藏文:Bil--ba) 木瓜 也称作孟加拉苹果 和孟加拉榅榑。这是一种圆形水果,如大橘子瓣大小,外皮坚 硬,有斑点,皮呈棕红色。十九世纪初期,英国植物学家首次看到一推令人困惑不解的印度珍奇水果时,他们选用了当时为英国苹果命名的时髦方式为许多水果重新命名,创造出了凤 梨、番荔枝、蒲桃和曼陀罗果等名称。木瓜外皮粗糙,被恰如其分地称作 “木苹果”。从医药学上来看,木瓜有速效收敛作用。在传统印度医药学和印度民间医学中,木瓜因具有排毒作用而备受重视。未熟的木瓜瓜瓤,特别是熬制成的能保存的木瓜酱更是治疗腹泻和痢疾的最有名的良药。在古印度,木瓜被视为水果中最神圣之物,是供奉寺庙众神的主要食供。只是在近几年,椰子才取代木瓜成为宗教供物中的主要水果或作为放弃自我的象征物。对印度教众神,特别是湿婆、雪山神女、吉祥天女、难近母和太阳神这些神灵来说,木瓜树是神圣的。在印度教的一个早期神话中,据说木瓜最初发芽于雪山神女额头滴落在迈达拉圣山5 的汗珠。在吠陀时期的创世记中,用迈达拉山搅动大海。 三叶片的木瓜叶象征着梵天、毗湿奴、湿婆三联神 (创生之神、保护之神和毁灭之神)及湿婆的三股叉。对湿婆来说,木瓜树尤为神圣。在湿婆缠结的头发上常画有三叶片的木瓜叶。 在传统上,在印度烈日炎炎的夏天,湿润的木瓜叶也放在方形的石制象征物或湿婆的林伽 上 作为降暑供品。木瓜树也是性力派7众神或湿婆之妻雪山神女各种化身的居处。据悉,乳房形状的木瓜含有大本母神 的乳汁,木瓜也叫做 “shriphala”,其意为“什密果”,是财富和繁荣 的天女罗乞什密的别名。 用木瓜代表湿婆派和性力派的象征主义源自印度教密宗后期,这个时期要大大晚于佛陀释迦牟尼时代。无论前佛教时期的象征主义是什么,木瓜始终被视为万果中最为神圣的一个。据说,吠陀时期的创生之神梵天曾向释迦牟尼敬献过木瓜。在智慧和顿悟之心都优于自己的 人的面前,梵天以尊崇和乞求之姿低声下气。在传统上,梵天被画成向释迦牟尼敬献金轮,但有时会用盛有木瓜的盘子替代金轮。在藏族艺术中,木瓜常被画成三个一组,象征着 “三宝”。木瓜一般会画成石榴状,带有奶嘴状的圆尖及三个叶片,其绘制形式多种多样。 1 梵文:Aeglemarmelos,木瓜。 2 梵文:Bel,Bael,孟加拉苹果。 3 梵文:Paravti,雪山神女,亦称 “喜马拉雅山之女”,共有十大化身。她美丽、温柔、爱上了在雪山修 苦行的湿婆。因陀罗派爱神去引诱湿婆去爱雪山神女,触怒了湿婆,被他用第三只眼睛的神火烧毁。以 后雪山神女修了千年苦行,终于做了湿婆的妻子。 4 梵文:Durga,难近母。印度教雪山神女的化身之一。印度教女神名。即是湿婆的妻子,又是一个相对 独立的女神—降魔女神。印度教中信徒较多的神祗之一。性力派崇奉的主神之一。 5 梵文:Mandara,迈达拉,山名,是印度北部比哈尔邦的一座圣山。 6 梵文:lingam,林伽,男性生殖器,湿婆派和性力派的崇拜对象,其寺庙往往耸立着林伽石像,性力派 教徒胸前还佩戴着林伽标志。 7 梵文:shaktis,性力派,印度教三大派之一。主要崇拜湿婆之妻难近母、时母、吉祥天母及娑罗室伐 底等神。认为这些女神的活动力 (性力)是宇宙万有的根源。 8 梵文:matrika,本母神,女神名。右旋白螺 (梵文::dakshinavarta--shankha;藏文:Dung--dkar--g`yag`ya--vkhyil) 明清老唐古八瑞物 右旋白螺象征着佛陀宣讲佛法。如前所述,它是八瑞 物之一,是大天神因陀罗敬献给佛陀的。在佛教肖像画法中,在传统上,因陀罗常被画成手持这种供物,以敬畏之姿站在佛陀面前。因陀罗神在呈这一化身时被视为众神之主 ,这是因陀罗的别名,其意为 “强大”或“百供者”。 1 梵文:Shakra 或 Shatakratu,众神之主。 朱砂 (梵文:sindura;藏文藏文:Li--khri) 据说,一位名叫鸠提沙拉贾 的婆罗门向佛陀敬献了朱砂。