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照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二讲 释经题——八大人觉经
发布时间:2024-09-10 02:02:59作者:心经全文网八大人觉经
这个“八”,就是数字,是指这部经文当中所说的“八种大人觉悟”的方法。也就是八种菩萨、佛所觉悟的方法。所以这个“八”指是经文里面所说“八觉”的“八”。
那么“大”呢,内容就比较多了。这个“大”原意是“大无边际”的意思。这个“大无边际”的“大”,不是相对于我们平常生活当中有大就有小,不是这种相对的大,而是一种绝对的“大”。所谓绝对的“大”就是包含了一切大小相对,却又不是思维分别层面的概念大小的大。那么实际上的内容,就由三个方面来体会。
第一是体大,“体”就是本体。什么是本体?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个世界到底以什么为最根本?我们都能够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存在,那么我们这个生命到底以什么为我们的本体?体是看不见的。我们说你这个人身体好不好,身体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看不见,只能通过身体的表面的相和身体的作用,我们体会到了,我们能感受到,说他身体好。那么体呢?就是内在的,没有形象。
这个“大人”的这个“大”,这个体啊,比我们的虚空界还要大,所谓“大而无外”,或者说比一粒微尘还要小,所谓“小而无内”。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因为我们习惯于生活在各种“相”当中,习惯于在各种“作用”上去看问题。那么离开了一切相,当我们把种种分别计较、时间和空间的这种概念,全部放下之后,这是我们的本体。按佛法的原意来说就是指真如本体,这个“体”是如如不动的。
如果说我们没有证得这个体,你在佛法里面啊称不了“大人”。世间也有大人小孩,有小人。儒家讲君子,小人。这个君子呢?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个大人是跟小人相对的。那么佛法里面的这个大不是跟小相对的,怎么不是跟小相对呢?无论哪一个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都有真如本体,而且这个真如的本体完全等同,无有丝毫差别。
所以啊,很多人以为佛法跟世间的其它宗教一样,都只是劝人为善而已,这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佛法讲的这个“本体”,跟所有宗教讲的最高原理不一样。其它的任何宗教,他有个最了不起的、至高无上的神,这个神,或者这个上帝,或者这个太上老君,他们不是每个人都能作的。你修行到最后永远都只能成为上帝的臣民,只能当他的老百姓,不能成为上帝。佛法在这点上,在目前人类的文明史上最独特的一点就是佛法告诉我们:人人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而且成佛之后跟所有的佛完全平等。平等在哪里?就是这个“体”完全平等。因为我们有这个成佛的本钱,所以我们才会有成佛的可能。
假如我们现在真正的是一个凡夫,是一个没有成佛可能性的,那么我们修行、学佛就成为多余的了,就成为盲目的了。我们平时不知道安住在自己的体当中,也没有发现这个体。所以,这个体大就是《八大人觉经》前四觉里面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真正解脱了,你才能证得这个体大。如果说我们对于生死、对于身心世界有丝毫的执着,没有解脱,你没有发现生命当中绝对自由的这种力量,那么你就契入不了这个体。所以《八大人觉经》的首先告诉我们是体大。释迦如来一代时教当中,解脱道的目的也就是证得体大。
那么菩萨道呢?不但证得体大,还要在体大证得的同时生起妙用。所以第二个是“用大”。“用大”是什么?是作用,是妙用,不是我们一般的用。
那么我们一般的用为什么说不是妙用呢?对我们凡夫来说不是妙用,是指我们不知道这个作用的妙处,而实际上,我们还是在妙用。在佛菩萨看来,在祖师大德开悟的人看来,我们的行住坐卧,与佛无二无别。
