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两岸三地中华传统文化青年学术研习营 第6集
发布时间:2023-07-13 09:06:11作者:心经全文网
各位尊敬的老师、学长,大家早安。今天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来学习《了凡四训》。刚刚在进来之前,末学跟师父谈到,已经十七年没有来过这个地方了,「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今天是一个很难得的因缘,更难得的是我们有机会一起来学习,到底人有没有命运这一回事。不知道各位学长以为,人到底有没有命运?有,大家都点头,大概善根都很深厚。那到底命运是怎么一回事?很多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末学也是有一番特殊的因缘,才了解这件事。末学记得大概可能有三十年了,三十年前,在家里怎么有一本《了凡四训》的书?旧旧的。那时候可能还在小学的时候。稍微把它翻阅了一下,里面没有办法全懂,大概只能够领略一、二分。但是这一、二分,在后来的三十年里面,深深的影响了末学的一生。到底怎么影响?中间有时间我们再来穿插一下。
《了凡四训》这本书,作者袁了凡先生,这是明代的人,大概是万历前后,明代中期的人。了凡先生的一生满特别的。了凡先生早年,他小时候父亲就过世了,过世以后,他的妈妈就希望他也不要去读书求取功名做官,当个医生好了。为什么当医生好?第一个,养家活口没有什么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别人,可以救人济世。了凡先生就在这样的因缘之下,他的少年就是这样开始。一直到有一天,有一天在慈云寺,有一个机缘碰到了一位长者,这位长者也不是普通人,这位长者是皇极术的正传。什么是皇极术?有一本书叫做《皇极经世》。《皇极经世》的作者是「北宋五子」之一的邵雍,这个人据说仙风道骨。邵子《皇极经世》这本书,据说是从《易经》的道理推演出来的,它里面富含各种哲理。它有一个附带的功能,可以用来推算世运、国运、家运,当然包括一个人的命运。《皇极经世》的过程,因为推算实在是太准了,所以传人很少,最主要是怕被误用。
从宋代传到明代,这个都还很正确。了凡先生在这时候遇到了这位长者,就是《皇极经世》的正传。讲到正传是师承,就是有师承,一代一代很正确的传递下来的。当然这位长者他自己也知道,他跟了凡先生有缘,所以藉著这个机会,把推算命运的这套技术传给了了凡先生,而且把了凡先生一生的命运都给算完了。算完不晓得准不准确?大家想,不晓得准不准确?这套算命技术准到什么地步?不晓得大家有没有涉猎过一些算命的东西?中国算命的技术很多,八字、紫微,非常非常的多。但是算命常常讲的模棱两可,说者可能无心,听者有意,所以怎么听好像都对,又好像不太对。但是《皇极经世》的推断不是选择题,不是是非题,直接是问答题,告诉你答案。今年赚多少钱,直接告诉你数字,准确到个位;有几个小孩,几岁结婚,父母活到几岁,都直接告诉你答案。甚至於我们自己的寿命,我们父母的寿命,都直接告诉我们,我们后面会看到。这位长者帮了凡先生推算,推算出来活到五十三岁,准确到几时几刻。所以这套算命可以说是非常的准确。
了凡先生在接触到这位长者之后,这位长者姓孔,孔先生,这位孔先生跟了凡先生说,就命运来看,你应该是读书求取功名做官的人。了凡先生因为这位孔先生帮他推算得很正确,他就采纳孔先生的建议,从这个时候就开始学习,念书,第二年就正式进入国家的培训里面,开始求学。在一开始这一段期间里面,果然照孔先生的推算,一一都应验了,所以了凡先生对命运愈加深信不疑。可是在孔先生的推算里面,独独没有告诉他命运是怎么来的,面对命运该怎么因应。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小插曲。孔先生推算的非常正确,到了某个时刻该发生什么事情都没有问题。有一个小插曲,有一次本来预言什么时候才可以升级,但是好像有一个机会可以提早发生,了凡先生这时候就起疑了,是不是推算有错误?结果有没有错误?没有,时间到了并没有被升级,还是得到原来孔先生推断的时候才有办法。了凡先生到这时候,心中一丝毫的疑问再也没有了,「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这时候完完全全的相信命运,命运真的是有,而且有时节因缘,凡事急也急不得。所以这时候了凡先生对命运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是什么?澹然无求,就很平淡,没有什么贪求。
