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读一遍金刚经,终身受益

发布时间:2024-09-02 02:03:32作者:心经全文网
读一遍金刚经,终身受益

读一遍金刚经,终身受益,金刚经指引你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身。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注释易读

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

李鑫森注释

欢迎传播 欢迎指正

第一品 说经地点场合

第二品启请佛祖说经

第三品菩萨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第四品 菩萨布施没有任何先入之见

第五品 见相非相 则见如来

第六品‘佛法’尚应舍弃,无况‘非佛法’

第七品 无得也无说

第八品最根本的福德

第九品 阿罗汉要正确对待已修得的果报

第十品 正确看待庄严净土

第十一品 奉持本经有大福德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

第十三品 本经名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第十四品 离相就是佛

第十五品 担负如来重任

第十六品 金刚经能除一切业障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

第十八品 心中所想也是空

第十九品 福德是空

第二十品 不要被万物显示的各种形态所迷惑

第二十一品 无法可说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

第二十三品 凈心行善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

第二十五品 如来说有我 则非有我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

第二十七品 佛法还是要的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

第二十九品 如来的意义

第三十一品 不生法相

第三十二品宣讲金刚经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注释易读

第一品 说经地点场合

我听佛说,那时佛与佛弟子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一起,住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那时,世尊吃饭时身穿法衣,手持食钵到舍卫大城乞食,挨家化缘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拾好法衣食钵,洗足后铺好座垫打坐。

原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品启请佛祖说经

这时须菩提菩萨在大众中离座站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地对佛说:“稀有世尊,如来最关心爱护诸菩萨,最善于教导和使用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立志追求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应如何做(应该站在什么样的原则立场和出发点上修行何业)?应如何想(应该怎样克服不正确的思想和烦恼)?”

佛说:“善哉,善哉。须菩提,如你所说,我确实关心爱护诸位菩萨,也要好好教导诸位菩萨。你们现在仔细听,我即为你们讲说。善男子、善女人欲得无上正等正觉,应按照我说的去做,应按照我说的去想。”

“是啊,世尊,我们正希望听您的教导。”

原文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注:

‘如来’是佛号,有时是佛的自称,有时是弟子对佛的称呼,有时泛指一切觉者。

佛有10个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经中多有10名号连用,民间常以如来佛2个名号连用。

‘如来’的意义,见第十七品、第二十九品。

‘住’坚守于一种思想境地,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据及出发点。。

第三品菩萨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佛告须菩提菩萨说:“各位菩萨大菩萨应该这样想,所有一切众生之类,不管是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不管是有形、无形;不管是有思想、无思想、非有思想、非无思想;我皆使他们脱离六道轮回的无边苦海而救度他们。就这样救度了无量无数的众生,实际上没有众生得到救度。

为什么这样说呢?须菩提,如果菩萨心中还存在着我、人、众生、长寿者之间的差别,那么就不是菩萨。”

原文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注:

相;外观、容貌、状态、时刻、位置,察看,判断。一切事物的显现形态、表面現象。例如外貌、形状、顔色;事件发生地点、时间、场合、内容、影响;历史进程的文字记录;精神实体的语言、文字、画图表达;社会实体人员组成、组织、活动方式、宗旨、范围。

无我:只有真正通达了无我的道理,才是真菩萨。见第十七品。

无我扩展到一切法,其意义见第二十八品。

第四品菩萨布施没有任何先入之见

“再有,须菩提,菩萨奉行佛法,应该是没有任何区别的施行布施,没有任何执着的施行布施。也就是不拘泥于眼所看到的形状、颜色的布施,不拘泥于耳所听到的声音、鼻所嗅到的香气、舌所辨别的味道、手及身碰到的触觉、意识所感觉到的种种事物的布施。须菩提,菩萨就应该这样布施,没有任何分别,没有任何先入之见,不受任何概念、原则的束缚,不受任何条条框框限制。

为什么是这样呢?菩萨没有任何区别的施行布施,没有任何执着的施行布施,菩萨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你意如何,东方虚空可以思量吗?”

