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杭州灵隐寺光泉大和尚的佛学之道,灵魂归隐的地方

发布时间:2024-06-27 02:03:07作者:心经全文网
杭州灵隐寺光泉大和尚的佛学之道,灵魂归隐的地方

所以这一次跟着北大导师和同门们,再一次走进灵隐寺,感触和期待都很多。系统性的参观了灵隐寺的重点景点,看到很多以前不知的历史,尤其是是素斋,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顶级素斋,所有这些蔬菜都是和尚们自己种的,后山的龙井茶也是他们自己种的。更幸运的是,见到了灵隐寺方丈光泉大和尚本人,并且了聆听他一番关于佛学、关于人生价值、关于寺院管理的真知。感触良多。比如在吃素斋的时候,同学就反复提醒,千万不可以浪费,所有的都要吃干净。因为如果你不吃干净,大和尚会把你的盘子吃干净。这是真事。

灵隐寺的宣传片拍的非常唯美,半个多小时,仿佛在看一部精致的电影,讲述了灵隐寺的历史与传奇。我也是第一次接触到非常有仪式感的朝拜仪式,一一行拜。灵隐寺自2014年以来,提倡文明进香,每一个游客在进门口可以获得免费赠送的三支香。灵隐寺也有自己的对外的刊物《狮子吼》,也有自己的网站,可以在网上查阅。信徒可以投稿。今年灵隐寺也开创了首个英语讲经培训班。

光泉大和尚本人朴实无华,智慧高深。他更注重传播文化的传播,比如茶道文化、比如把腊八节申遗,比如创办云林书院,让更多人可以走进灵隐寺来学习,然后去传播。他一边与时俱进,一边在深入文化底蕴的传播。让人敬佩。

后来我也特地翻阅了资料: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意为灵魂归隐的地方。这一次的灵隐寺之行,与我又是一场特殊的体验。不仅深度的了解了灵隐寺的历史和文化,更对它的掌门人光泉大和尚刮目相看,寺庙文化也是一种极深的管理艺术。

如果后续我还去杭州,我一定会多安排一天好好的体会灵隐寺,它也将成为我必去的一个地方。比如灵隐寺的三生石,比如收藏馆,比如素斋。值得一去。

尤其大爱那一句:灵魂归隐的地方。如果你觉得生活累了,不妨去灵隐寺回归下。

最后附上2段以前对光泉大和尚的采访。

2011年10月,西子湖畔的千年古刹灵隐寺,迎来了新任方丈——光泉法师。

光泉法师在荣膺方丈之前,担任灵隐寺监院,同时还兼任杭州佛学院院长、杭州市佛教协会会长。他致力于佛教教育,主持了杭州佛学院的筹备和创办,如今,杭州佛学院无论是教学水平还是软硬件设施,在全国的佛学院中都是佼佼者。2009年以来,中国佛教协会的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连续3年在杭州佛学院举办;2011年,首个汉传佛教讲经交流基地在杭州佛学院挂牌。他致力于传播佛教文化,灵隐寺承办过世界禅茶大会,举办过开茶节、禅茶文化论坛,为弘扬禅茶文化不遗余力;而从2003年开始举办的吴越佛教文化研讨会,现已成为代表吴越佛教研究最高水准的盛会。他致力于社会慈善,灵隐寺和杭州佛教界积极开展各种慈善活动,为佛教界服务社会、回馈社会创建了众多新模式,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在在处处,都倾注着光泉法师的心血和智慧。

2011年年底,在光泉法师赴北京中国佛学院设立云林奖教奖学基金之际,本刊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记者:请谈谈您的出家因缘和当年的求学经历。

光泉法师:佛陀曾说“因缘不可思议”,我出家的原因,只能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因缘。我以前从未接触过佛教,上世纪80年代,我父亲去世,按照当地风俗,请法师来做佛事,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佛教。后来参加上天竺举办的“观音七”,我因此机缘而皈依上天竺的新融法师,成为居士,再后来就在江苏海门出家。或许可以说,父亲的去世成就了我出家的因缘。另外,当时读过一本《弘一大师传》,弘一大师是在杭州出家的,对我们杭州人很有影响。我的出家与这本书也有很大的关系。

