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汉唐名刹,拥全国最大罗汉堂,寺中舍利塔西倾礼佛千年不倒

发布时间:2024-06-29 02:04:56作者:心经全文网
汉唐名刹,拥全国最大罗汉堂,寺中舍利塔西倾礼佛千年不倒

在美丽富饶的川西平原,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北郊,有一处每每以以八月满城桂花飘香、千年翰墨书画和禅理佛法闻名于世的“香城”新都,它号称川西明珠,为古蜀国三都之一。明代著名文学家,三才子之首的杨升庵便诞生于斯,南方"四大佛教丛林"之首、川西地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收藏文物最丰富的佛教寺庙宝光禅院亦坐落于此。沿川陕路北行十八公里,一座红墙青瓦、高塔飞檐的古刹便在在古树浓荫掩映间卓然而立、梵音缥缈,佛香缭绕,这便是闻名遐迩的新都宝光寺。千百年来,它大隐于市,在文化交融繁盛又相对平静安宁的蜀中腹地,把南北流派和不同时期风格的建筑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成就了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环境清幽、风格别具、布局严整、兼容并蓄的旷世禅林。

宝光寺相传始建于两千年前的东汉,隋代名"大石寺",寺中的塔叫"福感塔"。1996年5月在寺中出土的唐开元年间的《施衣社华严三圣石刻造像碑》记载了当时寺院的盛况:“诣伽蓝,罄金帛,连峻宇,引层台”。公元880年,唐代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次年,唐僖宗逃到四川,在该寺内中修建行宫,并命悟达国师重修庙宇,唐僖宗晚上看见寺中福感塔下发出宝光,随后挖出一内藏13颗舍利子的石匣,遂改寺名为"宝光寺"。

唐会昌五年(845),唐武宗李炎下令灭佛,拆毁天下大寺4千6百余所,小寺4万余所,宝光寺在劫难逃,宝光塔也被摧毁。唐大中元年(847),宝光寺得以恢复,但宝光塔尚未重修。唐中和三年(883)三月初八日,僖宗幸蜀已近三年。这天晚上,他闷闷不乐在寺中散步。忽见宝光塔废墟上霞光迸射,便惊问悟达国师。悟达答曰:"此乃舍利放光,为祥瑞之兆,今黄巢已平,陛下可回长安了"。僖宗大喜,叫人挖掘,果然在塔宫内发现石函,函内有佛舍利十三粒,晶明莹彻,光彩照人。于是,僖宗命悟达国师重修宝塔,扩建佛寺。宝塔取名为无垢净光宝塔,佛寺仍名宝光寺。当时寺内有僧众一千余人,"蜀中之梵宫佛院未有盛于此者"。此后,悟达国师被尊为宝光寺唐代的开山祖师。

由山门殿往里走,第二重殿便是天王殿。天王殿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殿堂正中上方挂着“一代禅宗”匾额。天王殿正中一龛塑的是弥勒佛像,准确地讲,应是布袋和尚塑像。两边塑着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的坐像,高一丈二尺,为全寺中最高大的坐像。

元代,宝光寺曾一度残破。明初,石子美等人捐资培修,复名宝光寺。永乐十一年(1413),心空和尚在寺内建造尊胜陀罗尼咒石经幢,后来寺庙毁于火灾。明正德年间(1506枣1521),宝光寺经当朝首辅大学士杨廷和与其子翰林院修撰、新都状元杨升庵父子二人捐修,殿宇备极宏丽。

为感念明代县人杨廷和杨升庵捐建之功,乾隆年间,乡人修缮扩建又内供法神、金刚力士和杨升庵父子塑像。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佛德和堂建,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月和堂建,中供弥勒佛,两侧供四大天王,殿檐悬"一代禅宗"匾额。殿后因有明代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石刻《尊胜陀罗尼咒》经幢,故此殿又名尊胜殿。

屹立于天王殿与七佛殿之间的舍利塔是早期佛寺“寺塔一体、塔踞中心”的塔院式格局的鲜活样本,曾盛行于汉以及南北朝时期,体现了当时效仿印度佛寺的盎然古风,为今天国内寺庙所少见。舍利塔,又名无垢塔,塔身微向西斜,素有"东方斜塔"之称。

