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皇帝与和尚的故事(四)

发布时间:2024-07-27 02:02:59作者:心经全文网

傅奕谤佛,招报经过有位信仰道教的太史令傅奕,在唐高祖时就七次上疏请求皇上,废除佛教,最初高祖皆置之不理。可是他一次一次的上表,上表的次数多了,对佛教没有研究的唐高祖也为其邪言所动。有一天,高祖把傅奕的奏章交给大臣们傅阅,徵求群臣的意见,大臣们都说:[佛教兴于前朝,弘善遏恶,冥助国家,理无弃废.]同时,宰相萧禹对傅奕谤佛愤然的。说:“佛,圣人也,而奕非之;非圣人者,当治其罪。”那知傅更狂妄的说:“圣人之大伦,莫如君父,佛以世嫡,而叛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你肃禹不是生于空桑(即沙门),而尊崇这种无父之教,非孝者无亲。”禹相对此不可理喻的狂者,只有合掌说:“地狱正为此人设也!”结果闹得不欢而散。  有一天,高祖问群臣道:“傅奕常说佛教无用,你们以为如何?”左仆射裴寂奏道:“陛下昔倡义师之时,就是志凭三宝,曾言登位后,誓弘佛法,现在六合归仁,富有四海,而欲信傅奕的话,废除佛教,岂不是亏往昔而彰今过吗?”  高祖又将傅奕的奏章,给佛教僧众们看,并问他们出家人与国家有什么利益?当时有法琳法师作破邪论说:“佛教彻万法之源,而孔老立言,是域中之治,凡出家者,守志明道,弘善兴福,启迪昏蒙,利国非浅。”虞世南为破邪论作序赞扬,明概法师作决对论,痛责傅奕谤佛八事,又有秦王府的典仪李师政。作内德论,慧乘作辨正论十喻九箴,破道士十异九迷之谬,那一次因傅奕谤佛的事件,若不是太子建成等谋乱,秦王世民讨杀,发生兄弟骨肉相残的事件,,继后高祖退位,秦王登基,佛教要遭受一次很大的教难,因为高祖已经下旨,淘汰佛道二教,京城只留三寺一观,其他各州只存一寺,太宗登位后,傅奕又第八次上表,要灭除佛教,上表后太宗召傅奕问道:“佛法微妙,圣迹可师,而且报应显然,屡有徵应,汝独不悟其理为何呢?”傅奕说:“佛是西方桀黠流入中国,尊尚其教的人,教是邪僻之人,摸老庄玄言,饰其妖妄,无补于国家,有害于百姓。”太宗不答,压其所言恶毒。从此终身对其不齿,更不重用。傅奕在贞观十四年的冬天,暴歼而亡,在冥报记上说:“傅奕初与傅仁均、薛迹同为太史令,仁均先死,薛迹欠仁均五千钱没有偿还。有一天,夜梦仁均向他讨钱,薛迹就问他:“我欠你的钱,现在要交给谁呢?”仁均说:“你付给泥人。”迹又问道:“泥人又是谁呢?”答曰:“傅奕”,一位冯长命少府也同样梦见此事,薛迹问他:“佛经所说是否真实?”答曰:“是实有之事。”薛迹又问:“傅奕毁谤佛教,当受何报呢”他答曰:“已付越州为泥人。冯长命将其所见,入殿告诉薛迹,想不到薛迹也同样梦见此事。当时有唐临在旁,听他们两人谈论此事,薛迹送钱给傅迹时,并告诉他梦中所见之事,过了几天,傅奕就暴死了”。他们所说泥人者,就是泥犁中人,也就是死后堕入泥犁地狱的人了。玄奘法师 ,取经回国贞观十九年正月间,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返抵国门,先由留守玄龄接待,住锡在弘福寺内,那时太宗皇帝,正在东部忙著出兵要亲征高丽,二月间,玄奘法师见驾于仪鸾殿,这是高僧与明王的初次见面,以下便是他们相见后的一段谈。太宗见面就问道:“法师西去求法,为什么不事先相报呢?”玄奘法师答道:“当初欲西去时,我曾三次上表奏请奏圣允,或者是我的诚愿微浅,不蒙谅许。那时我因慕道心切,不得已私行偷渡西去,专擅之罪,惟深愧惧”。太宗笑著答道:“法师出家,与俗殊隔,能够委命求法,惠利苍生,朕很高兴,你也不用为此烦恼,但念山川远隔,我奇怪法师,怎么能够到达的?”法师说:“乘疾风者,造天地而非远;驭龙舟者,涉江海而不难。自从陛下登极后,德龙九域,仁被八区……所以那些戎夷君长,每见翔云之鸟,自东来者,犹疑发自上国,他们都 衽而敬,何况玄奘,圆顶方袍,亲承化育的哩?仰赖陛下的天威,所以能往来天难。”太宗歉然地答道:“这是长者之言,朕何敢当?”继又详问奘师雪岑以西,印度境内之事,因为那些过去是“博望之所不传,班马无得而载”的地方。法师将他在印度十七年来,所见所闻的经过,详细的有条理的叙诉出来,  太宗皇帝听后,龙心大悦,便请法师,将他十七年中,经过一百多国的见闻,写一本大唐西域记,流传后世,现在玄奘法师的这本大唐西域记,译成了很多国家的文字,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地理历史文献。太宗对奘法师的敬仰自从玄奘法师回国后,太宗皇帝对法师特别有缘,每天都要诏请入宫来与他谈天,大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感。  有一天,太宗对侍臣们说:“昔苻坚称道安为神器,举国尊敬,朕观法师,词吐温雅,风节贞峻,非徙不愧古人,实有过之远甚。”当时有司徒长孙无忌答道:“陛下明见,道安虽然高行博识,然而弘法之功,不及法师,躬趋圣城,讨论众妙,探究宗极者矣!”那时皇上正要问罪高丽,车驾齐备,就要出发听说法师回国,暂停一时,先与法师见面,那知一见面就畅谈起来,不觉天己日暮,仍然是言不尽怀。实在不想分开,就想邀请法师与他一同东征高丽,“到那里去省风观俗,我们在指挥之暇,也可以进一步的畅叙幽情,可不可以呢?”法师道:“玄奘远归,兼有疾病,不堪陪驾”。太宗似不相信,道:“法师尚能孤游绝域,今日此行,在你看来,跬步而己,你为什么要推辞呢?”法师又道:“陛下车征,六军奉卫,伐乱诛奸,那时必定有牧野之功。昆阳之捷,玄奘同去,无所相助,空负道路之费,况兵刃交战,佛制沙门,不得观视的,这一点尚请陛下原谅!”法师搬出佛制不许的戒条来,太宗才很欢喜的接纳他的请求,留在京都翻译佛典。法师奏明他一共带回的梵本经论,六百五十七部,希望在嵩山少林寺翻译,可是,太宗不肯法师离他太远,便 对法师说:“朕最近为穆太后创建弘福寺,地方清静宽敞,你可以在那里翻译,如果你需要什么,可以告诉平章房玄龄,他会为你负责一切的。”法师承诏,留京译翻经,不过,他对皇帝提出要求道:“百姓无知,见奘远归归往妄有窥看,那时不但妨疑了我的法务,兼虑有不测之患,请皇帝派监门官来防守。”皇帝很赞叹他有这些考虑,便道:“此言可谓保身之计。”下旨派官监护。天子爱才,欲其还俗太宗以法师德业渊博,仪表绝伦,因此想请法师罢道还俗,共襄庶政,故对奘师说:“从前三王五帝,莫不以万机事殷;不能遍理,所以有周凭十乱,舜托五臣,他们盛明之君,尚且如此,何况朕之寡味,而不寄托众哲呢?