1990年,我进入上海佛学院学习,一直到1997年回到杭州,前后一共学习了7年。那时候上海佛学院设在崇明岛,院长是真禅法师。崇明岛与当时上海核心区离得远,交通不便,又处在长江口,遇到大雾或者台风,往来的船运就会停止,所以被称为“上海的西伯利亚”。上海佛学院之所以设在那里,是朴老的意见。尽管条件比较艰苦,但却远离尘嚣,有利于僧人们安静学习和修行。

记者:您参与创办了杭州佛学院,同时又是院长,请您谈谈杭州佛学院的办学特色和目标。

光泉法师:我1997年回到杭州就开始筹办杭州佛学院。早在民国时期,太虚大师就曾在杭州开办过佛学院,后因为战争而中断,虽然时间不长,但影响很大。最早我们因陋就简从佛学进修班开始,1998年开始筹备,1999年挂牌招生。到2006年,成立了杭州佛学院。

杭州佛学院从开办之初,就确定以学术为主的办学方向。一所佛学院如果没有学术作支撑,根本无法吸引优秀的学者来任教、授课,而佛学院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术水平也就完全无从谈起。我们很注意以学术为重点,比如说,从2000年开始,我们每年都要举办学术研讨会,以营造一种学术氛围,让教师和学僧增加学术兴趣,扩大学术视野;我们鼓励佛学院的教师和学僧进行学术研究,支持他们发表有价值的学术成果,根据所发刊物级别进行奖励,佛学院还会出资支持法师们出版学术著作。

在特色培养上,杭州佛学院以佛教艺术培养见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宗教政策的落实,很多寺院重新恢复了。但在恢复过程中,新塑造像符合佛教造像仪轨的并不多。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懂艺术的僧人比较少,而没有僧人监制,寺院造像当然容易出现偏差。另外,很多佛教艺术形式现在也被忽视,比如经变——根据佛经绘制的图画——就很少。其实,不仅仅是教界,在美术学院的教育中,佛教艺术这一部分也很欠缺。即使是美术院校的学生,也很少接受专门的佛教艺术培养。例如,佛教绘画以白描作为基础,讲究绘画的线条,但是现代艺术教育不太注意这方面的培养。佛教界本身应该担当起佛教艺术培养的责任。

中国美术学院、西泠印社都在杭州,杭州有着丰富的艺术资源。我们在筹备杭州佛学院佛教艺术院的时候,就注意考虑这一方面的问题。杭州佛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的老院长、老教授们,花了3年时间设计教学大纲,我们的教学计划都经过了反复推敲论证,既要求佛教艺术培养达到一定的水准,同时在方法上也要让社会能够接受。杭州佛学院的艺术教育和美术学院的艺术教育有一定区别,我们试图加强对学僧进行传统技法的培养,以弥补佛教艺术这一空白。杭州佛学院作为佛教院校,希望为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杭州佛学院还在筹备外语学院。佛教的国际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现在的僧才教育还不符合国际化的要求。佛学院不应该仅仅是关起门来办学,还应该走出去。

记者:佛学院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僧才?您认为今天佛教界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僧才?