舍利塔的前身,原名福感塔,建于唐代以前。据传福感塔得舍利后,常有宝光涌现,野鹤来朝。唐僖宗李儇避黄巢难逃入四川,以宝光寺为行宫,见塔下霞光涌聚,命人挖掘,得一石函,内藏舍利十三颗。便令悟达改建原塔,按舍利数一颗一级,共十三级,顶部冠以金顶,更名为《无垢净光》。

虽然屡遭兵燹,寺院毁尽,唯这无垢塔却能奇迹般地幸存下来。高30米的宝光塔是中国十九处藏有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的宝塔之一,最令人称奇的是塔身从第六层起向西倾斜,仿似躬身礼佛,这是古代工匠能工巧匠利用建筑技巧使人对佛生敬畏心的不朽杰作,它比意大利比萨斜塔年代还要早300余年,虽然塔身微微倾斜,但依然稳固如初。更奇妙的是,历经千年,塔身既不长野草苔藓和杂木,也不结蛛网招筑鸟窝,塔顶鎏金溢彩,塔角朱雀衔铃,让世人品味到了一份从容和神奇。

布局上,宝光寺以南北中轴对称,轴线南起“福”字照壁,经山门殿、舍利塔、七佛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止于紫霞山。中轴线两侧分布有东西牌坊、钟楼、鼓楼、东西两厢,外围两侧还有净土院、罗汉堂、普洞塔和塔林。这样严整的后期丛林格局是在宋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但在其间,却隐含着更早的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演进的种种痕迹。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推进,佛像礼拜和佛殿地位渐次突出,佛寺经历了由以塔中心到塔像并重、再到以殿中心,各级殿宇有序排列的丛林式格局的历史演变。文化最为繁盛的唐宋风范也在宝光寺建筑中也留下了诸多印记,如钟楼、鼓楼与两庑连为一体是唐宋时期的楼阁式格局,七佛殿与大雄殿前后次第排列和作为禅宗寺院有着“寺中置寺”的净土院也体现出唐宋佛寺的风采,游走于回廊巷道间,你就仿佛在阅读一部生动的中国佛寺建筑史。

东晋时,净土宗始祖慧远在江西庐山邀集十八高贤,于东林寺结社念佛,立誓身后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们凿池种植白莲,将念佛之地取名为白莲社。清道光十八年(1838),宝光寺方丈妙胜禅师效仿慧远这段故事,在寺后紫霞山西侧掘池种白莲,建白莲社。此后,宝光寺便有了广植白莲的传统。

莲花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也可以说莲花就是佛的象征。莲花代表圣洁、美好。在佛教故事中,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美丽清亮的大眼睛。悉达多太子降生时,皇宫御苑中出现了八种瑞相,其中之一,便是池中长出大如车轮的白莲花。唐代诗人陆龟蒙曾有《白莲》诗: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宝光寺雄踞成都北门,占地面积120多亩,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殿宇深幽,古木葱茏,一塔、二坊、三楼、五殿十二堂、十六院层层递进。形成了“烟霞无定相,闹市听梵音”的景象。鳞次栉比的殿宇合围出数十个重重叠叠的天井院落,飞檐画栋,行走其中,自有“一步一景、步移景异”的愉心悦情!

巨大的木鱼,娓娓诉说着古刹历史过往烟云,据说民国时期的爱国名将,被誉为“丘八诗人”的冯玉祥将军,抗战时期来到成都拜谒宝光寺,就曾留下“宝光寺,在新都,庙子大,柱子粗。”的著名诗句。

宝光寺的积香厨素菜,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享有盛名。厨僧中,以驼子达聪和跛子青山技艺最精,他俩与成都大慈寺的矮子惟明并称为川西“三大厨僧”。1980年起,宝光寺对香客和居士开办了素菜餐厅,主厨的向宝成师傅,曾拜达聪和尚为师,继承和发展了达聪烹饪素菜的高超技艺。他和厨僧隆荣等制作的素菜,受到中外游客的赞誉。

七佛殿为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真印和尚募建。宽五间,深四间,单檐歇山式,殿内三龛高五十公分的须弥座上,供世间庆大威德自在光明如来、多宝如来、宝胜如来、妙色身如来、广博身如来、离怖畏如来、阿弥陀如来等七佛立像,分别高4.4米和3.1米,神态庄严,造型宏伟,有较高艺术价值。佛龛前供1.36米汉白玉卧佛,系1991年缅甸佛教徒捐赠。