所以禅宗讲:饥来吃饭困来眠。吃饭穿衣皆是佛法,行住坐卧无非修行。这个嬉笑怒骂,吃喝拉撒没有哪一个不是从本体当中显现出来的妙用。禅宗有一句话说:只这心心心是佛,妙用纵横可怜生。这个心心心是佛的心,就是指我们的真心,真心就是真如,就是如如不动。
那么我们凡夫众生呢,平时被这颗妄想颠倒的妄心盖住了我们的真心。如果说能够回光返照,看见我们的真心,那么你就证得体大。证得体大之后,你的举手投足都非常自在,真是妙用恒沙。所以才说:妙用纵横可怜身,这么微妙的功用!可是在我们凡夫的眼里,在我们凡夫的身心当中,我们又受了多少的冤枉苦头呢?实在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苦头啊!本来不应该有这种苦。这个问题呢在第五觉的时候,《八大人觉经》的第五觉,我们会详细讨论用大。
相大呢?这个相是指诸法实相。所谓实相无相无不相。为什么说无相无不相?无相就是这个本体,你证得本体之后,放下身心世界的一切执着,甚至连空的相都没有,超越了一切相。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内心能够感受到身心世界,真的无有一丝一毫的可得。上至诸佛,下至地狱,没有一点点的相,没有一点点的状态可以把着。因为一切有相皆是虚妄。都是缘生缘灭,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当体会到这个相之后,那么我们的生活是不是还要进行呢?当然要!这个时候再来进行我们的生活,那么这个生活就变得非常微妙广大庄严,那么现实生活的任何相就成为实相了。这个相真的就包含了一切大相小相,大到尽虚空遍法界,小到微尘数世界,一粒沙,一个微尘,都是我们真如实相的妙用。
所以,生命怎么去体会?你怎么去感受到生命的伟大呢?我们不要过多地在自己的心当中先给它下定义,你就轻轻地呼一口气,或者你想一个问题,当你觉得你的生命不止是这样。也就是说,你的生命、你的身心,超脱了这样你感受到的这个范围之后,你会感受到这个相是大无边际的。所以在《楞严经》里面,佛放光叫做“无见顶相”,没有顶啊,也就说最高处你看不到他的顶,比喻这个相没有局限,没有障碍。所以这个“大人”的大呢,要具备这三种能力。
禅宗的修行,首先要证体,然后要起用。“证体起用”这个是一向的修行方法。禅宗参话头,破疑情。参话头的破本参就是证得本体。破本参之后还要破重关,那就在相上起妙用。那么最后呢,回归诸法实相,就是末后牢关。
还有一种“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方法,不用你修行,直接指点你见到佛性的。这种方法是怎么做的呢?就是“从相见性”。你只要看到相了,这一切相都是佛性的妙用,在相上看到佛性。这个是了不得!所以禅宗是杀人剑、活人刀。杀人剑就是杀掉我们一切妄想执着,你过去、现在、未来,东南西北,统统一刀两断,证得本体。然后呀,起来妙用,这是杀人剑。活人刀就是在你这个相上,你哪怕举一只手,哪怕举一个拇指,就这一刹那,就是我们生命的全部体现。
诸位试想一下,离开现实当下这一刹那,你的生命还有什么呢?这不是你的全部吗?恐怕我们咬不定,如果你咬定了,真是如此。咬定了之后,在一切十方三世诸佛面前,在一切时间空间当中,时时刻刻你就是最圆满最究竟的,与佛无二无别。所以慧能大师说:弟子此心常生智慧。这是体相用回归到诸法实相的境界,是真正的“大人”。到了究竟处就成为佛,佛就是“大人”。正在修行过程中,体大、相大、用大,这三大随便哪一种你证得了,你起用了,你证到诸法实相了,那么你都成为大人。
那么这里面,分开菩萨的各种修行状况,这个修行状况的各个证悟层次,我们在下面还要详细地说。
下一个字是“人”,大人的人。这个“人”是什么意思?就是“有情”。我们人,为什么称为人,不称为木头呢?就你这个人有人情,有情感,有感性,有理智。那么这个“情”有三种:第一是凡情——凡夫的感情;第二是圣情——圣人的感情;第三是至情——至高无上的感情。
凡情是指我们没有证得真如本体之前,我们对于自己所喜欢的任何事物都会有感情。对佛法有感情,对世俗也有感情。凡情有好有坏。凡情为什么有好有坏?在凡夫的心中,追求完美,追求真善美慧的人生,这是好的。那么坏的在哪里呢?坏的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我有利益了我才愿意,我如果没有利益了,我就不会去干。没有把这个我,自私的这个我彻底解决掉。所以世间带着自私的情很容易使人堕落。