“不可以,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方上下,虚空可以思量吗?”

“不可以,世尊。”

“须菩提,菩萨没有任何区别的施行布施,没有任何执着的施行布施,菩萨福德也是如此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应该照我所说,无所束缚地去做。

原文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注:

‘住’本意为驻扎、停留,也就是站在什么原则基础之上施行布施,做事情。

‘不住’有不拘于形式、状态。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即是不住六根、六入处。

‘不住相’即没有任何区别的,不受任何束缚的意思。

‘非相’的意思是不见、不能、不需分别。也有不是真相、不要被事物的表象和内在不同所迷惑,不相信形形色色的空话、大话、套话及书纸上的各种宣言、宗旨、外交辞令等等。

‘非非’可以解释为‘不是没有’、‘不是不见’、‘不是不真’、‘不是不能’、‘不是无需’的意思。

第五品 见相非相 则见如来

“须菩提,你意如何,能够凭佛的身形相貌见到佛吗?”

“不可以,世尊!不能凭佛的身形相貌见到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你所说的身相就是非身相,不可见、不能分别。”

佛告须菩提菩萨:“一切事物所显现的种种不同而有所分别的形态都是虚妄不真的。如果能认识到事物所显现的各种形态都是非相,虚妄不真,无可分别,无需分别;这人也就见到了如来(真理、本性),懂得了佛在本经中所讲的全部真实的道理。”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注:

‘凡所有相’句中的一个‘凡’字,把本章节讲述的主题从‘如来身相’扩展到‘一切事物的一切相’。

第六品‘佛法’尚应舍弃,无况‘非佛法’

须菩提菩萨问佛说:“世尊,如有众生听到您上面章节中所讲的道理,他们还能信佛吗?”

佛告诉须菩提菩萨:“不能这样说,我灭度以后,过五百年后有持戒修行佛法的人,听到我在本经中所说的道理能产生对佛的坚定信仰,认为佛所说句句真实。要知道,这样的人不是从一佛、二佛、三佛、四佛、五佛那里培植自己的善根,而是已经从无数的、千万佛那里培植和积累了自己的善根和智慧。听到我说的章句,乃至在一念之间,立刻就产生出对佛的信仰。须菩提,这些我都是知道,都是看见的。这些众生,都得到了无量福德。

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这些众生,不会再有我、人和众生之间的任何分别、不会再有寿命长和短之间的任何差别,也没有了‘佛法’和‘非佛法’之间的任何差别。

为什么是这样呢?如果有众生心中还有分别,执着于相,也就是执着于我、人、众生、长寿者。同样,如果执着地认为有区别于其它诸法的佛法,也就是执着于我、人、众生、寿者。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同样地,如果众生心中执着地认为有区别于佛法的种种法,也就是执着于我、人、众生、寿者。

所以说,不应执着于佛法。也不应执着于非佛法。正因为这个道理,我常说,你们诸位比丘,应该懂得,我所说的佛法就好象渡河的木筏,渡河上岸,也就是到达觉悟的彼岸之后,就不用再想着那个木筏了。‘佛法’尚且应该舍弃,无况是‘非佛法’呢!”

原文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第七品 无得也无说

“须菩提,你意如何,如来得了无上正等正觉吗?如来有所说法吗?”

须菩提菩萨回答说:“按照我对您所说的理解,没有哪种定法名字叫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哪种佛法,可为如来所说。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如来所说的法,皆不可说、不可取,既不是佛法,也不是‘非佛法’。

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一切圣贤都是奉行无因缘造作的修持(以无为法),各有不同。”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注:

为,造作,所作所为。‘有为’即有因缘的造作。‘无为’即无因缘的造作。‘无为法’即‘无因缘造作的修持’。

第八品最根本的福德

“须菩提,你意如何,如果有人用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种珍宝布施,此人所得福德难道不多吗?”

