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取经路上,唐僧开悟:“千经万典”,概括起来只有两个字!

发布时间:2024-07-13 02:01:32作者:心经全文网
取经路上,唐僧开悟:“千经万典”,概括起来只有两个字!

在《西游记》这部小说中,当唐僧抱怨取经路途艰难时,孙悟空开导他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唐僧顿时开悟,认为那么多佛教经典,概括起来也就是两个字而已。他说:“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

唐僧

唐僧的话充分说明了“修心”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修心”,指加强精神境界的修炼提升,它是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的核心主张,“直指人心,即心即佛”是佛教禅宗的修炼法门,其核心书籍是《心经》。禅宗以河南嵩山少林寺为祖庭,其鼻祖就是达摩。

唐宋时期佛教迎来的发展的鼎盛期,中国化的佛教禅宗也在这一时期确立并发扬光大。相传唐朝时,禅宗的第六代传人惠能虽然不识字,却很有慧根,创下了修心的禅宗名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后慧能获得了禅宗的真传,并以自己的修炼,为禅宗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并创造了佛教中唯一的一部著作权属于中国人的经典——《坛经》(也叫《六祖坛经》)。

《坛经》认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没有男女、凡圣、穷富、智愚、美丑、僧俗之分,成佛的根基完全相同,任何人,都不能侮辱、歧视别人。同时,《坛经》认为要修炼不一定要出家,以为只有出家修炼才能成佛,读经书才能成佛等的观点都是荒谬的。只要真心向善求佛,那么无论坐、立、行、走都是修行的场所,无论耕田、种菜、做买卖都是修炼的手段。在家孝养父母、尊敬师长、忍让宽厚、谦和待人,同样也是修行。命运及功德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能只看到别人过失,要时时反省自已,去发现并养护自身的佛性,开掘人自身所具有的智慧。不能自己觉悟,认识自己内心潜在的佛性,佛祖也没办法渡化人成佛。

慧能的学说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太祖就是其中之一。对慧能著名的四句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太祖解读说,世间本无任何事物,故无尘埃可沾;佛性本来是清净的,怎么会染上尘埃?这与佛教大乘空宗“一切皆空、万法皆空”的宗旨最契合,胜神秀一筹。神秀是禅宗五祖弘忍的大弟子。

慧能的这四句偈语就是针对神秀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请人代书的。他们两人的偈语都是因弘忍选择接班人而作。比较起来,弘忍更赞赏慧能的体悟,于是选择他继承自己的衣钵。

据秘书林克回忆,太祖很欣赏慧能,经常把《六祖坛经》带在身边。他还对人介绍说,唐朝佛教《六祖坛经》记载,慧能和尚,河北人,不识字,很有学问,在广东传经,主张一切皆空。中国佛教的几个经典如《金刚经》、《六祖坛经》、《华严经》等,太祖都曾经读过,“对于禅宗学说,特别是它的第六世唐朝高僧慧能的思想,更注意一些。”

太祖赞扬慧能的《坛经》有革命性的贡献,是属于劳动人民的佛经,“是老百姓的”。他说:从前释迦牟尼是个王子,他王子不做,却去出家,和老百姓混在一块,做了群众领袖。我不大懂佛经,但觉佛经也是有区别的。有上层的佛经,也有劳动人民的佛经,如唐朝时六祖的佛经《法宝坛经》就是老百姓的。太祖还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渡众生,是代表当时在印度受压迫的人讲话,为了免除众生的痛苦。他不当王子,出家创立了佛教。因此,信佛教的人和我们合作,在为众生即人民群众解除压迫的痛苦这一点上是共同的。

慧能原本是一个家境贫苦、出身寒微的老百姓。(《坛经》:“惠(慧)能幼小,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慧能认为,“佛性”是人心本有的,人们在选择“成佛”道路时,要有坚定的主观信仰,相信自己的内心,这样就可以解脱苦难。太祖说,慧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之学,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也使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禅宗的真正创始人。

禅宗对中国学术(如理学、心学等)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深远影响。唐朝时期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曾在中国传教,但最后只有佛教大面积流行开来并和中国文化广泛融合,这个现象不是偶然的,它与佛教的特点及其与中国文化土壤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国家大师陈寅恪说:“(慧能)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佛教史上一大事也!”佛教的理论和传统是当代社会重建道德体系,抵御西化思想入侵,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及独立性,创建和谐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

陈寅恪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