实际上这个凡情,本来是有好有坏的,看你如何利用。如果能利用得好就是往好处走,如果利用得不好,那就会互相的牵扯纠缠而堕落。《楞严经》里面说过这样一句话:“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我们凡夫怨怨相报,情情相牵,相互纠缠。在纠缠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能把这种情升华,反而因此带来烦恼痛苦和无奈等等,这就是一种堕落的情。
现实的社会,我们看过太多太多的人情冷暖,凡夫众生不知道人何之为人?不知道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身有多少生命的内涵没有开发出来?习惯于过去无量劫的烦恼娇弱的那种习气。很简单的一点,比如说两个人有感情,有了感情理应互相照顾、互相理解、互相帮忙,可是,如果对方帮不到自己,或者对方去帮别人了,自己心里就会忌妒,就会怨恨。象这样一种本来是好的感情,凡夫愚痴啊,就把它破坏掉了。
佛法,真正的菩萨圣人乃至凡夫众生要学习它、弘扬它,修学正见,树立正确的知识和眼光。我们所谓的世间的好人,怎么去衡量他?最好是看到这种世俗价值观的真相,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做不到彼此只有上进,只有更加欢喜而没有破坏,这一点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也是我们现在的社会教育受到很大局限的情况。
我们这种顽固的思想没要开拓,我们的宗教理念、道德理念和追求真理的这样一种理念没有树立起来,那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所出的问题,那就是互相纠缠,终必堕落。
如果说是好的人情,那怎么样才能好?讲世间凡人的好,如我们所学的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儒家思想,那是最好的。儒家是入世的思想,他非常有人情。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你看,三人行必有我师,取其好的,我们见到好的人,见到好的事情,看到与人交往,对方有优点的,我们吸取,我们互相提高;看到对方有不好的地方,我们自己改正。所以,好事坏事,到你这里就都成为好事,都是成为我们生命的一个重要支柱,珍惜缘分。
凡夫很可怜啊!佛菩萨不一样。所以凡情有好有坏。
那么圣情呢?只有好,没有坏。诸位,不要以为学了佛之后就六亲不认了,学佛真正是懂得生命内在的这种非常有益的情感。所以这个“大人”的人,就是觉悟的有情,菩萨就是觉有情。他自己觉悟了,还要让别人去觉悟,自己得到快乐了,还要赶紧让别人去得到快乐,这才是真正的菩萨。
佛法,特别是大乘佛法,尤其重视这一点。凡夫的凡情,会把好事变坏事,把善缘变恶缘,把福缘变成逆缘。圣人的圣情不是这样。比如说我们现实的这个凡夫众生,两个人在一起交往,一起生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由于感情的产生和升级,然后象世俗上的人就结婚了,结婚的目的是要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这个可谓是福缘,有福报啊,过世间的洪福了,大家都来祝贺啊。可是结婚不久又要离婚了,为什么?这个缘被破坏了。这个缘他们不能珍惜,破坏掉了。
佛菩萨呢,我们拿释迦佛来说,他能够把这种逆缘变成福缘。比如有一次,有一个外道来骂释迦牟尼佛,说:“你讲法讲了那么多,我的很多弟子都跟你去学习了,我要找你算帐。”他不高兴了就来骂佛。骂了三天三夜,释迦佛一直坐在这里微笑着听他骂。骂完之后,他自己看了反而着急了,这个释迦佛都没有开口,他就问释迦佛:“你为什么不骂呀?”
佛陀这个时候开口了,说:“我问你一个问题,你家里有没有来过客人?”
他说:“有呀。”
“那你的客人如果给你送礼品来,你一定不要,那么这个礼品怎么办呢?”
那个人一听,说:“我如果决定不要的话,他只能带回去啊。”
佛陀就说了:“你这几天的礼品我都没有要,怎么办?”