须菩提答;“很多,世尊。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此人得到了生死轮回中享用不尽的果报,但是没有得到最根本的(解脱生死的)果报,所以您才说此人得到了很多福德。”

“如果有人理解、诵读、为他人解说、修持本经,甚至只是经中一段四句偈语,此人福德胜过前者。

为什么是这样呢?须菩提,所有佛和一切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法,都是从本经中产生出来。当然,须菩提,如我前面所说,所谓佛法者,也就是非佛法”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注:

非福德性,不是最根本的福德。本句中含有解脱生死才是最根本的福德之义。

第九品 阿罗汉要正确对待已修得的果报

“须菩提,你意如何,修得小乘初果须陀洹果位的修行者能认为自己已修得须陀洹果吗?”

须菩提答:“不能,世尊。这是什么道理呢?须陀洹的意思是入流,但是所谓入流,却没有地方可入,不能进入有形有色的物体,也不能进入声、香、味、触、法,只是得了个名字叫须陀洹。(入流的意思是已经进入觉悟者的行列,已经觉悟到一切相都是虚妄不实的。所谓觉悟也只是一个模糊概念上的虚名,并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

“须菩提,你意如何,修得小乘二果斯陀含果位的修行者,能认为自己已修得斯陀含果吗?”

须菩提答:“不能,世尊。这是什么道理呢?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来,而实际上没有往来,只是有一个名字叫斯陀含。(一往来的意思是还需再托生一次天堂,一次人间才能修成正果,因此修行者绝不能满足于下世成佛,而荒废了今生今世的修行)”

“须菩提,你意如何,修得小乘三果阿那含果位的修行者,能认为自己已修得阿那含果吗?”

须菩提答:“不能,世尊。 为什么这样说呢?阿那含的意思是不来,但实在是没有不来,所以取个名字叫阿那含。(不来的意思是修行者已觉悟到一切皆空,一切皆是非相之外,还断除了一切贪嗔痴方面的所有烦恼,因此不再转世人间,不再转世欲界。但是不来既然是修行者所得的果报,也就是果报所显现的一种相貌,既然是‘相’,也就是‘非相’。阿那含只是一个虚名而已)”

“须菩提,你意如何,修得小乘最高果位阿罗汉果的修行者,能认为自己已修得阿罗汉果吗?”

须菩提答:“不能,世尊。为什么这样说呢?实际上没有佛法叫阿罗汉。世尊,阿罗汉如果以为自己证得了阿罗汉道,那么心中就是有了分别心,也就是有了我、人、众生、寿者之间的差别,此人也就不是阿罗汉。(阿罗汉的意思是无生,无生的意思是修行者己脱离了生死轮回,达到无生也无死的境界。修行者心中没有了任何相状,也没有任何分别心)

世尊,你说我证得了无欲无争正思维禅定境界(无诤三昧),人中修行成就最高的阿罗汉,彻底断除了各种欲念。可是,我没有这样的想法,认为自己是离欲阿罗汉。

世尊,如果我有‘我是阿罗汉的想法’,世尊就不会说,须菩提是无欲无争的清静修行者(乐阿兰那行者)。正因为须菩提实际没有修行什么,只是一个‘须菩提是无欲无争的清静修行者’名字。”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第十品 正确看待庄严净土

佛对须菩提说:“你意如何,我前世在燃灯佛那里修道,得到过什么佛法吗?”

“世尊,如来在燃灯佛那里修道时,实在没有得到过佛法。(不自满于已经修得的佛果,也不认为已经修得到了什么佛法)”

“须菩提,你意如何,菩萨果真在庄严佛土吗?”

“没有,世尊。为什么这样说?所谓庄严佛土,也就是没有庄严,只是取名庄严。(菩萨不能自满于已经取得的成就)”

“所以,须菩提,各位菩萨大菩萨,应该没有任何思想束缚地去除心中一切烦恼;也就是不局限于视觉所见的形状颜色来运行自己的思维,不局限于听觉所听到的声音,嗅觉所嗅到的香气、味觉所尝到的味道、触觉所接触的感觉、意识所感觉到的存在来运行自己的思维。菩萨大菩萨思维应该是没有任何束缚和限制。

须菩提,这就好象如果有人的身材和须弥山王一样高大,你能不能认为这就是高大无比的身材呢?”

