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发布时间:2023-11-20 02:00:23作者:心经全文网
了凡四训----一位慈父向儿子讲述感人的身心经历,四百年来影响最大的家训宝典,中国古代滋养良知与开启智慧的集成之作,文人学士省除自心烦恼的经验之谈,无数仁人志士、高人逸士的启蒙老师,无论入世、出世皆是不可错过的金玉良言,总之,这部书改变了很多人的性格及命运,对现在、未来都是意义重大的医世良药。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
开端引用《易经》来作为积善理论的依据。积善的人家一定有余庆,他一生享受不尽,子子孙孙享之,其中有很深的道理。
‘昔’是过去,‘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
古人跟今人真的不一样,中国自古以来,婚嫁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比现代自由恋爱,说老实话,也有好处!好处是什么?
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父母,不会把你配错;坏处是若父母没有受过教育,无知无识,可以把女儿卖掉,所以儿女不甘心、不情愿的勉强凑合,这是缺点。
但是不可以不知道,它有绝对的好处。
‘叔梁纥’是孔子的父亲,孔子的母亲姓颜,这里的‘颜氏’就是孔子的外公。他把女儿嫁给孔子的父亲。
你看,不是随便嫁的。他看出孔氏一家人代代都积德、代代修善,这家庭里子孙一定有发达的,所以他将女儿嫁给孔家是有道理的。
‘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他们一家人的长处就是修善积德。
‘逆知’,就是预知,就是根据他们祖宗积德,就晓得他们家里将来一定有好子孙,会兴旺的,这才把女儿嫁给叔梁纥,生了孔子。
所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中国自古以来,幸福的家庭很多。
古代的执政者,只要掌握政权,大的是帝王,统治国家;小的县市长、乡镇长,我们一般讲政务官。
在他们的职责范围里有三句话--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
“作之君”,君是领导人,你是这个地区的领导人;
“作之亲”,你是这个地区百姓的父母,你要把百姓当做子弟来看待,要照顾他、要爱护他、要养育他;
“作之师”,师是模范,他们不懂,你要教导他。
孔子称舜之大孝,曰,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皆至论也,试以往事徵之。
依据《易经》叙述孔夫子的家世,再说到孔夫子对于舜王的赞叹。
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孝之人--只见自己过,不见别人过。在佛法来说,他是道道地地的修行人。
《坛经》上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舜确实做到了,所以他积的德‘子孙保之’。这些话‘皆至论也’,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真理。
‘试以往事征之’,我们从历史事实上看到。以下了凡先生所举的人、所举的事,都是当朝的--就是明朝--距离他几十年的事情,说出来大家都知道;
善有善报,勉励人要修善,要积善。
杨少师荣,建宁人,世以济渡为生,久雨溪涨,横流冲毁民居,溺死者顺流而下。他舟皆捞取货物,独少师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
乡人嗤其愚,逮少师父生,家渐裕,有神人化为道者,语之曰,汝祖父有阴功,子孙当贵显,宜葬某地。
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坟也,后生少师,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孙贵盛,至今尚多贤者。
我童年在建瓯住过六年,常和同学们到杨荣他家去玩。他们的房子古色古香,门口两个石狮子,挂着灯笼,像庙堂一样。
明朝时的“建宁府”就是现在的建瓯县,在南平北面,建阳南面,属于闽北,距离浙江很近,从建瓯到金华大约三百里。
‘世以济渡为生’,他家里的先人是划渡船谋生的。
‘久雨溪涨’,建瓯有一条河,就是闽江,一直经过南平,从福州出海。雨下多了,河川就泛滥,成为水灾。
‘横流冲毁民居,溺死者顺流而下’,这是讲水灾相当的严重。
‘他舟皆捞取货物’,别人看着大水灾,就捞东西,趁机会发一笔横财。
‘独少师曾祖及祖’,他的曾祖父及祖父。‘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
父子两个划了船专门救人,对于漂流的货物,看都不看一眼,只顾救人。
‘乡人嗤其愚’,乡人讥笑他:这样发财的机会,不多捞一点而去救人;笑他愚痴。
‘逮少师父生’,杨荣的父亲出生,‘家渐裕’,家庭生活环境慢慢好转了。
诸位想想:划渡船一天能收入几文钱?还有坐渡船的身上实在没有带钱,又不能不渡。所以渡钱多半是随意给,船旁边摆一个小的盘子,并没有刻意规定渡船要收多少钱。
这是从前福建常见的情形;学生过渡都不要付钱。这就是善因定有善报。
‘有神人化为道者,语之曰:汝祖父有阴功,子孙当贵显,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坟也’。
风水不是假的,但是没有善福也得不到。而且风水好坏,一定是按照个人的福德因缘,自自然然的,纵然有人指点,那只是一个增上缘;
如果没有这个福分,指点你得到风水不但没有福,祸害反而来了,这是没有福分享受。
所以看到福报来了不要欢喜,为什么呢?想想自己能不能消受得了? 读了《了凡四训》,真的一点也不错,确实是一个普通的凡夫“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你不懂得这个道理,不晓得改过,不晓得修善,你的命运里没有变数,只是常数。
唯有真正懂得积善改过,那就有变数了;真正改造了命运、创造了命运。
我们在这一生,看到许多的事,儒、佛所讲的道理完全证实了。
‘后生少师,弱冠登第’。
‘弱冠’是二十岁,‘冠’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二十一、二、三岁都叫弱冠。
也就是他年纪轻,二十一、二岁中进士--进士及第。这是过去最高的学位,等于现代的博士,拿到博士学位了。
‘位至三公’,他以后做官,做到了少师。
‘三公’就是太师,太傅、太保。
少师、少傅、少保,也是三公,位置比太师、太傅、太保稍微低一点。以现代的地位相比,大概是国策顾问的地位,也就是皇帝的顾问,皇帝有什么困难的事情要向他们请教,所以地位很高。
‘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古时候做官的确是荣宗耀祖。
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虽然是一介平民,他现在做到这样高的官位,皇帝要追封他的祖父、曾祖父,也跟他官爵一样。
他的曾祖父、祖父,朝廷也封为少师--这是古代的荣宗耀祖。
我们今天奖励行善,政府表扬好人好事。实在讲,古时候这种表扬比我们现在表扬有力量,教育的意义更深。
因为子孙对国家有贡献,国家对他的恩惠可以追加到他的远祖。
今天表扬好事是你个人而不及尊长,古代的追封加到曾祖三代如其官。
在我们肉眼看,好像人已死了多少年了,有什么意义?其实不然。
这是优良教育的深意,使知自己成就,亦必赖祖宗之积德修善,报在子孙之事实。
明乎此,焉有不肯修善之理?
此事若就佛法中讲六道,帝王的追封,不管他在那一道,荣耀实际上他也能得到。
他如果是在鬼道,一切鬼王都尊敬他;他是大善人,必定受天帝鬼神的尊敬。
所以这种教育的意义,实际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摘自《了凡四训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