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悟道路上的十种歧途

发布时间:2023-02-18 17:54:34作者:心经全文网

  悟道路上的十种歧途

  修行路上的歧途,大致而言有十种是我们很容易误会的,主要是把定力和智慧这两者混为一谈,这定、慧为什么会分不清楚呢?因为在我们一般人的心中,修行所要追求的是一种内心的境界,一种思想上的感受,一种境界当中的感受。其实在所有的一切感受中最高的感受就是不感受,也就是三昧正定,叫作不受一切受,是名正受。但是在我们修行当中,特别是修心密的人,打坐当中有时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禅定的境界,有时是身体空掉了,身心环境都空掉了,然后我们就觉得:哦!空掉了,这就是了。一把就把这个空掉的抓住,以为自己开悟了,以为我见到的这个空就是见性了,这就是误入歧途。另外还有一些人,第六意识会创造出很多意境来,因为他太聪明了,听了很多的法,于是在脑子里面东转西转,把听来的法想得非常的圆融、圆满,说空、说有都能说,但是他忘记了,他所说的这些是第六意识妄想创造起来的。虽然妄想当中的也是智慧,但是它是世俗的所谓世智辨聪,如果把世智辨聪当中的这个智慧当作自己开悟的境界、开悟的智慧,那么在慧上面也容易出现误以为自己是开悟的这种情形。所以定、慧两者,既不能混同,又不能不知道,这就出现了修行路上的歧途。特别是明心见性,悟道路上的歧途。

  大致而言,以定境作为自己是开悟的这种错误的歧途有七种,是哪七种呢?

  第一种就是未到定。什么是未到定?就是四禅八定当中,每一个定前面的,还没有进入禅定之前的这个状况。就是定境还没有现前,会先出现一个未到的定境,也就是离开了欲界的感受,而色界的初禅、十六触的觉知还没有生起来,也就是四禅八定中初禅的禅林觉知还没有生起来,而欲界的烦恼、痛苦却已经消除了的这个状态。诸位修心密的,每天要打坐,通过打坐,我们在欲界的淫欲、食欲、睡欲这些贪欲,五欲六尘的这些心会慢慢地清淡下来,也就好像是欲界的东西我不想要了。特别是指在打坐当中,你的一切色相,手、脚、身体、呼吸都慢慢地空掉了,然后也知道欲界的、世间的这一切我都不要了,心里很清淡的人。如果你出现了由于打坐而导致的这个未到定,就像是汽车的这个档位,挂档挂在零档上,既没有向前走的景像,也没有向后退的景像,既没有法喜充满的感觉,也没有糊里糊涂的样子,也就是脑袋一片空白却很清楚。记住,未到定的境界就是脑袋非常清楚却是一片空白。这个文字上看起来好像就是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了,也是脑袋很清楚,却是一片空白的。其实在这个时候它不是一种智慧,它的清楚只是打坐当中的一片清楚,好像是很明亮,脑袋很清楚,但具体清楚什么他不知道,他身边有什么人站在那里,旁边发生什么事情,他一点也不知道,这就是未到定的定境。有些人未到定的定境现前了,然后从未到定出来了的时候,他回想起刚才的定境,他就会想说:我是不是开悟了,我见到的这个境界跟老人说的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跟祖师大德说的常照常寂、定慧等持不是一样的吗?心里没有动摇却很清楚,他就会在这里执著。所以很容易在未到定的定境现前的时候,进入第一种歧途。

