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魔的无上妙诀
发布时间:2024-10-26 02:02:23作者:心经全文网魔教教主: ……如果哪位博士生交出陈博士这种样的帖子当作业,立即罚抄《金刚经》一百遍,再革出师门,削去顶上方帽,打入大一好好补补基础课。(编按:系对一篇关于署名某博士的外道人士污蔑佛教的贴子的评论。) zf: “教主”真慈悲,对这样不争气且诽谤佛法的“博士”还要“罚”抄《金刚经》一百遍,用心良苦! 抄此无上经典,名为惩罚,实乃喂药:为其将来走向解脱埋下种子。 “教主”行于魔界,实为真实利益魔子魔女,想来一定与魔界行不污菩萨同门。 聋猫: 请各位帮忙。近来念佛总有魔障,不知道如何破解。 zf: 降魔的无上妙诀 猫兄,这几句“口诀”被天台宗祖师视为降魔的无上妙诀: 魔界如即是佛界如(zf注:“如”即真如。) 魔界如佛界如不二不别 我等不离是如 魔界相即是佛界相 魔界法佛界法不二不别 我等于此法相不出不过(zf注:“此法相”指魔界法、魔界相。) 魔界无有定法可示 佛界亦无定法可示 魔界佛界不二不别 上述口诀亦是入“不二法门”之妙诀。只不过此口诀要用得起来,必须对“如”和“如的不二不别”有真切体验。 无论如何,将此口诀放在心中,将来总会有大用。 以此因缘,将此无上妙诀奉献坛上诸兄。 口诀之出处──《佛说首楞严三昧经》 海印: 妙诀!另一个问题,修显教者,若持咒语、口诀或助念超度类事,是否应以心持为要,而依据具体情况不必过分执著形式呢?这样效果如何?比如上述口诀,若能明白其义,融于心念之中,在遇到魔相时,因明白道理而不动摇,是否可以算受持口诀呢? zf: 形式是为目的服务的,执著形式,本末倒置。 形式的起源可能是因为众人协作,若众人一起行事,没个规矩恐怕也不行。但根本上,修行之事在意不在形。 将《首楞严经》中的开示冠以“降魔口诀”,乃在下哗众取宠之举。 但实际上,佛经中的开示哪一句不是实修的“口诀”?《金刚经》《心经》是修持般若波罗密多的口诀,《普贤行愿品》是修习普贤行的口诀。 若将上述口诀,明白其义、融于心中、遇魔相时、心不动摇,这样还不算受持口诀的话,我真想像不出真正受持口诀应该是什么样子! 智行: 在下手头有个共修课本就有这句话,麻烦的是,诵的人大多惊讶不知其中所云,解释起来很费力,呵呵。 zf: 天台智者大师的相关开示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三明破魔法者。当用三法除却魔罪。一者了知所见闻觉知皆无所有。不受不着。亦不忧戚。亦不分别。彼即不现。二者但反观能见闻觉知之心。不见生处。何所恼乱。如是观时。不受不分别。便自谢灭。三者若作此观。不即去者。但当正念。勿生惧想。不着躯命。正心不动知魔界如即是佛界如。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于魔界无所舍。于佛界无所取。即佛法现前。魔自退散。既不见去来。亦不忧喜。尔时岂为魔所恼。复次亦未曾见有人坐中。见魔作虎来剩食此人。骨肉狼藉。正是怖人。令心惊畏耳。都无实事。当知虚诳。如是知已。心不惊怖。复作是念。设令是实。我今身命为道故死。何足可惧。今我此身随汝分别。心如金刚。不可回转。如是或一月二月。乃至经年不去。亦当端心正念坚固莫怀忧惧。当诵大乘方等诸治魔咒。默念诵之。存心三宝。若出禅定。亦当诵咒自防忏悔惭悚。及诵波罗提木叉戒。邪不干正。久久自灭。事理除魔。其法众多。非可备说。行者善须识之。方便除灭故。初心行人。欲学坐时。必须亲近善知识者。为有如此等难。是魔入人心时。能令行人证诸禅定三昧智慧神通陀罗尼。何况不能作此小小境界。