光泉法师:早在1992年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在上海召开时,赵朴老就强调佛教僧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大家其实还没有达成真正的共识。前几年,趁举行杭州佛学院成立纪念活动的时机,我们举办过一个研讨会,称为“华东地区佛教院校教育恳谈会”,讨论了佛教教育问题。当时有20多所佛学院的代表与会,国家宗教局和中国佛教协会也都派人参加,这说明大家其实都很关心这个问题。大家在会上讨论了佛学院教材编写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僧才培养的确是佛学院当前最核心的问题,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我认为,大陆佛教界应该认真反省,我们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僧才?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佛学院培养的学僧,可能以后会参与寺院的管理,但并不一定都要去做方丈。所有的佛学院,应该对于佛教教育的整体框架达成共识。中国佛教的传统是八宗并弘,佛学院学僧在本科培养阶段应该建立起对于佛教整体的全面认识,这个基础必须打牢。至于你喜欢哪一宗,以后希望弘扬哪一宗,可以在研究生的阶段选择深入,但是一切都应该以此作为基础。

记者:灵隐寺是在中国佛教史上享有盛誉的千年古刹。您现在是方丈,以前担任过监院,关于灵隐寺的发展,您有什么想法?

光泉法师:我在2007年进灵隐寺担任监院。当时灵隐寺有100多位僧人,40岁以下的僧人占90%。作为吴越佛教重镇,灵隐寺的住寺僧人应该与之相配。而且从僧人年龄结构上来说,也还是比较年轻,有提升空间。所以我接掌灵隐寺之初,首先就对灵隐寺的僧人进行专门培训,时间为3个月,培训的内容涵括佛教知识、文化素养等各个方面。寺里依据考试成绩,实行末位淘汰制度。我们从各种佛门功课的考核中,发掘人才,淘汰不合格僧人,这个举措对僧众的触动很大,寺内的执事们更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前段时间,灵隐寺的执事们专门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学习,收获良多。

现在大家形成了一个共识:灵隐寺不是朝着商业化模式发展,而是朝着延续佛教文化的方向发展——延续佛教文化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以戒为师,在道风方面起到表率的作用,为中国佛教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者: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中央提出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为我国宗教界在当今社会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广阔舞台。您认为佛教界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工程中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光泉法师:文化的内涵很广。我的理解是,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文化保护”的观念,这很重要。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根,这个根不能断,否则何以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佛教界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工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就是要挖掘佛教文化中符合现代社会的内容,为现代社会服务。比如说,五代时期杭州大德永明延寿提出“万善同归”。当时是一个矛盾众多的时代,刚刚经过三武一宗灭佛,所以永明延寿提出不同宗教是殊途同归,相互之间要多一分包容。这种理念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去挖掘、运用。

记者:2011年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在杭州佛学院顺利举行,由中国佛教协会设立的首个汉传佛教讲经交流基地也在杭州佛学院揭牌,从中可以看出你们对讲经说法的重视。您认为在全国佛教界形成讲经说法、听经闻法的风气,有什么积极意义?

光泉法师:整个社会在发展,未来将是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在这种形势下,佛教通过什么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占据一席之地?佛教如何增加自己在信众中的影响力?必须通过讲经说法这个途径。通常说宗教界应该“外树形象,内强素质”,而讲经说法其实就是僧人修炼自己基本功,引导信众、树立形象的有效途径。僧人的形象就是靠自己的见识、智慧树立起来的。

汉传佛教讲经交流基地落户杭州佛学院,是国家宗教局、中国佛教协会对我们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一种鞭策,我们不能辜负全国僧众的期待。

杭州佛学院希望在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上探索出一些新办法,用创新的思维开创讲经说法的新途径。2012年杭州佛学院还会继续开展讲经培训。通过培训,使讲经法师树立良好的形象、锻炼良好的辩才——也就是演讲的技巧。

讲经说法,先不讨论讲什么内容,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要讲经?其实讲经的激情来源于一种宗教情怀,也就是佛教的信仰。我们说要“有道心”。只有在这种情怀的推动下,讲经者才会去考虑自己讲什么、怎么讲。其实,这就是要激发讲经者的责任感,解决为什么要讲的问题。2012年汉传佛教讲经交流基地培训的重点应该放在这里。

佛教讲经有因应,也应该有创新。2011年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举行了示范讲经,按照中国佛教传统的讲经方式来进行。场景、仪轨可以让信众生起欢喜心、恭敬心,这是对佛法的欢喜和恭敬。佛陀两千多年前已经觉悟了如此伟大的智慧,今天应该用一种崇敬之心来认真倾听法师们演绎佛陀所说的道理。所以仪轨必不可少,是必须的。对于讲经法师来说,这种仪轨也可以使他生起自豪感、责任感,促使他加深对佛法的研究,提升自己的讲经能力。

当然,这些仪轨的长短可以考虑,而法师们讲法也应该是应机说法,针对不同的人而有不同的说法。

记者:灵隐寺的慈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方面的情况如何?