须菩提说:“世尊,这只能说是很大的身材。为什么这样说?没有身相,才是真正大身;无法见到、无法分别的身相,才是真正的高大的身材。”

原文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第十一品 奉持本经有大福德

“须菩提,如果恒河中所有沙粒都化成一条条恒河。你意如何,这一条条恒河中所有的沙,难道不多吗?”

须菩提言:“很多,世尊。这些恒河已经是无量无数。何况这些恒河中所有的沙。”

“须菩提,我现在实话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把装满象所有沙粒这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种珍宝,用来布施,这些人得到福报多不多。”

须菩提说:“很多,世尊。”

佛告诉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受持金刚经,甚至只是经中的一段四言偈语,能为他人解说,因此所得福德胜于前者。”

原文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

“再有,须菩提,有人随缘讲说本经,甚至只是经中的一段四句偈语,那么应当知道,说经的地方就成了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奉的地方,就象供养佛塔、寺庙一样,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应当知道这人成就了最上的第一稀有之法。只要有本经的地方就是有佛,有天、人、众生所尊重的佛的弟子。”

原文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第十三品 本经名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这时须菩提对佛说:“世尊,本经叫什么名字?我们应该如何奉行修持?”

佛告诉须菩提:“本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能断金刚一样的智慧达到解脱一切烦恼的彼岸),就是这个名字,你们都应当好好奉持修行。

为什么应该这样呢? 须菩提,我所说的智慧到彼岸(般若波罗蜜),就不是智慧到彼岸(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你意如何,我说了什么佛法吗?”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你没有说什么佛法。”

“须菩提,你意如何,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尘难道不多吗?”

须菩提说:“很多,世尊。”

“须菩提,这些微尘。我说不是微尘,只是取名微尘。我所说的世界也不是世界,只是取名世界。

须菩提,你意如何,可以凭佛的完美无缺的三十二相见到我吗?”

“不能,世尊。不可以凭三十二相见到如来。为什么呢?你所说的三十二相,都不是如来的真实相貌,只是取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用象恒河沙一样多的身命布施,如果又有人奉行修持金刚经,甚至只是此经中的一段四句偈语,能为他人解说,那么这个人得福多于前者。”

原文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第十四品 离相就是佛

这时,须菩提听经听到这里,深刻地了解了佛所说的真实含义,流着泪对佛说:“真正是难得稀有,世尊,你所说的如此意义深刻的经典,是我自从得慧眼以来,从来没有听到过的真经。世尊,如果以后再有人听到这部经,信仰坚定,修行清净,那么这人就能理解万物万法的真实本相,应当知道,这人也就成就了世上第一难得的功德。世尊,所谓真实本相也就是非相(没有任何差别、无相、非真实相),也就是你所说的只是取名真实本相。世尊,我现在听到本经经典,信仰理解受持并不困难。可是,如果来世,过五百年后,有人听到这部经,能够信仰理解受持。这样的人一定很难得了。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此人心中己经没有了我、人、众生之间的任何分别、没有了寿命长和短之间的任何差别。

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我相就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非相。

为什么?脱离一切相束缚,也就是心中没有了我、人、众生之间的任何分别、没有了寿命长和短之间的任何差别,这人就是佛。”

佛告须菩提:“正是,正是这样!如果以后有人听到金刚经,不惊奇、不恐怖、不害怕。应当知道,这样的人是很难得的。

为什么?须菩提,如来所说的第一智慧到彼岸(波罗蜜),就是非第一智慧到彼岸,只是取名第一智慧到彼岸。须菩提,所说的忍辱波罗蜜,也就是如来所说的非忍辱波罗蜜。

为什么?须菩提,就象我前世被暴君歌利王割截身体时那样情形,我在当时己经没有了我、人、众生之间的任何分别、没有了寿命长和短之间的任何差别。

为什么这样说?如果我在被节节支解时,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么心里必定产生嗔恨。