七佛殿前的檐柱下有两个浮雕盘龙石础,是唐僖宗于寺内建造行宫时的遗物,被称为“僖宗遗础”。明代状元杨升庵曾以此础题诗曰:唐帝行宫有露台,础莲几度换春苔,军容再向业狩,王气遥从骆谷来。万里山川神骏老,五更风雨杜鹃哀,始知蜀道蒙驾,不及胡僧渡海杯。殿镇寺之宝千佛碑亦为这一时期所刻,殿中供奉黑檀木释迦牟尼佛像,技法古朴颇有古印度犍陀罗之风。

大雄宝殿为全寺的主殿,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单檐歇山式,下有高约一米的台基,五楹五进,占地七百多平方米,全殿共用三十六根石柱支撑,结构牢实,雄伟壮观。大雄宝殿,即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的大殿。

大雄宝殿前檐下,高挂着一块“南无释迦牟尼佛”的白底蓝字横匾,传为济公和尚所书。

循梯进殿,当心间柱上刻着清人何元晋撰书的一副对联:“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不了了之”。此联道出佛之玄机妙理。殿内宽敞宏阔,蒲团整齐,供具精美,钟、鼓、鱼、磬等法器均按佛教仪轨陈列,香烟缭绕,幢幡飘拂,是寺僧们早晚功课礼佛和日常做法会的庄严圣地。

大雄宝殿东侧原来为千佛堂。有千佛碑,现移精品馆,现改为药师殿,专为善男信女们的身心病而设,因《药师经》内讲:药师佛发愿救度众生身心诸病苦。所以大家在此供灯供牌位,祈求家人及众生平安,无诸灾难,消灾延寿。

皇权曾经奠定了古寺鼎盛的基础,然而,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三武一宗”的灭佛事件“,尤其以唐武宗灭佛为甚,此次灭佛的成果是,为唐王朝收缴良田数千万顷,强迫还俗僧尼26万人,拆寺4600所,可谓"战绩辉煌",但对僧尼们来说无异于一场少有的浩劫。

之后诗人司空曙过宝光寺,看到的已是“黄叶前朝寺,无僧寒殿开”的凋零景象。佛语云:“恶善之报,如影随行”,武宗灭佛四十年后,唐僖宗李儇的临幸与驻跸,又为宝光寺迎来辉煌的契机。公元881年,唐末黄巢义军直逼长安,19岁的僖宗自乱阵脚弃都而逃,沿着先祖玄宗李隆基的脚步踉跄入蜀。颠沛流离之中是宝光寺敞开大门,接纳了年轻的皇帝,让他在叛军四起、国政崩坏的困境中有了安居之所。

在五百神策军的保护下唐僖宗李儇南逃入蜀,僖宗觉得宝光寺环境很好,又距成都不远,便在寺后修建行宫。僖宗平生笃信佛教,他派郭尊泰捧着皇帝的"玺书",迎请隐居在彭州九陇山的高僧知玄(即悟达国师)到驾前随行。或震撼于佛光重现的祥瑞,或感恩于青灯古佛、梵音呢喃给予自己的精神慰籍,僖宗敕令重修宝塔、再建佛寺,在达悟国师知玄的努力下,“蜀中之梵宫佛院,未有盛于此者”的盛况出现,奠定了宝光寺位列长江流域“四大丛林”的基础。

到了宋代,中国佛教禅宗临济宗第十一代祖师佛果克勤(宋高宗赐号圆悟国师)开法于成都昭觉寺。大观三年(1109)又住持宝光寺,并拓展寺庙规模,请宋徽宗敕赐宝光寺名大觉寺。据清道光碑刻《宝光禅院创建重修端末记》称:"宋圆悟禅师修持说法,接众数千"。使此寺进入了宋代的极盛时期。

到了宋末,寺院随着天下兴衰而几经沉浮,至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九年,目睹古寺颓败不堪,倍感痛心的笑宗禅师在新都知县和地方缙绅的支持下,剪荆伐棘,重修伽蓝,使宝光寺焕然一新。此后直至今天,宝光寺一直道场鼎盛,闻名遐迩,各种文物珍藏极为丰富,从锡兰王亲赐的两颗一黑一白佛祖舍利,暹罗王亲赠的贝叶经,缅甸汉白玉卧佛等佛家至宝,到大量珍贵字画如宋徽宗《白鹦鹉》、赵孟頫《五马图》、《心经》、文征明《山水》、元代金银粉书《华严经》,张大千的敦煌临摹上品《水月观音》、徐悲鸿的巨幅《立马图》等艺术珍宝陆续汇聚寺内。收藏的3000余件珍贵文物在宝光寺文物精品馆轮流展出,讲述着这座千年古寺的前世今生。

