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净业当知的八件事
发布时间:2024-03-23 02:01:24作者:心经全文网
净土念佛法门,虽说是上中下三根普被,什么人都能修,也是公认的可以“无师自通”的善巧法门,但最近读净土祖师彻悟大师的著作,特别留意大师开示的“修净业者当知八件事”,顿然觉得“有师更通达”的好处。彻悟大师说的修净业要注意的八件事,真乃导师之言,受益匪浅,大师殷重地告诫弟子们要“痛讲”这八件事。痛讲,这个词分量不轻。痛讲的意思,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大力宣扬,不痛讲不得了。
彻悟大师,清朝人,离今天的学佛人很近。大师使用了“痛讲”这个词,可见大师所见的,周围的,听说的,念佛人弊病非常多,不是顾此失彼,就是偏执一端,令圆满的如来大法不圆满。这很值得今天学佛念佛人汲取教训。
《彻悟禅师遗稿》收录了彻悟大师的论文、开示、杂文、随笔和著名的念佛伽陀教义诗百首。大师是净土宗的第十二代祖师,刚好在印光大师之前。彻悟大师生于乾隆六年十月十四日,于嘉庆十五年十二月七日往生。书名称“彻悟禅师”,是因为大师也是由禅修大师转而专修净业,成净土宗师的。据彻悟大师的传略记载,大师原是禅宗临济宗的三十六世,在北京地区弘法,“声驰南北,宗风大振”,在大师声誉日隆的时候,大师常常想到,永明延寿禅师当年身为禅宗宗师,尚归心净土,日课念佛十万声。彻悟禅师于是更想到,今处末法时代,更应遵承祖师遗风,便也毫不犹豫地一心归命净土,大力主张宣扬莲宗。彻悟大师弘扬净土的根据地,即是今北京市怀柔区的红螺寺。印光大师二十六岁那年(光绪十二年),听说红螺寺是专修净土道场,特往参拜红螺寺,入堂念佛,沐浴彻悟大师的遗泽,而净业大进。
彻悟大师关于修净业当知的八件事,应当痛讲的八件事,《彻悟禅师遗稿》原文是这样记载的:
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
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
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
四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
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
七以一心不乱,为净行归宿。
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验证。
此八种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矣。
彻悟大师上面的教诲,文字简约,字字珠玑。
第一条是说,不管修什么法门,禅宗也好,净宗也好,教宗也好,密宗也好,都要发大心,不能只求自利,要有普度心行;要真为生死,如果“真为生死”的心不发,则一切的言语开示都是儿戏之论。真为生死,即了脱生死,这个目标宏大艰难,正因为很难,才特别摄服人心。修净土的菩提心是什么呢?净空法师指出: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就是净土宗学人发的菩提心。蕅益大师说,求到极处(西方极乐世界),就等于无所求。道证法师认为,求生净土,是个价值取向问题。学佛弘法求往生的人,看一切世间事都是鸡毛蒜皮的事,很不值得计较,这才为真修行提供了心理环境。
第二条说到净土宗门的正与偏,用“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的方法修行,是为净土正宗。彻悟大师指出,念佛法门有十六字纲宗:“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持佛名号,是净土修行的下手处,但读经念佛不能间断。正是因为很难做到不间断,这时就需要好的老师和好的同修。信愿行,三资粮,为首的是一个“信”字。彻悟大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昔王仲回问于杨无为曰:念佛如何得不间断去?杨曰:“一信之后,更不再疑。”王欣然而去。未久,杨梦仲回致谢,谓因蒙指示,得大利益,今已生净土矣。杨后见仲回之子,问及仲回去时光景,及去之时节,正杨得梦之日。
第三条显然不否认其他念佛方法,如观想念佛,观相念佛、实相念佛,而特地标明“专注而念”,即力倡摄耳谛听念佛,最有成效和把握。这也正好是观音菩萨耳根法门在净修中的应用。佛法宗门派别,都是佛灭度后的祖师所创,依据佛经,择其精要行门而成,历经百年千年而得验证为切实可行的。好的法门,即是修行生活捷径。以吃饭为例,人不吃饭就会饿死,这是佛理天道。但怎么吃法,欧美人多用刀叉,有些民族还用手抓,中国人用木制筷子。最经济最环保最安全的,当属汉人发明的“筷子法门”吃法。
第四条谈“市场需求”的推动,人人都有各种莫名烦恼,这正是修心的市场需求动力。就像经济学里讲的“消费刺激生产”,人没有烦恼就不会修行,富贵学道难,讲的就是这回事。所以,这第四条,往返互用:因为有烦恼,所以要修心;修心的成效,考察标准在于能否折服烦恼。念佛人不能只顾念口头佛,要有修行的功夫降伏烦恼,认得烦恼的宝贵价值,善于利用烦恼,看能否用念佛制服烦恼,判断念佛功夫深浅,进而推动念佛。
第五条说“杀盗淫妄”四条根本戒。根本戒律,不受时空限制,不论过去、现在、未来、白天、晚上,不论中国、外国、人道、鬼道,一律适用。佛法中,戒有多种,三归五戒,八关斋戒,十重戒四十八轻戒。彻悟大师强调的四重戒是:杀生戒,不杀生,杀生念头也不能有;盗戒,不经主人同意而取用;淫戒,出家人断淫,在家人不邪淫;妄语戒,非指一般口业,而指未证道说证道了,妄言是菩萨再来的,泄露天机的。佛法之所以是佛法,与世间科学和别的宗教不同,就是这四条戒律显示的“出世法”特征。人们做不到这四条,佛法不会藐视,但这个根本戒的标准不会降低。就像考大学,上清华北大,必须高分高才,但没有高分高才的,清华北大不会藐视之;世间很多学子上不了北大清华,但清华北大也不会因此降低自己的标准要求。
第六条强调要修苦行,以苦为师,历事炼心。苦行不是故意找苦吃,更不是自残行为。佛法中的头陀行就是苦行。就是不能总坐着参禅或发呆,要做事,要参学,要尽心尽力弘扬佛法。没有苦行,不经历各种世事,心就炼不出来。儒家说,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有扑鼻梅花香。炼什么心?经历种种事,仍能制心一处,如如不动,心总是佛心,永远保持一颗不变的真心。闭门修行,养尊处优,就像温室的苗稼,离开温室就蔫了,没有生命力了。小和尚不出庙,知道女人是老虎,心暂时是静的;等出庙了,心就动了,觉得老虎很可爱。小和尚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就是心中只有理论言教,而没有历事炼心。
第七条谈净土修行的归宿,一心不乱。这里的归宿不是灵魂的归宿,是修行境界的顶点。无限风光在险峰,险峰就是难以达到终能达到的顶峰。净修人得知道两点:其一有那么个顶峰可以到达;其二,这个顶峰很不容易到达。知道这两点,才会付出终身努力去追求;知道这两点,才会常怀惭愧,不敢狂妄自大。
第八条说的是念佛修行的感应。彻悟大师使用“灵瑞”这个概念。感应有可见的,有无形的。灵而有瑞,瑞是瑞象,醒着的时候,或在清醒的梦中,看到了佛菩萨示现的景象。修行人绝不能执着瑞象,但可以视为佛菩萨的鼓励。念佛人看到的最好瑞象是阿弥陀佛显相,这多被看作将来临终时的“彩排”,灵瑞能给人巨大的信心和鼓励。然而,有点瑞象就念念不忘,而且四处炫耀张扬,这就已经着魔了;相反,修行了许多年月,什么感应都没有,这就是业障没有消除,修行不得力的警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