我想请法师脱却缁服,挂上勋衣,协助寡人,陈谋论道如何?法师真想不到太宗出此一策,因此立刻陈明六点陛下不假他人之手的理由,然后用坚决的口吻说:“玄奘庸陋之人,何足以预大计,至于守戒缁门,弘扬圣法,此之诚愿,伏乞天慈,终而不夺。”太宗不愧是个贤明的君主,见法师坚决不愿还俗,很高兴的说:“法师刚才所说的话,都是上天重祷佑,以及宗庙之灵,卿士之力,寡人怎能以此自居呢?法师既欲弘扬圣道,我也不敢违背你的高志。”这时中书令褚绪良说道:“今四海廊清,天下安宁,都是陛下的圣德:实如法师之言。”太宗笑而答道:“不如此,你要知道,珍裘岂一狐之腋,大厦必众材共成,何有君主一人独济?法师欲自全雅操,故滥相光饰耳。”我们从这一段谈话之中,可见一代明君的心胸是如何的宽廓,一切事众缘而成。现在的人,一切好事归向自己,坏事往别人身上推,甚至有些人创事业,实在积众人所有之力量而成,可是盛名由他一人独享,连谦虚一下都不肯。看了太宗上面的话,能无愧乎?帝与法师,相见恨晚贞观二十二年,太宗到坊州的玉华宫,召见了玄奘法师,法师到时,太宗对他说:“朕在京城,天气苦热,所以来此山中,泉石清凉,心中很忆念法师,劳驾法师屈就来此,并询法师近来翻译什么经?”法师告诉他是弥勒菩萨的“瑜师伽师地论”,太宗亲自阅览一段后,对侍臣们说:“佛教广大,犹瞻天瞰海,莫测高深,那些九流典籍,如同汀滢与溟渤之比了。一般人都说三教齐致者,真是荒谬之谈。”因此下诏有司总官,广写玄奘法师新译的经论,颁赐九道总官,那时天下共分九道。并御撰大唐三藏圣教序,用冠各经之首,又诏皇太子,(即高宗)撰菩萨经后序,不过后来两序,皆放在藏经的前面,太宗从此,平章法义,不辍于口,对待法师,亲于家人。有一次,太宗问师道:“法门之益,何所为先?”法师对道:“弘法须人,度僧为最。”故于九月下旬,诏天下各郡度僧,每寺度五人出家。那时天下寺院,有三千七百多所,共度了一万七千多人出家为僧。同年九月在京城大内紫微殿西,专为法师敕建弘法院,供给法师居住,并选有德名僧七人,陪法师同住,从此法师,白天要陪太宗谈经论道,晚上要回到弘法院翻译经典。太宗要法师,将老子的道德经翻译成梵文,流传西竺,法师说:“佛老二教,其致大殊,且老子立义肤浅,五竺学者观之,适足见薄。”;因此没有翻译出来。贞观二十三年四月,太宗在翠微宫,召见法师,陪他谈话后,不觉叹道:“朕与法师相见恨晚了呵!未能尽弘法之意。”他们如果早几年相遇,对弘扬佛法之事业,将有更大的成就和贡献,所以太宗有此叹惜,后世的我们,也对此深感遗憾。太宗与法师太有缘份了,彼此也非常尊敬。可惜就在那年五月,太宗皇帝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三岁,在位二十三年。新唐史对太宗的赞评语云:“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有之也。至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图,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不信佛教的欧阳修,以一已的好恶,对太宗信佛教不满,就批评他中材庸主,实非持平之言,而且是违背事实的谬论。传说欧阳修有一次,梦见很多勇士把他摄到太宗之庭,太宗怒而责道:“吾文武勋烈如此,尚不能逃子之眨,何也?”欧阳修震惧大骇而醒寤,后欲追改评语,而新唐史已经颁行矣,遂不克改过,他自己对此也曾概叹地说:“平怀最难。”此殆非偶然而云耳。梁武帝唐太宗都是历史上有名贤明君主,因为信奉佛教的关系,都在谤佛者欧阳修的笔下成为庸主之材了。(本文参考佛祖统记、佛祖历代通载、释氏稽古略、高僧传、广弘明集、辨正录、忠义传、冥报记、苦报记、唐书旧史、文馆辞丛林等书)〖唐高宗与佛教〗唐高宗皇帝是太宗皇帝的第九子名字,字为善,小名雉奴,他在二十多岁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在位三十四年(或说三十六年)高宗在太子时,就依玄琬法师受过了菩萨戒,玄奘法师,请太宗皇帝作三藏经教序时,有一篇菩萨藏经序后,就是高宗在太子时奉诏所作的,内中有“余以问安之暇,证以妙法之宝,奉述天旨,微表赞扬,或命有司缀于卷末。”其实这两篇序文皆冠于经首。追念母仪,创大慈恩寺贞观二十二年,皇太子在春宫,当时天气阴晦,他的身体倦压哀感,追念母仪,昊天罔极,慈恩难报,于是就鸠材择地,创建了一所大慈寺,为文德皇后,追崇冥福,从春天开工,到十二月,大慈寺,方才峻工,在寺傍又建了一座雄伟的佛塔,诏选京城,德高望重大德沙门五十位,各度六人,同居新寺。那一次他们晋山典礼的仪式,特别隆重,太子备了宝车五十乘,迎接五十位大德,并有采亭宝刹数百具,新请到的梵本诸经以及瑞像舍利等,一同迎到寺内奉安,演奏的乐队是太常九部乐,与长安万年音乐。华幡导引入寺,京城每一寺都参预此一游行盛会,太宗皇帝在安福门楼上执炉致敬,等待经像等行列过了后始罢,皇情对此盛况,颇为高兴,高宗登位后,并制大慈恩寺碑。有一次高宗谒大慈恩寺上香礼佛,慈恩寺沙门做了一首五言律诗道:“皇风扇祗树,至德茂禅林,仙草为日彩,神幡曳远阴,绮殿笼霞影,飞阁出云心,细草希慈泽,恩光重更深。”高宗皇帝也做了首五言诗和慈恩寺沙门道:“日宫开百仞,月殿 耸千寻,华盍飞圆影,幡虹拽典阴,绮霞遥珑帐,丛珠细纲林,寥廊烟云表,超然物外心。大慈恩寺,译经道场显庆元年正月皇太子在慈恩寺斋僧五千人,太子在寺内与玄奘法师谈起翻译经典的事,太子请问前代翻经的经过,玄奘法师答道:“晋宁巳来,翻经皆有监阅,详辑之官,前秦苻坚时昙摩难提译经,黄门赵整执笔,姚兴时罗什法师译经,兴及姚崇执笔,后魏菩提流支译经,侍中崔光笔授,以至梁陈周隋各王朝,也都是如此,就是在本朝贞观初年,波颇那罗译经,先帝文皇帝也敕令赵郡王孝,詹事杜正伦为监护,可是现今阙如,如今大慈恩寺,极其庄丽轮奂,是今古罕俦,可是尚未建碑,贫道住此寺,关于建碑的事,我想给皇上知道建碑之事,不久黄门侍郎薛元超,将奘法师与太子所谈翻经以及建碑之事,奏闻皇上,高宗允奏其事。数日后高宗命中书令崔敦礼,宣读敕旨诏曰:“大慈恩寺玄奘法师,新翻经论,今特令,左仆射于志宁,吏部尚书来济,礼部尚书许敬宗,黄门侍郎薛元超,中书侍郎李义府杜正伦协助看阅,或有不稳的地方,随笔润色,”皇上朝罢后就派遣内给事王君德,先去告诉玄奘法师,就说朕已经诏令多人来协助他翻经的事项,至于慈恩寺碑的事,朕想自己撰作,不知法师意下如何?