新都宝光寺是中国著名佛教禅宗丛林,历代高僧辈出。上图为宝光寺第二十五代方丈意寂法师开坛讲法。意寂法师,俗名傅世立,重庆市开县人,1963年9月出生。他1985年9月到新都宝光寺出家,在宝光寺兼洛阳白马寺方丈明高大和尚座下披剃为沙弥,1987年9月又在明高大和尚座下受具足戒,1990年毕业于四川省佛学院,从1991年起,历任宝光寺知客、副寺、监院,委员会成员、副主任,成都市佛协常务理事,四川省佛协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等职。

宝光寺的建筑为木石结构,施用石柱400多根其主要由一塔、五殿、十六院组成,四面经墙环护,绿树萦绕。中轴线上,福字照壁、山门殿、天王殿、舍利塔、七佛殿、藏经楼、紫霞山依次而立;两旁钟楼、鼓楼,客堂、云水堂、斋堂、戒堂、罗汉堂、禅堂,东方丈、西方丈相对称,展现了中国佛教禅院的整体风貌。

宝光寺是中国唯一保存了早期佛寺"寺塔一体、塔踞中心"典型布局的寺庙。毫不夸张地说,宝光寺是一座中国佛寺建筑史博物馆。

宝光寺在川西地区享有崇高地位,香火旺盛,在僧俗中曾流传着这样顺口溜:"要吃喝,到昭觉;要赶场,到草堂;要关猪,到文殊;要坐香,到宝光"。峨眉山的僧人,一半以上都是在宝光寺受的戒,因此,宝光寺有"峨半堂"之称。在宝光寺受戒、参学的僧、尼,大多学有所成,后来有不少因此成为中国佛教界的知名人士。

筑于罗汉堂后面的太子亭,是非常值得驻足的建筑之一,太子亭是一座环形顶建筑,据说象征着生命的轮回。太子亭的水池中设立有释迦太子诞生时的情形,游客在此投币祈福,可保佑孩子健康快乐衣食无忧。

第二次舍利宝塔系清光绪30年,宝光寺真修和尚到印度各处朝拜释迦牟尼圣迹,锡兰国王被其虔诚所感动,分赐了15粒释迦牟尼的舍利给真修。真修归国后,给了宝光寺两粒舍利子。宝光寺僧人用高约20厘米的铜质镀金四方形单层亭阁式小塔,将舍利存放其中保存至今。

钟鼓前东侧为“天台胜境”牌坊,可通向罗汉堂,因浙江天台山相传为唐代五百罗汉现身应世之处而得名。

宝光寺罗汉堂是我国现存四大罗汉堂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泥塑罗汉堂,它以塑像奇巧多姿而扬名天下。罗汉堂为清咸丰年间妙胜和尚募建。全堂结构坚实,布局奇巧。全殿共塑佛菩萨、罗汉以及历代祖师像共577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工艺精湛绝伦。全部塑像乃当时四川雕塑大师黎广修率其门徒历时九年雕镌的传世之作,堪称东方雕塑艺术上的一颗明珠。

罗汉堂塑像大多运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其线条明快自然,造型准确优美,形象真实细腻。塑像比真人略为高大,除一些面部形象作了艺术夸张外,头、躯干、四肢(长臂罗汉除外)都符合人体比例,衣纹、肌肉、骨骼也符合解剖结构,看起来自然贴切,给人以美感。塑像中,由于五十位历代祖师都实有其人,特别是禅宗初祖,南北朝菩提达摩以后的祖师,他们去时不远,容貌神情大多栩栩如生,少有佛像的神秘感。

国内不少寺庙都建有罗汉堂,最著名的如北京碧云寺、苏州西园寺、武汉归元寺等,宝光寺罗汉堂建于1841年,平面呈现田字形结构,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是现存明清罗汉堂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塑像平均高约2米,亦为明清500罗汉造像中体量最大者。罗汉堂塑像,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它首先给人的印象是形态表情富于变化,姿势动作各不相同,生活气息浓郁,取材于现实生活,再现了古代人文风貌,自然亲切,惟妙惟肖。