  第二种是第四禅。就是色界第四禅,那为什么初禅、二禅、三禅不会是歧途呢?因为初禅有十六触,身体的感触、法喜,所谓禅悦为食。这个身体的感触非常快乐,著相,有个快乐的相;二禅也有快乐的相;三禅也有快乐相,但是看大乘禅宗里讲开悟、明心见性的境界里面却没有这种禅定的喜乐,也没觉观,也没有寻思,那这肯定不是,所以一般在这个份上他不会落入歧途。但是到了第四禅的时候,就很容易落入歧途了,为什么会容易落入歧途?因为进入第四禅了以后,第一他脑袋非常清醒,能够知道这是第四禅,这是禅定,这种定境他很清楚;第二他的定境是非常的专注,因此第四禅的真正的特性叫作心一境性,也叫舍,就是把一切快乐、痛苦、觉受全部舍弃了,没有任何感受,没有任何觉受的感觉,但是心很专注,就专注在一个境上。比如大家在持咒的时候,“嗡跋勒跋勒……”。他就感觉只有咒,别的什么都没有,非常的专注,甚至咒也没有掉了,就只是一个清清楚楚,除了清清楚楚之外好像什么都没有。身体也没有了,一切你我都没有,只有这一个明明白白的境界停在这里。所以有些人一旦证得了这个境界,这样的禅定现前了之后,他把佛经拿来一看,心里就会想,禅宗讲的开悟,原来就是在理上、事上达到一心或者理上、事上都能用功成就,就是这样的境界,那我就是悟到了,见到实相了。在过去有一个四禅比丘,他得四禅以后,自己以为自己就证得阿罗汉了。所谓阿罗汉是指,理上看到空性,事相上他也同样证得了空性。这个四禅比丘,他在道理上自己知道,空就是什么都没有,理上好像明白了;事上,他遇到任何事情,心里都不会乱了,于是他认为:我事相上的功夫也到了。这样子就以为自己是开悟,那自己还是个凡夫却以为已经是开悟了,就大妄语成,然后堕落三恶道,甚至还诽谤三宝。那这就是把第四禅定当作自己开悟境界的第二种歧途。

  第三种是空无边处定。就是无色界的四空定,这个空无边处定很厉害,怎么个厉害法呢?只是感觉。比如说,诸位很专心地在持咒,然后坐着坐着功夫深起来,这个腿会空掉,身体整个会空掉,呼吸也会空掉,当这些身体都空掉以后,你会感觉整个世界也空掉了,当你看到这个世界都空掉了以后,你就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空,这个空是无量无边的,恐怕这个空就是我的自性吧。因为佛经里面经常把佛性说成是空性,把大乘佛法讲的空性讲成是大空性,那把这个大空性拿过来一对照,确实是广大无边际,横遍十方,竖穷三际,过去、未来、现在都不离这个空。于是在文字上这么一对照就说:我明白了,这就是我们的佛性,法身遍一切处。其实他只是一种定境,定中把这个空的感觉达到了遍一切处的这样一种觉受。这就是第三种歧途,会把空无边处当作自己的佛性,当作自己开悟的境界。

\

  第四种是识无边处定。就是无色界的定,然后他心胸很宽阔,感觉还要有一个心去感受这一切空好像太累了,于是想,我当下一念明明了了多好。就是一个认识知道,现前这一念明明白白,比如前面是红的他就知道是红的,是绿的就知道是绿的,是什么就知道什么。唯独把自己的定境,放开遍十方的这种感觉不要了,他以为空也舍弃掉了。因为禅宗祖师,包括老人都告诉我们,一切万法都要归空,空也不可得,空也要舍弃,一念不生归于无,无也无所住。那么他一对照这个文字,心里就想:这个空我也不要了,我舍弃了,连空也空掉,那么自己就是一个清清楚楚,看见前面能看、能说的这个明明白白不就是佛性嘛!把这个识,分别的识,很微细,它不是在物质色法上的,而是一种精神的境界,是一种定境,内在达到的这样一种定境,把这个定境就看作是自己的开悟的境界,就以为这是佛性了,不得了了。这是误入歧途的第四种。

  第五种是无所有处定。无所有就更进一步了,说空我不要了,把它空掉,只剩下一个明明白白。明明白白这个还有分别,那也不行,分别也要舍弃,那就彻底无所得、无所有了,当他内心感受到完全无所有的时候,再拿佛经来跟自己的境界这么一对比,这个时候他生起一个感觉说,原来我见到的跟佛经里面所解释的佛性、真心、涅槃,文字上太像了,应该就是了。所以他就误以为,无所有处的这种定,就是自己开悟的定境,就是开悟的境界了,这是误入歧途的第五种。