光泉法师:杭州市佛教协会和灵隐寺,每一年都把社会慈善活动作为重要的工作来做。以社会慈善活动为抓手,关心社会、融入社会。2011年,我们组织“名寺慈善日”活动,在这一天,杭州所有寺院的门票都作为善款捐献。此外,还有“送春风”行动、杭州各寺院执事的书画义卖活动,以及托钵行脚活动,这些活动所筹集的善款都指定专门的用途,社会反响非常好。

2011年,是杭州佛教界组织慈善活动的一个特殊年份。往年大家也在做,不过都是默默无闻地在做,但是这一年我们进行了大规模宣传。这是因为2011年有一些社会慈善组织遭遇问题,在这个时候,佛教界应该好好带动一下,让社会恢复对慈善活动的信心。所以我们大张旗鼓,主动宣传,带动人气,也算是对于社会慈善组织道义上的“背书”吧!

采访时间并不长。光泉法师对于我们的问题,都是言简意赅地娓娓道来,显示出简约而果敢的风格。始建于东晋的灵隐寺,距今已经1600多年,向为中国佛教僧俗人望所重;杭州在中国佛教版图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光泉法师任重而道远。

附录二:

古刹藏不住了 高举法杖跨入红尘

凤凰国学:实际上寺庙也是一个公共场所,它一方面是出家人的修行之所,另一方面,它也是面向大众来做大众教化的一个场所,那么您作为一寺之主,在平衡这两种关系的时候,是不是会考虑一方面需要清清静,但是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接待车水马龙、络绎不绝来访的人。怎么样处理这种平衡?

光泉方丈:对,我们也对这个问题思考了很长时间。我们提出一个理念,就是在当今社会,以前叫“深山藏古刹”,现在古刹已经藏不住了。

一些人来了以后,我们给他们介绍,以前的灵隐寺到了毛家埠,离灵隐寺有两公里远的地方,他到那边上船以后要走路,走进来的,这个两公里,其实就是滚滚红尘到清静佛地的一个间隔,我们说就是一个防火带、一个隔离带,通过这两公里的走路以后,人们把心就沉淀下来,到了寺庙,就有一种亲近的、恭敬的心来上香、礼佛。

但是今天交通发达了,汽车直接开到寺庙里面,我开句玩笑,有些人恨不得把汽车开到大雄宝殿门口。所以说以前寺庙都有下轿石、下马石,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这就是对佛的一种恭敬,现在社会的理念已经不存在这个问题了,没有这种限制了,并且我们看到所有来的游客,灵隐寺每天平均将近一万人次,有那么多的手机,现在时代又是信息全覆盖,所以在这个时候,可以说古刹已经藏不住了。

我们说怎么办呢?我那天给寺里师父们在讲课的时候,我说既然藏不住了,你就勇敢走出去,不要躲躲闪闪的,躲不过,也躲不了。既然躲不了,干嘛还藏?你就勇敢走出去,我说这就是“跨入红尘”,走出去就是跨入红尘。跨入红尘并不可怕,跨入这个红尘的目的是要高举法杖,去彰显我们佛教自身的清静、庄严。你不能是跨入红尘,然后同流合污,那是你被滚滚红尘所淹没了,这时候你的存在与否,已经毫无意义了。所以说你跨入红尘的同时,你应该彰显出你的神圣心、你的庄严心,以你的神圣与庄严,去引领整个社会,引领滚滚红尘。这时候你的重要意义,你的存在的价值,就能够体现出来。

