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学院到禅学院
发布时间:2022-04-08 09:30:31作者:心经全文网从佛学院到禅学院
前言
去年八月间,乘着夏日凉风,北院(原女众部)全体迁移至 Vadito 新院址。正忙碌于适应时,不觉间白杨转黄、清溪凝霜,禅语满秋山;于惊艳中又一转眼,银光覆地、枯树独形,万物尽寂然;而匆匆九个月已过,春天,又将绿大地了。在这个「水天云影间相映、林下泉声静自来」的环境里学教习禅,思慕古德「禅悦法喜中,四季皆出尘」的襟怀,纵未能及,而悠然神往。
迁移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学院名称正式从佛学院改为禅学院。随着假名上的更动,长老以智慧与悲愿力,为学院的未来规划了一个中、远程的蓝图,孜孜期勉并推动同学掌握道次第的学习,勤修止观、深入禅定。固然,此非短期能成就之事,但跟随着老人家为我们指出的方向而行,倘能契圣贤于形迹之外,高蹈无生,堪称达士;即使宿植疏浅、难领玄义,何妨寄缘熏习、渐熟道种;乃至此生命终,托生莲华、亲觐弥陀,闻法决疑,终满菩提之愿。
本编辑室特就此主题,以十二问请示长老,以飨读者,也让所有关心学院的人,同享这分期待与喜悦。
问:学院迁移后,名称也从佛学院改成禅学院!为什么要改名呢?
师:改名的原因,是希望以后我们的课程,要增加修止观的时间,减少上课。当然,现在完全不讲课而全程坐禅,暂时还办不到。或者,我们可以先试着夏讲冬禅,天暖时上课,寒冷时坐禅。等到我们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般涅槃经》,及《摩诃止观》学完后,那时看情形我们可以这样做——少讲经,多坐禅!
问:改名禅学院之后,院长有何计划?
师:我有两个计划:第一个计划,就是现在的禅堂不是太理想;我们先把旧有的体育场改成禅堂,希望给同学一个合适坐禅的环境,然后多坐禅!想要在定慧上有所成就,一天只坐两、三支香,是不行的!要长时期连续坐禅。另外还要常常地小参,有问题马上解决,策励同学在禅观上能有所突破。
第二个计划,还是按照原来的安排,继续学习教理。大乘、小乘都好,修行一定要掌握到方法才行。在我们所预定的课程中,《瑜伽师地论》的〈声闻地〉是圆满的小乘道次。如《摄大乘论》,及〈菩萨地〉中〈真实义品〉等,有四寻思、四如实智的加行,加上〈摄抉择分〉的抉择深义,那是大乘唯识观行的一个次第。而《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包括《大智度论》的诠释),那就是般若法门之道次第。若能努力地深入学习,掌握到其中一种,就有独立修学止观的能力。
问:院长是初办佛学院就有此计划?还是后来的构想?
师:我起初就有这个意思,但不能这么做,因为当初不合适!初开始时,我感觉同学之中能专心修止观的不多;就是肯用功,止观方法亦尚未具足。现在已经学完了〈声闻地〉,假设你真实用功了,就能掌握到小乘的道次第。若能专精修习小乘的无常观、无我观也很好,也能得解脱、成就圣道。
其次,大乘唯识及般若的二种道次第,虽然我们还没有学习完;但〈三摩呬多地〉、〈声闻地〉里已经提到三三昧;去年秋天我们学习了《维摩诘所说经》,应该多少可以修大乘的空、无愿、无相三三昧。由此,我希望能增加坐禅,所以改名字。
问:对大部分的初学者而言,长期坐禅的方式可能会有适应上的困难,应该怎么去克服?
师:佛世时的比丘初发心时多数是凡夫,后来经过修学得成圣道。今日的比丘亦应如是,经过修学得成圣道。现在的比丘如何可以与佛世的比丘相比?有愿有行即应有果;如是道理古今有异乎?今日的比丘为什么无有得圣道者?有愿无行或无愿无行故。故应该发猛利心、坚固心!
世出世间无论何事,都不是唾手可得的,而我们放弃了世间的享受来到佛法里出家,如果没有戒定慧的成就,那不是两头落空?从历史上可以看出,世间人求荣华富贵、名利权势,所花的心血、气力非常大,可以说不择手段、势在必得,何况佛法的圣道岂是易事?不同的是,世间上的事,你就算成功了也不一定如你的意;而在佛法中,若肯用心栽培善根,绝对不会白辛苦的。
修止观原是违反我们本来安逸软暖的习气,起初辛苦一点,要忍一忍;等到得未到地定有轻安乐,身心的堪能性大了,很多事不是那么困难;若得初禅那就更殊胜了。就算只是得欲界定,那个境界都胜过拿博士学位。
问:有的同学欢喜学习法义而不乐禅坐,如何带动好乐学禅的气氛?
师:愿意修止观的人本来就不多,而欢喜学习佛法还是难能可贵的。但要注意一件事:你若发动自己的欢喜心学禅,就有希望得禅定,得了禅定就容易有陀罗尼。届时心力增上,记忆力强、理解力高,很快能通达很多经论,也能忆持不失,那和散乱心的学习,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问:假如还是坐得不相应,或用功有障碍,如何辅助?