一直到后来,另一个因缘发生了。后来了凡先生有机会碰到一位高僧,这位高僧,云谷法会禅师。碰到云谷禅师,跟云谷禅师对坐了三天,居然一点妄念都没有。我们不要说三天,三秒钟都坚持不下去,更何况是三天?所以了凡先生就让云谷禅师非常惊讶,怎么会有这样的人,能够三天里面都不起妄念?一问之下,原来了凡先生是完完全全的相信命运,知道凡事都有时节因缘,所以想要妄想、想要妄念也是枉然。云谷禅师听了以后觉得搞错了,云谷禅师本来想说,能够到这样的境界不容易,能够定功这么深不容易;原来了凡先生只是一个凡夫,完完全全受命运摆布,照著命运走的凡夫而已。
了凡先生也很有善根,听到云谷禅师这样讲,就请教云谷禅师,这是什么原因?云谷禅师这时候就开始跟他开示命运的道理。请教各位学长,我们在中国难免都会接触到算命,请问各位学长,命运的道理是什么?命运的道理,云谷禅师就开始分析。「人未能无心」,我们人不管哪一个时刻,都不停的在起心动念,这个起心动念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没有察觉到。人因为都是不停的在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造业,有业因,将来就有果报。《法华经》上讲,「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起心动念就造业,当因缘成熟的时候,果报就现前。但是接著讲,只是一般人有定数,这个数是定数;极善极恶的人,这个数就不定,命运可能跟原先推算的差别就很大。了凡先生从孔先生帮他推算以来,二十年完全照命运去走,所以他只是一个凡夫。
大家知道命运以后,命运里面通常有吉有凶,大家很关心的一定是如何趋吉避凶。了凡先生接著就问云谷禅师,既然有命运,我也相信命运,命运有没有办法改变?云谷禅师接著就开示,引经据典。一开始引经据典说,《诗书》上讲,「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里面重点,「我」、「己」。佛经上又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我们知道佛门大戒,妄语是大戒,所以诸佛菩萨会这样讲,绝对是实话。先引经据典,跟了凡先生提示了这个事情。了凡先生当时他还是有疑问,了凡先生,我们知道是学儒的,他说孟子(我们等一下后面可以看到,整个《了凡四训》里面引用《孟子》的最多),了凡先生就说《孟子》里面讲,「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孟子曾经说,求得到的是我所能掌控的。了凡先生他自己的理解是,道德能力是我自己可以掌控的,富贵功名有些有很多外在的因素,我怎么可以求?我怎么求得到?我想这个是大家在解这段经文常有的,大家可以看到,很多在解《孟子》都是同样的想法,都是跟了凡先生同样的说法。
这时候云谷禅师进一步为了凡先生开示,孟子说的没有错,是你自己误解了。误解在哪里?好,先引六祖的一段话,「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也就是说一切的福田,根源在哪里?都是在我们自己的心,只要从心上下手,功夫到了一定程度,有感通的时候,福报自然会现前。所以孟子所说求在我,就是说从修身养性下手,不只能够得到道德仁义,而且外得功名富贵;内得道德仁义,外得功名富贵。所以这种求是内外双得,而且是求得到的,这种求法对我们所想要得到的目标是有帮助的。
但是现在世间人一般的做法是什么?不修道德仁义,想发财,就努力想该怎么赚钱;想成名,就到处去找成名的机会。所以这边讲,如果不是自己好好的修身养性,不反躬内省(躬是向自己,自己来反省自己),只是向外去找赚钱的机会、成名的机会。我们求,有很多方法,赚钱的方法很多,现在市面上成功术、赚钱术这个书太多太多了,也教我们很多赚钱的方法,但是我们照著去做,能不能真的赚钱?这要看我们命里有没有;命里没有,你就是再怎么照著书上那些赚钱术去做也赚不到。末学的工作是接触钱的,末学手上一年的预算大概是新台币五十个亿。末学每年看的公司很多,赚钱的多还是赔钱的多?赔钱的多。大家都说电子业赚钱最容易,末学看的公司里面,电子业倒闭的最多。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命里有的刚好。所以这是世间人的一个误解,把时间很相近的东西当作彼此之间有关系。努力赚钱,去跟人家竞争,结果发财了,他就当成要竞争才会发财,要竞争才会有进步,这是世间人的一种误解,常常把时间很相近的东西当成彼此有因果关系,这是对因果的一种谬误。