  第六种是非想非非想处定。三界里面的最后定,也就是最高的一种定。这种定在文字上大家就可以看出来,非想,非非想,即把想否定了,又把非想也否定掉。在文字上看,跟佛经里面描述的中道非常像,你如果没有非常深厚的佛学功底,很难辨别出两者的差别。因为中道里面讲的非有、非无,常是一边,断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于中道,跟这个非想非非想两重否定太像了。所以这么一看,他心里想,我内心既没有想,也不是非想,也不是完全没有想,还是有一个明明白白的能够想的东西,但是我已经没有很粗重的像以前妄想颠倒一样地去想了,只是凛然一觉,愍然自知。自己觉得明明白白就是很清楚了,就这个,不是想可是它会想,就把这个非想非非想处定,定境当中的境界当作开悟了。

  如果诸位打坐当中有出现这些定境的,那在生活当中,一切习气、毛病、嗔恨都不会出现,别人也会把你看成佛菩萨一样,因为你得未到定了就意味着欲界的任何欲望,五欲六尘都干扰不了你了,你内心非常清净。所谓初禅就是梵天,清净的梵天,梵众、梵辅大梵天。那么从未到定开始,你内心所生起的这种清净的感觉,一般的欲界夫,就是我们现实当中的、人间的这些同修道友看到你简直是恭敬得不得了,因为你确实表现出心里是一点欲望的牵挂都没有了,完全清净,特别是四空定的境界现前的时候,你理论上是一套一套的。那么这个时候,如果你只抓住一个定境,你忽略了内在的智慧的生起,佛法的开悟是用智慧、无漏慧见到了诸法实相清净的,而不是单靠这个定境来显现的。所以定境虽然高妙,虽然定境当中不受痛苦,但是你把定境当作是开悟那就误入歧途,不但此生不了道,很容易造恶业。如果你对人说:我已经见到了。我修到了。我现在已经如如不动了。这样一来不但诽谤了佛的正法,而且是未证言证,得大妄语,堕无间地狱。所以这种是非常危险的,这六种就是在定境当中容易出现的一些跟开悟都非常像的境界。

  第七种是无想定。无想定大家知道,就是在生活当中,或坐或站,他可以什么都不要想,前面境界现前,他照样去干活,去做事,干活做事当中他脑袋里面空空如也,一点想法也没有,但是他事情不会做错。这个看起来就好像前面是一面镜子一样,能够把里面的东西都照得清清楚楚,但是他脑袋里面一个妄想都没有,他这一想,老人说的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跟这个境界多像。这个无想定的人,他也是脑袋非常清楚停在那里了,没有想,但是非常清楚。

  以上这七种境界都是属于定境出现的境界,在定境里面由于凡夫众生不了解开悟是一个定慧等持的,是由一种无漏慧见到诸法实相的这样一个状态,就是见到了我们的本来面目了,那叫开悟。而这七种定境虽然在文字描述上跟开悟的境界非常接近、非常相似,但是它都有一个用来区别的共同特点,什么特点呢?就是这个我执根本没有破,只是把一个在生灭、贪嗔痴、恶欲、烦恼当中的这种心态转化、升华为一个不受贪嗔痴、烦恼、五欲六尘干扰的一种更崇高的人间的一个自我。他在定中,冥冥之中会感觉到:我现在怎么样了、现在非常清楚不受动摇了、我现在可以专注、我现在空掉了、我现在遍一切了、我现在无所得了、我现在非想非非想了、我现在什么都不要想就都很清楚了。你看他整个唯一的缺点,唯一的让他误入歧途的那个关卡就是在于那个“我”还在,他感觉就是有一个我,这个我没有舍弃掉。诸位看看自己,对照自己的生活,也对照自己用功的过程,也对照你身边的人,如果定境里面出现了这些境界,我们不要把这种定境或者非常清净的觉受误以为是开悟的境界,然后就自以为是,这样很容易会出现问题,所以大家要谨记这七种定境当中出现的歧途。

  那么还有三种是慧解上出现的歧途。慧解主要是着重在慧上的用功,就像我们大家修禅法,修禅宗的时候,由于我们用功的方法得当,我们在对佛法的理解上也会随着用功的过程而越来越深入。

