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十二缘起法的南传上座部的解释

发布时间:2022-05-19 09:33:44作者:心经全文网

  十二缘起法的南传上座部的解释

  法增比丘

  1. 无明,不知四圣谛,是故涉于轮回,不知出离。无明是对苦集灭道等四圣谛的无智;对前际、后际、前后际的无智;对于缘性与缘生法的无智;由于无智,把无常的身心名色法作常想,把轮回的痛苦作乐想而造作轮回的因的福行、非福行和不动行。它有蒙昧的作用,障蔽的现起,以漏为近因。于无始的轮回,使众有情在三有、四生、六趣、七识住和九有情居中徘徊不知出离。

  2. 行,行除了上述的福、非福、不动三行之外,还有身行、语行和心行三种合共六种是无明之缘而有行的说法。这些行共有二十九种思、八种欲界善思和十二种不善思共二十思起身行与语行。意行有色界禅(五思)和无色界禅(四思)共二十九思。这一切都以无明为缘而行发生。

  3. 识,识专指果报识及前世的业识。这识因为有前世的业识,再加上今世的各种善恶业识,它是充满变量的,所以不可能是同一不变的前生识,也不可能是同一个人,它是无常的。在结生时,欲界及化生、湿生及有性根而具有六处者,在结生的剎那现起眼、耳、鼻、舌、身、心所依、性根等七十法及三非色蕴(受、想、行)的名色法。梵天众天的化生有情在结生时,现起眼、耳、心所依处及命根(九法)共三十九法及三非色蕴的名色法。无色界只有三非色蕴的名法现起。于无想天只有命根九法的色法现起。

  4. 名色,名法(心与心所法)和色法(四大种与四大所造色)。名是指与果报识相应的诸心所,色是指业生色。因何有名色呢?何缘而有名色呢?因于识而有名色,缘于识而有名色。佛说:「识因缘故起,我说识因缘故起,识有缘则生,无缘则灭。识随所缘生,即彼缘。说缘眼色生识,生识已说眼识。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生识,生识己说意识。犹若如火,随所缘生,即彼缘。说缘木生火,说木火也。缘草粪聚火,说草粪聚火。如是识随所缘生,即彼缘。说缘眼色生识,生识已说眼识。如是耳、鼻、舌、身,缘意法生识,生识已说意识。」

  5. 六入,六入处的产生依赖名色的缘。眼、耳、鼻、舌、身处与命根的缘是色,是四大种或色蕴,而意处的缘是名,而名即是指受、想、行、识蕴。六入处缘五蕴有,五蕴缘名色有。如何知道名色是六入处的缘呢?这是因为名色存在时六入处亦存在。为什么说六入处而不代之以五蕴呢?这是因为上述的触、受、爱、取、有等已经包括了五蕴,而要解释触唯有从六入处解释,别无他法。

  6. 触,触法里讨论触五法(触、受、识、想、思),他们实际上就是五蕴法的名四法。在缘起的诸支当中,最重要的是六入→触→受→贪爱→取→有这六支,它完整的解释了有情苦的生起(集或原因),也突出了佛陀所说的「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法无我」的根本教义。实际上,眼根、耳根、鼻根、舌根与身根本身不能分别外境,是意根个别配合上述五根而起分别。所以在《清净道论》里才说这第六处(指意根)是与六处共称为六处。比如眼触是从眼处、色处和生眼识的意处及其它相应的法处而生的。其它的触也作同解。若如是理解,单只一个触就要依赖这几个缘才能生起。

  7. 受,受的产生是缘触,有眼触(眼尘或色)所生的受,有耳、鼻、舌、身、意触所生的受。触与受在《大念处经》里讨论到法念处的四圣谛里的集谛时提到,他们是十种集的两种(根、尘、识、触、受、想、思、爱、寻、伺)。因为在根、境(尘)接触时,从识与受才产生对境的认识,于乐受才生爱,随着生取。佛说过四识住的过程,即识住、攀缘、爱乐、增进广大生长。受的生缘‘触\’即是识住;攀缘是想、思、寻;爱乐即是贪爱;增进广大生长即伺与执取。从阿毗达摩论的心路过程来看,五门转向是触,领受是受,推度是想、思,速行心是爱、伺,彼所缘也是伺,亦即是增进广大生长,亦即是执取。