接下来云谷禅师又进一步问了凡先生,孔先生帮你推算一生的命运到底是怎么样的状况?孔先生帮他算,这辈子也考不上进士,也没有孩子。云谷禅师在帮他开示之前先问了凡先生,先叫他自己想一想,这是满好的。有时候教学的过程中,一开始从头讲到尾,学生都不动脑筋。所以我们说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老师讲得太清楚,学生都不动脑筋,进步得很慢。所以云谷禅师请了凡先生先想一想,自己想想你的所作所为该不该有,该不该考上进士?该不该有儿子?了凡先生深思以后就回答,第一个,他认为他不应该考上进士。为什么?能够中举的人一般都有福报,了凡先生他自己没有什么福报,没有什么福报又不能累积福报,从德行上下手累积福报。而且了凡先生不耐烦,常常容不下别人。这个也是我们常常犯的毛病,不耐烦。尤其在现在这个社会,现在这个社会天天都在教我们急,末学从早上到公司,一直到下班,事事都是在逼迫你要急。我们有时候看看现在电梯,大家都嫌电梯的速度不够快,末学在电梯里面有时候看,大家在按关门都很急。按一下会关,按两下会关,会不会多按几下就关得比较快?不会,大家还是习惯这样。我们的社会,现在社会就是这个样子,社会风气天天都在教我们急。在了凡先生那个时代没有电梯,他就已经这么急了,我们现在可能比他还更急。
下面这个缺点,是有能力的人常常犯的。「时或以才智盖人」,自己有点聪明,有点长处,就想要压过别人。这就是傲慢心,阿修罗的心,见不得人家比我们好。「直心直行」,这个直心不是《大乘起信论》讲的直心,这个直心是什么?说话不经大脑,也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爱怎么说就怎么说,自己爱怎么做就怎么做,又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喜欢随便评论。这个事情太常见了,你看我们现在谈话性节目有多少?讲的是正面的多还是反面的多?这个是现在社会很大的一个麻烦。这些我们都要提醒自己,了凡先生告诉我们,这些都是薄福之相。我们要常常想,我们如果有这些毛病,就马上要提醒自己,我没有福报。反过来,举一反三,想到正面我们要想到反面,我们如果希望自己要有福报,一定要避免这些缺点才行。
接下来,下面讲到生孩子的问题,了凡先生本来在命中是没有孩子的,了凡先生自己反省,该不该有孩子?了凡先生想出了六大原因。第一点,「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我们知道地上很脏,什么虫都有;水很清,常常一条鱼都看不见。了凡先生说他有洁癖,所以不应该生孩子。爱清洁、爱干净很好,怎么这个会是不生子的原因?原来干净得过分变成一种癖好,常常容不下别人。这里面干净整齐是好,我们自己爱干净整齐是好,但是要能够容得下别人才行。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和气能育万物」。了凡先生脾气不好,很喜欢生气,动不动就生气。现在这个社会,我们知道尤其台湾,生育率全世界最低。末学有很多同事为这个事情在苦恼,用尽办法,但是许多年来一直都没有消息,应该要请他们好好的看一下这一段。不能生孩子的原因,喜欢生气。现在人,喜欢生气的太多。第三,「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仁爱、博爱,这是生养万物的根本,残忍是不能生育的原因。了凡先生自视甚高,所以他常常因为爱惜名节,不能舍己救人。
接下来,了凡先生这个毛病也是末学常常犯的,爱说话,「多言耗气」。现代人不但多言,还讲话快。末学常常在公司一接电话起来,还不知道他是谁,他已经把要问末学的问题讲完了。末学还没听清楚,他已经全部讲完了,结果末学又要从头再问一次,更浪费时间。末学讲话慢,大概在二十年前就注意到,刻意学来的,讲话慢。而且爱说话,多言耗气。下面,了凡先生喜欢喝酒,喝酒伤肝,损耗精神,伤身,又喜欢熬夜,这些都是对身体不好的。这是六大原因。「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算也算不清。
了凡先生先自己反省完了,反省完了云谷禅师再帮他进一步的分析。云谷禅师说,不只是求功名,还有生孩子也是,凡事都是有因有果。这边讲,「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这个定,很肯定。有什么因才有什么果,有百金这个因的人,你才会有百金的财;有饿死因的才会饿死。很多人碰到命运不好,怪天、怪地、怪人,就是不会怪自己。上天不过是感应我们的心行而已,感应我们的德行而已,从来不会给我们添油加醋。我们该是什么命,上天就给我们什么样的果报,一点点添油加醋都没有,也没有克扣。
后面也是一样,有多厚的德行,家道家运就会多久;绝后的这种人,可以说德行是薄到了极点。这边末学就做了一个表,左边是德行,后面是福报。德还要分两种,有福德跟功德,这两种又不一样,我们后面讲到再继续讲。总之就是要有德,有什么德配什么福。中间有没有一点点侥幸?有,如果一点点侥幸的话,就应了最开头的那句话,「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福报很大,但是德行有缺,配不上这样的福报,这时候自己要小心,常常会有莫名其妙的事情发生,把我们自己的福报抵销掉。前一阵子有学长跟末学分享,他家人掉了一些钱,心里很难过。末学跟他讲,你要高兴,你们应该高兴,还好是无缘无故掉了,总比生病把那些钱用掉好吧!本来不该有的,不该有的就是要让它去,强留也留不住。所以我们观察事情总是要多面,能够多方面去想,不要专注在那个让我们不舒服的事情上面,这样每天过得多难过。末学这几年总觉得每天过得快快乐乐、舒舒服服。不是没有碰到困难,末学只是有个优点,一个小小的优点,末学看事情会看很多面,看到好的一面,只专注在好的那一面上,把不好的忘掉而已,如此而已,就这么简单的小小的秘诀。