这种橘黄色或红色的粉末有时被看做是辰砂 或天然朱砂 ,它们均从自然矿石的硫化矿中提取。通过加热把水银与硫化物分离,进而从辰砂中提取水银。从化学角度来看,硫化物与水银重新融合生成结晶辰砂的逆向程序也是可能的。辰砂变成水银及水银还原成辰砂的现象说明了元素的易变性,这一特性生成了印度和中国的炼丹术。 在梵文中,朱砂粉叫做 “sindura”,被看做是矿物质 “红铅”或“铅丹”,这种红色的氧化铅可以作为一种染料。西藏草药确认了铅丹的三种形式:1)取自石料的粗铅丹;2)取自土壤的软铅丹;3)从木头中提取的铅丹。“sindura”一词普遍定义为铅丹、辰砂、朱砂或圣灰。朱砂和铅丹自古就一直被当作矿物原料使用。 在印度,朱砂粉是橘黄色或红色粉末,用来装饰圣像,也用于其他各种宗教目的和仪式。与姜黄或黄色的藏红花、红色的檀香木 和牛粪烧后的白灰一样,虔诚的印度教教徒也用朱砂在前额点吉祥痣。 在传统上,已婚妇女前额上点的朱砂吉祥痣表明其丈夫依然在世,她不是个寡妇。这样的痣记在正统的印度教社会等级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外在的申明。在前额或身体其他部位点痣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吠陀时期。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及教派标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有所发展。点吉祥痣具有梵文词 “手印” 的众多含义之一。 可以肯定,在佛陀时代,朱砂在礼仪中意义重大。其红色象征着权力,特别是具有磁力的爱欲,是经血的具体体现。在金刚乘佛教中,红色专门用于某些降魔和财富女神,如:红色的作明佛母 、吉祥天母和增禄天母。朱砂粉也用来制作砂制坛城,它也是许多世俗和宗教手工制品的装饰颜料。在汉地的象征意义中,朱砂和黄金被视为表示愉悦和繁荣的两大相互协调的色彩。 1 梵文:Jyotisharaja,鸠提沙拉贾,人名,意为 “星相术士之主”。 2 藏文:Cog-la-ma,辰砂,即朱砂。旧时以湖南辰州府出的最著名,因而得名。 3 梵文:mTshal,天然朱砂。 4 梵文:chandan,檀香木。 5 梵文:vibhuti,白灰。 6 梵文:mudra,手印,佛的觉悟内容,称为 “法印”。在密教,“印”即“印相”、“印契”。 7 梵文:Kurukulla,作明佛母,女神名。 芥子 (梵文:sarshapa;藏文:Yungs--vbru) 据说,怒相金刚力士曾向佛陀敬献过芥子。在佛陀时代,芥子是一种普通的家居食品。正如有关他的寓言所述,他让一位新近丧子的悲痛欲绝的母亲向无人故去的家庭要一些芥子,每户都有芥子,但无人能免除丧子之苦。当她听到他们伤感的故事后,她自己的痛苦逐渐减 轻。 种芥子是为了榨取食用和点灯用的油。芥子分为白芥子 和黑芥子 两种。在古印度,人们视芥子为具有神奇力量之物,有助于抵御一切障碍和命运的不祥逆转。佛陀在向希望孩子重生的母亲提出的忠告中解释了共同的信念。在举行护魔火祭仪式时,芥子是献给吠陀火神阿耆尼的供品,此时,它用于断灭一切不祥之障。 在印度教和佛教密宗教派中,芥子被视为令人感到恐怖的东西,在毁灭仪式上用于祛除以障魔化身的邪障。用密宗咒语为芥子加持,然后将其烧掉或抛撒以祛除恶鬼或愤怒精灵。控制幼童的精灵叫 “红芥魔” ,可能指的是猩红热。 芥子是主要 “真言芥子”之一,在金刚乘毁灭仪式上,它是对付有害精灵的礼器。这些武器可以做成 “朵玛” 、嘎巴拉碗、刻有有毒生灵的图案 (如蛇、蝎、蛙)的牛角或牦牛角的形状。在控制天气的藏族仪式上也使用芥子,此时,可以用它来召唤雷暴或阻止雷暴。 内贝斯基—沃杰科茨基 在其著作 《西藏的鬼怪神灵》 一书中描述了一种叫做 “周罗王磨盘” 的具有神力的武器,它就放在拉萨附近的卡多寺 里。