他说:“那我只好带回去了。”
所以,他知道佛陀把这种逆缘变成福缘了。本来是为了破坏佛教而来的,现在却反而跟佛学习,出家了,作为佛的弟子。
我们凡夫还把善缘变成恶缘。常常看到别人打假吵架的时候,在大街上旁观不敢去拉,因为怕被别人诬赖。就象说好心不得好报,好心反被当作驴肝肺。这种情况的出现就是凡夫的情况,佛菩萨不会。释迦佛被提婆达多推石头砸到脚,这是出佛身血,是恶缘,非常恶。佛陀最后说:“提婆达多生生世世是我的老师,如果没有提婆达多,我没有今天成佛。”佛陀能够把这种恶缘变成善缘。
我们凡夫还把法缘变成尘缘。怎么讲呢?在这个聊天室里面,我们听闻佛法,在生活当中我们积极向上,遇到了有缘人。遇到有缘人之后,慢慢地,我们的思想开始堕落,开始追求个人的享受去了,把佛法把修行抛到一边,只追求人世间的红尘当中的染污的缘。这样一来,又成为斤斤计较,这是凡夫。佛菩萨不会。佛看到阿难和摩登伽女两个人,摩登伽女非常喜欢阿难,佛陀就把摩登伽女叫来说,你如果真喜欢阿难的话,那么你要跟阿难学习,学到跟阿难差不多,这才算真正的喜欢。那么摩登伽女就赶紧地学习。她学了不久就证得初果罗汉了,然后她跑过来跟释迦佛说:我不要阿难了。因为她没有染污心了。所以啊,佛能够把尘缘变成法缘,能够把圣情变至情,能够把染缘变成净缘。
我们凡夫是把净缘变成染缘。你看我们的内心,我们真正的内心深处呀,诸位!每一个人的心性都跟佛等同的。如果你放下妄想之后,你看,没有妄想执着、没有颠倒,大家都没有妄想执着颠倒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活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是清清楚楚过一生,明明白白做好人,那就没有任何负面的作用了。可是我们把净缘变成染缘了,被一大堆烦恼染污了。佛菩萨就把这种染污的缘变成净缘——清净的缘分。
所以,这个人的有情,佛菩萨就是把这些坏的、不好的、局限的、狭隘的开脱出来,使我们能够感到生命更加广阔、更加自由、更加完美,这样一种情感。所以真正的菩萨才算是真正的有情,而且是觉悟的有情。
那么觉悟的情况呢,有大有小,如果你的觉悟达到非常完美了,那就是第三种——至情。如果还不够完美,还差一点点,那就是菩萨的圣情。如果我们在学佛过程中,你还没有证得前面这个体大,也就说我们还没有成为圣人,我们都是凡情众生。凡情好的一部分可以感得人天的果报,坏的部分则是感得三恶道的苦果。因此,十法界无非一个“情”字了得。
如果哪个人说佛法是无情的,是不讲情的,那真是大错特错。因为整个大乘佛法就是围绕觉有情的一个菩萨境界,围绕我们生命的真正内涵,那么这个“至情”可以去感知,我们可以理解为佛的情感,他真的超脱了至情的浪漫,生命达到了完美极至的境界。
你要感受到这种解脱,他浪漫到了极限,你要感受到这种至情,他解脱到了极限,你要感受到这种至情所包含的智慧,智慧也达到了极限!有一位张澄基居士,写过一篇文章叫《什么是佛法》,他说啊,这个世上只有佛陀才算是情感与理智都达到完美极致的,这算是至情。所以大人的人不是凡夫的凡情,而是指圣情和至情这两种人,这是真有人情。
下面一个字是“觉”,觉悟的觉。这个觉悟的范围就很广了,他包含了本觉、始觉、究竟觉这三点含义。
本觉是原本就觉悟的,不假造作,无始劫以来我们与佛完全等同的。实际上前面说的体大就是觉悟,也就是本觉的全部内容。
诸位是不是怀疑呀?假如原本就觉悟的,我现在为什么又不觉悟了?用一个比喻简单地告诉大家,就象天空一样,我们看到蓝天,蓝天原本就是蓝天,不是因为有云了之后蓝天才生出来。那么我们就是因为烦恼无明,把我们自己本觉的这个蓝天给遮盖住了。所以我们看不见自己的本觉而流浪生死。