玄奘法师接到王君德的报告后,马上就率领大众,上朝陈请,不久高宗亲制的大慈恩寺碑文撰好,碑文中有“……玄奘法师者,实真如之冠晃也,器宇凝遽,若清风之肃长松……腾今照古之智,挺自生知……孤标一代,迈生(道生)远(慧远)以照前, 秀千年,架澄(佛圆澄)什(罗什)而光后……衣单雪岑之风,旷野低轮,肌弊流沙之日,遐征月路……通昔贤之所不达,悟先典之所未闻,遂得金牒东流,续将绝之教,宝偈西徙,补巳阙之文……朕之虔心八正(八正道)肃冀志双林,冀延景福,式资冥助,奉愿皇太后,逍遥六度,神游丹阙之前,偃息四州,魂飞紫极之境……”四日八月,奘法师率领京城缁素,盛备幢幡宝辇,香花梵仪,来迎接皇帝的御碑,皇上也特派太常九部音乐,以及长安,万年,二县的乐戏,同时京城的戚里候王们,都全部参加了迎送的行列,高宗皇帝自己站在安福门上观看。玄奘法师迎迓大慈恩寺碑的导从,是用的天竺的法仪,隆重庄严,皇帝见此庄严盛况,龙心大悦不巳。特旨沙弥,窥基为僧永徵五年高宗特旨度沙弥窥基为大僧,因为当时窥基未满二十岁,依佛戒是不能受比丘戒为大僧的,他是鄂国公尉迟敬德的侄儿,右金吾卫将军尉迟敬宗的儿子,他的母亲裴氏夫人梦见掌中有月轮吞之有孕,诞生的那天晚上,神光满室,年甫六岁就能著书立说了。奘公很欢喜这小孩绝顶聪明。想度他出家,为他的继承人,可是这小孩子自己不肯出家,后来与他的父亲商量好,用法逼他出家,先是玄奘法师在西域遇见一个童子,也是悟司绝伦,奘公将他从西域带回东土。一日奘法师携带着西域童子,去见尉迟敬宗,敬宗将军就命窥基出来拜见奘公法师,奘法师就命其读他所作的兵书,有数千言之多,同时奘公目视童子,要他留神注意,待窥基读完后,奘公说:“此古书耳,不足为奇”敬宗将军不相信,奘法师就命西域童子,覆诵此文一次,竟一字不差的诵出来,敬宗大怒,以为窥基偷窃古书来欺编自己,喝令将此逆子推出去斩首,玄奘法师慢慢的出来为他求情,敬宗也故意不允,坚持要杀此逆子,然后奘法师说明度他出家,尉迟敬宗才允放他,窥基说:“你一定要我出家,要依我几件事,我要御、荤、色、晚膳方能从你出家,不然的话,我宁可伏剑而死,也不去饿死。”奘公为了爱他秀逸的才华,方便允许,因为他的相貌堂堂,气概万夫,虽然年弱冠,而身高八尺,颈上有玉枕,十指纹皆盘折如印,使见者内心折伏,因此皇上就也特旨度他受戒为大僧,参预翻译经论,他每览一种佛经疏记,都能过目成诵,义亦顿解,并善解大小乘经论。后来成为唯识宗的祖师,住大慈恩寺,故唯识宗又名慈恩宗,他著论有百部之多,有百部论师之称。吕才向奘法师谢罪玄奘法师在高宗永徵六年五月间,翻译出因明论,当时有神泰法师等各造义疏解释奘师所译的因明论,栖玄法师就将因明论给尚乐奉御吕才阅读,因为吕才是一位深具才艺之士,可是对佛法不通,而且妒忌奘法师的才名,因此作因明注解破义图,有一些轻薄者听信其言,因此引起奘法师的弟子,惠立法师致书给左仆射于志宁,斥责吕才的狂谬,信中有一近闻尚药吕奉御以常人之资,窃众师之说,造因明图释宗因义,不能精悟而好异端……排众德之正说,任我慢之高心……古德有净名契理,杜口毗耶,尼父德高,恂恂乡党,未闻夸矜自媒而获缙绅之推仰也。”不久太常博士柳宣,作归敬书和偈语,送给译经会的大德们求毕其说,于是有明睿法师答述颂和来书,极大尊严,并训吕才的妄举,柳宣得到睿法师的来书,就上朝见驾,弹劾吕才的谬妄,列奏其事。高宗皇帝下旨,齐集公卿学士,带领吕才到大慈恩寺向奘法师当面道歉,谢罪悔过。我们从这一故事,可以看出玄奘法师在当时的名誉和地位,以及皇帝对法师的崇敬了。一位不小的尚药奉御官,在文字上得罪了玄奘法师,就有这些人出来为奘法师不平攻击吕才,最后闹到皇帝面前,皇帝还齐集公卿学士们,把吕才送到大慈恩寺向奘法师道歉忏悔才了事。阿育王塔,州年一开显庆四年九月间,有智琮弘静二法师,奉诏入内宫与皇帝谈经论道,在谈话中谈起阿育王塔的故事,因为年岁久远,须假弘护,高宗说:“莫不是童子施上的阿育王么?如近处有之;那就是八万四千佛塔之一了。”琮师答道:“未详虚实,不过古老传说,名阿育王寺言不应虚,又有传说三十年一次出现,前在贞观初,已经出现一次大有感应,今己期满请皇帝开一次如何?”皇帝说:“能得舍利这是莫大善因,你可以先去佛塔的地方,行道七天,有了瑞应,方可开发,寡人御施钱五千,绢五十匹,以作供养”,于是琮法师与给使王长信等于十月五日出发,六日夜晚到达,琮法师一到就进入塔内,专精苦修,精修了将近七日,仍然没有看见什么光明瑞现,到了十三日的晚上三更,法师在自己臂上,剜 肉燃灯供养,专注一念,心无异想,忽听塔内佛像的下面有振裂之声,琮师闻声往看时,但见瑞光流溢,渐渐上涌,塔内三尊佛像,各个放光,琮师大喜,将欲叫僧众来看时,又见塔内走出很多僧徒,合掌而立,说是同一寺的人,过了一会光盖渐歇,冉冉而下,去地三尺不见群僧,这时方知是圣者隐现,因此赶快将来使召来同看瑞相,他们到了塔内,余光薄地,流辉满布,百千种光,若有旋转,久久方才没尽,到了第二天早上,进去看时,在地上寻得舍利一枚,光明鲜洁,再细心的在地上又找到了七粒舍利,放在盘内,一枚独转绕余舍利,各放光明,炫人眼目,奘法师将所见的瑞应,奏闻皇上,高宗派常侍王君德等人,送绢三千匹并造阿育王像。业重不见舍利高宗皇帝敕封琮法师,住持会昌寺,并修饰舍利塔,开发舍利以开众生的福慧,初开塔的那天,有二十多人,共同下塔,获得的舍利,大家共见,其中有一人看不见舍利,他恨自己业障太重,自己气恨拔自己的头发,苦心痛责,哀哭号叫,声骇人畜,仍然是看不见,有人将舍利放在他手掌上,虽然他自己也觉得手中有东西,还是看不到什么。当地的人民,在圣旨未来前几天,就看到寺塔上,现出红色的光华,周照远近,有的看见一条长虹,直上天际,有的看见光照寺域,丹赤如画,寺僧们就知道舍利不久就可以出现了。这塔内的那粒舍利,形状如小指,骨长一寸二分,内外孔口方正下平上圆,内外光净,它的光相的变异也没有标准,各人所见的颜色不同,舍利开出后,前往参拜的道俗人等,连接二百里间往来不绝。佛法的感应,实在不可思议,同时也看出盛唐时代佛法的兴旺了。恭迎舍利,进内宫供养显庆五年春三月间,周地献来佛陀顶骨,到了京城,有人看见高有五寸,阔四寸许是黄紫的颜色,当时皇帝正在东都洛阳,舍利送到东都时,召请京师高僧,七人往东都进宫行道,下诏将佛顶骨与佛舍利,出示行道,有大德法师奏道:“这是佛陀的真身,我们愿意顶戴供养。”经过一夜,收入宫内。皇后施舍她的所寝之衣帐,直绢一千匹,并为舍利造全棺银椁,内外共有九重,而且雕镂穷奇,到了龙朔二年,送还本塔,在二月十五那天,敕令智琮弘静二法师,率京城诸僧,暨塔寺内的僧众,以及官民人等,无数千人共藏舍利于右室”,奘法师说:“三十年后非余所知”了。这是高宗朝一件佛教的盛事。