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佛教徒如何理财

发布时间:2022-09-27 09:43:24作者:心经全文网

  佛经有基本的理财观念,做为在家人处置钱财的指引。依《杂阿含经》1283经,世尊说:“始学功巧业(才艺、技术),方便集财物,得彼财物已,当应作四分,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拟于贫乏(即以备不时之需)。”(大正2.353中。另参考《别杂阿含经》281经;《长部》31经)

  “一分自食用”,就是一份钱财(薪酬)用于三餐、衣物及日常开销。

  “二分营生业”,就是两份钱财用于营谋生计。本经提到的营谋生共有六种:1.田种(种田、农业)、2.行商贾(做生意)、3.牧牛羊(畜牧业)、4.兴息(放款生息)、5.邸舍以求利(租赁)、6.造屋舍.床卧(建筑业、家俱业)。古代的行业当然不只这些,而现代有更多的行业。在农业方面,种树作为长期投资(二十年或更久)似乎可以考虑。《佛教经济学》作者E. F. Schumacher建议说:“每一个佛门子弟都应当每隔几年种一棵树,并照料到根深蒂固为止。佛教经济学家能够不费力地表明,普遍遵守这条律则,将导致高度的实质经济发展,而不必依赖任何外援。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落后,一大部份是由于对树林维护的疏忽。”(新雨月刊第七期,1987.8.) 若要种树可考虑种少病虫害的本土树种。关于投资方式,现代人有更多样的选择,股票、基金、保险、定期存款、互助会(不甚可靠)、房地产、各种投资等。

  “余一分藏密”就是一份钱财储存起来,以备急需。古时“藏密”,是以瓮装金银财宝埋在土里。但这样做并不是顶安全的。《伏藏经》就提醒埋在土里的宝藏会因为自移动(土石流动)、遗忘,及龙.蛇、夜叉(鬼神)、不喜欢的继承人偷去,若把钱财布施出去就没有被窃盗的疑虑。

  有了钱财也要会守护,会赚会守,才能聚财,会赚不会守,不但血汗钱付诸东流,也许还会负债。《杂阿含经》1283经又说到:“不付老子财,不寄边境民,不信奸狡人,及诸悭吝者,亲附成事者,远离不成事。”意思是说钱财不要交付老朽、不聪明者管理;也不要交付住在国与国的边界的人,因为容易因战争或不安定的因素而失财;也不要交付奸诈狡滑的人,以免被用狡诈手法吞没钱财;斤斤计较的吝啬者也不可靠。依附事业成功者,远离事业失败者,这样做事业较有赢面。排除亏钱的因素及考量生财之道,就可以做到得财、不失财,就如经中所说的守护具足:“何等为守护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谷,方便所得,自手执作,如法而得,能极守护,不令王、贼、水、火劫夺.漂没令失、不善守护者亡失(老朽者等)、不爱念者辄取(不喜欢的继承者拿走),及诸灾患所坏。是名善男子善守护。”(《杂阿含经》91经)

  人的内在心性、修为,也是重要的影响财产的守住或亡失。《长部》第31经《教授尸迦罗越经》提到散财的六个因素:一、爱喝酒,二、不适当的时候逛街玩乐,三、爱看戏,四、爱赌博,五、结交恶友,六、懒惰。这六种亏损钱财的因素也要排除。

  会赚钱又会守护财产,那么财产肯定会像经典所说的:“方便修众具,安乐以存世,如是善修业,黠慧以求财,财宝随顺生,如众流归海,如是财饶益,如蜂集众味,昼夜财增长,犹如蚁积堆。”

  以钱滚钱,累积财产成为巨富是许多在家人的梦想,但是佛教重视的是现世得到解脱,对于世间的财产并不重视,世间的财物毕竟是王(政府的税金、贬值、征收、充公等)、盗贼、战争、败家子、地震、水.火.风灾共有,而且死后也带不走,遗产又不能自动转换成功德财。佛教主张钱财够用就好,把过剩的钱财转成功德财,是最佳、最明智的选择,于人、于己皆大欢喜。布施是七圣财之一,是未来的财富,是未来的善知识,以及达到更高解脱的基础。

  对正法有净信者,会主动依照佛陀的教法布施或处理钱财。依佛陀所说,理财要收多少,支多少,收支要相等,这种观念于古代、于现代都颇有革命性的。《杂阿含经》91经,佛告年少婆罗门郁阇迦:“云何为正命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财,出内称量,周圆掌护,不令多入少出也,多出少入也。如执秤者,少则增之,多则减之,知平而舍。如是善男子,称量财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若善男子无有钱财而广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为优昙钵果(udumbara,产于印度、锡兰等地,树高三公尺余)无有种子(《增支部》注解书说:人为了吃一粒优昙钵果,摇动果树,结果许多果子掉落,浪费掉),愚痴贪欲,不顾其后。或有善男子,财物丰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痴人,如饿死狗(《增支部》作死于饥饿)。是故善男子所有钱财,能自称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大正2.23中;参见《增支部》8.54-55)这样依教奉行者不会当败家子或守财奴,也几乎没有“储蓄”这一回事了。没有储蓄怎么生活?

\

  古代互助力较强的大家庭或团体或社会,在其成员有急难时,大家都会出财出力,因此,个人的储蓄就显得不重要了。但在较冷漠的(现代)社会,以小家庭为单位的生活方式,大家已经习惯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各自私蓄财产以作为各自的急需用途,事实上,私蓄可能会滋长自私、烦恼,甚至于临终时还念念不忘财产。现代人难道可以洒脱地实践经典所说的“称量财物,等入等出”而没有私蓄吗?答案是可以。像有的比丘不但无财,而且也没有净人帮他管理“资具”(日常用品的等值物),他一样可以活命。证圣果的在家人,比一般人更知三宝恩、报三宝恩,几乎可以做到倾囊布施给三宝。对于日日或月月有收入的在家佛教徒,其实是可以放心实践收多少,支多少。当然支出的部份,若是故意把钱花光、享受光,这样做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支出应该用于护持佛教的弘法、修行事业,或成就世间的善业。若一个人(=菩萨),成年累月地把钱财拿出来施舍,热心地为僧团或大众服务,累积强大的波罗蜜,已不用靠私蓄来解决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他的受惠者或仰慕者自然会来照护,更何况“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只是一种假设,属于对未来的负担。

  现代社会环境比古代复杂,如果有人有心要月月清仓一次,做到收支相等有困难的话,那么可以考虑几个月或每年清仓一次,俐落地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