须菩提,又想到我在过去前五百世中作忍辱仙人,那时我心中己经没有了我、人、众生之间的任何分别、没有了寿命长和短之间的任何差别。

所以说,须菩提,菩萨应脱离一切相的束缚立志追求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该没有任何思想束缚地去除心中一切烦恼;也就是不局限于视觉所见的形状颜色来运行自己的思维,不局限于听觉所听到的声音,嗅觉所嗅到的香气、味觉所尝到的味道、触觉所接触的感觉、意识所感觉到的存在来运行自己的思维。应该没有任何烦恼、没有任何束缚地运行自已的思维,

如果心有所执着、有某种先入之见,那就不是菩萨所应有的心态。所以,我说菩萨布施是应该是无相布施,也就是不拘泥于眼所看到的形状、颜色的布施,不拘泥于耳所听到的声音、鼻所嗅到的香气、舌所辨别的味道、手及身碰到的触觉、意识所感觉到的种种事物的布施。须菩提,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就应该这样布施,不受任何概念、原则的束缚,不受任何条条框框限制。

我在这里所说的一切诸相,也都是非相。所说一切众生,也就是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讲真话、讲实话、按照万物平等的正法来说明道理、不说谎话、不说怪话的。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如果菩萨心中执着于某种佛法的相,比方为经文中的语言文字束缚,进行布施,那么就好象人进入到一片黑暗之中,什么也看不见。如果菩萨心中不执着于任何法相、不执着于佛法的相,不为经文中的语言文字束缚进行布施,那么就好象人既有一付明亮的眼睛,又进入到日、月所照的光明之中,能看见种种颜色和形体。

须菩提,将来之世,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受持、读诵金刚经,则被如来以佛具有的智慧所知悉,如来完全知道这些人,完全看见这些人,全部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原文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注:

法相:语言、文字、文化艺术等种种表达方式。

功德所强调的是做、修行。福德所强调的是果报、福报。

第十五品 担负如来重任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每天早上用象恒河沙那样多的身进行布施,中午时分又以恒河沙那样多的身进行布施。下午时分亦以恒河沙那样多的身进行布施。在无量无数的百千万亿劫长的时间里,天天如此以恒河沙那样多的身体进行布施。如果又有人听闻此经典后,深信并能正确理解其中道理,那么后者得福胜过前者,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金刚经。

须菩提,简要地说,就是本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的无边功德。这是我为修持大乘佛法的人所说的经,为立志追求最上乘佛法的人所说的经。如果有人能够受持、读诵本经,并且在人间广泛宣传,我完全知道这些人,我完全看见这些人,全部得到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的功德。这些人,就能承荷如来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担负为佛的重任。

为什么是这样呢?须菩提,对于修持小法的人,因为执着我、人、众生、寿者分别实有的错误见解。这些人就不能听受、读诵、众人解说本经。

须菩提,不管在哪里,只要是有此经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成为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奉的地方。应当知道这个地方就是有塔,都应恭敬作礼围绕,并用各种花香散在这个地方。”

原文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第十六品 金刚经能除一切业障

“再有,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如果被人轻贱,那么这个人前世所犯下的,照理以后是要堕落到恶道的罪业,因为今世因受持读诵金刚经而被人轻贱,非但此人前世所犯罪业的全部消灭,并且应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想到我在遇到然灯佛之前,在无穷多的前世之中,遇到了无量无数的佛,我都是恭敬地一一供养承事,从来没有放弃过一次机遇,从而积累了无尽的功德。可是将来世上如果有人能够受持、读诵此经,那么虽然此人在前世所积累的功德,比起我在无数个前世中供养诸佛所积累的功德来,不及我的百分之一、千万亿分之一、甚至渺小得都不能用数字来比喻。可是,须菩提,这个人因能够受持、读诵金刚经,这人所得功德是如此巨大,我如果说出来,也许有人听到后,就会心思狂乱、狐疑不信。

须菩提,应当知道,本经包含道理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原文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来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

这时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立志追求无上正等正觉,应该怎样想?应该怎样做?”