由于清代皇族崇尚佛教,康熙、乾隆曾为振兴宝光寺贡献卓著,所以罗汉堂内特塑有康熙、乾隆的罗汉金身。康熙为第二百九十五阇夜多尊者,因康熙出过天花,故阇夜多尊者脸上也有明显的疤痕。乾隆的塑像为第三百六十直福德尊者,有机会去宝光寺的游客可以自己找找看。

参拜古寺的人们都有到罗汉堂数罗汉测运气的习惯,流行最广的有二种:一是以踏进堂内的脚为标志,那支脚先进就从那边开始数,左脚进从左边数。二是按男左、女右来数。你虚岁多少,就数多少个罗汉,数到什么罗汉,他的表情就是你当年的运势。

罗汉堂为抬梁式木石构架的正方形建筑,九进九楹,占地一千六百平方米。因内有四个天井,故其平面呈"田"字形。罗汉堂中央,屋面作穹窿状升起,宽阔的殿中央供奉着高6.6米,有28个头、56只手、196只眼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其他塑像围绕"田"字,内外四层,中以"十"字相连,使得通道回环曲折,更觉堂内气象宏深、变化莫测。但是,塑像的安排很有规律。它以进门的孔雀明王、中央的观音菩萨,里壁的三身佛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前后呼应,内外协调,每层每排均有定数。

孔雀大明王笑看人间百态,因为有人说,宝光寺的罗汉是数不清的。罗汉堂建筑结构奇特,塑像纵横杂列,曲廊四通八达,宛若一座迷宫。前来数罗汉的人往往又为千奇百怪的塑像所吸引,边数边看,数来数去,结果总不一样。若要数清罗汉堂共有多少塑像,你就必须知道它的建筑结构。

藏经楼为全寺最大的一座殿堂,高17米、宽40米、深18米,全是石柱支撑,为该寺杰出建筑之一,清道光年间妙胜和尚修建。上为藏经楼,贮有敦煌藏经四十三册,房山石经二十二册,北藏经和频伽藏经各一部,共七百二十八函,七千二百八十卷。殿中供千手观世音菩萨像。四壁有诸天画像,画工精细,充分体现了清代艺术风格。藏经楼楼下为说法堂,乃历代方丈说法处。

浓厚的佛教氛围与深邃的艺术文化,使得宝光古寺造就了其非凡的气派,却又收敛得天衣无缝。六百根巨大石柱,支撑着古朴沧桑的飞檐青瓦,也支撑着千百年来一方信众的虔诚信仰。在浮躁的尘世喧嚣中,于晨钟暮鼓间,我们还能感受到它真实的宁静与庄严。

从康熙到光绪的两百多年间,由于不断培修扩建,宝光寺再度声名鹊起,与成都文殊院、昭觉寺、草堂寺并列为成都附近的"四大精蓝"。与成都文殊院,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并列为长江流域(南方)"四大丛林",即所谓"上有文殊、宝光,下有金山、高旻"是也。

民国年间,宝光寺一直保持着佛教禅宗大丛林的崇高地位。寺内方丈和尚无穷和贯一在国内佛教界颇有影响,而在成都"四大精蓝"间,宝光寺尤以执行禅门清规而闻名。人们在视觉享受的同时也感受着与佛共鸣的禅机!

解放后,宝光寺受到人民政府的保护。一九五六年,宝光寺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特别在"文化大革命"中,国内许多寺院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宝光寺的殿堂、佛像、匾联、书画等文物古迹基本无毁损,因而成为中国现存结构最典型,保护最完整的一座佛教禅宗丛林。佛祐苍生!这也算是那场十年浩劫中的奇迹吧!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古刹“龙脉”胜景紫霞山,与舍利塔、大雄宝殿、藏经楼一起处于整个建筑体系的中轴线上,宝光寺“前塔后殿”的布局保留了南北朝时期佛寺的建筑特色。它掩映在繁华闹市的茂林修竹之中,却超然世外地营造出一个“香火缭绕,只闻禅香”的梵天净土。入得宝光寺,佛香缭绕不绝,机锋妙语时时警醒参访者。云水堂前,“从那里来”匾额一语问痴路人;对面的客堂檐下高悬“到这里入”四字点明参禅悟道门径;大雄宝殿前默念楹联妙语“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但觉醍醐灌顶、万籁俱寂……缕缕佛香在古寺上空凝聚缭绕,与满城溢香的桂花共同融汇成一种特别美好的味道,舍利塔凌空遥拜西天极乐,钟鼓楼万里呼应天竺梵音,为人间祈福和平安宁和福寿健康!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