若欲知之。诸大乘经。及九十六种道经中。亦少分分别。今略说此。为令行者深知此意。则不妄受诸境。取要言之。若欲遣邪归正。当观诸法实相。是故摩诃衍论云。除诸法实相。其余一切皆是魔事。 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首楞严经云。魔界如即是佛界如。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是故不出魔界而得佛界。当知观空即度他化天子魔。菩萨行三空正观。即时不复恐怖四魔。亦不得四魔而能度四魔。故释论云。除诸法实相。其余一切皆名魔事。若能善修实相即无魔事。是故行者善观此意修行三昧。终无魔事。若离此观分别忆想必定堕魔网中。故释论云。若分别忆想即是魔罗网。不动不分别是则名法印。复次行者能善修如上三观。破一切法心无所著。虽知众生空相而常念大悲。不舍一切众生。学诸波罗蜜起十力。观察法界种种法门。长养一切诸善功德。 savelife: 请教您是如何体会和实践“我等于此法相不出不过”的?并请您谈谈您引用的这个口诀和菩提心的关系。 zf: 琉璃兄、Save兄请进,“口诀”最初出自一群魔女之口,未读过《佛说首楞严三昧经》的同修闻此可能吓一跳。当然这些魔女已被佛菩萨度化,生起无上菩提心,虽现魔女身,实为菩萨。 通常行人对魔界和佛界的态度是破除魔界去证取佛界。此时若无正见,容易堕在有魔界这一实法可破,有佛界这一实法可取的邪见之中。“口诀”之中明示:“魔界无有定法可示,佛界亦无定法可示”,由此去除行人的“得失”见。进一步,“魔界如即是佛界如,魔界如佛界如不二不别”,正因为真如的这种不可分别性,法界之实相恰恰是“魔界相即是佛界相,魔界法佛界法不二不别”。正因为魔界佛界不二不别这一属性,修行之时如果魔界现前,行者完全不须破除魔界之法相(“我等于此法相不出不过”之意),而应用心体会魔界佛界的不二性,于魔界上现见佛界。 如何于魔界上现见佛界?修净土者当深信,弥陀之名号具足如来之万德,因此如来名号即是佛界;持咒者应知,如来真言即是如来即是佛界。法界实相之中,魔界必与佛界同在,因此见魔界的当下即是闻佛名号闻佛真言,即是亲见如来之三十二相。 认识到魔界佛界之完全平等性后,菩萨唯愿心中佛界常显、魔界常隐。佛界常显方能利益无量众生故──这就是菩提心。 在下上述见解多是纸上谈兵。点滴心得愿与诸兄分享,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翁阿轰: 用心体会魔界佛界的不二性,于魔界上现见佛界!学生对这句的理解是:佛、魔都是为度生而做的方便说,其实都是假名。有比量的方便是进入无比量的实相的阶梯,去除佛魔对立,认知不二才是驱除魔境的根本。所以,有佛有魔的时候就是魔境!而魔境即与佛境不二,那就没啥可驱除的。没啥屁事啦!……却不无。还要“菩萨唯愿心中佛界常显、魔界常隐。”是为慈悲。明了真如不二后,还要有所谓“慈眼视众生”,才不离慈悲本怀。 zf: 体性平等,利用不同。空慧若不为无上菩提而修,不名般若波罗密多。而菩萨成就菩提的目的是利益众生。莫忘普贤行愿品中之“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 zf: 翁兄,将“降魔口诀”改动一字,成为…… 三界如即是佛界如 三界如佛界如不二不别 我等不离是如 三界相即是佛界相 三界法佛界法不二不别 我等于此法相不出不过 三界无有定法可示 佛界亦无定法可示 三界佛界不二不别 依在下浅见,维摩诘居士即是实践上述“口诀”的典范。 古慈: 因拜读谈先生文-后学近来也在再度读此经,后学感觉-问疾品──启发很大。 