佛对须菩提说:“善男子、善女人,立志追求无上正等正觉,应该这样想,我要立志救度一切众生,救度一切众生以后,又应懂得,实在是没有一个众生得到救度(不能自以为自己是众生的救星,不能自以为自己救度了什么人)。

为什么?须菩提,如果菩萨心中还有我、人、众生之间的差别、还有寿命长和短之间的差别,那么就不是菩萨。

为什么这样呢?须菩提,实际上没有什么佛法使人立志追求无上正等正觉。

须菩提,你意如何,我在燃灯佛那里,有个佛法让我得到过无上正等正觉吗?”

“没有,世尊。按照我对你所说话的理解,你在燃灯佛那里,没有佛法使你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你也不认为自己在燃灯佛那里修得过佛法。”

佛说:“正是,正是如此。须菩提,实在没有法,使我在燃灯佛那里得到过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如果有佛法,使如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话,燃灯佛就不会为我授记预言,你在来世为佛,号释迦牟尼。正因为我在燃灯佛那里实在没有得到过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法,所以燃灯佛为我授记预言,你在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为什么?如来的意思就是万法平等、无从分别,诸法性空,不变不改。

如果有人说我在燃灯佛那里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实在没有什么法,可以让佛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我所得到的无上正等正觉,本性无实无虚。所以我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须菩提,应该注意我所说的一切法,就是非一切法,只是名叫一切法。须菩提,就象我在前面(第十品)所引用过的人身长大的比喻。”

须菩提说:“世尊,你在人身长大比喻中已经说明了,所谓人身长大,就不是真正大身,只是取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也是这样,如果菩萨认为,我应当救度无量众生,那么就不是菩萨。

为什么?须菩提,从本性上说,没有称为菩萨的法。所以佛说一切法都是没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如果菩萨认为,我应当庄严佛土,那么就不是菩萨。

为什么?如来所说的庄严佛土,也就是非庄严,只是取名庄严。

须菩提,只有菩萨真正通达了无我的道理,我才说是真菩萨。”

原文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受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受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注:

诸法如义:如的意思是无任何差别的平等,无从分别。

第十八品 心中所想也是空

“须菩提,你意如何,如来有肉眼吗?”

“正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你意如何,如来有天眼吗?”

“正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你意如何,如来有慧眼吗?”

“正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你意如何,如来有法眼吗?”

“正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你意如何,如来有佛眼吗?”

“正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你意如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吗?”

“正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你意如何,如果恒河中所有沙都化成一条条恒河,这许多恒河中所有的沙又化成那么多的世界,如此多的佛世界,难道不多吗?”

“甚多,世尊。”

佛对须菩提说:“如此多的佛世界中所有众生的各种心念(心中所想),我全部都能完全了解。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如来说的各种心(心中思想),都是非心(心中思想),只是取名叫心(心中思想)。

为什么呢? 须菩提,过去的心念已经过去而不可得,现在的心念正在活动之中而不可得,未来的心念因为还没有生成而不可得。”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第十九品 福德是空

“须菩提,你意如何,如果有人用满三千大千世界的全部七种宝物来布施,这个人因为这个因缘的缘故,所得福多不多呢?”

“正是,世尊。此人因为这个因缘的缘故,得到了很多很大的福德。”

“须菩提,如果福德从万物同一本性上来讲,不是为空,而是实有的话,我就不会说,得到很多福德。正因为从万物同一本性上来讲,万物万法本性为空,福德本性也是空无的道理,所以我才说,得到的福德多。”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第二十品 不要被万物显示的各种形态所迷惑

“须菩提,你意如何,可以凭佛的完美的肉身见到佛吗?”