云谷禅师就勉励了凡先生,就说好,既然你刚刚自己分析,明白自己有这么多缺点,你就应该要把这些缺点给改正过来。一定要积德,一定要有包容心,一定要能够和气,要有仁爱,当然身体也要注意好,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如果能够这样做,「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过去的都过去了;「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我们现在人最常见的毛病,就是一直活在悔恨过去之中。过去做错了就已经很难过了,还紧紧的把它放在心里,每天再来难过,巴不得自己人生过得更糟糕一点。请问大家,过去的已经过去,好也好、不好也好,好的留得住吗?好的事情,我们只要继续把它保持下去就好,留恋它干什么?也不会回来。不好的事情,做错的事情,你再怎么懊恼,去撞墙好了,能够重来一次吗?不行。每天在那边捶胸顿足,那只是让自己更难过而已。所以末学对人生的态度,过去好也好、不好也好,好的就继续保持;不好的,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过错就好了。过去的事情,过去的事情放不下是衰相,心思都停留在过去,怎么能把握现在?
现在人不但过去的放不下,剩下来时间还要想未来,我十年后退休有没有足够的钱?生孩子奶粉费、保姆费准备好了没有?我明年会不会被公司裁员?都在想这些问题。明天地球还在不在都不知道,还烦恼到十年后。最近有个新闻,末学看到有个新闻,有个女生,还满年轻的,中了乐透的头奖。她原来是一个卡债族,每个月都为了还钱的事情烦恼不已。假设她知道她过了几个月会中头奖,那她前几个月会不会烦恼?所以前几个月的烦恼不是白烦恼了吗?蔡老师在《弟子规》里面曾经说,每个人把他的烦恼,对未来的烦恼写下来,然后过一个礼拜、一个月再来验证看看,百分之八十都是胡思乱想。所以想过去是衰相,想未来也不可靠。唯一实际的是什么?现在。现在是什么地位,有什么义务我们就好好把它做好。现在的因好,将来的果就好。
所以告诉我们要改往修来。修在什么时候修?当下修。云谷禅师说,我们如果能够这样做,把过去不对的事情都完全把它改变,从现在好好的去做,这个就是「义理再生之身」。我们现在所作所为合於义、合於理,这个就是义理之身。过去完全受命运摆布,那个是血肉之身。现在的义理之身,义理之身是什么?合於天道。既然合於天道,能不能跟天地起正确的感应?当然没有问题。这边讲「太甲」,我们知道商代,商代的国君,他有个很有名的宰相叫做伊尹。太甲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这个我们常常挂在嘴边,也常常听到的。自己所做的,这个就怨不得别人,好坏自己都要负责。《诗经》上也说,「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我们要常常提醒自己,让我们自己所作所为都合於天道天命。福报都是自己求来的,不能归罪到别人身上。所以云谷禅师就说,如果我们能够「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这个是自己所做的福报,自己一定能够享得到。
很多人都讲,讲福报、讲因果,那是佛教讲的。儒家有没有讲这个事情?有。证据何在?我们现在人讲话都要求要证据,下一句就是证据。儒家有没有讲?有,《易经》是儒家很重要的经典之一。「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易经》里面很多是告诉人家宇宙人生的真相,知道这个以后,我们有办法为自己趋吉避凶。如果说人的命运是固定不变的,如何能够趋吉避凶?显然命运不是固定的,命运总是随我们的心念一直在变,我们想善行善,命运就变好;想不好的事情,做不好的事情,命运就变差。所以命,我们叫做命数、命数。这有两个意义,数,代表命运是什么?有加减乘除,不是固定不变的,做好事命运会变好,做坏事命运会变差。而且随著我们的心的好坏程度,做好事,真的心又非常的好,用加的还不够,要用乘的才行;同样的做坏事,命运用减的,如果这个心还坏到很坏的话,减的还不够,用除的才行。所以命运,命数有加减乘除。另一个意义,数可以推算,是可以推算。但是前面讲,能够被推算出来的是凡夫。末学小时候,爸爸就帮末学做过多方推算,之前台湾民雄有个很有名的失明的人,家父也去让他推算过。但是末学一直都没有问原因,一直都没有问推算的过程,推算的结果是怎么样,末学一直都没有问。因为学了佛以后,应该不要问这些事情。《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讲,「为佛弟子,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我们学了佛,还不能断恶修善,改变自己的命运,出去不敢跟人家说我们在学佛。