zf: 请进,《首楞严三昧经》中有一位菩萨叫“魔界行不污”,此菩萨的行相与维摩诘有类似之处。藏地宁玛派将维摩诘称为大圆满祖师,汉地禅宗把维摩诘视为禅师典范,可见禅宗与大圆满确有甚深因缘。 附录一: 《首楞严三昧经》相关章节选录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魔界行不污。白佛言。唯然世尊。我今当现于魔界中。以自在神力令魔得住首楞严三昧。佛言随意。时魔界行不污菩萨。即于会中忽然不现。现于魔宫语恶魔言。汝宁不闻佛说首楞严三昧。无量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出汝境界。亦皆当复度脱余人出汝境界。魔即报言。我闻佛说首楞严三昧名字。以被五缚不能得往。所谓两手两足及头。又问恶魔。谁系汝者。魔即答言。我适发心欲往坏乱听受首楞严三昧者。即被五缚。我适复念。诸佛菩萨有大威德难可坏乱。我若往者或当自坏。不如自住于此宫殿。作是念已。即于五缚而得解脱。菩萨答言。如是一切凡夫忆想分别。颠倒取相是故有缚。动念戏论是故有缚。见闻觉知是故有缚。此中实无缚者解者。所以者何。诸法无缚本解脱故。诸法无解本无缚故。常解脱相无有愚痴。如来以此法门说法。若有众生得知此义。欲求解脱勤心精进。则于诸缚而得解脱。时魔众中七百天女。以天香华末香涂香及诸璎珞。散魔界行不污菩萨。而作是言。我当何时于魔境界而得解脱。菩萨报言。汝等若能不坏魔缚。则得解脱。云何名为魔缚。谓六十二见。若人不坏此诸见者。即于魔缚而得解脱。天女复言。云何名为不坏诸见而得解脱。答言。诸见本无所从来去无所至。若知诸见无去来相。即于魔缚而得解脱。诸见非有非无。若不分别有无。即于魔缚而得解脱。若无所见是为正见。如是正见无正无邪。若法无正无邪。无作无受。即于魔缚而得解脱。是诸见者。非内非外亦非中间。如是诸见亦复不念则于魔缚而得解脱。七百天女。闻说此法即得顺忍。而作是言。我等亦当于魔界中行无所污。度脱一切魔所缚者。尔时魔界行不污菩萨。语恶魔言。汝诸眷属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汝作何等。恶魔答言。我被五缚不知所作。菩萨答言。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从此缚而得解脱。时诸天女慈愍魔故。皆作是言。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勿于安隐生怖畏想。勿于乐中而生苦想。勿于解脱而生缚想。尔时恶魔生谄曲心。而作是言。若汝舍离菩提心者。我当发心。时诸天女以方便力。而谓魔言。我等皆已舍离此心。汝便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若一菩萨发菩提心。一切菩萨亦同是心。所以者何。心无差别。于诸众生心皆平等。尔时恶魔。谓魔界行不污菩萨言。我今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是善根令我缚解。说此言已。即自见身从缚得解。时魔界行不污菩萨。以神通力放大光明。现净妙身照于魔宫。魔自见身无有威光犹如墨聚。时魔众中二百天女深着淫欲。见此菩萨身色端正起染爱心。各作是言。是人若能与我从事。我等皆当随顺其教。时此菩萨知诸天女宿缘应度即时化作二百天子。色貌端严如身无异。又作二百宝交露台胜魔宫观。是诸天女皆自见身在此宝台。各各自谓。与此菩萨共相娱乐。所愿得满淫欲意息。皆生深心爱敬菩萨。菩萨即时随其所应而为说法。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