“不可以,世尊。不可以凭佛的完美的肉身见到佛。

为什么? 如来所说完美的肉身,就不是完美的肉身,只是取名完美的肉身。”

“须菩提,你意如何,可以凭佛的完美无缺的其它的诸相(佛的各种示现)见到佛吗?”

“不可以,世尊。不可以凭佛的完美无缺的其它的诸相见到佛。

为什么呢?你所说的完美无缺的相,就都不是完美无缺的相,只是取名完美无缺的相。”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

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第二十一品 无法可说

“须菩提,你不要以为我有这样的想法,我正在为你们说法,我应当有所说法,你千万不要这样认为。

为什么呢?如果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那就是诽谤佛,也就是此人不能理解我所说的一切。

须菩提,所谓说法,其实是无法可说,只是取名说法。”

此时慧命须菩提菩萨对佛说:“世尊,将来如果有众生听到你的这种讲说,他们能信佛吗?”

佛说:“须菩提,这些人不是众生,也不是非众生。

为什么?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不是众生,只是取名众生。”

原文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

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

须菩提问佛:“世尊,如此说来,你所得到的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什么也没有得到吗?”

“正是,正是如此。须菩提,我对于无上正等正觉一无所得,只是一个名字,叫无上正等正觉。”

原文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二十三品 凈心行善

“再有,须菩提,万法平等,没有高下之分,这就叫无上正等正觉。

只要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正确的思想认识来修行一切善法,都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

须菩提,我这里所说的善法,我说也就是非善法,只是取名善法。”

原文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

“须菩提,如果有人把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的堆积如诸须弥山一样多的七宝用来布施;如果又有人受持读诵金刚经,甚至只是经中的一段四句偈语,为他人讲说。那么前者所得福德不及后者的百分之一、百千万亿分之一、甚至小到都不能用数字来表示。”

原文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第二十五品 如来说有我 则非有我

“须菩提,你意如何,你们不要以为,我认为我应当救度众生。须菩提,千万不要这样想!

为什么?实在没有众生是如来救度的,如果有众生是如来救度的,如来就有了我、人、众生之间的分别,有了寿命长和短的差别。

须菩提,如来所说有我,也就不是有我。但是不懂这个道理的凡夫,总以为有我。

须菩提,所谓不懂这个道理的凡夫,如来说也就是非凡夫。”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

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

“须菩提,你意如何,可以凭佛的完美无缺的三十二相见到如来吗?”

须菩提答:“正是,正是!凭佛的完美无缺的三十二相见到如来。”

佛说:“须菩提,如果可以凭佛的完美无缺的三十二相见到如来的话,那么转轮圣王则是如来,转轮圣王也有完美无缺的三十二相啊!”

须菩提改正说:“世尊,据我对佛所说含义的理解,不应凭佛的完美无缺的三十二相见到如来。”

此时,世尊说了如下偈语:“如果以外貌见我,以音声求我,这人就是走了邪道,也就不能见到如来。”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第二十七品 佛法还是要的

“可是,须菩提,你如果认为,我是因为不具备完美无缺的三十二相的原因,才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那就又错了。

须菩提,不能这样想,认为如来不具备完美无缺的三十二相,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须菩提,如果这样想,立志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修行者,断灭了包括佛法在内的一切法的法相,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千万不要有这种想法。

这又是什么道理呢?立志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修行者,不说、也不执着于佛法及诸法的断灭相。”

原文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

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

“须菩提,如果有菩萨把象恒河萨那样多的世界中所有的七种宝物拿来布施;如果又有人知道一切法本性都是同一,平等而无个性,真正懂得了不生不灭的道理,达到无上正等正觉,此菩萨功德胜过前菩萨所得功德。

须菩提,我这样说,是因为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问佛:“世尊,为什么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不能贪爱执着所作福德,所以说不受福德。

原文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注:

忍:安忍於一切逆境而心不动。

忍:善于使自己、他人处在安隐之中。

忍:始终如一地认为‘诸法实相’不动摇。

忍:本文中指无生法忍,简称无生忍,把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道理上;即证悟到不生不灭的道理。