如果我们现在,能够把烦恼习气无明统统放下,你可以拍一下桌子,啪!一声,把自己过去、未来、现在所有的妄想杂念追求,无论你是佛法的感觉还是世间的感觉,无论你是快乐的感受还是痛苦的感受,叭!一下子全部断掉。就象一阵狂风吹来,把天上的乌云白云各种云全部吹得烟消云散,你当下所感受的就是蓝天,就是这个本觉的境界。
很微妙啊!你不要以为在电脑前面听,你可以闭上眼睛,断掉妄想。你告诉自己,你没有妄想,当下就是这样,是本觉。也许一下能体会到,第二下又不行了,我们的这个妄想啊,象洪流一样、象瀑布一样、象暴雨一样,不停地冲刺着我们的身心。所以,本觉的意思就是告诉众生,你本来就是佛,与佛无二无别。
第二层是始觉 ——开始觉悟了。这个始觉啊,就是我们修行要把握的内容。大家前面已经明白了,哦,原来我们每一个众生就象蓝天一样从来就没有乌云,蓝天的本身是没有乌云的哦,诸位不要误会了。因为蓝天的本身并没有云,我们看了有时候觉得蓝天有云呀,实际上你要是乘飞机,在飞过云层的时候,你一看上面一片光明,根本没有什么云。这还只是个比喻。所以,当我们树立一种观念,知道我们的蓝天跟十方诸佛的蓝天以及古今中外、十方三世一切圣人的蓝天没有任何区别。这个观念树立起来之后,我们就知道,不管乌云如何变化,不管白云如何缥缈,不管彩云如何漂亮,无论白云还是彩霞,蓝天从来没有改变。这样一来,我们的心就安了。
诸位啊,不要让我们这颗心安住在乌云里面,乌云不是你自己;烦恼不是你自己;分别、妄想、执着不是你自己。不要把这颗心整天安在烦恼当中。哪怕你现在知道,在我烦恼变化的这个人生世界上,一切事物背后就是生死。把这颗心不要放在这些乌云上,乌云慢慢地会消失。但是我们看不见啊,我们误以为蓝天、乌云、白云、彩云,看到蓝天呢,那以为彩云是好的,白云也是好的,乌云不太好,所以我们整天追求,通过白云来改变我们的乌云状况。也就是我们生活奔忙,做种种事情都为了名、为了利、为了世间的这个身体的感受。永远都是云彩的生活,你看不到真实。所以第二个始觉,就是你开始要找我们如何去发觉生命的本质,就是把这个乌云慢慢拨开,白云也要拨。
当你拨开乌云的时候,你觉得幸福,你觉得生命里有白云,多好!你觉得身心很安静,环境很舒服,多好,山河大地多美。所以一切哲学,一切书画,一切文学著作,也就都是贵在看到白云,觉得很美。那么实际上他真的看到生命本质了没有?诸位想一想,最初也是从烦恼当中开始觉悟了,不要得少为足,不要以为学了佛很受用了就算数,你要继续往前,继续把这个一切云彩全部消除。这个时候你看见本体了,也就看见我们本觉的境界,看见我们自身的生命本质,那是真的潇洒,真正的毫无牵挂。
当看到这个毫无牵挂之后,我们的习气还很重啊,这个业风很重,业风一来,蓝天白云又来了。把你内心安住在蓝天上,一切云彩都是蓝天的装饰,所以禅宗告诉我们,吃饭穿衣就是佛法,行住坐卧无非妙谛。你看原来的白云是遮蔽了蓝天,看不见蓝天了,但是能看到蓝天,安住在蓝天当中,这个时候的彩云、白云都成为蓝天的装饰,一个非常美妙的境界。
菩萨在佛经里面告诉我们:水月道场,空花佛事。这个比喻非常恰当。就是空中,云彩当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就是这样的一种境界。
那么,当我们不论是什么云彩,无论是蓝天,有白云也好,没有白云也好,对你来说完全自在,毫无拘束,毫无挂碍。这个时候你证得究竟地的,也就是都进步了。生命啊,这个时候我们的吃喝拉撒、嬉笑怒骂真是太美妙了,太庄严了!