佛道论辩,道士败北高宗在位时,经常召集僧道辩论,前后有七八次之多,每次辩论的结果,都是道士失败,佛教胜利,他们辩论的方法,双方设有论师的座位,由双方代表,代表他的本教, 升上论师座,或者道士竖立一题,由佛教出来难他,或者佛教的代表出一题目,由道教的代表出来论难,如此互相论义,而且要答辩得快,答不出来就要输一次,有些谈理的方面颇为精彩,有的互相嘲笑讥讽,近乎谩骂,而且毫无学理,就是要有话说,说得对方答不上话来,有时讥嘲对方可笑的地方,皇帝也抚掌大笑出声,现在将他们论战的大概略述如后。西明寺落成,佛道论义显庆二年六月十三日是敕建西明寺落成的一天,从十二日就开始,道俗云集,幢盖严华,西明寺建筑雄伟宏大,大殿共有十三所,楼台廊庑有四千区,诏请道宣法师为上座,神泰法师任住持,有草书之圣的怀素大师任维那,西明寺的住持首座以及纲领职事,都是一时的俊彦,落成那天的盛况也是极一时之胜,沿途的人潮,从北城到南寺,有十多里路,所有街衢道路都为人塞。皇帝为了庆祝西明寺落成,徵诏僧道各七人,到百福殿由内宫引导,僧在东,道在西,一同上殿,皇帝对僧道们道:“佛道二教,同归一善,然而梵境虚寂,为于无为,玄门深奥,德于不德。你们都是二教中的饱学之士,可以共谈明理,各阐本宗如何?”先由佛教会隐法师升座,立四无畏义,道士七人,各陈问难,道士李荣立六洞义,再由佛教慧立法师问难道:“洞义者是否于物是通达无碍呢?”李荣答:“是的。”立法师难道:“老君于物是否通达呢?”李答道:“老君上圣怎么不通达呢?”立法师难道:“既然老君于物通洞的话,为什么道德经上说:”天上大患,莫若有身,使我无身,吾何患也,如此看来,老君于自身尚且有碍,何能通于万物呢?”道士李荣一时无话可答,只有请法师不要逼得太急,我在蜀中就闻法师的大名,今日能在圣殿之内,相与谈论,我们同是出家人,不要苦相非驳。”慧立法师毫不放松的道:“听先生的话,似想要我对你姑息,昨天我们可以欢叙幽情,可是今天的此席,是要我们分明邪正的,再者你说我们同是出家人,然而我们检形论事都不相同,先生鬓发不剪, 裤未除,手把桃符,腰悬赤袋,巡门厌鬼,历巷摩儿,本不异淫祀邪巫,岂可与我清净释子相比呢?”李荣怒道:“你以为剪发为好,何不剔眉。”立半师问:“为何剔眉。”李荣说:“一种毛故。”立半师道:“一种是毛,剔发亦剔眉,你也是一种毛,为什角发不角髭。”李荣又无话可说,立法师嘲笑道:“昔平津困于十难,今李荣死于一言,论德立谢古人,论功无惭往哲。”说罢就下座,皇上大笑。当时玄奘法师在西明寺度僧,不在论席,第二天一早,皇上就派人去告诉奘法师道:“七人入内与道士论议,五人论胜,两人没有参加也应为胜,幽州僧最好。”参加论议的法师多数是奘法师弟子,所以高宗要把这消息告知奘法师。敕语道士,何不学佛经第二次是显庆三年四月间,高宗皇帝召僧道各七人到内殿去论议,那一次佛教派出会隐法师以五蕴为题,神泰法师,立九断知义,道教方面有黄赜、李荣特黄寿等,次第出来应战,因为道士不知佛教的名体,茫如梦海,虽然也往返的论了数次,因为不懂佛理,无从论难。皇帝又命道士立题,李荣立:“道生万物义。”由大慈恩寺慧立法师,登上论座台来与李荣对辩,如此互相答辩,最后慧立法师说:“天地万物是众生业力所感,善业多者,则琉璃为地,黄金界道,恶业多者,则沙壤为土,瓦砾为衢……这都是自业自作,无人使之,吾子心愚不识横言道生,道实不生,一何 可愍呵!”李荣愕然不知所对,于是愧然下座。道士黄寿登座,立老子名义,佛教由会隐法师与他讨论,首先责其立题不当,并对皇帝奏道:“黄寿身为黄冠,不知已讳,陛下是老君之孙,岂有对人子孙面前,公然谈论其祖之名,五千文中大有好义,均可立题,怎可以标圣人之名,犯了大不敬之罪,如计罪论刑的话,黄寿死罪有余”。一会隐法师在皇帝面前,堂皇之的痛责道士一顿,皇上命道士更换别题,黄寿因此遭受挫锐,后来虽然言对,可是次序乖越,高宗说僧道两家此次论义,宗旨未甚分明,慧立法师奏道:“众僧立义,道士不识其源,例如僧立五蕴义,黄赜道士,以荫名来难,要知荫以覆盖为宗,蕴以积聚为义,如色有十一聚,在色名之下,识有八种聚,在一名之下,举统以收,称为蕴义,若以荫名来难,义理全乖,再说神泰立九断知义,道士生来就未闻此名,虽然登上了论座,而不知发问之处,无以遮着,就浪作余语,因此圣上听来宗旨不明,佛法的大宗,是以因缘为义,所以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例如我们看见殿前的柱子,要具有五缘才能看,一、识心不乱,二、眼根不坏,三、籍以光明,四、有境现前,五、中间无障,一定要具足五缘方能看见,假使天黑,无光,纵有朱楹也无法看见,以此类推,莫不皆然,再说我们人的出生,也是因缘所生,内则业惑为因,外则父母为缘,身方得,生……皇帝听慧立法师,大谈佛法,颇为高兴的说:“师等因缘大好,何不早论。”散席之后,皇帝与给事王君德说:“敕语道士等,何不学佛经。”这是第二次佛道论战,佛教又胜了一场。三度论战,道士再北显庆三年的冬天,没有下雪,皇上想弘法祈雪,召佛道二教,入内殿讲论道义,召大慈恩寺义褒法师,东明观道士张惠之等,内外宫禁,咸集法筵,参听这次的论道,开始时道士李荣,先升高座,立本际义,褒法师赤升座共谈名理,互相论难……到后来道士没话说嘲褒师道:“法师唤我为先生,汝则成为我的弟子。”褒师应声挫道:“今对天子言论,申明邪正,用简帝心,你竟以 荛之嘲,来尘黩天听,诚不可也,不过既然这样说,我也聊以相答,我以事佛为师,我为佛之弟子,汝既称为先生,汝应先道而生,那末你就为道祖啦!”道士忸怩,无话可答,手上的尘尾垂顿,声气俱下,褒师也嘲道:“尘尾巳萎,尘巾将折,语声既软,义锋亦推。”李荣无对下座,道士输了一次。皇上再命褒师依法登座,义褒法师以摩呵般若波罗密为义,菩萨大师,如来之母,摩呵诃也,般若慧也,波罗密者,到彼岸也。道士之中有张惠元,姚道士等,次第来与褒师论难,姚道士道:“般若非愚智,何以翻为智。”答道:“为欲破愚痴,叹美称为智。张道士难道:”何者是愚痴,而将智来破。“答道:”愚人是道士,将以智破之。“张道士说:”我那里是愚。”答道:“般若非愚智,破愚叹为智,道士若亡愚,我智药亦遣。”他们论到后来,张李姚三道士都参加来与褒师一人论战,褒师嘲笑道:“两人助一人,三愚成一智,昔闻今始见,斯言有从记。”高宗皇帝也不禁抚掌大笑,李荣等又俯首无言,默然下座了。襄阳道人有精神显庆三年六月十二日,帝召襄阳灵辩法师与道士李荣论难,因为道士败了数次,皇帝同情弱者,对李荣道士警告说:“你今天要慎重,你看,襄阳道人有精神,好交言,不要堕其圈中”李荣道士还以老卖老的奏说:“孔子尚畏后生,况荣不如前哲。”辩师奏道:“灵辩诚后生,李荣故当是老。”因为李荣是四川人,故有此讥语,皇上大笑道“李荣巳被逼了。”