这个武器是一个双面磨盘,磨盘的正面刻有十分灵验的咒语,是用来消灭政治怨敌首领的。担当此任的住持喇嘛要先抓住敌人的 “生命索”,把几粒白芥子捆在上面,然后将它们放在刻有独特咒语的磨盘下进行研磨。显然,这个过程极为危险,因为随意碰触磨盘的人不久就会身亡。金刚手敬献的芥子象征着金刚部怙主不动如来 其行为就是摧毁一切仇恨、侵犯及有害影响。 1 原文:Nebesky-wojkowitz,内贝斯基—沃杰科茨基 (1923 年~1959 年),奥地利藏学家。1948 年毕业 于维也纳大学,获博士学位,留校任教,供职于该校人类学博物馆。1950 年~1953 年参加希腊和丹麦王 子彼得组织的中亚考察队。在印度和锡金边界地带收集资料。对藏传佛教的护法神产生强烈的兴趣。1956 年出版了 《西藏的鬼怪神灵》。另有遗作 《西藏的宗教舞蹈》。 2 原文:Oracles and Damons of Tibet,《西藏的鬼怪神灵》,书名。 3 藏文:gShin-rie,阎罗王,亦称 “死主”,所有死人的统治者。 4 藏文:Kha-rdo,卡多寺,拉萨东北的一座寺院。 5 藏文:Srog-snying,生命索,指生命命脉。 6 梵文:Akshobya,不动如来,又称 “阿宗佛”,住东方妙喜世界,如有人勤修六度,发愿生其国者,死 后可以转世此地。密教认为,他是金刚界五智如来中住于东方者。其塑像常为坐形,左手握拳,右手持 “梵函”。 7 藏文:Yung-dkar,白芥子,十字花之物,可入药。 8 藏文:Yung-nag,黑芥子,指油菜子。 9 梵文:Agni,阿耆尼,婆罗门教火神。《梨俱吠陀》对他的颂歌仅次于因陀罗。 10 梵文:Sarshaparuna,红芥魔,魔名。 11 藏文:Thun,真言芥子,亦称 “真言砂”,宗教徒诵咒加持后用以驱魔的芥子、砂粒等物。 12 藏文:gTor-ma,朵玛,由糌粑捏成用以供神施鬼的食品。每年举行送鬼仪式时,家家户户皆要把事先 做好的朵玛抛到门外或大街上。人们认为这样做,会把影响一家人健康、幸福的妖魔鬼怪全部驱逐出去, 从而保证在今后的生活中得到幸福和安乐朵玛 须弥山 (梵文:meru,summeru,藏文藏文::Ri--rab)) 雍和宫的须弥山 多层的锥状须弥山及其周围的瞻部洲有时也被画成手持器物。这座伟大的 “世界之山”从宇宙中心隆起,其四面颜色分别为:东方的白色 (水晶或银);南方的蓝色 (蓝宝石或青金石);西方的红色(红宝石 )和北方的金色( 黄金)。须弥山四周环围着七条金色山脉,每座山脉都被淡水湖隔开,其高度随着向外 延伸而依次递减。在山和湖的外侧有一个浩瀚的咸 水湖,咸水湖在铁山周边的 “宇宙之边”形成周缘。在巨湖的四大方位上,有环绕须弥山的四大瞻部洲。东方东胜身洲是白色的,呈半圆形;南方南瞻部洲是蓝色的,呈斧头状;西方西牛货洲是红色的,呈圆形;北方北俱卢洲是金色的,呈方形。四大瞻部洲的两侧都有一对小瞻部洲,每个小瞻部洲的形状和色彩与四大瞻部洲相同,但其大小或表面积指达其一半。我们的世界就坐落在南瞻部洲上,南瞻部洲也叫做 “蒲桃之岛” 自蒲桃落水发出的 “jambu”声。龙神吃了蒲桃之后,其粪便就成了瞻部河里的黄金。 须弥山的山底处有四个隆起的层面,龙神住在第一层,金翅鸟住在第二层,罗刹 和陀罗那 住在第三层,护宝的夜叉 住在第四层。四方的四大天王住在最高一层每一面的中央处。四大天王是:白色的东方持国天王,青色的南方增长天王,红色的西方广目天王和绿色的北方多闻天王。大神因陀罗的天界 坐落在须弥山山顶,因陀罗居于如意树的天上童龙磨 树丛的宫殿里。因陀罗天也被称作三十三天 ,因为还有三十二尊神与因陀罗一起居于此地。在吠陀时代,这三十二尊神被分为三组,每组十一位,分别居住天、地和地下 “三界”。在印度教后期中,这些神的数量增至三亿三千万。 四大天王的王国与因陀罗的三十三天构成了 “居地神”的前两个天。