所以在这边,《易经》里面就隐含了因果的道理。《易经》里面趋吉避凶的原理何在?还是根据因果。所以《易经》才会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善才会有福报;后面又讲,「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我们常在外面可以听到,这个人是大善人,将来会福荫子孙;或者说某某人多行不义,这个人将来一定祸延子孙。这个要如何理解?自己做得不好,子孙倒霉;自己做得好,子孙享受,这个有没有违背刚刚前面讲的命运的道理?都是自己所作的。这个给大家思考一下,我们习作里面有这个问题。
凡事不离因果,因果讲得更正确,因、缘、果。因,自己所作,祖先或家人无非是为我们创造一个缘。所以这边讲,积善之家有余庆,我们为子孙创造一个好环境,也要子孙有这个善因,他才有办法享受得到。我们如果做得不好,给子孙创造了一个不好的缘,子孙也要有恶因,他才会有恶报。所以归结还是在自己。《易经》讲,这些因缘果报的道理,一家人的道理,无非是什么?物以类聚。前面讲,「有百世之德者,必有百世子孙保之」。我们有什么样的德行,感应跟我们有相同兴趣嗜好的人来跟我们在一起,原来就是物以类聚。
了凡先生很不容易,完完全全的相信云谷禅师所说,「拜而受教」。我们今天学习圣贤教诲,怎么样可以入得圣贤教诲之门?圣贤教诲学习的次第没有例外,信解行证,入圣人之门就是这条路。第一步要信,而且信要信得深。我们常常觉得我们也学了一阵子,也信佛,也信孔子,我们自己有没有信?这个不用问别人,别人不知道,问自己,我们自己勘验自己有没有信。书上讲的我们有没有做到?有做到,真信;做到三分,信只有百分之三十。所以这个事情不用问别人。
了凡先生相信了,受教了。怎么样是真正受教的状况?能够依教奉行,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做,这是真正受教。了凡先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往日的过错在「佛前尽情发露」,发露就是把它讲出来给人家知道。我们现在人犯错很难改的一个原因就是自欺欺人,不承认自己有错。自认为没有错,怎么会去改?所以第一步一定要先认错,承认自己错在哪里。发露是很好的承认自己错误的方法,第一步绝对要认错。不认错人家就不知道吗?人家还是知道。不认错是自欺欺人,所以第一步,一定要认错。我们每一天反省、提醒自己,重点在这里,一定要承认自己错误。
而且「为疏一通」,发露的时候,他把它写下来。我们在脑筋想,可能闪一下就过去了,把它写下来印象更深刻。这个疏通常是上告天地鬼神之用,把它写下来,完完整整的把它念出来。然后第一步,他就要先试验了。他不是叫别人试验,我们听到什么叫别人试验,这个不是好方法。我们学佛觉得不错,希望别人也能领受到圣贤教诲的好处,怎么办?自己先做,做给人家看。所以了凡先生先拿自己来试验看看,第一步他先求功名,立誓要做三千条善事,「以报天地祖宗之德」。这个很好,我们现在人都只想到自己,了凡先生想谁?祖先。没有祖先哪有我们,是不是?所以了凡先生的想法很对,非常对,非常正确。
又用功过格、持咒来辅助。十二页后面这边讲,有一个书符袐传。道士不会画符会被鬼神笑,没有真本事,没有真本事还敢在那边做形式骗人。符要怎么画才会灵?这个袐诀只有一点,说破了也很简单,第一步就是心要清净。万缘放下,心才会清净。心清净的时候,一笔把这个符画成,中间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我们念佛念咒要有效,是不是也是同样一个要诀?念的过程中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所以圣贤的学问,条条道路通罗马,都是同样的道理。这一段告诉我们,凡是我们「祈天立命」,就是我们想要改变命运,或者是向上天祈求什么事情,要有感应的话,一定都要从这边开始做起,「无思无虑处感格」,就是要从清净心做起。