所以佛法呢,是让我们这样去觉悟的。看见我们内心的本觉,你知道有这个本觉之后,诸位啊,学佛就不用自卑了,我们知道自己就是佛,跟佛没有任何差别,你不用自卑。你也不用自傲,不用傲慢,因为你在生活当中,你还没有达到究竟觉悟,还总会有丝丝毫毫的烦恼在,总会有多多少少的局限在。
所以始觉的这个过程非常长,是我们生命无穷尽的奋斗,我们这个生命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奋斗力,谁说佛法不是积极的呢!
当我们看到生命的内在,你没有自卑,任何自卑都没有,你不会拿世俗的那些价值观念来说我穷呀,我没有知识呀,我说话不如人呀,我长相难看呀,你不会以一切世俗的云彩来比较你生命的蓝天。那个白云觉得乌云难看啊,不就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吗?但如果你没有看到这个蓝天,你拿什么来衡量你的生命呢?
所以,当我们知道生命的本觉完全平等之后,诸位千万不要自卑。当你心中还有丝毫烦恼的时候,你也千万不要自傲。没有自卑,也没有自傲,却要积极努力地永远走下去,这个是整个大小乘佛法的实践论。这个法跟其它的社会哲学或者宗教所说完全不同的地方,他这种理念是完全可以在自己的身心当中去实践的。
从这一点上看,整个佛法都是以一个“觉”字贯穿始终。比如“大、人、觉”三个字,你看看!诸位感受一下,大——大无边际的法界本体,人——充满完美意义的情感,觉——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理智,非常客观地看待一切事物。首先是看待自己,然后再看待别人。那时候你才真正看透你自己的生命啊。
我们凡夫众生很可怜啊!生活了几十年,实际上,总是以社会的价值观,以别人的眼光,拿别人的尺寸来衡量自己的好坏,你何苦呢?当别人说你穿漂亮的时候,你得意;当别人说你难看的时候,你悲哀。而且,你今天穿这件衣服人家说你漂亮,明天赶时髦,人家不穿了,说你不入时,你又着急。世间的价值观,就是这样的眼光浅。
那么这里面,诸位还可以感受到另外一层含义,当你的内心,完全没有这样的价值尺寸使自己束缚的时候,其实你也可以赶时髦,只要你条件允许,你可以在任何时候显示你的自由,也可以在任何时候用你的方式来生活。
那么问题呢?就是你的情是不是凡情,是不是圣情,是不是至情?看你的觉是不是安住在本觉当中,是不是有开始觉悟了,是不是修行进步了。所以用这样的衡量标准,衡量我们整个佛法,衡量我们整个人生。
佛法其实不在远处,诸位啊,佛法绝对不是在这里听这个人讲讲就算佛法,千万不要以为听了我说的这个话是佛法。假如有一天你用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眼光你发现了生命内在的本觉,发现了自己的始觉,发现了自己的人情,发现了自己的至情,那你就是佛法,你的言语动作,你的行住坐卧都是佛法啊。所以他不在别处,不在远处,就在自心,就在自身,就在我们的生命当中。这个是“八大人觉”的含义了。
那么最后一个“经”字,《八大人觉经》,这个是三世诸佛说的一切教法都称为经,释迦如来的一代时教,都叫为经。这个经就是“契经”的意思。契是什么意思?就是契合,有“契理、契机”这两层含意。契理就是契合于真理。什么是真理?是客观、真实存在的。今天你通过这个方法到达了,是这个境界,明天他去通过这个法,也达到了,也是这个境界。释迦佛解脱了,是这个境界;阿弥陀佛解脱了,也是这个境界;观世音菩萨解脱了,也是这个境界。那么古代的祖师大德,两千五百多年来,在我们人类历史上,多少的大德,他走过去的这条路,留下的每一个脚印都是这样,都是这条路。他所说所讲的,都是这个道理。他证实了,我们自己呢?也可以证实的。
所以,这部经就是由佛陀他证悟了之后,把他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通过佛的指示,一步一步地往下走下去,每一步就留下一个脚印。这个脚印可以为后人留下来,也同时也跟古人相应。所以我们每走一步,每看见一步,对我们生命内在的智慧也就增长了一步,你都非常清楚地感受到了这种生命景象。所以“契理、契机”是很重要的。