在须弥山上方的是 “居天神”的四天。这六天 (两个居地神和四个居天神天)统称为 “欲界天”。欲界天的上面是神的十七天或十八天。这些神具有极强的欲望,居于 “色界天”。在他们之上的是最后四个 “无色界天”。常用须弥山山顶上方徐徐上升的云岸代表这些等级不同的神界。但在传统上,只画出二十一个或二十二个云岸,因为,四个最大的神界是 “无色的”。 女神娇吠哩 手持须弥山,左右两手分别握着四大瞻部洲。在“恶魔攻击”的画作中,魔王的众魔中的一个魔将须弥山整个宇宙抛向了佛陀。 1 原文:Jambu fruit,蒲桃,属于几种热带植物中的任何一种,如番樱桃。 2 梵文:rakshasa,罗刹,印度神话中的恶魔,数目很多。最早见于 《梨俱吠陀》,相传原为印度土著名,雅利安 人征服印度后,成为恶人的代名词,使罗刹演变成恶鬼。后为佛教吸收,仍为恶鬼。 3 梵文:danava,陀罗那,恶魔名。 4 梵文:yakshas,夜叉,印度神话中一种半神的小神灵。佛教中作为北天王毗沙门的眷属,列为天龙八部之一。 5 梵文:svarga,天界。 6 梵文:Chitratatha,童龙磨,树名,亦称 “花如”或“班如”。 7 梵文:trayastrimsha,三十三天,意译 “忉利天”。佛教用语。六欲天之一。谓在须弥山顶中央为帝释天,四方 各有八天,共三十三天。 8 梵文:Gauri,娇吠哩,七大神母之一。 坛城供 (梵文:mandala;藏文:dKhyil--vkhorv) 在佛教传统中,盛载全宇宙财富的坛城供是表示供奉的最高礼仪。在藏传佛教的 “加行” 中,坛城供构成了金刚乘道四大主要修持之一。四大修持为:1)叩拜;2)金刚咒;3)坛城供;4)瑜伽上师祈祷文。每种修持都需进行一万次。叩拜可以净化身上的污垢;修金刚咒可以净化“语”和“意” 的污染;坛城供可以积下六度 阴德;瑜伽大师可以 传递世袭大师的护佑。 在修坛城供时,要在圆形底面上不断堆起三十七个谷物堆,做成一个 “谷物坛城”直径约十二英寸的木盘或金属盘可以做最简单的底面,用来盛放三十七个谷粒堆或稻粒堆。但有时也使用更为精致的 “坛城架”。坛城架上有一个光滑的黄铜或珍贵金属底座、三个一次变小的带有断口的护圈还有一个插在中央莲花座上的法轮。 根据传统,金属底座上凸起的圆盘上饰有凿花图案,上有环围须弥山的四大瞻部洲和八小瞻部洲,还有七圈金山山脉、 浩瀚的咸海、铁山的外圈和 “四财”(参阅后述内容)。最大扣环的边缘饰有转轮王七政宝和八瑞相之 一金宝瓶的图案。第二圈饰有八大供养天女像。第三圈,也是最小的一圈饰有太阳、月亮、宝伞和胜利幢的象征物。在修持时,三十七个谷粒堆陆续隆起。这些扣环依次摞在坛城底座上,由此形成了逐渐隆起的四个谷物层。最后,将法轮摆放在最高层的中央处,代表佛陀证果的至高无上的荣光。 三十七个猩红色谷粒堆摆的具体排列顺序如下:1)用手把第一堆谷粒撒在基座中央,代表须弥山;2)把第 2 至 5 个谷粒堆分别摆放在东南西北方向,代表四大瞻部洲;3)把第 6至 13 个谷粒堆摆放在四大瞻部洲旁边,代表八小瞻部洲;4)把第 14至第 17 个谷粒堆摆放在四大瞻部洲里面,代表四大瞻部洲的四财,即:1)珠宝山 (东方);2)如意树 (南方);3)如意母牛 (西方);4)大丰收 (北方);5)把第 18至25个谷粒堆摆放在四大方位和四大方位之间的方位上,代表转轮王七政宝和金宝瓶;6)把第26 至地 33 个谷粒堆也按顺序摆放在四大瞻部洲里,代表八大供养天女;7)把第 34 至第 37 个谷粒摆放在外层的四大基本方位之间的四角上,代表太阳、月亮、宝伞和胜利幢。 珠宝、贝壳或其他谷类也可以用作供物的替代品。不同教派也有二十五个谷粒堆或二十三个谷粒堆做成的 坛城,也有七个谷粒堆或六个谷粒堆做成的小坛城。七个谷粒堆做成的坛城必须做到:1)将须弥山置于中央;2)四大瞻部洲置于四大方位上 (第 2至第5 个谷粒堆); 3)太阳在东北方 (第 6个谷粒堆);4)月亮在西南方 (第 7 个谷粒堆)。