接下来这一段,这一段或许较难理解,十三页第二段。孟子在谈立命之学的时候(这一篇叫「立命之学」,立是建立,命运是怎么建立起来的这套学问),说「夭寿不贰」,短命跟长命是一样的。短命跟长命怎么会一样?当我们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的时候,怎么还会去区分什么是短命、长命?更仔细的分,「丰歉不贰」,丰收跟欠收是一样的,「然后可立贫富之命」;困穷跟通达是一样的,「然后可立贵贱之命」;短命跟长命是一样的,「然后可立生死之命」。这是什么意思?我们能够把我们的执著放下,对这些短命长命、困穷通达、丰收欠收的执著、分别、妄想放下,心就清净了;心清净才生智慧;有了智慧,我们在什么样的地位、什么样的本分之下,好好的去尽这个地位该有的义务和本分,我们的命运就掌握在手中,原来是在讲这个道理。重点就是我们不管在什么情形之下,《中庸》也讲,「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患难,行乎患难;素夷狄,行乎夷狄」,故「君子无入而不自得」。不管在什么情形下,他的心都是清净的、都是定的,心定才能转境界,不被境界转。所以命运都在自己手中。这里面最重要的,人生命最重要,没有命还谈什么修行?命运都掌握在手中,生死都自在了,其他的都是小事,小意思。
后面接著提醒我们,「修身以俟之」,这里面两个字,一个修、一个俟,积德祈天一定要做到修跟俟这两个。什么叫做修?修是修行。我们尊敬的净空老和尚告诉我们,什么叫做修行?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叫做修行,跟这边讲的完全一样。「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改变自己错误的行为。什么叫做俟?俟是等待,完全没有非分之想,没有将迎。没有将迎就是末学之前讲,不要想过去,不要想未来,把握当下,没有将迎,这些非分之想都应该要把它斩断。如果能够做到这样,这个就是符合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才是真实的学问。
前面讲,我们在改变命运要感通,要有清净心。清净心有好几个层次,从放下执著到放下分别、到放下起心动念。我们是凡夫,没有办法无心,没有办法不起心动念。云谷禅师就教了凡先生一个辅助的方法,教他持咒,帮助他把心定下来。这个持咒的道理,跟我们念佛的方法完全一样。不过书上讲的是有相当功夫了,我们初学应该要怎么样?有记有数,初学有记有数。有记有数第一个,帮助我们不要懈怠。一开始无记无数还不行,一开始有记有数,像印祖十念法是不是有数?有记有数,帮助我们把妄念减少下来。一开始要有记有数,功夫更提升到一层才「无记无数,不令间断」。刚刚讲持咒、念经、念佛,要诀都是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这个间断是什么间断?中间有妄念插进来就是间断。
到能够纯熟的时候,功夫又更上一层了,「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我们念佛也常常讲「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是什么意思?事实上我们现在讲这个都不老实,没有那个程度在想这个事情,我们现在应该要想的是执持名号。
不过既然这边讲了,什么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我们念是事相,无念是我们的心,这个功夫已经到相当的程度了,念而无念。持,嘴巴上持,心上已经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第一步要先放下执著,第二步再放下分别,再放下妄想,这是心上的功夫,嘴巴上念不念没有妨碍。我们说心上放下,事上有没有妨碍?没有妨碍,事上是因时因地制宜。我们在一个场合里面,大家都在念佛,我们陪大家念,没有妨碍;我们在公司里面不方便念,也没有妨碍。事相上没有一定,总是因时因地制宜。了凡先生你看,他开始做,开始做马上就有转变。第一个心上一转,我们的感觉就差很多。有些人觉得我现在过得很辛苦,那是因为我们把念头都一直专注在这个不舒服上,当然不舒服。碰到不好的事情,我们能够欢喜接受,马上感受就大大不同。所以了凡先生从此以后就不一样了,从此以后他的态度是什么?「终日兢兢」,就是每天都很谨慎,跟以前都不一样,以前「悠悠放任」,日子该怎么过就随便过。而且「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你看人家细心到这种程度,暗室屋漏。哪个地方是最隐微,人家最不知道的地方?我们心里所想,我们心里所想是最隐微的地方。了凡先生现在注意到自己的起心动念,在起心动念处用心,这是什么?从根本修。而且表现在外,遇到人家对他不好,他也能够「恬然容受」,不受影响。
后来从这个时候开始,原来算的命准不准?不准了,原来算的命不准了,命运开始变好了。但是一开始,这是我们都会有的,刚开始做,凡事起头难。所以我们希望别人好,一定要给人家时间,慢慢引导人家,不要太急。我们常常想要帮助人,都犯在一个急字。我们自己觉得很容易,别人不见得容易。我们常常有这个毛病,自己觉得容易,认为别人应该也容易,没有应该这件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一家的经不一样。
