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中的人茶合一
发布时间:2024-10-08 02:03:25作者:心经全文网茶道中的人茶合一
活水还需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呼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诗人临江煮茶,首先感受到的是江水的情意和炉中的自然生机。亲自到钓石下取水,不仅是为煮茶,也为取来大自然的恩惠与深情。大瓢请来水中明月,又把这天上银辉贮进瓮里。小杓入水,似乎又是分来江水入瓶。茶汤翻滚时,发出的声响如松风呼啸,让人感觉与江流、松声合为一气。然而,茶人虽融合于茶的美韵和自然的节律当中,却并未忘记人间,他们静听着荒城夜晚的更声,遥望天上人间,明月江水,欣赏茶中雪乳,山间松涛。大自然的恩惠与深情,荒城的人事长短,都在这汲、煎、饮中融为一气了。茶道中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到了明代,封建专制达到顶峰,中国人的思想受到有史以来最大的钳制,文人不敢发表不同的见解。许多有才学的人只好隐居山林,以茶解忧,茶成了表示自己节操的工具,称作“苦节君”;茶成了苦中求乐的朋友,因此又称作“忘忧君”。由于在山林之中,少了儒家礼仪的规范,中国茶道的自然情趣更为浓重。茶人们忘情于自然山水,以求得心灵的某种解脱。庄子说过,颜成子游从师学道,第一年心如野马,第二年开始收心,第三年心无挂碍,第四年混同物我,第五年大众来归,第六年可通鬼神,第七年顺乎自然,第八年忘却生死,第九年大彻大悟。无论皎然的三碗茶诗,还是卢仝的七碗诗,细细读来,无不都包含着庄子这种混同物我、顺乎自然、大彻大悟的精神。
元明茶人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思想,提出品茶论水只是进入自然的媒介。所谓“枯石凝万象”,小小一杯茶,从中要寻求的却是空灵寂静,契合自然的大道。如文徵明、唐寅等人的品茶图画,都反映了这种思想。文、唐二人都是嘉靖文坛上吴中四杰的主要成员,其艺术风格和人品均以纵逸不羁的姿态出现。文徵明的茶画,有《惠山茶会》、《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从这些茶画中,我们看到的是枯石老树,清水竹炉。唐寅,字伯虎,比文徵明更纵逸风雅,喜欢的是香茶、琴棋、博古、观书,加上娇妻美妾。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至今为民众所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