六个谷粒堆制成的坛城是敬献给:1)大师;2)本尊神;3)护法神;4)佛;5)法;6)僧。 1 藏文:sNgon-vgro,加行,预备阶段,预备工作。佛书译为 “先行”、“前行”。 2 梵文:satparamita;藏文:Phar-phyin-drug,六度,大乘佛教所说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六种方法和途径, 包括:1)布施;2)戒;3)忍;4)精进;5)禅;6)慧。朵玛 (梵文:bali;藏文:gTOr--ma) 藏族朵玛是一种用面团捏制的象征性的礼仪供品,上面常饰有酥油花制成的彩色图形。朵玛的概念源自古印度被称作 “bali”的一种献祭仪式。作为供养给善相神的圣 “物”,这个献祭仪式通常使用食物供品,如:水果、谷物、米饼或饴糖。供奉怒相神和女神时,献祭仪式常是动物供或血供。由于佛教强调不杀生并视万物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佛教严禁动物供,而寻求用象征的赎身品 替代血供。 藏文 “gTor-ma”一词源自”gTor-ba”这个词根,其意为 “摒弃”、“切开”和“分撒”。该词也指无须回报的献赠。在仪式结束时常抛撒朵玛。朵玛有三种主要形状:1)供奉朵玛,用于怀柔、增长及除障等世俗仪式;2)锥形食用会供朵玛 ;精神祝福的仪式举行后可以将其切开,分撒给参加仪式的人食用;3)最大的一种神灵朵玛,需要单独捏制,代表坛城的象征形式或符合某位独特神灵的 “口味”。有些朵玛即小单一,只是一个基本的锥形体或三 角形金字塔,而有些朵玛却极为复杂,尺寸高达一人。白色圆锥体朵玛是供奉给白度母和观音菩萨这类善相神的怀柔朵玛。供奉给转轮王或金刚瑜伽母这类的半怒相本尊神的朵玛十分复杂,通常为红色心形食子。供奉给大黑天神或金刚橛神这类怒相神的朵玛通常是红色的,顶部有雕制而成的三角形火焰。在增强仪式中使用的朵玛普遍为红色或黑色三角形。为了与密宗四大 “密业”相符,也要捏制白、黄、红、黑朵玛。一般说来,朵玛食子通体涂成白色 或红色 ,代表神灵的温和或恐怖的活动。朵玛也可用作替换物品或伏魔中使用的物品,因为,在抛撒之前,朵玛已将疾病和恶业吸了进去。 在糌粑面团中加入各种原料,在传统上,要把糌粑粉、酥油和水揉在一起,内含“三 白”(酪、乳、酥油)、“三甜”(糖蜜、饴糖、蜂蜜)和二十五宝瓶药。在敬奉本尊神和怒相神时,要在上述成分中加入红茶、酒、蒜和肉,朵玛的装饰极为奢华,包括一些象征性的成分,它们是用混有彩色染料的酥油花 制成,这些成分包括朵玛的圆形莲花底座、六角形法源或带台阶的方形基座。锥形、金字塔形或心形朵玛食子也经常饰有一些象征物,如:太阳、月亮和融滴。彩色圆盘或莲花代表着花瓣、三角形火焰和特定神灵的标识。根据字面解释,在观修神灵和金刚乘仪式中,有几百种图案用于形态各异的朵玛上。许多藏族家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制作方法和装饰传统。 1 藏文:glud-tshabs,赎身品,亦称 “供施代替品“。用彩线绕成或用糌粑捏成日用品、牲畜、房屋 等模拟物,送崇时一并施舍的财物。 2 藏文:Tshogs-gtor,会供朵玛,用作会供的食子。食子,即朵玛,由糌粑捏成用以供神施鬼的食品 丸子。 3 藏文:dKar-gtor,白色朵玛。 4 藏文:dMar-gtor,红色朵玛,指带血的朵玛或涂成红色的朵玛。 5 藏文:Mar-tshon-mchod-pa,酥油花,藏族特有的古老手工艺术。酥油花反映的题材十分广泛,花样 繁多,形象各异。 ( 本文作者 : 如风飘 )1234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