那么我们有受用之后呢?你要给别人讲说佛法,也一定要在自己受用之后,这是最好的。为什么这么说?当你对这个佛法,哪怕你觉得对你有感受了,哪怕我刚才把妄想放下来之后,那一刹那你感受到了轻松,这种自在,有感受了,你就可以告诉别人,这是你自己亲身体会过了。那么体会过了之后,就要有佛经或者祖师大德的言论,乃至经、律、论这三藏作为印证,三法印和一实相印来印证所感悟的是不是真正的佛法道理。契合了之后再去给众生说,那就是理直气壮的,因为这是你走过来的路呀,这是佛经“契理、契机”的意思。
这个契经的“经”,是“方法、常理”。方法就是通过这种佛经介绍的方法,我们可以走上这条路,可以通达到佛陀的境界去,从生死可以到涅槃,从凡夫可以到圣人。这条路,这个方法是经典告诉我们的。《八大人觉经》也是告诉我们这种方法。那么常理就是常规的道理了,恒常不变。佛陀讲的道理,他不会因为时空的改变而改变,两千年来到现在不会改变,十年、百年、千万年以后他也不会改变。因为他讲缘起性空的世界就是这么个样子和内涵,他从本性的这一个角度看问题,就是看到生死的根本,看到了生命的本体,这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这就是常理。
那么,《佛说八大人觉经》的经题,诸位一下子就可以看到了,“佛说”这个佛是自己走过来的,释迦牟尼佛亲自从这条路上走过来的,他讲了这样一部经典,要是告诉我们如何能成佛,就是他讲自己、归纳自己过去所做的一切。所以从这一点上看,完全是经验之谈,告诉我们对这个《八大人觉经》经题应有正确的理解。
下面第三点,我们要跟大家介绍一下翻译者。这部经典是谁翻译的?是后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翻译的。后汉,对前汉而言。我们知道前汉就是刘邦建立的皇朝,建都在长安,所以又称为西汉,因为长安在西边。后汉则是光武帝“光武中兴”的汉朝,他建都在洛阳,所以又叫东都洛阳,历史上又称其为东汉(25——220)。然于西汉和东汉间又有王莽篡位,王莽篡位后,光武帝刘秀又恢复了汉朝,即为东汉,这是一个朝代的称呼。
安息国是西域的一个小国,西域在汉朝时候称为安息的就是安息国,在唐朝时叫作波斯,就是现在的伊朗,在那个地方。
在这个翻译者“安世高”前面有个“沙门”,在印度释迦佛出世之前,印度有婆罗门教,是婆罗门思想占主导地位,垄断了整个社会教育的这一块,当时的文化教育全部是由婆罗门来主管。到了沙门思潮的出现,大部分沙门都反对婆罗门教,其中,佛教就是沙门思潮当中一个比较突出的僧团。在沙门思潮的时候,凡是出家人,出家修道的人都称为沙门,不止是佛教徒才这样称呼。
当然佛教的出家人也称为沙门,也就是出家人。他的义译就是“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戒,就是戒律、规律、规则。我们要遵守的一定的规律一定的规则,不害自己也不害别人,使自己和他人的身心都能够健康成长,遵循这样的佛教准则来生活,这就是戒,亦即佛教的戒律。
定,是修习禅定。我们平时心太散乱了,乱了的话就没有智慧,所以要先定下来,定下来之后就能够产生智慧。四禅八定,还有出世间的种种三昧正定,这个方法就非常多了。
慧,就是智慧。佛法的戒定慧三学,以戒为基础,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断烦恼结,证得解脱。