今天这个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的这个制度,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更加需要佛教去走进这个社会,调和矛盾,发挥我们应有的一些作用,用佛法的智慧去理解和应对今天社会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就是佛教今天存在的意义,它就能够彰显出来。

凤凰国学:这让我想到有一个词:勇猛精进。刚才您也说到这种敬心,我们当下很多人都没有这种“敬”了,不管是对于道德伦理,还是对于传统文化,对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很多东西,没有敬意了,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消费主义,认为什么东西都可以消费,可以拿来作为调侃,或者作为话题、谈资,心中没有敬意了。所以在传统节日或者节气里举办一些活动,像论坛或者公益活动,弘扬国学,它的意义是挺大的。

光泉方丈:确实从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以后,人们对于国学比较轻视了,到了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作为“封资修”,把它彻底打烂了,所以人们对于国学,特别是像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些重要理念,可能关注得相对比较少了。

那么在今天,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节日确实也被淡忘,现在大家所知道的就是过年。然后现在这几年中央政府重视了,把中秋作为固定假日来做了,把清明也作为固定假日了,对于这些传统节日有更多的推动,人们可能就有一些记忆了。

但是中国人还有大量的节日,比方说我们的七月十五,农历的七月十五,我们佛教叫盂兰盆节,又是佛的欢喜日,其实这一天所体现出来的是中国人的孝道。灵隐寺最近这几年来也在推动孝道的活动,我们每年举办大型孝道文化的推广活动,比方说我们在四月初八这一天,按照佛教,四月初八是佛的成道日,佛的诞生日,现在我们把它和慈善结合起来,以前民间的四月初八,大家都放生,渐渐为放生而放生,那么现在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慈善的项目来做,不仅仅停留在放生这个层面,因为放生现在跟环保结合起来了,放生的目的是为了自然界更和谐,不要去破坏食物链,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再提出一种环保的理念,作为我们佛教来说,环保其实也是一个慈善的项目。通过四月初八对佛的诞生日的纪念,我们做更大的慈善来回报社会。

我们这几年做的十二月初八的腊八活动其实也是这样,我们现在开始对腊八申遗,把它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方向去做。最近这几年来,灵隐寺大规模的烧制腊八粥,现在一年有30万份,每一份500克,向社会各界去派送、去赠送,其实我们的目的,就是在岁末年初,在新年来临之前,送我们社会各界一个吉祥、一个温暖。

像这种节日,在中国还有许多。

像端午节,韩国已经注册了世界遗产,那么我们中国那么多的节日,我们也应该去注册为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记得当年韩国把端午注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国人反映很大,这些呼声说明,我们中国人对传统节日是很在意的。既然是在意的话,我们应该行动起来,有些能够有条件申遗的,我们应该争取申遗,不要等到某一天,其它国家的人把它申遗后,我们又是群情激愤。

这些传统的节日对中国人来说,其实它是一种乡愁,是一种对本民族文化的记忆。这些节日一旦在人们的记忆当中消逝的话,这也是非常遗憾的事情。我们看看现在人们对于春节、中秋节,已经慢慢开始有一种传统文化复兴的味道了,作为佛教界,我们如何在这个方向去配合社会,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这几天,我们通过腊八走向社区,走向社会,今年在社区的发放点已经达到100多个,说明民众们对这个也是很欢迎,我们这个发放点是自己自愿报名,去年是30多个点,今年到了100多个点,一共发放30万份,民众的需求还是存在,我们努力去满足大众的这种需要。今天社会,人们已不是为了温饱来喝这碗腊八粥,而是因为这是佛教、寺院送给大家的一份祝福,从这个角度,大家都非常高兴,非常喜欢。在这方面,我觉得我们灵隐寺应该可以做得更多一点。

灵隐寺方丈光泉大和尚接受凤凰网专访

佛教平民化已浸入国人细胞 传播需与多媒体结合

凤凰国学:我们一讲到中华文化主体的时候,就会想到儒释道三教的合流,毫无疑问,博大精深的佛学本身是我们中华国学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在任何时代,无论是说国学也好,还是佛学也好,都有一个当代化的问题,也就是怎么样跟当时的时代相结合,怎么样让国学以更加接地气、更加接近普通大众的方式传播。对此您怎么看?