正题尚未开始,李荣先输了一着。他们论战到后来,道士李荣无理可说时,就大声说:“明王有道,致使番僧入贡。”辩师应道:“日碑生于塞外为忠臣于汉朝,道陵长蜀中,作米贼于魏。”(曹魏时张道陵创五斗米教,凡入他教者,要五斗米,道士称为张天师,世人称为五斗米贼)李荣默然不能答,辨师又追道:“得嘲急解,何事踟蹰。”李荣道:“即得玄旨,所以杜口。”辩师道:“鱼目不类明珠,结舌何关杜口。”皇上大笑。并命辩师再难下去,辩师难道:“玄理幽深,至人可渊,道士庸昧,如何能知。”道士答道:“玄虽幽奥,至人深知,凡则浅知”,辩师难道:“道士学玄理,至人能深知,道士得浅知,道士学仙法,仙人能高飞,道士应下飞,仙飞有高飞,道士高下俱不飞,玄理有浅深,道士浅深俱不测。”李荣一时不能答。辩师嘲讽道:“老子两卷,本未研寻,庄子七篇,何曾披读。”继着又嘲之道:“闻君来蜀道,蜀道信为难,何不乘凫游帝里,翻被枷项入长安,(敕令追李荣进京时著枷而来的,不知是否在本地犯了什么罪,带罪进京。)李荣答道:“死压其虑,稿木其形,行忘坐忘著枷何妨。”辩师道:“行忘坐忘,终身是忘,亦可以行枷坐枷,终身著枷。”李荣怒道:“天子知道有李荣,乃与李荣著枷,如何道人之流,皇上对你们何曾记录呢?”辩师道:“天子今年知有李荣,来年也知有李荣,今年既然与荣枷著,来年也与荣的枷著,圣恩未巳,著枷更无了时,不过详刑抵罪,天子未必都知道,道士著枷,圣人何曾记识,倘若因枷被识,也是以丑见知。”道士李荣,恼差成怒,大声骂道:“我是道门英秀,蜀郡李荣,何物小僧,敢欲相轻辩师道:”李荣,李荣,先乏雄情爽气,何劳嗔目厉声,区区蜀地老,窃号道门荣,巳摧头上角,何用口中呜。“道士李荣给辩法师喜笑怒骂,连嘲带讽的弄得答不上话来,如此讥讽嘲笑的事很多,每嘲一次,皇皆随之大笑。沙门不拜王者高宗为太子时就受了菩萨大戒,初登位的几年当中,还是崇敬三宝,后来渐渐娇慢,在龙朔二年的四月十五日,突然下了道屈僧拜俗的诏书,令沙门致敬君亲,交付有司议定此事,就在本月二十一日,有大庄严寺威秀法师等上不拜表,到了二十五日,道宣法师等联名上不拜表,二十七日道宣法师又上荣国夫人杨氏,沙门不拜俗启,并说明佛教隆替的事状,因为夫人是皇后的母亲,崇敬三宝,广建福田,因为她出入禁宫,无人干涉的,所以宣法师等,诣门致书,请她从中协助,阴止沙门拜俗之事。 宣法师等上表引经论证明道:“梵纲经云,出家人法,不向国王礼拜,不向父母礼拜,六亲不敬,鬼神不祀,涅 经第六卷说《出家人不礼在家人》,四分律云,《佛令诸比丘相次礼拜,不应礼拜一切白衣。》佛本行经说《轮输檀王,与诸眷属百官,次第礼佛足已,佛言,王可礼优婆离足,诸比丘足,王闻佛教,即从座起,顶礼五百比丘足……今见诏书,令僧致敬君父,事理深远,非浅情能测,夫出家之迹,列圣齐规,真俗之科,百王同轨,干木在魏,高抗而谒文侯,子陵居汉,长揖而寻光武,彼称小道,尚怀高蹈之门,岂此沙门不蒙,闲放之美呢?》因为此事,上下拜表的僧俗很多,到了五月十五日,皇帝大集文武百官于中台,商对此事,京城道宣法师等三百多人竟陈启状,有司也各以表闻,一方面有右司成令狐德业等五百三十九表请沙门不合拜俗,一方面有右兼司平太常,阎立本等三百五十四人表请沙门应合拜俗,高宗看了双方表奏后说:”朕商确群议,今于君处,勿须致拜,致于其父,慈育弥深,自今以后,即宜跪拜,主者施行。”到了六月八日,有京邑老人程士 等上表大意说:“高尚之风,人王犹有抗礼,岂惟臣下及跪拜之仪,意愿国无两敬,大开方外之迹,僧奉内教,便其立身行道,不任私怀之至。”沙门拜俗之从此不议。和尚圆寂 皇帝痛哭玄奘法师,道力通天,身为太宗高宗两朝君皇的崇敬,真是有求必应,永徽三年应奘法师之请,敕建慈恩佛塔,内藏梵本经典与佛舍得(也就是后人称为大雁塔小雁塔),显庆三年七月迎请奘法师住入西明寺,到了四年十月间,高宗又施舍玉华宫为寺,追崇先帝太宗皇帝,诏迎玄奘法师住持玉华宫。麟德元年二月初五日奘法师有病,命他的弟子大乘光录他所释经论,几一千三百三十五卷,造弥勒佛像十俱胝(即百万之数)又命大众为他同念南无慈氏如来所居内院,愿舍寿必生其中,胁虹而卧,安详逝世,春秋六十有三,那天的晚上有白虹四道,自北亘南,贯穿慈恩寺塔。大师圆寂的消息送达朝廷,高宗皇帝突闻此事,痛哭失声的对左右说:“朕失国宝矣!”废朝五日不登殿,以志哀痛,自从奘法师圆寂到出葬,皇上五降御札,无非是关心大师的遣典与勤恤丧事了。不久有一异僧送来旃擅香末,请依天竺之法,用涂师之体,弟子大乘光以掩龛日久,不欲再开,来僧说:“我是奉旨而来,如何拒绝?我即回奏。”不得己启龛,法师颜色如生,香气馥郁,其僧为其涂香后,恍然不见,识者以为一定是兜率内院的天人下降。四月皇帝敕旨,用佛陀故事,金棺银椁,塔于产水之东,四方赶来送葬者,有一百多万人,一代大师,受人民崇敬如此,难怪在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大师还是活在世界各国人们的心中不朽呵!追随大师的弟子有窥基,神泰、栖玄、会隐、惠立、明睿、义褒、大乘光等,都是当时佛门龙象,一方宗师(本文参考广弘明集、古今佛道论衡集、佛祖统纪、佛祖历代通载高僧传、唐典等书。)〖武  则  天〗介绍了和尚还俗做皇帝,和皇帝与佛教的关系,现在再介绍一位尼姑还俗做皇帝的人--武则天。提起武则天的大名,不论信不信佛教的人士,都知道这一位大名顶顶的女皇帝。不过谈到武则天时,大家就会想到她是个淫秽不堪的坏女人,因为历史记载和小说的描绘,对武则天皆是极尽侮辱之能事。如果这时有人出来说武则天是好人的话,我想很快就会遭到口诛笔伐的围攻,难道她是一无可取?一点好的地方没有吗?也未见得:那未为什么人们要这样对付她呢?大约有如后两点:第一、因为她是女人,在重男轻女的旧社会里,女人无才更是德的观念下,而武则天既是女而又有才能,最不能原谅的她以女人之身竟做皇帝来了。她做了皇帝以后,也想享受一下男人做皇帝的享受,这还了得,女人怎末可以和男人相提并论呢?第二、她以女人为王,而又信仰了佛教,梁武帝,唐太宗,这样明主贤君。就是因为信仰了佛教,尚且遭到欧阳修批评为中才庸主,何况武则天本身私德,不守妇道,更是宋儒们口诛笔伐的对象了。我们贵国历代相承,是以儒家学说为正统的,在门户深严的腐儒门看起来,佛教是外来的宗教,佛教徒在他们笔下,很少有好的评语,这就是他们偏见排外的一贯作风和看法,偏偏武则天就犯了这两条大忌,既以女人称帝又信佛教,他们怎能不骂呢?怎能不骂呢?童女捧沙献佛相传佛陀在世时,有一天托钵行化,在路上遇见一位太妹型的女孩子,与一班小孩子在路中堆沙嬉戏;她远远看见释迦佛率领弟子们鱼贯而来。