诸位,这个戒啊,不要简单地理解为条条框框,因为条条框框是佛陀针对当时的佛弟子制的,一直到现在都还有很大的用处。但是,戒律的精神却是最为重要的。戒定慧这三者,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增长智慧。智慧怎么获得?你定下来你才会有智慧,如果乱糟糟的哪里会有什么智慧呀?但是怎么样才能定下来呢?那就要有一个合理的生活方式,要非常合理的,使自己和他人都不要太难过,不要互相干扰,甚至可以互补互助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样一来,你的戒定慧三学,智慧充满了,那么内心的这种损坏戒、定、慧原因就是贪、嗔、痴。对好的境界产生贪心;对不好的就产生嗔心,讨厌不喜欢的事物;对于不好不坏的境界产生愚痴,傻乎乎的,不知所以,不感觉自己的生命在流逝。
实际来说,修戒定慧,就是要消灭贪嗔痴。灭贪嗔痴干嘛呢?破除我们的无明,看到真正的我们的真相,宇宙的真相。贪嗔痴就像刚才说的乌云,遮盖了我们生命的本觉。熄灭贪嗔痴也就是把这个乌云呀去掉了。这个讲起来道理很多。
所以就是这样的“勤息”才算真正的沙门。
如果哪一个人,他不持戒,他整天乱糟糟的,他一点智慧都没有,世间出世间的都没有,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好的出家人。进一步说,要不从这方面去下功夫去努力,那就根本不是一个出家人了。当然我们做得不够,我们只能都是凡夫,我们要从这个方面下手就可以了。无论出家在家,实际上都从这里戒定慧三学,贪嗔痴三毒,用三学来攻三毒,这是息灭贪嗔痴的方法。
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这个安世高是翻译的人,姓“安”名“清”,原来的名字叫“安清”,是安息国的王子。他在小的时候就学习佛法想出家,他父王不允许他出家,所以等他父王驾崩了之后,他才让位给他叔叔而出家学佛。
他这个人很厉害,有很多的神通等能力。对佛法的翻译,可以说在早期传入中国的经典中翻译得算最好的一位了。我们现在传持的早期传入中国的如来禅思想的这个禅定,和早期传入我国与大乘佛法非常密切的许多经典是他翻译的。所以他是一个对中国佛教有莫大贡献的早期翻译家。他的因缘故事,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下面这个翻译的“译”,翻译佛经有四种原则:第一种是翻字不翻音,很多经中之咒语,字翻为汉字,音则为梵音,这种翻字不翻音,有五种不翻,五种情况:第一是秘密不翻,这是指咒语不能翻译。因为咒语是有秘密加持力量的,翻出来了反而没有加持力了,所以不翻。第二是多含义不翻,比如说“阿罗汉”也是翻字不翻音,阿罗汉有三层含义,翻成哪一个都不对,所以多含不翻。第三是此土无不翻,比如说“阿摩罗果”,这个水果只有印度有,我们中国没有,所以没办法翻就不翻了。第四是顺古不翻,顺古就是顺着古人的办法翻译,比如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家知道这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古人没有这样翻,现在也就不翻了,所以叫顺古不翻。第五是尊重不翻,比如说“般若”这两个字,般若我们勉强地翻译为智慧,但是世俗很多人说这个人很有智慧,这个人特聪明,说他很有智慧,那么般若呢,它不止是聪明,他要了解世间出世间法,把佛法乃至整个人生的真理彻底了解了,这个眼光为般若眼光,所起的妙用为般若妙用,所以为了尊重般若的含义,我们不能翻为智慧。这是第一种翻字不翻音。
第二种是翻音不翻字,比如《华严经》当中的“卐”字,这个字是梵文,是指释迦佛胸口当中的“卐”字放大光明,是印度的符号,但这个音是汉字的“万”字读音,把音翻译过来,字却没有翻译过来。
第三种是音字俱翻,音和字都翻译。把这个音翻译成汉音,字翻译成汉字。一切经典我们能够读懂的就这种翻译。这个安息国沙门就是指这种翻译,我们这里的《八大人觉经》也就是第三种翻译了。
第四种是音字俱不翻。音也不翻字也不翻,那就是把印度的梵文经典带到中国来,让中国人膜拜、顶礼、供奉,甚至还学梵音去念,这样的音字都不翻,就是第四种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