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善导大师:《第十八愿善导释》 051 纯杂净土 二同四异

发布时间:2024-08-01 02:02:45作者:心经全文网
善导大师:《第十八愿善导释》 051 纯杂净土 二同四异

(七)净土法门是果地法门

弥陀五劫永劫,成此名号,赐与众生作往生正因,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往生功德毫无遗漏。

阿弥陀佛经过了五劫的思惟,又经过了兆载永劫累积无量德行。《无量寿经》说:

超发无上殊胜之愿……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

又说:

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阿弥陀佛这五劫的思惟和兆载永劫所积植的无量德行,它的结晶是什么呢?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这句名号就完完全全、毫无遗漏地涵盖了阿弥陀佛五劫所思惟的四十八大愿,以及兆载永劫所累积的无量德行,弥陀以此句名号“赐与众生作往生正因”,白白地赐给我们十方众生,作为往生的正因正业。所以,我们往生的正因正业不需外求,只要专称弥陀佛名。

当然,这并不表示“我只是专念这句弥陀名号,除此之外,能够做到的也不做,应尽的责任义务也不尽”,这样理解的话,就是对我们这个法门产生偏颇的见解了。六度万行,我们应随缘随分去做,只是不靠我们所做的这六度万行作为往生的正因。如果这样的话,就是属于靠他力,不然的话,就是掺杂自力。

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原句就是我们常讲的“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净土法门另一个特色就是果地的法门,不是因地的法门,不是从因向果的修行法门。如果是自力的法门,从凡夫要超凡入圣,必须圆满五戒十善,还要断见惑、思惑,可是我们不是,我们是直接以阿弥陀佛果地(成佛)正觉的所有功德,作为我们成佛的因,也就是阿弥陀佛以名号——果地觉就是名号——来让我们作为成佛的因,所以说“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我们已经有了成佛的因,当然就能成佛。如果不是我们这个专称弥陀佛名的法门,必须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若想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累积成佛的愿跟行,那就是因地法门,不是果地法门。可是对我们来讲,我们既无能力去累积那些愿跟行,同时也不需要。为什么?我们都没能力,我们连见惑都没有降伏,何况断思惑、断尘沙惑呢?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同时也不必,因为已经有了,已经具备了,阿弥陀佛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在哪里?就在这句万德洪名里面,我们只要“称彼如来名”便可以了。

我但信受专称,毫无不足,毋需修余杂行,或回余功德,以加于佛。

对我们来讲,我们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就毫无不足,没有不够的,通通具备了。不需要念余佛的名号,或者修其他的法门,然后再以这些来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以为“虽然阿弥陀佛要救度我,可是恐怕他力量不够,因此必须加上我回向这些余佛余行的功德来补助阿弥陀佛”。

五、不纯正的净土法门

如果认为必须加上余行功德来补助,就表示不了解我们这个法门,他所行持的就是不纯正的净土法门。不纯正的净土法门就是通途色彩的净土法门,纯正的净土法门就是我们弘扬的善导大师的净土教法。

二同四异

为什么宋朝以来的净土法门不能算是纯正呢?它当然也是净土法门,但,简略分别,有二同四异。

二同:

一、同样以极乐世界为目标;

二、同样称念阿弥陀佛。

四异:

一、对于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了解得不够透彻;

二、对于极乐世界是怎样的境界也没有正确的了解;

三、因此就不晓得阿弥陀佛跟我们是怎样的关系;

四、不晓得极乐世界跟我们是怎样的关系。

为什么会导致这种现象呢?原因在于善导大师这一系列的著作在唐朝末年就于中国失传了,转而流传到日本,经法然上人开宗立派而发扬光大。总的来讲,善导大师的著作在中国失传,但其中有一部《往生礼赞》并没有失传,它被唐朝的智升法师编辑在《集诸经礼忏仪》中,所以,北宋时代元照大师也看过,因此在他的著作当中多少就有《往生礼赞》的思想。可是整体来讲,善导大师这一法脉的教理思想因为自唐末以后没有被阅读到,没有被正确接受,所以从北宋以来,凡是解释净土经论、弘扬净土法门的,就没有善导大师思想的依据,只能以自己所接触、所修学的法门教理来解释,这样就难免偏向于杂行,倾向于自力,而不晓得净土法门完全是靠弥陀的救度。

净土法门有一个特色,就是龙树菩萨所讲的易行安乐。之所以易行安乐,是因为它是果地法门。所以,一般人虽也常常在讲“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可是又不能往生决定,还必须加上自己的修行来回向,累积自己的功夫作标准。这样的话,“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只是偏差一点点而已,但是它的结果就大大不同,非常可惜。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