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众生”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3-07-12 16:47:34作者:心经全文网《圆觉经略释》
“众生、约具三义:一者、流转生死之凡夫为众生。二者、从无始来受众多生死,现仍未尽者。三者、谓众法和合而生,谓之众生”。
众生,有三个意思:一、“众”多流转于“生”死的凡夫。二、历经“众”多次“生”死,到现在都还未尽的。三、“众”法和合而“生”的。
真谛
中文里有太多的成语诸如“大千世界”、“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万劫不复”、“众盲摸象”……都出自于佛教经论,一方面可见佛经“文字般若”的高明,让这些成语受到大众的喜爱,另一方面可见中国文化受佛教影响之大,从汉代之后处处都可以找到佛法的踪迹。
既然如此,不消说那个使用率最高的佛学名词“众生”,肯定也是出自于佛经了?结果答案却是:错!
它是国产货,出自于咱们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一道教,在《庄子》中说:“受命于天,唯舜独也正,幸能正生,以正众生”舜是受天命而为领导的,他能端正自己,能够导正生命的方向,所以能正确领导众生。那么“众生”的意思呢?这也不消说,一般人都答得出的,不就是“芸芸众生”的众生、也就是老百姓、人民大众的意思吗?是没错,但要说得详细一点的话就有不同的意涵了,这里就来看看太虚大师在《圆觉经略释》中的解释:
“一者、流转生死之凡夫为众生”嗯,这没什么问题了,“众”多流转于生死的“生”命,指还在六道中接受生死轮回的凡夫而言。“与异生义同,此与证圣相对,如小乘初果,大乘初地,即非众生”和“异生”的意思相同,指的是凡夫,是和已经证了果位的圣者相对而言的,比如小乘初果、大乘初地以上的圣者就不在此列了。而“异生”又是什么意思呢?《大毘婆沙论》卷45说得最清楚了:“此异于彼故名异生……容起异见异类烦恼。容造异业。容堕异界”这个跟那个不一样,就叫作“异”生……还有就是可以发起不一样的见地和烦恼,可以造不一样的业,会堕于六道中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叫作“异生”。
“二者、从无始来受众多生死,现仍未尽者”从无始以来经历过“众”多次的“生”死,“如菩萨、罗汉,尚有变易生死,仍为众生。此义较广,即是除佛以外,余皆众生”比如菩萨、罗汉虽然脱离了“分段生死”但还没脱离“变易生死”,所以都得算在众生之内了。这种说法比较广义,除了佛之外的都还算众生了。这里说明一下:“分段生死”和“变异生死”各家说法略有不同,但一般而言,“分段生死”如《胜鬘宝窟》所说,有形色区别、寿期短长,还在三界或六道内的生死都是。而“变易生死”则是指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等出了三界无漏身的生死(到那时已无具体的“生死”而更像一种“变易”而已)。
“三者、谓众法和合而生”因“众”多因缘和合而“生”的意思,“依于此义,则佛亦为众生,如应化身乃众多无漏功德集合而生故。又如圆满报身,乃以智慧福德积集而成故”按照这种说法连佛也算众生了,因为佛的应化身是众多无漏功德集合而生的,而佛的报身则是智慧福德累积而成的,所以佛也算在内而为众生了。
看到这里是否心里有一丝惆怅呢?把大师解释的三个意思连起来看:我们这些“众”多在三界中流转生死的“生”命,经历了“众”多次“生”死之后仍在继续,一旦这个“众”缘和合而“生”的肉身毁坏了之后,又将再度轮回……轮回……
有人也许会说:一个很简单的名词怎么一解释之下又变得如此复杂了?是的,佛经就是如此,要不怎么叫“甚深微妙”呢?据说当初佛陀宣讲佛法的时候用的是当时的俗语巴利文,佛陀灭度后经过弟子们的整理用巴利文或梵文(印度学术语言)写成了经和律,再由高僧大德们传入中国翻译成汉文,这中间的困难和辛苦自不待言,更可贵的是这些记录者和翻译者的“文字般若”都非比一般,使得每个名词甚至每个字都富有深意而且经得起反复咀嚼。
我们开始读经的时候不妨囫囵吞枣、含糊其辞,但渐渐的还是得对每个名词都深入了解,唯有这样才能够更精准的体会佛陀的妙意,久而久之自然就能形成“正知”、“正见”而容易开悟了。比如下次再看到“众生”这个名词的时候,自己的理解就比看这篇文章之前更深入了。
[姜厚任居士原创文章]