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人必须了解的佛教精华
发布时间:2024-10-29 02:03:18作者:心经全文网
按照下士道的修法严格修行,可以获得转生人天的善果,但是人天的生命及其生存环境均受业力的支配,难以摆脱业尽下堕、变易无常的规律。即使是世世造善业,连续转生人天,仍然是苦谛身,无法脱离受苦的命运。为了永远摆脱惑业所支配的轮回命运,必须寻求彻底解脱的道路。要想摆脱轮回、超越生死,就要认识轮回世间的本质,寻求解脱轮回、获得永恒快乐的方法。佛教哲学将轮回世间的本质归结为苦、集二谛,将解脱轮回的结果和方法归结为灭、道二谛,共为“四谛”。“苦”、“集”是世间的,“灭”、“道”是超世间的。整个佛教的理论都包括在“四谛”中。要想认识轮回、脱离轮回,就要认识四谛的世间和出世规律。苦谛是对轮回世界本质的概括。轮回的主体是含识生命,轮回世界指的是生命世界,不包括植物和物质环境。只有众生(含识生命)才有生命,其余都没有生命。
拜托轮回,超越生死(资料图)
各种烦恼均生于无明,无明有无知和错觉两种。无明和智慧的关系就像黑暗和光明的关系一样,一有光明,黑暗就会消失。对治无明除了开发无我真智,没有别的办法。对治无明之法称做道谛。广义的道谛包括一切解脱成佛的智慧和方便法门,总称戒、定、慧三学。“四谛”是佛教世法和出世法的全面概括,学佛者必须深入了解。小乘声闻和缘觉学人,修行的目标是解脱轮回之苦的小乘罗汉境界,因此在了解“四谛”入世、出世因缘法的基础上,树立世间过患观和解脱利益观,一心追求自身的解脱,修习戒、定、慧三学,就可以达到目的。修菩提道的人,在了解“四谛”入世、出世因缘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世间过患观和解脱利益观,生起坚定不移的出离心和彻底舍去对世间幸福的贪恋心后,开始发心转入上士道。下士道和中士道是共行道。有三种人:一种人不求佛道也不求解脱,只求转世人天道;第二种人是求解脱的小乘人;第三种人是修成佛的大乘人。他们开始的起点都是一样的,都需要通过人天道的阶梯。下士道的人,走完下士道的路就不再往前走了。在中士道就只剩下两种人了,中士道的小乘人专门修个人解脱烦恼,到了终点站了;而中士道的大乘人,修出离心以后又发心入上士道继续修。唯上士道是不共道,只有修菩萨道的人才能经过。(文:多识仁波切)
拜托轮回,超越生死(资料图)
各种烦恼均生于无明,无明有无知和错觉两种。无明和智慧的关系就像黑暗和光明的关系一样,一有光明,黑暗就会消失。对治无明除了开发无我真智,没有别的办法。对治无明之法称做道谛。广义的道谛包括一切解脱成佛的智慧和方便法门,总称戒、定、慧三学。“四谛”是佛教世法和出世法的全面概括,学佛者必须深入了解。小乘声闻和缘觉学人,修行的目标是解脱轮回之苦的小乘罗汉境界,因此在了解“四谛”入世、出世因缘法的基础上,树立世间过患观和解脱利益观,一心追求自身的解脱,修习戒、定、慧三学,就可以达到目的。修菩提道的人,在了解“四谛”入世、出世因缘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世间过患观和解脱利益观,生起坚定不移的出离心和彻底舍去对世间幸福的贪恋心后,开始发心转入上士道。下士道和中士道是共行道。有三种人:一种人不求佛道也不求解脱,只求转世人天道;第二种人是求解脱的小乘人;第三种人是修成佛的大乘人。他们开始的起点都是一样的,都需要通过人天道的阶梯。下士道的人,走完下士道的路就不再往前走了。在中士道就只剩下两种人了,中士道的小乘人专门修个人解脱烦恼,到了终点站了;而中士道的大乘人,修出离心以后又发心入上士道继续修。唯上士道是不共道,只有修菩萨道的人才能经过。(文:多识仁波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