无我:这里的无我,从无个人的我,扩展到一切法,即一切法本性都是同一、平等而无个性。

第二十九品 如来的意义

“须菩提,如果有人说如来的意思是好象来好象去,似坐似卧,这人没有理解我在本经所说的道理。

为什么是这样呢?如来的意思是真实、平等。如来不是从那里来的,也不会到那里去,所以叫如来。”

原文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注:

‘如’:无任何差别的平等之地,也是空无一物又生成万物的所在。‘如’也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意思。

‘如来’的意思是从真如而来,真如的意思是万法平等、无从分别,诸法性空,不变不改。

园觉经中说,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众生也是从如中来,所以都具佛性,也终将成佛。

诸法也从是如中来,见第十七品中。

如来也是佛号,见第二品。

第三十品 世界是无穷无尽的

“须菩提,如有善男子、善女人把三千大千世界全部碾碎成为微尘,你认为怎样,这么多的微尘,难道不多吗?”

“很多,世尊。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那么多微尘实有的话,你就不说微尘多了。

这又是什么道理呢?你说微尘多,就不是微尘多,只是取名微尘多。

世尊,你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也不是实在世界,只是取名世界。

为什么是这样呢?如果世界实有的话,世界也就是一个由这样无数微尘组成的集合体。

如来所说的集合体,也就是非集合体,只是取名集合体。”

“须菩提,这个所谓的由无穷无尽事物组成的集合体,是不可说、不可知的,不管人类科技怎样进步,人类知识比起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奥秘来,永远是一个无穷小,一个零。这些都是无法用人类语言、文字充分正确表达的,但是世间的凡夫之人,却在执着地分析研究它。”

原文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

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

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注:

一合相:众多微尘由于某种因缘和合而成的一个集合体。

碎为微尘:把大的复杂的事和物,分解成细微的事和物。

第三十一品 不生法相

“须菩提,若有人认为佛在经中说了破除我执、人执、众生执、寿者执。须菩提,你有什么看法,你觉得这个人理解了我所说的道理了吗?”

“没有,世尊。这个人没有理解佛所说的道理。

为什么是这样呢?世尊所说的破除我执、人执、众生执、寿者执,就不是破除我执、人执、众生执、寿者执,只是取名叫破除我执、人执、众生执、寿者执。”

“须菩提,立志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人,对于一切法就应该这样认识、这样思想、这样信仰、这样理解,对于一切法不起任何分别的妄想(不生法相)。

须菩提,所谓法相,我说就是非法相,只是取名法相。”

原文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注:

本品是前文总结,前三十品都是说‘破除我相执着’,本品说的是,对于‘破除我执’同样不能执着。无住、无所住才是真佛。

第三十二品宣讲金刚经

“须菩提,若有人以无穷无尽世界所有七种珍宝布施。如果又善男子、善女人立志追求菩萨觉悟,领受、修持、诵读、为他人讲说金刚经,甚至只是金刚经中的四句偈语,后者所得福德胜过前者。

应该怎样演讲金刚经呢?宣讲金刚经不要拘泥于经文中的文字,不受任何形式的限制,不要有任何思想束缚,也不要对诸法诸说起任何分别的妄想,诸法诸说本性平等无任何差别。

为什么要这样?这是因为:“一切在生死轮回中打转的教法,就好象那梦幻的泡影;又好象晨露和闪电,这就是应有的正确观点。”

佛说罢本经,须菩提菩萨及诸比丘、比丘尼、男女居士、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听佛法,皆大欢喜、信仰领受奉持修行。”

原文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真言

那谟婆伽跋帝 钵喇坏 波罗弭多曳 唵伊利底 伊室利 输卢驮 毗舍耶 毗舍耶 莎婆诃

李鑫森注释

第三稿2012-11-23

第四稿2017-04-08

欢迎传播 欢迎指正

电子佛典Rev:1.11(Big5)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册No:T0235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