了凡先生说他一开始「行义未纯」,刚开始做,不纯。依教奉行,百分之三十,一开始百分之三十而已,所以效果比较慢。而且常常有做错的,错有哪些?错的,每讲到错的地方,末学都会放慢,因为这些真的是我们常常会犯的。第一个,「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没有办法见义勇为。我们看到善事先想想,这个钱我等一下要去吃大餐用的,给他我就没得吃了;去救他,救他我自己会不会受伤?救他花好多时间,我等一下还要跟谁谁谁去玩,我们总是在想这些事情,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刚刚讲的那些都是心常自疑。「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虽然很勉强去做,但是嘴巴还在那边喋喋不休,「我是不是应该这样做?刚刚是不是捐得太多?应该先拿一些起来」,口有过言。身勉为善,从这边我们就知道身勉为善没有关系,总比不做好,人总是勉强出来的。这边有些学长,我们一起共学过就知道,末学常常在讲,《孔丛子》里面有一段孔斌跟魏安厘王的对话,孔斌告诉魏安厘王,人都是勉强出来的,「作之不止,乃成君子」。谁开始不是勉强出来的?一开始人都是勉强出来的。我们常常说学习圣贤教诲要什么?生处转熟,熟处转生。圣贤教诲,我们一开始很生疏,怎么把它转熟?勉强自己去做,勉强自己坐在这里不要打瞌睡,都是勉强出来的,到养成习惯,做起来就自然了。所以我们看到别人是勉强做的,怎么样?鼓励他、赞叹他,这样他就会更努力去做。
所以了凡先生一开始,三千件善事花了多久时间?十多年。后来第二次他又许愿,他许愿要行三千件善事。那这三千件善事还需不需要十多年?不用了,因为勉强到最后渐渐养成习惯,这次四年多就做完了,愈做就愈有信心。我们行善也是这样,一开始布施,不要目标定得太大,一开始目标就定得太大,做了以后回家常常后悔,把布施的功德全部都减掉了。有没有?常常捐了以后回家,后悔刚刚捐那么多。所以我们做事,凡事都要循序渐进。我们常常做事不得要领,就是没有掌握到中庸中道之义,不是过就是不及。何谓中庸?何谓中道?不落二边。哪二边?过跟不及就是二边。无过无不及。我们常常就犯了这个毛病,做善事不是不做,一做就想要做很大,做很大回家生烦恼,功德完全漏光,这就是我们的毛病。
第三次,了凡先生发愿要做一万件善事,多久时间?一念之间,一念之间这一万件善事就成就了。我们也体会到一点,善的大小,我们后面会讲到,善的大小不在我们所做的事相的大小,在我们心量的大小,「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所以了凡先生到这边,改变命运的效果是什么?第一个求功名,有没有功名?有,考上进士。本来不该考上进士的,考上进士了;本来没有儿子的,有没有儿子?有,还生了一个很好的儿子。了凡先生有没有求寿命?没有;寿命有没有增加?有。了凡先生,孔先生算他只有五十三岁的寿命,结果了凡先生活到七十四岁,他没有求。这边又告诉我们一点,你有那个德行,自然有那个福报,不用求,用求功夫还差了一等。
《书经》上说,「天难谌,命靡常」。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太深奥,一般人是很难相信的,很难相信并不代表没有。命靡常,人的命运是没有一定的。为什么?操之在我,哪有一定?又说「惟命不于常」。一样的意思,命运是没有一定的。都不是胡说八道,这些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了凡先生就说,「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圣贤之言,圣言量,圣贤之言是根据什么说的?宇宙人生真相说的。「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末学有机会都会跟身边的人分享。末学有次坐计程车,也跟计程车司机分享,计程车司机说:这个命运可能跟名字有关。末学说:那缺钱的改名王永庆就好了;不会念书,名字就改名为丘,跟孔子一样。名字是假的,各位桌上都有名牌,名牌摆著,不进来上课有用吗?进来上课,名牌跟旁边的同学对调以后,听到的会不会不一样?进来上课不要摆名牌有没有关系?没有关系。名字是假名,名要符实,我们后面会讲到,名要符实。