她就半开玩笑半认真的用双手从地上捧了一棒土沙,走到佛陀面前,往世尊钵内一放,世尊居然接受她的沙土供养,大弟子舍利佛实在看不下去,心想这女孩岂有此理,怎末可以用沙土向世尊开玩笑。在路上实在忍不住,就问世尊道:“世尊,刚才那个女孩子,把沙土放进你钵内,你为什么让她胡闹?”世尊微笑的说:“你们不知道,此女千百年后,因缘成熟,要在东震旦国为王,这时如不受她沙土供养,她将会破坏佛教的,这样让她种此善根因缘,她将来做皇帝时,会保护佛教弘扬佛法的”。有此因缘,所以在武则天王朝,对佛教尽力推动与弘扬。笔者不愿为她的人格辩护,可是她对佛教的贡献,也不能因此就缄默。女主武王 代有天下在贞观廿一年唐太宗得谶云“唐三世而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太宗密召太史李淳风,商量此事,李淳风奏道:“依臣据术推之,其兆已成,其人就在陛 下宫内三十年后,当有天下,诛戮唐家子孙殆尽。”太宗道:“现在将所有姓武者杀之如何?”对道:“天命不可易,况且真王不死,徙使疑似者,妄遭诛戮,祸及无辜,今既在宫内,已经是陛下的眷属,再过三十年,又当衰老,老则心慈,虽然有变制易姓,于陛下的子孙,或者所掼不大,今若杀之,复生少壮,那就更加严毒了况又立仇,则陛下子孙必无遗类了。太宗善其言,停止查究。”武则天是荆州都督武士约的女儿,太宗召入后宫为才人,那时只 有十四岁,当时想不到将来的女主就是她,太宗崩驾后,因为她是姓武的女人,所以就把她送到感业寺落发为尼,则天落发披剃后,还规规矩矩过了四五年的青磬红鱼的生活,高宗登位后,有一次到感业寺行香,一见钟情,就于永微五年诏入后宫,封为昭仪,第二年又册为皇后。则天造字,作开经偈武则天也是天纵之才,她也没有好好读过什么书,她不但能问政治国,而且自己造了十八个字,武照的照字,就是她所造十八字之一,他不但虔信佛教,而且精通佛理,她作了一首赞叹大乘法宝的四句偈,千百年后的今天,成为佛教徙诵经的“开经偈”,我们每天在未诵经文以前,要先念四句“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就是武则天所作的“开经偈”,其他如翻译经论,度僧弘法都是尽力协助,本文只介绍则天掌政时,对佛法僧的贡献和恭敬,其他不在本文之例。菩提流志,来华译经南天竺沙门达磨流支法师,在长寿元年来中国,高宗曾闻法师之名,特派专使前往敦请,至是抵达东都,则天召见,并为他改名为菩提流志,翻成中国话名觉爱。敕住佛授记寺译经九十部,廿八卷,中宗神龙二年,法师移住京城崇福寺,译大宝积经,皇帝并自笔受,睿宗景云元年,在北苑白连花亭内,召开翻译宝积经的会议,仍由皇帝,亲躬笔受,敕王缙贺知章等润色经文,中书陆象先,魏知古监护,睿宗御序标于经首,直到玄宗的开元元年,流志法师译完此经后,不再翻译经论。专心持诵静修,因为年龄太大了,他到中国的那年,就一百廿三岁的高龄。到了开元十五年入灭时,世寿一百五十六岁,法师前后在中国译经五十三部。共一百一十八卷,圆寂后谥号为开元一切遍知三藏,名德之重。梵僧中古之未有也。义净法师 取经回国义净三藏法师从十五岁就发愿往西域求经,直到高宗咸享二年,三十七岁时才能实践其愿。往天竺求取佛经。孤身万里西征,经过二十五年游学三十余国,至直天册元年五月间才回到中国,取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共有五十万夹,金刚座真容一铺,佛陀舍利三百粒,则天亲往上东门外京郊,跪迎佛经舍利入京,将佛经等奉安在佛授记寺,敕请法师翻译经论,初与实叉难陀法师翻译华严经。长安三年译金光明最胜王等经,由成均(大学)助教观监护,则天亲制新经圣教序,中宗神龙元年译出孔雀王等经,中宗皇帝制序,名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神龙二年随驾回到长安,法师在大荐禅寺,别置了翻经院,译一切庄严王等经,由兵部侍郎崔 ,给事中虑粲,润文正字,秘书监附马都尉扬慎交监护,景龙二年召请义净法师入内殿共同翻经,睿宗景云元年,义净法师又译出浴像等经论廿部,共八十八卷由学士李峤,张说等润色经文,仆射韦巨源,苏环监护。中宗在房州时,时时祈念药师佛,命法师于大佛于大佛光殿译药师经两卷。法师于玄宗开元元年七月圆寂,世寿七十九岁,僧腊五十九年,法师前后共译经律论五十三部,共二百三十卷。法师另撰仪传九卷,法师遍译三藏,而自己偏以律学教授学者。迎请华严,觉喜来华则天太后听说于阗国有梵本华严大经,特派专使前往迎求,并请一位善于梵文的法师随经同来,那时唐朝是大国,边邦小国,见到上国来使请求,当然欣然接受所请,于是于阗国王以尊者实叉难陀,中国语名觉喜,对华严的宗旨,精研善解,因此就请法师随经于通天元年,来到中国的京城,则天得此大经来华的消息,大为喜悦,诏入大遍空寺,与菩提流志,复礼法师等,共同翻译,后来法师住到佛授记寺,则天不时亲自到寺,参加译经工作,亲究笔削,并供养法师们的饮食,到了圣历二年十月,才将新译的华严经译成,则天亲制序引,并在太极殿宣示百官。长安四年,实叉难陀又译出楞伽经七卷,法师共译经论一十九部,一百七卷,法师于睿宗景云元年入灭,火化时舌根不坏,皇上下诏送到他于阗本国起塔供养。则天向法藏法师问道法藏法师号贤首,康居国的人,到长安来寻师学道,后来师侍智俨法师,尽得俨师之教,实叉难陀译华严经时,他与义净法师一同参加译场,万岁通天元年,有旨诏沙弥法藏在太原寺,对大众开示新译华严经的宗旨,在开示时有白光从口中而出,事后则天有旨,诏京城十位大德僧伽,为法藏授满分戒法。,赐号贤首,住大遍空寺参加译经。长安元年,诏请贤首法师,在东都佛授记寺,开讲新译的华严经,讲到华藏世界品时,大地震动,因此诏入长生殿问道,并寻问华严经中,帝纲十重六相之义,藏法师为其说法道:“天帝纲义,十重玄门,海印三昧门,六相和合义门,普眼境界门,这些义章,都是华严经中总别义纲。”则天闻华严经玄义,茫然惊异,伸请再三,藏法师用手,指着镇殿的金狮子为喻,并撰述金狮子章,列十门总别之相,则天阅后才豁然悟解其旨。藏法师为了易于了解,更进一步,以七妙方便之法,取十面镜子八方安排,上下各一,相去一丈许,面面相对,当中安一佛像,燃一明灯,照亮佛像,就能看到那些镜光,互影交辉,学者因此能了悟,刹海涉入无尽之义。则天敕奉,藏法师为康藏国师,华严宗又名贤首宗者,是以藏国师之名而有。慧安神秀,两位国师万岁通天元年,诏请嵩狱慧安禅师与北宗神秀禅师入京,乘着肩舆入殿,则天亲自行跪拜礼,住在宫内,朝夕问道,则天尊安师为国师,当时王公以下,闻风来谒者,望尘拜伏。神秀禅师与安禅师都是黄梅五祖门下弟子,五祖入灭后,秀禅师住江陵当阳山中,则天慕名,诏请入京,与慧国师同住内道场供养,特加钦礼,敕令在当阳山为秀禅师建度门寺,以旌其德。