光泉方丈:其实佛教从两千年以前传入中国开始,它一直是适应中国社会。我们讲任何一种文化,它传播到一个地区以后,必须与当时、当地的一些文化相适应,如果说不相适应的话,它就站不住脚,它不可能生根发芽。所以佛教在公元初传入中国以后,开始的时候是在士大夫当中流传的,但是它接下来马上走向民间,所以说传播非常快,那么它在传播的过程当中,积极的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适应、相结合,比方说跟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学说迅速地结合起来,这种表现在唐代以后尤为明显,所以说后期宋明理学的产生,其实就是结合了佛教、道教的这些思想,融合成为自己的一种独特的流派,流传于世。

那么从中国文化来看,它在当时的流传过程当中,也是比较平民化、大众化的,特别是宋代朱熹,当时朝廷把朱熹对于四书五经的批注,作为科考的标准答案一样,其实它就有一个普遍性,所有的文人都要去学习他这一套理论和思想,然后才有考科举的可能,所以说它其实已经民间化了。那么佛学的民间化走得更远,可以说无论你认字不认字,它都普及开了。

随着佛教的发展,各宗派的发展,老百姓妇孺皆知,所以它是非常平民化的这么一种宗教,它的影响力很大。通过这两千年的传承以后,可以说已经浸入到我们中国人的细胞当中去了,应该说佛教的传播是非常成功的一种传播,也是平民化做得相对比较极致的一种方法。

在今天的网络化、碎片化时代,佛教的传播,可能也需要重新去定位,纯粹用传统的这种方法在今天来看,还是不错的,但有待进一步的去强化。比如今天的多媒体时代,如何运用多媒体来发展,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在今天的国际交往当中,佛教如何去发挥自己的这些长处,向海外去传播?因为最近几年来,特别是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国力上来了,文化发展了,但是在海外,西方社会未必了解你的社会,所以我们应该如何去利用现在的多媒体,向世界去传播,让西方社会更多的来了解我们的国学,了解我们的佛教,这个可能是至关重要的。

灵隐寺在酝酿以动漫重新诠释《济公》

凤凰国学:就我对于灵隐寺的了解,最早是通过一部电视剧《济公》,而对佛教的了解,以前在80年代看过《聪明的一休》,它是一个日本动画片,现在的小孩可能又有一个新的动画人物,像龙泉寺的贤二。我们感觉到如果是以这种方式去进行大众传播的话,确实会让人感到亲近和温暖;而我们在做知识型的传播时,可能会觉得佛教是一个很严肃、甚至是玄之又玄的东西。您作为佛教中人,怎么来看这种传播手段的创新?

光泉方丈:我们小的时候,其实就是看一休,当年虽然媒体没有像今天那么发达,小的时候,有几家人家有电视就已经很好了,大家每天都是一到时间,就到他们家去看《聪明的一休》、《阿童木》等等,这些日本动画其实对我们的影响很大,在于它用这种动画的形式来表现一个非常严肃的主题,确实是这样。但是实际上,我们去看中国的佛教,历史上许多的公案,其实都是非常诙谐、有趣的,也不是说那么艰涩,但是你要深深地去领悟它其中的一些要义,可能就要花点工夫。所以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前段时间我们也正在考虑这个问题,我说作为灵隐寺,我们如何来利用今天的媒体技术,把佛学上面的深奥的道理,用通俗易懂的方法介绍给国人,介绍给大家?最近这几年,灵隐寺对文化宣传也有一些小的体悟,有了这种感受以后,我觉得应该如何去发挥、发展,在这方面,我们也曾经跟一些电影公司讨论过这个事情。

凤凰国学:拍部电影?