  在慧解上会出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属于第七识意根的境界。什么是第七识意根?就是念头。我们大家在用功的时候,由于你理解了这些法和道理,然后你就用功,把第六意识的妄想放下了,放下妄想以后没有妄想了,此时你的脑子里面即非常微细地清楚自己妄想已经放下了,就如同老人告诉我们的,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一把擒来就是汝等本来面目。那么老人给我们讲的这句话一点也没错,因为老人是站在过来人的角度去讲这个话的,他看见了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这个就是心性的妙用,可以保任,保护一念不生,然后任其了了分明,自在无碍,确确实实在每一个念头里面都蕴含了我们无量无边的妙用。可是对我们刚修行的人来说,这正是一个下手处,正是一个回家的必经之地,也就是我们回家的家门口,大家要记住这点,这是家门口却不是家里面。曾经有个人听到我这样讲以后,他产生过怀疑,他问我说:“师父,元音老人告诉我们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一把抓来就是我们的心性,而你老人家说,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是我们的生死根本,意根境界,这个话怎么讲?为什么你们两个讲的是同样的词,却是不一样的境界呢?”他还用了个比喻,他说比如在沙漠之中,我们大家正是非常的饥渴交迫,非常艰难地在苦海当中跋涉,突然遇到一位老者,他正好碰到了我们,非常慈悲地告诉我们说:“你看,那个地方不远处,在你可以看得见的那个地方就是一个绿洲。”于是我们大家都非常的有信心,赶紧往绿洲跑过去,当往绿洲跑过去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年轻人跑过来跟我说:“那个地方不是绿洲,绿洲还要从那里再打破掉。”于是心里就茫然了,因为老人说的这个地方是绿洲,我就跑过去了,这个年轻人却说这里不是绿洲,而他又是老人的弟子,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在座的诸位是不是也有这个问题。后来我回答他,我说老人非常慈悲,我们用另外一个比喻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老人好像是回到了自己家里,回到家以后他就看到家是这么好、这么安全,于是就想到我们这些还在外面的孩子,还没有回家,他在家里就喊:你们回来啊!快回来!可是他在家里面喊,我们大家一个也听不到,我们实在流浪得太远了,根本就不知道老人在家里喊的这些话。所以老人非常慈悲,就跑到门口,在家门口大喊:你们过来,这是我们的家,不要再去流浪了!他喊完以后,我们大家就听老人的话,赶紧去找老人站在喊的这个地方,也就是在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这里。我们天天用功就在这里用,那么大家跑到这里了以后就站在门口,于是有很多人就说:老人说了,这就是我们的家,我们就在这里吧!大家都站在门口,都站在那里不进去了,以为这就是了。然后有一个年轻人起来说:不对,这里还不是家,我们应该把这个门破开,这里不是我们的家,我们要把这个门破开才能进我们的家。那么大家这么一听,有些人有疑惑了,为什么呢?因为刚才老人就站在这里讲的,说这里是我们的家,那你这个年轻人为什么说这里不是我们的家呢?而且抬起头来一看,这个门上面还标着五个字即“这是我的家”。但是这个字是标在门上的,而不是家里面的,所以一切语言文字都是生灭法,大家要记住。禅宗心行为什么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呢?就是因为要心行得灭,言亡虑绝。如果你抓住这个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这个字、这个境界,以为这就是,那绝对不是禅宗的境界,更不是老人要告诉我们的境界。所以我们在看到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达到这种境界的时候,你有足够的智慧能够认识到自己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但是你抓住这个以为是自己的佛性,这就是误入歧途了。同胞们,大家要记住,一定要在这里把功夫用成片,然后把这个门破进去,也就是把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再扫地出门。那么听完这个话以后,有些人在那里怀疑、疑惑,老人说这就是我们的家,你说不是,那我该怎么办?有些人一听,觉得这话说得不对,那既然这里不是我们的家,我们就走吧。他一听马上就跑掉了,连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这里也不要了,又去流浪生死去了,还不如念一句佛;另外还有一些人对这两个人都有信心的,知道老人说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就是家,他就不忍心离开这个地方。那么知道了这个年轻人说要破门而入才能回家,所以他把这个门也破掉了,然后门上面写的这个字,他就看得非常清楚了,要把这个文字抛在脑后,自己才能够真正地登堂入室。所以,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这个地方,既是我们用功、修行下手处,回家的大门口,同时也容易成为我们悟道的歧途。大家要记住,既知是用功下手处,所以是绝对不能舍离的地方,但同时也是我们悟道的歧途,你抓住这个,以为这个就是,那真是误入歧途了,你会害很多人,会产生错误的邪见。因为大家自己可以感受得到当你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时候,在你的内心深处还感觉到:我现在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了。那个“我”还是没有破,所以必须把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见闻觉知全部扫除尽,然后你才破门而入,入门了以后你才生起无边的妙用。此时你再回到这个地方,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或者就是念念不停也是了了分明,根本就没有关系了,因为证体了以后生起的是无边妙用。这就是慧解当中的第一个误入歧途的地方。

