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弘恩法师:善用其心,清净行为

发布时间:2025-01-01 02:03:21作者:心经全文网
弘恩法师:善用其心,清净行为

巧愿防非,离过成德,名为清净。

巧愿,是善巧的愿。这个很重要,对于十信位的菩萨来说,他们怎么去修行呢?

就是通过善巧的愿力,来转换自己的内心。就好比吃饭,我们遇到好吃的东西,就会产生贪心,想要多吃一点;遇到不好吃的东西,就愁眉苦脸,甚至心里产生嗔恨。但是十信位的菩萨,他修行不应该这样。

大家看《净行品》 里的偈颂:若得美食,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心无羡欲。当我们吃到美食的时候,你不要贪着它的味道,那是世间法、生死法,是轮回的法,我们贪嗔痴的念一动,就种下一个轮回的因。

那应该怎么办呢?要时时警策,当吃到美食的时候,就马上为众生发愿,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心无羡欲。希望众生一切都能满愿,心里对世俗的五欲不再贪着。

如果遇到不喜欢吃的东西时,该怎么办呢?

得不美食,当愿众生,莫不获得,诸三昧味。吃到不好吃的食物,也不要厌恶,要思惟菩萨以禅悦法喜为食,通过这种方式回向给众生,希望众生都能得到三昧食,不要贪着世俗的粗色之食。世间的食物都是不清净的,大家想一想,它种植的过程、生长的过程,尤其是现代,使用很多化学的肥料、药剂等,都是很不清净的,看着颜色很好,其实都不清净。

因此,遇到世俗境界的时候,菩萨通过善巧的发愿来回转,巧愿防非,防止我们的过失。离过成德,离了过失,我们心心念念之间,就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功德。

所以,整个《净行品》 就是告诉我们,要如何在世俗中修利益众生的菩萨行。菩萨行不单是指给众生捐了多少钱,帮了多少忙,对于十信位的菩萨来说,更重要的是心里面的发愿和回向。

大家看《净行品》里所有的偈颂,第二段都是当愿众生。我们心心念念,都要想到利益众生,不要舍离众生。受过菩萨戒的居士就知道,一念舍离众生,于菩萨戒的戒体都有所违犯,所以菩萨戒有菩萨的学处、菩萨的行处、菩萨的修行。菩萨修行的根本,就是心心念念不要舍离众生。《净行品》之于十信位菩萨的修行,就有这种巧愿防非,离过成德的殊胜,这就叫清净。

整天烦恼,是因为没有善法的积累

喜觉支,指心生善法而得欢喜,我们修持善法的时候会心生欢喜。有些人为什么整天烦恼很重?是因为每天没有善法的积累,我们放逸、懈怠、散漫,一天到晚,心没有正念的摄受,所以一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就感觉我这一天又白过了,于是心中非常懊恼不安。

如果人这一天时时都以正念摄持,不管有事还是无事、忙或不忙,总是在正念当中,就会感觉这一天过得很清明、自在、欢喜,就会有一种法喜,连睡觉也会睡得安稳。

所以我们只有行持善法才能生起欢喜心,善法生起的欢喜心就叫喜觉支。

我们,要这么向菩萨学习

经文:诣大小师,当愿众生,巧事师长,习行善法。

我们要善巧承事师长,承事师长的目的是从他们那里得到法要,安住于种种的修行,所以拜访师长的时候,要发愿巧事师长,习行善法。什么是巧事,就是不能用世俗的心去对待法师,现在很多居士把师父当做自己的亲人,甚至产生依赖,这都是轮回的苦因,你这样拖着师父得不到解脱,挺可怕的,所以不要这样。我们见师父就是为了学习佛法,从师父的身口意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法。

另外,于善知识善巧方便不应见过失,即不要见师父的过患,如果感觉与这位师父不相应,就合掌退出,再去找相应的师父,不要因此诽谤、非议师父,我们内心要时刻保持对师父的恭敬。对三宝,特别是对僧宝的恭敬,福德无边。为什么呢?末法时代,佛法二宝需靠僧来弘扬,恭敬僧宝就是在恭敬三宝。如果天天见出家法师的过失,罪业很大,很容易断灭我们的善根。

所以学佛人要恭敬每一个出家人,哪怕他是一个假和尚,我们远离即可,不要去骂他,你知道人家是什么来路?过去很多圣贤也显现恶劣的形象。

《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不轻一切众生,见到任何一个众生都礼拜如等现前当来,必定成佛,我终不敢轻慢于汝等,我们要这么向菩萨学习。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