秀禅师不习惯宫中生活,累次表请回山,方肯送他回当阳山,为他新建的度门寺。秀禅师神龙二年二月廿八日坐化。皇帝对秀禅师圆寂,为之辍朝五日,出葬时,皇帝亲自送到午桥,王公大臣们送到伊水,秀禅师住世有一百多岁,僧腊八十多。至于慧安国师在隋文帝开皇十七年遁居山谷,炀帝大业年间,大开运河,男 人被拉去做工,家中的多数成为饿殍,安师不忍,出来乞食,养活那些饿殍,炀帝闻师之名,徵召他入京,不肯受诏,潜入太和山登衡岳行头陀行。安国师于贞观年间到蕲州参谒五祖弘忍大师,悟明心法。后来隐居终南山,高宗诏他来京,不肯应诏,潜往嵩山少室,此次则天遣使往请,方肯应诏入京,则天拜为国师,后来辞归衡岳,中宗赐他靡衲僧衣。安国师于景龙三年三月三日,吩咐门人道:“我死之后,将我的尸首,放到树林内,待野火焚之。”就在三月八日,国师入灭,春秋一百廿八岁,门人遵嘱,果然有野火自焚,获得舍利八十多粒,内中有五粒大的舍利,送入宫中供养,后人称之为老安国师。大安禅师,降伏妖狐延载元年京中来了一个女人,自称为圣菩萨,具有他心通等神异所言皆应,轰动一时,则天召见与之相谈,所言皆验,因此留住宫内,当时有一位大安禅师来京,则天迎请入宫问道,并令那位自称是圣菩萨的女人出来相见,并为介绍经过,大安禅师问道:“闻汝善能观心,你能知我的心现在那里?”女人答道:“你的心现在塔头相轮的钤中。”稍停一会儿又问在那里?女人又答:“在兜率天弥勒宫中听法。”一会儿禅师再问在那里?女人答道:“在非非想天。”三次所言皆对,则天大悦,过了一会,大安禅师再问我的心此刻在那里?女人竟一无所知,答不出来,大安禅师大声斥道:“你还自称是圣菩萨,我心置阿罗汉地,你就不知道,若至菩萨地,诸佛地你何由能知?”该女辞屈惭惧,现出原形变作牝狐下阶而去。鬼神妖仙等都有他心通的小神通,所以处处都冒充佛菩萨之名,欺骗人民,接受善男信女们供养礼拜,如武则天这样有才智的人,尚且受其愚惑,信以为真,何况今之愚夫愚妇呢?如意二年绛州地方有二女童,依一尼师出家,尼师每天诵华严经,有一天诵经忽然坐亡,二女失怙,每天到她师父坟土上号哭,到了如意三年,坟土上忽生莲华五茎,地方官以此奏闻,则天敕检莲华根,其根出自亡尼的舌上,则天召二女进京,亲自为二女童落发为尼,敕住天女寺。下诏改正,僧道名次先是贞观年间,唐太宗因为尊李老君为他李家的祖宗,因此爱屋及乌的将道士女冠也提升在僧之前,因此在佛教中引起一场风波,后来奘法师取经回国,太宗皇帝对他特别尊敬,可惜时间没有几年太宗就崩驾了。在太宗晚年时,玄奘法师曾与他提起此事,太宗也承允改正名次,尚未实行,太宗崩驾、高宗显庆年间奘公有病,皇上派尚药奉御蒋孝章,与针医上官琮来为法师看病,奘法师因此陈述,“先朝以释氏的名位,在道流之下,先帝晚年许为改正,同时永徽初,又有命僧尼犯罪情难知者,同俗法治罪,玄奘恐怕,疾病萎顿,永隔天颜,所以在未死之前,作表附请内使,以闻天听。”当天高宗就派内使去答覆奘法师的请求道:“所陈二事,因为佛道的名位,是先朝处分,事须平章等议行,至于僧尼不应同俗治罪之事,我随时敕令实行,法师安心养病。”僧道名位之事,终高宗之朝,仍未改正过来。到了武则天的永昌二年七月间,下诏改正僧道名次,诏文中说:“释典与玄宗,理均迹异,拯人化俗,也是教别功齐,自今以后,如有法事聚集,僧道应该齐行并集,今后已往成为永式,僧尼仍诏在道士女冠的上首。”依据历史的悠久,教理的深远,列朝的前例,佛教皆应在道教之前,则天这样下诏改正,是最公平的处理。善纳忠言,大佛停建则天笃信佛法,对译经建寺,造像、弘法,都有贡献。他在长安元年,将要建造一尊很大很大的佛像,御史张延圭  上疏谏道:“佛以觉者为义,因心而成,不一定以诸相方见,经上也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真如之果,不是向外追求的,陛下信心皈依,发弘誓愿,壮其塔庙,广其尊容,已经普遍天下久矣。有为住相布施,非最上第一希有之法,经中曾普:《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其甚多,不如有人于此经中,受持四句偈等,为人演说,其福胜彼》那末陛下就是倾四海之财,竭万夫之力,穷山林之木以为塔寺,极冶之金以为尊像,劳则多矣,费则甚矣,其所获得的福报,尚不如禅方之一匹夫也。“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因为有为之法,不足为高,况且动工营建,大兴土木……那时州县徵输,星火逼迫,人民有的谋计无所,或者粥卖以充,结果是怨声载道,和气不洽,这那里佛陀所标喜舍之义,不憨愚蒙,而夺其产乎!况且边朔不宁,军装日急,天下虚竭,海内劳弊,关于兴座佛像之事,尚请陛下,慎之重之,若以时政而言,应先边境,蓄府库,养人力,若以佛教而论,则应敕危苦,灭诸相,崇无为,伏愿陛下,察臣之言,行佛之行,务以理为尚,无以人废言。”则天阅表后,不怒反喜,并在长生殿召见延圭御史,善嘉其言,赐以金帛。武则天很分别忠奸,在她身边那些得宠的小人,在外胡作非为。经常被狄仁杰等大臣们的痛打,他们被打后,回去向则天哭奏,她都是一笑置之,要他们以后在外小心,决不护短,难为大臣,有一二奸臣恶吏。都是蒙着她做害人的坏事,则天知道一定不容的。记得骆宾王作了一篇“为徐敬业讨武照檄”的文章,把武则天骂得狗血喷头,她看过那篇文章后说:“如此之才,不为我用,宰相之过也。”并没有杀骆宾王,这些地方她的容人之量,比那些昏君皇帝要好得多了。笔者并非为她说话,这也是持平之论,不知读者以为然否。(本文参考,传灯录、高僧传 、广异记、旧唐史、法茹珠林、释氏稽古略、佛祖历代通载等书)〖佛光王唐中宗〗佛光王剃度唐朝有一个皇帝,他出世刚满一个月,就举行了出家落发剃度的仪式;他是谁呢?就是佛光王唐中宗皇帝。先高宗在位时,他与玄奘法师的私谊很厚,则天皇后又是曾经出过家的人,当然对玄奘法师的才德更外钦佩了。有一天高宗皇帝在奘法师前,以开玩笑的口吻,指着则天皇后说:“皇后怀孕若生男子,听其出家,拜你为师。”类似两家通好,指腹为婚。当婴儿一出世,双方就 为儿女订亲一样。永徽六年十一月间,天后难月,就命宫人在佛前上香,祈求平安,上香不久,就分娩了。唐中宗诞生时,神光满宫,自庭烛天,因此号名佛光王。高宗生了皇子,君无戏言,玄宗法师真的来向他要佛光王出家,并表请高宗实行诺言,让佛光王出家,绍隆三宝;可是真正向他要人出家时,他又舍不得了。故于十二月五日为佛光王度僧七人,代表佛光王出家,不过婴儿满月的那一天,仍请玄奘法师,为佛光王举行剃发皈依出家礼。