  慧解当中的第二个误入歧途的地方就是第六意识。就是很多有知识、有学问的这些人,他连一念不生的境界都没有能体会到,也不一定能够到达这个家门口,他唯独是以自己脑子聪明,把这些文字的游戏玩得非常转,把话说得非常圆,他就是不停地听、不停地看,然后把这些看来的、听来的在脑子里进行加工改造,之后就成为一套可以说得通的所谓哲学思想。他把这个哲学思想看成是佛法的哲学,然后他的内心就觉得:我明白了,开悟不就是这样子的嘛。那该吃就吃,该玩就玩,就像那些学者说的,六祖大师是无修、无证法门。禅宗是无修、无证,就是不需要修行,不需要证悟,就是当下的吃饭、穿衣,吃喝拉撒这就是佛法了。他在文字上执著了这个以后,脑子里面又确定地认为我们凡夫众生在这里吃喝拉撒的这就是佛法,你说冤枉不冤枉。这就好比是一个画家,非常聪明,听到院子里面有人告诉他,天是蓝的,于是他躺在房间里面,在天花板上面也画一个蓝色的天;蓝天上有一些云,他也画一些云;蓝天上有一个月亮是白的,他也画一个月亮是白的;月亮是圆的,他也画一个月亮是圆的;月亮旁边有星星,他也画星星。在外面描述蓝天的那个人,是完全看到了蓝天来描述的,而这个听话的人,他没有看到蓝天,他根据描述在天花板上也画了个蓝天。如果在这个时候他跟别人说,蓝天是什么样的,有月亮、有什么,这话也没有错。因为我们读佛经就知道,所有的人只要你讲出来的话是圣言量,是佛菩萨曾经讲过的,那么这个话肯定不会错。唯独他如果以为,这个天花板上所画的这个就是蓝天了,那么他就完全错掉了。他如果只是讲,他不会错,但他要是以为这就是了,那就完全错掉了,那么第二种慧解上错误的人,就是脑子里面把听来的法安立一个概念。比如听到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这句话,他脑子就想,一念不生是什么样的、了了分明应该是什么样的。把他所理解的东西就以为是开悟悟到的这个东西,认为这就是了。他就是把脑子里勾画出来的这些概念、这些名词、名相组织在一起,然后语言也能够非常流畅地表达,于是他就把这个当作自己修行开悟的境界了,当作是自己的佛性、真心了,也就是把天花板当蓝天,你说他冤枉不冤枉。这就是慧解上误入歧途的第二种境界,听来的以为是自己看到的。

  第三种歧途就是属于顽空,这顽空既是慧又是定。慧就是一听说诸法毕竟空,一切法不可得,他脑子里面想想:都不可得,好,那我把这一切都舍掉了,就都不可得了。他以为完全舍弃清净了,其实是第六意识在告诉自己这一切都舍掉了。当觉得一切都舍掉的时候,他心里也会觉得很自在,因为此时脑子里面没有东西可以牵挂了,然后他就以为这个自在就是见性的境界,其实只是第六意识强加给自己说:这一切都空掉了。所以这个空就是死水不藏龙,它不是佛性当中讲的缘起性空的空,而是通过第六意识的理解以后,认为有一个无所得、什么都没有的一个空,然后就抓住这个空不放,认为这个空就是开悟了。只要住在这个空中,时间住久了,定力出来,智慧也会有。在这境界里面有些人甚至会出现五种神通,比如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这些通都会显,出现这些通以后,那他更以为自己是开悟了。