  8. 爱,爱(Tanha)是渴爱;即是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爱。它是贪心所(Lobha),再依欲爱、有爱(常见)、无有爱(断见)而成十八渴爱,又依内色外色而成三十六,再依三时而有一百零八渴爱。欲爱是享受于所缘,若以它为恒常,属于常见,是有爱;若以它为断灭,属于断见,是无有爱。它们都是属于贪心所。依六境只有六种境爱,依三有则只有欲爱、色爱和无色爱三种,众生在轮回里,苦多乐少,所以执取于爱,这爱是缘乐受而生的。因为体验到乐受,受乐者会思惟(寻)去享受该乐受,因此会持续的对乐受起不正思惟,希望继续享乐;若体验到苦受,受苦者会思惟脱离苦,甚至死或自杀也不惜,或渴望得到某种乐以代替苦,这些都是渴爱。依三界分,除欲界外,修定者渴爱色界定中的乐境是色爱,渴爱无色界定中乐境是无色爱。

  9. 取,心理的取就是欲取、见取、戒禁取和我语(我论)取。前一种是贪心所而后三种是与邪见心所相应。欲取是对色、声、香、味、触、法所生的渴爱而分欲爱、有爱、无有爱。欲爱是享受于眼前的所缘,有爱是对所缘起恒常的常见,无有爱是对所缘起断灭的断见。如此而细分为十八种爱欲取,依内色外色而有三十六,再依过去、现在、未来而详分为一百零八种欲取。执取于见是见取,见即是取,如我是常等见,世间是常等见,是见取。戒禁取是誓愿执取于某些戒法(指非佛所订立的),如牛戒、牛禁戒、素食戒、蓄长发戒、蹲踞戒、四肢爬行戒、执着于诵梵文或巴利文的经文、修行仪式如拜火、杀牲畜来祭祀或砍人的手指作指鬘如鸯鸠摩罗等。衣着的禁戒,禁食肉戒,由邪戒而净,由于某些禁例而净,由执取某些禁戒而净的种种颠倒执着。我语(我论)取是指愚痴无闻凡夫对五蕴的颠倒执取,如色是我、我有色(色是我所)、色在我中、我在色中的四种,加上受、想、行、识共二十种的无智的执取。这种心理的执取与物理的有的关系,正好以缘起法否定了自我的存在(有)。是故若要断除有,就要断除无智的执取。

  10. 有,三界里的一切存在,欲有、色有与无色有。有是如何产生的呢?有是一种存在,一种无常的时间性的存在。一切的有:欲有、色有、无色有,这一切的有的消灭,使一个有智慧的观察者认识到生的虚幻。欲有是有情欲的存在,色有是有物质的色身与感受的存在,无色有是无物质的色身与感受而只有识的存在。这种存在是因为执取而产生的。

  11. 生,它分为业有(Kammabhava)和生有(upapattibhava)。为什么会生出来呢?这生出来的缘是因为业有或生因之业为业有。有情生于不同的善趣、恶趣、欲界、色界或无色界的原因是由于造作的业的胜劣而有不同。至于生有则是指因业所生出的诸蕴。这生的缘既然是有,而这有最重要的是业有(生有其次)。

  12. 老死,凡是生下来的,凡是因为业有而生在三界里的,凡是行法的组合,一定是会败坏的,这败坏的过程就是老、病、死。为什么有老死呢?为什么有忧悲苦恼、愁戚失望,种种的苦呢?思惟这一生,在生与死之间,所体验与经历的种种苦,这一切苦的根源或原因在那里呢?它就是生。从生的缘来看,众生在三界里的结生(受生)的情形需要去了解一下。一个临终的人,若从死亡的心路过程去探讨的话,临死的人速行较迟钝,只有十五个心路剎那,那即是二有分,一转向,一作用(见、闻、尝、触等),一领受,一推度,一确定,五速行(不是七个速行,因迟钝故),二彼所缘及一死亡心。由该死亡心即转起下一世的结生心。结生的色法有胎、卵、湿、化四种。在地狱和天界以及一种烧渴鬼的众生中,只以化生的形式去结生,由业缘及亲依止缘作它的异熟识的缘。若以异熟结生只有一种;依色的混合不混合有二种;依三界而有欲有,色有及无色有三种;依四生有胎、卵、湿、化四种;依五趣而有五种;依七识住而有七种;依八有情居(除去无想天)而有八种。

  法增比丘

\

  澳洲佛宝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