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善举:老人临终捐款51万 平日卖废品一分两分硬币也攒

发布时间:2024-07-31 02:00:43作者:心经全文网
善举:老人临终捐款51万 平日卖废品一分两分硬币也攒

今年5月3日下午,永康市桃花村的翁宝秋阿婆永远地睡着了。

临终前她把儿孙们叫到病床前,用微弱的声音嘱咐道:“我的钱就不留给你们了,把我剩下的钱给最困难的人或慈善机构吧。”

7月13日,为了满足老人在弥留之际的心愿,儿孙们把阿婆一辈子省吃俭用留下的513116元遗产悉数捐给了永康市慈善总会。翁宝秋阿婆也成了永康市个人遗产慈善捐赠第一人。

捐款那天,家人们第一次打开阿婆生前装钱的手帕,里面包的有一分、两分的硬币,还有早已不再流通的老版五元、十元纸币。

帮人洗一件衣服只赚3分钱,镇里修敬老院却捐了2万多

翁阿婆是辛苦的,老伴走得早,她一个人养大了8个儿子、两个女儿。但阿婆也是有福气的,她的家里从来不缺人气。阿婆的儿子说,他家五世同堂,孙辈、曾孙辈、曾曾孙辈数都数不过来,总共有百来口人呢。

应济安是阿婆最小的儿子。阿婆去世后,他常常回忆起小时候母亲操劳的背影。他眼中的妈妈是个典型的农村家庭妇女。为了养大10个儿女,她帮人带过孩子,给人洗过衣服。他还记得当时帮别人洗一件衣服只能赚3分钱。

在孩子们的心中,阿婆一生行善,宅心仁厚。村里哪里要修路造桥了,她多多少少都会捐上一点。13年前阿婆80岁大寿,家里人都想为她摆个大寿宴,热闹热闹。她却执意不许,反而拿出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两万多块钱,捐给了古丽镇敬老院。

阿婆其实很“财迷”,在儿子公司里养过鸡

513116元,这对一个平凡普通的农村阿婆来说可是个大数目啊。这其中,有40万元是她解放街老房拆迁的补贴,另外的十几万则全是她平时省吃俭用攒下来的。

儿子眼中的母亲是个不折不扣的“财迷”。家里的旧报纸、纸箱、饮料瓶,凡是能卖钱的,她都攒起来。平时看到别人扔掉的瓶瓶罐罐,她也会捡回来,攒多了就一并卖给收废品的。家人在整理阿婆遗物的时候,还发现一张纸上写着,“2005年卖纸盒120元”、“2007年卖饮料瓶80元”……

别看阿婆如此“吝啬”,其实她家条件挺不错的。儿孙们都有出息了,个个都是单位里的骨干,儿子办的企业也跻身永康市百强。按理说,阿婆晚年只要坐在家里享享福就好了。

可谁都没想到,住到城里之后,她居然在儿子的公司里养起了鸡。有时候别人家倒掉的剩菜剩饭,她还会去捡回来,说:“喂喂鸡也好”。

平时,阿婆从来不收儿女们送来的零花钱,孝顺的孩子们只好“意思一下”,每年塞给她1000块,就算这样她也要退回去五六百。剩下的几百块钱,阿婆过年过节还要当红包发给家里的小孩子。

阿婆发红包有个习惯,做儿子的当然也记忆犹新:她的红包里,从来都不会超过100块钱。她总是教育孩子们,千万不能有钱了就忘了穷人的苦,能节约的一定要节约,铺张浪费是最要不得的。

阿婆版“增广贤文”:秧田八百,不如手艺盘身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文,多见多闻。”,《增广贤文》的这开篇4句话,意思是说过去的名言,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应该多了解一些,多记住一些。翁阿婆这一辈子记住了不少这样的“增广贤文”。

阿婆的“增广贤文”可不是生搬硬套书本知识,而是在生活中记住了实实在在的“永康谚语”。

阿婆的文化水平不高,却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很多俗语她都是从别人那里听回来的,有些只听过一两遍,她就记住了。

“好言好语解得金腰带,恶言恶语戳得肚皮破”、“靠亲不过日,站桠不过夜”、“秧田八百,不如手艺盘身”……这些都是阿婆平时常说的“永康谚语”。而在生活中,阿婆也正是这么在身体力行着。

就是这样的阿婆,临终前跟家人说:“你们都这么孝顺,我也这么长寿,已经很好了。我想把剩下的钱给最困难的人或是慈善机构。做人要感恩,才有出路。”

老人很知足,很善良,也很豁达。在这样言传身教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也同样如此。对于遗产的去向,百来口人没有任何异议。

阿婆的小儿子说,50几万的遗产说少不少,说多也不算多。媒体和社会对翁阿婆的肯定,相信能让老人在天之灵感到欣慰。但是他们做晚辈最希望的是老人的行动可以让更多的人关注慈善,让更多的人听懂老人这辈子最后一句话:“感恩,才有出路。”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