  以上这三种都是在慧解上不彻底,然后把自己理解来的修行路上的境界,当作自己开悟的境界。你看这样加起来,定境里面有七种定境跟心经讲“照见我蕴皆空”,“无眼耳鼻舌身意,无智亦无得”的无所得的空非常相似;在慧解当中一个是意根的境界、一个是意识的境界,即第六意识创造的、一个是顽空的境界,就是对空理解错误了,以为是虚空的空、什么都没有的空,然后理解了这个空,就认为世间万物就是这个样子了。那么这十种加在一起,就是我们说的十种悟道的歧途。

  这慧解当中的三种境界跟定境当中的七种境界都有一个完全相同的、共同的地方,就是它们都有:我现在怎么样了、我现在理解了、我现在明白了、我现在明白开悟了。道的十种一起,我们了。所以么都没有的空,然后理解了这个空,就以这境界,就是认为有一个“我”在那里可开悟的,这个我执没有破,我执、我见都没破,怎么可能见到我们的真心,见到我们的佛性呢?

  所以我们大家修行非常不容易,想得定境、得智慧已经是千难万难,得到定境,得到了智慧的开发,理解了佛法,却把理解来的东西当作自己开悟,这又误入歧途,岂不是麻烦事一件。但是,我们如果不学,你连误入歧途的机会都没有,上路的机会都没有,所以我们还是必须要学,在三界当中,所有跟修行相似的这十种境界,你要把它一个一个记住,给它学清楚了,然后在你以后的修行过程当中如果出现了,你首先看它是不是有一个“我”,一个我执很强烈的在那里的,就肯定不是。所以禅宗为什么后来用公案去印证学人呢?因为如果你用定境,用某一种境界、某一种语言描述去印证学人,那么学人也可以把自己的境界说得很漂亮。比如说,你得到的只是一个未到定,或者得到的只是一个非想非非想处定,或者是意识上理解到了这些佛法,因为你文字功底很好,把它说得很清楚,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你却没有真实见到,就像蛤蟆禅一样,它蹦一下,最多蹦两下,第三下就不会蹦了,为什么不会蹦呢?因为禅宗真明白的祖师大德,他们用公案,所谓公案就是拿棍子敲你,或者根本就脱离了你的思想范围的这么一个善巧来印证你,看你有没有我执在那里冒出来,你只要有我执,你就会有地方落脚,你只要有一个地方落脚,那么他给你讲的话,你就只能站一个角度去看他的话。比如说我告诉你:你开悟了。你就会觉得:是我开悟了。如果我告诉你:你没开悟。你说:法师,我没有开悟。他马上就会有一个角度,所谓狐狸的尾巴马上就会露出来,露出来了以后,就知道你这个法不圆融。所以看禅宗的公案,你有时候听起来好像是莫名奇妙,这句话哪里来?正因为你莫名奇妙,所以祖师才能够用这种话来堪难得出你身心世界的那个我是不是拿掉了。如果没有拿掉,你一定会在这个我执的世界里面,在这些思维、轨范当中去转,你总会想抓住一个东西。就像我们很多修道的人,我遇到很多的心密弟子,他们把自己修行的境界告诉了我以后,就在告诉师父的同时,脑袋里面都想好了师父应该怎么样印证我了。比如说,把修行境界跟师父说完了以后,心里就想,我如果是开悟了,师父肯定我,会告诉我:你这个明白了,你是真的懂了,你已经开悟了。或者给我一个非常明确的印证。就是你会把师父的说法,在你的脑子里面先作一个要求,要求师父如果我对了,你应该怎么印证我;如果我这个是开悟的境界,你应该怎么印证我,这个心态就说明你没有开悟。那么如果是真开悟的人,他明明开悟了,这么一说,可能就像禅宗祖师说的:根本没这回事。或者手一甩回方丈了,或者一棍子敲过来了,那这个时候他很可能就是肯定你,同时也在否定你,为什么呢?如果你的心还有一个我执在,不管是肯定或是否定对你都毫无意义。所以他干脆就给你扫除掉了。但是还有其他的一些善巧,比如说你这人德行很好,他就给你一个肯定,你自卑心很重,他不肯定你,你还在那里怀疑,你已经到这个门口或者已经可以进去了,他这么一不明确你就又退失了,所以这就是师父需要观察学人的一个心灵的境界,内心的世界。那我们凡夫会为自己而给师父预设一个标准,就是他应该怎么印证我,其实没有必要按这种心态去请教问题,又或者看古人的公案,就想像他们的境界,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大家要是修行上能受用,那你在内心当中就可以看到色界、欲界、无色界,纯粹涅槃的空境,乃至小乘人不见佛性的地方,当你完全去了解了以后,就从自己的脑子里面下手,从自己的功夫上下手,你是定境更高,还是慧解更高;你所出现的境界是属于慧的范围,还是属于定的范围,然后这个范围是不是感觉有个我在那里证道。