光泉方丈:我们想重新用动漫的形式来拍《济公》。但是今天的《济公》有许多人都拍了,所以我们考虑用什么样的角度来抓它的要点和关键。当时香港有一个著名导演也来给我们出点子,我们现在正在酝酿当中,怎么把《济公》重新拍一下。虽然《济公》现在的影响很大,但是如何把佛教的这些禅理,它不是教理,融汇到动漫当中去,然后使大家都能通过这个片子,不仅仅是像现在拍的《济公》是除恶扬善的这种角色,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他这一种禅者智慧的角色,把佛教的这些智慧介绍给大众。你刚才讲到的包括国学当中的儒学,包括佛教,我们如何在当今这个社会,如何利用今天的媒体,去为大众介绍一些阳春白雪的东西,可能也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

杭州灵隐寺(资料图)

凤凰国学:最近几年感觉到传统文化的热度在回升,但是在传播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情况,这个时候其实知识精英需要起到引导作用,他们对于推动传统文化,您认为可以具体做些什么?

光泉方丈:你讲的确实是一个问题。在文革十年当中,传统文化的传播已经断层了,然后改革开放以后,当时为了拯救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向西方开放了,在向西方开放的过程当中,又忽视了传统文化,所以说到了今天,政府相对比较重视了,教科书上面也增加了传统文化的一些内容,我觉得中央的这些决策还是非常英明的。

任何一个民族,当它本民族的文化消失以后,这个民族就没有活力了,其实民族文化并不是一种民粹,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那么今天社会如何去复兴?各大专院校的人文学院或者相关学科,据我所知,现在也是投入很大,许多老师、教授们都在对这方面进行研究。

作为佛教,比如我们也在做传统文化的推广,所以在这一点,我们自己认为灵隐寺应该有所担当,这个担当不仅仅要弘扬佛法,更重要的就是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弘扬,我们责无旁贷。

去年灵隐寺专门注册成立了浙江云林书院,那么一般的寺庙都是成立讲堂,但是我们灵隐寺成立的是书院,其目的就是对于传统文化的推广。唐宋以后,儒释道三教的融合是一个大趋势,我们在讲佛学的时候,其实也不能离开传统儒家、道家的一些思想和学说,这就是佛教中国化的成果。

那么今天,我们寺庙在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佛学的过程当中,应该有更大的包容,应该有更大的这种修养,把中国传统文化整体加以弘扬。所以云林书院成立以后,我们专门成立了国学班,请浙江大学哲学系的老师在这里辅助我们、帮助我们,对中国儒家文化进行教学。

凤凰国学:学员都是哪里的?

光泉方丈:学员都是全国各地的,好多都是从外地来的,有些人甚至是坐火车、飞机过来听课。

凤凰国学:都是出家人吗?

光泉方丈:不是,也不一定都是学佛。

凤凰国学:这又是另外一个道场了。

光泉方丈:对,我们就是以书院的名义,在书院里面弘扬传统文化,并不光是做佛教的宣传,而是对整体的传统文化来进行宣传。去年一年基本上反响也是非常不错,在新的一年当中,我们计划到时候还要开设一些道学的课,佛学的课有法师去上,那道学的课,我们还要联合道教协会,请高道来讲授一些道学的东西。有儒释道三教通过书院这个载体、平台,让社会大众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场地不大,我们一个场地有200多平米,每次招人大概是招50人左右,一期一期的做下去。有时候看书,不一定真的能理解,但是听人讲了以后,它可能马上就像一把钥匙一样,打开了我们的心扉。

关于她:

她,早期投资,一揽子金融服务,新媒体营销。写点文字,总结过往,一起去探寻那些好玩的新鲜的好去处。请给自己一片没有退路的悬崖。她,并非,瑶,不可及。

于是,有了瑶言。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