最后了凡先生勉励他的儿子,他说你的命不知道是怎么样。讲这句话可见了凡先生有没有替他儿子算命?他要学到孔先生那套算命的技术,有没有帮他儿子算?没有。为什么不帮他儿子算?算了如果一样的话,那就是被命运控制住。他希望他的儿子是凡夫还是豪杰?既然要做豪杰,还算它干嘛?这句话我们就知道。了凡先生说,你的命是怎么样不知道,我也不帮你算,但是有几点是你应该要有的。这里面末学说六思六想、六想六思,六种想法。哪六种想法?显贵的时候,你要想自己是不好的;顺利的时候,你要想自己是不顺的;丰衣足食的时候,你要想我是贫穷的;人家都很尊敬我们、很敬爱我们,我们要自己有恐惧,受宠若惊;我们即使家世很好,家世望重,我们也要常常想我们不如人家,我们比不上人家;即使你的学问再好,你还要常常想自己不足。这边总括一个原则就是什么?不能自满,不能少得为主,常常都要想自己的不足,要自谦尊人、自卑尊人,这是我们应该有的想法,六种想法。
后面还有六种,另外六种想法,所谓「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这边只有一个想到自己,不好的事情想到自己,要改过的想到自己,好的事情都想别人,想大众、想天下国家。第一个,远思扬祖宗之德,这个很重要,这是讲孝道。我们知道孝道是宇宙人生的根本,是学习圣贤教诲的根本,圣贤的教诲就是从孝亲尊师开始。第一个,远思扬祖宗之德,没有祖先哪有我们?那我们该做的是什么?承先启后,远思扬祖宗之德。所以拜拜的时候该怎么做?现在拜拜的时候就说,拜托祖先祈求我要赚大钱,我身体要健康什么。末学都劝家人,在拜拜的时候是怎么样?拜拜的时候,如果有晚辈在场,有子孙在场,要跟子孙讲,我们的先人是怎么样努力,胼手胝足、荜路蓝缕,我们今天才有这么一点立足之地,我们如何把祖先的祖德发扬光大,拜拜的时候应该是讲这些。如果我们不用努力,祖先就能够保佑我们升官发大财,那因果定律还何在!
近思盖父母之愆。楚国有一位叶公问孔子,他说我们这边有个人很正直,这个人正直到什么程度?他的爸爸偷了一只羊,那个儿子就出来作证,我爸爸偷羊。你看这个人多正直,毫不循私。孔子说不好意思,我们鲁国这边正直的人不是这个样子的,我们鲁国这边正直的,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父亲犯了过错,儿子帮他隐暪;儿子犯了过错,父亲帮他隐暪。为什么?不隐暪,出来作证,宣扬给大家知道,以后还做不做得成父子?五伦关系破坏掉了。五伦关系根本中的根本,父子关系,没有父子关系,没有五伦关系,这个社会还能长治久安吗?你看圣人考量的点是这个样子。也有人问孟子,假设大舜当了皇帝,他的爸爸杀了人,大舜会怎么做?如果来问末学,末学一定说,那你要去问舜,怎么会来问我?这种人通常是来跟你斗嘴的,所以当然是这样,请他去问舜。我们讲是,他也不满意,讲非他也不满意,没有孟子的本事。那孟子的回答是,他说舜,想当然尔,舜一定连夜抛弃他的王位,背著他的父亲逃到天涯海角,跟他父亲快快乐乐的过一生。这是近思盖父母之愆。但是父母也是常人,父母会不会犯错?父母也是会犯错的。父母犯错,我们应该何以面对?我们说无犯有隐,对不对?《礼记》是不是告诉我们要无犯有隐?我们对父母的劝谏要「怡吾色,柔吾声」,但是对外要隐暪,私底下找适当的机会好好的劝告。
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到这边想到自己,想到自己是什么?要改过,不是想到自己要福报。改过的时辰是怎么样?「日日知非,日日改过」,每天要有每天的功夫。我们如果能够做到这样,跟谁的程度一样?汤王,成汤。「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要有这样的程度。「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最后这句话提醒我们,「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这种可惜了。所谓曾文正公讲,「弃天而佚,是及凶灾」,「一息尚存,永矢弗谖」。天赋这么好,还不肯努力,这种人一定有灾难,一定有灾祸。我们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紧紧的把这件事情记在心里,千万不要让因循耽搁我们一生。
云谷禅师所传授这个立命的学问,真的是「至精至邃」,真的是非常精深的学问,「至真至正」。他勉励他的儿子要「熟玩而勉行之」,熟玩就是好好的了解学习,深明其意,然后要勉行。做不到,那个都不是真知,知行绝对是合一的。郑玄学问一开始固然知难,但是最后还是要靠行。我们也希望了凡先生勉励他儿子的,我们也来勉励我们自己,不要再荒废时日下去。这节课的时间,刚好时间到,我们就到这边先休息一下。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2014两岸三地中华传统文化青年学术研习营-改造命运心想事成(了凡四训立命之学) 陈威男老师主讲 (第六集) 2014/8/26 台湾台北市救国团剑潭青年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