师:初修止观,起起落落的现象是很正常的,但若一直不相应,那就是有业障,应该多拜忏!我们另外准备一个地方给他拜忏;或者大悲忏,或者法华忏、水忏、梁皇忏都很好。至诚恳切苦到求忏悔,业障消除以后,坐禅就容易相应了。
问:若这样实行之后,院长的期许是什么?
师:将来若大家已能掌握大小乘的道次第,禅坐能力也达到一个水平以上,那时有两条路:一个是继续努力地修四念处、得无生法忍。一个是广学佛法。
我们没修止观、没得禅定的人,虽然好学,能力就是那么多,就算有道心,也还是平平凡凡的境界。但若得了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可是不同了,有很大的堪能性。这时候奢摩他有力量,修四念处容易得圣道。而得定以后易有陀罗尼总持之力,那个时候理解力高,记忆力也强。愿意广学经论,不须要去按计算机按钮查数据,几十卷、几百卷的经论,你可能读了一遍,或者两遍、三遍就能背下来,也不容易忘失。那时再去弘扬佛法,境界完全不一样!
问:宗喀巴大师说他那个时代得未到地定的都很少了,何况初禅!院长还是认为我们有希望?
师:我同意宗喀巴大师的看法!的确欢喜修禅的人不多,所以得定的人也少。但若有欢喜心(愿),又能努力坐禅(行),是有希望的。
我另外有个想法:我们佛学院的同学,美国本地的人不多,大多是从太平洋彼岸飞来的;他肯远度重洋、负笈而来,一定有点求法的诚意。就从这一点,这个人是可以造就的。若肯努力,成就了未至定,则从未至定到初禅现前是不难的。
问:综上所述,院长的计划就是希望栽培我们:第一是得禅定,第二是得无生法忍。这样会不会把理想定得太高呢?
师:我们汉文佛教久已不赞叹这件事了!其实闻思等资粮若能充份的准备好了,依之而勤修止观,得无生法忍有何难乎?譬如木师制作书桌,将各种零件都作好了,然后组合起来,书桌就出现了。得无生法忍、得禅定亦复如是。
问: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定在得禅定或得无生法忍,那么为什么要学那么多经论?
师:若是利根人的话,他不用别人教,也不须多读,依一部《金刚经》就能契入圣道。但有多少利根人?多数要有止观方法的教授,及一套完整的道次第才能修行。
关于修止,《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及《瑜伽师地论.声闻地》里说的很详细,加上天台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蜜》及《摩诃止观》,这样你就可以拿到一套很圆满的修奢摩他的方法,而其中也有观。
关于修观,若能专心的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智度论》贯通了,可以从这里得无生法忍;而若能努力学习唯识,也能由此深入第一义谛。两者是互相增上而无妨碍的。
而其中《瑜伽师地论》最大的优点,就是道次第说的详细圆满,修止、修观、障道因缘、助道因缘,由凡而圣的次第组织清晰明了。你不须再用自己的心力去重新编排。《大智度论》虽然也谈到止,但偏重于第一义的深观。天台智者大师说:「观门遣荡,安心入道,何过龙树。」(《维摩诘所说经略疏》)若有志于深入法性者,何可不读此书?
总之,这些都是令我们开发圣慧的法语,你若不学就不明白怎么修止观,有疑问也不知道如何解决,只是闭上眼睛在那里坐,是不行的!
问:我们发愿要得无生法忍,也跟着学习、朝这个目标走。但如果这一生不成功的话,这个愿可以继续吗?
师:我这样想:我们应该努力修习止观,也发愿求生阿弥陀佛国!这一生没成功,到阿弥陀佛国;那里的正报、依报特别殊胜,不同于此地多诸障碍。又「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不是凡夫当你的老师了,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为你说般若波罗蜜、说四念处,这时候你容易成功。如果不求生净土,你这生结束后到那里去?如果未得无生法忍,入无相际,不应再来这个浊恶的世界!
问:如果这一生发心修学止观,而未得无生法忍的话,临命终时求生净土可以成功吗?
师:我们修止,就是训练心不散乱;修观,就是训练心不颠倒。而不散乱、不颠倒正是往生阿弥陀佛国的重要资粮。当然你也要有往生的愿,有愿、有行,决定有果。所以我们学院每日晚课诵持《阿弥陀经》,念佛、赞佛,发愿生于极乐。
如果平时就修止观、修四念处,时时刻刻训练自己令这一念心清净,临命终时自然能够正念分明,愿生西方净土,阿弥陀佛放光接引,决定往生。今生没成就无生法忍,到阿弥陀佛国继续修学,在那里得无生法忍。
如果得了禅定乃至圣道,那就更自在了。愿意到弥勒内院见弥勒菩萨、到东方净琉璃世界见药师如来、到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十方佛国你都能去的。
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佛法,精勤坐禅、修四念处;上期无生法忍,次希禅定三昧之证,终以净土为归。这是法云寺禅学院全体师生此生应有之愿。
——登载于二○○一年八月法云杂志第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