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佛故事之二-“如是我闻”的表述,才有真切的实信感

发布时间:2024-01-05 02:01:00作者:心经全文网
佛故事之二:“如是我闻”的表述,才有真切的实信感

这是第二篇佛故事,先说说什么是“如是我闻”。

我们现在看到的佛经,大部分都用“如是我闻”作为开头,讲经说法的人称这部分为“序分”。

如是,一般指这部经,表示接下来要说的;我,并不是一个特指的我,而是一个泛指,表示这部佛经的倾听、诵读并结集的人;闻,表示从佛陀那里亲自听到,或者从佛身边亲近的人那里听到,表示信实不疑。

“如是我闻”整体连起来就是,当初我们听到佛这样说法,于是如今我们就如实地诵出来,我们只是作为诵读者罢了,没有偏离佛说的法。

为什么是诵读出来呢?而不是写出来呢?这里就有一个佛经结集的故事。

佛陀有十大弟子,其中有一个叫大迦叶。

大迦叶和弟子们在传扬佛法途中,听到有人说佛陀已经寂灭了,忧伤之下,担忧佛陀所开示的真正的佛法戒律随着佛陀的离去,而遭到混淆和错乱,所以就召集了主要的佛弟子和长老们,将佛说过的话,进行结集。

而所谓的结集,并不是用文字进行纪录,因为当时文字并不是很流行。而是召集大家,通过诵读的方式,将佛说过的诵读一遍,如果大家对诵读者所诵读的内容没有异议,大家就一起重复诵读一遍,这叫“等诵”。

“等诵”是佛经第一次结集时用的主要方法,参加者几乎都是亲见过佛陀,并且跟随佛陀辗转印度各地的人,算是佛陀的第一代亲弟子了。其中,有著名的阿难侍者,与佛最亲近,因此佛说过的话他最清楚,佛在各个场所用了什么教法,他都能明白无误;有以持戒著名的优婆难,佛在各地因为各种机缘而制定的戒律,他都能明白其中的缘由,并且熟知戒律的内容。

这两部分就是最初的佛法内容,后世称佛法有经、律、论三藏,当时只有前两藏。

第二次结集,在佛寂灭后一百多年举行。原因是有众多不符合释尊教法的内容,也逐渐增加到佛法之中,要将它们逐一剔除;第三次结集,又过了一百多年,起因如第二次相差不多,要还佛法本来面目。

这就像后人整理孔子的言行事迹一样,起初不过是孔子的亲传弟子,后来慢慢地增多了,甚至出现了许多添加上去的东西,孔子的面目可能就要失真了。

佛说的法也是一样,也会有诸多不是佛说的法,乘着合流的便利,涌入到佛法的大流中,混淆视听。

因此,现今的佛法,很难说一定就是佛说的法。好在有交流有聚合,就一定会有争辩区别,那些严重不符合佛法的东西,也必定在佛法中存留不久,剩下的,基本上可以说,是佛说的法。

因为有这样的争辩区分,佛教也出现了不同的分支,其中一支就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我们现在也称之为原始佛教,表示离佛陀所教示的佛法离得最近。南传佛教的佛经代表是《阿含经》,“阿含”的意思是来,表示传承和结集而来,可以信从。它的佛经几乎用了“如是我闻”的句式,并且语言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阐释论断,被认为是离佛最近的经典。

凡人要做一件事,尤其是一件大事,必须要有信力不可。如若不信,当然很难行动,那就谈不上有结果。佛法当然也是这样,你要深信,才能虚心接受,然后深入到自身的性命上去。

“如是我闻”,就是一种信力,表示这是佛说的,你可以放心;另一方面,它更具有一种反思的作用,你看到“如是我闻”,就一定会联想到佛陀,如果下面说的,严重违背了佛陀的教示,那就是造假的佛经,你必须擦亮双眼,认真区分,这考察了众生的智力。

一方面是信,让你能够碰到佛法,并亲密接触佛法,好比是人的一双手,让你能够拿得到佛经;另一方面是智,让人明辨是非,去伪存真,就像一双明亮的眼睛,才能发现真实的佛法,领悟佛法的精髓。有了信,又有智,才能切身地深入佛法,得大自在。

这就是“如是我闻”的故事,作为引出佛陀故事的一个引子。这也提醒着我,讲佛陀的故事,一定要认真仔细,没有记载的,记载不合理的,要严格区分。

如是我闻,佛陀的故事,希望能带给你启发。

关注本号,更多精彩。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