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书法吗?唐朝墓志铭拓片中透露出唐朝人怎么的生死观?
发布时间:2024-07-17 02:02:58作者:心经全文网近日,由洛阳师范学院主办、洛阳博物馆、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与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史馆协办的“洛阳唐代墓志拓片巡展”开展。这次巡展全面地展现河洛地区唐代墓志书法发展的脉络与艺术风格。墓志拓片除了能够欣赏唐代书法外,还具有史料、文物收藏等多重价值。唐代的墓志记载了许多有关死亡的细节,其中亡者临终的场景更是墓志的书写重点,从这些刻在墓志上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唐人是如何面对死亡的到来。
图为颜真卿作品《郭虚己墓志》,但不论是《新唐书》还是《旧唐书》都不见郭虚己传,因此墓志也可填补史书缺漏(图源:《郭虚己墓志》(初拓本繁体版)
墓志不仅记载亡者的生卒年、生平、卒地、葬时与葬地等讯息,更多还会提到亡者生前的身体状况,这些寥寥数语也能稍稍拼凑出唐人向往的死亡场景。从出土于唐代长安洛阳的墓志,可以看到唐代士人及其眷属对于理想的临终场景,大概有以下顺序内容:不幸生病、病重、毫无恐惧地面对死亡、在家人陪伴下从容地交代遗言,最后安详地离开人世。
唐人墓志中有两个相当被看重的观念,一是“易箦"(音则,箦原指床垫,易箦指人之将死),二是“归全",这些观念都是来自曾子。
“易箦"是源自曾子临终前面对死亡的态度,典出《礼记.檀弓》:“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 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这段文字描述曾子即便将面对死亡,仍谨守礼法,把不合身分、只有大夫才能用的箦给替换掉。“曾子易箦"可说是儒家士大夫最高典范,意谓着礼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事物,即使死亡也不可违背礼。这一行为精神,成为了后世儒家士大夫的理想,到唐代墓志依然可见。
另外像曾子一般临终时仍意识清楚交代后事,也成为唐人临终时的追求。如死于元和六年(811年)的御史大夫李元素,其墓志写到:“属纩之时,精神不挠,所有遗托,其词甚哀。"特别写出李元素临终时意识仍相当清楚,可以从容地交代后事。临终时保有清楚的意识,不仅是儒家的追求,佛教也鼓励人们若是临终时保持精神不乱,一心念佛就能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佛说阿弥陀经》就有提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国极乐国土。"
唐代佛教盛行,在佛教信徒的墓志中,经常能看到在临终时依然保持心志不乱的场景,如宰相权德舆为13岁就过世的孙子所撰写的墓志,也有类似描述:“大病之际,上辞尊长,下诀幼弟妹,恬然不乱……要求焚香,并移枕头向西……合掌而绝。"
唐人另一个死亡观念“归全",则是指到死去时,仍要保持身体完整无缺,《论语》载:“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这段为曾子临终时要弟子为他检查手和脚,以证明自己到死时身体依然完整。这一行为与中国传统伦理-孝道有关,《孝经》即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由于这具完好的身体是父母所给予的,死时也要将身体完整地归还,才符合孝道。死后能保持全尸这一观念,到今日依然十分常见。
古人对于死后留有全尸的重视程度,从古代律法中就能看出来,《唐律》中死刑有两种,一是罪行较轻的绞刑,二为较重的斩刑(斩首)。以现代眼光来看,绞刑对于受刑人所造成痛苦是大于斩首的,但绞刑后依然能保持死者尸体的完整性,因此留全尸的绞刑罪行较轻,而身首异处的斩刑罪行较重。唐人墓志常见“归全"与“启手足"之类的词语,可以看到人们对于“归全"的重视。如死于咸通六年(865年)、葬在洛阳的军人皇甫映,其墓志为生前自撰,就写道:“今日幸免毁伤,归全泉下。"而“归全"与“启手足"也成为死亡的代称,其中“启手足"ㄧ词的解释也从原指临终前检查身体上的完整,引申为检视ㄧ生的道德是否完善,像是死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的汉州刺史独孤炫,临终前告诉孩子:“启予足,启予手,吾以清白相遗,窀穸(音谆细,指墓穴)之事,尔其庶乎?"强调ㄧ生始终清白没有污点。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临终时也回顾了自己过去ㄧ生的品行:“且获终于牖(音有)下(原指窗下,后借指寿终正寝),幸不至失大节,以下见先人,可谓荣矣。"
墓志写下了志主人生的最后一段,虽然并没有完全把真实的临终场景写出来,而是刻意描写、强调某些片段,这些文字实际上反映出唐人心目中理想的人生终点。另外,细细观察唐代士大夫墓志呈现的生死观,可以看到儒家思想从古至今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