  前面讲了这十种歧途以后,恐怕大家都会要好好地去思考了。但是现在有个问题来了,可能大家会问:这么说起来这十种歧途都像开悟,那开悟境界是不是就没法说了?其实真的是这样,真的没法说,只要说出来的,都是这个世界生灭轮回的法,那怎么办呢?就是在你认识到这么一系列的歧途以后,我们就坚决舍弃,舍弃完了以后,你说:还有一个我,是我舍弃的不是我吗?其实这是第六意识妄想,告诉自己你这个妄想是不行的、你这个我执是不行的,我要把这个妄想和我执一起舍弃掉。你就用第六意识舍弃自己的第六意识,同时也用第六意识舍弃我们的我执,就是下定决心,要让自己舍弃掉。那么当你舍弃掉以后,你脑子很清楚,就是意根、意识乃至一切定境全部舍弃完了,包括你想舍弃的这个人,这个第六意识也把它一起舍弃完了以后,就自然会有一种空境现前,所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看世间一切无常是生灭法。那么把生灭法舍弃掉,就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了。就是把你现在所拥有的身心世界,意识、意根我执这一切,全部把它消灭掉,你只负责把这些消灭掉就可以了,不要说:我要求得涅槃!我要达到涅槃!我要证得涅槃!不需要,你只要把生灭这一切全部舍弃,就在舍弃的当下寂灭涅槃的境界是就自然现前了,这就叫寂灭现前。那么它一旦现前,你这个第六意识本来是要舍弃的,这么一现前以后,这个意识就不再是意识了,它马上变成无漏的智慧——妙观察智了。妙观察智的前身就是第六意识,一念相应了以后,它就变成无漏的智慧,变成妙观察的智慧了。然后他用这个再来分析世出世间一切万法,然后他就知道,这个世界是没有我的,因为我已经舍弃掉了。那么他在人世间的这一切行住坐卧,这一切法当然就得自在无碍,没有任何的障碍了。只有这样,他再回过头来修禅定,他就知道自己是哪个禅定怎么修、哪一种境界见地是正确还是不正确,就是这十种歧途。只有在你破除了这个本参,就像禅宗说的,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之后,才能够显现你的本来面目,你的一切言语、举止、动作无非都是佛法的妙用。这样一来,你的见地、一念相应的这个智慧才能到位,才叫真正的悟道。所以悟道是靠谁去悟的,是靠我们的第六意识妄想去悟的,你不要太讨厌妄想了,因为妄想追逐世间的五欲六尘太久了,我们大家一直生生世世都在这里追求。那么今天我们通过第六意识的觉照、观察你就知道这个东西不好玩,要把世间的这一切全部舍弃,当你正舍弃的时候,无漏智慧现前,此时你才知道,原来人间都是那么清净庄严!

  希望大家定境也不要害怕,慧解也不要害怕,境界现前了,知道自己在哪个份上,那就可以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