因此佛教中有寄名出家沙弥者,在笔者家乡江苏地方就很多,父母恐怕幼儿多灾难,长不大,就把小儿送到佛寺内,拜一师父寄名出家,到了此子长大成人,要娶亲结婚前,一定要去寺内向师父赎身,举行一次还俗的仪式,寄名出家的假和尚,跪在佛前,由他的师父骂他一顿,说他如何不守佛家的清规,犯了不容出家的戒法,假意打他两下,逐出山门;这样寄名子才能够结婚。还有一种是用金钱买人替自己出家的有钱的人因病发愿,病愈后出家,可是病好后又舍不得出家,就拿钱买一个人,替他出家,这个人在寺内一切生活费用,都由还愿人负责。因此有些有钱有势的替身出家后,也就仗势欺人,连寺内住持僧对他也没有办法,因为他是某某大人的替身,例如小说上济颠僧就是秦丞相的替身,寄名出家,替身出家的先例,大约就是从佛光王开始吧?曹溪六祖,屡诏不起唐中宗名显高宗皇帝的七子,以太子接皇帝位,因为他从小就皈依三宝,寄名出家,因此对佛教的信仰始终不退,就是逊位在房州时,仍然不断持诵药师如来名号,并请义净法师,翻译药师经两卷,其他如实叉难陀,菩提流志,义净 法师等译经场所,中宗都曾参加协助。例如翻译八十华严的实叉难陀法师,景隆元年再奉诏来京时,中宗隆跸迎劳,备用两街法仪,以及旗幢鼓吹等执事来欢迎他。中宗对于有道高僧,都曾迎请到宫中供养,如慧安神秀二禅师他都以弟子之礼相待,尤其对六祖惠能大师的向慕,屡次派专使诏请不肯应召。中宗在神龙元年四月间,又特降御札,召请六祖,诏书中说:“朕延请安秀二师入宫供养,每于二师究其一乘法妙时,他们都推让的说:《南方的能禅师曾密受忍大师衣钵,可以就彼问道。》今特遣内侍薛简,驰召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中宗虽然如此的诚心邀请,可是六祖仍然以有病,坚辞不去。薛简内侍无法达成任务,心中很难过,不得已求其次道:“弟子回朝,主上必问,愿大师指示心要,令得明道。”六祖开示道:“道无明暗。”薛简道:“明喻智惠,暗况烦恼,倘不以智惠照破烦恼,生死凭何出离?”六祖答道:“若以智慧照烦恼者,这是二乘小机。”简再问道:“何谓大乘见解。”六祖答道:“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性相如如,名之为道。”薛简又问道:“大师说不生不灭,何弃外道?”六祖答道:“外道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无生。我说本自不生,今亦无灭,所以不同外道。汝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议,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住,妙用恒沙”。薛简内侍只有回京复旨,表奏与六祖相见会谈,以及大师开示法语的经过,中宗称赞不已,并遣使御赐六祖大师靡衲袈裟瓶钵,绢五百匹,并谕知天子向慕之忱。神僧万回,所言皆验召请神僧万回宫,赐号法云公圆通大士,住在集贤院内,并派两个宫女侍奉他,有一天万回忽然要吃他出生地,阌乡河的水,左右的人一时怆惶无法可得,万回说:“掘堂前地下有穴,你们掘地可以得水。”掘地果然得水,回师饮水后,就安然而逝,赐号国公,并图形于集贤院。万回出生在贞观六年的五月,他在幼小时,他的哥哥在数千里外当兵,他代他妈妈送东西给他哥哥,早去晚回,万里路程,一天往回,因号万回。高宗闻其名,诏他入宫,度他出家为僧,则天在位时,常常把他迎到宫内,赐其锦衣,派有宫人侍给。庄惠太子初生后,则天抱着给万回看,万回说:“这是西域的树精,养之宜兄弟。”安乐公主与韦后将要谋逆,万回路遇安乐公主时,待她走过后,望之唾口水道:“血腥不可近。”不久安乐公主事败,果然被杀,玄宗在青年时,曾私自拜见万回,请他看相,万回拊其背说道:“五十年的太平天子!”睿宗为相王时,每每将要出来时,万回就先告诉市人说:“天子来了。”一会儿相王出来了。他的神异类皆如此,万回不但屡现神异,并对佛法作有偈语道:明暗两忘开佛眼,不系一法出莲丛,真空不坏灵智性,妙用尝存无作功,圣智本来成佛道,寂光非照自圆融。僧伽大士,入宫供养景龙元年,中宗遣专使到泗洲将僧伽大师迎来宫中供养,有度惠、俨惠、岸木叉三人为大师侍者同来,中宗亲笔为大师所居住之寺题额曰“普光王”不久又迁住荐福寺,第二年京城大旱,有旨请僧伽大师祈雨,大师用瓶水向空中散洒,不久就看到浓云从大师住的地方涌出天空,骤然间大雨倾注而下。第二年僧伽大师圆寂,世寿八十岁,神采如生,皇上本想为大师在荐福寺,塑像建塔,当旨下不久,就有秽气满城,皇帝不得已,在大师前炷香充许他,仍然送他回泗洲,祝祷后马上就异香郁然。关于僧伽大师中宗曾经问法云公万回:“僧伽大师何如人?”万回答道:“观音菩萨化身。”大师是从西国来华,在唐高宗时,就到过长安洛阳各地行化后来常在吴楚之间,手执杨枝,混迹在僧侣之中,有人问他:“大师何姓?”他答:“我姓何。”再问他:“你是何国人?”他答道:“我是何国人。”有一次他在泗洲要建一寺,那是宿州居士贺跋氏施舍的房地,大师对人说:“其实这地方本来就是佛寺,诸位如不信,就请掘地看看。”掘地果然在地下得一石碑,碑上有香积寺,是齐朝时李龙建所创的寺,又在地下获一金佛像,大家说:“这是然灯如来。”大师说:“普光王也”因此就以普光王为寺之名称。智严出家,道岸入宫神龙二年八月试经度僧,诏天下童子,举行试经义,如考试经义通顺,就合格度之出家为僧,试经度僧,就是从此开始。 沙门智严是于阗国王子,不过他从小就来唐为官,早年荣禄,到了中宗登位时,已经授为将军,封为郡公,可是他正在高官厚禄之时,忽然看破红尘,在景龙二年,请求舍家为寺,皇上允其所请,久又坚请家为僧,十二月廿四日,皇上诏旨中有“人之情也”莫不贪禄惜位,卿之愿也,“乃欲弃俗家”,而今只有满你所愿,成就高志了,不过出家后,仍然住在终南山至相寺,参加翻译经论。景龙元年,诏请道岸律师入宫,为妃主们传授三皈五戒,并留住禁中,有一天中宗到来,诸师们见到万岁驾临,大家都避席而起,独有道岸律师长揖而已,皇帝也不以为忤,反而高其德量,并图其形于林光宫,在图形上皇帝还亲笔题字赞道:“戒珠皎洁,惠光清净,身局五篇,心融八定。 学妙真宗,贯通实性,维持法务,纲纪得政。 律藏冀兮传芳,像教因而光盛”。道岸律师能得大唐天子,图形题句,实为难得,难怪道律师门徒皆以此为荣。

八月内高宗的旧宅同圣寺,有一颗柿树,在天授年中就枯死了,这时忽然重荣复活,中宗因此大赦天下,赐封百官爵禄,普度僧尼道士数万人出家。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